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九十四 雜錄二

房光庭  崔思兢  崔 湜  呂太一  許誡言

杜 豐  修武縣民 李元皛  王 琚  李適之

白履忠  夜明簾  班景倩  薛令之

房光庭

房光庭為尚書郎,故人薛昭流放,而投光庭,光庭匿之。既敗,御史陸遺逸逼之急。光庭懼,乃見時宰。時宰曰:“公郎官,何為匿此人?”曰:“光庭與薛昭有舊,以途窮而歸光庭,且所犯非大故,得不納之耶?若擒以送官,居廟堂者,復何以待光庭?”時宰義之,乃出為慈州刺史,無他累。光庭嘗送親故之葬,出鼎門,際晚且飢,會鬻糕餅者,與同行數人食之。素不持錢,無以酬值。鬻者逼之,光庭命就我取直,鬻者不從。光庭曰:“與你官銜,我右臺御史也,可隨取值。”時人賞其放逸。原缺出處,陳校本作出《御史臺記》。

房光庭

房光庭做尚書郎,老朋友薛昭被流放,來投奔光庭,光庭把他藏了起來。事情敗露以後,御史陸遺逸逼著跟他要人,要得很急。光庭害怕了,就去見當時的執政官。當時的執政官說:“您是郎官,為什麼要窩藏這個人呢?”光庭回答說:“我與薛昭有老交情,他現在是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而且所犯的也不是大事,能不收留他嗎?如果把他抓起來送到官府,在朝廷上的人,又會用什麼態度對待我光庭呢?”當時的執政官認為他做的合乎道義,就派他出朝做慈州刺史,沒受到連累。光庭曾為親戚故舊送葬,出了鼎門,當時接近黃昏,並且肚子很餓了,正好有賣糕餅的,光庭就和同行的幾個人吃起來。但他一向身上不帶錢,沒法付賬。賣餅的人逼著要錢,光庭就叫賣餅的人跟他去拿錢,賣餅的人不同意。光庭說:“告訴你官銜,我是右臺御史,可隨我去拿錢。”當時的人都很欣賞他的放任自由。原缺出處,陳校本作出自《御史臺記》。

崔思兢

崔思兢,則天朝,或告其再從兄宣謀反,付御史張行岌按之。告者先誘藏宣家妾,而云妾將發其謀,宣乃殺之,投屍於洛水。行岌按,略無狀。則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則天曰:“崔宣反狀分明,汝寬縱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須寔狀。若順旨妄族人,豈法官所守?臣必以為陛下試臣爾。”則天厲色曰:“崔宣若寔曾殺妾,反狀自然明矣。不獲妾,如何自雪?”行岌懼,逼宣家令訪妾。思兢乃於中橋南北,多置錢帛,募匿妾者,數日略無所聞。而其家每竊議事,則告者輒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謀者,乃佯謂宣妻曰:“須絹三百匹,顧刺客殺告者。”而侵晨伏於臺前。宣家有館客姓舒,婺州人,言行無缺,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於子弟。須臾,見其人至臺賂閽人,以通於告者。告者遂稱雲:“崔家顧人刺我,請以聞。”臺中驚憂。思兢素重館客,不知疑。密隨之,到天津橋,料其無由至臺,乃罵之曰:“無賴險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謀,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遺汝五百縑,歸鄉足成百年之業。不然,則亦殺汝必矣。”其人悔謝,乃引思兢於告者之家,搜獲其妾。宣乃得免。出《大唐新語》。

