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四十五 畜獸十二
猿中
張 楊 叟 孫 恪 崔 商
猿中
張 
吳郡張 ,成都人。開元中,以盧溪尉罷秩,調選,不得補於有司,遂歸蜀。行次巴西,會日暮,方促馬前去,忽有一人自道左山徑中出,拜而請曰:“吾君聞客暮無所止,將欲奉邀,命以請,願隨某去。”
因問曰:“爾君為誰,豈非太守見召乎?”曰:“非也,乃巴西侯耳。”
即隨之。入山徑行約百步,望見朱門甚高,人物甚多,甲士環衛,雖侯伯家不如也。又數十步,乃至其所,使者止
於門曰:“願先以白吾君,客當伺焉。”入久之而出,乃引
曰:“客且入矣。”
既入,見一人立於堂上,衣褐革之裘,貌極異,綺羅珠翠,擁侍左右,
趨而拜。既拜,其人揖
升階,謂
曰:“吾乃巴西侯也,居此數十年矣。適知君暮無所止,故輒奉邀,幸少留以盡歡。”
又拜以謝。已而命開筵置酒,
猿中
張 
吳郡張 ,是成都人。開元年間,張
因盧溪縣尉任期已滿,選官調職,他不能補任官職,於是回蜀地去。走到巴西的時候,趕上日暮,正催馬往前趕,忽然有一個人從左邊的山路上跑出來,向他下拜並且邀請說:“我家主人聽說客人天黑沒地方安身,想要邀請您前往,讓我來請您,希望跟著我前去。”張
便問道:“你家主人是誰?難道是太守召見我嗎?”那人說:“不是太守,是巴西侯。”張
就跟那人往前走。入山路走了大約一百多步,望見紅色大門很高大,人物也很多,甲兵環衛,即使是侯伯之家也不如。又走了幾十步,就來到巴西侯的住所,使者讓張
停在門外,說:“請讓我先進去稟報主人,您在這裡稍候。”進去很久才出來,就引領張
說:“您請進來吧。”
張 進去後,看見一個人站在堂上,穿著短皮襖,相貌非常怪。一些穿綺羅珠翠的奴婢,擁侍在左右,張
快步走上前下拜。拜完後,那人揖請張
登上臺階,對張
說:“我是巴西侯,住在這兒幾十年了。剛才聽說你天黑沒地方住,所以就前去邀請你,希望小住而盡歡。”張
又行拜表示謝意。然後就讓人開席設酒,
其所玩用,皆華麗珍具。又令左右邀六雄將軍、白額侯、滄浪君,又邀五豹將軍、鉅鹿侯、玄丘校尉,且傳教曰:“今日貴客來,願得盡歡宴,故命奉請。”使者唯而去。
久之乃至,前有六人皆黑衣,贔然其狀,曰六雄將軍,巴西侯起而拜,六雄將軍亦拜。又一人衣錦衣,戴白冠,貌甚獰,曰白額侯也。又起而拜,白額侯亦拜。又一人衣蒼,其質魁岸,曰滄浪君也。巴西侯又拜,滄浪亦拜。又一人被斑文衣,似白額侯而稍小,曰五豹將軍也。巴西又拜,五豹將軍亦拜。又一人衣褐衣,首有三角,曰鉅鹿侯也。巴西揖之。又一人衣黑,狀類滄浪君,曰玄丘校尉也。巴西侯亦揖之。然後延坐,巴西南向坐, 北向,六雄、白額、滄浪處於東,五豹、鉅鹿、玄丘處於西。既坐,行酒命樂,又美人十數,歌者舞者,絲竹既發,窮極其妙。白額侯酒酣,顧謂
曰:“吾今夜尚食,君能為我致一飽耶?”
曰:“未卜君侯所以尚者,願教之。”白額侯曰:“君之軀可以飽我腹,亦何貴他味乎?”
