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十一章 開放條件下的政策搭配與協調

第一節 匯率的作用與風險

匯率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槓桿,其變動能反作用於經濟,對進出口、物價、資本流動和產出都有一定的影響。

匯率與進出口

一般地說,本幣匯率下降,即本幣對外的幣值貶低,能起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對外的幣值上升,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其影響過程可舉例說明:

設有一種玩具,在中國的出口成本是7.50元人民幣;出口到美國,可賣1美元。按1美元兌人民幣8.27元的匯率,可把在美國銷售的1美元在國內換成8.27元人民幣。那就是出口一件這種玩具可賺人民幣0.77元(=8.27-7.50),利潤率是10.27%。[1]如果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低了,1美元不是換8.27元人民幣,而是換8.55元人民幣,那麼,這時出口一件這種玩具則可賺人民幣1.05元(=8.55-7.50),利潤率升至14.00%。利潤率提高了,自然就會調動出口商的積極性。本幣貶值對進口可能給予的影響,本幣升值對進口、對出口可能給予的影響,均可用類似的例子說明。

然而,匯率變化可能給予進出口的影響,必須有一個伴隨的條件,即進出口需求有價格彈性——進出口品價格的變動對進出口品的需求會有所影響。

援引上例,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8.27元變為8.55元時,中國的出口商有了擴大出口的積極性。但要美國進口商同時有增加進口的積極性,那就需要這種玩具在美國的銷售價格降低並從而擴大銷路。在美國降低銷售價格的空間是存在的。假如降到0.97美元,可換回人民幣8.29元,利潤率是10.58%,還是大於10.27%。問題是銷售價格的降低能否擴大銷路,即增大進口需求?如果是肯定的回答,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有利於刺激出口的可能性變成現實;如果是否定的回答,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有利於刺激出口的可能性則實現不了。就玩具這類商品來說,價格彈性多少是存在的。但在進出口中,沒有價格彈性的商品也十分常見。

概括地說,如果進出口需求對匯率和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靈敏,即需求彈性大,那麼,一國匯率下降和相應降低出口商品價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數量;而由於進口商品國內價格上漲,則可以有效抑制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從而減少進口數量。根據馬歇爾勒納條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參閱本章附錄),如果出口商品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則匯率下降可以改善一國的貿易收支狀況。

就出口商品來說,還有一個出口供給彈性的問題,即匯率下降後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還要受商品供給擴大的可能程度制約。

匯率影響進出口的論斷是大家最為熟悉的論斷,但在引用這一論斷時卻極易忽略這一論斷的前提,即“其他條件不變”。

在實際生活中,匯率對進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現的。以一國貨幣對內購買力不變而對外匯率下降為例,由於該國出口商可從匯率貶值中得到額外利潤,而額外利潤提供了調低出口品在外國市場上價格的可能空間,這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並從而有可能擴大自己在市場上的佔有份額、增加出口。但這也要以競爭對手“不變”,即未採取或尚未來得及採取應對措施為條件。當競爭對手通過貶低本幣匯率等措施加以反擊時,競爭力的優勢即不復存在。

匯率與物價

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的同時,也對物價產生影響。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反之,本幣升值,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從而可以起到抑制物價總水平的作用。

從出口商品看,匯率下降有利於擴大出口。但在出口商品供給彈性小的情況下,出口擴大會引發國內市場搶購出口商品,並從而抬高出口商品的國內收購價格,甚至有可能波及物價總水平。

如果某種或某些種出口品由於匯率下降並引起國內收購價格的提高,那麼,對於這種或這些種出口品,匯率降低刺激出口增加的作用將會部分乃至全部被抵消。援引上例,當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低了,1美元不是換8.27元人民幣,而是換8.55元人民幣,如果該種玩具的國內出口成本沒有變,依然是7.50元,那麼利潤率從10.27%提高到14.00%,自然會調動出口商的積極性。可是,假如出口商競相收購該種玩具,以至把出口成本提高到7.754元人民幣,這時出口一件這種玩具可賺人民幣0.796元(=8.55-7.754),利潤率依舊,仍然是10.27%。這就意味著物價的變動抵消了匯率變動的作用。

匯率的變動導致物價總水平的波動,其後果就不僅限於進出口,而是將影響整個經濟進程。比如一個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如果進口糧價因本幣貶值而上漲,那不僅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提高,而且還會增加社會矛盾。由此可見,單純從進出口角度考慮匯率政策是不夠全面的。

