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形形色色的貨幣

在幾千年的歲月中,貨幣的形態經歷著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

古代的貨幣

據古籍的記載、青銅器的銘文和考古的挖掘,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其上限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古書有“夏後以玄貝”[1]的說法,考古發掘更屢有證實。商周的銅器銘文和甲骨文都有關於用貝作賞賜的記載;墓葬發掘的陪葬品中則有大量可推斷是用做貨幣的貝。作為貨幣的貝,單位是“朋”,10個貝串起來為1朋。貝流通的下限大約是在金屬鑄幣廣泛流通的春秋之後。在我國的文字中也可看出貝作為貨幣長期存在的事實:很多與財富有聯繫的字,其偏旁都為“貝”,如貨、財、貿、賤、貸、貧等。

產於南方海里的天然海貝,成為北方夏、商、周的貨幣,這是外來物品作為貨幣的典型例子。此外,日本、東印度群島以及美洲、非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貝作貨幣的歷史。

用在交換中大量出現的商品作為貨幣的例子是很多的。在古代歐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貨幣的記載。荷馬史詩中,經常用牛標示物品的價值,如狄俄墨得斯的鎧甲值9頭牛,而格勞科斯的鎧甲值100頭牛,一個工藝嫻熟的女奴值4頭牛,給第一名決鬥士的獎品值12頭牛等等。這樣的歷史在文字中也有反映,如拉丁文的金錢Pecunia來源於牲畜Pecus;印度現代貨幣的名稱Rupee(盧比)來源於牲畜的古文Rupye。除去牲畜,埃塞俄比亞曾用鹽作貨幣;在美洲,曾經充當古老貨幣的有菸草、可可豆等。

幣材

當貨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強時,一般說來,作為貨幣的商品要求具有如下四個特徵:一是價值比較高,這樣可用較少的媒介完成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於分割,即分割之後不會減少它的價值,以便於同價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換;三是易於保存,即在保存過程中不會損失價值,無須支付費用等;四是便於攜帶,以利於在廣大地區之間進行交易。事實上,最早出現的貨幣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備這樣的特徵。如貝,作為計量單位不需分割,也便於攜帶,作為外來商品,價值也高。牲畜則不那麼理想,特別是一頭牲畜分割之後,部分價值的總和就會大大低於整體;但價值高,又便於轉移,則是其優點。只要商品交換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某些方面的缺欠並非是不能容忍的。探險家在太平洋的雅普島上發現當地人用巨大的難以搬動的輪形石盤作貨幣。在那個島的範圍內,獲得貨幣的所有者只需鑿上自己的印記即可,而無須搬走。

隨著交換的發展,對以上四個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金屬日益成為貨幣商品。金屬充當貨幣的優點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金屬可多次分割,可按不同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後還可冶煉還原。金屬易於保存,特別是銅、金、銀都不易被腐蝕。因而世界各地歷史上比較發達的民族,先後都走上用金屬充當貨幣之路。

充當貨幣的金屬主要是金、銀、銅,鐵作為貨幣的情況較少。這是因為當冶煉技術發展後,鐵的價值較低,用於交易過於笨重,而且易鏽蝕,不便保存。古希臘斯巴達,公元前6世紀有使用鐵錢的記載。中國五代十國之際出現鐵錢;宋代四川專用鐵錢,有些地方鐵錢、銅錢並用;後來也間斷有用鐵錢的,但流通範圍有限。

至於金、銀、銅作為貨幣的先後順序並非簡單地、嚴格地從賤金屬向貴金屬過渡。中國最早的貨幣金屬是銅和金兩種。商代的墓葬中曾出土有銅鑄的貝。進入周代以後,中國一直是銅流通的天下,直至20世紀30年代還有銅元的流通。黃金,在商代的遺址中即有所發現,但主要是作為飾物。到戰國時期,在古籍中已有很多用黃金論價、估價財富、饋贈、賞賜之類的記載。其計量單位或“斤”、或“鎰”,已很確定。《漢書·食貨志下》有“黃金方寸,而重一斤”的說法。那時的斤約250克,那時的寸約為2.35釐米。“金”本身也是單位名稱,“一金”與“一斤”等義。有一種有銘文的小金版,其中見得最多的銘文人們讀為“郢爰”,考據是戰國時期楚地的貨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掘說明,它流通的範圍要廣得多。到了西漢,在準確的記載中,黃金不斷出現,賞賜動輒以數十斤、數百斤計,大額的甚至以萬斤、十萬斤計。但東漢以後,黃金數量急劇減少,並很快失去了其作為貨幣的地位。這個突然變化是中國貨幣史上一個還沒有解釋得很清楚的問題。白銀,在西漢的著述中已經出現,但直到宋代才逐漸成為貨幣材料。此後,在與銅並行流通中,銀一直是作為主幣的幣材。白銀的流通,在中國,到20世紀30年代才終止。西亞、中東、地中海沿岸,銅作為幣材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800年。但在一些古文明較發達的國家,主要幣材是銀,其出現也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金的出現或許更早,但與白銀比,未佔主要地位。中國境內出土有波斯、拜占庭等地的金幣、銀幣,銀幣的數量大大多於金幣。這些金銀幣的鑄造時間約在公元4—7世紀。公元13世紀以來,在西歐,金幣逐漸增多,到18、19世紀日益佔主要地位。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幣材已均由黃金壟斷。

