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實務 v15

01 概論

一 國際貿易實務概說

國際貿易 (international trade)又稱對外貿易 (external trade)、國外貿易 (foreign trade; overseas trade)或世界貿易 (world trade) 泛指不同國家之間商品和勞務的交易。

國與國之間的商品交易行爲,乃是基於比較利益原則,各國根據所擁有生產資源的特性,專業生產具成本優勢的商品,再以國際貿易的方式來表達互通有無,提高全球效率的目的。時至今日,對外貿易的興衰已成爲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國際貿易實務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即是在探討國與國間從事商品交易的相關知識和技術。

國際貿易的進行,除了買賣雙方之外,還可能涉及銀行業者、運輸業者、保險業者及報關業者等,因爲國際貿易實務的內容,除了商品買賣契約,還包括運輸契約、保險契約、外匯買賣契約,以及貨物的包裝、檢驗、裝卸及通關、文電的草擬與單據的製作等,若缺乏上述相關行業的輔助,便無法順利完成一宗國際買賣,因此舉凡貿易本身及與貿易有關的運輸業務、保險業務、銀行業務、貿易慣例、規則、報關手續、檢驗公證、索賠及仲裁等,都是本書說明的重點。

 

二 國際貿易的分類

國際貿易,因分類標準的不同,而有以下不同的分類。

一、依範圍不同分類

(一)狹義的國際貿易

係指交易商品爲有形商品 (tangible goods)的貿易型態,又稱有形貿易 (visible trade),一般所稱的國際貿易即指這種狹義的國際貿易。

(二)廣義的國際貿易

除包含有形商品貿易外,尙包含例如:保險、金融、運輸、旅遊、智慧財產權等無形商品 (intangible goods)的貿易。由於無形商品就是一般所稱的勞務 (service),所以無形貿易 (invisible trade)又稱勞務貿易 (service trade)或服務貿易。

本書所稱的國際貿易,係指狹義的國際貿易。

 

二、依貨品出入方向的不同分類

(一)輸出貿易(export trade)

又稱出口貿易,係指本國銷售貨物到外國的貿易型態,貨物從本國運到外國。就該外國而言,稱爲輸入貿易。

(二)輸入貿易(import trade)

又稱進口貿易,係指本國向外國購買貨物並輸入國內的貿易型態,貨物從外國運往本國。就該外國而言,稱爲輸出貿易。

(三)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貨物從出口國運往進口國,必須借道第三國時,就該第三國而言,稱爲過境貿易。

 

三、依經營方式的不同分類

(一)利潤制貿易(business on profit)

又稱本人對本人的貿易 (principal-to-principal trade)或主體制貿易 (business as principal),係指不透過第三者,而由進出口兩國的買賣雙方直接完成交易的貿易型態。由於買賣雙方都是以自己名義與對方交易,並且自己負擔交易的盈虧,故稱利潤制貿易。利潤制貿易的賣方,稱爲出口商 (exporter),可以是專門從事貿易業務的專業貿易商 (trading firm),也可以是經營出口業務的製造者 (manufacturer)或生產者 (producer),其對外所簽訂的買賣契約,稱爲出口契約 (export contract) ; 利潤制貿易的買方,稱爲進口商 (importer),可以是專門從事貿易業務的專業貿易商,也可以是經營進口業務的直接用戶 (end user),其對外所簽訂的買賣契約,稱爲進口契約 (import contract)。

(二)佣金制貿易(business on commission)

係指進出口國的買賣雙方並非直接接洽完成交易,而是經由中間商的媒介,間接完成交易的貿易型態。由於該中間商係指接受買方或賣方委託與他方交易,以賺取交易的佣金爲原則,並不負擔交易的盈虧,故稱爲佣金制貿易。

 

四、依交易方式的不同分類

(一)直接貿易(direct trade)

由貨物生產國的業者與消費國的業者直接完成交易,沒有任何第三國的業者介入的貿易型態。

(二)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

兩國的貨物輸出入並非直接完成,而是透過第三國中間人完成的貿易。貨物不是直接由生產國輸出到消費國,是透過第三國時,該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貿易即稱爲間接貿易。

間接貿易,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型態:

1三角貿易 (merchanting trade) : 又稱delta trade,間接貿易的一種,係指位於第三國的中間商以買方的身分與出口國的出口商簽訂買賣契約,再以賣方的身分與進口國的進口商簽訂另一買賣契約,貨物則由出口國直接運到進口國,就該第三國而言,稱爲三角貿易。在買賣貨款的清償方面,通常都是由中間商支付給出口商,再由進口商支付給中間國,由於貨款係各自清算,故本質上三方面都是自負盈虧責任的利潤制貿易,而中間商則以其從事國際貿易的經驗、技術、商務關係及豐富的商情等優勢地位,以單據處理 (documents processing)的方式完成交易,並賺取兩筆買賣契約的差價。

許多臺灣廠商爲降低生產成本,到海外(例如:中國大陸或東南亞)設廠,將生產線移往國外,當國外進口商向臺灣廠商訂購貨物時,臺灣廠商即交由海外工廠生產製造,再由生產地直接將貨物裝運出口;或當海外工廠須進口原料時,由臺灣下單,貨物則直接運往海外工廠,形成了目前盛行的「臺灣接單,中國大陸出口」,或「臺灣下單、中國大陸進口」的貿易型態,這種貿易方式也是三角貿易。

倘若情況更爲複雜,訂單經過多次轉手,也可能形成四角貿易或五角貿易。

2轉口貿易 (entrepot trade) : 又稱intermediary trade或intermediate trade,係指位於第三國的中間商分別與出口國的出口商及進口國的進口商簽訂買賣契約,貨物由出口國運到第三國的轉口港 (entrepot port)後,原封不動或經更改包裝或經加工,再運往進口國的貿易型態。貨款的清償也是依兩筆買賣契約各自清算,所以本質上仍是利潤制貿易。

轉口貿易與三角貿易都是屬於間接貿易方式,但兩者不同的是轉口貿易的貨物須經第三國轉口後再運往進口國,三角貿易的貨物則是直接由出口國運至進口國;此外,轉口貿易與過境貿易也有所不同,過境貿易的貨物只是在第三國借道過境,契約是由出口國的出口商與進口國的進口商直接簽訂,與第三國無關,而轉口貿易的貨物,則可能在第三國經加工或改包裝後,再運往進口國,並且存在兩筆買賣契約,三方面都是契約當事人。

 

五、依支付工具的不同分類

(一)商業方式貿易 (comercial system trade)

係指以貨幣作爲清償交易貨款工具的貿易型態。目前國際間的貿易,絕大多數是以貨幣作爲貨款的償付工具,而採用的幣別有以出口國貨幣,也有以進口國貨幣,也可能採用第三國貨幣,端視買賣雙方的約定。但能作爲支付貨幣的,多爲國際間普遍被接受的國際通貨 (international currency) ,例如:美元、歐元、英鎊等。

(二)易貨方式貿易 (barter system trade)

又稱易貨貿易 (barter trade)或交換貿易 (Exchange trade) ,係指一方將貨物售予他方,並換取等值貨物,彼此間不涉及金錢的貿易型態。在貨幣尙未發明之前,由於缺乏共同的計價標準,因此買賣雙方便以相對等值的貨物來作爲支付的工具,近代則由於某些國家外匯短缺,無法採用一般的商業方式貿易,只好以易貨方式與他國進行貿易。

 

六、依運輸方式的不同分類

(一)海路貿易 (trade by seaway)

係指以海運方式運輸貨物的貿易型態,由於海運運費較爲低廉,因此國際間貨物的運送,大多數是採此方式。

(二)空運貿易 (trade by airway)

係指以空運方式運輸貨物的貿易型態,由於空運運費較高,因此空運貨物多爲高價品或爲縮短運輸時間以爭取商機的商品,不過,近年來由於空運事業的快速發展,進出口貨物採用空運的情形已日漸普遁。

(三)陸路貿易(trade by roadway) 係指以陸路方式運輸貨物的貿易型態。這種方式僅適用於有陸地相鄰的國家間的貿易。

 

七、依交易目的的不同分類

(一)普通貿易(direct trade)

係指一般的進出口貿易。

(二)加工貿易(improvement trade)

又稱processing trade,係指進口原料或半成品,在國內製成成品或半成品後,再出口的貿易型態。

上述加工貿易,是加工國廠商自行購進原料或半成品,加工後再輸出國外(該外國可能是原料或半成品的原提供國,也可能是其他國),本質上都是買賣行爲。另有一種委託加工外銷(processing deal for export),是國外廠商無償提供原料或半成品,委託國內加工業者製成成品,再輸出國外,在加工過程中,貨物的所有權仍屬國外廠商,而國內加工業者僅係提供服務,賺取加工費用,因此本質上是屬於委託或承攬的關係,並非買賣行爲。

