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九十六 雜錄四
趙 存 嚴 震 盧 杞 韋 皋 陸 暢
馬 暢 吳 湊 袁 李 勉 於公異
邢君牙 張 造 呂元膺 李章武 元 稹
於 薛尚衍
趙 存
馮翊之東窟谷,有隱士趙存者,元和十四年,壽逾九十。服精術之藥,體甚輕健。自雲父諱君乘,亦享遐壽。嘗事兗公陸象先,言兗公之量,固非凡可以測度。兗公崇信內典,弟景融竊非曰:“家兄溺此教,何利乎?”象先曰:“若果無冥道津樑,百歲之後,吾固當與汝等。萬一有罪福,吾則分數勝汝。”及為馮翊太守,參軍等多名族子弟,以象先性仁厚,於是與府寮共約戲賭。一人曰:“我能旋笏於廳前,硬努眼眶,衡揖使君,唱喏而出,可乎?”眾皆曰:“誠如是,甘輸酒食一席。”其人便為之,象先視之如不見。又一參軍曰:“爾所為全易,吾能於使君廳前,墨塗其面,著碧衫子,作神舞一曲,慢趨而出。”群寮皆曰:“不可,誠敢如此,
趙 存
在馮翊的東窟谷,有個叫趙存的隱士,元和十四年時,已年過九十。他常服用黃精白朮等藥物,身體特別輕捷矯健。自稱父親名叫君乘,也是高壽。他曾經事奉兗公陸象先,說兗公的度量,絕對不是尋常人可以推測度量的。兗公尊崇信仰佛教,他的弟弟景融曾私下責備道:“哥哥您沉湎於佛教,有什麼好處呢?”陸象先說:“如果真的沒有通往冥府的渡口橋樑,死了之後,我和你當然是相同的。萬一有罪福之分,我就理所當然要超過你。”等到陸象先做了馮翊太守,手下的參軍人等大多是貴族子弟,因為象先性情仁慈厚道,他們就和幕僚們共同約定打賭玩。有一人說:“我能在大廳前旋轉笏板,瞪大眼睛,揚眉舉目給使君作揖,然後叉手行禮招呼一聲就退出來,信不信?”眾人都說:“你真敢這麼辦,我們甘願賠一桌酒席。”那人便照著自己說的做了,陸象先對他如同沒看見一樣。又一個參軍說:“你所做的很容易,我能在使君的辦公廳前,塗黑面孔,穿綠布衣服,扮作神跳舞,然後慢慢地退出來。”大家都說:“不可能,你如果真的敢這樣做,
吾輩當斂俸錢五千,為所輸之費。”其二參軍便為之,象先亦如不見。皆賽所賭,以為戲笑。其第三參軍又曰:“爾之所為絕易,吾能於使君廳前,作女人梳妝,學新嫁女拜舅姑四拜,則如之何?”眾曰:“如此不可,仁者一怒,必遭叱辱。倘敢為之,吾輩願出俸錢十千,充所輸之費。”其第三參軍,遂施粉黛,高髻笄釵,女人衣,疾入,深拜四拜,象先又不以為怪。景融大怒曰:“家兄為三輔刺史,今乃成天下笑具。”象先徐語景融曰:“是渠參軍兒等笑具,我豈為笑哉?”
