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四十二 畜獸九
狼
狼 狽 狼 冢 冀州刺史子 王 含
正平縣村人 張某妻
熊
子 路 昇平入山人 黃 秀
狸
董仲舒 張 華 山中孝子 淳于矜 劉伯祖
吳興田父 孫 乞 黃 審 留元寂 鄭氏子
晉陽民家
蝟
費 祕 許欽明客 戲場蝟
狼
狼 狽
狼大如狗,蒼色,作聲諸竅皆沸。䏶中筋大如鴨卵,有犯盜者薰之,當令手攣縮。或言狼筋如織絡小囊,蟲所作也。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狼狽”。出《酉陽雜俎》。
狼
狼 狽
狼的大小和狗差不多,蒼黃色,發出聲音的時候七竅都鼓動。它大腿根部有個筋疙瘩,像鴨蛋那麼大,有犯偷盜罪的人,用狼筋薰他,能讓他的雙手痙攣收縮。有人說狼筋像編織的小口袋,是蟲子做的。點狼糞的煙垂直地往上升,報告敵情的烽火用的就是它。有人說狼和狽是兩種動物。狽的前腿極短,每次走路總是駕馭著兩隻狼,失去狼就不能動。所以世人說事情不順利為“狼狽”。出自《酉陽雜俎》。
狼 冢
臨濟郡西有狼冢。近世有人曾獨行於野,遇狼數十頭。其人窘急,遂登草積上。有兩狼,乃入穴中,負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數莖草,群狼遂競拔之。積將崩,遇獵者救之而免。其人仍相率掘此冢,得狼百餘頭,殺之。疑老狼即狽也。出《酉陽雜俎》。
冀州刺史子
唐冀州刺史子,傳者忘其姓名。初,其父令之京,求改任。子往,未出境,見貴人家賓從眾盛。中有一女容色美麗。子悅而問之,其家甚愕。老婢怒雲:“汝是何人,輒此狂妄。我幽州盧長史家娘子,夫主近亡,還京。君非州縣之吏,何詰問頓劇?”子乃稱父見任冀州,欲求姻好。初甚驚駭,稍稍相許。後數日野合。中路卻還。刺史夫妻深念其子,不復詰問。然新婦對答有理,殊不疑之。其來人馬且眾,舉家莫不忻悅。經三十餘日。一夕,新婦馬相蹋,連使婢等往視,遂自拒戶。及曉,刺史家人至子房所,不見奴婢,至櫪中,又不見馬,心頗疑之,遂白刺史。刺史夫妻遂至房前,呼子不應。令人壞窗門開之,有大白狼沖人走去,其子遇食略盡矣。出《廣異記》。
王 含
太原王含者,為振武軍都將。其母金氏,本胡人女,
狼 冢
臨濟郡西邊有一個高大的狼墳。近代有人曾經獨自在田野走路,遇上了幾十頭狼。那人窘迫著急,就爬到一個草垛上去。有兩頭狼,就鑽到墳穴中,背出來一頭老狼。老狼來了之後,用嘴從草垛往下拔了幾根乾草,群狼爭搶著往下拔。草垛將要被它們拔倒的時候,遇上一位獵人救了他。他後來領人來挖開這個墳墓,捉到一百多頭狼,全殺了。人們懷疑那頭老狼就是狽。出自《酉陽雜俎》。
冀州刺史子
唐朝冀州刺史的兒子,講故事的人忘了他叫什麼名字。當初他父親讓他進京,請求改任官職。他在前往的路上,還沒走出州境,看到一個富貴人家,賓客隨從很多、很氣派,其中有一位女子模樣美麗。他高興地上去打聽,這一家很驚愕。一個老婢女生氣地說:“你是什麼人,竟敢這麼狂妄?這是幽州盧長史家的娘子,夫君近來亡故,這是要回京城去。你也不是州縣的官吏,為什麼盤問得這麼急切?”刺史的兒子就說自己的父親是冀州刺史,想向這位娘子求婚。對方一開始驚駭,漸漸就答應了。幾天後在野外交合。小夥子不再進京,帶著女人半路返回家中。刺史夫妻二人因疼愛兒子,不再盤問什麼。而且新媳婦對答有理,根本沒有懷疑她。她帶來了許多人馬,全家沒有不高興的。就這樣過了三十多天。一天晚上,新媳婦的馬互相踢踏,趕緊派奴婢們去看是怎麼回事,於是就自己關了門。等到天亮,刺史家的人到兒子房前沒有看見奴婢,到馬廄去又不見了馬,心裡很懷疑,就向刺史報告了。刺史夫妻就來到兒子房前喊兒子,兒子不應。讓人砸開門窗進去看,有一頭大白狼衝出人群奪路而逃,刺史的兒子已經快被狼吃光了。出自《廣異記》。