懼,悚然而退。巴西侯曰:“無此理,奈何宴席之上,有忤貴客耶?”白額侯笑曰:“吾之言乃戲耳,安有如是哉!固不然也。”
久之,有告洞玄先生在門,願謁白事。言訖,有一人被黑衣,頸長而身甚廣,其人拜,巴西侯揖之,與坐,且問曰:“何為而來乎?”對曰:“某善卜者也,知君將有甚憂,故輒奉白。”巴西侯曰:“所憂者何也?”曰:“席上人將有圖君,今不除,後必為害,願君詳之。”巴西侯怒曰:“吾歡宴方洽,何處有怪焉!”命殺之。其人曰:“用吾言,皆得安;不用吾言,
這裡玩的用的,都是華麗的珍貴器具。巴西侯又讓侍從去請六雄將軍、白額侯、滄浪君,又邀請了五豹將軍、鉅鹿侯、玄丘校尉,並且傳達命令說:“今天貴客前來,希望能盡情歡宴,所以才派人相請。”使者答應著離開了。
過了很久人才到。前邊有六個人都穿著黑衣服,個個都是很猛壯的樣子,叫“六雄將軍”。巴西侯起來下拜,六雄將軍也回拜。又一個人穿錦衣,戴白帽,樣子很猙獰,叫“白額侯”。巴西侯又起來下拜,白額侯也回拜。又一個人穿灰白色衣服,他的軀體魁偉高大,叫“滄浪君”。巴西侯又下拜,滄浪君也回拜。又一個人穿著斑紋衣服,樣子像白額侯而略小一些,叫“五豹將軍”。巴西侯又下拜,五豹將軍也回拜。又一個人穿粗布短衣,頭上有三支角,叫“鉅鹿侯”。巴西侯向他作揖。又一個人穿著黑衣,樣子像滄浪君,叫“玄丘校尉”。巴西侯也向他作了一揖。然後就請他們坐下。巴西侯朝南坐,張 朝北坐,六雄將軍、白額侯、滄浪君位於東側,五豹將軍、鉅鹿侯、玄丘校尉位於西側。坐下之後,開始行酒奏樂。又有十幾個美人,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絲竹響起,極盡其妙。白額侯喝酒喝到酣暢時,回頭對張
說:“今晚上我喜歡吃東西,你能讓我吃飽嗎?”張
說:“不知你喜歡吃什麼東西,請告訴我。”白額侯說:“你的身體就可以填飽我的肚子,為什麼還看重別的呢?”張
十分害怕,恐懼地往後退。巴西侯說:“沒有這樣的道理,怎麼宴席之上,還能冒犯貴客呢?白額侯笑著說:“我的話是開玩笑罷了,哪裡有這樣的事呢?本來不是這樣的。”
又過了很久,有人報告洞玄先生在門外,要拜見巴西侯說事情。說完,有一個人走進來,穿黑色衣服,脖頸很長,身體很寬。這個人蔘拜,巴西侯向他作了一揖,讓他坐下,並問道:“你為什麼來了?”回答說:“我是個善於占卜的人,知道你將有大憂患,所以就來告訴你。”巴西侯說:“我的憂患是什麼呢?”回答說:“席間有人要謀害你,現在不除掉他,以後肯定是禍害,希望你明白。”巴西侯生氣地說:“我現在歡宴正融洽,哪裡有什麼怪異啊!”他下令殺掉那個人。那個人說:“聽信我的話,都能活;不聽我的話,
則吾死,君亦死,將若之何?雖有後悔,其可追乎?”巴西侯遂殺卜者,置於堂下。
時夜將半,眾盡醉而皆臥於榻, 亦假寐焉。天將曉,忽悸而寤,見己身臥於大石龕中。其中設繡帷,旁列珠璣犀象,有一巨猿狀如人,醉臥於地,蓋所謂巴西侯也。又見巨熊臥於前者,蓋所謂六雄將軍也。又一虎頂白,亦臥於前,所謂白額侯也。又一狼,所謂滄浪君也。又有文豹,所謂五豹將軍也。又一鉅鹿、一狐,皆臥於前,蓋所謂鉅鹿侯、玄丘校尉也,而皆冥然若醉狀。又一龜,形甚異,死於龕前,乃向所殺洞玄先生也。
既見,大驚,即出山徑,馳告裡中人。里人相集得百數,遂執弓挾矢入山中。至其處,其後猿忽驚而起,且曰:“不聽洞玄先生言,今日果如是矣。”遂圍其龕,盡殺之。其所陳器玩,莫非珍麗,乃具事以告太守。先是,人有持真珠繒帛塗至此者,俱無何而失,且有年矣,自後絕其患也。出《廣異記》。
