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四節 現代信用活動的基礎
“信用經濟”
有一種說法,認為現代經濟可以稱為“信用經濟”。理由是債權(claim)債務(debt,debt obligation,indebtedness)關係無所不在,相互交織,形成網絡,覆蓋著整個經濟生活。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是這樣,就是在發展中國家,債權債務關係的存在,都是極其普遍的現象。
對於企業經營單位,借入(borrowing)與貸出(lending),是須臾不可缺少的。在本國之內的經濟聯繫中是這樣,在國際的經濟聯繫中更是這樣。政府,幾乎沒有不發行債券的——不僅在國內發,也往往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而各國政府對外國政府,有時是借債,有時是放債,有時是既借債又放債。個人同樣是如此。就以我國來說,如果銀行不辦理儲蓄存款業務,那將是不可想象的。至於在廣泛存在消費信用的國家,很多個人如不靠分期付款購買耐用消費品乃至房屋,他們將不知如何安排生活。在我國,近年來消費信用的發展也極為迅速。在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負債是不光彩的事情;當商品貨幣關係高度發展時則相反,若能獲取信貸,正說明有較高的信譽。作為經濟強國的美國,它的債務負擔之大如同它的財富之多一樣地出名。截止到2010年末,美國債務總額為52.8萬億美元,相當於GDP14.5萬億美元的3.64倍。
現代經濟中信用規模如此巨大,其根基何在呢?
盈餘與赤字,債權與債務
如果我們觀察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可以看到商品貨幣關係覆蓋整個社會;如果我們觀察一個計劃經濟國度,雖說對商品貨幣關係有諸多限制,但整個社會也並未擺脫商品貨幣關係的覆蓋。只要處於商品貨幣關係的覆蓋之下,那麼經濟生活中的經濟行為主體,不管是公司企業,是從事不同職業的個人,還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各級政府,它(他)們的經濟活動都不能不伴隨著貨幣的收收支支。
任一經濟行為主體在日常的頻繁貨幣收支過程中,收支兩相比較,可能收支相抵不多不少,但更多的情況是收支不能相抵:或收大於支,或支大於收。如果把任何經濟行為主體,不管是企業、是個人、是政府,都稱為單位,那麼貨幣收入大於支出的是盈餘(surplus)單位,貨幣支出大於收入的是赤字(deficit)單位,當然還有一些均衡單位。當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著盈餘單位和赤字單位時,通過信用進行調劑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問題在於,在金屬貨幣流通的古老社會中,一個單位多餘的金銀完全可以埋在地下,不需要發生任何債權債務關係。而在當今,如果你手頭上有了支出後節餘下來的貨幣,比如鈔票,即使你不把它貸出,那也仍然提供了信用——向發行鈔票的銀行提供了信用;如果是銀行存款,那就是掌握著對那家銀行的債權。簡言之,任何貨幣的盈餘或貨幣的赤字,都同時意味著相應金額的債權、債務關係的存在。
而且,盈餘單位往往不僅擁有債權,也同時負有債務,盈餘是債權債務抵消後的淨債權;同樣,赤字單位往往在負有債務的同時也擁有債權,只不過債權小於債務。從這種角度看,收支相抵的單位也並不等於沒有債權與債務,而是債權與債務相當。這種債權債務交錯的現象是由於每一筆貨幣收支都同債權債務的變換、消長相聯繫。比如用鈔票支付,實際就是付款人對發鈔銀行的債權轉為收款人對發鈔銀行的債權;如果是依據銀行存款簽發支票支付,那就是簽發支票的存款人對銀行的債權相應減少,而收取支票人相應掌握了對該銀行的債權。事實上,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人們都是在一個債權債務所交織的無所不覆蓋的大網絡中活動的。
經濟生活中債權、債務頻繁變換、消長的信用關係有著自己的規律性。將具有相同經濟活動性質的經濟行為主體分別歸類,剖析其貨幣收支情況,剖析貨幣資金供給與貨幣資金需求的形成,就可以認識信用關係的動向及其規律。
信用關係中的個人
個人是指有任何貨幣收入的人,而不論其從事何種職業。籠統地說,個人的貨幣支出以其貨幣收入為度。而且,為了防老、防病,為了防備意外,為了子女教育,為了購買住房以及其他耐用消費品等等,通常還要保有一定的節餘。不過,同時也總會有些人入不敷出、有赤字。原因多種多樣,如偶然的疾病和天災人禍,如陷入失業境地,如收入下降卻不能相應地改變消費習慣等等,難以盡述。其中,在很多國家,購買住房往往是負債的重要原因。我國農村,人們為了蓋房,會長期存錢備料,是結餘戶;而到蓋房時往往還需要再借一部分錢,於是立即從結餘戶變成負債戶。如果一個國度在相當程度上要依靠消費信用維持再生產週轉,則會造成相當普遍的個人負債。但不論如何,把所有的個人作為一個整體,幾乎在任何國家中,通常是大多數年份盈餘,從而是貨幣的主要貸出者。
