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虛擬資本
近來被“重用”的一個本來較少使用的概念
“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一詞,見於經濟學,至少已近200年。不過,在經濟理論的研討中,這個概念使用的範圍不大、頻率較小,應該說較為生僻。而且,在19世紀使用這一概念的不同經濟學者之間,賦予它的內涵也不統一。有的是從銀行信用過分擴張導致過分投資的角度使用這個概念,即過分的投資是“虛假”的資本。馬克思則是從不同的角度使用這個概念,下面即將介紹。不論存在怎樣的不同用法,但由於不怎麼使用,近百年來,也沒有看到經濟學界對這個概念如何加以分辨、統一的努力。
目前,我們對虛擬資本的用法是源於馬克思的用法。
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的論述
馬克思在他的著述中,對於虛擬資本中的“虛擬”(fictitious)這個形容詞,是就其本來的意思——虛的、虛構的、非實的——使用的;其對應詞就是real——實的、現實的、實體的、實際的……在討論中,他總是把虛擬資本與現實資本(real capital,實際資本、實體資本)聯結在一起進行剖析。[1]
關於虛擬資本,馬克思有這樣的概括:“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2]換一個說法,那就是,由資本化而存在的資本是虛擬資本。有時,他還把這種虛擬資本叫做“幻想資本”,或“幻想的虛擬資本”。
在第三章第二節講過收益的資本化: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並不是一筆貸放出去的貨幣,甚至也不是真正有一筆實實在在的資本存在,都可以通過收益與利率的對比而倒過來算出它相當於多大的資本金額,這習慣地稱為“資本化”。對於資本化,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有反覆的舉例說明,概括起來說:(1)一個事物並不是現實資本,但有收益;(2)以該收益與市場利率比較,可以計算出一個金額——能夠帶來相當於該收益的本金金額;(3)於是這個本來並不是現實資本的事物,變成了具有資本資格的客觀存在。顯然,在馬克思那裡,把只是由於資本化才存在的資本稱為“虛擬資本”,順理成章,毫無神祕之處。
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馬克思所說的現實資本,包含一條必不可缺的內容,即必須是“價值”的實際存在,或者說,必須是凝結有價值的對象。而價值,在討論虛擬資本問題時也不例外,馬克思總是嚴格按照勞動價值說來使用這個概念的。
按照這樣的思路,被馬克思歸入虛擬資本的有:商業票據、國家債券、股票。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第二十九章,他這樣概括:“……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3]
在上述引文中,馬克思所說的虛擬資本,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虛擬資本,在口徑上有出入。今天我們說的虛擬資本是指股票、債券這類有價證券以及衍生金融工具。股票、債券,這是包括在馬克思的口徑之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馬克思生活的年代還沒有,不可能提到。然而,引文中有“匯票”。馬克思所說的“匯票”,是指銀行通過票據貼現業務所持有的商業票據;在那個時代,英國銀行的主要資產業務是票據貼現。作為商業票據主要形式的匯票,卻與我們今天說的虛擬資本不沾邊。
虛擬資本與銀行信用
馬克思筆下的虛擬資本概念,並不是專門為了討論股票、債券問題時論證的。《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從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五章,他集中地討論了銀行信用,討論了銀行信用與經濟危機這個當時最為熱點的問題。虛擬資本的分析是論證這個熱點問題中的一個環節。