 

除了以上各種不同的分類外,另將一些特殊的貿易型態,說明如下:

(一)相對貿易(counter trade,簡稱C/T )

係指買方可以貨物或勞務抵付全部或部分商品交易貨款的貿易型態。所謂勞務可以是專利權、商標權、技術及協助管理、行銷等。自國1970年代能源危機發生以來,許多國家由於石油購買支出遞增,導致嚴重的外匯短缺,無法以支付貨幣方式進口貨物,因此相對貿易便應運而生。

1980年代中期,以蘇聯爲首的共產集團,由於領導體制改革,邁向經濟開放,對於民生用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卻苦無外匯支付,乃相繼與西方國家洽商相對貿易事宜。起初,相對貿易僅侷限於共產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但時至今日,這種貿易方式已逐漸發展成國際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來,隨著交易性質的演變以及交易層面的擴大,相對貿易逐漸發展出許多複雜的交易型態,例如:落後國家以接受採礦技術與設備爲代價,出口礦產給先進國家。

(二)整廠輸出貿易(plant export)

基本定義係指構成工廠主要部分的機械設備輸出而言,但在實務上,整廠輸出並非僅將機械設備交付買方即完成交易,通常還包括廠房的設計、機械的安裝、試車、運轉操作、附屬設施的工程建設,乃至有關智慧財產權的授權及技術人員勞務的提供等事項,所以整廠輸出乃指包括構成整廠設備的機械、器具及材料的製作、買賣,與發揮整廠設備整體機能所需國know-how及技術人員勞務在內的一切有形或無形事物、人員的輸出,以及在國外的工程建設承攬業務而言。

由於整廠輸出貿易的交易金額大,交易期間長,因此不僅其契約內容較複雜,交易風險也較大。

(三)OEM貿易

OEM爲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或manufacture或manufacturer)的縮寫,中文爲原廠委託製造、原廠委託代工製造或代工,係指委託廠商將設計好的(或所確認的)圖樣、規格、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委託另一廠商生產,然後將所生產的產品以委託廠商的品牌或商標,由委託廠商在市場上行銷,受託廠商僅負責生產,賺取加工費的加工方式。

OEM貿易是目前極爲盛行的一種合作生產及貿易方式,在國際上,原料、人工成本高昂的國家,可利用原料、人工低廉國家的廠商生產 OEM產品,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 OEM產品製造廠商則除了可賺取加工費外,還可學到新的生產技術、管理方法,並提升自身的製造能力。

我國過去及目前外銷產品就有不少是採 OEM方式,對承製OEM產品的受託廠商而言,其生產的產品冠以他人高知名度的品牌行銷,在短期內確可獲得大量訂單,但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並無長期利益可言,有些具有設計開發產品能力的廠商已改採較高層次的 OEM方式,稱爲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廠委託設計、原廠設計製造),即由受託廠商自行設計開發產品,然後將此產品(以原樣或依委託廠商要求做微幅修改)掛上委託廠商的品牌出貨,這類廠商若能致力提升自我行銷能力及行銷網路,並建立自有品牌,才能創造長期的行銷利潤。

以臺灣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爲例,該公司於 1970年代成立之初,主要是爲日本與美國自行車企業做 OEM,在累積豐厚的生產技術與研發能力之後,進而轉爲 ODM。1980年代初創立自有品牌捷安特 (Giant),除了不斷追求技術的進步之外,也致力於品牌的行銷、提升國際形象及高品質的售後服務,成爲全球頂級自行車國際品牌。

 

三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不同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雖然都是商品的買賣活動,但是由於各國的語言文字、法律制度、風俗習慣及經濟發展水準等方面不盡相同,致使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些差別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一、經營國際貿易的困難大於國內貿易

(一)各國針商品的要求不同

國內貿易是本國人之間的商品交易,對於商品的種類、品質、規格、花色等各方面的要求,並無太大的差別,業者多能清楚掌握;但國際貿易是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商品交易,外國對於商品的種類、品質、規格、花色等方面的要求,不一定與國內相同,甚至可能相差很多。

(二)各國語言文字不同

由於國際貿易的買賣雙方分別位在兩個不同的國家,如果兩國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相同,例如:英國與美國都是使用英文,則在溝通上自然沒有問題;但如果兩國的語文不同,則必須共同使用其中一國的語文,甚至使用第三國的語文,因此貿易業者必須熟諳一種或多種的外國語文,才能應付交易溝通的需要。

