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四百四 寶五雜寶下

肅宗朝八寶  靈光豆  萬佛山  玳瑁盆  闢塵巾

浮光裘有目無文  重明枕  三寶村  火 玉  馬腦櫃

岑 氏

肅宗朝八寶

開元中,有李氏者,嫁於賀若氏。賀若氏卒,乃舍俗為尼,號曰真如,家於鞏縣孝義橋。其行高潔,遠近宗推之。天寶元年,七月七日,真如於精舍戶外盥濯之間,忽有五色雲氣,自東而來。雲中引手,不見其形。徐以囊授真如曰:“寶之。慎勿言也。”真如謹守,不敢失墜。天寶末,祿山作亂,中原鼎沸,衣冠南走,真如展轉流寓於楚州安宜縣。

肅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真如所居,忽見二人,衣皁衣。引真如東南而行,可五六十步,值一城。樓觀嚴飾,兵衛整肅。皁衣者指之曰:“化城也。”城有大殿。一人衣紫衣,戴寶冠,號為天帝。復有二十餘人,衣冠亦如之,呼為諸天。諸天坐,命真如進。既而諸天相謂曰:“下界喪亂時久,殺戮過多,腥穢之氣,達於諸天。不知何以救之?”一

肅宗朝八寶

開元年間,有一個姓李的女子嫁給一個姓賀若的為妻。賀若氏死了,姓李的這個女子就出家當了尼姑,法號真如。真如家住鞏縣孝義橋。她品行高潔,遠近的人都敬佩她。天寶元年七月七日,真如在精舍窗外洗漱,忽然有一團五色的雲氣從東方飄來。雲霧中伸出一隻手,卻看不到人的身形。那隻手徐徐地把一個錦囊交給真如說:“珍藏它,千萬不要告訴別人。”真如謹守祕密,不敢有所閃失。天寶末年,安祿山作亂,中原地區兵荒馬亂,人們一齊向南奔逃。真如也輾轉流落到楚州安宜縣。

肅宗元年,建子月十八日夜間,真如在自己的住處,忽然看見兩個穿黑衣服的人。這兩個黑衣人拉著真如向東南方向走。走了五六十步,他們面前出現一座城。樓觀雄偉壯觀,城中的兵衛齊整嚴肅。黑衣人指著城池說:“這是化城。”城中有大殿。殿上有一人身穿紫衣,戴寶冠,他被稱作天帝。又有二十多人,衣冠和天帝差不多,被稱為諸天。諸天入座之後,才讓真如進去。然後諸天互相議論道:“人世間喪亂的時間很久了,殺人太多了,腥臭汙穢之氣直衝雲天,不知如何才能拯救人世呢?”一個

天曰:“莫若以神寶壓之。”又一天曰:“當用第三寶。”又一天曰:“今厲氣方盛,穢毒凝固,第三寶不足以勝之,須以第二寶,則兵可息,亂世可清也。”天帝曰:“然。”因出寶授真如曰:“汝往令刺史崔侁,進達於天子。”復謂真如曰:“前所授汝小囊,有寶五段,人臣可得見之。今者八寶,唯王者所宜見之。汝慎勿易也。”乃具以寶名及所用之法授真如。已而復令皁衣者送之。

翼日,真如詣縣。攝令王滔之,以狀聞州。州得滔之狀,會刺史將行。以縣狀示從事盧恆曰:“安宜縣有妖尼之事,怪之甚也,亟往訊之。”恆至縣,召真如,欲以王法加之。真如曰:“上帝有命,誰敢廢墜!且寶非人力所致,又何疑焉?”乃以囊中五寶示恆。其一曰“玄黃天符”,形如笏。長可八寸餘,闊三寸。上圓下方,近圓有孔,黃玉也。色比蒸慄,潭若凝脂,闢人間兵疫邪癘。其二曰“玉雞”,毛文悉備,白玉也。王者以孝理天下則見。其三曰“谷璧”,白玉也。徑五六寸。其文粟粒自生,無異雕鐫之狀。王者得之,即五穀豐稔。其四曰“王母玉環”,二枚,亦白玉也。徑六寸,好倍於肉。王者得之,能令外國歸復。其玉色光彩溢發,特異於常。盧恆曰:“玉信玉矣,安知寶乎?”真如乃悉出寶盤,向空照之,其光皆射日,仰望不知光之所極也。恆與縣吏同視,鹹異之。翼日侁至,恆白於侁曰:“寶蓋天授,非人事也。”侁覆驗無異,嘆駭久之,即具事白報節度使崔圓。

