漢聲童話
# 七月二十一日 顧愷之妙筆點睛
小朋友,如果有機會到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可以看到裡面收藏了一幅著名的中國畫《女史箴圖》。這幅畫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在橫展開來足足有三四公尺長的圖卷裡,畫著好些美麗優雅的婦女,她們的表情和姿態活潑生動,衣帶輕飄飄的,彷彿就要飛出畫紙了。很多人看了這幅畫,都不禁讚美:在那麼早的時候,畫家就能畫出這樣好的圖畫,真是了不起啊!
畫《女史箴圖》的畫家,就是東晉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顧愷之不但畫得好,性情也很特別,所以就流傳下好些有趣又奇妙的故事啦!
顧愷之的家鄉風景秀麗,充滿文雅氣息,他從小就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特別喜歡讀書畫畫,而且像是天生就會拿筆似的,畫得又快又好,別的小孩子都比不上他。
夏天的時候,甘蔗又甜又多汁,小小年紀的顧愷之最喜歡吃甘蔗了,他常常和朋友蹲在門口,一起快活地啃甘蔗。不過人家都是從最甜的甘蔗頭吃起,只有他偏愛從味道淡的甘蔗尾巴啃到甘蔗頭。人家笑他,他就理直氣壯地說:“我這樣吃才會越吃越甜啊!”
顧愷之倒吃甘蔗,越吃越甜。
後來人家用“倒吃甘蔗”這句話,比喻事情越來越好,就是從顧愷之吃甘蔗的習慣來的。
顧愷之學畫也非常特別,別人老愛畫妖魔鬼怪或是小貓小狗,顧愷之卻總愛練習畫人的臉孔,而且一張張畫得又仔細又有變化,有的哭,有的笑,有的高興,有的正在生氣……一個和他最要好的同學一天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非要畫人的臉孔不可呢?”
顧愷之認真地回答:“妖怪沒人見過,高興畫成什麼樣子都可以;小狗小貓不哭不笑的,要畫得像也不難;可是人臉上的表情會變來變去,最難畫了。如果能把人的臉孔畫好,以後不論畫什麼,不是都比較簡單嗎?”
原來顧愷之不偷懶,故意先練習畫難畫的,基礎打得好,以後就輕鬆愉快多了,這就像倒吃甘蔗,會越吃越甜一樣啊!
顧愷之勤奮地學習了好多年,果然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家,尤其畫人物更是拿手。請他畫像的人很多,不過他是個很有思想和主見的畫家,不一定什麼人都畫,有好些自以為長得英俊瀟灑的人,和一些態度傲慢的有錢人,都會被他不客氣地請出門去哩!顧愷之最愛畫的,是那些看起來有特別氣質和風度的人。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一個獨眼的老將軍,老將軍騎在一匹白馬上,精神飽滿,一副威武的模樣。
“真不愧是個為國殺敵的勇將!”顧愷之一看到老將軍,就脫口而出地讚歎。他趕忙走上前拉住老將軍,要為他畫像。老將軍卻覺得自己又老又醜又瞎,不肯答應。顧愷之誠懇地說:“要畫好看的人太容易找了,我就是要畫出你那股勇敢的精神啊!”老將軍最後終於被說動了。
果然,像畫好了,大家看見畫上的老將軍,雖然白髮蒼蒼,又壞了一個眼睛,騎在馬上卻神氣活現的,好像神將下凡一樣,都又驚奇又喜歡。原來在那個時代的畫家,畫人像時都不敢把人的缺點畫出來,只有顧愷之大膽地打破這種規矩,很真實地畫出人的特點,反而使人物更加傳神了。
有個傳說,最能顯示顧愷之畫得有多傳神了。有一回,顧愷之愛上了鄰家一個美麗的姑娘,姑娘卻一點也不喜歡他。顧愷之就非常用心地畫了一幅姑娘的畫像,掛在書房的東牆上,好常常望著她。可是沒多久,就聽說姑娘害了怪病,全身燙得像被火燒了一樣,求遍大夫也查不出原因。
這天下午,顧家的僕人正好打掃書房,看到陽光從窗外射進來,正照著東牆上姑娘的畫像,就忍不住對一旁正發愁的顧愷之說:“公子,太陽很毒啊!不怕晒壞了這麼好的畫嗎?”
