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copy)
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
許宣平 劉清真 張 殖 蕭靜之 朱孺子
許宣平
許宣平,新安歙人也。唐睿宗景雲中,隱於城陽山南塢,結庵以居。不知其服餌,但見不食。顏色若四十許人,行如奔馬。時或負薪以賣,擔常掛一花瓠及曲竹杖,每醉騰騰拄之以歸,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爾來三十餘年,或拯人懸危,或救人疾苦。城市人多訪之,不見,但覽庵壁題詩云:“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明朝飲碧泉。樵人歌壠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好事者多詠其詩。有時行長安,於驛路洛陽同華間傳舍是處題之。天寶中,李白自翰林出,東遊經傳舍,覽詩吟之,嗟嘆曰:“此仙詩也。”乃詰之於人,得宣平之實。白於是遊及新安,涉溪登山,累訪之不得,乃題其庵壁曰:“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餘。”是冬野火燎其庵,
許宣平
許宣平是新安歙縣人。唐睿宗景雲年間,他隱居在城陽山的南塢,蓋了一所小草房居住。不知他服食什麼藥物,只知他不吃飯。他的臉色像四十來歲的人,走起路來像奔跑的馬。他有時擔著柴到城裡去賣,柴擔上常常掛著一隻花葫蘆和一根彎竹杖,常常醉醺醺地拄著竹杖回山,獨自吟唱道:“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三十多年來,他或是把人從危難中拯救出來,或是救濟那些患病困苦的人。很多城裡人都去拜訪他,但都見不到他,只看見他住的小草房的牆壁上題著詩說:“隱居三十載,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明朝飲碧泉。樵人歌壠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許多好事者都誦讀他的詩。有時他去長安,在官道上從洛陽到同華之間的傳舍裡,到處題著他的詩。天寶年間,李白從翰林院出來,向東遊歷路過傳舍時,看了他的詩吟詠之後,感嘆地說:“這是神仙的詩啊!”於是就向別人打聽這是誰寫的詩,得知了許宣平的情況。於是李白就到新安遊歷,涉水翻山,多次求訪也沒有找到許宣平,就在他的小草房的牆壁上題詩道:“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餘。”這年冬天,野火燒了他的草房,
莫知宣平蹤跡。百餘年後,鹹通七年,郡人許明奴家有嫗。常逐伴入山採樵,獨於南山中見一人坐石上,方食桃,甚大。問嫗曰:“汝許明奴家人也?我明奴之祖宣平。”嫗言:“常聞已得仙矣。”曰:“汝歸,為我語明奴,言我在此山中。與汝一桃食之,不可將出。山虎狼甚多,山神惜此桃。”嫗乃食桃,甚美,頃之而盡。宣平遣嫗隨樵人歸家言之,明奴之族甚異之,傳聞於郡人。其後嫗卻食,日漸童顏,輕健愈常。中和年已後,兵荒相繼,居人不安。明奴徙家避難,嫗入山不歸。今人採樵,或有見其嫗,身衣藤葉,行疾如飛。逐之,升林木而去。出《續仙傳》。
劉清真