(三)貿易規章制度不同

各國有關貿易的規章制度都不盡相同,貿易業者除須明瞭自己國家的規定外,對於外國的貿易、進出口通關等規定也應了解,並隨時留意其變化。

(四)各國風俗習慣不同

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經常因爲各國商業習慣及風俗的不同而產生誤解或糾紛,因此貿易業者對於外國的風俗習慣也必須通曉,才能充分了解對方的需求。

(五)各國使用的貨幣不同

各國的國內貿易都使用本國的貨幣,而國際貿易則使用國際間通常普遍使用的貨幣(例如:美元、英鎊、歐元等)進行計價、結算及支付。各國貨幣的幣值不同,匯率經常變動,因此對於貨幣的兌換,以及應以何種貨幣計價等,都較國內貿易複雜。

(六)國外市場調查較困難

爲充分掌握國外市場最新的脈動,市場調査是交易之前相當重要的準備步驟,然而由於國外市場調査的資料取得管道較少,資料不易蒐集完整,並且費用較高,因此其困難度比國內市場調査要來得高。

(七)信用調查較困難

爲降低風險並避免日後惡意索賠的發生,買賣雙方必須對其交易對手進行信用調査。由於國際貿易的交易對手遠在國外,信用調査自然較爲不易,並且在交易過程中,也難以時時掌握對方的信用狀況。

(八)貨物運輸及保險手續較複雜

有關國際貨物運輸的託運、裝運、提貨等手續,都與國內貨物運輸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國際貿易貨物運輸路程遙遠,運輸風險高,貿易業者通常會投保貨物運輸保險,有關投保及索賠等手續均較國內貿易複雜。

(九)涉及國際貿易慣例及規則

爲使國際貿易業者從事交易時,有一共同遵循的規則,並對某些易生歧異的觀念做一統一的解釋,若干國際貿易慣例與規則已廣爲各國接受及使用,貿易業者對於這些慣例與規則,也必須有相當的了解。

 

二、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一) 信用風險(credit risk )

即由於交易對手不履行契約或履約不完全所產生的風險。具體來說,對買方而言,即是賣方不依約交貨、交貨遲延或交付貨物的品質或數量不符等;對賣方而言,即買方不依約付款、付款遲延、挑剔貨物或單據的瑕疵要求減價等。無論國內貿易或國際貿易都可能面臨信用風險,但是國際貿易的雙方距離較遠,信用的調査及掌握均較爲困難,因此信用風險自然較大。

貿易業者規避信用風險的方法,除了儘量做好信用調査,並不斷密切注意對方的信用狀況外,還可以投保輸出保險 (export insurance),將信用風險轉嫁給承保機構;此外,透過應收帳款收買 (factoring)或中長期出口票據貼現 (forfaiting)等業務,也可以適度地將進口商的信用風險轉讓給承辦機構。

(二)外匯風險 (foreign exchange risk)

又稱匯兌風險 (Exchange risk),即自訂約至付款完成的期間內,因契約計價貨幣匯率變動所產生的風險,而且期間愈長,其風險愈大。一般而言,若採用外幣作爲契約計價貨幣,則當本國貨幣相對該外幣呈現升值時,本國出口商將面臨匯率變動風險 (foreign exchange rate risk) ; 相反地,當本國貨幣相對該外幣呈現貶值時,本國進口商將面臨匯率變動風險。廣義的外匯風險,除匯率變動風險外,尙包括外匯移轉風險 (foreign exchange transfer risk),亦即因外匯不足或政府實施外匯管制,導致無法匯出外匯的風險。對於匯率變動風險,貿易業者多採用與銀行簽訂遠期外匯買賣契約的方法規避(有關匯率變動風險的規避,第二十章第二節將有更詳細的說明),至於外匯管制風險,則可採投保輸出保險的方式將風險轉嫁。

(三)政治風險 (political risk)

即因政治情況發生變化或法令規章有所變動,致使無法履行契約的風險,例如:政府因外匯短缺或其他政治因素禁止以外匯支付對外交易貨款或中止貨物進口等。有些國家由於自身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有時會朝令夕改,再加上一些國家內部的政局變動,經常使國際貿易業者承擔許多國內貿易不需承擔的政治風險。對於可能面臨的政治風險,進出口業者除了做好詳細的市場調査,並隨時留意交易對手國政情變化及法令變動,以降低政治風險外,也可採輸出保險的方式規避。

(四)貨物運輸風險 (transportation risk)

