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ases
***成功在國際舞台競逐 36個關鍵思維 于卓民***
一、國外子公司之管理
1. 不要怕,就派員工出國吧!
脈絡描述
員工不排斥拜訪國外客戶,甚至會爭取這樣的機會,但如要長期外派,員工就會猶豫。對於第一次有外派需求的公司而言,不只是公司尚未建立外派制度,連員工也沒有至國外長期工作的準備。雖是如此,基於外派員工的諸多優點,公司還是鼓勵他們接受外派的挑戰吧!
延伸思考問題
1貴公司有外派人員嗎?外派人員是如何挑選的?
2你如被挑選外派至越南,你覺得公司該給你什麼樣的培訓和薪酬?
3貴公司如有外派機會,基於何種理由,你會主動爭取?
國際化人才永遠不會準備就緒,公司要勇敢承擔初次外派時的成本和風險。
最近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教育部隨即公布新南向人才培育方案和編列的預算。再觀察今年企業界的人才招募計畫,例如金控公司在招募儲備幹部時,強調具備英文能力和英文面談為必要,而高科技公司和服務業者在徵聘新人時,也將外語能力視為要件。
走向國際,企業認為主要的挑戰不是資金、市場機會或競爭優勢之有無,而是有無國際化人才。政府政策和企業的行動,在在反映對國際化人才這件事的重視,而且有甚多企業在找人時將外語能力視為必要條件,但何以企業常提及缺乏外派人才呢?台灣企業在地主國據點的主管,有些是外派,有些是當地僑胞,有些是當地人。在國際化的初期,企業通常會先派熟悉公司文化、策略及產品的母國員工負責子公司營運,同時建立制度和培育當地人才,隨著業務的成長,愈來愈多的當地人會擔任主管。因此,培育出能外派的主管,應是執行長和人資主管的共識。
在此共識下,招募新人後,有計畫的培育應不是難事,但是台灣企業因資源少,且多採低成本策略,用人精簡,對培育「未來需求的國際化人才」,雖有想法但執行不到位,經常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突然有在國外設立據點的機會,於是人才缺乏的窘境立即出現。解決此一問題,大部分的公司是盤點現有人力,找出大致合乎外派條件或有意願外派的員工(可能不是條件最佳的員工),然後仰賴此員工的個人能力解決在地主國的問題,但過程中可能是跌跌撞撞。有了第一位外派員工後,不論是自行摸索或向他人學習,外派的配套措施和人才培育計畫就相繼出籠了。
「摸著石頭過河」頗能反映企業培育國際化人才和建立相關制度的過程,只要有開始,就會逐步改進,觀察台彎企業的運作,國際化人才永遠不會準備就緒,因此公司要勇敢承擔初次外派人共時的成本和風險,在有外派必要時,就盡力地鼓勵員工赴任吧!如同思科系統 (Cisco Systems)前執行長錢伯斯 (John Chambers)所體認,「面對一個要接下的職務,做好準備是不可能的境界」,外派職務也是如此,請不要小看公司的員工,有些人夠韌性,只要給他成長的機會,他就會接下來!
2. 外商在地化的關鍵思維
脈絡描述
在地主國營運時,當地政府和一般民眾都期望外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而當地化就反映了外商融入地主國的努力。基於自利或利他的動機,當地化可採取多種做法,但善盡社會責任是國際的趨勢。
延伸思考問題
1 臺商到開發中國家設廠時,製造當地化是最容易展現對地主國貢獻的方式,你觀察到臺商有哪些特殊的做法嗎?
2對於美國的子公司,臺商在管理方式上可做哪些調整?
3如要在地主國善盡社會責任,外商可採取哪些做法?