崔思兢

崔思兢在武則天當政時,有人告他的堂兄崔宣謀反,於是武則天讓御史張行岌審查這件事。告密的人先把崔宣的小妾引誘出來藏了起來,卻說崔宣的小妾準備揭發崔的陰謀,崔宣就殺了她,把屍體扔到了洛水中。張行岌調查後,一點證據也沒查出。武則天很生氣,命令重新審查,後來張行岌上奏的內容仍像上次一樣。武則天說:“崔宣造反的情況很清楚,是你寬恕放縱他。我要讓來俊臣來調查,你可別後悔。”張行岌說:“臣辦案不如俊臣,陛下委託臣來辦這事,我得掌握實情。如果只順從旨意胡亂族滅人家,哪裡是執法官應信守的呢?臣認為陛下一定是在考驗為臣罷了。”武則天臉色嚴肅地說:“崔宣如果確曾殺了小妾,造反的情形自然就清楚了。不把小妾找出來,怎麼洗清自己?”張行岌害怕了,逼著崔宣家去尋找小妾。崔思兢於是在中橋南北兩面,放了很多錢帛,懸賞徵求知道窩藏小妾的人,但過了好幾天,一點消息也沒聽到。可是他家每次偷偷商量的事,告密的人卻都知道。崔思兢推測家中有同謀的人,於是假裝對崔宣的妻子說:“得用三百匹絹,僱刺客殺死告密的人。”而後他在天矇矇亮的時候就潛伏在御史府前。崔宣家有個門客姓舒,是婺州人,平時言行沒有什麼缺點,一直為崔宣家效勞,崔宣委派他辦事就跟委派子弟一樣放心。不一會兒,崔思兢就看見姓舒的那人到御史臺賄賂看門人,讓他通報告密的人。告密的人於是說道:“崔家僱人刺殺我,請把情況報告給皇上。”御史臺中因而驚慌混亂。崔思兢一向器重這個門客,沒懷疑過他。便偷偷尾隨著他,到了天津橋,崔思兢估計他不會再到御史臺去,就罵他說:“無賴陰險的混蛋,崔家如果破敗,一定供出你是同謀,你有什麼辦法洗清自己呢?如果你僥倖能找出崔家的小妾,我送你五百匹縑,你回到家鄉足夠建成百年的基業。否則,我也一定殺了你。”那個人後悔道歉,於是帶著崔思兢到了告密者的家裡,搜出了那個小妾。崔宣才得以免罪。出自《大唐新語》。

崔 湜

唐崔湜,弱冠進士登科,不十年,掌貢舉,遷兵部。父揖,亦嘗為禮部,至是父子累日同省為侍郎。後三登宰輔,年始三十六。崔之初執政也,方二十七,容止端雅,文詞清麗。嘗暮出端門,下天津橋,馬上自吟:“春遊上林苑,花滿洛陽城。”張說時為工部侍郎,望之杳然而嘆曰:“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出《翰林盛事》。

呂太一

呂太一為戶部員外郎。戶部與吏部鄰司,時吏部移牒,令戶部於牆宇自豎棘,以備銓院之交通。太一答曰:“眷彼吏部,銓惣之司,當須簡要清通,何必豎籬種棘。”省中賞其清俊。出《御史臺記》。

許誡言

許誡言為瑯邪太守,有囚縊死獄中,乃執去年修獄典鞭之。修獄典曰:“小人主修獄耳,如牆垣不固,狴牢破壞,賊自中出,猶以修治日月久,可矜免。況囚自縊而終,修獄典何罪?”誡言猶怒曰:“汝胥吏,舉動自合笞,又何訴?”出《紀聞》。

杜 豐

齊州歷城縣令杜豐,開元十五年,東封泰山,豐供頓。乃造棺器三十枚,置行宮。諸官以為不可,豐曰:“車駕今過,

崔 湜

唐代的崔湜二十歲時就考中了進士,不到十年工夫,開始主管國家考試錄取人才的工作,後來升為兵部侍郎。崔湜的父親叫崔揖,也曾做禮部侍郎,到這時候父子天天在同一官署中做侍郎。後來三次登上宰相的位置,而年齡才三十六歲。崔湜剛開始做宰相的時候,才二十七歲,容貌舉止端莊清雅,文章詞句清新華美。有一次他在黃昏時出了端門,到了天津橋,坐在馬上自己吟誦:“春遊上林苑,花滿洛陽城。”張說當時是工部侍郎,望著崔湜意味深長地嘆息說:“這詩句可以效法,這個地位也可以得到,但是在他這個年齡就這樣是達不到的。”出自《翰林盛事》。

呂太一

呂太一是戶部員外郎。戶部與吏部的官署相鄰,當時吏部發文,讓戶部在院牆外自己栽上酸棗樹,以防備吏部的人勾結串通。呂太一答覆說:“我想那吏部,是蒐羅選拔人才的部門,應當強調簡明扼要,清晰暢通,何必豎起籬笆,種上酸棗樹呢?”部內諸公都讚賞他的清高超群。出自《御史臺記》。

許誡言

許誡言任瑯邪太守,有個囚犯在獄中自己吊死了,他便把去年主管修獄的人抓來鞭打。主管修獄的人說:“小人只是掌管修整監獄罷了,如果牆壁不堅固,牢獄被破壞,犯人從裡面逃出,尚且可以因為修建時間長了而免罪。何況囚犯是自己上吊而死,我主管修監獄的有什麼罪呢?”許誡言仍生氣地說:“你是小吏,自然動不動就該被鞭打,還有什麼可申訴的?”出自《紀聞》。

