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19.6.6 以貨幣市場狀況為目標:20世紀五六十年代

在重新獲得了實施貨幣政策的自由後,當時在小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領導下的聯邦儲備體系認為,貨幣政策應該建立在對貨幣市場的直觀判斷基礎上。由此產生的政策程序可以描述為,聯邦儲備體系將貨幣市場狀況尤其是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這個政策程序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在經濟擴張時期,貨幣供給出現較快增長;而在經濟處於蕭條狀態時,貨幣供給則增長緩慢。所謂的“順週期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長和經濟週期呈正相關關係)可由以下的逐步推理進行解釋。正如我們在第5章中所發現的那樣,國民收入的增加(Y↑)將會導致市場利率的提高(i↑)。一旦出現利率上升的情況,聯邦儲備體系就會購買債券,通過提高債券價格來促使利率回落到其目標水平。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基礎貨幣的增加引起貨幣供給的上升,經濟週期性擴張伴隨著較高的貨幣增長率。上述過程可以總結為:

在蕭條狀態下,會發生相反的連鎖反應,收入的減少會伴隨著較慢的貨幣供給增長率

使用利率充當主要操作工具的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是,它可能會導致這種通貨膨脹的螺旋式發展最終失去控制。正如我們在第5章中所發現的那樣,當通貨膨脹率提高,進而預期通貨膨脹率也相應提高的時候,名義利率也會因費雪效應而上升。如果聯邦儲備體系試圖通過購買債券來阻止這種利率上升趨勢,那麼這種操作又會導致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的增加:

於是,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可能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而貨幣供給的增加又會進一步提高通貨膨脹的壓力。

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順週期貨幣政策受到了諸如米爾頓·弗裡德曼、卡爾·布倫納和阿倫·梅爾策等主要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的一致批評,出於對通貨膨脹的擔憂,最終促使聯邦儲備體系放棄了專注於貨幣市場狀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