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七月十七日 胡兒變漢人
自從苻堅在淝水之戰吃了大敗仗以後,中國北方又陷入一片混亂,五個胡人種族不斷地互相攻打。過了幾年,鮮卑族打敗其他四族,建立了一個叫做北魏的國家。中國北方,包括古都洛陽在內,就通通被北魏佔領了。
北魏原是個野蠻強悍的遊牧民族,後來卻漸漸變得斯文有禮,生活習慣也和漢人完全一樣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從北魏的孝文帝說起吧!
魏孝文帝名叫拓跋宏,他的父親是鮮卑人,母親卻是地道的漢人。他從小跟母親認漢字、讀漢書,聽母親講有趣的漢族故事。小小年紀,就對漢族的偉人十分崇拜,又對漢族人孝順、友愛的美德非常佩服。
粗獷的胡人對有滿肚子學問的漢人非常仰慕。
長大以後,有一天,魏孝文帝帶著幾名隨從,跨上一匹快馬,到郊外去打獵。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低頭吃草,幾個牧羊人騎著馬互相追逐。
魏孝文帝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說:“這些老百姓,成天騎馬、射箭、放牛羊,卻從來不思想、不讀書。作為一個戰士是不錯,但是無論如何培養不出像漢族的孔子、孟子那樣有學問的聖賢。沒有這樣的聖賢來教導全國的百姓,北魏怎能成為一個泱泱的大國呢?”
魏孝文帝看見百姓在草原上騎馬追逐,不禁嘆氣說:『我們胡人從來不讀書,怎能變成像漢朝一樣的泱泱大國呢?』
他抬頭望望南方的中原,心中又想:“放牛、放羊,選擇有水草的地方居住,這種不安定的遊牧生活真苦啊!漢人過的是農業生活,又安定又富足,人與人之間也很少衝突。嗯,其實我們很多土地也可以耕種,我要鮮卑人都學習漢人,過漢人的生活。”
回去以後,他馬上和大臣討論,準備推行學習漢人的政策。那時候,北魏的國都是在寒冷偏僻的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縣。為了推行漢化,魏孝文帝首先打算把首都搬到黃河邊上的洛陽。他對大臣說:“洛陽是歷史上的重要都城,有宏偉的建築,有偉大的藝術品,有滿肚子學問的讀書人。把首都搬到那裡,就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漢人和漢族文化。”
沒想到大臣都紛紛反對,有的說:“洛陽的氣候太熱了,我們住不慣。”有的說:“洛陽沒有廣大的草原,牛羊離開草原,就活不成啦!到時候,我們要吃的牛肉、羊肉,要喝的羊奶、奶酪,去那裡找哇?”你一句,我一句,吵得魏孝文帝非常煩惱。
後來,這位聰明的皇帝,想出一個計謀。他突然對大臣宣佈:要率領三十萬大軍往南攻打中原。
北魏自從開國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沒打過仗了。那些好戰、強悍的胡人,一聽說要打仗,個個高興地大叫:“哈哈!終於可以上戰場殺個痛快了。”他們趕緊回家找出生鏽了的刀箭,準備大顯身手。
幾天以後,一隊全副武裝的胡人兵馬,帶著笨重的糧草、帳篷,浩浩蕩蕩出征了。
哪知道,那時正是雨季。大隊人馬走了幾十天,好不容易來到洛陽城附近,卻碰上連續好幾天的大雨,滿地爛泥巴,弄得人仰馬翻,根本前進不得,大家只好躲在帳篷裡,要等雨停再出發。
這時候,急躁的胡人又一個個開口抱怨了:“整天窩在帳篷裡,又溼又煩,真受不了!”