前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最近提高進口關稅,目的之一是促使外商在美國設廠,創造就業機會。從外商的角度來看,在地主國製造只是當地化
(localization)的方式之一,外商可基於「以自利的角度決定何種活動在地主國進行」,或是「以在地主國成為好的企業公民為目標」兩種邏輯來思考當地化。
製造當地化不應只是創造工作機會,這要因應當池工人的情況調整工作方式,例如:鴻海在印度的手機組裝作業,配合當地人的能力,增加組裝步驟以減少作業難度;明瞭越南員工無法同時做很多事, 50嵐將職務細分,使工作內容單純化。比外,在地主國運作一段時問後,政府會期望外商提升員工的附加價值,聘用當地人從事研發或設計的工作,是外商常採取的回應措施。
在地主國採購是當地化的第二種方式,外商為降低成本或符合自製率要求,會開發或培養供應商,例如:鴻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 (State of Wisconsin)的投資,報載 2020年建廠完成後,相關供應鏈每年採購將逹41.6億美元,這也會增加就業機會。
由於所得和消費行為的差異,外商修改産品因應當地需求是當地化的第三種方式。例如:康揚雖以鋁合金輪椅起家,因印度人所得較低,康揚便修改成符合當地需求的鐵輪椅,此一做法顯示對消費者的重視,也會獲得地主國政府的肯定。
任用當地人擔任管理職是當地化的第四種方式。人才在地化相較於外派可降低成本,也提升市場回應的速度,例如:喬山在歐美設立的銷售子公司,總經理都是聘任當地人,因他們最瞭解當地的悄況。任用當地人擔任主管,顯示外商的授權,也提升員工士氣。
管理方式調整是當地化的第五種方式。外商在地主國營運時,會引入經營和管理的知識,但也會做修正,例如:回教徒每天須祈禱五次,外商在工作場所會設置祈禱室;美國人偏好的是參與式領導,習於權威式領尋的外商,也會調整領導方式。
此外,以回饋社會為目的,在地主國善盡社會賚任,是外商可考慮的第六種當地化方式。
3. 外語溝通也是跨文化溝通
脈絡描述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但談話時也反映文化的內涵;英語是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也受到台灣教育體系的重視。因此,跨文化溝通不良,可能是對英語的掌握不佳,也可能是對文化差異不夠敏賦。要在國際市場競逐,臺商須克服外語能力不足的障礙。
延伸思考問題
1你有與德國人以英語溝通的經驗嗎?你的感覺為何?
2你有與日本人以英語溝通的經驗嗎?你的感覺為何?
3為國際化做準備,一家公司計劃提升員工的英文能力,你建議如何進行?
國際化經驗尚淺的台灣企業,英語溝通時常發生問題。
場景一是在例行的母子公司月會上,美籍主管對產品提出多項問題和建議,總公司的工程師頻頻點頭,並以OK回答大多數問題,會議順利結束。兩個月後的會議上,美籍主管大為抱怨總公司未實現承諾,而總公司的工程師卻有點意外,因為他當初表達的是瞭解問題,並未回應將問題解決。
場景二是會議的氣氛有點火爆,美國子公司對總公司所提供的支援有諸多不滿,此時總公司員工回應,「我們把你們視為顧客,所以……」,話立即被打斷,美籍員工爆氣說,原來你將我們視為顧客,我還以為我們是一家人呢!」。總公司員工當場不知如何處理!在總公司員工的心目中,顧客最大,但美籍員工的感受截然不同。
場景三是在年度會議上,當總公司研發主管報告期年某一新産品將於8月就緒(ready)時,徳籍主管立即提出:「你所謂的就緒,是指產品已可以賣、各種有關產品的文件都已準備好及産品會如期運抵我處嗎? 」。研發主管尷尬地回答:「我的意思是産品已走完研發流程,可以開始試賣,其他的事,目前無法回答你」。德籍主管捉出疑問是基於過去的不快經驗,因為他曾向客戶推薦新産品,卻因未能如期上市而向客戶道歉。
口語溝通不良,原因之一是工程師的外語能力不足,只能直覺地回答OK(其實不具意義),或是只是表達「聽到、瞭解、同意、試看看或同意修正」中的一種回應;原因之二是雙方的認知不同,總公司的「寧可犧牲自己以滿足客戶需求的文化」尚未傳遞給子公司:原因之三是雙方文化的差異,本國員工會根據談話時相關資訊來詮釋內容(如表情、語調),但外國員工只是根據字面來詮釋內容。
企業可在四方面努力:一是強化所有本國員工的英語能力;二是將與重要價值活動(如銷售和研發)有關的英文用詞標準化;三是培養員工對他國文化的敏感度;四是讓外籍員工將母公司文化內化。再加上虛心面對和處理與外籍員工互動時產生的問題,應可提升跨文化溝通的品質。
4. 先找佛,還是先建廟?