初,房琯嘗尉馮翊,象先下孔目官黨芬,於廣衢相遇,避馬遲,琯拽芬下,決脊數十下。芬訴之,象先曰:“汝何處人?”芬曰:“馮翊人。”又問:“房琯何處官人?”芬曰:“馮翊尉。”象先曰:“馮翊尉決馮翊百姓,告我何也?”琯又入見,訴其事,請去官。象先曰:“如黨芬所犯,打亦得,不打亦得;官人打了,去亦得,不去亦得。”後數年,琯為弘農湖城令,移攝閔鄉。值象先自江東征入,次閔鄉,日中遇琯,留迨至昏黑,琯不敢言。忽謂琯曰:“攜衾裯來,可以宵話。”琯從之,竟不交一言。到闕日,薦琯為監察御史。景融又曰:“比年房琯在馮翊,兄全不知之;今別四五年,因途次會,不交一詞,到闕薦為監察御史,何哉?”公曰:“汝不自解。房琯為人,百事不欠,只欠不言,今則不言矣,是以為用之。”班行間大伏其量矣。出《乾 子》。
嚴 震
嚴震鎮山南,有一人乞錢三百千,去就過傲。震
我們就湊齊俸祿五千錢,充當輸掉的費用。”第二個參軍又照樣做了,陸象先仍然像沒看見一樣。大家都打賭比賽,作為玩笑。第三個參軍又說:“你們做的都太容易了,我能在使君辦公廳前,學女人梳妝,學新嫁娘拜公婆四拜,怎麼樣呢?”眾人都說:“這樣可不行,惹正派人生氣,會遭到叱責辱罵的。如果你敢這麼做,我們甘願拿出俸祿十千錢,充當輸掉的費用。”這第三個參軍就施粉描眉,挽髮髻插金釵,穿上女人的服裝,快步進入大廳,深拜了四拜,陸象先還是不以為怪。景融生氣地說:“哥哥身為三輔刺史,現在成了天下的笑柄。”陸象先慢悠悠地對景融說:“是那些青年參軍等於笑柄,我怎麼成了笑柄呢?”
當初,房琯曾做馮翊尉,陸象先手下的孔目官黨芬,和他在大街上相遇,黨芬沒來得及勒馬避讓,被房琯拽下馬來,在他脊背上打了幾十板子。黨芬告訴陸象先,陸象先說:“你是哪裡人?”黨芬說:“馮翊人。”又問:“房琯是哪裡的官?”黨芬答:“他是馮翊尉。”陸象先說:“馮翊尉打馮翊百姓,告訴我幹什麼呢?”房琯也來見陸象先,向他講了那件事,請求解去官職。陸象先說:“像黨芬所犯的過錯,打也使得,不打也使得;當官的打了,解去官職可以,不解去官職也可以。”過了幾年,房琯做了弘農湖城令,改為代管閔鄉。正碰上陸象先從江東調入京城,途中駐在閔鄉,中午見到房琯,一直停留到天黑,房琯都沒敢說話。陸象先忽然對房琯說:“帶被子來,晚上好談一談。”房琯這麼做了,竟然沒交談一句。到了京城後,陸象先推薦房琯當監察御史。景融又問:“那些年房琯在馮翊,哥哥一點也不賞識他;如今分別四五年,只是路上碰見了一次,一句話都沒有談過,到了京城卻推薦他做監察御史,為什麼呢?”陸象先說:“你自己不明白。房琯為人,各個方面都不差,就差做到不說話,現在他不說話了,因此要提拔任用他。”同僚們都非常佩服陸象先的度量。出自《乾 子》。
嚴 震
嚴震鎮守山南時,有人向他討三百千錢,舉止十分傲慢。嚴震
召子公弼等問之,公弼曰:“此誠不可,旨輒如此,乃患風耳,大人不足應之。”震怒曰:“爾必墜吾門,只可勸吾力行善事,奈何勸吾吝惜金帛?且此人不辨,向吾乞三百千,的非凡也。”命左右準數與之。於是三川之士,歸心恐後,亦無造次過求者。原缺出處,明抄本出《因話錄》,陳校本出《乾 子》。
盧 杞