楊 叟
乾元初,會稽民有楊叟者,家以資產豐贍聞於郡中。一日,叟將死,臥而呻吟,且僅數月。叟有子曰宗素,以孝行稱於里人,迨其父病,罄其產以求醫術。後得陳生者究其原:“是翁之病,心也。蓋以財產既多,其心為利所運,故心已離去其身。非食生人心,不可以補之。而天下生人之心,焉可致耶?如是則非吾之所知也。”宗素既聞之,以為生
就不僅我會死,你也會死,能怎麼樣呢?即使後悔,還來得及追悔嗎?”巴西侯於是就殺了這個占卜的人,放在堂下。
這時夜已將半,眾人都喝醉了躺在榻上,張 也穿著衣服打瞌睡。天快亮的時候,張
忽然驚醒了,發現自己躺在一個大石龕中。裡邊設有繡花帷帳,旁邊排列著珍珠、犀角、象牙之類。有一個像人一樣的巨猿,醉臥在地上,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巴西侯。又看見一頭巨熊躺在前邊,大概這就是所說的六雄將軍。又有一隻頭頂白的虎,也臥在前面,就是所說的白額侯。又有一隻狼,即所說的滄浪君。又有文豹,即所說的五豹將軍。又有一頭鉅鹿,一隻狐狸,都躺在前邊,大概就是鉅鹿侯和玄丘校尉,都是昏昏然像大醉的樣子。又有一隻龜,樣子很特別,死在龕前,大概是先前殺的那位洞玄先生。
張 看了之後,非常吃驚,立即沿山路逃走,回來告訴里人。里人聚集了一百多人,就拿著弓帶著箭進到山裡。來到那個地方,後來那猿忽然驚醒爬了起來,並且說道:“不聽洞玄先生的話,今天果然如此了!”於是人們包圍了石龕,把它們全殺了。那些擺放的器皿玩物,沒有不是珍寶的,就把事情詳細向太守報告了。以前,如果有人拿著珍珠繒帛之類經過這裡,都是很快就丟失,而且有很多年了。從此就把這種禍患根除了。出自《廣異記》。
楊 叟
乾元初年,會稽百姓中有一個姓楊的老翁,他家因為資財豐足在郡中很出名。一天,楊翁快要死了,躺在那裡呻吟,將近幾個月了。老翁有個兒子叫楊宗素,因為孝順在鄉人中很有名。等到他父親有病,他竭盡家財來求醫術高超的人。後來求到一位陳生探明瞭病因,說:“這老翁的病,是心病。大概因為財產太多,他的心被利慾所撥弄,所以他的心已經離開他的身體。不吃活人心,不可能補救了。但是天下活人的心,哪裡可以弄到呢?如此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楊宗素聽了之後,認為活人
心故不可得也,獨修浮圖氏法,庶可以間其疾。即召僧轉經,命工圖鑄其像,已而自齎食,詣郡中佛寺飯僧。
一日,因挈食去,誤入一山徑中,見山下有石龕,龕有胡僧,貌甚老而枯瘠,衣褐毛縷成袈裟,踞於磐石上。宗素以為異人,即禮而問曰:“師何人也?獨處窮谷,以人跡不到之地為家,又無侍者,不懼山野之獸有害於師乎?不然,是得釋氏之術者耶?”僧曰:“吾本是袁氏,祖世居巴山。其後子孫,或在弋陽,散遊諸山谷中,盡能紹修祖業,為林泉逸士,極得吟笑。人好為詩者,多稱其善吟笑,於是稍聞於天下。有孫氏,亦族也,則多遊豪貴之門,亦以善談謔,故又以之遊於市肆間。每一戲,能使人獲其利焉。獨吾好浮圖氏,脫塵俗,棲心巖谷中不動,而在此且有年矣。常慕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菩提投崖以伺餓虎,故吾啖橡慄,飲流泉,恨未有虎狼噬吾,吾亦甘受之。”
