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M Stephen Robbins 管理學 v07
8.3 早期激勵理論
一旦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沒有一個能對所有員工都起作用的單一的激勵因素。因為人是複雜的,所以任何解釋他們動機的理論也是複雜的。從員工激勵理論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大量方法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下面的內容中,我們將會回顧早期流傳最廣的理論。
8.3.1 怎樣看待需求
最基本的激勵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理論。 [1] 他提出了一系列他認為所有人都共有的基本需求,他認為應該從個人需求被滿足的角度來評估一個人。根據他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of-needs theory),當一個需求被滿足後,緊張就會消除,所以就不會有激勵作用了。於是,對於馬斯洛來說,激勵的關鍵在於瞭解這個人目前是處在哪個需求層次上,並重點滿足那些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求(見圖8-2):
(1)生理需求:包括飢餓、渴、棲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體需求。
(2)安全需求:包括安全感以及保護自己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
(3)社交需求:包括感情、歸屬、接納和友誼。
(4)尊重需求:內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認可和關注等。
(5)自我實現需求:要成為自己能夠成為的人的內驅力,包括成長、發揮自身潛能、實現理想的需求。
每個需求必須得到實質性的滿足後,下一個層次的需求才會成為主導需求。如圖8-2所示,個體的需求是逐級上升的。這一理論指出,從動機的角度來說,儘管沒有一種需求會被完全、徹底地得到滿足,但只要它大體上獲得了滿足,就不再具有激勵作用了。
這些年,人們做了大量的研究,試圖去證明馬斯洛理論的有效性。但總體上來說,這些努力都無功而返。例如,我們不能證明每個人的需求結構都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是一致的。所以,儘管這個理論長時間內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是這個理論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能幫助你激勵員工的指導理論。
圖 8-2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資料來源:Instructional Communications Centre,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1] A..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Row,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