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二 馬歇爾勒納條件與J曲線效應
馬歇爾勒納條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的含義是,當進口需求的價格彈性和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之和大於1時,本幣貶值可改善國際收支。該條件提醒人們,當國際收支出現失衡時,不要盲目地通過本幣貶值來刺激出口、抑制進口,而要看進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到底有多大。
馬歇爾勒納條件的推導
以B表示本幣貶值前的國際收支差額,X表示貶值前的出口量,M表示貶值前的進口量,則

本幣貶值後的出口收入增加額為:

本幣貶值會使進口需求減少,以本幣表示的進口支出相應減少:

同時,本幣貶值後,進口品的本幣價格也會上升1%,因此進口品的本幣支出相應地增加:

將以上兩項相減,便可得出本幣貶值對進口支出的淨增加額:

J曲線效應
即便滿足了“馬歇爾勒納條件”,本幣貶值也不會立即改善國際收支,原因在於,從本幣貶值到國際收支改善存在一段“時滯”,如圖21—5所示。

J曲線效應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貨幣合同階段(價格、數量“雙黏性”)。
進出口合同一般為本幣貶值前簽訂,因此進出口價格、數量不會因貨幣貶值而改變;以本幣表示的貿易差額取決於進出口合同規定的計價貨幣;若以外幣計價,則進出口的本幣價格會與本幣貶值幅度同比例上升。這樣,如果貶值前進口支出>出口收入,則貿易赤字會進一步擴大(t0-t1)。
第二階段:傳導階段(數量黏性)。
進出口價格在簽訂新的合同時可以改變,但進出口數量卻因進出口的供求黏性而不能改變;本幣貶值條件下,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但數量一時無法減少,以本幣表示的進口支出會增加。另外,出口供給黏性使出口的外幣價格會與本幣貶值呈同幅度下降,因此貿易赤字不會減少(t1)。
第三階段:數量調整階段。
進出口合同數量可以改變,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正向效應開始凸顯;國際收支差額從谷底上升(t1-t2);越過t2後,本國國際收支轉為順差運行。
【複習思考題】
1.自己設計一些例子,說明一國物價和利率的變動是怎樣影響匯率的。
2.匯率的波動對一國經濟和金融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3.從1997年以來,關於我國人民幣是應該升值還是貶值的爭論持續不斷。你持何種看法?
4.在貨幣領域,對內的政策目標與對外的政策目標是否存在衝突?是否能夠使之統一?
5.在貨幣政策存在國際傳導的背景下發展了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理論。試對不同的論點進行剖析,並對推進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前景作些估計。
6.談談IS-LM-BP模型對於開放條件下中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有何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