脈絡描述
海外銷售子公司初設立,總經理負責建立制度,隨著子公司業務和功能的擴充,各項制度逐漸完備。在建立制度時,總經理如是外派,會多向母公司尋求支援;如是由當地人擔任,多是仰仗過去的經驗。因此,母公司和子公司制度的一致程度,與第一任總經理的人選極有關聨。
延伸思考問題
1考慮海外銷售子公司總經理是外派或僱用當地人時,你建議要考慮哪些事情?
2以貴公司為例,海外子公司在建立人事制度時,人資部門能提供何種協助?
3如要編撰「子公司成立手冊」,你覺得內容應包括哪些項目?
公司先透過代理商經營地主國一段時間後,評估值得深入耕耘,就會設立銷售子公司,此時須決定總經理人選。外派的長處是熟悉母公司和產品,雙方較容易配合;找當地人的長處是能接地氣,與客戶的溝通無礙。設立子公司,應考慮長期的發展,而非短期的績效。
如母公司外派人,在初期將各項制度建立雛形後,再找當地人負責營運,就是「先建廟,再找佛」;若是直接找當地人,交付子公司建置的責任,就是「先找佛,再建廟」。 因此,總經理人選涉及「先找佛,還是先建廟」的議題。
子公司初成立時,總經理須負責法律和稅務手續、擬定在地主國的策略、建立組織、找人及建立各項制度等事宜,事事都要管。隨著業務的成長,子公司擴充,組織功能、專業人才及制度也增加,例如:初期設立業務、人資及財會部門,其後增設服務和物流部門後,也會新增服務和物流制度,以及協助其運作的資訊系統。由於業務單純和市場特性,組織設計,制度及資訊系統可能與母公司不同。
初期總經理是母公司外派時,人生地不熟,很多工作都是挑戰,例如:僱用員工須考慮勞工法令和供需情況,且須具備評估不同專長的能力。在建立組織和制度時,會遵行母公司的規範;若缺乏母公司規範,會基於自己在母公司的經驗,或是向母公司的人際網絡尋求協助,因此所建立的管理系統會與母公司的類似。
總經理是當地人時,擬定策略和找人較易,但尋求母公司的支援就是挑戰。在建立組織和制度時,可能會徵詢母公司的意見,但母公司窗口的回答可能不清楚、速度慢或沒回答,基於時效,總經理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做決定,而母公司事後也沒意見,於是子公司逐漸形成自己的管理系統。
在初期建立的基礎上 ,子公司的管理系統隨著業務成長而調整,若初期總經理是當地人時,管理系統與母公司的差異會愈來愈大。因此,當母公司尚未編撰「子公司成立手冊」時,初期採「先建廟,再找佛」的方式,短期業績可能較差,但長期有助於母公司的整合與管理。
5. 地理距離對管理的挑戰
脈絡描述
以討論解決問題,關鍵是與會者具備與議題有關的知識或資訊。當總公司和子公司位在不同的國家時,資訊或知識不足是總公司人員在做決定時的障礙。離台灣愈遠,總公司人員對地主國就愈不熟悉,因此臺商須克服地理距離對管理的挑戰。
延伸思考問題
1對地主國市場的瞭解極為重要,請列出幾項子公司應定期呈報總公司的資訊。
2請討論將子公司的外國員工調回總公司服務的目的(或是對總公司的效益)。
3資訊系統銜接有助於於資訊的傳遞,但許多臺商的子公司和總公司使用不相聯的資訊系統,何以有此情況發生?