即貨物在運送路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例如:由於運送的船隻發生事故,致使貨物沉入海中而毀損。國際貿易貨物,無論採用何種運輸方式,都會面臨運輸風險,並且由於航程遙遠,其風險通常較國內貿易大,進出口業者多會投保貨物運輸保險以規避。

(五)價格風險 (price risk)

即由於交易商品市場價格波動,致使買賣雙方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在契約簽訂後,若貨物市價下跌,對進口商不利;若市價上漲,則對出口商不利。爲避免價格風險,除了在訂約前充分了解市況並審慎定價外,也可以利用衍生性金融交易〔例如:商品期貨交易 (future trading)〕分散風險。

(六)產品責任風險 (product liability risk)

即產品製造商(或供應商)所製造出售的產品,因有瑕疵而導致第三人的身體傷害或財物損失,依法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的風險。爲避免這種風險,貿易商除應做好商品品質管理,或懾選供應廠家,並確實驗貨外,尙可投保產品責任保險(producto liability insurance)。

 

四 我國外貿現況與課題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現況

(一)進出口貿易整體情勢

我國對外貿易以出口爲導向,易受國際景氣影響。過去十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出口與進口金額大致均呈現波動向上趨勢,出口與進口金額的差額,則都維持出超。

我國進口的貨物有很大的比例是屬於製造出口產品的農工原料、零組件、半製成品和機械設備。當國外需求減少,導致我國出口衰退時,我國的進口也隨之下滑。而且當出口衰退之際,國內的投資與消費也都會跟著減少,故進口衰退的幅度往往大於出口衰退的幅度。

(二)貿易地區分佈

2020年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爲中國大陸(含香港)、東協10國、美國、日本、歐盟,此五大貿易夥伴占我國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國80.8%。

出口方面,2020年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爲中國大陸(含香港),占我國出口比重國43.9%, 主因爲雙邊電子產業供應鏈合作密切;第二大出口市場爲東協國10國,占我國出口比重15.4%國; 第三大出口市場爲美國,占我國出口比重國14.6%。

進口方面,國2020年我國前三大進口市場爲中國大陸(含香港)、日本、東協國10國,合計占我國進口比重國51.4%,主要是電子零組件在出口衍生需求帶動下擴增;第四大進口市場為美國,第五大進口市場爲歐盟。

(三)進出口貨品結構

1出口貨品結構

2進口貨品結構

 

二、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如何維持封外貿易穩定均衡成長

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是對外貿易,由於我國經濟長期仰賴外需,因此,如何確保外貿競爭力是經濟成長的關鍵。

(二)對外貿易集中特定地區與產業

我國出口最終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國家,而供應鏈市場則集中在中國大陸,極易受該等地區景氣或政策影響。在產業發展方面,我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於電子、資通訊、機械與光學等特定產業,且以代工爲主,缺乏品牌優勢,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

(三)海外生產比重過高

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升,產業依不同國家的優勢,進行國際的專業分工,是企業全球布局及國際分工的重要策略,在這種趨勢下,我國產業(尤其是核心的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重逐年攀升,形成「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出口模式,這雖有助於我國 GDP的成長,但卻削弱了我國的出口動能,也可能導致國內結構性失業的問題,甚至限縮國內薪資的成長。

(四)全球供應鏈改變

近年來,中國大陸產業成長快速,並致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如面板、太陽能、發光二極體、石化及鋼鐵等,在其政府扶持下大幅擴張產能,形成「紅色供應鏈」 (red supply chain),不僅衝擊我國對中國大陸的原料、零組件與半成品出口,也使兩岸由以往垂直分工轉爲水平競爭;此外,新興市場(如越南、泰國、印尼、印度)積極發展國內自主性生產,也影響我國貿易發展。

(五)區域經濟整合逐漸形成,我國有邊緣化的危機

區域經濟整合 (Regional Integration)是貿易夥伴藉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或經濟合作協定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ECA),排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並促進投資,加強經濟合作,國際間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除了歐盟、美加墨協議與東南亞國協之外,國與國之間彼此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也超過數百個。

目前我國對外簽訂的 FTA/ECA,主要是與中美洲五(巴拿馬、尼加拉瓜、瓜地馬拉、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的 FTA、與中國大陸的「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Cross 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早收清單、與紐西蘭的「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紐西蘭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合作協定 (Agreement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on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NZTEC))、與新加坡的「臺星經濟夥伴協定」(新加坡與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經濟夥伴協定 (Agreement between Singapore and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on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ASTEP),以及分別與巴拉圭與史瓦帝尼兩國的 ECA,但是這些協定所涵蓋的貿易額占我貿易總額比例不到 10%。由於區域整合具有排他性(僅區域內成員享有優惠),對未參與的國家將產生貿易與投資轉向的負面效果,因此,若我國無法加入更大型的區域經濟整合,經貿發展將有重大危機。