貨幣這個經濟範疇並不是自然界產生的,而是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必然產物。但貨幣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之後,就逐漸找到金銀這類最適宜於擔當自己作用的貴金屬並與它們結合在一起,由此引出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2]

鑄幣

金屬貨幣最初是以塊狀流通的,這很不方便。因為每筆交易都需要稱量重量,鑑定成色,有時還要按交易額的大小把金屬塊進行分割。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有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貨幣金屬塊上打上印記,標明重量和成色,以便於流通。當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並突破地方市場的範圍後,對於金屬塊的重量、成色要求更具有權威的證明。最具有權威的,自然就是國家。

鑄幣(coin)是由國家的印記證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屬塊。所謂國家的印記,包括形狀、花紋、文字等。最初各國的鑄幣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但後來都逐步過渡到圓形。圓形最便於攜帶並不易磨損。

中國最古老的金屬鑄幣是銅鑄幣,有三種形制:一是“布”,是鏟形農具的縮影。最早的布出現在西周、春秋。先是“空首布”,後是“平首布”,在周、三晉、鄭、衛等地廣泛流通。二是“刀”,是刀的縮影。它主要流通在齊國及其勢力所影響的範圍。三是銅貝,是在南方楚國流通,通常稱為“蟻鼻錢”。到戰國中期,在刀和布流行的地區,在秦國,大量流通圜錢。圜錢是銅鑄的圓形鑄幣,有兩類:一是中有圓孔,一是中有方孔。有孔是為了可以用繩串在一起以利於攜帶。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中國鑄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秦統一中國前後,正是這種形態的銅鑄幣統一了中國的鑄幣流通。到秦漢之際,出現一次全國性的貨幣流通大紊亂。經過漢初百年的摸索,於漢武帝時建立了“五銖”錢制度:錢面上鑄有五銖(一銖等於1/24兩)字樣,說明重量。這種五銖錢,自漢至隋流通了七百餘年。唐朝建國後,在整頓幣制的過程中,錢面上鑄有“開元通寶”四個字的錢,代替了五銖錢。以後各代鑄的錢雖有稱“元寶”的,但大多稱“通寶”,只是“開元”二字換成各代當時的年號。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清代。

由於銅幣流通兩千多年,所以在中國,長期是把銅與貨幣等同起來。如一個人斤斤計較錢財,往往被譏諷為有“銅臭氣”。

金銀在出土文物中有鑄成錢的,但在中國流通銀元之前,從來沒有金銀鑄幣在流通中廣泛存在的記載。自宋代開始大量流通的白銀,一直是以稱量貨幣流通的,其計量單位是“兩”,所以講到錢也常說“銀兩”。銀鑄幣流入我國在明代可能已經很多,但當時是按銀兩看待的。廣泛流通銀元是從鴉片戰爭之際開始,其中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的鷹洋。由於流通方便,晚清之際,政府也開始鑄造自己的銀元。最初是有龍的圖案的“龍洋”。1910年規定以銀元為國幣。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鑄袁世凱頭像銀元;1927年國民黨政府鑄孫中山頭像銀元。

銀元是西方貴金屬鑄幣的典型形制。西方金銀鑄幣出現很早。圓形、無孔、鑄有統治者的頭像是其一貫特點。

有必要說明的一個特殊情況是:在金屬貨幣已經廣泛流通的條件下,中國從魏晉到唐代有幾百年還曾以布帛作為幣材,與銅鑄幣並行流通。布帛很早就與其他重要實物,如穀物等,共同在一些地區起等價物的作用。東漢末,銅幣流通遭到嚴重破壞後,布帛在流通中遂日益成為大額交易的貨幣。它們的單位是“匹”,幅寬和每匹的長度統一,並且多年不變。《漢書·食貨志下》有“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的記載,並且與金、錢等並列在一起說明它們的作用:“故貨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佈於布,束於帛。”布帛就其自然屬性來說,作為幣材並不理想。比如質量不易統一,為了獲利,會越織越薄;不宜截斷,剪得越短,價值損失越大;易於糟朽,不便於保值等等。但布帛是廣泛需要的物品,甚至可用於行銷域外,所以在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成為幣材也是有緣由的。

