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John Hull 風險管理與金融機構 v5

5.7 奇異期權和結構性產品

許多奇異期權(exotic option)和結構性產品(structured product)在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交易,雖然這些產品的交易數量小於在第5.5節中討論的標準衍生產品的交易數量,但這些產品對銀行而言仍非常重要,這些奇異期權和結構性產品的盈利要比簡單產品更為豐厚。

以下是一些奇異期權的例子。

·亞式期權(Asian options):亞式期權同一般簡單期權相近,只是在期滿時回報有所不同,亞式期權的回報與標的資產在某一固定時間段價格的平均值有關。例如,一個1年期的亞式期權在期滿時的回報等於,其中為過去一年資產價格的平均值,K為執行價格。

·障礙期權(barrier options):這些期權往往在標的資產的價格達到一定水平後,才得以存在或者消失。例如,一個敲出(knock-out)看漲期權的執行價格為30美元,障礙價格為20美元,敲出看漲期權與普通看漲期權的唯一區別就是當標的資產價格低於20美元時,這一期權自動消失。

·一攬子期權(basket options):這種期權的標的資產為一個投資組合而不是單一資產。

·二元期權(binary options):這種期權在某種條件滿足時會給出一個固定數量的回報,例如,一個1年期二元期權的回報可以是在1年期內股票價格高於20美元時,回報等於1 000美元。

·複合期權(compound options):這種期權的內含標的資產也是期權,複合期權有4種形式——看漲看漲期權(a call on a call)、看漲看跌期權(a call on a put)、看跌看漲期權(a put on a call)以及看跌看跌期權(a put on a put)。例如,一個看漲看漲期權給期權持有者一個權利買入期權,此期權中最原始標的資產當前價格為15美元,複合期權中第一層期權的到期期限為1年所對應的執行價格為1美元,複合期權的期限為3年,對應的執行價格為20美元。

·回望期權(lookback options):此類期權在到期時所對應的回報與標的資產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極大值或極小值有關,例如,一個1年期的期權在到期時回報等於ST-Smin,其中ST為到期時的標的資產價格,而Smin為從現在到1年到期時的資產價格的最低值。

有時奇異期權比標準期權能更為有效地對衝風險。如業界事例5-3所述,微軟公司(Microsoft)採用亞式一攬子期權來管理其外匯風險。

業界事例5-3

微軟公司的對衝策略

微軟公司一直十分積極地管理其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在某些國家及地區(例如,歐洲、日本及澳大利亞),微軟公司的收入為本地貨幣,每月需將收入轉化為美元。在這些以當地貨幣計量收入的國家,自然微軟公司也就會有對當地貨幣的風險敞口,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例如拉美、東歐以及南亞),微軟公司的收入直接以美元來計量,乍一看微軟公司在這些國家沒有匯率風險,其實不然。

假如美元相對於業務直接以美元計量的國家的貨幣升值了,這些國家的人會發現買入微軟公司的產品會更加困難,本地人需要用更多的本地貨幣換取美元,然後再買入微軟公司的產品。美元升值會迫使微軟公司降價,否則公司的銷量就會降低。從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以當地貨幣計價或直接以美元計價,微軟公司都會有匯率風險,這一點再一次闡明構造對衝決策時一定要從大局考慮。

微軟公司希望用期權來對衝其匯率風險。假設微軟公司選擇了1年的期限。微軟發現自身的外匯風險(例如日元/美元)同匯率在一年中的月平均值有關,這是因為微軟公司在每月有相同數量的日元被轉化成美元,因此公司決定採用亞式期權而不是歐式期權來對衝其風險敞口。進一步,微軟公司認識到其總風險敞口是其經營業務所在國的匯率加權平均,進而採用一攬子期權(也就是期權的標的資產為某些變量的加權平均)。綜上所述,微軟公司希望在金融機構購買的期權為亞式一攬子看跌期權,這種期權的費用遠遠小於以每個月作為期限,並由各種匯率作為標的變量的看跌期權的組合費用(見練習題5.23),亞式一攬子看跌期權可以準確地為微軟公司提供匯率保護。

微軟公司也面臨其他類型的財務風險。例如,公司持有投資組合會對利率有風險敞口(當利率增加時,投資組合會有損失),公司也會對兩種不同形式的股票有風險敞口,一種敞口是針對其投資的公司的股票,另一種敞口是針對自身股票的風險敞口,這是因為公司要定期買自身股票以作為對僱員的獎勵。針對這些風險因素,微軟公司往往會採用較複雜的期權來對衝。

結構性產品是銀行為滿足投資者和企業的特殊需求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產品是保底證券(principal protected note),其中銀行向投資者提供機會,讓其賺取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的一定比例,並同時保證收益不會為負。另外一類(高度)結構性產品如業界事例5-4所示[1](在這個例子中,信孚銀行(Bankers Trust)究竟是在滿足客戶需求,還是試圖推銷客戶並不需要的來獲取利潤,仍十分有爭議)。

業界事例5-4

寶潔公司的怪異交易

寶潔公司(P&G)在1993年11月2日同信孚銀行(BT)做了一筆被稱作“5/30”的離奇的互換交易,這一交易期限為5年,每半年有資金交付,交易的面值為2億美元,信孚銀行在交易中付年息為5.3%的固定利率,而寶潔公司支付給信孚銀行的利率為30天的CP(商業票據)的平均利率減去75個基點再加上某個利差,這裡的商業票據的平均利率是在利率觀測區間的30天的商業票據利率的平均值。

在第一個付款日(1994年5月2日),利差為0。在接下來的幾個付款日,利差為

公式中CMT為固定期限國債利率(該利率是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報告的5年國債利率),30年期的TSY價格是在2023年8月期滿的,券息為6.25%的美國國債的買入價與賣出價的中間值。注意,以上計算公式的計量為百分比,而不是以基點為計量。例如以上公式所求得的利差為0.1而CP平均利率為6%,由此可以算出信孚銀行利息為6%-0.75%+10%=15.25%。

寶潔公司做此交易時,希望利差大約為負,因此公司可將5.3%的固定利率轉化為此商業票據減去75基點的浮動利率。而事實上,1994年的利率飛漲,債券價格下跌。這筆交易令寶潔公司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見作業題5.38)。

[1] 這一交易在後來成為一個訴訟的焦點,其細節在許多公開區域可以獲得,見D.J. Smith, “Aggressive Corporate Finance: A Close Look at the Procter & Gamble-Bankers Trust Leveraged Swap,” Journal of Derivatives 4, no.4(Summer 1997):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