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 Sanjeev Bordoloi 服務管理:運作、戰略與信息技術 v9
9.2.1 網絡模型
實物供應鏈可以看成一個由原料加工階段組成的增值網絡,包括供應輸入、原料轉換和需求輸出。如圖9-1所示,這些階段(供應商、生產、分銷、零售和再循環)用箭頭相連,描述了在每一階段之間伴隨著庫存的實物流。製造階段代表這樣的操作:從外部供應商獲得原料,原料通過轉換或配置獲得升值,並形成產成品庫存,之後分銷並零售給顧客。
對於環境持續性的關注喚醒了生產商對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的需要。然而,在產品生命的終期,我們會看到設計成可以回收利用或是再生產的產品數量在增加,以替代設計成會遭到遺棄的產品。例如,由於存在價值,老式的打印墨盒會被再生產,鋁罐會被回收利用。幾個歐洲國家的政府要求將汽車設計成各部件的材料能夠很容易回收利用的形式。
如圖9-1所示,由虛線顯示的信息傳遞向上移動,包括了供應商活動、流程和產品設計以及售後服務。源於供應鏈協調的重要好處就是可以對下游信息進行利用。例如,汽車製造商通常在售後服務時會發現設計上的一些缺陷。在零售商銷售點的數據能夠被彙集到經銷商處,以提醒生產商在制訂生產計劃時避免庫存積壓或是銷售上的損失。

圖9-1 實物產品供應鏈
只有在整個供應鏈的參與者之間建立有效的夥伴關係和合作時,才能取得成功。在一個不協調的供應鏈中會產生“長鞭效應”——隨著我們將供應鏈向分銷商並最終向製造商轉移,零售訂單的微小變化最終會被放大。供應鏈中的獨立階段,由於不瞭解最終需求的真實性質,會對下游顧客的訂單反應過度。此外,填補訂單的延遲會在上游的庫存中產生振盪。供應鏈協調的缺乏導致了自我強加的系統不穩定,進而導致庫存在某一個時間點出現積壓,隨後出現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