諸天說:“不如用神寶把邪惡之氣壓住。”又一個諸天說:“那就應該用第三件寶貝。”又一個諸天說:“現在邪惡之氣正盛,穢毒凝固,第三件寶貝怕不能取勝,得用第二件寶貝才能息兵平亂。”天帝說:“說得對!”於是他取出寶貝交給真如說:“你去讓刺史崔侁把這事奏明天子。”又對真如說:“以前交給你的小囊,裡邊裝有五件寶貝,一般官員可以觀看。現在給你的八件寶物,只有做帝王的才可以看。你千萬不要弄錯了。”於是就詳細地將寶物的名稱及用法講授給真如。而後又讓黑衣人把真如送回來。

第二天,真如到縣府向縣令王滔之說明此事。王滔之具狀向州里報告。州里得到王滔之的狀子,正趕上刺史馬上就要出行,他便把縣裡的狀子交給從事盧恆說:“安宜縣有個妖怪尼姑的事兒,太怪了,你趕緊去過問一下。”盧恆來到安宜縣,召見真如,要按王法懲辦她。真如說:“上帝有命令,誰敢違抗?再說這些寶貝也不是人工所能做出來的,又何必多疑呢?”於是她就把錦囊中的五件寶貝出示給盧恆。第一件叫“玄黃天符”,形狀像笏板,長有八寸多,寬三寸。這件寶物上圓下方,接近圓的地方有小孔,是黃玉做成的。它的顏色像蒸熟的栗子,深沉如凝脂。有此寶可避人間的兵疫邪癘。第二件叫“玉雞”,雞的羽毛和花紋全都具備,是白玉做成的。做帝王的用孝道治理天下,這寶貝就能在人間出現。第三件叫“谷璧”,也是用白玉做成,直徑五六寸。上面米粒狀的花紋和雕刻出的沒什麼兩樣。做帝王的得了它,能讓天下的五穀年年豐收。第四件叫“王母玉環”,兩隻,也是白玉製成。這件寶物直徑六寸,比肉還要溫潤。做帝王的得了它,能讓外國歸順。這些寶貝件件都光彩煥然,不同尋常。盧恆說:“這些玉都是真的,可怎麼知道它們是寶呢?”真如便把五件寶貝全都端出來,往空中一舉。寶光全都射向太陽,光芒萬丈,仰望望不到盡頭。盧恆和縣吏一塊觀看,都感到驚異。第二天崔侁來到,盧恆便對他說:“這些寶物可能是天賜的,不是人能辦到的。”崔侁查驗一番,和盧恆說的一樣。他驚歎不已,就把此事報告給節度使崔圓。

圓異之,徵真如詣府,欲歷觀之。真如曰:“不可。”圓固強之。真如不得已,又出八寶。一曰“如意寶珠”,其形正圓,大如雞卵,光色瑩澈。置之堂中,明如滿月。其二曰“紅靺鞨”,大如巨慄,赤爛若朱櫻。視之可應手而碎,觸之則堅重不可破也。其三曰“琅玕珠”,其形如環,四分缺一,徑可五六寸。其四曰“玉印”,大如半手,其文如鹿陷之印,中著物則形見。其五曰“皇后採桑鉤”,二枚,長五六寸,其細如筋。屈其末,似金又似銀,又類熟銅。其六曰“雷公石”,二枚,斧形。長可四寸,闊寸許,無孔,膩如青玉。八寶置之日中,則白氣連天;措諸陰室,則燭耀如月。其所壓勝之法,真如皆祕,不可得而知也。圓為錄表奏之。真如曰:“天命崔侁,事為若何?”圓懼而止。

侁乃遺盧恆隨真如上獻。時史朝義方圍宋州,又南陷申州,淮河道絕,遂取江路而上,抵商山入關,以建巳月十三日達京。時肅宗寢疾方甚,視寶,促召代宗謂曰:“汝自楚王為皇太子,今上天賜寶,獲於楚州。天許汝也,宜保愛之。”代宗再拜受賜。得寶之故,即日改為寶應元年。上既登位,乃升楚州為上州,縣為望縣,改縣名安宜為寶應焉。刺史及進寶官,皆有超擢。號真如為“寶和大師”,寵錫有加。自後兵革漸偃,年穀豐登,封域之內,幾至小康,寶應之符驗也。真如所居之地得寶,河壖高敞,境物潤茂。遺址後為六合縣尉崔珵所居。西堂之間,相傳雲:西域胡人過其傍者,至今莫不望其處而瞻禮焉。出《杜陽雜編》。