就中國現在的情況來說,居民的貨幣盈餘主要表現在手持現金、銀行儲蓄存款和購買國家債券與基金、股票等幾個方面。僅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與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對比,就可看出個人在貨幣資金供給中的重要地位(見表3—1)。

說明:部分儲蓄分流到證券市場是近兩年儲蓄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其中仍有一部分是以客戶保證金形式存在於銀行。
資料來源: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鑑》。
可支配貨幣收入及其分割為消費與儲蓄的規律
在涉及個人貨幣收支問題時,有一個重要概念,即可支配貨幣收入(disposable monetary income)。個人收入,在我國今天的農村,依然還有一部分是實物形態,不過所佔份額越來越小。如果設定貨幣收入為收入的唯一形態,在討論貨幣收支問題時,還必須區分個人貨幣收入與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個人的貨幣收入總額,在大多情況下,並不就是個人可以支配的貨幣收入。比如,職工和城鎮其他居民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要繳納社會保障基金中應由個人所負擔的份額,農民要繳納各種農民所應負擔的稅費等等。扣除了這些繳納義務之後,才是個人在當期的貨幣收入中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的部分。對個人收支的研究,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研究個人如何分配其可支配的貨幣收入:消費是多是少,這關係市場供需對比的狀況;消費後的剩餘是儲蓄(經濟學意義的儲蓄),儲蓄要轉化為投資,從而儲蓄是多是少,關係投資的態勢,關係經濟發展的態勢。
儲蓄可以兩種形態存在:一是以實物資產形態存在,一是以貨幣、票據、股票等形態存在。諸如貨幣、票據、股票等等,後面將要指出,它們統稱為金融資產。
個人在其可支配貨幣收入中以多大的比例消費,從而以多大的比例儲蓄,對於經濟生活中的金融關係格局有著重大意義。關於收入對消費,從而對儲蓄的制約,人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簡單羅列,大體有:
——當期消費取決於當期收入,或者說當期消費是當期收入的函數;
——當期消費有向相同收入等級的消費水平“看齊”的傾向,而不簡單受自己當期收入的具體水平所制約,或者說當期消費是當期相同收入等級的平均消費水平的函數;
——當期消費至少在一定期間會無視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取決於以前達到的最高水平,或者說當期消費是前期所達到的最高消費水平的函數;
——當期消費取決於當期收入與恆久收入兩者[恆久收入是指預期可以得到的全部收入的平均值,是貨幣主義論證貨幣需求函數時所使用的專門概念(見第十三章)];
——生命週期假說,強調有收入期間的全部收入與包括無收入的退休期間的全部支出的對應,從而當期消費取決於跨期的約束條件……
對於上述的相關關係,人們通過日常的觀察不難形成大體的概念。但只有通過實證的檢驗,才能較為精確地證明各假說能否成立,特別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才能成立。
從諸多視角看出的收入與消費從而與儲蓄的相關關係,其相互之間,有的是可以兼容的,有的是彼此排斥的,但也不一定全然絕對地排斥。但這些林林總總的說法,歸納起來不外兩點:一是消費,從而儲蓄,受制約於收入;二是這一制約關係的內容極其豐富、多樣,不應簡單視之。其實,還存在許多處於收入制約消費之外卻又反映於其間的因素。比如,近些年,我國在討論如何拉動需求時,有一個問題受到相當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有一次覆蓋全局的消費熱點,即普遍購置電視機之類的家用電器,並促成消費支出的擴張;當前全局性的熱點是汽車、住房,目前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過程之中。沒有消費熱點,縱然採取措施提高可支配貨幣收入,也難以相應提高消費水平。而這類消費熱點,其形成的制約因素顯然超出收入與支出相關關係之外。
瞭解這些研究成果,對於宏觀經濟分析,對於金融業者分析其營運環境和事業發展前景均極為必要。
順便指出,對於個人的貨幣收支,西方人習慣用“預算”這個字眼表述;收入對支出的制約則叫“預算約束”。當期支出不僅受當期收入制約,而且更要受將來的收支安排所制約,如生命週期假說所言,則叫“跨時預算約束”(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
信用關係中的企業
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既是巨大的貨幣資金需求者,又是巨大的資金供給者。