王 含
太原人王含是振武軍都將。他的母親金氏,原是胡人的女兒,
善弓馬,素以獷悍聞。常馳健馬,臂弓腰矢,入深山,取熊鹿狐兔,殺獲甚多。故北人皆憚其能而雅重之。後年七十餘,以老病,遂獨止一室。闢侍婢,不許輒近左右。至夜,即扃戶而寢。往往發怒,過杖其家人輩。後一夕,既扃其戶,家人忽聞軋然之聲。遂趨而視之,望見一狼,自室內開戶而出。天未曉,而其狼自外還,入室又扃其門。家人甚懼,具白於含。是夕,於隙中潛窺,如家人言。含憂悸不自安。至曉,金氏召含,且令即市麋鹿。含熟以獻,金氏曰:“吾所鬚生者耳。”於是以生麋鹿致於前,金氏啖立盡。含益懼。家人輩或竊語其事,金氏聞之,色甚慚。是夕既扃門,家人又伺而覘之,有狼遂破戶而出。自是竟不還。出《宣室志》。
正平縣村人
唐永泰末,絳州正平縣有村間老翁患疾數月,後不食十餘日。至夜輒失所在,人莫知其所由。他夕,村人有詣田採桑者,為牡狼所逐,遑遽上樹。樹不甚高,狼乃立銜其衣裾。村人危急,以桑斧斫之,正中其額。狼頓臥,久之始去。村人平曙方得下樹,因尋狼跡,至老翁家。入堂中,遂呼其子,說始末。子省父額上斧痕,恐更傷人,因扼殺之,成一老狼。詣縣自理,縣不之罪。出《廣異記》。
又其年,絳州他村有小兒,年二十許。因病後,頗失精
擅長騎馬射箭,向來以獷悍聞名。她經常騎著健馬,挎著弓箭,進入深山老林,獵取熊鹿狐兔,捕獲的東西特別多。所以北方人都懼怕她的能力而敬重她。後來她七十多歲了,因為年老多病,就單獨住在一個屋裡。她打發走侍婢,不允許婢女靠近她。到了夜晚,就關著門睡覺。她常常發怒,責備打罵她的家人們。後來一天晚上,她已經關了門,家人忽然又聽到她屋裡“軋”的一聲響。於是跑去看,望見一頭狼,從屋裡開門跑出來。天沒亮,那狼又從外面回來了,進屋之後又關上門。家人非常害怕,詳細地向王含說了。這天晚上,王含從門縫中偷看,見到的和家人說的一樣。王含又擔心又害怕。到了天亮,金氏把王含喊來,讓他立即去買一頭麋鹿來。王含把麋鹿做熟了獻給她,金氏說:“我要的是生的!”於是又把一頭生麋鹿送到她的面前,金氏立刻就把麋鹿吃光了。王含更加害怕。家人們有的偷偷地議論這件事,被金氏聽見了,她面露羞愧之色。這天晚上反鎖上門以後,家人們又等候在那裡偷偷觀察,見一頭狼衝出房門跑掉了。從此就再也沒回來。出自《宣室志》。
正平縣村人
唐朝永泰末年,絳州正平縣有個村莊,村裡有位老頭得病幾個月,後來十多天不吃東西。到了夜間就不知他到哪兒去了,人們也都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有一天晚上,村裡有一個人到田裡採桑葉,被一頭公狼追趕,他急忙爬到樹上。樹不是很高,狼就立起來咬住了那人的衣襟。那人於危急之中,用斧子砍它,正砍到它的額頭上。它頓時就倒下去了,過了很久它才離去。那個村人天亮的時候才從樹上下來,就尋找狼的血跡,一直尋到了那個老頭家。村人進了屋,就喊老頭的兒子,對他說了事情的始末。兒子查看了老頭額上的斧痕,怕他再傷人,就把他掐死了,他父親變成了一頭老狼。兒子到縣衙門自首,縣裡沒有辦他的罪。出自《廣異記》。
同一年,絳州別村有少年,年齡二十歲左右。生病後,很沒有精
神,遂化為狼,竊食村中童兒甚眾。失子者不知其故,但追尋無所。小兒恆為人傭作。後一日,從失兒家過,失兒父呼其名曰:“明可來我家作,當為置一盛饌。”因大笑曰:“我是何人,更為君家作也?男兒豈少異味耶!”失兒父怪其辭壯,遂詰問,答雲:“天比使我食人。昨食一小兒,年五六歲,其肉至美。”失兒父視其口吻內有臊血。遂亂毆,化為狼而死。出《廣異記》。