宗素因告曰:“師真至人,能捨其身而不顧,將以飼山獸,可謂仁勇俱極矣。雖然,弟子父有疾已數月,進而不瘳,某夙夜憂迫,計無所出。有醫者雲:‘是心之病也,非食生人之心,固不可得而愈矣。’今師能棄身於豺虎,以救其餒,豈若捨命於人,以惠其生乎?願師詳之。”僧曰:“誠如是,果吾之志也。檀越為父而求吾,吾豈有不可之意。且吾以身委於野獸,曷若惠人之生乎?然今日尚未食,願致一飯而後死也。”宗素且喜且謝,即以所挈食置於前,僧食之立盡,而又曰:“吾既食矣,當亦奉教,然俟吾禮四方之聖也。”
的心根本就弄不到,只好唸佛行善,希望可以減緩父親的病情。於是他就召請和尚轉經,命令工人鑄造佛像,後來還親自帶著飯,到郡中寺院去給和尚吃。
有一天,他因為去送飯,誤入一條山路中,看見山下有一個石龕,龕中有一位胡人和尚,樣子很老很瘦,穿褐色毛線做成的袈裟,盤坐在一塊磐石上。楊宗素認為這和尚是一位異人,就行禮問道:“大師是什麼人?你獨處深谷之中,以人跡不到的地方為家,又沒有侍奉的人,您不怕山野之獸害您嗎?不然,您是得到釋迦牟尼的道術了吧?”和尚說:“我本姓袁,祖先住在巴山。以後的子孫,有的在弋陽,散遊在各個山谷之中,都能繼承修行祖業,是林泉間的高士,極能吟笑。喜歡作詩的人們,都讚賞他們善吟笑,於是就在天下略有名聲。有姓孫的,也是我的本族,他們則大多交遊於豪貴之門,也因為善談笑,所以又周遊於街市店鋪之間。每一次嬉戲,都能讓人獲利。只有我喜歡佛教,擺脫塵俗,安心山谷之中身心不被牽動,而且在這裡已經有許多年了。我常常羨慕殘酷的歌利王曾割截人的身體,等覺悟後投崖而喂餓虎的善行,所以我吃橡子、栗子,喝泉水,遺憾沒有虎狼來吃我。要是有虎狼吃我,我也心甘情願地接受。”
楊宗素便告訴他:“大師真是修為到最高境界的人,能捨棄自己的身體而不顧,要把自己喂野獸,真可謂仁慈英勇都到了極點了。既然這樣,弟子的老父親有病已經幾個月了,治也沒治好,我日夜憂愁,毫無辦法。有醫生說:‘是心病,不吃活人的心,無論如何也是治不好的。’現在大師能把身體捨棄給虎狼,用來解救它的飢餓,哪裡比得上把命舍給人,來把他救活呢?願大師好好考慮。”和尚說:“如果真是這樣,果然是我的志願。施主為了父親來求我,我哪能有不答應的道理呢?況且我把身體捨棄給野獸,哪裡比得上把人救活的恩惠呢?但是今天我還沒吃飯,請給我一頓飯吃,然後我再死。”楊宗素又是高興又是感激,就把帶的飯送到和尚面前,和尚立刻把飯吃光了,又說:“我吃了飯,就應該照你說的去做,但是要等我拜完了四方的神靈。”
於是整其衣,出龕而禮。禮東方已畢,忽躍而騰上一高樹。宗素以為神通變化,殆不可測。
俄召宗素,厲而問曰:“檀越曏者所求何也?”宗素曰:“願得生人心,以療吾父疾。”僧曰:“檀越所願者,吾已許焉。今欲先說《金剛經》之奧義,且聞乎?”宗素曰:“某素尚浮圖氏,今日獲遇吾師,安敢不聽乎?”僧曰:“《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檀越若要取吾心,亦不可得矣。”言已,忽跳躍大呼,化為一猿而去。宗素驚異,惶駭而歸。出《宣室志》。
孫 恪
廣德中,有孫恪秀才者,因下第,遊於洛中。至魏王池畔,忽有一大第,土木皆新,路人指雲:“斯袁氏之第也。”恪徑往叩扉,無有應聲。戶側有小房,簾帷頗潔,謂伺客之所,恪遂褰簾而入。良久,忽聞啟關者,一女子光容鑑物,豔麗驚人,珠初滌其月華,柳乍含其煙媚,蘭芬靈濯,玉瑩塵清。恪疑主人之處子,但潛窺而已。女摘庭中之萱草,凝思久立,遂吟詩曰:“彼見是忘憂,此看同腐草。青山與白雲,方展我懷抱。”吟諷慘容。後因來褰簾,忽睹恪,遂驚慚入戶,使青衣詰之曰:“子何人,而夕向於此?”恪乃語以稅居之事。曰:“不幸衝突,頗益慚駭。幸望陳達於小娘子。”青衣具以告。女曰:“某之醜拙,況不修容,郎君久盼簾帷,當盡所睹,豈敢更迴避耶?願郎君少佇內廳,當暫飾裝而出。”
