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Myers 社會心理學 v8

前言

當我最初應邀撰寫本書時,我立刻想到此書應該具有堅實的科學性和溫暖的人性,具有事實精確性和智力啟發性。它可能以這樣的方式來揭示社會心理學——提供重要社會現象的實時概要,也包括科學家是怎樣發現和解釋這些現象的。它應該是相當全面的,但也會激發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去探索,去分析,並把這些規則同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如何選擇材料來對一個學科做相當全面的介紹——既要足夠長以便容納豐富的敘述,也要足夠清晰以使要點不至於被淹沒其中。我一直努力使我所呈現的理論和研究結果既不會對本科生來說過於深奧,也不會和單純的社會學或心理學課程重複。相反我注重那些能使社會心理學融合到自由藝術的知識傳統中的材料。通過傳授名著、哲學和科學,自由主義的教育理念拓展了我們的思維和覺知,並把我們從現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社會心理學能夠達到這些目標。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本科生並不主修心理學,實際上所有人都將從事其他職業。這本書把重點放在和人類有關的重要話題上,這樣既可以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提供基本知識,同時也能激發所有學生的興趣,並對他們有所裨益。

社會心理學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盛宴。在整個有記載的歷史中,對人類社會行為的科學研究僅有100多年,也就是剛過去的那個世紀。考慮到我們起步較晚,我們的研究成果還是喜人的。我們已經在解釋信念與錯覺、愛與恨、從眾和獨立這些心理現象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人類行為的很多方面仍然是個謎,但社會心理學能就一些人們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做出部分解答。

  • 當人們第一次採取新的態度時,他們的行為會有所改變嗎?如果有,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說服他們?

  • 是什麼導致了人們有時彼此傷害,有時又互相幫助?

  • 是什麼引發了社會衝突,如何才能把握緊的拳頭變成援助的雙手?

我的使命在前文中已經提到,就是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拓展我們對自身的理解,並使我們對那些作用於我們身上的社會力量更加敏感。

本書結構

本書開篇以單獨的一章介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這一章隨後告誡學生如何才能使研究結果顯而易見(一旦你瞭解了它們),以及社會心理學家如何將自己的價值觀念滲透到學科領域當中。另外,本書新增加了一個部分“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它介紹了一些令人興奮的話題:我們如何構築社會現實、社會直覺、社會影響、個人態度和性格傾向,生理行為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這樣安排章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後面的章節之前有一個充分的知識準備。

本書在隨後的部分將圍繞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展開:社會心理學是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第一編)、社會影響(第二編)、人際關係(第三編)以及社會心理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第四編)的科學研究。

第一編  探討社會思維——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它可以評價我們的印象、直覺和解釋的準確性。

第二編  探討社會影響。通過理解態度的文化因素和學習從眾、說服以及群體影響的本質,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到作用在我們身上的微妙的社會力量。

第三編  分析消極和積極的社會關係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從偏見到攻擊,從吸引到互助。這一部分還將同時探討衝突與和解的動力學。

第四編  分析如何將我們在前面章節中學習到的概念應用到社會生活中。社會心理學的應用貫穿於全書的各個章節,但主要集中在第14章(社會心理學在臨床領域中的應用),第15章(社會心理學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以及第16章(社會心理學與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本版和以前的版本一樣強調多元文化的觀點,這一點可以在第6章的對待文化的影響中看到,這種強調多元文化的觀點貫穿於全書,包括了各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所有作者都是其所處文化的產物,我當然也不例外。但我通過閱讀全球的社會心理學著作,與各個國家的研究者通信往來,到國外旅遊等方式,努力向全世界的讀者展現一個社會心理學的世界。本書的重點仍然是以縝密的實驗研究揭示出社會思維、社會影響和社會關係的基本原理。當然也希望能拓展我們對整個人類的覺知,我想以跨民族的角度來闡述這些原理。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我把每一章分成三到四節。每章以預覽開頭,以概要結尾,以便於讀者掌握各章節的結構及核心概念。

我一直堅信梭羅那句名言:“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輕鬆而自然地加以表達”,所以我一直努力構思,以期出版一本儘可能有吸引力的並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著作。