張某妻
晉州神山縣民張某妻,忽夢一人衣黃褐衣,腰腹甚細,逼而淫之,兩接而去。已而妊娠。遂好食生肉,常恨不飽。恆舐脣咬齒而怒,性益狠戾。居半歲,生二狼子,既生即走,其父急擊殺之。妻遂病恍惚,歲餘乃復。鄉人謂之狼母。出《稽神錄》。
熊
子 路
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雲:“子路可起。”於是便下,不呼則不動也。出《異苑》。
熊膽,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出《酉陽雜俎》。
神,就變成了一頭狼,偷吃了村裡許多小孩。丟失孩子的人不知道原因,只是不見了孩子的下落。這個少年經常給人家做工。後來有一天,他從一個丟了孩子的人家門前過,那個丟孩子的父親喊著他的名字說:“明天你到我家來做工,我給你準備一頓豐盛的飯。”他就大笑著說:“我是什麼人,要到你家做工?男子漢大丈夫難道就缺一頓美味嗎!”丟失孩子的父親奇怪他說話如此強硬,就盤問他。他說:“老天爺接連讓我吃人。昨天我吃了一個小男孩,年紀有五六歲,他的肉特別美。”丟孩子的父親見他的嘴脣上還有肉渣和血跡。於是就一陣亂打,那少年變成一頭狼死了。出自《廣異記》。
張某妻
晉州神山縣百姓張某的妻子,忽然夢見一個穿黃色粗布衣服的人,腰腹很細,威逼姦汙了她,相交兩次那人就走了。不久婦人就懷了孕。於是她開始喜歡吃生肉,常常遺憾自己沒吃飽。她經常舔脣咬牙地發怒,性情變得凶狠狂戾。過了半年,她生了兩個狼崽子,生下來就會跑,她丈夫急忙把狼崽子打死了。她也病得恍恍惚惚,一年多才康復。鄉人因此叫她“狼母”。出自《稽神錄》。
熊
子 路
東土一帶把熊叫作“子路”。人們用東西敲著樹說:“子路可以起來了。”於是熊就從樹上下來,不叫它的名字,它就不下來。出自《異苑》。
熊膽,春天在腦袋裡,夏天在肚子裡,秋天在左腳裡,冬天在右腳裡。出自《酉陽雜俎》。
昇平入山人
晉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墮一坎,窅然深絕,內有數頭熊子。須臾,有一大熊入來,瞪視此人。人謂必以害己。良久,出藏果慄,分與諸子。末後作一分,以置此人前。此人飢久,於是冒死取啖之。既轉相狎習。熊母每旦覓食果還,輒分此人,此人賴以延命。後熊子大,其母一一負將出。子既盡,人分死坎中,窮無出路。熊母尋復還,入坐人邊。人解意,便抱熊之足。於是跳出,遂得毋他。出《續搜神記》。
黃 秀
邵陵高平黃秀,以宋元嘉三年入山,經月不還。其兒根生尋覓,見秀蹲空樹中,從頭至腰,毛色如熊。問其何故,答曰:“天謫我如此,汝但自去。”生哀慟而歸。逾年,伐山人見其形,盡為熊矣。出《異苑》。
狸
董仲舒
漢董仲舒嘗下帷獨詠。忽有客來,風姿音氣,殊為不凡。與論五經,究其微奧。仲舒素不聞有此人,而疑其非常,乃謂之曰:“巢居卻風,穴處知雨。卿非狐狸,即是老鼠。”客聞此言,色動形壞,化成老狸,蹶然而走。出《幽明錄》。
昇平入山人
晉朝昇平年間,有一個人進山射鹿,忽然掉進一個洞穴裡,洞穴很深,裡邊有幾頭熊崽子。不一會兒,有一頭大熊進洞來,瞪著眼看這個人。這人以為它一定會咬死自己。過了好一會兒,大熊拿出收藏的山果栗子來,分給各個小熊。最後分了一份,放在那人跟前。這個人餓了好長時間了,於是就冒死拿過來吃了。以後就漸漸和熊親近習慣了。母熊每天早晨採回山果來,總是分一份給他。他便靠這個活了下來。後來小熊長大了,它們的母親把它們一個一個揹出去。小熊走光了,這人認為自己一定會死在洞中,絕對沒有出路。不久母熊又回來了,進到洞裡坐在那人身邊。那人理解它的意思,就抱住熊的腿。於是就從洞裡跳出來,沒有發生別的事情。出自《續搜神記》。