崔圓覺得奇怪,把真如傳來,要一樣一樣地驗看寶貝。真如說不行。崔圓非看不可。真如拗他不過,只好又拿出那八件寶物給他看。第一件是“如意寶珠”,形狀是正圓形的,雞蛋大小,光色晶瑩明澈。放在屋裡,明亮如滿月。第二件是“紅靺鞨”,像一個大栗子那麼大,像紅色櫻桃那樣又紅又軟。這件寶物看上去很容易弄碎,觸碰一下才知道它既堅硬又沉重,很難擊破。第三件是“琅玕珠”,形狀像個圓環,四分缺一,直徑足有五六寸。第四件是“玉印”,有半隻手大小,上面的花紋像鹿蹄踩過的痕跡,中間填上東西便現出形來。第五件是“皇后採桑鉤”,兩枚,長五六寸,像筷子那麼粗。末端彎曲,像金的又像銀的,還像熟銅的。第六件是“雷公石”,兩枚,形狀像斧子。長四寸,寬一寸左右,沒有孔,細膩光滑酷似青玉。把這八寶放在日光下,只見白氣連天;把它們放到屋裡,則像明月照耀。至於那些祛除邪惡腥穢的辦法,真如祕而不宣,其他人無從知曉。崔圓要奏明天子,真如說:“天帝命崔侁去做此事,你硬要做是為什麼呢?”崔圓恐懼而止。

於是崔侁派盧恆隨真如一起前去獻寶。當時史朝義正圍困宋州,又向南攻下申州,淮河路不通,就取道長江而上,再經商山入函谷關。四月十三日到達京都。當時肅宗正臥病不起,他看了寶貝之後,急忙讓人把代宗召來,說道:“你從楚王立為皇太子,現在上天賜寶,從楚州得到。這是上天助你,你應該珍重這些寶貝才是。”代宗拜了兩拜,接受上天所賜。因為得到寶物的緣故,得寶當天就改年號為寶應元年。代宗登基之後,就把楚州升為上州,把縣升為望縣,改安宜縣名為寶應縣。刺史及獻寶者都有擢升。賜號真如為“寶和大師”,對她的寵幸及賞賜都勝過他人。從此以後兵亂漸息,年年五穀豐登,天下百姓過上了小康生活,寶應之符果真應驗了。真如所居的得寶之地,河岸高大寬敞,萬物豐茂。遺址後來由六合縣尉崔珵居住。西堂之間傳說,至今西域胡人走到那裡,沒有不望著那處住所下拜的。出自《杜陽雜編》。

靈光豆

代宗大曆中,日林國獻靈光豆龍角釵。因其國有海,東北四方里。國西怪石方數百里,光明澄澈,可鑑人五臟六腑,亦謂之仙人鏡。國人有疾,輒照之,使知起於某髒某腑。即自採神草餌之,無不愈焉。靈光豆,大小類中華之菉豆,其色殷紅,而光芒可長數尺,本國亦謂之詰多珠。和石上菖蒲葉煮之,即大如鵝卵。其中純紫,稱之可重一斤。帝啖一丸,嘆其香美無比,而數日不復言飢渴。龍角釵類玉,紺色,上刻蛟龍之形。精巧奇麗,非人所制。帝賜獨孤妃子。與帝同泛舟於龍池,有紫雲自二上而生,俄頃滿於舟中。帝由是命置之於堂內,以水噴之,化為二龍,騰空東去矣。出《杜陽雜編》。

萬佛山

上崇釋氏教,乃舂百品香和銀粉以塗佛室。遇新羅國獻五色氍毹,及萬佛山,可高一丈。上置於佛室,以氍毹籍其地。氍毹之巧麗,亦冠絕於一時。每方寸之內,即有歌舞妓樂,列國山川之狀。或微風入室,其上覆有蜂蝶動搖,燕雀飛舞。俯而視之,莫辨其真假。萬佛山,雕沉檀珠玉以成之。其佛形,大者或逾寸,小者八九分。其佛之首,有如黍米者,有如菽者。其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悉具。而辮縷金玉水精,為蟠蓋流蘇。庵贍卜羅等樹,構百寶為樓閣臺殿。其狀雖微,勢若飛動。前有行道僧,不啻千數。下有紫金鐘,闊三寸,以蒲牢銜之。每擊鐘,行道僧禮拜至地。其中隱隱,謂之梵聲,蓋關 在乎鍾也。其山雖以萬