企業的經營目標,在市場經濟中是追逐利潤。為了實現目標而創業、擴大經營,都需要資本金。如果沒有或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就需要借入。如果是用借入資金經營,只要收益足以支付利息而有餘,為創業和擴大經營而進行借入,在經濟上是可以成立的。所以,一個企業從創業之初,便可能是赤字單位。當然,要想借入,也總得有一定數量的自有資本金,所以一個企業也不大可能從徹底的赤字單位開始。
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企業也會出現赤字。如生產週期較長的企業,必須依靠借入資金才能維持週期之內的工資開支、管理費開支、原材料採購的需要。因為在週期結束、產品銷售之前是沒有收入的;而有了收入,即可償還本息。這類情況在造船業、建築業等產業部門很常見。設備更新往往與折舊提存的金額並不相符,當折舊提存不能滿足更新需要時,也得暫時借款,而隨後提取的折舊則是還款來源。此外,季節性的資金需要、平衡市場波動所造成的收不抵支等等,也都是需要借入款項的原因。
企業經常需要借入,但同時也經常存在盈餘可以貸出。從流動資金週轉的角度看,企業取得銷售等收入之後到把全部收入支出之前,會有一部分貨幣資金存在企業手中。從固定資金週轉的角度看,它具有分期收回、逐漸積累,然後再集中開支的特點。例如折舊基金,在未開支前則是貨幣資金的供給來源。
既有貸出的可能,又有借入的需要,所以企業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資金調劑。有直接的調劑,但更多的是通過金融媒介所進行的調劑。不過把所有的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資金需求方面與資金供給方面兩相比較,在所有國度中,通常是需求大大超過供給。在我國的金融機構中,當前的企業貸款約為企業存款的1.4倍。
信用關係中的政府
政府的貨幣收支主要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財政收支。或是收大於支,形成財政結餘;或是支大於收,形成財政赤字。一個國家的財政收支狀況是好還是壞,在有的情況下,可根據是結餘還是赤字來判斷;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據以簡單地做出結論。
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末,結餘年份和赤字年份相間,結餘年份較多;從1979年開始到現在,除1985年一年外,其餘年份均為赤字。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其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大量建設資金的需求對應著有限的財政收入,赤字往往是難以避免的。在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大半個世紀以來,財政赤字也是很普遍的現象。赤字的形成,在有些年份,是它們實行赤字財政政策,企圖藉以緩和經濟危機的結果;有時則是各種矛盾集中的反映,而並非單純由實行赤字政策所致。
政府一般是貨幣資金的需求者,所以赤字普遍存在並且規模可觀。就是在盈餘或平衡的預算條件下,由於支出先於收入等原因,政府也會不時需要借入貨幣。
國際收支中的盈餘和赤字
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支集中反映在該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一國來自外國的所有貨幣收入少於對外國的所有貨幣支出,有赤字,習慣稱為國際收支逆差;反之,有盈餘,習慣稱為國際收支順差。國際收支順差,則盈餘是向別國提供信貸的資金來源;國際收支逆差,則該國必須從國外借入資金以平衡赤字。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將在第十七章進行較詳細的討論。
作為信用媒介的金融機構
個人、企業、政府和有經濟聯繫的國外各單位,它們相互之間的債權債務有些是直接發生的,但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各種金融機構媒介而成的。比如,上述各單位,有盈餘,存入銀行;有赤字,從銀行貸款等等。
作為媒介的金融機構,它們有自身的經營收入和日常經營所需的支出,結果可能是盈餘,也可能是赤字。在這點上,與其他非金融單位是相同的。但作為金融媒介,它們還有另外一種債權與債務的對比:作為媒介要聚集資金,從而形成它們的債務;作為媒介要把聚集的資金通過諸如貸款等方式分配出去,從而形成它們的債權。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是對它們的資金需求大於它們所聚集的資金;也可能是相反。當出現前一種差額時,將驅使它們尋求可以集聚資金的補充來源;反之,它們將設法尋求把集聚起來的多餘資金加以運用的途徑。這是非金融單位所不具有的一種特殊差額,表現出這類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所獨具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