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於壽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至陳留遇賊,或有人導之令去魏郡,清真等復往。又遇一老僧,導往五臺。清真等畏其勞苦,五臺寺尚遠,因邀清真等還蘭若宿。清真等私議,疑老僧是文殊師利菩薩,乃隨僧還。行數裡,方至蘭若。殿宇嚴淨,悉懷敬肅,僧為說法,大啟方便。清真等併發心出家,隨其住持。積二十餘年,僧忽謂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輩必罹其患,宜先為之防;不爾,則當敗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長跪,僧乃含水遍噴,口誦密法。清真等悉變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動。須臾之間,代州吏卒數十人,詣臺有所收捕,
沒有人知道許宣平的行蹤。一百多年以後,鹹通七年,郡中人許明奴家有一位老婦人。她經常與人結伴進山打柴,獨自在南山中看見一個人坐在石頭上,正在吃桃,桃子很大。那人問老婦人說:“你是許明奴家的人吧?我是許明奴的祖先許宣平。”老婦人說:“曾經聽說他已經成仙了。”他說:“你回去以後,替我告訴許明奴,說我在這山裡頭。我給你一個桃吃,不能拿出去。這山裡虎狼很多,山神很珍惜這桃子。”老婦人就把桃子吃了,味道很美,不一會兒就吃完了。許宣平打發老婦人跟著打柴的人一起回家說了此事,許明奴的族人覺得此事非常奇異,全郡的人都聽說了此事。後來老婦人就不愛吃飯,一天天變得年輕,比常人更加輕捷健壯。唐僖宗中和年間以後,連連發生兵亂,百姓不安。許明奴搬家避難,老婦人進山就不再回來了。現在有人進山打柴,還有見到那位老婦人的,她身穿藤葉,行走如飛。追趕她,她就升到林木之上離去。出自《續仙傳》。
劉清真
唐代天寶年間,有一個叫劉清真的人,與他的同伴們共二十人在壽州做茶葉生意,每人趕著一匹馬馱貨物。走到陳留時遇上賊寇,有人引導他們去魏郡,劉清真等人便又往魏郡去。路上又遇到一位老和尚,引導他們去五臺山。劉清真等人害怕勞苦,因為離五臺山還很遠,於是老和尚請他們回寺裡住下。劉清真等人私下議論,懷疑老和尚是文殊師利菩薩,就跟著和尚回去。走了幾裡,才來到寺裡。寺裡的殿宇莊嚴潔淨,他們都肅然起敬,老和尚為他們說法,大開方便之門。劉清真等人都有了出家的念頭,跟著在老和尚住持的寺裡修行。過了二十多年,老和尚忽然對劉清真等人說:“有一個大魔王出現,你們一定會遭到它的禍害,應該先為你們預防一下;不然,就會敗壞人們的法事。”於是他讓劉清真等人跪下,他口中含著水逐個噴他們,口中還念著祕訣。劉清真等人全變成了石頭,他們心中明白,卻不能移動。沒過多久,代州的幾十個吏卒就到五臺山來抓什麼人,
至清真所居,但見荒草及石,乃各罷去。日晚,老僧又來,以水噀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靈,知遇菩薩,悉兢精進。後一月餘,僧雲:“今復將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欲遠送汝,汝俱往否?”清真等受教。僧悉令閉目,戒雲:“第一無竊視,敗若大事。但覺至地,即當開目。若至山中,見大樹,宜共庇之。樹有藥出,亦宜哺之。”遂各與藥一丸雲:“食此便不復飢,但當思惟聖道,為出世津樑也。”言訖作禮,禮畢閉目,冉冉上升,身在虛空。可半日許,足遂至地。開目,見大山林。