 

習題

一、是非題

1. egg國際貿易的主角為進出口商,銀行、運輸及保險業者等為輔助性角色。

2. egg狹義的國際貿易係指無形商品貿易。

3. egg國際間有關旅遊、技術、運輸、金融的交易,都是屬於有形貿易。

4. egg我國最大出口地區是歐洲。

5. egg商業方式貿易係指一方將貨物售予他方,並換取等值貨物,彼此間不涉及金錢的貿易型態。

6. egg廣義的國際貿易包含有形商品貿易及無形商品貿易。

7. egg一般而言,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較國內貿易爲高。

8. egg貿易業者可以投保輸出保險的方式規避貨物運輸風險。

9. egg爲避免價格風險,出口商應在交易前,詳細調查市場並審慎定價。

10. egg相對貿易大多是先進國家之間貿易所採用。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二、選擇題

1. egg目前世界各國對國際貿易貨物最常課徵的稅捐為 (1)出口關稅(2)進口關稅(3)過境關稅(4)報復關稅。

2. egg下列有關三角貿易(merchant ingtrade或intermediary trade)之敘述,何者較不適當? (1)第三國的中間商分別與出口國的出口商及進口國的進口商簽訂買賣契約(2)貨物從出口國運往進口國的過程中須經過第三國,但該第三國的業者並不介入該筆貿易的過程(3)貨款係各自清算,亦即由出口商向中間商收取,再由中間商向進口商收取(4)中間商以文件往來的方式達成交易,並賺取買賣差價。

3. egg 2020年我國最大的貿易順差與逆差國家或地區分別是(1)美國;日本(2)歐盟;中國大陸(3)美國;東協10(4)中國大陸;日本。

4. egg以下何者屬於佣金制貿易?1(1)三角貿易(2)轉口貿易(3)加工貿易(4)以上皆非。

5. egg貨物直接從輸出國運至輸入國,而第三國中間商僅涉及文書往來之方式來達成貿易稱爲(1)三角貿易(2)轉口貿易(3)易貨貿易(4)過境貿易。

6. egg下列何種貿易型態启國外著名廠商將設計完成(或經確認)之圖樣、規格、零件或半成品,委託另一廠商生產後,以該委託廠商的品牌或商標在市場上銷售,而受託廠商僅賺取加工費用1?1(1)OBM (2) OCM (3) ODM (4) OEM 。

7. egg (1)信用風險(2)政治風險(3)運輸風險(4)價格風險係指因交易對手不履約或履約不完全所產生的風險。

8. egg一般而言,輸出保險承保何種風險?1(1)信用風險與運輸風險(2)信用風險與政治風險(3)政治風險與運輸風險(4)價格風險與責任風險。

9. egg 2020年我國貿易總額排名全球第幾名?1(1)第7名(2)第17名(3)第27名(4)第37名。

10. egg下列何者與貿易商的風險管理比較沒有匱接關係?1(1)保險公司(2)徵信公司(3)中國輸出入銀行(4)海關。

1. (2) 2. (2) 3. (4) 4. (4) 5. (1) 6. (4) 7. (1) 8. (2) 9. (2) 10. (4)

 

三、填充題

1 國際貿易,依業者經營方式的不同,可分爲??與??

1. 利潤制貿易、佣金制貿易

2商業方式貿易係指以??作為清償交易貨款工具的貿易型態。

2. 貨幣

3 ?? 是國外廠商無償提供原料或半成品,委託國內加工業者製成成品,再輸出國外,在加工過程中,貨物的所有權屬於??。

3. 委託加工外銷、國外廠商

4廣義的外匯風險包含??與??。

4. 匯率變動風險、外匯移轉風險

5近年來,中國大陸致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在其政府扶持下大幅擴張產能,形成??供應鏈。

5. 紅色

 

四、解釋名詞

1. 勞務貿易:國際間交易的商品,若是屬於無形的勞務,例如運輸、保險、金融、旅遊、技術等,則稱為勞務貿易,又稱為無形商品貿易。

2. 三角貿易:位於第三國的中間商以買方的身分與出口國的出口商簽訂買賣契約,再以賣方的身分與進口國的進口商簽訂另一買賣契約,貨物則由出口國直接運到進口國,貨款則由中間商支付給出口商,再由進口商支付給中間商。

