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一月十日 太陽問答

古時候,在長安城裡,有兩個小孩指著頭頂上的太陽唧唧喳喳爭吵著。

個子較大的說:“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比較近,中午比較遠。”

旁邊的矮個子急忙說:“不對!不對!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比較遠,中午才比較近。”

“誰說的!”大個子又開口爭著,“太陽剛出來時像馬車車輪一般大,中午時只有小瓦盆般,這就是因為近的東西看起來大,遠的東西看起來小的關係。所以,太陽早晨離我們比較近。”

小個子爭辯道:“才不是呢!早晨天氣涼爽爽的,中午熱得人汗流浹背,這不正表示中午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才越來越熱嗎?所以,還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較遠,中午才比較近。”

兩人爭來吵去,沒個結果。

古時候,在長安,有兩個小孩在爭論太陽的遠近。高個子說:“早晨太陽比中午大,所以早晨時,太陽離我們比較近。”

小朋友,這段小故事原本記載在我國的一本古書《列子》上。依你看,究竟是高個子對呢?還是矮個子對?

其實,他們兩個人都說錯啦。太陽的大小是千古不變的,大個子會有大小不同的感覺,那是眼睛的一種錯覺。早晨太陽剛出來時,多半在山邊,有山與它對比,所以太陽看起來比較大。中午時,它獨掛高空,沒有東西與它比較,看起來自然小些嘍。

小個子有冷熱不同的感覺,那是因為早晨太陽斜射地面,陽光較弱,中午太陽直射,把所有的陽光灑下,自然炎熱異常啦。

小朋友,紅紅的太陽懸掛在天空,搭幾百架梯子也爬不上去,坐火箭也不知哪一年才能拜訪到它,它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呢?根據科學家的測量,太陽離我們有一億四千九百五十萬公里那麼遠呢!這麼長的距離,用尺量也量不完,我們用什麼方法才能計算出呢?

這個很簡單,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會計算了。

根據一本古書上的記載,祖先在夏至和冬至這兩天,用一批八尺長的竹竿,以長安城為中心,南北每隔一千里插一支,經過正午陽光的照射,地面就會現出許多不同長短的竿影。

祖先再依照這些竿影長度的差別,與竹竿間的距離,運用古人算學中的勾股弦定理,就可以測出太陽與我們的距離了。

小朋友,你看算術是不是很有趣呢?由於古時候的人以為地球是平的,沒有地圓的觀念,再加上設備不夠完善,所以他們算出來的答案是錯的,但是他們計算的過程卻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噢!而勾股弦定理是祖先們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發明瞭,西方的畢氏定理正與它相同。

小朋友,你說,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是不是很偉大?我國的算學在漢朝是不是已經很發達了呢?我們繼承了祖先的血統,是不是也應該像他們一樣好好地動腦筋呢?

矮個子說:“中午比早晨熱,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比較近。”

給媽媽的話:

我國數學發展得很早,尤其有關天文的部分,在漢朝就已進步到相當的階段。漢朝人不但詳細觀察和記錄種種天文的現象,還進一步想用他們所瞭解的數學理論,推算出無法實測的天文知識。

《周髀算經》寫成於西漢中期(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在這部數學典籍中,就記載了古人怎樣用簡單的方法計算出太陽跟我們的距離。

據《周髀算經》,太陽距離的求法是:先在全國各地立一批八尺長的竿子,夏至那天中午,記下各地竿影的長度,得知首都長安的是一尺六寸;距長安正南一千里的地方,竿影是一尺五寸;距長安正北一千里則是一尺七寸。因此知道南北每隔一千里竿影長度就相差一寸。又在冬至那天測量,長安地方影長一丈三尺五寸。

《周髀算經》取夏至與冬至間,竿影剛好是六尺的時候來計算。為了說明方便,這裡將原書簡單的演算步驟及心算部分改寫成大家熟悉的算式,並以圖形標示出來。

這十萬裡,就是《周髀算經》所載的太陽與地面距離。

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約為一億四千九百五十萬公里(149,500,000km)。即使將《周髀算經》中漢製為單位的十萬裡換算成今天習用的公制,數值仍然懸殊得很。理由很簡單,因為漢朝人沒有地圓的觀念,是以在設計實驗之初,就將前提建立在“地是平的”假設上,加之觀測設備簡陋,而得到並不周全的數據。因此《周髀算經》的答案是不合事實的。但是,我們必須強調,這段求太陽距離的運算過程卻是絕對的正確。

從《周髀算經》,不禁令人驚訝於當時數學觀念的豐富。在正確的運算過程中,我們看到比例、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弦定理靈活運用;而全國各地普測竿影的事實,也足以證明漢代科學,尤其是天文學發達與受重視的情形。

科學的進展是靠點點滴滴累積的成果。漢朝以後的中國人,在先人的基礎上屢有建樹,天文的、算學的、機械的,不但展現各時代的研究成績,在世界科技的發展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西方學者李•約瑟作《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對我國古代的科技即推崇不已。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推展我們的科技,並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呢?“數學是有趣的,而且並不困難。”父母親若能將這個觀念根植在孩子心中,就是為中國科學埋下一個勃發的種子。如此,我們將能不卑不亢地去面對差距的事實,並踏實努力了。

假設地是平的,太陽在上方S的位置。AT為八尺長的竿子,直立地上。AC為其影子,長度六尺。而北方的另一竿A' T' ,其影子A' C' ,比AC長,每隔一千里差一寸。

B為太陽正下方的一點,若在B點立一竿,則必無影。A點愈向B點接近,AC愈短。

故得一比例式BCAC=1000裡1寸(意即AC每差一寸,BC就差1000裡)

AC=6尺=60寸(我國古制一尺等於十寸)

再求B至太陽的高度

rtSBCrtTAC

SBBC=ATAC(相似,對應邊成比例)

應用畢氏定理(亦即我國古稱之勾股弦定理)

rtSBC中SC2=SB2+B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