於是和尚整整衣服,出龕行禮。向東方行完禮之後,他忽然跳到一棵高樹上。楊宗素以為這是他的神通變化,深不可測。
不一會兒他召喚楊宗素,厲聲問道:“施主剛才求我什麼事啊?”楊宗素說:“希望得到活人心,來治療我父親的病。”和尚說:“施主請求的,我已經答應了。現在想先說一說《金剛經》的深奧之義,想聽嗎?”楊宗素說:“我一向崇尚佛教,今天能遇上您,怎麼敢不聽呢?”和尚說:“《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施主如果想取我的心,也不可得了!”說完,他忽然跳躍大叫,變成一隻猿候跑了。楊宗素十分驚異,又驚又怕地回來了。出自《宣室志》。
孫 恪
唐朝廣德年間,有一個叫孫恪的秀才,因為落第,遊於洛陽。他走到魏王池畔,忽然看到一所高大的宅第,土木都是新的,過路人指著說:“這是老袁家的府第。”孫恪徑直走上前敲門,沒有人答應。門旁有一所小房,簾帷很乾淨,孫恪認為是來客暫時等待的地方,就一挑門簾走了進去。過了許久,忽然聽到開門的聲音,一位女子容光可鑑,豔麗驚人,像珍珠剛洗出月兒似的光華,像稚柳含煙一樣的嫵媚,像蘭一樣芬芳讓人精神煥然,像玉一樣晶瑩讓塵埃為之澄清。孫恪懷疑她是這家主人的女兒,只是偷偷看她罷了。女子摘下院子裡的一棵萱草,久久地站在那裡沉思,於是吟詩道:“彼見是忘憂,此看同腐草。青山與白雲,方展我懷抱。”她吟詩時的樣子很愁苦。後來由於她也來挑門簾,忽然看到了孫恪,於是又吃驚又羞慚地走進門去,讓一個婢女來問道:“你是什麼人?為什麼夜間到了這裡?”孫恪就把要租房子的事情說了。他又說:“不幸衝撞了你家小娘子,我心裡很不安。請你轉告她。”婢女全都告訴了那女子。女子又讓婢女傳話說:“我又醜又拙,況且還沒修飾面容。郎君在簾內看了好久,應該全都看到了,哪敢再回避呢?希望郎君在內廳少候,我應當暫時打扮一下再出去。”
恪慕其容美,喜不自勝。詰青衣曰:“誰氏之子?”曰:“故袁長官之女,少孤,更無姻戚,唯與妾輩三五人,據此第耳。小娘子見求適人,但未售也。”良久,乃出見恪,美豔愈於曏者所睹。命侍婢進茶果曰:“郎君即無第舍,便可遷囊橐於此廳院中。”指青衣謂恪曰:“少有所須,但告此輩。”恪愧荷而已。恪未室,又睹女子之妍麗如是,乃進媒而請之,女亦忻然相受,遂納為室。袁氏贍足,巨有金繒。而恪久貧,忽車馬煥若,服玩華麗,頗為親友之疑訝。多來詰恪,恪竟不實對。恪因驕倨,不求名第,日洽豪貴,縱酒狂歌,如此三四歲,不離洛中。
忽遇表兄張閒雲處士,恪謂曰:“既久暌間,頗思從容。願攜衾綢,一來宵話。”張生如其所約。及夜半將寢,張生握恪手,密謂之曰:“愚兄於道門曾有所授,適觀弟詞色,妖氣頗濃,未審別有何所遇,事之鉅細,必願見陳。不然者,當受禍耳。”恪曰:“未嘗有所遇也。”張生又曰:“夫人稟陽精,妖受陰氣,魂掩魄盡,人則長生;魄掩魂消,人則立死。故鬼怪無形而全陰也,仙人無影而全陽也。陰陽之盛衰,魂魄之交戰,在體而微有失位,莫不表白於氣色。向觀弟神采,陰奪陽位,邪幹正腑,真精已耗,識用漸隳,津液傾輸,根蒂蕩動,骨將化土,顏非渥丹,必為怪異所鑠,何堅隱而不剖其由也?”恪方驚悟,遂陳娶納之因。張生大駭曰:“只此是也,其奈之何?”恪曰:“弟忖度之,有何異焉?”張曰:“豈有袁氏海內無瓜葛之親哉!又辨慧多能,