“日子過得好好的,幹嗎要南征嘛!累死了。”
幾個大將也紛紛跑到魏孝文帝面前說,軍隊沒有士氣,最好不要南征,回去算了。
魏孝文帝眼看將士都不想打仗了,就指著前面的洛陽城說:“軍隊出征,怎麼可以一仗都沒打就回去?這不是要讓天下人笑話嗎?既然大家都很累,不如先進洛陽城住下來,以後再做南征的打算。”
“萬歲!”聽皇帝這麼一說,大家都高興得拍手叫好,馬鞭一揮就衝進洛陽城裡。三十萬的胡人軍隊裡,大部分的人都是第一次看到洛陽城,對城內整齊的街道、高大的房屋、熱鬧的市集,都很感興趣。他們騎著馬東逛逛、西晃晃,覺得洛陽城真是好極了!這正中了魏孝文帝的計。魏孝文帝立刻就下令把首都搬到洛陽,定居下來了。
為了使胡人學習到漢人的禮俗,魏孝文帝打算把首都遷到中國曆代的大都城洛陽。
魏孝文帝最仰慕的是漢人的文化。搬到洛陽後,他看到漢人有很多的書籍,心裡就想:“胡人要想提高文化,只有多讀漢書。要讀漢書,就要先學漢文,說漢人的話才行!”所以他下了一道命令:“全國人都必須學習漢文,說漢人的話,讀漢人的書,誰要是再說鮮卑話,就要受處罰。”
他又規定胡人全部改穿寬寬長長的漢人衣服,不準再穿袖子窄、領子小的胡人衣服,他自己也穿上漢人皇帝的衣服。另外,他還不準鮮卑人住帳篷,一定要住在房子裡。
剛開始推行漢化政策時,許多人都很不習慣。譬如說,有些人穿不慣寬袍大袖的漢服,常常踩到衣角,摔了個四腳朝天;有些人住不慣房子,就偷偷在院子裡搭帳篷住;有些人不小心說了鮮卑語,受到處罰,心裡很不痛快;更有些人懷念在草原上騎馬奔跑的生活,一心想回廣闊的大草原去。
有一天,魏孝文帝的大兒子突然跳上馬,對手下的人說:“洛陽夏天太熱了,真叫人受不了,我要回草原去。”說完,兩腿一夾馬肚,飛快向北奔去。他立刻被捉了回來,關在牢裡。從此,大家都不敢說要回草原去了。
就這樣過了一段日子,胡人居然漸漸習慣漢人的生活了。一向粗獷、豪放的胡人,讀過書後,不但態度變得斯文有禮,打架、爭吵的事越來越少,而且知識豐富了,生活也改進了,魏孝文帝暗暗高興,又繼續推行其他的漢化措施。
為了減少胡人和漢人之間的差別,使胡人和漢人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娶了漢家女做妃子,還鼓勵胡人和漢人結婚,讓胡人的後代也有了漢人的血統。
他又率先把自己的姓“拓跋”改為“元”,然後下令改胡人的姓氏為漢姓,例如“獨孤”改成“劉”,“賀賴”改成“賀”,其他像“步六孤”、“勿忸”等胡人姓氏,也都改成了漢人的姓氏。
經過魏孝文帝有計劃地推行漢化後,胡人長久住在中原土地上,吃漢人飯,說漢人話,讀漢人書,與漢人越來越融洽。最後,根本分不清誰是漢人,誰是胡人了。
有人說中國是民族的大熔爐,任何民族來到中國,都會被中國文化所吸引,熔化在這個大熔爐裡。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啊!
給媽媽的話:
自魏晉以後,邊疆的胡人不斷越過長城,在中原建立統治政權,與文化深厚的漢民族長期接觸、融合。結果,不但使漢文化更多彩多姿,也促使胡人自身的文化發生轉變。經過沖突與調整,最後與漢文化融為一體。魏孝文帝從平城到洛陽這一段漢化歷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證。
● 圖畫為描繪胡人漢化的故事性彩畫。第二幅洛陽城為漢人城樓,對比第三幅胡人嚮往漢人文化,畫中並利用遠景,描繪胡人住帳篷、戶外炊事、捉野馬等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