杜 豐

齊州的歷城縣令杜豐,開元十五年皇帝到泰山祭天時,由杜豐負責皇帝途中的食宿供應。杜豐於是製造了棺材三十口,放在行宮中。諸位官員都認為這不行,杜豐說:“皇帝現在經過,

六宮偕行,忽暴死者,求棺如何可得?若事不預備,其悔可追乎?”及置頓使入行宮,見棺木陳於幕下,光彩赫然,驚而出,謂刺史曰:“聖主封嶽,祈福祚延長,此棺器者,誰之所造?且將何施?何不祥之甚?”將奏聞。刺史令求豐,豐逃於妻臥床下,詐稱賜死,其家哭之。賴妻兄張摶為御史,解之,乃得已。豐子鍾,時為兗州參軍,都督令掌廄馬芻豆。鍾曰:“御馬至多,臨日煮粟,恐不可給,不如先辦。”乃以鑊煮粟豆二千餘石,納於窖中,乘其熱封之。及供頓取之,皆臭敗矣。乃走,猶懼不免,命從者市半夏半升,和羊肉煮而食之,取死,藥竟不能為患而愈肥。時人云:“非此父不生此子。”出《紀聞》。

修武縣民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縣人嫁女,婿家迎婦,車隨之。女之父懼村人之障車也,借俊馬,令乘之,女之弟乘驢從,在車後百步外行。忽有二人出於草中,一人牽馬,一人自後驅之走,其弟追之不及,遂白其父。父與親眷尋之,一夕不能得。去女家一舍,村中有小學,時夜學,生徒多宿。凌晨啟門,門外有婦人,裸形斷舌,陰中血皆淋漓。生問之,女啟齒流血,不能言。生告其師,師出戶觀之,集諸生謂曰:“吾聞夫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

六宮都隨行,如果忽然得急病去世的,臨時找棺材怎麼能找到?如果事情不預先做準備,那後悔就來不及了。”等到負責安排皇帝途中食宿的置頓使進入行宮,看見棺材擺在帳幕下,光彩照人,大吃一驚,連忙退了出去,對刺史說:“聖上到泰山祭天,祈求福運綿長,這些棺材,是誰製造的?要它做什麼用?太不吉利了吧?”於是打算上奏皇帝。刺史讓人去把杜豐找來,杜豐逃到妻子睡覺的床底下,假稱皇帝已賜他死,他家的人都為他痛哭。後來靠大舅哥張摶做御史,從中斡旋排解,才把這件事了結了。杜豐的兒子杜鍾,當時做兗州參軍,都督讓他掌管馬圈裡的馬和草料。杜鍾說:“皇帝的馬極多,到了要用的日子再煮小米,恐怕供應不上,不如先辦。”於是便用鍋煮了兩千多石的小米和豆子,放入窖裡,趁熱封嚴了。等到要供應物質時取出一看,全都腐爛發臭了。杜鍾於是逃跑,仍害怕不能免罪,就叫隨從的人買了半升半夏,和在羊肉裡煮著吃了,以便自殺,可是藥竟然不能藥死人,人反而更胖了。當時的人說:“沒有這樣的父親就生不出這樣的兒子。”出自《紀聞》。

修武縣民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縣有戶人家女兒出嫁,女婿家來迎娶媳婦,車子跟在後面。女方的父親怕村裡人擋住車不能前進,就借了匹好馬,讓女兒騎著它,又讓她弟弟騎著驢在後邊跟著,在車後百步以外走著。忽然有兩個人從草中跳出來,一人牽著馱新娘子的馬,另一個人從後面趕著馬跑,新娘的弟弟追不上,於是報告了父親。父親便與親屬一起尋找新娘子,一個晚上也沒找到。距離女方家三十里處,有個村子裡有所小學校,當時上夜學,所以學生多在學校住宿。凌晨起來一開門,看見門外有個婦女,赤身露體,舌頭也被弄斷了,陰部血淋淋的。學生問她,那女人一張口就血流不止,說不出話來。學生就報告了老師,老師走出門來看了看,召集學生們對他們說:“我聽孔夫子說過,山上的怪物叫夔魍魎,水裡的怪物叫龍罔象,土裡的怪物叫墳羊。