或遇樵者,問其地號,乃廬山也。行十餘里,見大藤樹,週迴可五六圍,翠陰蔽日。清真等喜雲:“大師所言奇樹,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數日後,樹出白菌,鮮麗光澤,恆飄飄而動。眾相謂曰:“此即大師所云靈藥。”採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紿而先食盡。徒侶莫不慍怒,詬責雲:“違我大師之教。”然業已如是,不能毆擊。久之,忽失所在,仰視在樹杪安坐。清真等復雲:“君以吞藥故能升高。”其人竟不下。經七日,通身生綠毛,忽有鶴翱翔其上,因謂十九人云:“我誠負汝,然今已得道,將舍汝,謁帝於此天之上。宜各自勉,以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樹執別,仙者不顧,遂乘雲上升,久久方滅。清真等失藥,因各散還人間。中山張倫,親聞清真等說云然耳。出《廣異記》。
走到劉清真等人住的地方,只看見了荒草和石頭,就各自作罷離去。到晚上,老和尚又來了,用水把他們噴成人。劉清真等人這才知道他是神靈,知道自己遇上了菩薩,全都爭先恐後地力求精進。一個多月以後,老和尚說:“現在又將有一個大魔王出現,一定會大肆搜捕你們,那該怎麼辦呢?我想把你們送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你們全都願意去嗎?”劉清真等人都願意接受老和尚的指教。老和尚讓他們全都閉上眼睛,警告說:“第一是不要偷看,免得敗壞了你們的大事。只要覺得到了地面,就可以睜開眼睛。如果到了山中,看到一棵大樹,應該共同在樹下躲避。樹上有藥長出來,也應該吃了它。”於是分別給他們每人一丸藥,說:“吃了這藥就不會再覺得飢餓,應該想只有聖道才是超脫塵世的渡口橋樑。”說完他們就行禮,行完禮就閉上眼睛,然後就覺得自己在冉冉上升,身體飄在虛空之中。大約半天左右,腳就碰到地面。睜開眼,就看見一片大山林。
有人遇上砍柴的,問那地方的名稱,原來是廬山。走了十幾裡,看見一棵大藤樹,有五六圍粗,綠蔭遮住了太陽。劉清真等高興地說:“大師說的那棵奇樹,一定是這棵樹!”各自拔草坐到樹下。幾天後,大樹上長出白菌,色澤光鮮亮麗,總是輕飄飄地在動。眾人互相說:“這就是大師說的那靈藥。”便採下來共同分著吃。其中有一個人,欺騙了大家,自己先把那菌吃光了。夥伴們沒有不生氣的,斥罵道:“你違背了大師對我們的教導!”但是已經如此了,也不能打他。過了很久,那人忽然不見了,抬頭一看,見他在樹梢上安安穩穩地坐著。劉清真等又說:“你因為吞了藥,所以才能升高。”那人始終不肯下來。過了七天,那人通身長出綠毛,忽然有一隻仙鶴翱翔在他的頭上,於是他對十九個人說:“我實在是對不起大家,但是現在已經成仙了,將要離開大家,到天上去拜見玉帝。各位應該各自勤勉努力,成為一個真仙。”劉清真等請他下來與大家握手告別,他看也不看,就乘著雲朵上升,好長時間才消失。劉清真等人因為失去靈藥,就只好各自散開回到人間。中山的張倫,親耳聽到劉清真等人講述這件事。出自《廣異記》。
張 殖
張殖,彭州導江人也。遇道士姜玄辨,以六丁驅役之術授之。大曆中,西川節度使崔寧,嘗有密切之事差人走馬入奏。發已三日,忽於案上文籍之中,見所奏表淨本猶在;其函中所封,乃表草耳。計人馬之力,不可復追,憂惶不已,莫知其計。知殖術,召而語之。殖曰:“此易耳,不足憂也。”乃炷香一爐,以所寫淨表置香菸上,忽然飛去。食頃,得所封表草墜於殖前。及使回問之,並不覺。進表之時,封題印署如故。崔公深異之,禮敬殊常。問其所受道之由,雲:“某師姜玄辨,至德中,於九龍觀舍力焚香數歲,因拾得殘缺經四五紙,是太上役使六丁法,咒術備足。乃選深山幽谷無人跡處,依法作壇持咒,晝夜精勤。本經雲一十四日,玄辨為九日而應。忽有黑風暴雨,驚駭於人,視之雨下,而壇場不溼。又有雷電霹靂,亦不為驚懼。良久,見奇形異狀鬼神繞之,亦不為畏。須臾,有鐵甲兵士數千,金甲兵士數千,瞰噪而下,亦不驚怖。久之,神兵行列,如有所候。即有天女,著繡履繡衣,大冠佩劍立,向玄辨曰:‘既有呼召,有何所求?’玄辨以術數為請。六丁兵仗,一時隱去。自此每日有一丁侍之,凡所徵求,無不立應。以術授殖,謂曰:‘術之與道,相須而行。道非術無以自致,術非道無以延長。若得術而不得道,亦如欲適萬里而足不行也。
