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第22章 貨幣需求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什麼是貨幣供給,貨幣供給的決定機制以及聯邦儲備體系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現在,我們準備探討貨幣供給在決定物價水平與商品和服務產出總量(總產出)中的作用。研究貨幣對經濟影響的理論被稱為貨幣理論(monetary theory),我們將在第6篇的各章中考察這一經濟學的分支。
當經濟學家提及供給時,必然會提到另一個詞彙需求,關於貨幣的討論也不例外。因為貨幣供給揭示了影響經濟中貨幣數量的各個因素,所以它是理解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經濟的必要的理論基礎。毫不奇怪,貨幣理論的另一重要部分就是貨幣需求。
本章描述了貨幣需求理論的演變過程。我們將首先探討由歐文·費雪、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和A.C.庇古等經濟學家在20世紀初完善起來的古典理論,接著轉向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最後介紹米爾頓·弗裡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理論。
貨幣理論的核心問題是,貨幣需求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利率變動的影響。由於這個問題對我們如何看待貨幣對整體經濟活動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將集中探討利率在貨幣需求中的作用。
22.1 貨幣數量論
由古典經濟學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貨幣數量論,是一種研究名義收入如何決定的理論。因為該理論同時揭示了在既定的總收入規模下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所以它也是一種貨幣需求理論。該理論最重要的特點是它認為利率對貨幣需求沒有影響。
22.1.1 貨幣流通速度和交易方程式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那本頗具影響力的著作《貨幣購買力》(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中,對古典數量論進行了最清晰的闡述。費雪試圖探討貨幣總量M(貨幣供給)與經濟體對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支出總量(P×Y)之間的關係,其中P表示價格水平,Y表示總產出(收入)。(總支出P×Y也可以看做經濟體的名義總收入或名義GDP。)聯繫M與P×Y的是貨幣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通常簡稱為流通速度),它表示一年當中1美元用於購買經濟體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平均次數。流通速度V可以更精確地定義為總支出P×Y除以貨幣數量M:
例如,如果某年的名義GDP(P×Y)為5萬億美元,貨幣數量為1萬億美元,貨幣流通速度就為5,意味著每1美元在一年內平均5次用於購買經濟中的最終產品和服務。
公式兩邊同時乘以M,就可以得到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該方程式表示名義收入與貨幣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之間的關係:
M×V=P×Y (22-2)
交易方程式表明,貨幣數量乘以某給定年份貨幣用於支付的次數必定等於名義收入(這一年花費在商品和服務上的名義總量)。[1]
可見,公式(22-2)僅僅是一個恆等式,即由定義所表明的一種正確的關係。它並不能告訴我們,當貨幣供給M變動時,名義收入(P×Y)就會同向變動,因為M的增加很可能會被V的下降所抵消,從而使M×V(繼而P×Y)保持不變。要把交易方程式(一個恆等式)轉化為名義收入決定理論,還需要了解決定貨幣流通速度的各個因素。
歐文·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由經濟中影響個體交易方式的制度決定。如果人們使用記賬方式和信用卡來交易,就像現在這樣,那麼購買商品和勞務時就會較少地使用貨幣,由名義收入產生的交易就會需要較少的貨幣(M相對於P×Y下降),貨幣流通速度(P×Y)/M就會上升。相反如果購買商品和勞務時可以十分方便地使用現金或支票(兩者都是貨幣)進行支付,則由同樣規模的名義收入所產生的交易就需要使用更多的貨幣,從而貨幣流通速度就會下降。費雪認為,經濟中的制度和技術因素只能在長期中緩慢地影響貨幣流通速度,因此正常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都相當穩定。
[1]實際上,費雪首先利用經濟體中的名義交易價值PT構造了交易方程式:
MVT=PT
式中,P代表交易的平均價格;T代表一年中完成的交易的數量;VT=PT/M,代表貨幣的交易流通速度。
由於交易的名義價值T很難進行度量,因此貨幣數量理論利用總產出Y來構建交易方程式:假定T與Y之間呈比例關係,即T=υY,其中υ是一個比例常數。將T=υY代入費雪的交易方程式,可以得到MVT=υPY。
令,就可以得到正文中的公式(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