第二十五章的標題是“信用與虛擬資本”。這是《資本論》中唯一以虛擬資本作為標題的一章,但這一章討論的內容卻是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這兩種信用形式的信用工具以及兩種信用形式在緊密聯繫之中實現信用擴張的機制。直到第二十九章,才有涉及虛擬資本的論述。
在19世紀上半葉,典型的週期性經濟危機開始出現並連續打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大多表現為銀行擠兌和支付危機,隨後則是工商業破產倒閉、生產萎縮。所以,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就是銀行信用擴張與經濟危機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花費了極大的精力。遺憾的是,涉及這方面的寫作,只有部分接近定稿,大部分則是草稿、札記,但思路脈絡則清晰可循。概括來說:
第一,馬克思充分地估價了信用擴張把經濟推向虛假繁榮和危機邊緣的作用,但卻從不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信用,是銀行信用。對於經濟危機的根源,馬克思論證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而就經濟過程來說,則更重視再生產的實際方面。他有一段極其精彩的論述:“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槓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裡被強化到了極限……這不過表明: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對立性質基礎上的資本增殖,只容許現實的自由的發展達到一定的限度,因而,它事實上為生產造成了一種內在的但不斷被信用制度打破的束縛和限制。”[4]
第二,馬克思就英國的實際,全面地剖析了即將在所有工業化強國成為主導貨幣制度的金本位,並指出這一貨幣制度所不能擺脫的矛盾,及其在危機中的集中表現。
英國當時的金本位貨幣制度是由三個層次構成:
(1)金幣流通。在那時,就整個社會來說,擺脫黃金的貨幣是不可思議的;或者說,只承認黃金才是真正的貨幣。這是任何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所面對的現實經濟背景。
(2)信用貨幣流通。這首先是指代替金幣的銀行券,它以大於金幣許多倍的規模在經濟中流通;然後是代替金幣和銀行券流通的商業票據,在馬克思的筆下多采用“匯票”這個字眼。
(3)既可不動用金幣,也可不動用信用貨幣,而只憑銀行信用的對衝、劃轉就能實現清賬的操作。這實際是存款貨幣的層次。但在當時,還沒有存款貨幣的概念;對於這樣的操作,馬克思則視之為對貨幣的極大節約,甚至有時視之為是對貨幣的“排擠”、“篡奪”。通過這樣的操作而結清的支付義務,在那個時代,其數額較銀行券和商業票據等也已經大出許許多多倍。
在經濟週期的繁榮階段,這三種形式順暢運作,使得維繫整個經濟的債權債務鏈條顯得非常牢靠。而一旦虛假的繁榮在某一環上出現異常、梗阻,往往首先表現為商業票據到期不能支付,銀行的信用受到質疑。於是,人們先是拒絕接受銀行轉賬的支付方式,拒絕接受商業票據,要求用銀行券履約;隨著支付危機的進一步惡化,更會用銀行券兌換黃金。這時,人們才發現,中央銀行數量有限的黃金儲備遠不足以保證貨幣制度在任何情況之下均能正常運轉。
馬克思有這樣的概括:“……金和銀……是財富的社會性質的獨立體現和表現。因此,財富的這個社會存在,就表現為彼岸的東西,表現為社會財富的現實要素之旁和之外的東西,物品,商品。只要生產在進行,這一點就會被人忘記。同樣作為財富的社會形式的信用,排擠貨幣,並篡奪它的位置。正是由於對生產社會性質的信任,產品的貨幣形式才表現為某種轉瞬即逝的、觀念的東西,表現為單純想象的東西。但是,一旦信用發生動搖——而這個階段總是必然地在現代產業週期中出現——一切現實的財富都會要求現實地、突然地轉化為貨幣,轉化為金和銀。這是一種荒謬的要求,但是它必然會由這個制度本身產生出來。應當能夠滿足這種巨大要求的全部金銀,不過是銀行[5]地庫裡的幾百萬磅。”[6]
第三,危機往往集中表現在貨幣制度上,而在金幣流通、銀行券流通和銀行信用衝賬轉賬這三個層次之間,銀行信用的規模最大,但也最為脆弱。為什麼它是最為脆弱的環節?