3. 相對貿易:指買方以貨物或勞務抵付全都或部分商品交易貨款的貿易型態。所謂勞務,可以是專利權、商標權、技術及協助行銷等。相對貿易多使用於一些外匯短缺的國家的對外貿易。

4. 原廠委託加工:由國外廠商委託國內廠商製造,製成成品後再運回本國或他國,而以國外廠商的商標銷售。受託廠商通常是由於行銷能力不足,因此必須使用他人商標在市場銷售。

5. 二個或二個以上國家/經濟體,為相互開放市場,取消大部分進出口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給予締約國優惠的市場進入所簽署的協定。但自由貿易區之成員國仍可保有其各自對外獨自的關稅及貿易政策。

 

五、問答題

1何謂轉口貿易?轉口貿易與三角貿易有何相同及不同點?

1. (1)轉口貿易係指位於第三國的中間商,分別與出口國的出口商及進口國的進口商,簽訂買賣契約,貨物由出口國運到第三國的轉口港後,原封不動或經更改包裝或經加工,再運往進口國的貿易型態。

(2)轉口貿易與三角貿易都是屬於間接貿易方式,但不同的是轉口貿易的貨物須經第三國轉口後再運往進口國,三角貿易的貨物則是直接由出口國運到進口國。

2經營國際貿易可能面臨的風險有哪些?貿易業者可以採用什麼方法避免這些風險?

2. (1)信用風險:即交易對手不履行契約或履約不完全所產生的風險。規避的方法有信用調查及輸出保險。

(2)外匯風險:指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匯率變動風險,及因政府實施外匯管制,而無法取得外匯的外匯管制風險。前者可以遠期外匯貿易的方法規避,後者則可以輸出保險的方式規避。

(3)政治風險:指因政情發生變化或法令規章有所更動致無法履約的風險,避免的方法有市場調查及輸出保險。

(4)貨物運輸風險:指交易的貨物在運送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風險,規避的方法為投保貨物運輸保險。

(5)價格風險:由於市場價格變動產生的風險,避免的方法除市場調查外,也可以期貨交易的方式。

3試比較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不同。

3. (1)國際貿易的困難度較高:國際貿易由於①各國對商品的要求不同;②各國語言文字不同;③貿易規章制度不同;④各國風俗習慣不同;⑤各國使用的貨幣不同;⑥國外市場高調查較困雜;⑦信用調查較困難;⑧貨物運輸及保險手續較複雜;⑨涉及國際貿易慣例及規則,因此經營上要比國內貿易困難。

(2)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經營國際貿易可能面臨的風險有信用風險、外匯風險、政治風險、貨物運輸風險及價格風險,其風險種類較經營國內貿易的風險多,風險的程度也較大。

4請分析我國近年來對外進出口貿易地區的分布。

4. (1)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東南亞國協、美國、日本及歐盟,此五大貿易夥伴占我國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 70%,占出口比重超過 80%,占進口比重超過 60%。

(2)就出口面觀察,我國第 1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占我國出口比重約 40%;第2大出口市場為東南亞國協,占我國出口比重約 20%;第 3大出口市場為美國,占我國出口比重約 10%。 (3)就進口面觀察,我貿易國第 1大進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占我國進口比重約 20%;第 2大進口市場為日本,占我國進口比重約 15%;第 3大進口市場為東南亞國協,占我國進口比重約 12%。

5我國當前面臨的經貿問題有哪些?

(1) 國內經貿環境的轉變:

① 產業轉型仍有若干困難,產品競爭力仍待提升:我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而技術密集產業風險高、投資大,研發經費非一般中小企業所能負擔。

② 加工產業紛紛外移,影響關聯產業的經營:由於各項勞力密集的外移,導致相關產業生產利基漸失,經營困難。

③ 國貿專業人才不足:為配合我國經濟的快速國際化,應設法補充更多精通外語、熟諳國際事務與規範的人才。

④ 非經濟因素影響經濟發展:政府行政效率低落、公權力不振、行政法令不合時宜,以及生活環境與品質低落等非經濟性的因素,影響投資意願及國家競爭力。

(2) 全球貿易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已是國際間無法抗拒的時代潮流,我國除應積極拓展與各地區貿易,加強雙邊經貿關係,提升產品形象,進行跨國企業聯盟,合作開拓市場外,也應加入各國際經貿組織,並推動兩岸經貿良性互動,以建構自由化、國際化的經貿發展格局。