顧愷之看著也心疼,趕緊把畫移開。說也奇怪,自從畫像被移開後,姑娘的熱病立刻好了,一帖藥也沒吃,熱全退了。
“原來姑娘的熱病,是那幅畫像天天被太陽晒的緣故哇!顧愷之畫得太好了,連姑娘的精神靈魂都畫進圖裡去了啊!”事情一傳十,十傳百,顧愷之的名氣越來越大,當時的畫家沒一個比得上,大家送給他一個“畫絕”的稱號,意思是說他的畫是獨一無二的。
顧愷之不但人物畫得好,畫神像的技術也很不尋常,有個故事這樣流傳著:
京城裡有座名叫“瓦官寺”的大廟蓋好了,卻沒錢裝修,廟裡的和尚便捧著捐款簿四處募錢。這天,和尚募到了顧家,顧愷之翻開捐款簿一看,呀!怎麼那些有錢的大爺,真要做好事時都那麼小氣。他心裡直嘀咕著,突然靈機一動,提起筆來,毫不猶豫地簽上“一百萬兩”。和尚張大眼睛,不敢相信。
第二天,和尚來收錢,顧愷之卻兩手空空,不慌不忙地說:“我現在一下子沒有那麼多錢,但是只要在廟裡給我粉刷一面白牆,到時候一百萬兩是沒有問題的。”
和尚半信半疑地回去,照他的話,粉刷後殿裡的一面牆。過兩天,顧愷之帶了一包東西來到瓦官寺,一臉嚴肅地對和尚說:“請暫時不要來打擾。”然後“咿呀”一聲,緊緊關上後殿的門。從此每天清早來、天黑回的,沒有人知道他在裡面做什麼。
“顧先生大概在裡面變魔術哩!他可以變出很多金子銀子吧!”小和尚常常在外面探頭探腦,東猜西猜。
一個月後,顧愷之對和尚說:“請師父出來宣佈,說顧愷之在瓦官寺畫了大神像,從明天起,大家可以來參觀,凡是第一天來參觀的,可以看我為神像點眼睛,不過得捐款一萬兩;第二天來的,要捐五千;第三天就可以隨意捐了。”
原來顧愷之畫人物有個習慣,就是每次都留著畫像的眼珠子,到最後才畫上。大家知道他要給瓦官寺的大神像點眼睛以後,紛紛議論:“顧愷之給神像點眼睛可不是小事啊!聽說他點上眼珠子後,畫裡的人會頓時像活了一樣,彷彿還會同你說話呢!這麼精彩的事,非看不可。”
果真第二天一大早,瓦官寺就擠滿了人,大家你推我擠地進了後殿。只見西面的白牆上,蒙著一塊大布幔,大家伸長脖子,迫不及待地想看牆上的畫。不一會兒,顧愷之從容地走上牆邊一座高臺,伸手拉開布幔。哇!是尊一兩丈高的維摩詰像啊!維摩詰是個很有智慧和修養的人,連佛陀都覺得他很了不起呢!白牆上的維摩詰正端坐著,舉手對人說法,姿態優雅極了。他的旁邊還站了美麗的天女,又有五彩的祥雲飛繞在四周。畫上一根根連綿不斷、又細又堅韌的線條,簡直把衣服飄帶和雲彩都畫成像真的一樣了。
顧愷之吸一口氣,提起筆,一筆點上了維摩詰的眼睛。大家屏住呼吸,眼睛眨也不眨地仔細瞧,殿裡靜得幾乎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顧愷之吸一口氣,提起筆,一筆點上維摩詰的眼睛。大家屏住呼吸,眼睛眨也不眨地仔細瞧。
顧愷之飛快地運筆點了兩點眼珠之後,只見畫上維摩詰的表情,霎時精神起來,眼睛裡閃著慈愛的光芒,彷彿在注視著每個人似的。大家看著這面壁畫,都感動極了,還有好些人驚奇得說不出話來。最後,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地捐出一萬兩給瓦官寺。和尚收了一大筆錢,高興地想向顧愷之道謝,卻發現顧愷之早已不知去向了。
瓦官寺壁畫的名氣,一下子像風一樣吹遍京城,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不多久大家捐出的錢,遠遠地超過一百萬兩了。和尚用這些錢把瓦官寺裝修得富麗堂皇;而人人來到廟裡,都不會忘了去欣賞顧愷之的壁畫呢!
魏晉時代的繪畫,承接漢代的人物、故事系統,又受佛教畫像美術的激盪,人物畫十分興盛,顧愷之就是其中成就極高的一個。顧愷之書畫造詣好,文學才華高,性情率真幽默,當時人稱他為畫、才、痴三絕。我們從傳世的《女史箴畫》和著名的《洛神圖卷》中穩重的構圖、連綿柔韌如春蠶吐絲的線條,和浪漫優美的畫面處理,可以看出顧愷之了不起的繪畫技巧和藝術巧思。
●圖畫中的壁畫部分,是仿顧愷之“春蠶吐絲描”的畫風,以勾纏手法,畫出線條綿延不絕。圖下方的百姓神情專注,屏息凝望著大畫家妙筆點睛。邊框以敦煌壁畫的小佛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