馬克思一再論述,銀行信用極易擴張。本教材的前面反覆講了存款派生的機制。在馬克思的時代,人們已經看到這樣的機制,但還沒有從存款貨幣創造的角度來理解(完成這樣的認識是在半個世紀之後)。當時是單純作為銀行信用擴張的機制來理解的:“銀行可以不發行紙幣,而為A開立一個信用賬戶,從而使銀行的債務人A變成它想象的存款人。”[7]
但更為重要的是論證銀行資本的“虛擬”性質。馬克思在這裡講的銀行資本,是指在業務經營過程中銀行所掌握的資產:貼現業務中買入的匯票;作為貸款抵押品或來自其他途徑的股票和國債。本節開始的第一條引文就是馬克思關於這方面的論斷。
銀行信用以極快的速度擴張,有力地推動著虛假的繁榮;相應地,銀行所掌握的資產——馬克思是以銀行資本的概念概括——的規模也迅速增大。但問題是,在危機到來的經濟緊迫時期,銀行並不能依靠這些資產渡過難關。為什麼?因為它們是虛擬資本!
重複一句,虛擬資本,是在剖析銀行信用與經濟危機這個大論題中,作為論證的一個環節而被提了出來。
關於股票、債券是虛擬資本的論證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關於股票和國債的論述是多視角的,但把股票、債券與虛擬資本聯繫起來的論述則主要是出現在上述的總論題之下。
對於股票這種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證,其所以是虛擬資本,馬克思是這樣論證的:由股票發行所彙集的資本,投入再生產過程,這是資本的現實存在形態,是現實資本。而股票,作為對利潤的索取權證,則獨立地資本化為一個資本額,即股票的市場價格。股票的市場價格所代表的資本額與現實資本不同:它有可能成倍地高於現實資本的值,也可能在經濟風暴中跌到現實資本值的一部分。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如果說進入再生產的資本是現實資本,那麼資本化的資本就是虛擬的。
我們上面已經講過,信用制度怎樣創造了一種聯合的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第二十七章講到了股份公司)。這種證券就是代表這種資本的所有權證書。鐵路、採礦、輪船等公司的股票是代表現實資本,也就是代表在這些企業中投入的並執行職能的資本;或者說,代表股東預付的,以便在這些企業中作為資本來用的貨幣額。……但是這個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另一次是作為在這些企業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它只存在於後一種形式,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餘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一張單純的對股份資本預期可得的剩餘價值的所有權證書。
“這些所有權證書……的價值的獨立運動,加深了這種假象,好像除了它們可能有權索取的資本或權益之外,它們還構成現實資本。這就是說,它們已經成為商品,而這些商品的價格有獨特的運動和決定方法……它的價值始終只是資本化的收益,也就是一個幻想資本按現有利息率計算可得的收益。”[8]
關於國家債券,馬克思認為它更是雙重虛擬的:其一,它只是一個資本化的存在;其二,如果說股票還對應著投入再生產的現實資本,那麼在國債中,“資本本身已經由國家花掉了,耗費了”[9]。
虛擬經濟
當今虛擬資本的活動已經擴展為一個極為巨大的領域。這包括股票、公私債券等形形色色的有價證券的交易,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如果說得簡單一點,大體是資本市場所覆蓋的範圍。
對於這一巨大領域,遂有“虛擬經濟”的概括,就像貨幣覆蓋整個經濟遂有貨幣經濟的概括一樣。用二分法思考,在一個經濟體中,與實際經濟相對的應是“非實際經濟”。如果說,“貨幣經濟”可以用來概括非實際經濟領域,那麼,虛擬經濟則是貨幣經濟中取得獨立而迅速發展的一個特定部分。除了貨幣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提法,“金融經濟”的概念也在所多見。從本教材所採用的“金融”概念出發,“金融經濟”是可以與“貨幣經濟”互換的概念,從而“虛擬經濟”可視為“金融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