第8版特色

第8版提供了

  • 當前的研究500多處新的引用和舉例以及很多新的數據圖表對本書進行了徹底的更新,使其能一直保持前沿性。

  • 研究背後的故事這一專題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研究者,能更好地瞭解當代的、前沿的和傳統研究背後的思想火花。

  • 聚焦這一專欄用於探討當前發生的事件和社會心理學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聯繫社會位於每章的最後,這部分把整章的內容連貫起來並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

  • 個人後記每章都有一個對本章某個重要話題的闡述,隨後會提出“你的觀點如何?”以此來激發讀者把社會心理學的思想應用到其日常生活中。

致謝

雖然本書的封面只寫了一個人的名字,但事實上它卻是由眾多學者組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雖然他們任何人都無須為我所寫的東西負責,可能也沒人會完全同意我說的每句話,但他們的建議使得這本書更加完善。

尤其要感謝的是滑鐵盧大學的Steven Spencer對第9章(偏見)所做的貢獻。他以自己在刻板和偏見方面廣博的知識對該章內容做了更新和修訂。

這個版本還保留了顧問和評論者對前7版提出的改進意見。因此我對以下尊敬的同事表示感謝:

Mike Aamodt,Radord University
Robert Arkin,Ohio State University
Susan Beers,Sweet Briar College
George Bishop,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alen V. Bodenhause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artin Bolt,Calvin College
Amy Bradfield,Iowa State University
Dorothea Braginsky,Fairfield University
Fred B. Bryant,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Shawn Meghan Burn,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David Buss,University of Texas
Thomas Cafferty,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Jerome M. Chertkoff,Indiana University
Russell Clark,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Diana I. Cordova,Yale University
Karen A. Couture,New Hampshire College
Cynthia Crown,Xavier University
Jack Croxt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Fredonia
Anthony Doob,University of Toronto
Philip Finney,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
Carie Forden,Clarion University
Kenneth Foster,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ennis Fox,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Springfield
Carrie B. Fried,Winona State University
William Froming,Pacific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Stephen Fugita,Santa Clara University
David A. Gershaw,Arizona Western College
Mary Alice Gordon,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Ranald Hansen,Oakland University
Allen Hart,Amherst College
Elaine Hatfield,University of Hawaii
James L. Hilton,University of Michigan
Bert Hodges,Gordon College
William Ickes,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Marita Inglehart,University of Michigan
Chester Insko,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Jonathan Iuzzini,Texas A&M University
Meighan Johnson,Shorter College
Edward Jones,Princeton University [deceased]
Judi Jones,Georgia Southern College
Martin Kaplan,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Timothy J. Kasser,Knox College
Janice Kelly,Purdue University
Douglas Kenrick,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orbert Ker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harles Kiesler,University of Missouri
Marjorie Krebs,Gannon University
Travis Langley,Henderson State University
Helen E. Linkey,Marshall University
Diane Martichuski,University of Colorado
John W. McHoskey,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Daniel N. McIntosh,University of Denver
Annie McManus,Parkland College
David McMillen,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Robert Millard,Vassar College
Arthur Miller,Miami University
Teru Morton,Vanderbilt University
Todd D. Nelson,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K. Paul Nesselroade,Jr.,Simpson College
Darren Newtson,University of Virginia
Stuart Oskamp,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Chris O'Sullivan,Bucknell University
Ellen E. Pastorino,Valencia Community College
Sandra Sims Patterson,Spelman College
Paul Paulus,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Scott Plous,Wesleyan University
Nicholas Reuterma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of Edwardsville
Robert D. Ridge,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Nicole Schnopp-Wyatt,Pikeville College
Wesley Schultz,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 Marcos
Vann Scott,Armstrong Atlantic State University
Linda Silk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Lowell
Royce Singleton,Jr.,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Stephen Slane,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Christine M. Smith,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Richard A. Smith,University of Kentucky
Mark Snyde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heldon Solomon,Skidmore College
Matthew Spackman,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Garold Stasser,Miami University
Charles Stangor,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Homer Stavely,Keene State College
JoNell Strough,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Eric Sykes,Indiana University Kokomo
Elizabeth Tanke,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
William Titus,Arkansas Tech University
Tom Tyler,New York University
Rhoda Unger,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
Billy Van Jones,Abilene Christian College
Mary Stewart Van Leeuwen,Eastern College
Ann L. Weber,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Asheville
Daniel M. Wegner,Harvard University
Gary Wells,Iowa State University
Bernard Whitley,Ball State University
Kipling Williams,Purdue University
Midge Wilson,DePaul University