當總公司的主管們在討論時,對不同議題的反應方式有差異:對工廠中如何提高生産力的問題,大家都瞭解並能提供一些建議;對幕僚單位間的歧見,大家更是感受深刻,紛紛提出看法和建議;對海外子公司銷售不佳的問題,人家的發言多集中在揣測問題原因,或是提出更多的疑問,若是業務部主管無法提供進一步的資訊時,會議就平靜多了,建議更難提出。都是一群人在開會,何以討論的熱烈程度有如此差異呢?除了與會者的知識和經驗的差異外,地理距離-即使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造成管理的挑戰。
一個國際化的公司,總公司、廠房及子公司位於不同的國家,供應商和客戶在地理上也分散。由總公司的角度,按地理距離的遠近來區分,大概可分為:總公司內各幕僚單位最近,其次是廠房、國外子公司、供應商,最遠是客戶。地理距離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因國外子公司、供應商及客戶可能位於數個國家,因此較遠,至於衡量的方式,一般是以兩國首都或主要城市的飛航距離來衡量,例如:台北-巴黎和台北-舊金山的航線距離。
鄰近的兩國問地理距離短,文化較相似,總公司管理國外業務愈容易,而外派人員也愈能克服文化差異的挑戰。因此,隨著公司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會進人地理距離愈遠的國家,這隱含兩地間總體環境差異增加、文化差異增加、有時差、運輸成本增高、資訊的內容和品質落差大,也意味著位於兩地單位間協調與溝通愈困難,總公司對地主國客戶資訊的掌握也愈困難,導致總公司管理複雜度的增加。
由於各單位的分工和議題涉及多種因素,開會是集眾人之智以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總公司必須設法克服地理距離對會議品質的影響,可考慮的做法為:只邀請與議題有關的人與會,避免浪費時間或討論失焦;提供即時和各種營運資訊以利與會者會前準備和開會時取用,使會議不致因資訊不足而無法做決定;以跨國和跨功能論調來增加員工的知識和經驗,使與會者都有能力貢獻;公司中應建立坦誠的氣氛,使員工願意在不同場合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6. 差異化管控海外子公司
脈絡描述
設立海外子公司涉及三項決策:何時設立、設立順序及如何管控。基於管控成本的考量,母公司依子公司所處情境的不同,就管控項目、頻率及授權程度採取差異化的管理方式。隨著子公司的成熟,母公司的管控將趨於嚴格。
延伸思考問題
1請分析貴公司在海外成立子公司之理由,對於成立之時間順序,你有何觀察?
2對於位在已開發國家的子公司(如美國子公司),貴公司的管控方式為何?
3對於位在開發中國家的子公司(如越南子公司),貴公司的管控方式為何?