盧杞為相,令李揆入蕃。揆對德宗曰:“臣不憚遠,恐死於道路,不達君命。”帝惻然憫之,謂盧曰:“李揆莫老無?”杞曰:“和戎之使,且須諳練朝廷事,非揆不可。且使揆去,則群臣少於揆年者,不敢辭遠使矣。”揆既至蕃,蕃長曰:“聞唐家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曰:“非也,他那李揆,爭肯到此?”恐為拘留,以謾之也。揆門地第一,文學第一,官職第一。揆致仕歸東都,司徒杜佑罷淮海,入洛見之,言及第一之說,揆曰:“若道門戶,門戶有所自,承餘裕也;官職,遭遇耳。今形骸凋悴,看即下世,一切為空,何第一之有?”出《嘉話錄》。
韋 皋
韋皋在西川,凡軍士將吏有婚嫁,則以熟錦衣給其夫氏,以銀泥衣給其女氏,各給錢一萬。死喪稱是,訓練稱是。內附者富贍之,遠遊者將迎之,極其賦斂,坐有餘力,以故軍府盛而黎氓重困。及晚年為月進,終致劉 之亂,天下譏之。出《國史補》。
叫來兒子公弼等人問怎樣處理,公弼說:“這實在不行啊,他意圖如此直白,只怕是得了瘋病,您不要答應他。”嚴震生氣地說:“你一定會敗壞我這門風,只可勸我多做好事,怎麼能勸我吝惜金錢呢?況且此人不申辯理由,就敢向我要三百千錢,確實不一般。”於是就命令手下人如數給他。因此三川有識之士,爭先恐後歸附嚴震,也沒有輕易過分要求的。原缺出處,明抄本出自《因話錄》,陳校本出自《乾 子》。
盧 杞
盧杞做宰相時,讓李揆到吐蕃去。李揆對唐德宗說:“我不怕遠,只怕死在道上,不能完成皇上的使命。”唐德宗動了惻隱之心很可憐他,對盧杞說:“李揆怕是老了吧?”盧杞說:“同少數民族講和的使者,必須熟悉朝廷事務,非李揆不可。況且派李揆去,那些比他年輕的大臣們,就不敢推辭到遠處去的差使了。”李揆到了吐蕃後,吐蕃的首領說:“聽說唐朝有個第一人李揆,您是不是?”李揆說:“不是,那個李揆,怎麼肯到這裡呢?”因為害怕被拘禁扣留,所以欺騙他。論門第,李揆第一;論文學,李揆第一;論官職,李揆第一。李揆退休後回到東都洛陽,司徒杜佑從淮海罷官,到洛陽拜見李揆,說起第一的事,李揆說:“若說門第,門第都是有來源的,是由前代繼承下來;官職,也不過是一時的機遇罷了。我現在身體不好,眼看就要過世,一切都是空的,哪有什麼第一呢?”出自《嘉話錄》。
韋 皋
韋皋在西川時,凡是軍士將官有嫁娶的,就贈給男方熟錦衣,贈給女方銀泥衣,再各給一萬錢。辦喪事和訓練兵士也採取這種辦法。歸附他的,待遇優厚;出門遠遊的,都迎接回來,徵收最重的賦稅,因為那些人都是有多餘的財力才出遊的,因此軍府充盈而百姓困頓。到了晚年更是按月徵稅,最終導致劉 作亂,被天下人譏笑。出自《國史補》。
陸 暢
李白嘗為《蜀道難》歌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白以刺嚴武也。後陸暢復為《蜀道易》曰:“蜀道易,易於履平地。”暢佞韋皋也。初暢受知於皋,乃為《蜀道易》獻之。皋大喜,贈羅八百匹。及韋薨,朝廷欲繩其既往之事,複閱先所進兵器,刻“定秦”二字。不相與者,因欲構成罪名。暢上疏理之雲:“臣在蜀日,見造所進兵器,‘定秦’者匠名也。”由是得釋。出《尚書故實》。