張 殖
張殖是彭州導江人。他遇到了道士姜玄辨,姜玄辨就把六丁驅役的法術傳授給他。大曆年間,西川節度使崔寧,曾經有祕密緊急的事,派人騎馬到京中奏報。那人已經出發三日,崔寧忽然在桌案上的文籍當中,發現要奏報的奏章謄清本還在,而函中密封的是奏章的草稿而已。計算一下人馬的速度,不可能再追上了,崔寧又愁又怕,坐臥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他知道張殖會法術,就把他找來告訴他這個情況。張殖說:“這很容易,不必發愁。”於是他點燃一爐香,把謄清的奏章放在香菸上,奏章忽然就飛走了。過了一頓飯的時間,那密封的奏章草稿就落到張殖面前。等到使者回來一問,使者並沒發覺。遞上奏章的時候,封函上的題字印章都和原來一樣。崔寧深感驚異,因而對張殖非常敬重。他問張殖是怎樣學會道術的,張殖說:“我的老師是姜玄辨,至德年間,他在九龍觀下力氣燒了幾年香,拾到四五頁殘缺的經書紙片,上面寫的是太上役使六丁的法術,咒語法術很完備。於是他就到深山幽谷中選了一個沒有人跡的地方,依照那上面敘述的方法建造法壇,持唸咒語,不分晝夜地精心研究,勤奮練習。本來經文上說要十四天才能見效,而老師姜玄辨做了九天就應驗了。忽然出現了黑風暴雨,令人害怕,看起來下雨了,但是壇場並沒被澆溼。又有雷電霹靂,他也不驚慌。過了許久,便有奇形怪狀的鬼神圍繞著他,他也不害怕。一會兒,有幾千名鐵甲兵士,幾千名金甲兵士,向下看著,吵嚷著降落下來,他還是不怕。又過了很久,只見神兵站成排,好像在等候什麼人。當即就有一位天女,穿著繡花鞋繡花衣,戴著高大的帽子,佩帶寶劍,站在那裡,對姜玄辨說:‘既然有招呼,你有什麼要求嗎?’姜玄辨便要求教他道術。這時再看,神兵、武器,一時全都不見了。從此,每天都有一名神兵侍候他,只要他提出要求,沒有不立刻響應的。後來他又把道術傳授給了我,對我說:‘術和道,是相輔相成的。道沒有術不能自己成功,術沒有道不能維持長久。如果得術而不得道,那就像想要到達萬里之地而腳不走路。
術者雖萬端隱見,未除死籙,固當棲心妙域,注念丹華,立功以助其外,煉魄以存其內,內外齊一,然後可適道,可以長存也。峨眉山中,神仙萬餘人,自皇人統領,置宮府,分曹屬,以度於人。吾與汝觀道之纖芥,未造其玄微。龍蛇之交,與汝入洞府,朝真師,庶可以講長生之旨也。’師玄辨隱去二十餘歲。此年龍蛇之交,當隨師登峨眉,入洞天,不久往矣。”是年大曆十二年丁巳,殖與玄辨隱去,不復見。出《仙傳拾遺》。
蕭靜之
蘭陵蕭靜之,舉進士不第。性頗好道,委書策,絕粒煉氣。結廬漳水之上,十餘年而顏貌枯悴,齒髮凋落。一旦引鏡而怒,因遷居鄴下,逐市人求什一之利。數年而資用豐足,乃置地葺居。掘得一物,類人手,肥而且潤,其色微紅。嘆曰:“豈非太歲之神,將為祟耶?”即烹而食之,美。既食盡,逾月而齒髮再生,力壯貌少,而莫知其由也。偶遊鄴都,值一道士,顧靜之駭而言曰:“子神氣若是,必嘗餌仙藥也。”求診其脈焉,乃曰:“子所食者肉芝也。生於地,類人手,肥潤而紅。得食者壽同龜鶴矣。然當深隱山林,更期至道,不可自混於臭濁之間。”靜之如其言,舍家雲水,竟不知所之。出《神仙感遇傳》。