淩華科技於1995年成立,1999年在美國設立子公司。
隨著業務的拓展,2002年在美國成立研發中心,並於2008年購併美國Ampro,結合兩公司的通路拓展市場。此種在地主國逐淅拓展業務的方式,也在其他地區展現,例如: 2005年設立歐洲辦事處, 2010年成立歐洲子公司;2006 年設立韓國辦事處,2019年設立韓國子公司。像凌華般在數個國家擁有子公司的企業,除了須決定何時在某國成立子公司外,也須決定如何管控子公司。
子公司在地主國的成長歴程也是漸進的。剛成立時,組織較為單純,除總經理為外派外,其他員工多是當地人,主要的功能是業務和行銷;業務逐漸成長,營運成果由虧轉盈,除員工人數增加外,所負責的功能也擴大至售後服務和維修、倉儲及各地據點的管理;隨著地主國重要性的增加,功能更擴大至研發或組裝,也採取合資或購併以快速成長,使得組織規模更為服大。在子公司成長的歷程中,可能面臨經營上的瓶頸,此時母公司就得提供更多的指引和協助。
根據上述,國外子公司可以三個標準分類:剛成立或已成立一段時間;經營上軌道或遇到瓶頸;負責的功能多或少。由於管控有成本,母公司應依子公司所處情境的不同,就管控項目、頻率及授權程度採取差異化的管理方式。
對於子公司的管控,聯華神通集團的苗豐強董事長在派遣海外子公司主管時,常會提醒BEPAID(即訂貨和出貨、費用、利潤、應收帳款、庫存及負債)的概念。僅以BEPAID而言,處於不同情境的子公司所應重視的項目就不同,例如: 剛成立的子公司目標是衝刺業績,應給予較高的自主權,比時母公司重視訂貨和出貨,但成立三年後就該重視利潤;母公司對已獲利的子公司會給予較高的自主權,但對虧損的子公司則較重視支出管控。
整體而言,愈成熟的子公司,母公司投入的資源愈多,管控也愈嚴謹和全面。隨著子公司規模擴大和重要性增加,母公司對其活動的內容和資訊的及時性愈重視,此時母公司會力求依序導入母公司系統,或使雙方資訊系統一致化。
7. 從海外子公司看經營門道
脈絡描述
臺商在國外設立的子公司,可從事製造、銷售或研發等活動,而銷售子公司的增加,意味著臺商深耕國際市場的決心和品牌業務的擴充。除了達成業績外,隨著在地主國資源和經驗的累積,銷售子公司還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延伸思考問題
1請挑選一家在國際市場活躍的臺商,分析其在哪些國家設立銷售子公司。
2在地主國設立銷售子公司時,你覺得第一任總經理須具備哪些能力(或條件)?
3貴公司有在國外設立銷售子公司嗎?請以第一個設立的為對象,分析其目前的功能。
美利達於1986年自創品牌,為拓展歐洲業務,在德國漢堡成立據點。至2016年時,在歐洲已設立九家負責自行車買賣的子公司,其中四家股權大於50% ,五家介於30%至45%之問。相較於代理商,由於辦公室租金和員工薪資等固定支出,子公司的營運成本較高,但基於市場的高潛力、增加對市場的掌控程度、産品售後服務或維修零件供應的必要性,總公司願意設立子公司,長期耕耘地主國市場。因此,國外銷售子公司數目的增加,意味著公司深耕國際市場的決心和品牌業務的擴充。
除了擴充業績外,許多臺商由代工轉向經營自我品埤,子公司蒐集市場資訊的功能格外重要。例如: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回饋意見、主要競爭者的強處和弱點、公司現有產品線的缺口、通路期望的協助及哪些服務可創造差異化的資訊等,都有助於公司改良產品、開發新産品和服務及推出新産品時機之決策。
觀察成功建立品牌的台商,發現除了業績逹成、市場資訊蒐集及通路管理外,銷售子公司還可擔負其他功能。例如:在總公司擬定策略時,提供不同的觀點;執行地主國的策略,以配合總公司的整體策略;提供售後和物流服務,增加客戶和通路成員的滿意度;成為總公司培育人才的處所,也可提供在地人才為總公司所用;建立在地主國的網絡和與夥伴結盟,善用總公司所提供的有限資源;提供在地主國的營運經驗,協助總公司累積國際營運經驗;以在地資源創新(如新產品和新服務)或發展競爭優勢,並移轉至其他子公司使用;服務周邊國家,待時機成熟時輔導新子公司的設立;協助和配合其他子公司以打擊競爭者。
當一家公司有多個銷售子公司時,各子公司負責的功能可能不同。當地主國市場愈重要或擁有的資源愈豐富,以及總公司對子公司的持股高時,銷售子公司的角色就愈積極,所負責的功能也就愈多元。
8. 該派誰管理國外子公司?
脈絡描述
成立國外子公司最大的挑戰是總經理人選,外派有外派的好處,但聘任當地人也有其優點。臺商基於不同的理由,採取不同的做法,但師法國際企業的人才培育方法和人才管理制度,臺商才能脫離缺乏人才的窘境。
延伸思考問題
1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高階主管多不願外派,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提高他們旳外派意願?