孫恪愛慕她容貌姣好,喜不自勝。他問婢女道:“你家小娘子是誰家的女兒?”婢女說:“以前袁長官的女兒,從小喪父,再沒有別的親戚,只與我們三五個僕人,住在這所宅第。小娘子想要找個合適的人嫁出去,只是還沒有實現。”過了很久,小娘子才出來見孫恪,比他剛才見到的更美豔了。她讓婢女獻茶果說:“郎君既然沒有房子住,就可以把行囊搬到這宅院裡來。”她指著婢女對孫恪說:“不管需要什麼,只要告訴這些人就行。”孫恪心裡只覺得羞愧罷了。他沒有妻室,又見這女子如此美豔,就提出了求婚的要求,女子也欣然接受,於是他就娶她為妻。袁氏家裡富足,有很多金銀繒帛。而孫恪本來一直很窮,忽然間車馬煥然一新,服飾玩物華麗,很讓親友們懷疑和驚訝。有許多人來盤問孫恪,孫恪最終也沒有說實話。孫恪於是開始變得驕縱傲慢,不求功名,天天接待豪貴,縱酒狂歡。如此過了三四年,沒離開洛陽。
有一天他忽然遇到表兄張閒雲處士,孫恪對他說:“久別未見,很想好好聊聊天。請帶著你的被褥,夜裡過來說說話。”張生按他說的做了。到半夜要就寢的時候,張生握著孫恪的手,悄悄對他說:“愚兄曾經受過道家的傳授,剛才觀察你的言詞和臉色,妖氣很重,不知道另外你遇到了什麼,希望你把發生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訴我。不然的話,必會遭受災禍的。”孫恪說:“我沒遇上什麼呀。”張生又說:“人秉承陽氣而生,妖接受陰氣而存在。魂掩魄盡,人則長生,魄掩魂消,人則立死。所以鬼怪無形而全是陰氣,仙人無影而全是陽氣。陰陽的盛衰,魂魄的矛盾,在體內稍有不正常,沒有不表現在氣色上的。剛才觀察你的神采,陰氣侵奪了陽氣的位置,邪氣干預正腑,真氣已經耗損,心智漸漸毀壞,津液流出,根本動搖,骨將變成土。你臉上沒有紅潤,一定是被妖異消磨得如此,為什麼還硬是隱瞞不說實話呢?”孫恪這才驚醒,就說出了娶妻的前前後後。張生大驚道:“就是這件事!你想怎麼辦呢?”孫恪說:“我思量一下,她有什麼怪異呢?”張生說:“姓袁的哪裡能海內沒有一個親戚呢?她又聰慧多能,
足為可異矣。”遂告張曰:“某一生邅迍,久處凍餒,因滋婚娶,頗似蘇息,不能負義,何以為計?”張生怒曰:“大丈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傳雲:‘妖由人興,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且義與身孰親?身受其災,而顧其鬼怪之恩義,三尺童子,尚以為不可,何況大丈夫乎?”張又曰:“吾有寶劍,亦干將之儔亞也。凡有魍魎,見者滅沒。前後神驗,不可備數。詰朝奉借,倘攜密室,必睹其狼狽,不下昔日王君攜寶鏡而照鸚鵡也。不然者,則不斷恩愛耳。”
明日,恪遂受劍。張生告去,執手曰:“善伺其便。”恪遂攜劍,隱於室內,而終有難色。袁氏俄覺,大怒而責恪曰:“子之窮愁,我使暢泰。不顧恩義,遂興非為,如此用心,則犬彘不食其餘,豈能立節行於人世也?”恪既被責,慚顏惕慮,叩頭曰:“受教於表兄,非宿心也。願以飲血為盟,更不敢有他意。”汗落伏地。袁氏遂搜得其劍,寸折之,若斷輕藕耳。恪愈懼,似欲奔迸。袁氏乃笑曰:“張生一小子,不能以道義誨其表弟,使行其凶險,來當辱之。然觀子之心,的應不如是。然吾匹君已數歲也,子何慮哉!”恪方稍安。後數日,因出,遇張生,曰:“無何使我撩虎鬚,幾不脫虎口耳!”張生問劍之所在,具以實對。張生大駭曰:“非吾所知也。”深懼而不敢來謁。
