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六月九日 重造指南車的馬鈞
三國時候,我國出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機械工程師馬鈞。他不但發明了灌溉用的水車 ,改進了織布機,還重新製造出原先失傳的指南車,用來辨別方向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馬鈞的故事吧!
馬鈞從小就是個很好奇的孩子,看到什麼奇怪的事,就直纏著大人問東問西。長大以後,他特別愛讀那些提到古代機械大師墨子和魯班的書,而且還喜歡照著書裡寫的,又量又畫地做試驗。雖然試驗常常失敗,搞得他灰頭土臉,他還是覺得很有趣,一點也不氣餒。
“機械可真是最奇妙的東西呀!它可以使人工作起來又快又省力。你看村頭的打鐵師父,要是不用風鼓扇火,可會累慘了!”馬鈞總是這樣對好奇的朋友說明機械的妙處。
過了很多很多年,才能出眾的馬鈞在魏國做了官。雖然朝廷的公事很忙,他還是像著迷一樣地研究機械,懂了更多更巧妙的機械原理。
有一天,他散步到城外,遠遠看到一些農夫,氣喘吁吁地從河裡挑了水,再爬到旁邊的小山坡上灌溉菜園。每個人都滿臉通紅,一身大汗。馬鈞心想:“每天這樣澆菜太辛苦了,我想個好法子來幫助他們吧!”
滿腦子是機械原理的馬鈞,馬上設計了一條長長的木頭水槽,當中有一條輪帶,上面裝了一片一片活動的木板。馬鈞把水槽的一頭放進河裡,又叫兩個人不停地踩著水槽另一頭的輪軸。只見輪軸一轉動,輪帶也轉動了,木板就跟著輪帶一片接一片地伸進河裡,不斷地把河水帶上來,沿著水槽,輸送到小山坡上的菜園裡。
這個奇怪的水槽,看起來就像我們背上長長的脊椎骨,大家就把它叫做“龍骨車”。農人有了龍骨車,種田可輕鬆多了。很多不能用的荒地,因為可以用龍骨車引水來灌溉,也闢成了良田。
龍骨車引低處的水灌溉高地,使農人工作省時省力,同時讓許多荒地得以闢成良田,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工具之一。
當時百姓使用的織布機,雖然已經是全世界最進步的了,但在馬鈞的眼裡,卻是個複雜的笨東西。織布的人必須不停地踩著一百一十個叫做“躡”的小木板,這樣要花上六十天,才能織出一匹有花紋的絲綢來。
馬鈞又認真地研究改良,做了一架只有十二個躡的織布機,不但容易操作,而且只要幾天就可以織出一匹花紋複雜的絲綢來。大家都說他是現代魯班,又認為他是可以和漢朝的張衡相媲美的發明家。
兩躡織布機可以織出有複雜花紋的美麗綢綾,
它的祖先就是馬鈞改良的十二躡(踏具)織布機。
那個時候,天下分為魏、蜀、吳三個國家。大家常常派兵互相攻打,魏國的國勢很不安定。
這一天,皇帝和許多大臣正在宮殿裡商討大事,突然有個大臣慌張地跑進來報告:“不好了,我們前方的軍隊在森林裡遇到大霧,一時迷了路,被敵軍打得大敗,好不容易從森林裡撤退出來,已經死傷了一大半人!”
這一次派到前方去的,是全國最精良的部隊,想不到竟會打敗仗,大家又吃驚又惋惜。下朝以後,大臣都紛紛交頭接耳地談論。
馬鈞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要是古代黃帝發明的指南車能傳下來該多好。軍隊有了指南
車,一定不會迷路。”
“哼!胡說八道。指南車是古代神話裡的東西,怎麼會真的有那怪玩 意兒?”一個平常就很嫉妒馬鈞的大臣聽到了,斜著眼,不以為然地說道。另外一個也很嫉妒馬鈞的將軍,接著大聲地說:“是啊!馬先生,你的名字叫做‘鈞’,鈞是做器具的模型。但是你說話沒有憑據,怎麼能做正確的模型呢?”
馬鈞是個有試驗精神的人,他不喜歡和人吵到臉紅脖子粗,所以只是平靜地說:“兩位大人,我們不必爭辯,就用事實來證明吧!三個月內我一定造出指南車來。不信的話,可以請陛下做證人。”
第二天早上,三個人就一同把這件事報告給皇帝,並且請皇帝做證人。
馬鈞不斷地思索製造指南車的方法。他參考張衡的三輪自動車和記裡鼓車的資料,發現這些車子裡面,都裝著一些大小不同的齒輪,互相牽引轉動。
“對,齒輪是使一切機械能自動旋轉的重要機關。我如果也應用齒輪的原理,使一部車子無論走到什麼方向,上面的指標都會自動地轉回原來定好的方向,這不就是指南車了嗎?”