2請先提出貴公司可能有外派需求的一個國家,外派人員包括總經理和中階人員,你該如何準備,以爭取此一機會?
3若你將外派至馬來西亞工作,請試想你前六個月的生活和工作狀況。
該是在地主國設立銷售子公司的時候了,但找誰去擔任總經理呢?這是很多台灣企業面臨的困惱。
喬山董事長羅崑泉認為該公司的強項在産品研發、生産及管理,而歐美人士擅長行銷和通路管理,因此各國銷售子公司的總經理都由瞭解該國市場的當地人士擔任。在以類似「我們 30歲,到東協當總經理」為標題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是一批成長在網路和手機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可能具有高學歷、外語能力強或已有些在國外工作的經驗,但目前選擇到東協國家打天下。
地主國銷售子公司的總經理人選,在任用當地人和外派年輕人之間,外派在總公司已有多年經驗的高階主管,是台灣企業最常見的做法。被考慮人選之「對總公司之瞭解、對市場之暸解,彈性及意願」,是影響此一決策的因素。
當公司的各項制度不完善時,或管理國外子公司的制度尚未建立時,公司傾向於外派在總公司已有多年工作經驗的高階主管,基於他們對公司運作的瞭解,知道有問題該找誰或如何處理,也因獲得公司的信任而能快速下決策,但缺點是對地主國市場不瞭解,外派動機也因深知回派時將面臨的挑戰而減弱,因此外派至英文行得通的先進國家較有可能。
在先進國家,人力資源市場透明度高,較易找到有戰績的當地高手,也因法律嚴謹,聘僱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可以契約規範,因此子公司的總經理可由當地人士擔任。為增加這些人對公司文化和管理制度的瞭解,可參考喬山的做法:上任後須同總公司培訓,由羅董事長親自帶三個禮拜,再到其他公司實習一個月。
在開發中國家,環境限制多和變動快,法律模糊性高,而英文的使用也不普遍,有多年經驗的高階主管多不願外派至這些國家受苦,此時有活力和體力的年輕人就是首選。工作數年的經驗使他們對公司有所瞭解,又充滿企圖心,在新興布場中提早卡位的意願高,若公司能提供舞台,他們願意接受各種挑戦。
國際公司可用的將才多,在任用總經理時,能唯能力是用而非國籍是用,這是多年人才育成和人事制度完善所造就出來的成果,期望台灣企業能重視這方面的投資。
9. 加深國際化的投入
脈絡描述
國際化是一個漸進的歷程,隨著時間的進展,企業逐漸瞭解各國市場的特性和學習掌控風險,因而加深對國際業務的整體投入,或是加深對某些地主國的投入,而投入是反映在代理商、子公司及通路的組合上。
延伸思考問題
1貴公司如有國際業務,目前代理商、子公司及通路的組合為何?
2請挑一個貴公司設有子公司的國家,描述在此國營運的演變,以及在何種情況下設立此子公司。
3貴公司對於此一子公司的未來發展有何計畫?會增加何種的投入?