吾此居近太行,怪物所生也,將非山精野魅乎?盍擊之?”於是投以磚石,女既斷舌,不能言,諸生擊之,竟死。及明,乃非魅也。俄而女家尋求,至而見之,乃執儒及弟子詣縣。縣丞盧峰訊之,實殺焉,乃白於郡。笞儒生及弟子,死者三人,而劫竟不得。出《紀聞》。

李元皛

李元皛為沂州刺史,怒司功郄承明,命剝之屏外。承明,狡猾者也,既出屏,適會博士劉琮璡後至,將入衙。承明以琮璡儒者,則前執而剝之,紿曰:“太守怒汝衙遲,使我領人取汝,令便剝將來。”琮璡以為然,遂解衣。承明目吏卒,擒琮璡以入,承明乃逃。元皛見剝至,不知是琮璡也,遂杖之數十焉。琮璡起謝曰:“蒙恩賜杖,請示罪名。”元皛曰:“為承明所賣。”竟無言,遂入戶。出《紀聞》。

王 琚

玄宗在藩邸時,每遊戲於城南韋杜之間,嘗因逐狡兔,意樂忘返。與其徒十數人,飢倦甚,因休息村中大樹之下。適有書生,延帝過其家。其家甚貧,止村妻一驢而已。帝坐未久,書生殺驢煮秫,備膳饌,酒肉滂沛,帝顧而甚奇之。及與語,磊落不凡,問其姓,乃王琚也。自是帝每遊韋杜間,

我們住的這地方靠近太行山,是怪物生長的地方,這女人莫不是山精野妖嗎?何不一塊打她?”於是一起扔磚石砸她,女的舌頭已斷,說不了話,學生們不斷打她,最後被打死了。等到天亮了一看,才知道並不是妖怪。不一會兒這個女人的家裡人來此尋找,來到後看到了女兒慘死的樣子,於是把那個教書的先生和他的學生都抓到了縣裡。縣丞盧峰審訊此事,審明確實是師生殺了人,於是上報於郡衙。教書的先生和學生被判笞刑,被鞭打而死的有三個人,可是那兩個真正的劫匪,最後也沒有抓到。出自《紀聞》。

李元皛

李元皛做沂州刺史,對司功郄承明很生氣,命人到屏帳外面剝去他的衣服。承明是個很狡猾的人,出了屏帳以後,恰好碰到了博士劉琮璡來晚了,準備進入衙門。承明因為琮璡是個儒生,就上前抓住他,剝他的衣服,欺騙他說:“太守對你來晚了很生氣,讓我帶著人來捉你,並且叫立即剝下衣服帶上去。”琮璡以為是真的,就脫下了衣服。承明給吏卒使眼色,讓他們抓著琮璡進去,他自己卻逃走了。元皛見剝下衣服的人來了,也不知道是琮璡,就叫人用棍子打了幾十下。琮璡站起來謝罪說:“承蒙恩惠,賞給我這麼多棍,請告訴我犯了什麼罪?”元皛說:“你被承明出賣了。”琮璡竟沒話說,便進了門。出自《紀聞》。

王 琚

玄宗還住在王府裡時,常常在長安城南韋氏和杜氏家族居住的韋曲和杜曲一帶遊玩,曾經因為追趕狡猾的兔子,心情高興而忘了回家。他和手下的十幾個人,都飢餓疲倦得厲害,於是在村中的大樹下面休息。恰好有個書生,邀請玄宗到他家做客。他的家中很貧困,只有一位鄉下妻子和一頭驢而已。玄宗坐的時間還不長,書生殺驢煮粘高粱,準備飯食,酒肉豐盛,玄宗看了感到很奇怪。等到與書生交談,發現書生灑脫開朗,談吐不凡,問他姓名,原來叫王琚。從此以後玄宗每次到韋曲杜曲一帶遊玩,

必過琚家。琚所語議,合帝意,帝日益親善。及韋氏專制,帝憂甚,獨密言於琚。琚曰:“亂則殺之,又何親也?”帝遂納琚之謀,戡定內難。累拜琚為中書侍郎,實預配饗焉。出《開天傳信記》。

李適之

李適之入仕,不歷丞簿,便為別駕;不歷兩畿官,便為京兆尹;不歷御史及中丞,便為大夫;不歷兩省給舍,便為宰相;不歷刺史,便為節度使。出《獨異志》。

白履忠

白履忠博涉文史,隱居樑城,王志愔、楊瑒皆薦之。尋請還鄉,授朝散大夫。鄉人謂履忠曰:“吾子家貧,竟不沾一斗米,一匹帛。雖得五品,止是空名,何益於實也?”履忠欣然曰:“往歲契丹入寇,家家盡署排門夫。履忠特以讀少書籍,縣司放免,至今惶愧。雖不得祿賜,且是五品家。終身高臥,免有徭役,不易得之也。”出《譚賓錄》。

