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一、什麼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個體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心理關係與心理距離。如果人際關係良好,彼此心理距離就小;反之,心理距離增大。人際關係是社會關係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不同的人際關係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如喜歡、討厭、冷漠、興奮等。例如,分別多年的好朋友總是彼此思念,見面時喜形於色;兩個仇人相見則心底憤憤不平,彼此厭惡。
第二,人際關係緣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需要。如果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能夠滿足各自的某種需要,就能建立相互吸引的人際關係。如果一方的存在會干擾、排斥另一方需要的滿足,那麼二者必然產生相互疏遠甚至排斥與敵對的人際關係。雙方的需要既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
第三,人際關係是在人與人的直接交往活動中形成的,也是在人際交往中不斷變化發展的。曾經非常熟悉和親密的朋友可能因為長期不再溝通聯繫其關係趨於淡化和生疏,曾經的冤家對頭也可能因為時間流逝或者積極溝通以及利益轉換等多種原因變為朋友。
二、人類關係的類型
按照不同角度,可以對人際關係進行不同的分類。
(1)人際關係按照其性質與心理距離分類,可以分為相容性人際關係與不相容性人際關係;或者友好型、衝突型與疏離型人際關係。
(2)人際關係按照心理基礎分類,可以分為以感情為基礎的人際關係、以利益為基礎的人際關係與缺乏任何基礎的陌路關係。
(3)人際關係按照社會角度,可以劃分為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和業緣關係等。
(4)按照親疏遠近之別,人際關係可以分為首屬關係與次屬關係。首屬關係是指經常直接發生作用、交往頻繁的關係,如夫妻、鄰居等。次屬關係是指較少直接交往的關係,如偶識關係等。
(5)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J·李維特的人際關係分類。他根據時間的長短將人際關係分為長期與短期的關係,前者如師生關係,後者如買賣關係等;根據權利大小分為從屬關係與平行關係,前者如上下級關係,後者如同學關係等;根據行為規則和社會角色分為依賴關係與獨立關係,前者如母子關係,後者如鄰里關係等。
三、人際關係的行為模式
不同人際關係中,人們的行為與反應各不相同。一方面,個體作為行為的發動者,可能由於個人心理特點、角色、地位、權力等具體情境的不同對不同對象會採取不同態度與行為方式。例如,同樣是為人父母者,對待子女的態度與教育方式可能差別很大。另一方面,對方作為信息的接收者,由於個人心理特點、角色、地位、權力和具體情境、對象的不同,所做出的反應也千差萬別。儘管如此,各種人際關係中雙方的行為模式還是存在某些一般性的規律。例如,一方的友好行為往往引起對方同樣友好的反應,正所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一方的惡意言行往往引起對方的敵對行為,正所謂“以惡還惡”“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美國心理學家F·李瑞從幾千份人際關係研究報告中,歸納出以下幾類常見的人際行為模式:
(1)一方做出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尊敬、服從等行為;
(2)一方做出幫助、支持、同情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等行為;
(3)一方做出同意、合作、友好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協助等反應;
(4)一方做出尊敬、信任、讚揚、求援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勸導、幫助等行為;
(5)一方做出害羞、禮貌、服從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驕傲、控制等反應;
(6)一方做出的反抗、懷疑等行為,得到另一方的懲罰或拒絕等反應;
(7)一方做出攻擊、懲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敵對、反抗等反應;
(8)一方做出激烈、拒絕、誇張、炫耀等行為,導致另一方不信任或自卑等反應。
四、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指社會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係體系,這些社會關係包括朋友關係、同學關係、生意夥伴關係、種族信仰關係等。社會網絡是由許多節點(個人或組織)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由這些節點相互聯繫構成的社會網絡代表各種社會關係,經由這些社會關係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係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
某班級朋友關係的網絡結構圖(N=40)(陳光輝,2010)
(數字為人員編號,線段代表關係。如112,他只有兩個關係密切的人,但他卻是107、108、109、117這個小團體和以207為中心的小團體之間的聯繫樞紐)