靈光豆

代宗大曆年間,日林國獻來靈光豆和龍角釵。這個國家有個大湖,大小有一里見方。國西有塊怪石,方圓幾百裡。怪石光明澄澈,可以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當地人也叫它“仙人鏡”。他們國家的人有病,總是先照仙人鏡,弄清楚某髒某腑有病了,就去採草藥治療,沒有治不好的。靈光豆,大小像中國的綠豆,顏色殷紅,發出的光芒卻長達數尺。他們本國人也叫它“詰多珠”。綠豆大小的一粒靈光豆,如果和石上菖蒲葉一塊煮,就能煮成鵝蛋那麼大。它裡邊是純紫色的,重量可達到一斤。代宗吃了一丸,讚美它香味無比,而且好幾天不再感到飢渴。龍角釵類似一種玉,青紅色,上面刻有蛟龍的圖形。它的精巧奇麗,不是人工所能做的。代宗把它賜給獨孤妃子。獨孤妃子和代宗同舟泛於龍池,二人頭上便生出一團紫雲,頃刻間紫雲便充滿舟中。代宗於是命人將此釵放到堂內,用水噴它。龍角釵便化成兩條龍,騰空向東飛去。出自《杜陽雜編》。

萬佛山

皇上崇尚佛教,就舂百品香和銀粉來塗刷佛室。趕上新羅國獻來一塊五色毛地毯和一尊一丈高的萬佛山,皇上把萬佛山放在佛室,用五色毛地毯鋪在佛室的地上。萬佛山高一丈。毛地毯之巧麗也是冠絕一時,每寸之內都有歌舞妓樂和各國山川的形像。有時微風入室,上面還有蜂蝶燕雀飛舞躍動。俯首看去,不能辨別真假。萬佛山是雕刻沉檀和珠玉而成的。那些佛像,大的有的超過一寸,小的只有八九分。那佛的頭,有的像米粒那麼大,有的像豆粒那麼大,但是眉眼口耳甚至連螺髻也樣樣具備。還用絲線串著金玉水精等作為幡蓋流蘇和庵贍卜羅等樹木,用百寶做成樓閣臺殿。形體雖然極小,但是栩栩如生,像在動一樣。前面行道僧人數量不止一千。下邊有紫金鐘,三寸寬,用蒲牢獸銜著。每敲一下鍾,行道僧便禮拜到地,同時還有隱隱的唸經的聲音。大概機關技巧就在這鐘上。儘管這山以“萬

佛為名,其數則不可勝計。上置九光扇於巖 間。四月八日,召兩街僧徒入內道場,禮萬佛山,是時觀者嘆非人工。及見有光出於殿中,鹹謂之佛光,即九光扇也。由是上命三藏僧不空,念天竺密語千口而退。出《杜陽雜編》。

玳瑁盆

寶曆元年,南昌國獻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雲:其國有酒山紫海。蓋山有泉,其味如酒,飲之甚醉則經日不醒。紫海水,色如爛椹,可以染衣。其魚龍龜鱉、砂石草木,無不紫焉。玳瑁盆,可容十斛,外以金玉飾之。及盛夏,上置於殿內,貯水令滿,遣嬪御持金銀杓,酌水相沃,以為嬉戲。浮光裘,即紫海色染其地也。以五彩絲蹙成龍鳳,各一千三百,仍綴以九色真珠。上衣之,以獵於北苑,為朝日所照,而光彩動搖。觀者皆眩其目,上亦不為之貴。一日,馳馬從禽,忽際暴雨,而裘無纖毫沾濡,方嘆為異物。夜明犀,其狀類通天犀,夜則光明,可照百步。覆繒十重,終不能掩其耀煥。上遂命解為腰帶。每遊獵,夜則不施其蠟炬,有如晝日。出《杜陽雜編》。

闢塵巾

高瑀在蔡州。有軍將甲知回易,折欠數百萬,回之外縣。去州二百餘里,高方令錮身勘甲。甲憂迫,計無所出,其類因為設酒食間解之。座客十餘,中有稱處士皇甫玄真者,衣白若鵝羽,貌甚都雅。眾皆有寬勉之辭,皇甫但微笑

佛”為名,但是數量數不勝數。上方放一個九光扇於岩石間。四月八日,皇上召集兩街的僧眾到道場來,禮拜萬佛山。這時候人們都讚歎萬佛山不是人工可以造的。等到他們看到有光從殿中發出,便異口同聲地說這是佛光。其實這光就是九光扇的作用。因此,皇上命三藏和尚不空唸了一千遍天竺密語而退。出自《杜陽雜編》。