黃 秀
邵陵郡高平縣的黃秀,在南朝宋元嘉三年進山,一個多月沒回來。他的兒子根生到處尋找,見他蹲在空樹洞中,從頭到腰,毛色像熊一樣。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老天爺懲罰我把我變成這樣,你自己回去吧。”根生哀痛到了極點,回家了。過了一年,伐木人見他全身都變成熊了。出自《異苑》。
狸
董仲舒
漢朝董仲舒曾經放下屋裡的帷帳,獨自一人誦讀詩書。忽然有一位客人來,風姿音容氣質很不平常。他與董仲舒談論五經,很明白其中細微深奧的道理。董仲舒從來沒聽說有這麼一個人,懷疑他不是個正常人,就對他說:“巢居的怕風,穴居的知道雨。你若不是狐狸,就是老鼠。”客人聽了這話,臉色難堪,變成一隻老狐狸,急急忙忙地跑了。出自《幽明錄》。
張 華
張華字茂先,晉惠帝時為司空。於時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狸,積年能為幻化。乃變作一書生,欲詣張公,過問墓前華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見張司空否?”華表曰:“子之妙解,為無不可。但張司空智度,恐難籠絡。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喪子千歲之質,亦當深誤老表。”書生不從,遂詣華。華見其總角風流,潔白如玉,舉動容止,顧盼生姿,雅重之。於是論及文章,辨校聲實,華未嘗聞此。復商略三史,探賾百家,談老莊之奧區,被風雅之絕旨,包十聖,貫三才,箴八儒,擿五禮。華無不應聲屈滯,乃嘆曰:“天下豈有此年少!若非鬼怪,則是狐狸。”書生乃曰:“明公當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奈何憎人學問?墨子兼愛,其若是耶?”言卒,便請退。華已使人防門,不得出。既而又謂華曰:“公門置甲兵欄騎,當是疑於僕也。將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謀之士,望門而不進。深為明公惜之。”華不應,而使人御防甚嚴。
豐城令雷煥,博物士也,謂華曰:“聞魑魅忌狗,所別者數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復能別,唯有千年枯木,照之則形見。燕昭王墓前華表,已當千年。”乃遣人伐之。使人既至,華表嘆曰:“老狸自不自知,果誤我事。”於華表空中,得青衣小兒,長二尺餘。將還至洛陽,而變成枯木。燃之以照書生,乃是一斑狸。茂先嘆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可復得。”出《集異記》。
張 華
張華字茂先,晉惠帝在位時任司空。當時燕昭王墓前,有一隻花狐狸,修煉了很多年,能隨意變化。於是就變成一位書生,想去拜見張華。書生路過墓前的時候問華表說:“憑我的才貌,能不能見到張司空?”華表說:“你很聰明,沒有不可以的事。但是張司空機智善斷,恐怕很難籠絡。你去一定會遭遇恥辱,恐怕不能回來,不但喪失你千年的修行,也可能會殃及我這老華表。”書生不聽從,還是去拜見張華。張華見他還未成年,就有如此風度,臉色潔白如玉,舉止大方,顧盼生姿,很看重他。於是二人開始談論文章,書生辨別比較言辭形式和實質內容,都是張華從未聽說過的。接著又討論三史,探討諸子百家。談老莊哲學的深奧微妙,分析國風、雅頌的深刻內涵,包容“十聖”,貫通“三才”,規勸“八儒”,挑剔“五禮”。張華每每應答不及,思路遲滯,就嘆道:“天下哪有少年如此博學的!如果不是鬼怪,就是狐狸。”書生就說:“張公應該尊重賢人容納眾人,讚美好的而同情無能的,為什麼怕人家有學問?墨子講兼愛,難道可以如此嗎?”說完,就要走。張華已經派人守住門口,出不去。於是他又對張華說:“張公派人在門口把守,肯定是對我產生懷疑了。這樣做恐怕將要讓天下賢能閉口不敢講話;讓智謀之士,望門而不敢進來。我真替你感到可惜啊!”張華不應聲,繼續讓人嚴加防守。
