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用漢語課本
*第四十七課 打工的大學生多起來了
(一) 打工的大學生多起來了
(二) 丁力波:中國的大學生打工嗎?
王小云:打工。不過,過去的大學生基本上不打工,最近一二十年,打工的學生多起來了。
丁力波:這就奇怪了。我聽說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比現在低多了,很多大學生的經濟條件也不太好。他們既然經濟有困難,就應該去打工啊。
宋華:那時候大學生不打工的原因很多:第一,過去上大學,學生不用交學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得到國家的幫助,他們吃、住基本上沒有問題。第二,中國的父母一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大學生,而且他們認為孩子在正式工作以前,無論歲數多大,生活上都應該由父母來負擔。所以大學生在經濟上還要靠父母來支持,中國的父母也顧意想辦法支持孩子上學。第三,人們認為,對大學生來說,主要的時間都應該用於學習,這個時候,他們不應該自己去掙錢。
丁力波:哦,他們認為打工會影響學習。
宋華:除了上邊我說的那些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即使你想去打工,也沒有單位用你。
丁力波:是不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太多了?
宋華:不完全是。那時候,無論國營企業,還是集體企業,工作崗位和工資都是由國家來計劃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去打工,單位沒辦法付給你工資。
丁力波:可是我在書上看到過,以前不是也有大學生去工廠和農村勞動嗎?
王小云:是有。不過,那時候他們無論去工廠幹活兒,還是去農村幹活兒,都是義務勞動,沒有報酬。
丁力波:那麼,現在的大學生都打工嗎?
宋華:這很難說,可能大部分都打工。拿我來說,我也在打工。
丁力波:你既然也在打工,就給我介紹一下中國大學生打工的情況吧。你們都幹些什麼工作呢?
宋華:幹什麼的都有:有送赧紙的,有做家教的,也有在商店或者公司幹活兒的。我和幾個同學一起搞家教,我們組織了一個家教小組,他們選我當組長。
王小云:大家都開玩笑地稱他為"打工頭兒"。
丁力波:我想你們打工並不都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吧?
宋華:對。很多學生是為了早點兒到社會上去鍛鍊自己,得到一些工作經檢。有的學生想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不過,對城市低收入的家庭和很多農民家庭來說,每年拿出那麼多的錢來培養一個大學生,確實是一個很重的負擔,所以,這些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是靠向銀行申請貸款和打工掙錢來完成自己的學習的。
丁力波:有打工經險的學生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工作?
宋華:也許是這樣。打過工的學生在生活經險上,在工作能力上,一般都比沒有打過工的學生強。招聘單位當然要考慮這一點。但是,如果學生因為打工的時間太多,學習成績差了,招聘單位也不會歡迎。
(二)我懂得了掙錢不容易
2007年,我去新西蘭讀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我到那兒三個月以後就開始在餐廳打工。
這家餐廳不大,有兩層,裝修得很漂亮。我每週在這兒打兩次工:星期五和星期六從下午四點幹到夜裡十二點或者更晚。我在家裡連自己的飯碗也很少洗,本來不會幹活兒,開始的時候,老闆總嫌我動作慢。在打工朋友的幫助下,我很快就學會了幹活兒。當我第一次拿到打工赧酬的時候,我低著頭看看兩隻泡白了的手,揉揉又累又痛的腰,深深地感覺到掙錢不容易。
過節的時候,我一週要打三四天工,主要工作是洗盤子。晚上十點以後,盤子最多,高得像座小山似的。我拼命地洗,這座盤子山卻總是不變小,當時我想,人要是多長几隻手就好了。我常常幹到一點多鐘,工作才能完成。
聖誕節快到了,飯館的生意越來越好,我的工作也就一天比一天重。每天我得幹十幾個小時,把手上的皮都洗破了,腰也直不起來了。我真有點兒支持不住了。有時候我也想:我為什麼要出國吃這麼大的苦呢?既然父母在不斷地給我寄錢,我就可以不打工了,也許我能生活得輕鬆一點兒。但是,我很清楚,我父母都是靠工責生活的,我不能跟有錢人家的孩子比。父毋是用一輩子的積蓄支持我出國留學的,我怎麼能總是靠他們呢?現在我要早點兒獨立生活,自己養活自己。畢業以後有了工作,我要讓他們生活得更好,過上幸福的老年生活。爸爸媽媽對我說過:"出國以後,什麼工作最苦最累,你就從什麼工作做起。有了那種經險,以後什麼苦你也不會怕了。"所以,在最艱苦的時候,我就好像聽見媽媽在旁邊給我加油:"堅持下去!堅持就是勝利。"
2011年我終於讀完了大學,而且考上了研究生。父毋要我回國過春節。他們看到我長高了、長大了,非常高興。媽媽指著我的那雙穿舊了的旅遊鞋,難過地問我:"孩子,是不是一點兒錢都沒有了?"我說"媽,我有錢。我把你們寄給我的錢和打工掙的錢都存在銀行裡了,以後你們不用再給我寄了。我可以靠打工來完成自己的學習。"
爸爸媽媽看著我,滿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