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二 對翻譯的經濟學詞彙不要就中文望文生義

對翻譯過來的名詞術語千萬不要從中文的文義推演。

多數時候,這類名詞只是用來概括某種經濟過程,取決於約定俗成;倘若以中文的意思望文生義,只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這一對詞彙最為典型。據譯文的字面來看,它們有共同的特點:“通貨+膨脹”,“通貨+緊縮”,是極其顯然的複合詞。而原來的英文,是膨脹(inflation),是緊縮(deflation),是不是有“通貨”含義,至少在字面上沒有直接表示。正是由於中文的複合形式,於是我們這些年的簡化語是“通脹”,而不是“膨脹”;是“通縮”,而不是“緊縮”,這就反轉過來更加強了其複合詞的特點。以至於對我們的經濟是否已經陷入通貨緊縮局勢的發問竟然使用“通貨狀況如何”的提法。它們都是外來的經濟學術用語,譯文已定型化。就譯文的中文含義加以推演,很容易把通貨膨脹理解為貨幣當局擴張貨幣供給的政策行為,把通貨緊縮理解為貨幣當局緊縮貨幣供給的政策行為。而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本意卻都是用來指一定的客觀經濟過程的。

翻譯過來的詞應該就原文的詞義去理解,這裡必須“接軌”。比如國際常用的通貨膨脹率,大家都知道是指價格指數的變動。假如非要按中文字面把通貨膨脹率理解為貨幣供給量的指數變動,那只不過是自找麻煩。

就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詞也不能只憑字面解釋其含義。如“撥改貸”,現在就有不少人不瞭解改革開放初期實施這項措施的具體背景,把它泛泛地解釋為:財政不撥款了,企業的資金需求都由銀行貸款解決。其實,這個行業性的用語,是專指由財政無償撥付的基本建設投資,部分改由財政採取有償的貸款形式。

中國的古聖先賢有一條極其重要的告誡: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強調這一點並不是題外話。

【複習思考題】

1.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的概念。如何界定這兩個概念,分歧甚多,但也沒有妨礙它們的廣泛使用。你在這方面有什麼見解?

2.西方和我國對通貨膨脹的成因有種種理論概括。從理論規範的要求出發,你認為歸納為幾條較為適當?

3.試設定一些基本前提條件,分別對通貨膨脹的種種效應進行數量分析。無論這樣的嘗試是否成功,都有助於加深認識。

4.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反通貨膨脹一直是世界各國的重要施政目標,有時甚至是首要施政目標。造成這樣局面的經濟背景是什麼?

5.在世界各國反通貨膨脹的實踐中,是否可能實現或實際提出零通貨膨脹率的目標?

6.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否可能出現無通貨膨脹的經濟成長?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新經濟的標榜之下,的確有高經濟成長與近乎無通貨膨脹的結合,並從而有無論做任何有利於經濟成長的事都不會引起通貨膨脹的論斷。你對這一論斷有何思考?

7.20世紀末,長期處於通貨膨脹壓力下的中國,突然陷入通貨緊縮。雖然不斷有大量的分析,但其成因依然是有待研究的課題。學習本課程後,你有什麼見解?

8.已有的理論大多認定通貨緊縮對經濟成長極為不利,但1998—2002年的中國實際卻是通貨緊縮與高經濟成長相結合。是怎樣的經濟條件造成了這種結合?

9.據你分析,國際上議論頗多的世界性通貨緊縮局面有沒有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