後十餘年,袁氏已鞠育二子。治家甚嚴,不喜參雜。後恪之長安,謁舊友人王相國縉,遂薦於南康張萬頃大夫,為經略判官,挈家而往。袁氏每遇青松高山,凝睇久之,若有
這就夠怪的了!”於是孫恪告訴張生說:“我一生艱難,長期處在凍餓之中,因為娶了這房妻室,才好像恢復了一些生氣,我不能忘恩負義,怎麼辦呢?”張閒雲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侍奉人,怎麼還能去侍奉鬼呢?相傳說:‘妖是由於人而興起的,人沒有過失,妖不能自己作怪。’況且恩義和身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受到她的危害,還顧及她鬼怪的恩義,三歲的小孩,也認為不可以,何況大丈夫呢?”張閒雲又說:“我有一把寶劍,也是可以和干將相提並論的。凡是有鬼怪,見了這把寶劍就消失了。前後靈驗的事,不可一一盡數。明天早晨我借給你,如果你偷偷地拿進臥室,一定能看到她的狼狽相,不亞於從前王君拿著寶鏡照鸚鵡。不這樣的話,你就斷不了和她的恩愛。”
第二天,孫恪就接受了那把劍。張生告退,拉著孫恪的手說:“要見機行事!”孫恪就把那寶劍藏到室內,而始終有為難的神情。袁氏很快便發覺了,生氣地譴責孫恪說:“你窮困愁苦,我使你順暢安泰。你不顧恩義,於是胡作非為。這樣的用心,連豬狗都不想吃你,怎麼能樹立名節活在人世上呢?”孫恪被譴責後,慚愧又擔心,叩頭說:“這是表兄讓我乾的,不是我的本心。願歃血發誓,再不敢有別的想法。”他汗流滿面地趴在地上。袁氏就搜出那把寶劍,一寸一寸地折斷,像折斷蓮藕那麼輕鬆。孫恪更加害怕,好像要奔逃的樣子。袁氏就笑著說:“張閒雲這個小子,不能用道義來教誨他的表弟,倒讓你做凶險的事,他來了我應該羞辱羞辱他。然而觀察你的心,確實不是這樣。我嫁給你已經幾年了,你還有什麼擔心的呢!”孫恪這才稍微安下心來。幾天後,孫恪外出,遇到張生,孫恪說:“不久前你讓我去撩撥老虎的鬍鬚,差點被老虎吃掉了!”張生問劍在哪裡,孫恪全都如實說了。張閒雲大驚道:“這是我沒想到的。”他非常害怕,不敢來拜見。
十幾年後,袁氏已經生養了兩個兒子。治家很嚴,不喜歡和別人湊合在一起。後來孫恪到了長安,拜見老朋友相國王縉,王縉就把他推薦給南康張萬頃大夫,讓他當了經略判官,帶著全家前往。袁氏每每遇到青松高山,都凝神注視許久,好像有
不快意。到端州,袁氏曰:“去此半程,江壖有峽山寺,我家舊有門徒僧惠幽居於此寺,別來數十年。僧行夏臘極高,能別形骸,善出塵垢。倘經彼設食,頗益南行之福。”恪曰:“然。”遂具齋蔬之類。及抵寺,袁氏欣然,易服理妝,攜二子詣老僧院,若熟其徑者。恪頗異之。遂將碧玉環子以獻僧曰:“此是院中舊物。”僧亦不曉。及齋罷,有野猿數十,連臂下於高鬆,而食於生臺上。後悲嘯捫蘿而躍,袁氏惻然。俄命筆題僧壁曰:“剛被恩情役此心,無端變化幾湮沉。不如逐伴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乃擲筆於地,撫二子咽泣數聲,語恪曰:“好住好住!吾當永訣矣。”遂裂衣化為老猿,追嘯者躍樹而去。將抵深山而復返視,恪乃驚懼,若魂飛神喪。良久,撫二子一慟。
乃詢於老僧,僧方悟:“此猿是貧道為沙彌時所養。開元中,有天使高力士經過此,憐其慧黠,以束帛而易之。聞抵洛京,獻於天子。時有天使來往,多說其慧黠過人,長馴擾於上陽宮內。及安史之亂,即不知所之。於戲!不期今日更睹其怪異耳。碧玉環者,本訶陵胡人所施,當時亦隨猿頸而往。今方悟矣。”恪遂惆悵,艤舟六七日,攜二子而回棹,不復能之任也。出《傳奇》。