夜明簾

姚崇為相,嘗對於便殿,舉左足,不甚輕利,上曰:“卿有足疾耶?”崇曰:“臣有心腹疾,非足疾也。”因前奏張說罪狀數百言。上怒曰:“卿歸中書,宜宣與御史中丞共按其事。”而說未之知。會吏報午後三刻,說乘馬先歸。崇

一定會造訪王琚家。王琚的談話和主張,都合乎玄宗心意,玄宗跟他一天比一天更加親近友好。等到韋后專權時,玄宗很憂慮,單獨悄悄跟王琚談了這件事。王琚說:“亂政就殺了她,又有什麼親不親的?”玄宗便採納了王琚的策略,平定了朝廷內的禍亂。連續提升最後任命王琚為中書侍郎,死後成為玄宗的配享之臣。出自《開天傳信記》。

李適之

李適之進入仕途,沒做過縣丞主簿,就做了別駕;沒做過東西兩京附近的官,就做了京兆尹;沒做過御史和中丞,就做了御史大夫;沒做過兩省的給事中和舍人,就做了宰相;沒做過刺史,就做了節度使。出自《獨異志》。

白履忠

白履忠廣泛閱讀文史書籍,隱居在樑城,王志愔、楊瑒都推薦了他。不久白履忠請求回鄉,朝廷就授給他朝散大夫的官銜。鄉里的人對白履忠說:“您家很窮,竟然不接受一斗米,一匹帛。雖然做了五品官銜,也只是個空名,對實際生活有什麼好處呢?”白履忠很高興地說:“往年契丹入侵時,家家都要派人守城門。我履忠只因讀了少量書籍,縣裡主管部門免了我的差事,到現在我還感到慚愧惶恐。雖然得不到俸祿,但還是五品之家。終身高枕而臥,不服徭役,這是不容易得到的呀。”出自《譚賓錄》。

夜明簾

姚崇做宰相,曾在皇帝休息娛樂的別殿中回答皇帝的問話,抬左腳時,顯得不太利索,皇上說:“你的腳有病嗎?”姚崇說:“我是心腹有病,不是腳有病。”於是走上前向皇帝訴說張說的罪狀,說了幾百句話。皇上生氣地說:“你回到中書省,應該反映給御史中丞,共同審查他的罪惡!”而張說還不知道這事。恰巧有個小吏報告時間已是午後三刻,張說就騎著馬先回去了。姚崇

急呼御史中丞李林甫,以前詔付之。林甫謂崇曰:“說多智,是必困之,宜以劇地。”崇曰:“丞相得罪,未宜太逼。”林甫又曰:“公必不忍,即說當無害。”林甫止將詔付於小御史,中路以馬墜告。說未遭崇奏前旬月,家有教授書生,通於說侍兒最寵者,會擒得奸狀,以聞於說。說怒甚,將窮獄於京兆。書生厲聲言曰:“睹色不能禁,亦人之常情。緩急有用人乎?公何靳於一婢女耶?”說奇其言而釋之,兼以侍兒與歸。書生一去數月餘,無所聞知。忽一日,直訪於說,憂色滿面,言曰:“某感公之恩,思有以報者久矣。今聞公為姚相國所構,外獄將具,公不知之,危將至矣。某願得公平生所寶者,用計於九公主,可能立釋之。”說因自歷指己所寶者,書生皆雲。:“未足解公之難”。又凝思久之,忽曰:“近者有雞林郡以夜明簾為寄者。”書生曰:“吾事濟矣。”因請說手札數行,懇以情言,遂急趨出。逮夜,始及九公主第。書生具以說事言,兼用夜明簾為贄,且謂主曰:“上獨不念在東宮時,思必始終恩加於張丞相乎?而今反用讒耶?”明早,公主上謁,具為奏之。上感動,因急命高力士就御史臺宣:“前所按事,並宜罷之。”書生亦不復再見矣。出《鬆窗錄》。