豐城縣令雷煥,是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對張華說:“聽說鬼怪怕狗,但狗只能辨別幾百年的鬼怪罷了。千年的老妖精,就辨別不出來了,只有用千年的枯木點火照它,它才能現原形。燕昭王墓前的華表柱,已經千年以上了。”就派人去砍伐它。被派的人到了之後,華表嘆道:“老狐狸沒有自知之明,果然誤了我的事!”在華表的木洞中,得到一個穿黑色衣服的小男孩,二尺多高。把這個小男孩帶回到洛陽,它變成了一段枯木。燃燒這段枯木照那書生,果然是一隻花狐狸。張華慨嘆道:“這兩樣東西要是不遇上我,就不至於落到這般地步。這千年之物不再會有了。”出自《集異記》。
山中孝子
晉海西公時,有一人母終,家貧無以葬,因移柩深山。於其側作屐,晝夜不休。將暮,有一婦人抱兒來寄宿。轉夜,孝子作屐不已。婦人求眠,於火邊睡,乃是一狸抱一烏雞。孝子因打殺,擲後坑中。明日,有男子來問:“細小昨行以寄宿,今為何在?”孝子云:“一狸,即已殺之。”男子曰:“君枉殺吾婦,何誣得言狸?狸今何在?”因共至坑視,狸已成婦人。男子因縛孝子赴官,應償死,乃謂令曰:“此實妖魅,但出獵犬則可知。”魅復來催殺孝子。令因問獵事:“能別犬否?”答雲:“性畏犬,亦不別也。”因放犬,便化為老狸,乃射殺之。視婦人,已覆成狸矣。出《法苑珠林》。
淳于矜
晉太元中,瓦棺佛圖前淳于矜年少潔白。送客至石頭城南,逢一女子,美姿容。矜悅之,因訪問。二情既洽,將入城北角,共盡忻好。便各分別,期更克集,將欲結為伉儷。女曰:“得婿如君,死何恨!我兄弟多,翁母並在,當問我翁母。”矜便令女歸,問其翁母,翁母亦願許之。女因敕婢取銀百斤,絹百匹,助矜成婚。經久,生兩兒。當作祕書監,明果騶卒來召,車馬導從,前後部鼓吹。經少日,有獵
山中孝子
晉朝海西公的時候,有一個人的母親死了,家裡很窮沒有錢安葬,他就把母親的靈柩移進深山。他在靈樞旁邊做木底鞋,從早到晚都不閒著。天將黑的時候,有一位婦人抱著一個孩子來借宿。到了夜間,孝子不停地做木鞋。婦人要睡覺,就睡在火邊,原來是一隻狐狸抱著一隻烏雞。孝子就把它打死了,扔到了後邊的一個坑裡。第二天,有一位男子來問家眷的下落:“我的妻子和兒子昨天到這兒來投宿,現在他們在哪兒?”孝子說:“是一隻狐狸,已經被我打死了。”男子說:“你枉殺了我的妻子,為什麼還誣衊她是狐狸?狐狸現在在哪兒?”孝子就和男子一塊來到坑邊,一看,狐狸居然已經變成了婦人。男子於是就把孝子綁起來去官府告狀,縣令判孝子償命。孝子對縣令說:“這確實是妖魅,只要放出獵狗來就可以知道了。”那妖魅又來催促縣令快殺孝子。縣令就問他打獵的事:“你能識別狗的好壞嗎?”他說:“我生來怕狗,不能識別。”於是就把狗放了出來,他就變成一隻老狐狸。於是就射死了他。再看那婦人,已經又變成死狐狸了。出自《法苑珠林》。
淳于矜
晉朝太元年間,瓦棺寺前的淳于矜,長得年輕白淨。有一次他送客人到石頭城南,遇見一位女子,模樣很美。淳于矜很喜歡她,於是就上前搭話。兩個人很投緣,一見鍾情,淳于矜就把她領到城北角,偷情歡愉。便各自分別,約定好日子再相會,將來想結為夫妻。女子說:“能得到你這樣的夫婿,就是死了也沒什麼遺憾。我兄弟多,父母都在,應該稟告父母才好。”淳于矜就讓女子回家去詢問父母的意見,父母也願意把女兒許配給淳于矜。女子就讓婢女們取來一百斤白銀,一百匹絹,資助淳于矜辦婚事。兩人在一起生活了很長時間,生了兩個兒子。淳于矜被授為祕書監,第二天便有騎馬的侍吏來宣召進京,前有引導的儀仗,後有隨從的車馬,前後都有鼓樂。走了沒幾天,有一個獵