崔 商
元和中,荊客崔商上峽之黔。秋水既落,舟行甚遲。江濱有溪洞,林木勝絕。商因杖策徐步,窮幽深入。不三四里,
不高興的神情。到了端州,袁氏說:“離這一半的路程,江邊上有一所峽山寺,我家以前有一個門徒僧惠幽住在這個寺裡,相別幾十年了。這個和尚修行很高,能辨別人的形體,善出塵垢。如果經過那裡設食祭祀,對於我們往南走是有好處的。”孫恪說:“好的。”於是就準備了蔬果素齋。等到抵達寺中,袁氏非常高興,她換了衣服化了妝,領著兩個孩子到老和尚院裡,好像很熟悉這裡的道路。孫恪覺得很奇怪。袁氏就把一枚碧玉環獻給老和尚,說:“這是寺院的舊物。”老和尚也不明白。等到吃完齋飯,有幾十只野猿,從高高的松樹上拉著手下來,在生臺上吃東西。後來它們悲叫著,抓著藤蘿跳躍而去。袁氏很悲痛,立刻命人拿筆在和尚的牆壁上寫道:“剛被恩情役此心,無端變化幾湮沉。不如逐伴歸山去,長嘯一聲煙霧深。”於是把筆扔到地上,撫摸著兩個孩子哭泣了幾聲,對孫恪說:“保重保重!我得永別了!”於是她撕裂衣服變成一隻老猿,追趕著那些悲嘯的野猿跳到樹上離開了。要到深山時,它又回過頭來望了望。孫恪這才感到可怕,好像魂飛魄散。過了很久,他撫摸著兩個孩子,父子一齊慟哭。
孫恪就向老和尚詢問。老和尚這才恍然大悟,說道:“這猿是貧僧剛出家時養的。開元年間,有一天皇帝的使者高力士經過這裡,喜歡它聰明機靈,用絲綢把它換走了。聽說到了洛陽,獻給天子了。時常有天子的使者經過這裡,大多都說它聰慧過人,一直馴養在上陽宮內。到了安史之亂,就不知它到哪裡去了。嗚呼!沒想到今天又看到它的怪樣子了!那枚碧玉環,本來是訶陵胡人施捨的,當時也戴在猿的脖子上隨它去了。現在我才想起來。”孫恪於是非常惆悵,停船六七天,才領著兩個孩子回船而返,不能再去上任了。出自《傳奇》。
崔 商
元和年間,荊地客人崔商經過三峽到黔地去。秋天江水水位已經下落,船走得很慢。江邊有個溪洞,林木繁茂,景緻絕美。崔商就拄著手杖慢步,向幽靜處深入。走了不到三四里,
忽有人居。石橋竹扉,板屋茅舍,延流詰曲,景象殊迥。商因前詣,有尼眾十許延客,姿貌言笑,固非山壑之徒。即升其居,見廷內舍上,多曝果慄,及窺其室,堆積皆滿。須臾,則自外齋負眾果累累而去。商謂其深山窮谷,非能居焉,疑為妖異,忽遽而返。眾尼援引留連,詞意甚懇。商既登舟,訪於舟子,皆曰:“此猿猱耳。前後遇者非一,賴悟速返。不爾,幾為所殘。”商即聚僮僕,挾兵杖,亟往尋捕,則無蹤跡矣。出《集異記》。
忽然看到有人住在那裡。石橋竹門,板屋茅舍,溪流彎轉,景象特別不一樣。崔商於是走了過去,有十多個尼姑出來迎他。她們的姿貌言笑,絕不是山野裡的一般人。他就進到院裡,見屋上屋下到處都晾晒著果慄。等到往室內一瞧,屋裡也堆滿了乾果。不多時,就見尼姑們從外屋進來,揹著各種山果離開。崔商認為這深山幽谷之中,不是人能居住的,懷疑她們是妖怪,忽然急忙往回走。眾尼姑拉拉扯扯地挽留,言詞特別誠懇。崔商上船之後,向擺船的人打聽,擺船的人都說:“這是些猿猴罷了,前前後後遇見的不是一個人了。多虧你醒悟得早很快回來了。不然,差不多會被它們害了。”崔商就聚集僮僕,帶著兵杖,急速前往尋捕它們,卻不見蹤跡了。出自《集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