我在創作第8版之前給一些教師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了一份調查問卷,他們對第7版的反饋意見使我受益匪淺。在此我也要對下面這些第7版的評論者表示誠摯的謝意,他們真誠的建議幫助我完成了這個新版本:

Charles Daniel Batson,University of Kansas
Jonathon D. Brow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avid Dunning,Cornell University
Alice H. Eagl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eandre Fabrigar,Queen's University
Tom Gilovich,Cornell University
Tim Kasser,Knox College
Norbert L. Ker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C.R. Snyder,University of Kansas
Mike Wessells,Randolph-Macon College

最後,還有一些教師、學者對某些新章節進行了評論,使我儘可能地少出錯誤甚至不出錯誤,並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和鼓勵):

Steve Baumgardner,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
Timothy C. Brock,Ohio State University
Deana Julka,University of Portland
Joachim Krueger,Brown University
Maurice J. Levesque,Elon University
Terry F. Pettijohn,Mercyhurst College
Carolyn Whitney,Saint Michael's University

我對這些同事表示感謝。

密歇根的霍普學院為這些版本的成功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裡的人文環境使得創作《社會心理學》變成了一種樂趣。凱西·亞當姆斯基(Kathy Adamski)再次給予我強有力的支持並做了祕書工作。布蘭迪·賽勒(Brandi Siler)和斯泰西·佐克(Stacey Zokoe)負責取送和影印文章,正是這些文章使這一最新版本得以更新。凱瑟琳·布朗森(Kathryn Brownson)做資料調研,編輯整理書稿,控制論文流程,校對紙樣,設計美工,並做了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總之,她促成了此書的產生面世。

如果沒有McGraw-Hill出版公司尼爾森·布萊科(Nelson Black)的鼓勵,我可能永遠都寫不成此書。艾利森·彌爾斯卡特(Alison Meersschaert)對第一版本的格式給予了指導和鼓勵。高級策劃編輯麗貝卡·霍普(Rebecca Hope)和邁克·休格曼(Mike Sugarman),以及開發和新媒體部(Development and New Media)的主任朱迪思·克羅姆(Judith Kromm)都參與構想並製作了第8版教材和教學輔助材料。編輯安·格林博格(Ann Greenberge)懷著巨大的熱情和創造力,和我緊密合作,共同構思以全新的圖表方式來呈現研究結果和概念。編輯協調人凱特·茹斯里奧(Kate Russillo)找來了評論家,製作了補充材料,並設計組織了書後的術語表。高級項目經理瑞布卡·羅德布盧克(Rebecca Nordbrock)對手稿轉化為成書的加工過程進行了耐心的指導,其間編輯勞瑞·麥克吉(Laurie McGee)也做了一些精細調整的輔助工作。

得知很多人說本書的補充材料使其教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此我還要向馬丁·博爾特(Martin Bolt,Calvin College)表示感謝。他不僅撰寫了學習指南,還以眾多現成的示範活動拓展了廣泛的教學資源。

喬恩·米勒(Jon Mueller,North Central College)作為新教學資源的作者也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這使我們感到十分榮幸。他將不斷積累的資源放到專門為社會心理學教學提供的在線資源中,並每月用目錄服務器(Listserv)向社會心理學教員提供資源(參見jonathan.mueller.faculty.noctrl.edu/crow)。

新加入我們隊伍的還有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的克里斯廷·安西斯(Kristine Anthis)。我同樣要向她表示敬意,她為我們廣泛的考試資源進行了精心的專業製作、擴充並更新。我還要感謝佛羅里達亞特蘭大大學的瑪莎·休伯茨(Martha Hubertz),在線學習中供學生練習用的題目都是由他設計的。同時也要感謝馬裡恩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特里·佩蒂約翰(Terry Pettijohn)為我們在線學習中心設計的互動“情境”。

我對所有支持我的人深表感激。正是和這樣一些人一起工作才使得該書的創作成為一種刺激而令人愉悅的經歷。

戴維·邁爾斯
david.myer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