者過,覓矜。將數十狗,徑突入,咋婦及兒,併成狸。絹帛金銀,並是草及死人骨。出《玄怪錄》。
劉伯祖
晉博陵劉伯祖為河東太守。所止承塵上,有神能語。京師詔書每下,消息輒豫告伯祖。伯祖問其所食啖,欲得羊肝。買羊肝,於前切之,臠隨刀不見。兩羊肝盡,有一老狸,露形在案前。視者舉刀欲砍之,伯祖呵止,自舉著承塵上。須臾,大笑曰:“曏者啖肝醉,忽失形,與府君相見,大慚愧。”後伯祖當為司隸,神復先語伯祖:“某月某日書當到。”到期如言。及入司隸府,神隨逐承塵上,輒言省內事。伯祖大恐懼,謂神曰:“今職在刺舉,左右貴人聞神在此,得以相害。”神答曰:“如府君所慮,當相捨去。”遂絕無聲。出《法苑珠林》。
吳興田父
吳興一人,有二男。田中作時,嘗見父來罵詈趕打之,兒歸以告母。母問其父,父大驚,知是鬼魅,便令兒斫之,鬼便寂不往。父憂恐兒為所困,便自往。兒謂是鬼,便殺而埋之。鬼遂歸,作其父形。且語其家,二兒已殺妖矣。積年不覺。後一師過其家,語二兒雲:“君尊侯有大邪氣。”兒白父,父大怒。師便作聲入,父即成一老狸,入床下。遂
人打此經過,尋找淳于矜。獵人領著十幾條狗直接闖進來,狗咬死了淳于矜妻子和兒子,他們都變成了狐狸。那些絹帛金銀,都是草和死人骨頭。出自《玄怪錄》。
劉伯祖
晉朝博陵人劉伯祖是河東太守。他臥室床頂的承塵帳幔上,有一個神能說話。每次京城下發詔書,它總能預先告訴劉伯祖。劉伯祖問神要吃點什麼東西,神說想吃羊肝。買來羊肝在神前切割,肉隨刀不見了。兩個羊肝吃光後,有一隻老狐狸在桌案前出現。看到的人舉刀就要砍,劉伯祖慌忙呵止,親自把它送回到承塵帳幔上。不一會兒,神大笑說:“剛才吃羊肝吃醉了,忽然間露出原形,讓府君看見了,很慚愧。”後來劉伯祖將要做司隸,神又提前告訴了他:“某月某日信應該送到。”到時候果然像神說的那樣。等到劉伯祖進了司隸府,神也跟著住到承塵帳幔上,總是說官署裡的事。劉伯祖很害怕,對神說:“現在我的職責是偵察檢舉,朝內左右的貴人聽說有神在這裡,會加害於我的。”神回答說:“如果府君擔心,我應當離去。”從此便不再作聲了。出自《法苑珠林》。
吳興田父
吳興有一個人,他有兩個兒子。在田裡幹活的時候,曾經見到他們的父親邊怒罵邊追打他們。兩個兒子回家就把這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問父親,父親大驚,知道是鬼怪乾的,就讓兩個兒子用刀砍那鬼怪,鬼怪於是銷聲匿跡不來了。他們的父親擔心兩個兒子被鬼怪困住,便親自去看看。兩個兒子以為他是鬼怪,就把他殺死,並埋了。這時候鬼怪又來了,變成他們父親的模樣。並且對家裡說,兩個兒子已經把妖怪殺了。很多年都沒有發覺。後來一位法師路過他們家,對兩個兒子說:“你們的父親有很大的邪氣。”兩個兒子告訴了父親,父親特別生氣。法師便大喝一聲走進來,父親立刻變成一隻老狐狸,鑽到床下去了。於是
擒殺之。向所殺者,乃真父也。改殯治服。一兒遂自殺,一兒忿憤亦死。出《搜神記》。
孫 乞
烏傷縣人孫乞,義熙中,齎文書到郡。達石亭,天雨日暮。顧見一女,戴青傘,年可十六七,姿容豐豔,通身紫衣。爾夕,電光照室,乃是大狸。乞因抽刀斫殺。傘是荷葉。出《異苑》。
黃 審
句容縣麋村民黃審于田中耕,有一婦人過其田,自畻上度,從東適下而復還。審初謂是人,日日如此,意甚怪之。審因問曰:“婦數從何來也?”婦人少住,但笑不言,便去。審愈疑之,預以長鐮伺其還。未敢斫婦,但斫所隨婢,婦化為狸走去,視婢,但狸尾耳。審追之不及。後人有見此狸出坑頭,掘之,無復尾焉。出《搜神記》。
