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導論 金融學的內容、結構及演進

金融學科名實的煩擾

有金融就有以金融為對象的金融學科。諸多的金融學科構成金融學科體系。

由於對“金融”、對finance,不僅在中國,也在外國,事實上存在著不同的用法,因而涉及金融的學科,有同一的名稱而內容不同的;也有同一的內容,卻可以有不同的名稱。

這些年,以《金融學》命名的書籍(基本是教材)頗多,但究其內容,則有極大的差別。有的以《金融學》為名的書實際是多年以來一直採用的《貨幣銀行學》教材的內容。最近翻譯的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其原名是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1],實屬正宗的貨幣銀行學的新版本。有的以《金融學》命名的書,其內容基本是講微觀金融運行,特別是有關金融市場的學問。最近翻譯的茲維·博迪和羅伯特·C·莫頓的《金融學》,其原名是Finance[2],可作為代表。有一本FinancialEconomics,譯本直譯為《金融經濟學》[3],講的內容是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如就內容起名,可以叫《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這樣的情況甚多,往往使人困惑。

其實,在其他學科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在《信息經濟學》的名稱下,有的內容是從信息論的視角討論經濟學問題——後面可以看到許多金融理論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分析的基礎之上;有的則是以信息產業的發展為研究對象,與前者截然是兩回事。

金融學科的基本內容

從對finance的最寬的理解出發,在西方講金融學科,是把財政學和公司理財學包括在金融學科體系之內的。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蘇聯的學者到中國講學,講到Финансы(俄語,與finance等價)就是這樣的口徑,當時稱之為“大財政”。中國人不怎麼能接受這樣的觀念,不認為金融學科體系應該把財政學和公司理財學包含在內。

不包含財政學和公司理財學,而又不限於資本市場學的金融學科體系,就其理論部分的內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對有關金融諸範疇的理論論證,即關於貨幣、信用、利息與利率、匯率,乃至金融本身這些範疇的剖析和論證。

(2)對金融的微觀分析,這大體包括:

1)對金融市場的分析。

2)對金融中介機構的分析。

3)論證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相互滲透的必然趨勢。

4)金融功能分析,即通過揭示穩定的金融功能來探討金融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等等。

(3)對金融的宏觀分析,這大體包括: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利率形成與匯率形成,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金融震盪,名義經濟與實際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及其與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政策的配合,國際金融的制度安排與國際宏觀政策的協調等等。

金融學科體系如圖0—1所示。

10-1

“金融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

上面說過,在國外的經濟學界,近些年來,相當普遍地以最窄的口徑使用finance這個詞(再提醒一句,甚至同一個人,在以最窄的口徑使用finance時,也不排除對finance作寬口徑的使用)。所以,以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譯為中文是“金融學”或“金融經濟學”——命名的學科,其學科對象就是金融市場;也有稍許擴大的,如擴大到金融市場加金融中介機構。就其研討對象來說,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譯為中文是“金融學”或“金融經濟學”,從圖0—1可見,只包括金融的微觀分析層面。

至於金融的宏觀分析層面,在當前西方的經濟學界,並不包括在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之中,而是另有一個學科名稱——Money Economics,譯為中文是“貨幣經濟學”。“貨幣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一部分,不過是獨立性相當強的一部分;或者說,“貨幣經濟學”並不因“宏觀經濟學”的存在而失去作為獨立學科存在的理由。這是因為:一方面,宏觀經濟學是對整個經濟的宏觀分析,其中有關金融的部分,是從經濟整體的角度考察金融的側面,而考察金融側面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地把握經濟整體。所以,當一位學者把宏觀經濟學作為主業之際,在通常的情況下,對金融問題的鑽研是有其限度的。同時,作為一門教程的宏觀經濟學,對金融側面的分析也只能限定在總體框架之內展開,而不能不受限制地擴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對金融的宏觀分析,在其作為金融學科總體一部分的情況下,與對金融的微觀分析有著直接的緊密聯繫。術業有專攻——專攻金融領域的宏觀分析,支撐有力——直接依靠金融微觀分析的基礎,這就自然而然地使金融宏觀分析的學問,就其內容,特別是就其深度,具有在宏觀經濟學的旁邊獨立存在的理由。