(3) 區域經濟蓬勃發展:為創造區域內相關國家的貿易利益,國際間紛紛簽訂區城貿易協定,例如歐盟(European Union, 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等,為因應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國應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增進企業國際化的程度,以增強國際競爭力,並減少因區域經濟形成所造成的差別關稅待遇的衝擊。

(4) 與貿易有關的環保問題:由於地球環境汙染日益嚴重,國際間紛紛簽訂各項環境保護公約(如華盛頓公約、巴塞爾公約、蒙特婁議定書等),該等環保公約多採取各項限制貿易措施(例如限制某特定產品或廢棄物的貿易行為),以達環境保護的目的,成為一種新的非關稅貿易障礙,面對此一趨勢,我國業者及政府,應及時研擬相關對策,並掌握其發展。

(5) 貿易對手國的進口救濟措施: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所導致市場開放的結果,各國漸傾向採行進口救濟措施以保護國內產業,WTO亦允許會員國在外國進口產品有傾銷或出口補貼等不公平競爭行為並損害其國內相關產業時,得採取課徵反傾銷稅或平衡稅等進口救濟措施,近年來我國產品遭外國指控傾銷的案件已有增加的趨勢,我國業者及政府相關單位應謹慎因應。

6 採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會產生什麼影響?

6. 傳統的貿易作業方式之下,無論是報價、簽約、各種手續的申請,均以書面形式,此外,貨物的運送及貨款的清償,也以單據代表,將其文件化,以單據表彰貨物,提示單據以請求付款,這種做法,隨著國際貿易電子商務(或無紙化貿易)時代的來臨,將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

以電子商務方式完成國際貿易,可以省略貿易單據的製作和往返傳遞的手續,進而縮短貿易流程與時間,減少人為錯誤和干預、降低成本、加速資金周轉。對於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案例

一、甲公司是一家專營國內商品買賣的公司,爲擴展業務範圍,擬從事圍際貿易,在甲公司著手進行之前,應當對國際貿易有什麼樣的認識與了解,才得以使這項業務順利推展?

一、 (一)國際貿易的困難大於國內貿易: 1.各國對商品的要求不同。 2.各國語言文字不同。 3.貿易規章制度不同。 4.各國風俗習慣不同。 5.各國使用的貨幣不同。 6.國外市場調查較困難。 7.信用調查較困難。 8.貨物運輸及保險手續較複雜。 9.涉及國際貿易慣例及規則。

   (二)國際貿易的風險大於國內貿易: 1.信用風險。 2.外匯風險。 3.政治風險。 4.貨物運輸風險。 5.價格風險。

二、乙公司是一家專門經營機械設備出口的貿易商,經市場調查的結果,發現中國大陸機械設備的需求非常殷切,請問乙公司應注意事項有哪些?

二、 (一)轉口貿易。

   (二) 1.注意進出口兩地的外匯、貿易管理法令。 2.交易貨幣以同一種貨幣交易為原則。 3.如轉開信用狀,應留意原信用狀與轉開信用狀的條件是否密切配合。 4.選擇適當的轉口港,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轉口貿易多以香港為轉口港。 5.注意保險。

三、丙公司經友人介紹認識自俄羅斯來訪的貿易商,該貿易商有意向丙公司購買商品輸入獨立國協,但要求以相對貿易方式交易,假若你是丙公司的貿易部門主管,你會考慮哪些因素以決定是否接受這筆買賣?若決定接受,在交易過程中應注意事項有哪些?

三、 (一) 1.是否有充分的動機。 2.將面臨何種風險。 3.可能獲得何種利益。

   (二) 1.充實相對貿易的相關知識,或延聘有經驗的專家擔任顧問。 2.審慎簽約。 3.銷售與採購之間必須密切協調。 4.詳細研擬採購進來的貨物行銷策略。

四、丁公司受國外廠商委託,以 OEM方式生產一批貨物,貨物出口後,該國外廠商因破產倒閉,無力付款,請問丁公司可否將該批貨物以該國外廠商的商標在進口地出售?

四、買方公司因財務困難而倒閉,其法人人格並不當然消滅,在清算或破產以至於解散登記等法定程序結束之前,該公司所有的商標權依然存在,此時如未經其授權或同意,而以其商標出售貨物,仍難免有侵害其商標專用權之虞,故非經其同意或授權,即不得在當地以其商標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