留元寂
長山留元寂,宋元嘉十九年曾捕得一狸,剖腹得一狸。又破之,更獲一狸,方見五臟。三狸雖相包懷,而大小不殊。元寂不以為怪,以皮掛於屋後。其夜,有群狸繞之號呼,失皮所在。元寂家亦無他。出《異苑》。
把它捉起來殺了。以前殺的那一個,才是他們真正的父親。於是就重新戴孝治喪。一個兒子隨後就自殺了,另一個兒子也由於忿懣,死去了。出自《搜神記》。
孫 乞
烏傷縣人孫乞,義熙年間,到郡裡去送文書。他走到一個石亭,這時天色已晚,而且下這雨,便住了下來。看見一位女子,打著黑傘,年紀有十六七歲,體態豐滿,容色嬌豔,全身穿著紫色衣服。這天夜裡,雷雨大作電光照亮亭屋,他看清那女子原來是一隻大狐狸。就抽刀殺了她。那把黑傘原來是一片荷葉。出自《異苑》。
黃 審
句容縣麋村村民黃審在田中耕作,有一個婦人從他的田間走過,走在田埂上,從東邊剛走下來又回去了。黃審開始以為她是人,見她日日如此,心裡就非常奇怪。黃審於是問她說:“你屢次如此,是從哪來的?”婦人稍微停了停,只笑不說話,就離去了。黃審更懷疑了,準備了一把長鐮等著她再來。他沒敢砍婦人,只砍了跟隨婦人的婢女。婦人變成狐狸跑了。看婢女,只是一條狐狸尾巴而已。黃審去追那狐狸沒追上,後來有人看見這狐狸在坑邊出沒,就去把它挖出來,果真沒了尾巴。出自《搜神記》。
留元寂
長山縣人留元寂,南朝宋元嘉十九年,曾經捉到一隻狐狸,剖腹的時候得到一隻狐狸,又剖腹,又剖出一隻,然後才見到五臟。三隻狐狸雖然是一個懷著一個,但是大小沒有差別。留元寂不認為怪,把狐狸皮掛在屋後。那天夜裡,有一群狐狸繞著狐狸皮號叫。第二天一看,幾張狐狸皮不見了。留元寂家也沒有發生別的事情。出自《異苑》。
鄭氏子
近世有鄭氏子者,寄居吳之重玄寺。暇日登閣,忽於閣上見婦人,容色甚美,因與結歡。婦人初不辭憚,自後恆至房,鄭氏由是惡其本妻,不與居止。常自安處者數月,婦人恆在其所。後本妻求高行尼,令至房唸誦,婦人遂不復來。鄭大怒:“何以呼此妖尼,令我家口不至?”尼或還寺,婦人又至,尼來複去。如是數四。後恆罵其妻,令勿用此尼。妻知有效,遂留尼在房,日夜持誦。婦人忽謂鄭曰:“曩來欲與君畢歡,恨以尼故,使某屬厭。今辭君去矣,我只是閣頭狸二孃耳。”言訖不見。遂絕。出《廣異記》。
晉陽民家
晉陽以北,地寒而少竹,故居人多種葦成林,所以代南方之竹也。唐長慶初,北都有民,其家地多林葦。裡中嘗有會宴,置餘食於其舍。至明日,輒不知其所在。其民有貯繒帛於其室者,亦亡之。民竊異焉。後夜聞嬰兒號者甚眾,迫而聽之,則闃然矣。明夕又聞,民懼且甚。後一日,乃語裡中他民曰:“數多聞林中有嬰兒號,吾度此地不當有嬰兒,懼其怪耳。”即相與芟除其林,薙其草。既窮,得一穴,中有繒帛食器。見野狸十餘,有 而俯者,呻而仰者,瞬而乳者,偃而踞者,嗷嗷然若相愁狀。民盡殺之,自是里民用安其居。出《宣室志》。
鄭氏子
近代有個姓鄭的男人,寄居在吳地的重玄寺。閒暇之日,他登上亭閣,忽然在閣上見到一位婦人,容色極美,於是他就和她結歡。那婦人根本不推辭不害怕。之後就總到他的房裡來,姓鄭的從此開始討厭他的妻子,不跟妻子住在一起。他獨自住在一個屋裡幾個月,那婦人一直在他的房裡。後來他的妻子求一位操行高尚的尼姑到家裡來念經,那婦人就不再來了。姓鄭的大怒,罵道:“為什麼叫這妖尼到家來,讓我的女人不來了?”尼姑如果回寺裡去,那婦人就又來,尼姑來了,婦人就又離開。像這樣反覆好多次。後來姓鄭的經常罵妻子,命令她不許再叫那個尼姑。妻子知道唸經有效,就留尼姑常住在屋裡,日夜唸誦。婦人忽然對姓鄭的說:“以前想和您好到底,可恨因為有尼姑在,讓我感到厭惡。現在就離開您了,我只是閣頭的狸二孃罷了。”說完就不見了。於是就再也沒來過。出自《廣異記》。