馬鈞日日夜夜,一遍一遍地做試驗,做得手也破了,眼睛也快昏花了,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但他一想到迷路的軍隊被敵人打敗的景象,就打起精神,更加努力地思考研究。
終於,三個月期限到了。這一天宮殿裡擠滿了大臣將官,連後宮的妃子都躲在簾子後面。大家伸長脖子,想看看指南車的模樣。
“哈!馬鈞八成是吹牛啦!怎麼到現在連影子都還沒有看到呢?”嫉妒馬鈞的大臣得意地說。
話剛說完,就聽到外面傳來“咔嗒咔嗒”的馬蹄聲。
只見馬鈞牽著一輛小馬車走進宮門,穿過鋪滿石板的庭院,一直走到宮殿前面才停下來。
這輛馬車可真奇怪,車上高高地站著一個小木人,左手叉著腰,右手直直地指向前面的宮殿,看來好神氣!大家不住打量這輛馬車,都忘了說話。
馬鈞走到皇帝面前,向皇帝深深地鞠了一個躬,就牽起馬車,慢慢繞著寬大的庭院轉了好幾個圈,又在庭院中間走來走去,一會兒左彎,一會兒右拐。奇妙的是,不論車子怎麼七彎八拐,小木人咿咿呀呀地轉一轉,總會轉回原來的方向,它的右手永遠指向宮殿。
“這就是指南車啊!真有這麼神奇啊!小木人身上大概附有神力吧!”大家都看得目瞪口呆。
指南車可以正確辨識方向,它的差動齒輪機械原理正和今天汽車裡所用的差別齒輪道理相同。
馬鈞說:“指南車並不神奇,小木人也沒有神力。我只是在馬車裡面裝了幾個互相連接起來的齒輪,而這個小木人和正當中一個最大的齒輪是相連的,所以它會跟著大齒輪轉。”
大家都聽得入神了,馬鈞又接著說:“車子筆直向前走的時候,當中的大齒輪並不會動,小木人也就直直指著前面。但是車子一轉彎,大齒輪就會轉動,小木人也會跟著大齒輪轉,並且剛好轉回原來指的方向。指南車的祕密其實是藏在齒輪裡面,至於小木人只是個木頭人而已,它本身是一點也不懂怎麼指引方向的。”
皇帝對指南車很有興趣,還問了馬鈞很多問題。至於那兩個嘲笑馬鈞的大官,早就面紅耳赤地躲在一旁啦!
指南車的齒輪群分為三組:右邊黃色的齒輪組,左邊藍色的齒輪組,和中間橘紅色的關鍵齒輪組。
關鍵齒輪組上套著十字形杆,杆端固定著標示方向的小木人。
左圖是表示當指南車直行時,車輪帶動左右齒輪組用同樣的速度轉動,當中的關鍵齒輪就只在原地旋轉,十字形杆這時便靜止不動,小木人因此也保持著原來的方向。
右圖是假設車子向左轉彎時,左輪的速度極小,幾乎是在原地不動,因此左齒輪組就沒有作用。而右輪則轉動,帶動了右齒輪組。這樣形成關鍵齒輪組上方的齒輪不動,而下方的齒輪仍舊轉動的情況,這時關鍵齒輪就會由左向右地旋轉,帶動當中的十字形杆也做同樣的旋轉,小木人也跟著向右轉,正好轉回原來定好的方向,而旋轉的角度,正和車子左彎的角度相同。
圖是參考臺灣兒童博物館所陳 列過的指南車繪製的。
馬鈞後來又發明了很多巧妙的東西,像新式的武器連弩。據說它可以一次射出好幾十支利箭,厲害得不得了。還有一種威力強大的發石車,車上裝了自動的木輪機械,只要木輪飛快地轉動,車上的石頭就叮叮咚咚地不斷射出去,一下子就可以把敵人打得抱頭鼠竄。
馬鈞的發明不僅對魏國幫助很大,對後人也有十分了不起的貢獻。像十二躡織布機,就是近代兩躡織布機的祖先。龍骨車使貧瘠的土地變成肥沃的良田,到現在還有許多鄉村在使用呢!指南車使人行軍或旅行再也不會迷路了。生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馬鈞,真是了不起的機械工程師啊!
給媽媽的話:
傳說黃帝和周公都曾製造過指南車,不過並沒有根據。到了東漢的張衡,已知道利用齒輪差動的機械原理,馬鈞就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設計出第一輛指南車。一般人常誤把指南針和指南車混在一起,其實它們的設計原理是不同的。馬鈞的機械才能也是多方面的,龍骨車和十二躡織布機,都對促進社會生產力與機械研究有非常大的貢獻。
●圖畫是含有科學知識的彩畫,描繪了工藝過程,畫中所有機械與零件都經過仔細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