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一版主編的話

《金融學》列入“‘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同時是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中所要編寫的五本教材之一。本書可作為教材用於大學本科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金融學”、“貨幣銀行學”課程;對於希望較為全面地知曉和把握金融基礎理論和理論前沿以及金融領域熱點問題的讀者會有幫助。

醞釀這本教材的編寫始於2000年春。出發點是為了給大學本科金融學專業提供一本能夠反映我國和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迅速發展和理論前沿的基礎理論課教材;同時也想給校外自學讀者提供一本能夠概略展示金融理論殿堂全貌的讀物。為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於該年4月,約請了金融學界大部分中青年主幹力量,召開了“跨入21世紀的金融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會後,我所在的金融系確定了編寫這本教材的任務,並多次討論了作為金融學科基本理論教程的名稱和內容設想。

為了與金融教學同行交換意見,作為主編,我於2000年中至2001年5月,先後訪問了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南大學、暨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等兄弟大學的金融院系。在金融學科建設的基本思路方面進行溝通並取得了許多共識;對於編寫本教材更是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啟發。

2001年6月底,確定了內容框架和提綱。是年8月開始編寫,於2003年4月完稿。如果從開始醞釀算起,到完成寫作歷時三年。

關於“金融學”的名稱和內容框架,涉及對金融範疇和金融學科體系如何理解等學術問題。本書第三章,專章討論。這本教材與過去我所主編的《貨幣銀行學》1992年,由當時國家教委組織審定,作為“高等學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並多次印刷;經過較大修訂,1999年作為教育部的“國家級重點教材”和“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改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有著承續的關係,但無論是框架還是內容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初稿的起草情況不盡相同。有的章節完全是初創,其中某些章節應屬提供者的研究成果;有的則是就原來《貨幣銀行學》的底子改寫,併力求補充新的內容。各章節初稿提供如下:

第一章:黃達第十三章:沈偉基

第二章:黃達;第六節,宋瑋第十四章:沈偉基;第四節,郭浩

第三章:黃達第十五章:沈偉基,張慧蓮協助

第四章:黃達、李焰第十六章:沈偉基

第五章:黃達;周升業審閱補充第十七章:黃金老

第六章:李焰;第六節,黃金老第十八章:沈偉基,張慧蓮協助

第七章:李焰;第七節,宋逢明第十九章:沈偉基、張慧蓮;第七節,黃金老;第八節,趙錫軍

第八章:沈偉基

第九章:沈偉基,陳濤協助;第二十章:黃達、劉成

第十三節,李焰第二十一章:沈偉基,蔡如海協助

第十章:沈偉基,陳濤;第二十二章:趙錫軍

第四節,龐紅第二十三章:沈偉基

第十一章:瞿強、黃達第二十四章:黃金老

第十二章:沈偉基,張慧蓮協助第二十五章:第一節、第二節,黃達;第三節,王傳綸

各章複習思考題:沈偉基、張慧蓮、陳濤、蔡如海起草

參考文獻:沈偉基、陳濤、張慧蓮起草

目錄英譯:張慧蓮整理;王傳綸教授校改

名詞術語中英對照:陳濤整理

主編負責全書框架、章節以及節以下細目的設計;負責全書的定稿。在定稿過程中,對初稿多有文字的改動,內容的增刪乃至在章節間調整,以及思路、理念、論斷的大體統一協調和前後照應。有的章節更動較大,近乎就所提供的內容重新編寫。間或與初稿提供者交換意見,但多數情況下是主編徑自定稿,其間定會有定稿不如初稿之處;把對的改成錯誤的,恐也難以避免,在此特作說明,並向初稿提供者表示歉意。

沈偉基教授,在張慧蓮、陳濤、蔡如海三位同志的協助下,在全書定稿的過程中,進行了通讀,檢查重複脫節、補充遺漏,補充數字資料和圖表,並對全文仔細地進行了校對。

在醞釀、編寫的過程中,王傳綸、周升業、陳雨露、趙錫軍、瞿強、林清泉、莊毓敏等各位教授積極給予支持、指導;汪紅駒、林琳、孔燕、楊菲等同志幫助提供資料,翻譯資料。至於金融學界同行給予的寶貴啟發和點撥更難一一盡述。在此一併致謝!

完稿之際,深感多有缺憾。當然,也定會有自己未能發現的錯誤和紕漏。懇請指正。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