劣質鑄幣

鑄造重量輕、成色低的鑄幣是古代貨幣流通中反覆發生的行為。漢初,允許私人鑄錢,私人鑄的“半兩”錢,最輕的尚不及半兩的1/10,被稱為“榆莢”錢。在我國,大部分年代是禁止私人鑄錢的,但嚴刑峻法也從未把私鑄禁絕。

鑄造劣質貨幣也是統治者為了解決財政收入、搜刮民財的措施。如漢末的董卓,壞五銖錢,鑄小錢,成為以後三四百年間貨幣流通大混亂的開端。雖然政治穩定時,統治者大多重視整頓幣制,但足值鑄幣穩定流通的狀況往往是短暫的——會很快被不足值鑄幣流通的不穩定狀況所代替。

當劣幣出現於流通之中時,人們則會把足值貨幣收存起來。這叫劣幣驅逐良幣律。對於這種現狀,賈誼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奸錢日繁,正錢日亡”,從而“法錢不立”[3]。在西方,由於同樣存在著劣質鑄幣不斷充斥流通的過程,所以也是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規律。

用紙做的貨幣

馬可波羅曾向西方人介紹中國的奇事:“大汗國中商人所至之處,用此紙幣以給賞用、以購商物、以取其貨幣之售價,竟與純金無別。”[4]外國人對中國紙幣的類似報道,在馬可波羅以前已不止一起。

中國在10世紀末的北宋年間,已有大量用紙印製的貨幣——“交子”,成為經濟生活中重要的交易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聯合發行的,在四川境內流通,可以隨時兌換。後來由於商人的破產,官府設置專門機構發行,名義上可以兌換,但大多時候不能兌換。流通範圍由四川擴及各地,成為南宋的一種主要貨幣。

元代則在全國範圍實行紙鈔流通的制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時發行的“中統元寶鈔”。開始時也曾一度可以兌換,但很快停止。元代紙鈔流通的特點是大多數年份都不允許銅和金銀流通。而宋則是紙鈔與銅錢並行,並有白銀流通。

明代發行“大明寶鈔”,從不兌現。開始時曾禁銅,乃至禁金銀流通,只准行使寶鈔。但事實上行不通,遂逐步解除禁令。後來,一方面由於錢、銀流通的增大,另一方面由於寶鈔濫發,急驟貶值,自宋以來開始的中國式的紙鈔流通遂逐漸退出經濟生活舞臺。

銀行券與國家發行的紙幣

銀行券(banknote)是隨著資本主義銀行的發展而首先在歐洲出現於流通中的一種用紙印製的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發行銀行券。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保證隨時可按面額兌付金幣、銀幣。到19世紀,在工業化國家中,先後禁止商業銀行發行銀行券並把發行權集中於中央銀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銀行券廣泛流通的同時,貴金屬鑄幣的流通數量日益減少,表現出紙製鈔票的流通終將取代鑄幣流通的趨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只是戰時或經濟震盪時,一些國家才會停止銀行券兌現並由國家法令支持其流通。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世界各國的銀行券普遍停止兌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的國家曾一度實行可兌換為金塊的制度,或可兌換為外匯的制度。但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主要國家的銀行券完全成為不兌現的。

與銀行券同時處於流通中的,還有一種由國家發行並強制行使的紙製貨幣。有的國家所稱的“紙幣”(paper currency,paper money)即專指這種鈔票。如在英國,國庫發行的鈔票即稱為“紙幣”;過去日本也發行“大日本帝國紙幣”;蘇聯曾長期流通過一種國庫券,發行者是國庫;在美國,這種性質的鈔票則是有名的“綠背”鈔票。當銀行券與這種鈔票並行流通時,兩者的分工是在面額上:銀行券多是大面額鈔票;國庫發行的鈔票則都是小面額的。如美國的“綠背”鈔票面額是1美元,蘇聯曾經流通過的國庫券,面額是5盧布、3盧布、1盧布,等等。