晉陽民家
晉陽以北,氣候寒冷而少竹,所以居民們大多種蘆葦,養育成林,用來代替南方的竹子。唐朝長慶初年,北都有一個人,他家地裡種了大片的蘆葦。街道上曾有宴會,把剩餘的飯菜放在他家裡。到了第二天,就不知這些飯菜到哪兒去了。他家屋裡存放的一些絲織品也不見了。他心裡很驚異。後來夜裡聽到有許多嬰兒號哭,走近去聽,就寂然無聲了。第二天夜裡又聽到了,他更加害怕了。後一天,他就對街上的其他人說:“我多次聽到蘆葦叢裡有嬰兒號哭,我猜測這地方不該有嬰兒,恐怕那是妖怪。”於是就共同割倒那片蘆葦,清除那裡的野草。割盡之後,發現一個洞穴,裡邊有絲織品和吃飯的用具。見到十幾只野狐狸,有皺眉而低頭的,有呻吟而仰頭的,有眨著眼睛哺乳的,有仰面而蹲坐的,嗷嗷的像人發愁的樣子。他把它們全殺了,從此村民們便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了。出自《宣室志》。
蝟
費 祕
樑末,蜀人費祕刈麥,值暴風雨,隱於岩石間避雨。去家數裡。遙望前路,有數十婦人,皆著紅紫襴衣,歌吟而來。祕竊怪田野何因有一群綵衣婦女,心異之。漸近,寂然無聲。去祕數步,乃各住立。少時,悉轉背向祕。祕到邊過看之,其面並無眉耳鼻口,唯垂烏毛而已。於是祕驚怖,心迷悶倒地。至一更,祕父怪不來,把火尋之。見祕臥在道旁,左側有十刺蝟,見火爭散走。祕至其家,百餘日而死。出《五行記》。
許欽明客
唐東都仁和坊有許欽明宅。嘗有人於許氏廳事,冬夜燃火讀書。假寐,聞蟲鼠行聲。密視,見一老母,通體白毛,上床就爐,炙肚搔癢。形容短小,不類於人。客懼,猝然發聲大叫,妖物便撲落地,絕走而去。客以宅舍牆高,無從出入,乃一呼奴持火,院內尋索。於竹林中,見一大石。發石,得一白蝟,便殺之。出《西京雜記》。
戲場蝟
京國頃歲,街陌中有聚觀戲場者,詢之,乃雲:“二刺蝟對打,既合節奏,又中章程。”時座中有將作李少監韞,亦云曾見。出《尚書故實》。
蝟見虎,則跳入虎耳。出《酉陽雜俎》。
蝟
費 祕
南朝梁末年,蜀地人費祕割麥子,趕上暴風雨,就躲在岩石間避雨。這裡離家有好幾裡遠。遠遠望見前邊的路上,有幾十個婦人,都穿著紅紫色的襴衫,唱著歌走來。費祕暗自奇怪這田野間怎麼會有一群綵衣婦女,心裡感到詫異。婦人們漸漸走近,卻寂然無聲。離費祕幾步遠的時候,就各自站住。稍過一會兒,她們都轉過去,背對著費祕。費祕走到近前看,她們的臉上並沒有眉耳鼻口,只是垂著一些黑毛。於是費祕非常害怕,心裡一迷糊,就背過氣倒在地上。到了一更天,費祕的父親見他沒回來,感到奇怪,就舉著火把來找他。見他倒在路旁,左側有十隻刺蝟,刺蝟見了火把四散而逃。費祕回到家裡,一百多天之後就死了。出自《五行記》。
許欽明客
唐朝東都仁和坊有座許欽明的舊宅。曾經有一個人在許欽明的廳堂裡,冬夜點著火讀書。剛一打盹,就聽到像蟲子、老鼠一類走路的聲音。偷偷一看,看見一位老女人,一身白毛,上床湊近爐火,一邊烤肚子一邊撓癢癢。她的身材短小,不像人。讀書人害怕了,突然大叫一聲,妖物便撲落到地上,趕緊跑了。讀書人因為宅院牆高,沒有地方出入,就喊奴僕拿燈火來,在院子裡尋找。在竹林中,找到一塊大石頭。搬開石頭,捉到一隻白毛刺蝟,就把它殺了。出自《西京雜記》。
戲場蝟
在過去,京城街道中有圍觀戲場的,有人問圍觀什麼,就有人說:“兩個刺蝟對打,既合乎節奏,又能按照情節。”當時座中有一個將作少監李韞,也說曾經見過。出自《尚書故實》。
據說,刺蝟見了老虎,就跳進老虎耳朵裡。出自《酉陽雜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