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二 貨幣消亡問題
問題的提出
對於貨幣消亡(money disappearance)這樣的問題,今天人們已經很少注意。但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興起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十月革命,到社會主義運動大發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幾十年,這個問題不時引起激烈的爭論,關係到國家的經濟決策。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包括蘇聯以及曾經存在過的為數甚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包括我國在內,可以說,沒有貨幣,經濟將無法運行。那麼,為什麼要提出社會主義是否仍然需要貨幣的問題呢?這是由於馬克思、恩格斯曾十分明確地做出貨幣在社會主義社會將要消亡的論斷。所以,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不能不面臨如何對待這一論斷的問題。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在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隊伍中對於革命成功後貨幣是否需要保留就有不同看法。十月革命及其以後的歲月中,是否要立即取消貨幣則成為決策所面臨的問題。就我國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於貨幣也曾兩度提出過否定的看法。
馬克思、恩格斯的貨幣消亡論
馬克思基於其勞動價值論論證了貨幣的起源,同樣,基於其價值論,貨幣的消亡也是必然的邏輯論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是人類社會所經歷的私有制的最後階段,並必將由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所取代。在這個新的公有制的社會中,生產資料將統歸整個社會所有。這樣,社會的中央領導機構就可以按照社會需求統一地調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有計劃地組織生產。由於生產是在統一的計劃支配之下進行的,所以生產者的勞動直接就是社會勞動,而不再是私人勞動;同時,勞動產品直接就是社會的產品,而不再是私人的產品,它們是要由社會統一地進行分配的。分配時,首先留一部分用於補償消耗的生產資料,用於積累,用於形成社會後備,以及用於社會公共需要等等,另一部分則分配給社會成員個人消費。至於這後一部分如何分配,則視客觀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的分配原則。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根本不存在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私人產品向社會產品轉化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佔有生產資料並且以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應用於生產,每一個人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1]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也就是說,產品已沒有必要轉化為商品,轉化為價值。商品、價值既然不存在了,貨幣當然也就喪失了存在的依據。
那麼,在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時如何具體組織分配,即如何把千差萬別的消費品按每個勞動者在社會總勞動中參加的份額加以分配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可以藉助於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提出的有名的“勞動券”。對於勞動券,他們強調:“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2]
關於貨幣在社會主義社會必將消亡的論斷,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中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結論,而是其商品貨幣理論中的有機構成部分。如果簡單地把這個論斷加以否定,則會導致否定馬克思的整個商品貨幣理論,否定勞動價值學說。而且,對商品、貨幣的科學分析正是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起點。所以,如何對待這一論斷是關係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體系的根本性問題。比如恩格斯就曾這樣指出:“企圖用製造‘真正的價值’的辦法來消滅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這等於企圖用製造‘真正的’教皇的辦法來消滅天主教,或者等於用徹底實現那種最完全地表現生產者被他們自己的產品所奴役的經濟範疇的辦法,來建立生產者最後支配自己的產品的社會。”[3]
列寧、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觀點
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貨幣存廢成為取得政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必須正面回答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列寧在革命勝利後的1918—1919年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可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4]:
——在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初期,立即消滅貨幣是不可能的;
——能否消滅貨幣,要從分配角度考慮,要消滅貨幣,必須組織好億萬人的產品分配,這是很多年的事情;
——強調政治上的條件,指出要消滅貨幣和交換,就需要無產階級多年的穩固統治;
——但同時也強調,將力求儘量迅速地實行最激進的措施,為消滅貨幣做好準備。
應該指出,馬、恩從沒有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後可以立即消滅貨幣。在十月革命剛剛取得勝利之際,列寧也並非系統地從理論上回答馬、恩所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社會貨幣命運的問題。
