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 Sanjeev Bordoloi 服務管理:運作、戰略與信息技術 v9

1.5.3 後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的生活水準是由物質產品數量決定的,而後工業社會關心的是生活質量,它由健康、教育和娛樂等方面的服務水準決定。各種專業人士成為主導力量,因為信息成為壓倒能源和勞動力的關鍵資源,生活變成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遊戲。隨著要求政治和社會權利的呼聲不斷提高,生活變得更為複雜。人們逐漸明白,個人和組織的獨立行為結合在一起可能產生波及每個人的大災難,就像交通堵塞、環境汙染波及每個人一樣。社區取代個人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

貝爾認為,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變有多種方式。首先,為了支持工業化進程,服務業得到自然發展,比如交通運輸和公用事業。由於生產過程中省工設備的引入,更多的工人開始從事諸如保養和維修類的非生產性勞動。其次,人口的增長和物質產品的大量消費促進了批發和零售業務的發展,銀行、房地產及保險業也隨之受益。最後,隨著收入的提高,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比例下降,人們開始把剩餘的錢用於耐用消費品和服務的消費。

19世紀的普魯士統計學家厄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研究發現,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於食品及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比例下降,而反映對生活質量有較高要求的服務支出則相應提高。這種現象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一致,即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後開始轉向物質產品需求,之後是追求個人的發展。但是,“優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健康和教育。在人們減少病痛及延長生命的努力中,健康服務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

高等教育成為進入後工業社會的條件,因為這種社會要求其成員具有職業的或專業的技能。另外,要求更多服務和社會公正的呼聲也促進了政府服務的擴張。對環保的關注要求政府幹預,同時也說明後工業問題的相互依賴甚至是全球性的特徵。表1-2概括了經濟發展的前工業、工業和後工業三個階段的特徵。

表1-2 不同社會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