馬 暢
馬燧之子暢,以第中大杏饋竇文場,以進德宗。德宗未嘗見,頗怪之,令中使就封杏樹。暢懼,進宅,廢為奉誠園,屋木皆拆入內。出《國史補》。
吳 湊
德宗非時召拜吳湊為京兆尹,便令赴上。湊疾驅,諸客至府,已列筵矣。或問曰:“何速?”吏曰:“兩市日有禮席,舉鐺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饌,常可立辦。”出《國史補》。
袁 
袁 之破袁眺,擒其偽公卿數十人。州縣大具桎梏,謂必生致闕下。
曰:“此惡百姓,何足煩人?”乃遣笞臀逐之。出《國史補》。
陸 暢
李白曾寫作《蜀道難》詩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是用來諷刺嚴武的。後來陸暢又寫了《蜀道易》,說:“蜀道易,易於履平地。”陸暢是用來討好韋皋的。當初陸暢受到韋皋賞識,就寫下《蜀道易》獻給他。韋皋非常高興,贈給他八百匹羅錦。等到韋皋去世,朝廷想追究他以往的事,又查到他先前所獻的兵器上面刻著“定秦”二字。那些與韋皋關係不好的,想因此給他羅織罪名。陸暢上奏疏辯解說:“我在蜀地時,看到製造那些進獻的兵器,知道‘定秦’是個工匠的名字。”這事由此得以化解。出自《尚書故實》。
馬 暢
馬燧的兒子馬暢,把家裡的大杏子贈給竇文場,讓他進獻給唐德宗。唐德宗沒見過這麼大的杏子,感到很新奇,就命令中使立刻封存杏樹。馬暢害怕了,獻上那座宅院,於是就把宅子作廢改成奉誠園,房屋樹木都拆遷到裡面。出自《國史補》。
吳 湊
唐德宗破格下詔任命吳湊為京兆尹,命令他立即上任。吳湊策馬疾馳,與賓客們到達官府時,宴席已擺好了。有人問:“怎麼這麼快?”小吏答道:“兩個市場每天都備有禮席,拿鍋去取就行。所以三五百人的飯,常常可以立即辦好。”出自《國史補》。
袁 
袁 打敗袁眺的時候,捉到袁眺手下的敵偽公卿幾十人。州縣衙門準備了大量腳鐐手銬,說一定要把他們活著送到京城。袁
說:“這些刁民,哪裡值得麻煩人?”就下令杖打屁股然後驅逐他們。出自《國史補》。
李 勉
故相李勉任江西觀察使時,部人有父病蠱,乃為木偶人,置勉名位,瘞於其壟。或發以告勉,勉曰:“為父禳災,是亦可矜也,舍之。”或曰:“李勉失守樑城,亦宜貶黜。”議曰:“不然。當李希烈之怙亂,其鋒不可當,天方厚其罪而降之罰也,矧應變非長,援軍不至。又其時,關輔已俶擾矣,人心搖動矣。以文吏之才,當虎狼之隧,乃全師南奔,非量力者能乎?”出《譚賓錄》。
於公異
李晟平朱泚之亂,德宗覽收城露布曰:“臣已肅清宮禁,祗謁寢園,鍾簴不移,廟貌如故。”上感涕失聲,左右六宮皆嗚咽。露布乃於公異之辭也。議者以朝廷捷書露布,無如此者。公異後為陸贄所忌,誣以家行不謹,賜《孝經》一卷,故坎坷而終。出《國史補》。
邢君牙
貞元初,邢君牙為隴右臨洮節度,進士劉師老、許堯佐往謁焉。二客方坐,一人儀形甚異,頭大足短,衣麻衣而入。都不待賓司引報,直入見君牙。拱手於額曰:“進士張汾不敢拜。”君牙從戎多年,殊不以為怪,乃揖汾坐,曾不顧堯佐、師老。俄而有吏過桉,宴設司欠失錢物。君牙閱歷簿書,有五十餘千散落,為所由隱漏。君牙大怒,方令分折去處,汾乃拂衣而起曰:“且奉辭。”牙謝曰:“某適有公事,略須