中國的現代銀行出現較晚。19世紀中葉,外國銀行開始在華設點;中國民族資本的現代銀行則是19世紀末才開始創業。現代銀行出現後,銀行券也出現在中國經濟之中。那時,西方列強各國的銀行券已由中央銀行壟斷髮行;而中國卻是商業銀行、外商銀行、地方政府銀行紛紛發鈔,名義上是可兌換為銀元的兌換券,但極無保障。1935年,國民黨政權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後來又加上農民銀行這四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是法定不兌現的銀行券;1942年又把鈔票發行權集中於中央銀行。與之同時,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各革命根據地多以根據地地方銀行的形式發行鈔票。其間,也發行過可兌換銀元的兌換券,但大多是不兌現的。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開始由剛剛組建的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不兌現銀行券。這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制度建立的開端。

銀行券和下面即將談到的存款通貨,以及後面有關章節談到的商業票據等,通常概括稱為信用貨幣。

可簽發支票的存款

現代銀行的一項重要業務是給工商業者開立支票存款賬戶。顧客可依據存款向銀行簽發支付命令書——支票,並用支票支付貨款,支付各種收費,履行對國家的財政義務等等。通過支票的收付,付款人在銀行存款賬戶上的相應款項轉為收款人在銀行存款賬戶上的款項;依據存款,收款人又可履行自己的支付義務。這樣的過程稱為轉賬結算。可用於轉賬結算的存款,與銀行券同樣發揮貨幣的作用。所以,這種可簽發支票的存款被稱為“存款貨幣”(deposit money)。對於工商業者,對於機關團體,有錢沒錢,主要不是看有多少現鈔,而是看有沒有或有多少存款,特別是可簽發支票的存款;它們的貨幣收付,現鈔只佔一部分,大量的則是通過支票轉賬。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存款貨幣的數量通常都幾倍於不兌現銀行券的量。

事實上,定期存款和居民的銀行儲蓄也是貨幣,只不過它們是不能直接流動的貨幣。就現代經濟生活中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這一點來說,與儲存在家裡的不流動的鑄幣和紙製的貨幣有類似之處。

外匯存在的種種形態

講到外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某種外幣現鈔,如美元鈔票、英鎊鈔票、日元鈔票、歐元鈔票等等。當然,還必然會想到與相應鈔票伴隨流通的小額金屬硬幣。然而,就如同國內的貨幣收付總額中用現鈔和硬幣進行的只佔一小部分一樣,在對外收付總額中,用外國鈔票和硬幣進行的也同樣是一小部分。

外匯之中,有需用外幣結清的票據,有在銀行的外幣存款。銀行的外幣存款,包括境內銀行(本國的銀行和外國在本國境內的銀行)的外幣存款和境外銀行的外幣存款。依據存款,可提取外幣現鈔,但更主要的是據以簽發支票等轉賬結算工具進行貨幣收付。

在外匯中的另一大塊是以外幣標示的有價證券,其中主要是外國政府的債券、外國公司的債券和股票。

這裡給出的說明也是相當粗略、頗不周延的。由於國際貨幣收付極其複雜,外匯的存在形態更是多種多樣,對於非專業人員來說,往往難以憑藉日常的感性知識來理解。比如,根據國際協議,限定用於國際支付的本國貨幣或以本國貨幣標示的債券也被視為外匯。

計算機的運用與無現金社會

在電子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貨幣形態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計算機運用於銀行的業務經營,使很多種類的銀行卡取代現鈔和支票,成為西方社會日益廣泛運用的支付工具。由於這些銀行卡的迅速發展,有人認為,它們終將取代現金,這樣就會出現無現金的社會。

同時,由於計算機網絡迅速覆蓋全世界,純粹的網絡銀行出現了,傳統銀行的業務也有越來越大的部分在網上運作,如此等等。是否有可能使得處於電磁信號形態上的貨幣成為貨幣的主要形態?這已不是當前仍不值得花費精力來研究的遙遠問題。而且,這樣的趨勢將使貨幣本身乃至市場經濟的運作發生怎樣的變化,也同樣值得關注。

在中國,1986年中國銀行發行了長城卡;1989年中國工商銀行發行了牡丹卡;1991年中國建設銀行加入了世界最大的VISA信用卡集團。20世紀90年代的後兩三年,我國在推進銀行卡方面有長足進展。世界上一些有較大影響的銀行卡,在中國的一些大城市中早已使用多年。


註釋

[1]桓寬:《鹽鐵論·錯幣》。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1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賈誼:《新書》。

[4]《馬可波羅行紀》,第59章,北京,中華書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