匯率與資本流出入

匯率的變動對長期資本流動的影響較小。由於長期資本的流動主要以利潤和風險為轉移,在利潤有保證和風險較小的情況下,匯率變動不致直接引起巨大的波動。

短期資本流動常常受到匯率的較大影響。當存在本幣對外貶值的趨勢,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不願持有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會將其轉兌成外匯,發生資本外流現象。同時,由於紛紛轉兌外匯,加劇外匯供求緊張,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下跌。反之,當存在本幣對外升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力求持有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引發資本的內流。同時,由於外匯紛紛轉兌本幣,外匯供過於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上升。

匯率與產出和就業

匯率的變動既然能夠影響進出口、物價和資本流出入,不難看出,它對一國的產出和就業也會產生重要作用。

比如,當匯率有利於刺激出口和抑制進口時,那就會由於出口品生產的增長和進口替代品生產的增長而帶動總的生產規模擴大及就業水平的提高。同時,由於生產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行業的利潤增長,甚而會引起一國生產結構的改變。相應地,不利的匯率如使出口急速縮減,而該國的出口又關係整體經濟的發展,那會給生產和就業帶來極大的困難;不利的匯率如使進口增長,嚴重時則會衝擊本國的生產,並從而增大失業隊伍。

再如,有利於資本流入的匯率,對於缺少資本的國家是好事;有利於資本流出的匯率,則是資本過剩的國家所期望的。缺資本,有資本流入,資本過剩,可以找到有利的投資機會,無疑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生產和就業。

不過,必須注意,匯率與生產、與就業的相關關係是間接的,不能簡單作判斷。比如,有利於出口的匯率有可能刺激出口和出口品的生產,但是假如不具備擴大出口品生產的條件,這種可能性就變不成現實;有時出口過度,也會消極地影響經濟整體。有利於抑制進口的匯率有可能為進口的替代創造條件,假如進口替代的生產,限於條件,一時發展不起來,而進口又是經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這樣的匯率反而會導致進口品價格的上漲;勉強發展進口替代,則會付出過大的代價而不利於整體經濟的發展。

匯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匯率能否充分發揮這些影響以及作用程度的大小,除了受上面提到的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制約外,還會因各國的經濟體制、市場條件、市場運行機制、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而異。另外,匯率制度的選擇以及相應的政策配合,對匯率作用的發揮也有重要影響。

通常,一國的市場調節機制發育得越充分,外匯市場與其他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相關度越高,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繫越密切,微觀經濟主體與經濟變量對匯率的反應才越靈敏,匯率作用才能越有效地發揮。這樣的原則看法是不會有多大分歧的。

在討論匯率能否充分發揮作用時,人們往往與應該實行怎樣的匯率安排聯繫在一起思考。如果比照價格市場化和利率市場化的思路,好像浮動匯率制最為理想。其實,問題並不這麼簡單。以中國香港為例,世界公認,這是市場化最充分的地區。但中國香港實行的卻是聯繫匯率制度。在國際貨幣體系安排方面,像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孰好孰壞的爭論還是一個難下定論的課題。固定匯率制的支持者認為,固定匯率可以避免匯率頻繁變動給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所帶來的匯率風險,減少收益的不確定性,從而推進國際貿易和跨國的長期投資,有利於一國的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而浮動匯率的支持者則論證,浮動匯率可以對整個國際收支的經濟運行進行自發的微調,避免政府強制干預會給經濟帶來的劇烈震盪;論證浮動匯率下國際貿易和投資面臨的匯率風險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的操作加以分散、轉移等等。兩方面的論證均有道理,但又未必盡然。展開的討論是國際金融學科的重要內容。

此外,要發揮匯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還需取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已在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講述。

匯率風險

在國際交往中必須使用外匯,而匯率的變化常給交易人帶來損失(也可能是盈利),這通常被稱為外匯風險、匯率風險(exchange risk)。風險的主要表現為:

——進出口貿易的匯率風險:這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收付外匯而因匯率變動引起的損失。例如,商品出口後到結算收入外匯往往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外幣匯率下浮,則出口商品成本和售價雖然未變,但實際收入卻相應減少。同樣道理,進口商品到貨款支付時,如果遇外幣匯率上浮,則進口商需要支付更多本國貨幣,從而蒙受損失。

——外匯儲備風險:一國為應付日常外匯支付以及平衡國際收支,常常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表現為存放在國外的外幣資產(存款、有價證券等)。如果所持有的那些外幣資產的匯率貶低,就會蒙受損失。

——外債風險:這是指對外舉債因匯率變動而引起的損失。例如借入日元,折換成美元進口設備,但到還債時遇到日元匯率上浮,美元匯率下浮,則需要以更多的美元折換成日元才能夠清償外債。

為避免或減輕匯率風險損失,在對外交易中需要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如選擇好貿易結算使用的貨幣、運用遠期外匯買賣等等。


註釋

[1]為了簡化,把運費、關稅及其他稅費和開支均抽象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