李 勉
原來的宰相李勉在任江西觀察使時,部下有個人的父親神志惑亂,這個人就做了一個木偶人,寫上李勉的名字職位,埋到墳墓裡。有人把它挖出來告訴了李勉,李勉說:“替父消災,這也值得同情,放了他吧。”有人說:“李勉沒有守住樑城,應貶官罷黜。”評論說:“不應這樣。李希烈作亂之際,勢不可擋,上天正要先加重他的罪過而後再懲罰他,何況應變不是李勉所擅長的,援兵也沒有來到。加上當時邊關京畿已開始動亂,人心開如動搖。用文官的才能,擋住虎狼之師的道路,能保全軍隊向南退卻,不能正確估計自己力量的人能辦到嗎?”出自《譚賓錄》。
於公異
李晟平定朱泚作亂,唐德宗看到收復城池的捷報上寫著:臣已經清除宮室之亂,恭敬地拜謁了陵園,那裡鍾虡未動,廟堂依舊。”皇上感動得失聲流淚,大臣后妃們也都哭了。這封奏書是於公異寫的。議論的人們認為,寫給朝廷的報捷書,沒有比得上這一份的。後來陸贄忌恨於公異,誣告他家風不嚴,皇帝就賜給他一卷《孝經》,於公異因此歷經坎坷而去世。出自《國史補》。
邢君牙
貞元初年,邢君牙擔任隴右臨洮節度,進士劉師老和許堯佐去拜見他。二位客人剛剛坐下,有一個儀表很奇特的人,頭大腳短,穿著粗布衣服走了進來。也不等負責接待賓客的人員進去通報,直接進去會見邢君牙。他把手拱起放在額前說:“進士張汾不敢行大禮。”邢君牙當了多年的軍人,一點也不覺得怪誕,就回了禮請張汾坐下,都不理睬許堯佐和劉師老。不一會兒有個官吏送來案卷,宴設司虧空丟失了錢和物。邢君牙查看賬冊,發現少了五十多千的錢,被經手的差役隱瞞漏報了。刑君牙非常生氣,正要派人去查清楚錢的去向,張汾就拍拍衣服站起來說:“暫且告辭了。”邢君牙道歉說:“我恰好有點公事,需要略作
決遣,未有所失於君子,不知遽告辭,何也?”汾對曰:“汾在京之日,每聞京西有邢君牙上柱天,下柱地;今日於汾前,與設吏論牙三五十千錢,此漢爭中?”君牙甚怪,便放設吏,與汾相親。汾謂君牙曰:“某在京應舉,每年常用二千貫文,皆出往還。劍南韋二十三,徐州張十三,一日之內,客有數等,上至給舍,即須法味,中至補遺,即須煮雞豚,或生或鱠。”既而指師老、堯佐雲:“如舉子此公之徒,遠相訪,即 胡而已。何不如此耶?”堯佐矍然。逡巡,二客告辭而退,君牙各贈五縑。張汾灑掃內廳安置,留連月餘,贈五百縑。汾卻至武功,堯佐方臥病在館,汾都不相揖。後二年及第,又不肯選,遂患腰腳疾。武元衡鎮西川,哀其龍鍾,奏充安撫巡官,仍攝廣都縣令,一年而殂。出《乾
子》。
張 造
貞元中,度支欲取兩京道中槐樹為薪,更栽小樹,先下符牒華陰,華陰尉張造判牒曰:“召伯所憩,尚不翦除;先皇舊遊,豈宜斬伐?”乃止。出《國史補》。
呂元膺
呂元膺為鄂嶽團練,夜登城,女牆已鎖。守者曰:“軍法夜不可開。”乃告之曰:“中丞自登。”守者又曰:“夜中不辨是非,中丞亦不可。”元膺乃歸。及明,擢為大職。出《國史補》。