台灣企業在國際化時,依淺至深的投入程度可分成三類,即仰賴代理商(甲公司)、子公司深耕(乙公司)及服務深化(丙公司)。
甲公司決定朝國際市場發殷,以參展接觸各國代理商,用理念是否相同和銷售資源的多寡來選擇合作對象,然後透過代理商將産品鋪貨至地主國的經銷商,目前在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十餘國都有代理商。
乙公司積極在世界各地布建行銷通路,已與四十餘家代理商長期合作。目前公司在美國、德國及新加坡設立分公司,也在中國數個一級城市設置辦事處,這些單位回報市場資訊和客戶近況,使公司能更貼近市場需求和快速回應。公司每年舉辦經銷商會議,除宣示策略和凝聚共識外,更希望能進一步瞭解最終客戶的需求,作為未來新産品規劃的依據。
丙公司在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建立銷售和服務據點,在地主國的銷售分成專案和通路兩類:專案團隊服務的客戶是系統整合商,協助他們取得最終客戶的訂單;通路產品是透過實體或虛擬通路銷售。各國子公司、合資公司或代理商的重要任務是瞭解市場和在地即時回應,並避免缺貨的情況。在服務方面,總公司建立服務團隊,也和代理商合作擴大售後服務系統;總公司也建置資訊系統,提供通路夥伴和客戶多種旳服務和即時訊息(如客訴追蹤和產品維修進度)。
初入國際市場時,因資源有限和對國外市場的不瞭解,公司傾向於採投資低和風險低的方式擴充市場。代理商雖有助於展業,但對市場資訊的揭露有所保留,對公司策略的配合度也較低,此時公司會以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來增加對地主國業務的掌控。子公司由於能與各類的通路接觸和取得各種資訊,會促使母公司從事更多的投資,例如:開發專案市場和提供更完整的售後服務。
加深投入程度,雖耗費資源,但可增加客戶的忠誠度,潛在的利潤也較高,企業應有計畫地在代理商、子公司(獨資或合資)、通路銷售或專案市場及服務系統深化間逐步調配資源。
10. 國外子公司自發合作提升綜效
脈絡描述
除了要求子公司達成營運目標外,母公司應設法創造子公司間的合作綜效。臺商由於國際化經驗不足,母公司對於子公司間該如何合作並不熟悉,或是尚未訂定合作的機制,此時鼓勵子公司總經理自發性地與其他子公司合作就極為重要。
延伸思考問題
1對一個新成立的國外子公司(如位於德國),在鄰國(如英國)已成立多年的子公司可提供哪些協助?
2母公司有哪些方法來增加不同國家子公司總經理(或主管)間之互動?
3母公司可採取哪些做法以鼓勵子公司間的合作?
看一下這個年度策略規劃會議的情景:英國子公司總經理提及,目前仍在瞭解最近歐盟法律的改變對自己營運的影響,德國子公司總經理立即表示,此一議題他已請律師評估過,結果可分享,法國子公司總經理解釋營收未達目標,原因之一是貨櫃短缺,西班牙子公司總經理便分享,他是如何以併櫃解決中國出口的問題。對國際化的公司而言,整體目標之逹成,除了母公司中各部門、母公司與子公司間的合作外,此案例顯示子公司間的合作也很重要。
典型的台商是製造據點在亞洲,銷售據點在歐美,因此擅長管理製造子公司和銷售子公司的分工,但對管理銷售子公司的經驗不足,尤其是子公司總經理是外籍人士擔任時,當母公司仍在學習創造銷售子公司間合作的綜效,且子公司的總經理間不是很熟稔時,母公司可鼓勵子公司自發性地在資訊與經驗分享、資源共用及外購活動三方面合作。
子公司間可分享市場資訊與營運經驗,例如:在市場資訊方面,兩國子公司分享同一競爭者的資訊,使另一國子公司可預先準備,或是一起擬定打擊競爭者的策略。由於子公司的成熟度不同,如一國子公司在產學合作、通路商管理、資訊系統導入、 ISO認證輔導及併櫃等營運經驗的分享,可使另一國子公司受惠。
雖然各有績效指標,子公司間仍可共用資源,例如:兩國子公司一起舉辦促銷活動或處理問題;甲國子公司之律師可協助乙國子公司處理在甲國之問題;甲國子公司開發之獨特產品可委託乙國子公司銷售。子公司雖然以銷售母公司之產品為主,但因應營運需求,仍須外購部分產品或服務,此時如國外供應商資訊和採購時應注意事項的分享、共同採購(如向同一業者租賃汽車或購買物流服務)等,都是子公司可合作處。
隨著母公司經驗和能力的增加,對子公司間的合作事項,母公司會主動協調或訂定制度,但在那天來臨前,仍應透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機制(如會議和經理人的社交往來)來增加經理人問的互動,藉此創造子公司總經理間自發性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