1936年,蘇聯宣佈建成社會主義,其標誌是經濟生活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全面建立。既然已經是社會主義,那麼貨幣是否應趨向於消亡?對於這個問題,當時,蘇聯占主導地位的觀點集中地反映在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之中。其要點是: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社會主義是指一切生產資料轉歸全民所有,而蘇聯的社會主義階段是一部分生產資料轉歸全民所有,另一部分則是集體所有;
——由於公有制存在著兩種形式,商品貨幣仍然是必要的,“將來在兩種基本生產成分即國營成分和集體農莊成分由一個包羅一切而有權支配全國一切消費品的生產成分來代替的時候,商品流通及其‘貨幣經濟’就會作為國民經濟的不必要的因素而趨於消失”;
——在蘇聯,生產資料被判定不是商品,而只具有商品的“外殼”,“這是為了計價、為了核算”;
——兩種公有制形式的統一,在於把集體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其途徑是把集體農莊的剩餘品“納入國家工業和集體農莊之間的產品交換系統”,而這種不同於商品流通的“產品交換”已有“萌芽”。[5]
貨幣消亡觀點在中國與必須發展商品經濟觀點的確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提前到來之際,都沒有提出過商品貨幣關係應否保留的問題。1958年的“大躍進”衝昏了人們的頭腦。由於過高地估計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過高地估計了人們共產主義覺悟的提高,首先在農村出現了不遵守等價原則和按勞分配原則的分配形式,如在人民公社食堂吃飯不要錢等等。而且一時之間這類性質的分配方式還有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泛地出現了貨幣的消亡指日可待的議論。然而這種極端幼稚的觀念和做法很快地給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958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八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中指出:“繼續發展商品生產和繼續保持按勞分配原則,對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兩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企圖過早地取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早地否定商品、價值、貨幣、價格的積極作用,這種想法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建設是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確的。”
十年動亂的後期,否定商品貨幣關係的喧囂是“四人幫”在“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總題目下掀起的。其基本立論是任何等價交換原則都會引出資本主義關係。這樣的論點並不是新觀點,蘇聯出現過,我國1958年間也曾經出現過。但是長期以來佔統治地位的觀點是: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不能混為一談,只有在生產資料集中在私人手中,勞動者不得不把勞動力作為商品出售的條件下,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而在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僱傭勞動制度的條件下,商品生產不僅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還會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
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曾開展過一次有關商品、貨幣和價值規律的大討論,最初的幾年,在不斷深入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這樣一些觀點:
——明確我們所處的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以區別於馬、恩所概括的完成形態的社會主義;
——在這個初級階段,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但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公有制成分並不是唯一的,與此同時還存在其他經濟成分;
——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計劃經濟是必然的,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基礎上,商品貨幣關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商品貨幣關係與計劃經濟並存,前者受後者制約;
——不僅消費品是商品,生產資料也是商品,商品貨幣關係涵蓋全部經濟生活;
——充分估價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積極作用,並從而認為對發展商品經濟應持積極態度;
——由於估計到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有一個很長的階段,所以貨幣消亡問題實際存而不論,而在過去,即使明確承認商品貨幣關係的存在,也總要把為貨幣消亡創造條件的問題列入日程,如此等等。
貨幣必要性理論的現實意義
貨幣是否必要,看似一個極其抽象的理論,卻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說貨幣快要消亡,還是說貨幣只能加以限制,實際上貨幣仍然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問題是思想被搞亂了,政策被搞亂了,經濟生活會陷於紊亂,會遭到破壞。我國就曾有實際的教訓。有的國家強制取消了貨幣,很快就使全民族陷入巨大的災難之中。
在今天,貨幣存廢問題的討論好像已經結束。其實並非如此。如新經濟、互聯網已引起西方某些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不過,總的說來,是處於沉寂的階段。這是一個涉及貨幣理論的根本問題,不會在重大課題的目錄中被徹底刪去。研究它,對於加深對貨幣、對商品貨幣經濟的認識,是很必要的。
註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3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4卷,3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3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參見《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36卷,90、91、111、342、35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參見《斯大林選集》,中文1版,下卷,550、578、6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