處理,對你並沒有失禮的地方,不知道你急急忙忙告辭,是為什麼呢?”張汾回答說:“我在京城的時候,常常聽說京西有個邢君牙,是個頂天立地的人物;今天在我的面前,和一個小吏討論起三五十千錢的事,這種男人哪裡符合那樣的評價呢?”邢君牙覺得很奇怪,就打發走小吏,和張汾親近起來。張汾對邢君牙說:“我在京城參加考試的時候,每年常常花用二千貫錢,都花在與別人的往來上。劍南的韋二十三,徐州的張十三,一天的時間裡,客人都分幾個等級,上到給事中、中書舍人那種貴客,就需要山珍海味;中等的像補闕、拾遺之類的客人,就需要燉上雞肉和豬肉,還有生魚或細魚絲。”接著指著劉師老和許堯佐說:“像這一類參加考試的舉子,從遠方前來拜訪,就像骯髒的胡人而已。你為什麼不這樣來待客呢?”許堯佐很驚訝。過了一會兒,兩個客人告辭走了,邢君牙給他們各自送了五匹細絹。對張汾卻打掃乾淨內廳安排他住下,呆了一個多月,送給他五百匹細絹。張汾回到武功時,許堯佐病倒在館舍的床上,張汾也不去看望。過兩年後考中了,又不願意當候選官員,於是得了腰和腳的疾病。武元衡鎮守西川時,可憐他年老行動不便,上奏朝廷讓他擔任安撫巡官,還兼任廣都縣縣令,一年以後就死了。出自《乾 子》。
張 造
貞元年間,度支衙門想砍掉兩京沿途的槐樹當燒柴,重新栽上小樹,先寫公文給華陰縣,華陰縣尉張造批道:“召穆公在下面休息過的樹,尚且不砍伐;先皇過去遊覽過的樹,怎麼能砍伐?”就停止了砍樹。出自《國史補》。
呂元膺
呂元膺是鄂嶽團練,一天夜裡想要登城,但城上的矮牆已上鎖。守門人說:“軍法規定夜晚不能開門。”就告訴他說:“是中丞親自登城。”守門人又說:“夜晚看不清是誰,中丞也不行。”呂元膺就回去了。天亮後,呂元膺就提拔那人擔任要職。出自《國史補》。
李章武
李章武學識好古,有名於時。唐太和末,敕僧尼試經若干紙,不通者,勒還俗。章武時為成都少尹,有山僧來謁雲:“禪觀有年,未嘗唸經,今被追試,前業棄矣,願長者念之。”章武贈詩曰:“南宗向許通方便,何處心中更有經?好去苾芻雲水畔,何山松柏不青青?”主者免之。出《本事詩》。
元 稹
元稹為御史,奉使東川,於襄城題《黃明府》詩,其序雲:“昔年曾於解縣飲酒,餘恆為觥錄事。嘗於竇少府廳,有一人後至,頻犯語令,連飛十數觥,不勝其困,逃席而去。醒後問人,前虞卿黃丞也,此後絕不復知。元和四年三月,奉使東川,十六日,至裒城。望驛有大池,樓榭甚盛。逡巡,有黃明府見迎。瞻其形容,彷彿以識,問其前銜,即曩日之逃席黃丞也。說向事,黃生惘然而悟,因饋酒一尊,艤舟邀餘同載。餘時在諸葛所徵之路次,不勝感今懷古,遂作《贈黃明府》詩云:‘昔年曾痛飲,黃令困飛觥。席上當時走,馬前今日迎。依稀迷姓字,即漸識平生。故友身皆遠,他鄉眼暫明。便邀聯榻坐,兼共刺船行。酒思臨風亂,霜稜拂地平。不堪深淺酌,還愴古今情。邐迤七盤路,坡陁數丈城。花疑褒女笑,棧想武侯徵。一種埋幽石,老閒千載名。’”出《本事詩》。
李章武
李章武博學多識,喜好古代事物,在當時非常有名氣。唐朝太和末年,皇上敕令和尚尼姑要考若干頁經文,不懂佛經含義的,勒令還俗。李章武當時是成都少尹,有個山裡的和尚來拜見他說:“我參禪多年,沒念過經,現在被迫考試,前功將盡棄,希望您能幫幫我。”李章武贈給他一首詩,寫道:“南宗向許通方便,何處心中更有經?好去苾芻雲水畔,何山松柏不青青?”主考者就免除了他的考試。出自《本事詩》。