術,儘管它變化萬端,時隱時現,但只要自己的名字還沒從死冊上除去,就一定要潛心到妙境中,一心想著煉丹,建立功德作為身外的輔助,修養心神來保存內在的境界,內外一致,才可以得道,才能長生不死。峨眉山中,有一萬多名神人,自有天帝統領,還設置宮府,分立官署,用來超度人們。我和你見到的道術還是微不足道的,還未到達那玄妙精微的境地。在龍年和蛇年交替的時候,我和你一塊入洞府,去拜見一位真正的仙師,希望可以給咱講講長生的要旨吧!’老師姜玄辨隱去二十多年了。今年正是龍蛇交會的時候,我要跟著老師登峨眉山,進洞天,不能久住了。”這一年是大曆十二年丁巳歲,張殖和姜玄辨都隱去了,不再出現在人間。出自《仙傳拾遺》。
蕭靜之
蘭陵的蕭靜之,參加進士考試沒有考中。他生性很喜歡道術,就扔掉了書本,不吃飯,專心煉氣。他在漳水邊上蓋了一間草廬,修煉了十幾年之後,他的容顏變得枯乾憔悴,牙齒和頭髮全都掉了。一天早晨,他一照鏡子就生氣了,便遷居到鄴下,跟隨著商人們去求取那十分之一的利潤。過了幾年就衣食豐足,吃穿不愁了,於是他就買地蓋房子。蓋房子的時候,從地裡挖出來一樣東西,那東西樣子像人手,肥胖而且光潤,顏色微紅。蕭靜之嘆道:“難道這是太歲神?它要作祟嗎?”他就把那東西煮著吃了,味道很美。吃完之後,過了一個月,他的牙齒和頭髮又長出來了,精力也旺盛了,相貌也年輕了,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他偶然到鄴都一遊,遇上一位道士,道士看著他吃驚地說:“你的氣色這樣好,一定是曾經吃過仙藥!”請求給他把一把脈,然後說:“你吃的是肉芝。肉芝這東西生在地下,像人手,肥實光潤而且發紅。能吃到肉芝的人,就和龜、鶴一樣長壽了。但是應當隱居到深山老林之中,去修煉更高的道術,不能自己混雜在世俗的腥臭渾濁之地。”蕭靜之就按道士說的那樣去做,舍家做了遊方道士,後來就不知他到哪兒去了。出自《神仙感遇傳》。
朱孺子
朱孺子,永嘉安國人也。幼而事道士王玄真,居大箬巖。深慕仙道,常登山嶺,採黃精服餌。一日,就溪濯蔬,忽見岸側有二小花犬相趁。孺子異之,乃尋逐入枸杞叢下。歸語玄真,訝之,遂與孺子俱往伺之,復見二犬戲躍。逼之,又入枸杞下。玄真與孺子共尋掘,乃得二枸杞根,形狀如花犬,堅若石。洗挈歸以煮之。而孺子益薪看火,三日晝夜,不離灶側。試嘗汁味,取吃不已。及見根爛,告玄真來共取,始食之。俄傾而孺子忽飛昇在前峰上。玄真驚異久之。孺子謝別玄真,升雲而去。到今俗呼其峰為童子峰。玄真後餌其根盡,不知年壽,亦隱於巖之西陶山。有采捕者,時或見之。出《續神仙傳》。
朱孺子
朱孺子是永嘉安國人。他從小就侍奉道士王玄真,住在大箬巖。他很羨慕成仙得道,經常登上山嶺,採黃精服用。有一天,他在溪邊洗菜,忽然看見岸邊有兩隻小花狗互相追逐。他覺得那狗很奇怪,就去尋找追趕,追到枸杞叢下狗就不見了。他回來將這事告訴了王玄真,王玄真也感到驚訝,就和朱孺子一塊去等候,又看見兩隻小花狗嬉戲跳躍。他們逼近小狗,小狗又跑進枸杞叢下不見了。王玄真和朱孺子一起尋找、挖掘,終於挖到了兩條枸杞根,那根的形狀像花狗,堅硬如石。他們把根洗乾淨後帶回去煮。朱孺子添柴看火,整整三個晝夜沒離開灶邊。他試嘗那湯汁的味道,不斷地嘗,不斷地吃。等到發現兩條根煮爛了,就告訴王玄真來一塊往外拿,然後開始吃。不一會兒,朱孺子忽然飛昇到前面的山峰上。王玄真驚奇了很久。朱孺子謝別了王玄真,升空駕雲而去。到現在當地人還叫那山峰為童子峰。王玄真後來把那根全吃完了,不知他活了多大歲數,也隱居在大箬巖西面的陶山。有些採藥打獵的人,有時能見到他。出自《續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