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一節 社會化概述

一、社會化的概念

關於社會化的概念,不同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和界定。美國心理學家 E·霍蘭德認為嬰兒是帶著諸多行為潛能降生的,這些行為的發展有賴於各種複雜因素的相互聯繫,包括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兒童在社會成長過程中,學會了抑制某些衝動,並被鼓勵獲得在特定環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徵和價值,這個過程即社會化。他認為社會對人的影響是在生活環境中通過社會交往來實現的,人的社會化是諸多因素作用的成果。

figure_0037_0015

兒童社會化

國內一些學者根據各自對社會化的理解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時蓉華等認為,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形成適應於該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就叫做社會化。該定義強調人的社會化就是社會文化的傳承過程。章志光、金盛華認為,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社會化知識和經驗的活動,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他們強調社會化實際是培養和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周曉虹等認為,社會化就是人的社會行為的模塑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形成了為其生存環境所認可的社會行為模式。對其生存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各種簡單的和複雜的刺激能夠給予合適、穩定的反映。該定義強調社會化就是人為了適應社會形成穩定人格的過程。

總結以上觀點,我們認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個體在與社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社會知識的學習、社會經驗的獲得以及社會技能的掌握並對其進行自我整合和建構,從而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心理與行為方式。社會化是個體貫穿一生的過程,它可以是自覺的,也可以是不自覺的;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可以是無目的、潛移默化的,也可以是有目的和有意識的。

對於任何一個個體來說,只有通過社會學習、經歷社會實踐獲得一定的社會特徵,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個體的生存及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都需要社會化。通過社會化個體得以適應特定的社會,整個社會則通過這種社會化來培養自己的繼承者,使得特定社會的文化得以延續。

個體之所以能夠被社會化,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的高級神經系統為社會化提供了可能性。人腦擁有數以千億計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能夠形成異常複雜的各種聯繫和網絡。神經中樞系統——大腦的複雜性和高級功能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語言,學習各種知識,儲存信息並進行各種複雜的信息加工,讓人擁有整合知識、培養技能和主動創新的能力,使得個體具有超越本能的主觀能動性。人的遺傳基因也進一步為社會化提供了可能性,其他動物即便在人群中長大也不可能通過社會化具有人所特有的意識。

figure_0037_0016

人腦與社會化

第二,社會經驗的傳遞促進了個體社會化的發展。人類的各種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為社會經驗的傳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社會經驗的傳遞依賴於能夠將其進行具體化的媒介,而語言正好做到了這一點。通過語言,可以將某些經驗和文化轉化為代表該實物的表面特徵。正是由於語言的存在,才促進了文化的積澱,也直接對社會文化的形成和傳遞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語言的產生就沒有人的社會化。

第三,人在成長過程中對家庭較長時間的依賴期為社會化提供了條件。在動物界,幼崽一出生基本就需要自己獨立生活。母代雖然會提供一定時間的保護,但是僅僅持續到小動物能自己覓食,這僅僅是一種延續後代的本能,並不是一種自覺的社會化。人類恰恰相反,幼兒出生後對父母和家庭具有較長的生活依賴期,為個體接受社會化提供了條件。同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固化的生存和教養方式即家庭-學校-社會體系,為人類的社會化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

figure_0038_0017

家庭依賴與社會化

二、社會化與個性化

個體社會化一般可以通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兩種途徑實現。社會教化反映了來自外部社會的要求和影響,個體自身的內化則體現了個體主動的行為和內在選擇。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其個性化的過程,人的個性化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受社會影響的同時形成其獨特的心理與行為模式。一方面,社會對個體往往有一個比較一致的對待和期望,相同群體中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種共同的社會生活給人們帶來了相似的社會經驗,人們的行為方式也基本與社會期望一致,進而有助於促進社會化目標的實現。沒有共同的社會生活和相似的社會經驗,也就不會有社會化的產生和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除了擁有與他人相似的社會生活和經驗以外,還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社會生活,這種社會生活就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個性化的根源。