元 稹
元稹做御史時,奉命出使東川,在褒城寫下《黃明府》一詩,詩序中說:“往年曾在解縣喝酒,我常常擔當觥錄事。有一次在竇少府客廳喝酒,有一個人遲到了,又頻頻觸犯酒令,連著幹了十幾杯酒,結果不勝酒力,逃席離去。酒醒後我問別人,才知道他是以前的虞卿黃丞,以後再也不知道他的消息。元和四年三月,我奉命出使東川,十六日,到達褒城。遠遠望見驛站有個大池子,其間樓臺亭榭很壯觀。過了一會兒,有個黃縣令出來迎接。我打量他的長相,似曾相識,就問他以前的官職,原來就是從前逃席的黃丞。說起以前的事,黃丞恍然大悟,就贈給我一罈酒,停船靠岸邀請我上船。我當時在諸葛亮出征的路途中住下,禁不住感今懷古,就寫下一首《贈黃明府》詩說:‘昔年曾痛飲,黃令困飛觥。席上當時走,馬前今日迎。依稀迷姓字,即漸識平生。故友身皆遠,他鄉眼暫明。便邀聯榻坐,兼共刺船行。酒思臨風亂,霜稜拂地平。不堪深淺酌,還愴古今情。邐迤七盤路,坡陁數丈城。花疑褒女笑,棧想武侯徵。一種埋幽石,老閒千載名。’”出自《本事詩》。
於 
丞相牛僧孺應舉時,知於 奇俊,特詣襄陽求知。住數日,兩見,以遊客遇之,牛怒而去。去後,忽召客將問曰:“累日前有牛秀才發未?”曰:“已去。”“何以贈之?”曰:“與錢五百。”“受乎?”曰:“擲於庭而去。”於大恨,謂賓佐曰:“某事繁,總蓋有闕遺者。”立命小將,齎絹五百匹,書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領來;如已出界,即以書付。”小將界外追及,牛不折書,揖回。出《幽閒鼓吹》。
薛尚衍
於 方熾於襄陽,朝廷以大閹薛尚衍監其軍。尚衍至,
初不厚待,尚衍晏如也。後旬日,請出遊,及暮歸第,幄幕茵毯什器,一以新矣;又列犢車五十乘,實以彩綾。尚衍頷之,亦不言。
嘆曰:“是何祥也!”出《國史補》。
於 
丞相牛僧孺當年參加考試時,知道於 奇特傑出,特地到襄陽拜謁求教。住了幾天,兩次見面,都把他當遊客那樣對待,牛僧孺生氣地走了。他走了以後,於
叫來客將問道:“幾天前來的那個牛秀才走沒走?”回答說:“已經走了。”“送了他什麼?”回答說:“給他五百錢。”“接受了嗎?”回答說:“扔到院子裡走了。”於
非常遺憾,對賓佐說:“我事太多了,總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立即命令小將,帶著五百匹絹,書信一封,追趕牛僧孺,並囑咐小將:“如果他沒出界,就接回來;如已出界,就把信給他。”小將到界外追上牛僧孺,牛僧孺並不看信,只是拱拱手讓他回來。出自《幽閒鼓吹》。
薛尚衍
於 在襄陽正得勢時,朝廷派大宦官薛尚衍監督他的軍隊。薛尚衍到襄陽,於
開頭並未好好款待他,而薛尚衍表現得很平靜。過了十天,於
請他外出遊覽,到晚上回到住所,窗簾地毯各種器具,都換成新的了;又排列牛車五十輛,裝載著彩色綢緞。薛尚衍只是點點頭,也不說話。於
嘆道:“這是什麼徵兆呢?”出自《國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