急忙找來御史中丞李林甫,把之前皇帝的詔命交給了他。李林甫對姚崇說:“張說足智多謀,如果一定想把他困住,應該讓他到一個事務繁劇的地方去。”姚崇說:“丞相犯罪,不宜逼得太過分。”林甫又說:“您一定不忍心,那麼張說該不會有什麼災禍。”林甫只把詔書交給了小御史,中途以從馬上摔下來為由告了假。張說在未遭姚崇參奏的十個月前,家中有個教書的書生,跟張說最寵愛的侍女私通,恰巧被人發現姦情,便報告了張說。張說非常氣憤,打算把這個案子交給京兆尹徹底處理。書生大聲說:“看到美貌的女子不能控制自己,也是人之常情。您遇到危急情況有能用的人嗎?為何對一個婢女這樣吝惜呢?”張說覺得他的言論挺出奇,就放了他,並把侍女送給他,讓他們一同回家去了。書生一去好幾個月,一點消息也沒有。忽然有一天,書生直接來拜訪張說,滿臉愁容,說:“我感激您的恩情,考慮有所報答已經很久了。現在聽說您被姚宰相構陷,貶到外地的審判材料快要準備好了,而您還不知道情況,危險就要到了。我希望得到您平生最寶貴的東西,在九公主身上用計,可能立刻就會化解您的災難。”張說便一一說出了自己所寶貴的東西,書生都說:“不足以解除您的災難。”張說又集中精力想了好久,忽然說:“最近有雞林郡託人送我的一件夜明簾。”書生說:“我們的事情可以成功了。”於是請張說親手寫了幾行話,以動情的話來懇求,書生帶著信匆匆忙忙地走了。到了晚上,書生才來到九公主的住宅。書生把張說的事全告訴了公主,又送上夜明簾作為見面禮,並且對公主說:“皇上難道忘了在東宮的時候,想著一定要從始至終加恩於張丞相嗎?如今怎麼反而採納了讒言呢?”第二天早上,公主上朝謁見皇上,把書生的話詳細上奏給了皇帝。皇上很感動,就急忙命令高力士到御史臺宣佈聖旨:“之前要求審查張說的事,應該全部不再追究。”而這個書生以後也再沒有見到。出自《鬆窗錄》。

班景倩

開元中,朝廷選用群官,必推精當。文物既盛,英賢出入,皆薄具外任。雖雄藩大府,由中朝冗員而授,時以為左遷。班景倩自揚州採訪使入為大理少卿,路由大梁,倪若水為郡守,西郊盛設祖席。宴罷,景倩登舟,若水望其行塵,謂掾吏曰:“班公是行,何異登仙乎?為之騶殿,良所甘心。”默然良久,方整回駕。既而為詩投相府,以道其誠,其詞為當時所稱賞。出《明皇雜錄》。

薛令之

神龍二年,閩長溪人薛令之登第。開元中,為東宮侍讀。時宮僚閒淡,以詩自悼,書於壁曰:“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上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多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上因幸東宮,見焉,索筆續之曰:“啄木嘴距長,鳳凰毛羽短。若嫌鬆桂寒,任逐桑榆暖。”令之因此引疾東歸。肅宗即位,詔徵之,已卒。出《閩川名仕傳》。

班景倩

開元年間,朝廷選用各位官員,一定推選精幹恰當的人物。官員的車服儀仗之類變得隆盛之後,傑出人才出出進進,都看不上出京到外地做官。即使是強大的藩鎮和轄區廣大的州府長官,由朝中多餘的官員出任,當時都認為是被貶官。班景倩由揚州採訪使入朝任大理寺少卿,途經大梁,倪若水是當地郡守,在西郊安排了盛大的餞行宴會。宴會結束後,班景倩上船離開,倪若水望著他的人馬的背影,對手下官員說:“班公這一去,跟登了仙境有什麼區別呢?就是做他的做侍從,跟在他後面,也實在是心甘情願啊!”倪若水沉默了好久,才整理車馬回衙。不久倪若水作了詩寄到宰相府,用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他的詩句很受當時的人們讚賞。出自《明皇雜錄》。

薛令之

神龍二年,福建長溪人薛令之科考考中。開元年間,他擔任東宮侍讀。當時宮裡的官吏清閒無聊,就用詩表達自己的感傷,並寫在了牆上:“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上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多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皇上因為到東宮去,看見了這首詩,就要來筆接著寫道:“啄木嘴距長,鳳凰毛羽短。若嫌鬆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為此託病東歸故鄉。肅宗當上皇帝后,下命令徵召薛令之,可是薛令之已經死了。出自《閩川名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