社會化與個性化相互依賴、互為基礎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在被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可能擁有完全相同的社會生活,更不可能獲得完全相似的社會經驗。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建立了區別於任何人的個性化行為模式。另一方面,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發揮著自主能動作用。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主動權和選擇權,擁有選擇這種生活或那種生活的權利。正是這種主動性和能動性促進了個體產生個性化,也使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擁有不一樣的個性。

figure_0038_0018

社會化與個性化

社會化與個性化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社會實踐無論是對於社會化還是對於個性化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社會來講,社會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社會的延續,個性化促進社會化更好地發展;從個體來講,社會化促進個體適應環境,為個人提供發展平臺,而個性化增加了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可能性。所以,對於一個高度文明和健康發展的社會來說,不僅要促進人的社會化的發展,還要接納和發展人的個性和創造力。

三、社會化的生命週期

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連續不斷持續終生的發展過程。個體每天都在接受社會的薰陶,不斷適應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每一階段的社會化都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的,前一階段的社會化對後面的社會化發展歷程產生重要影響,這進一步強化了社會化過程的持續性。按照生命發展週期的階段和不同階段的特點,可以把個體社會化分為基本社會化、預期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以及反向社會化等不同類型。

(一)基本社會化

基本社會化也稱早期社會化,是指發生在生命週期早期的社會化,一般是指個體在嬰兒期到學齡期學習語言和知識、認識社會的過程。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讓兒童產生自我認知,建立情感聯繫,培養語言和其他認知能力,掌握行為規範,理解道德性及價值判斷的標準。

(二)預期社會化

預期社會化是指從學齡期到二十歲左右的社會化,基本上是在學校進行的社會化,為將要承擔的社會角色學習、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學習作為行動指南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為進入社會做好各種準備。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對自我的認識比以往清晰,心理上也開始產生強烈的“成人感”。對社會充滿渴望與好奇,並開始學習成年人的行為模式。

(三)繼續社會化

繼續社會化又稱發展社會化,指成年期以後的社會化。主要是指成年人根據社會生活的不斷髮展和自身狀況的變化,不斷更新知識,繼續學習社會知識和行為規範,以承擔新的責任、義務和角色,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環境發展變化和個體隨年齡增長帶來的身心不斷髮展變化,個體需要進行選擇和調整,努力適應新的社會角色。成年人社會化,一方面是為完成進一步適應社會而進行維持性學習,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變革而進行創新性學習。

(四)再社會化

再社會化是個體在成年期之後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化形式,是指由於個體所擔任的社會角色或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急劇變化時,人們需要改變原來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建立新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再社會化包括以下兩種基本形式。

(1)主動的再社會化,即個體自覺主動地適應新的社會生活環境,如移居異國他鄉,需要學習當地的語言、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等。是個體在生活環境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發生巨大變化時,為了適應新的情況對生活習慣、行為準則、價值觀念等做出重大的調整,進行新的學習。

(2)強制的再社會化,即對那些思想與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在管制、強迫下進行教化,通常被稱為強迫改造。如對違法犯罪者判刑或實施勞動教養就是最典型的強制性再社會化,通過採取各種強制性的措施和手段,迫使他們放棄原來的價值準則,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

再社會化的重要特點就是改變社會對象原有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接受社會規定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五)反向社會化

反向社會化又稱逆向社會化,主要是指由於年長一代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與意願逐漸降低,由年青一代向他們傳遞社會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的過程。這種社會化過程與“烏鴉反哺”現象類似,因而反向社會化也被稱為“文化反哺”。Margaret Mead(1971)從文化傳遞方式的角度出發,將整個人類的文化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三種基本類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傳統社會中很少有這種文化反哺現象,相對來說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反向社會化主要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社會文化急劇變遷的情況,年長的人難以快速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年輕人向他們提供新知識和技能以影響他們的心理與行為傾向。一個常見的例子:年輕人對網絡等新鮮事物接受較快,往往長輩要向年輕人學習。二是地理位置遷移帶來的不同文化交叉的情況,如移民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一般能較快適應新生活,經常向其長輩們解釋當地的文化和風俗以幫助其更快融入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