貨幣經濟、虛擬經濟、金融經濟,還有第三章提到的信用經濟之類的提法,如何對它們加以詮釋,屬於規範範疇的內涵與外延的問題。這類範疇,在經濟學中,還不屬於嚴格規範的範疇。對於它們的內涵和外延,論者見仁見智,出入頗大。觀察一個大的經濟領域,由於視角不同,用不同的提法有時更便於表達對客觀事物的理論概括;在對有關領域內的種種問題進行探討時,往往也不以理清這些範疇的內涵和外延為必要的前提條件。強求統一,穿鑿附會,並非理論建設之所必需。
虛擬經濟有一些非常突出的特點。下面列出幾條,供舉一反三。
——具有極其巨大的規模。與實際經濟比較,在一些國家,要大出許多倍。特別是近二三十年,其規模的增長更為迅速。
——具有極大的獨立性。就原生金融工具來說,與實際經濟的聯繫還有較為清晰的脈絡可循,但就原生工具價格波動的軌跡來看,已頗難從實際經濟找出直接的解釋;至於衍生金融工具,其解釋好像只能從虛擬經濟自身尋找。
——它的運動軌跡,不論是由價格的漲落描述,還是由交易額的增減描述,都具有實際經濟所難以具有的極大波動幅度和振盪頻率。
——活躍、興旺的虛擬經濟會有力地推動實際經濟的發展,它的突然崩塌也會給實際經濟以巨大打擊。但受到虛擬經濟大力推動的實際經濟,其增長速度有其自身的限制,增長幅度大大低於虛擬經濟的膨脹;受到虛擬經濟急速萎縮打擊的實際經濟,極其嚴重時也可能陷入負增長,但保證社會生存的實際經濟,其自身必然會維持必要的水平。
——虛擬經濟與泡沫、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有緊密聯繫。泡沫、泡沫經濟也是比較含混的概念。經濟泡沫,大多認為肇端於中世紀的鬱金香瘋狂,這是一種商品價格的泡沫;後來幾件股份公司欺詐案所造成的股市狂漲狂跌,也多被視為泡沫的事例。但在當今,講泡沫、講泡沫經濟,主要涉及房地產領域和資本市場領域的泡沫。資本市場的泡沫,已非源於單純的欺詐,而是內在虛擬資本運行機制本身。
對於虛擬資本的特徵描述,自然不限於這幾條。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論是這裡列出的還是沒有列出的,都需要論證。本教材有關資本市場的論述均可用來對虛擬經濟進行註釋;自然,對於破解全部虛擬經濟問題只能說是入門的引導。
fictitious和virtual
在我國,講“虛擬經濟”(fictitious economy)會碰到另一個“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就中文的字面來看,兩個“虛擬經濟”完全一樣。“fictitious economy”的虛擬經濟,有如上述;而“virtual economy”的虛擬經濟,則是指網絡經濟中的各種微觀經營主體,如網絡商店、網絡書店、網絡銀行和各種網站等等。顯然,它們實際是兩回事。
在網絡上經營的公司,也稱虛擬公司,其實絲毫不是虛擬的、虛假的;它們與傳統的公司一樣,是現實的、實在的,只不過營銷的主要過程不是傳統方式,而是利用網絡。其中,一些有名的大公司,如雅虎網站、亞馬遜書商,中國的搜狐網和新浪網等等,都是上市公司。它們的股票是虛擬資本,進行營運的公司本身則是現實資本運作的實體。所以,從經濟運行的角度分析,“virtual economy”的虛擬經濟是地地道道的現實經濟——與“fictitious economy”的虛擬經濟相對的現實經濟。
這又是由譯文引起的混淆,但很難完全避免。虛擬(fictitious)資本的譯文來自經濟學界,至少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虛擬(virtual)公司之類的譯文,至多不過二三十年,應是來自理學界——很可能並不知道經濟學裡還有一個虛擬(fictitious)資本的譯文。面對這樣的尷尬,重要的是研究者不要就譯文望文生義。
註釋
[1]本教材的前面,對real capital多采用“實際資本”的譯法,這一節則均用“現實資本”的譯文。這是為了與《資本論》的譯文統一。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498~4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馬克思指的是英格蘭銀行。——編者注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64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1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29~5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5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