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Mishkin 貨幣金融學 v2

5.4 貨幣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流動性偏好理論

除了使用債券市場的供求分析來說明均衡利率的決定機制以外,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了流動性偏好理論模型(liquidity preference framework),通過貨幣市場的供求分析來說明均衡利率的決定機制。雖然兩種理論貌似不同,但是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債券市場的供求理論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1]

凱恩斯分析的起點是假設人們用於儲藏財富的資產主要包括貨幣和債券。因此,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財富總量等於債券總量和貨幣總量之和,即等於債券供應量(Bs)加上貨幣供應量(Ms)。由於人們能夠購買的資產數量不能超過其可用資源的數量,所以人們希望持有的債券數量(Bd)和貨幣數量(Md),即其需求量也必然等於財富總量。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債券和貨幣的供給量必然等於債券和貨幣的需求量。

Bs+Ms=Bd+Md (5-2)

將有關債券的各項放在方程的一邊,而將有關貨幣的各項放在方程的另一邊,上述公式可以改寫為:

Bs-Bd=Md-Ms (5-3)

通過改寫的方程,我們發現如果貨幣市場處於均衡狀態(Ms=Md),那麼式(5-3)的右邊就等於零,這樣就有Bs=Bd,意味著債券市場同樣處於均衡狀態。

因此,讓債券市場的供求相等或者讓貨幣市場的供求相等來確定均衡利率,這兩種方法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分析,用於貨幣市場分析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和用於債券市場分析的供求理論是相同的。但是在實際中,這兩個理論之間存在差別,因為流動性偏好理論假設只有貨幣和債券這兩種資產,它實際上忽略了汽車或者住宅等實體資產預期收益率的變化對利率產生的影響。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個理論得出的預期收益率應該是一致的。

我們之所以介紹兩種決定利率的理論,是因為在分析預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對於利率的影響程度時,使用債券供求理論更為便捷;而在分析收入、價格水平以及貨幣供給的變化對於利率的影響程度時,使用流動性偏好理論更為簡單。

由於凱恩斯的貨幣定義包含了通貨(沒有利息)和支票賬戶存款(在凱恩斯的時代通常是不支付利息或者利息很少),因此他假設持有貨幣的收益率為零。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債券是能夠替代貨幣的唯一資產,其預期收益率為i[2]。在利率上升的時候(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相對於債券的預期收益率,貨幣的預期收益率將會下降,根據資產需求理論,這將會導致貨幣需求數量下降。

通過運用機會成本的概念,我們發現貨幣需求量和利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係。機會成本是指由於沒有持有某項可替代性資產(這裡指的是債券)所放棄的利息收入(預期收益)。隨著債券利率i的上升,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也會提高,所以持有貨幣的意願降低,貨幣的需求數量減少。

圖5-8顯示的是,在諸如收入和價格水平等其他經濟變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一組利率對應的貨幣需求數量。在利率為25%的時候,A點顯示了相應的貨幣需求數量為1000億美元。如果利率水平降低至20%,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隨之降低,從而貨幣需求的數量提高至2000億美元,即從A點移動至B點。如果利率繼續下降,那麼貨幣需求數量就會隨之繼續提高,即圖中C點、D點和E點所示。連接上述各點,就可以得到向下傾斜的貨幣需求曲線Md

圖 5-8 貨幣市場的均衡

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假定中央銀行將貨幣供應量控制在3000億美元的固定水平上,因此圖5-8中的貨幣供給曲線Ms是取值為3000億美元的一條垂線。貨幣供給曲線和貨幣需求曲線的交點C就是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狀態,其中

Md=Ms (5-4)

由此形成的均衡利率為i*=15%。

通過觀察利率高於均衡利率時的貨幣供求關係,我們再次發現市場有向均衡狀態運動的發展趨勢。當利率為25%的時候,A點的貨幣需求數量為1000億美元,貨幣供給量為3000億美元。貨幣的超額供給意味著人們實際持有的貨幣數量超過了其希望持有的數量,因此人們會通過購買債券來消除超量的貨幣餘額,隨之提高了債券的價格。隨著債券價格的上升,利率會向15%的均衡利率水平接近。這一趨勢由圖中25%利率處的向下箭頭來顯示。

同樣,如果利率為5%,E點的貨幣需求數量為5000億美元,而貨幣供應量只有3000億美元。這樣就出現了貨幣的超額需求,即人們希望持有的貨幣數量高於其現實持有的數量。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人們只能出售另一項資產——債券,從而導致債券價格下降。當債券價格下降的時候,利率會向15%的均衡利率水平接近。只有在達到均衡利率的條件下,這種向均衡利率接近的運動才會停止,而利率在均衡值上穩定下來。

[1]注意:這裡的“貨幣市場”一詞是指貨幣發揮交易媒介功能的市場。這個市場與第2章中作為金融市場分類之一的貨幣市場之間存在區別,後者是指短期債務工具的交易市場。

[2]實際上,凱恩斯沒有假設預期收益率等於利率,而是認為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關的。在我們的分析中,這一區別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