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八節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牽扯著深層的體制問題

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作為建立現代金融體系最關鍵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更成為十分緊迫的事情。人們在分析困擾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因素時,從諸多不同的角度——現實的和歷史的、宏觀的和微觀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政治的和經濟的等——來揭示問題的癥結並探討解決的對策。歸納起來,大體包括:產權明晰的要求如何貫徹落實;行政干預如何擺脫;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如何徹底分清;市場條件的約束如何強化;作為主要顧客的國有企業,其機制轉換如何儘快實現;銀行本身的不良資產包袱如何卸掉等等。這些問題彼此糾纏、環環相扣,均非孤立存在。困難和問題不是銀行改革帶來的,而是由於改革觸動到舊體制的深層弊端,使原有體制下長期累積下來的深層矛盾顯現出來,是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運行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在國有銀行身上的反映。說到底,是個體制問題。所以,國有銀行改革中的問題要放到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去認識,並結合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統一協調才能取得徹底解決。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的決定》出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實行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國有專業銀行”的稱謂從此被“國有商業銀行”所取代,標誌著國有銀行體系的改革進入一個嶄新階段。1998年,面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我國對國有商業銀行採取了包括注資2700億元補充資本金、成立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近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實施審慎會計準則以及從2001年起銀行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等舉措,但由於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改革沒有及時跟進,不良貸款的產生機制未能得到根本扭轉。2003年開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試點使國有銀行改革邁出了重要的實質性步伐。在認真總結我國經濟與金融體制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政府確定了包括國家注資、處置不良資產、設立股份公司、引進戰略投資者、擇機上市等改革步驟的總體方案,並結合各家銀行的實際情況,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在國家注資時,成立了中央匯金公司,由其代表國家對試點銀行履行出資人職能,明確了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與措施。2003年12月,國家向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分別注資225億美元。2004年8月和9月,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先後整體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國家向工商銀行注資150億美元;同年10月,工商銀行整體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設銀行於2005年10月在中國香港成功上市;中國銀行分別於2006年6月和7月在中國香港H股市場和境內A股市場成功上市;工商銀行於2006年10月以A+H股的方式在內地和中國香港同時成功上市,發行規模合計達19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IPO)項目。2010年7月中旬,中國農業銀行也以A+H股的方式成功上市,在全球募集資金規模高達221億美元,取代中國工商銀行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IPO。由於交通銀行已先期於2005年6月23日經過二次股改在中國香港上市,至此,國有商業銀行已經全部成為上市公司。2006年5月16日,中國銀監會公佈《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及相關監管指引》,其下發對象除原有四大國有銀行外,還包括交通銀行,由此標誌著交通銀行由原來的“股份制銀行”成為“第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從此,國有商業銀行由原來的“四大行”轉變為“五大行”。

客觀評價改革成效

經過股份制改革的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初步建立了相對規範的公司治理架構、內控體系和較完善的風險防範機制。二是財務狀況明顯好轉,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等指標顯著改進。截至2011年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11.7%、12.9%、12.9%和12.4%,不良貸款比例分別為0.9%、1.5%、1.1%、1.1%和0.86%。2011年,五大銀行的淨利潤總額達到6808.49億元,佔整個商業銀行淨利潤10412億元的65.39%,成為中國上市公司最賺錢的行業。其中,中國工商銀行淨利潤突破2000億元(2084億元),成為A股上市公司中最賺錢的銀行。[1]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盈利”一時成為社會廣泛關注和議論的焦點。與此同時,五家改制銀行均按照監管標準和會計準則提足了風險準備,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三是公開發行上市成功,市場約束機制顯著增強。五家改制銀行成功上市,不僅建立了市場化的資本金補充機制,而且規範了信息披露,加強了高級管理層的履職約束,充分發揮了資本市場對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促進和監督作用。四是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穩步提高。五家改制銀行圍繞轉換機制、防範風險、提高效益、改善服務的理念,注重引進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加大內部人力資源改革力度,不斷改進產品、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不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目前取得的成效仍屬於初步的、階段性的。五家改制銀行的公司治理尚需規範,經營機制轉換尚不徹底;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金融案件時有發生;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缺乏,創新不足,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現象比較突出。總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要達到國際上一流銀行的標準,還將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由此,有這樣幾點需要明確:第一,國有商業銀行面臨的深化改革涉及面廣,在許多方面,國際上並無現成的經驗可供我們照搬,一切均需從中國國情出發。第二,在整個經濟體制大格局尚需通過深化改革逐步理順的狀態下,不應企望銀行領域的每項改革只要出臺就必須一步到位。應因時因地制宜,交錯漸次推進,並要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反覆。第三,改革的進程必然伴隨著原有利益格局的調整,而這種調整的正負效應,從一定意義上講,又決定著改革能否深化。因此,改革的任何決策均必須與觸動利益格局變更所可能造成的社會經濟生活震動結合考慮,統籌安排。此外,還有一個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社會經濟行為主體信用觀念淡薄的問題相當突出。這對於銀行改革的成敗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複習思考題】

1.一個金融機構是否為存款貨幣銀行,其判斷的基本標誌是什麼?

2.從現代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出現,演進到今天的存款貨幣銀行體系——對於這一百多年的全過程試予以簡明的描述。

3.存款貨幣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為什麼它在金融機構體系中居於主要的、主導的、主體的地位?

4.一些西方國家的金融業,近年來經歷了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發展過程,你是如何理解這一體制變遷的?對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實行的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格局、背景及當前的發展變化趨勢,你又有怎樣的看法?

5.金融創新指的是什麼?為什麼創新活動會形成一種趨勢?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創新的意義何在,同時帶來了哪些問題?

6.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你過去聽到過什麼議論?現在對其嚴重性怎樣估價?

7.你是否瞭解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產生的背景?它在處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結合不良債權的成因,你認為化解不良債權的主要途徑何在?

8.對於存款保險制度,贊成者認為,這是保持銀行體系穩定的關鍵性制度,國家必須給予財力支持;反對者認為,這一制度是道德風險的根源,不利於銀行體系的健康運作與發展。對於這樣對立的見解,你的判斷是什麼?

9.你是否同意在不久的將來“銀行會消亡”的觀點?

10.對於銀行存在理由的論證有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試理一理有關這方面理論觀點的發展脈絡。


註釋

[1]據英國《銀行家》雜誌統計,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獲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29.3%,2007年該比例僅為4%。以中國工商銀行為首的三家中國的銀行佔據了全球銀行業利潤的前三甲。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實現稅前利潤432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的利潤為348億美元,中國銀行的利潤為268億美元。排在第四位的是摩根大通銀行,實現利潤267億美元;匯豐銀行為歐洲盈利最多的銀行,利潤為219億美元。歐元區銀行所獲利潤僅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6%,2007年曾經達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