Money不是Finance,Money Economics不是Financial Economics,這在西方文字中是再清楚不過的了。在中國用中文說:“金融”的微觀分析層面是“金融學”,或“金融經濟學”;至於“金融”的宏觀分析層面並不是“金融經濟學”,而是“貨幣經濟學”。同一的金融領域,對於不可分割的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從名稱上卻好像區分為截然不同的學科。

是否存在把金融的宏觀分析層面和金融的微觀分析層面結合在一門學科之內的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開始區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之前就已形成獨立學科的“貨幣銀行學”,即是這樣的學科。

貨幣銀行學

我們見到的最早的中文《貨幣銀行學》教程是20世紀30年代的,如其中一本是1930年黎明書局出版的《貨幣銀行學》,著者是朱彬元。在這本書的“自序一”裡,有1923年在清華大學開“貨幣銀行學講席”的記載。有一本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貨幣銀行原理》,是美國一本教材Principles of Money and Banking第三版的譯本(第一版是1927年)。這說明在西方,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貨幣銀行學”早已形成定型的課程。就內容來說,兩本教材都包含有金融的宏觀方面和金融的微觀方面的內容,雖然與今天的相應教材比,要簡略得多。

20世紀50年代初有李達教授的一本《貨幣學概論》,它以蘇聯有關的教程為藍本,實際是半部貨幣銀行學。從蘇聯引進的佈列格里教授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貨幣流通與信用》以及我們以之為藍本改編的教材,就框架來說,同西方國家那時的貨幣銀行學沒有原則的區別。

改革開放之初,從國外翻譯過來的最早的一本是美國的教材——由L.V.錢得勒和S.M.哥爾特菲爾特合著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書名已從過去的Money and Banking發展為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但在那時,中譯名還是維持《貨幣銀行學》的叫法。[4]這是20世紀70年代前後具有權威性的一本教材。該教材體現了經濟學的發展,宏觀分析思路和微觀分析思路清晰明瞭,代表當時貨幣銀行學的發展水平。

今天流行的一本是由F.S.米什金所著的教材,其書名又發展為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5]加上“金融市場”,既反映了金融市場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也反映了有關金融市場理論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雖然加上了金融市場,但內容依然是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並存,並以宏觀分析作統帥。該譯本的書名先是《貨幣、銀行、金融市場學》,後改為《貨幣金融學》。[6]

從《貨幣銀行學》到《貨幣銀行經濟學》,再到《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經濟學》,應該說,“古老”的貨幣銀行學是在不斷地調整、增補,有明顯的提高。其前進的歷程和傳承的脈絡清晰可尋。

本教材的取名和英文譯名

本教材是直接由1992年出版的《貨幣銀行學》和1999年後該教材的第二版發展而來的,但有極大的變動。

變動雖然極大,但基本內容的構成——金融範疇、金融宏觀分析和金融微觀分析——沒有變化,因而可以名之為《貨幣銀行學(第三版)》,但出於如下的考慮,決定採用《金融學》的名稱:

(1)傳統的貨幣銀行學,在國外,已由Money and Banking經歷了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和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的變化,如依然採用《貨幣銀行學》名稱,嫌過於古老。

(2)本教材對‘金融’的界定是立足於我國多年來習慣形成的觀念。基於這點,改用《金融學》名稱,更簡捷易懂。在此之前,已有采用《金融學》、《金融經濟學》名稱的教程出版。[7]

《金融學》,如簡單翻譯,則是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很容易誤解為有關金融微觀分析的教程。為了表達本教材包括金融學科體系內容的基本要點,特別是兼及金融的宏觀分析層面和金融的微觀分析層面,確定英譯名為Economics of Money and Finance。

【複習與思考題】

1.如果你是國內某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你是否能夠在美國高校找到“對口”的專業?

2.自己做一個金融體系圖表和一個金融學科體系圖表。


註釋

[1]參見[美]米什金:《貨幣金融學》,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參見[美]茲維·博迪、羅伯特·C·莫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參見[德]哈珀、艾希貝格爾:《金融經濟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4]參見[美]L.V.錢得勒、S.M.哥爾特菲爾特:《貨幣銀行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

[5]另有幾本翻譯教材,原書名也是由Money,Banking和Financial Market構成。

[6]參見[美]弗雷德裡克·S·米什金:《貨幣、銀行、金融市場學》,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美]米什金:《貨幣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7]參見曾康霖:《金融經濟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王鬆奇:《金融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