社會網絡研究發端於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隨後在學術界得到迅速發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範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繫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於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通過研究人際間的關係結構、位置、強度等,可以對社會現象提供更好的解釋。目前社會網絡分析已經發展成為一項熱門的研究和一個關鍵技術,廣泛運用於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社會語言學、地理、通信研究、資訊科學、歷史學、社會網絡分析與探勘、組織研究、經濟學、生物學等領域。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關係網絡構成個體或群體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社會支持網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社會資本是相對於經濟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一個概念,是指社會主體(包括個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間緊密聯繫的狀態及其特徵,其表現形式有社會網絡、規範、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以及社會道德等方面。社會資本存在於社會結構之中,是無形的,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社會的效率和社會整合度。就群體或組織而言,廣義的社會資本是指政府和市民社會為了一個組織的利益而採取的集體行動,該組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對於青少年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個體的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個體的社會適應、員工職業生涯發展、企業家創業、產業集群競爭、農民工的職業地位獲得和社會流動等均具有積極作用(葉靜怡等,2010)。
Kahn 和Antonucci 的護衛模型理論(convoy model)認為社會支持網絡結構就像護衛艦一樣一直圍繞著個體,每個人在終生髮展過程中,身邊都會有一些給予他們幫助或者接受他們幫助的與他們有關的人。因此,個體在任何時間點的護衛艦是由他或她尋求支持的人以及依賴他或她給予支持的人組成的。護衛的功能是以情感支持、自我肯定和直接幫助的形式在個體與護衛成員之間進行支持的交換。護衛網絡結構在經驗上可以用圍繞個體的三個同心圓的層次結構來界定。最內層是那些個體感覺最親密的人,包括父母、配偶、孩子等家庭成員以及很親密的朋友,沒有這些人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這些最親密最重要的人被認為在功能上與依戀人物是相同的,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傾訴、得到肯定、尊重、生病時得到照顧、不安時進行交流等。中間層是那些不太親密但仍然重要的人,包括家庭成員、朋友或者同事等,他們提供尊重、生病時進行照顧等功能。他們給予個體的支持不像最外層的人依賴於個體在生活或工作中扮演的角色。這種關係也可能會受到角色影響,如果不再扮演該角色,這種關係可能就不會再被維持。最外層那些不像前兩層中的人與個體那麼親密,但也是比較重要的人,這些人可能包括領導、同事、鄰居等,他們只提供尊重。外層中的人通常不穩定,極易受角色變化的影響。例如與個體有共同工作目標的同事或領導,他們與個體的交往只是在工作中提供支持,但是超出工作範圍之外可能就不具有這種功能。
五、華人社會的人際關係
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認為,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是以“自己”為中心,以親屬關係為主軸逐漸輻射開去的人際網絡。人際關係的親疏格局就像把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面出現的波紋一樣,最中心的是自己,然後“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按照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位於中心區域的是自己人,位於外圍邊緣區域的是陌生人,中間區域的是熟人。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
這種傳統的人際關係具有以下特點:①自我主義,在這種關係格局中,自己總是這種關係的中心,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個體對於“自己人”與“外人”遵循不同的交往原則。②公私群己的相對性,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兩者沒有清楚的界限。③特殊主義倫理,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對象與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一切普遍的標準並不發生作用。④人治社會,用於維持秩序時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際關係的歷史傳統。⑤長老統治,這是一種包含著不民主的橫暴權力、民主的同意權力及教化權力等複雜內容的權力結構。整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制度安排和權力運作,都是以這樣的一種社會關係模式為基礎。
楊國樞總結出中國人人際關係的社會取向有家族取向、關係取向、權威取向和他人取向四個主要特徵。家族取向表現為家族認知、情感和意願方面,重視家族觀念、家族榮譽感、歸屬感和家族目標的實現;關係取向或關係本位表現為關係角色化、關係互賴性、關係和諧性和關係決定論等;權威取向表現為權威敏感、權威崇拜和權威依賴;他人取向具體表現為顧慮他人、順從他人、關注規範、重視名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