玳瑁盆

寶曆元年,南昌國獻給皇帝一個玳瑁盆、一件浮光裘和一枚夜明犀。據說,這個國家有酒山紫海。所謂酒山,大概就是山中有泉,泉水味似酒,喝了就醉得一天不醒。紫海水,顏色有如腐爛的桑椹,可以染衣物。其中的魚龍龜鱉、砂石草木,沒有不是紫色的。玳瑁盆,可容水十斛,外側用金玉裝飾。到了盛夏,皇上把玳瑁盆放在殿內,裡邊裝滿水,讓宮女拿著金銀勺,酌盆裡的水互相澆灑,作為遊戲。浮光裘,就是用紫海水染的地兒,用五彩絲線蹙成龍鳳,各一千三百個,再綴上九色真珠。皇上穿著它到北苑打獵,朝陽一照,光彩閃動,看的人都感到耀眼奪目。皇上也不覺得貴重。有一天,皇上馳馬追一隻飛禽,忽然間下起暴雨,但是浮光裘一點沒溼,這才讚歎它是異物。夜明犀,形狀有點像通天犀,夜間發光,能照一百步遠。即使用十層布蒙上,也不能矇住它的光耀。於是皇上就命人把它製成腰帶,每次出去打獵,夜晚就不用點蠟燭了,和白天一樣。出自《杜陽雜編》。

闢塵巾

高瑀主政蔡州的時候,有個叫甲知的軍將主管交易,因為折欠幾百萬的錢款而逃回外縣,距離蔡州有二百多裡。高瑀下令囚禁甲知。甲知憂愁窘迫,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他的朋友們於是就為他設酒宴來安慰他。座間有十幾個客人,其中有一個被稱為處士的皇甫玄真,穿一身白衣,白的像天鵝的羽毛,相貌極是倜儻儒雅。眾人都對甲知加以寬慰,只有皇甫先生微笑著

曰:“此亦小事。”眾散,乃獨留。謂甲曰:“餘嘗遊東,獲二寶物,當為君解此難。”甲謝之,請具車馬,悉辭。行甚疾,其晚至州,舍於店中。遂晨謁高,高一見,不覺敬之。因謂高曰:“玄真此來,特從尚書乞甲性命。”高遂曰:“甲欠官錢,非瑀私財。如何?”皇甫請避左右,言:“某於新羅獲巾子,可闢塵,欲獻此贖甲。”即於懷探出授高。高才執,已覺體中清涼。驚曰:“此非人臣所有,且無價矣。甲之性命,恐足酬也。”皇甫請試之。翼日,因宴於郭外。時久旱,埃塵且甚。高顧視馬尾鬣及左右騶卒數人,並無纖塵。監軍使覺,問高:“何事尚書獨不沾塵坌?豈遭逢異人,獲至寶乎?”高不敢隱。監軍故求見處世,高乃與俱往。監軍戲曰:“道者獨知有尚書乎?更有何寶,願得一觀。”皇甫具述救甲之意,且言:“藥出海東,今餘一針,力差不及巾,可令一身無塵。”監軍拜請曰:“獲此足矣。”皇甫即於巾上抽與之,針色如金。監軍乃札巾試之,驟於塵中,唯身及馬鬃尾無塵。高與監軍旦具禮往謁,將請其道要。一夕忽失所在。出《酉陽雜俎》。

說:“這不過是小事一樁。”宴罷人散之後,皇甫先生獨自留了下來。他對甲知說:“我曾經雲遊東海,在那裡得到兩件寶物。憑這兩件寶物,應該能夠為你解除此難。”甲知感謝不盡,要為他準備車馬,他都拒絕了。皇甫先生走得很快,他當晚就到了蔡州,住進旅店裡。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拜見高瑀。高瑀一見到皇甫先生的處士風度,不知不覺地就生出幾分敬意來。皇甫先生對高瑀說:“我此次來是特地向尚書請求饒過甲知性命的。”高瑀說:“甲知欠官府的錢,又不是欠我個人的錢。如何是好?”皇甫玄真請高瑀屏退左右,說:“我在新羅得到一條巾子,能避塵,想要獻上它來贖甲知的性命。”說著他伸手從懷中取出巾子交給高瑀。高瑀剛抓到巾子,就覺得體內清涼爽快,他大驚道:“這不是做人臣的所能有的,是無價之寶。甲知的性命,用它是足以抵的!”皇甫玄真讓高瑀試驗一下,看避塵巾是否靈驗。第二天,高瑀就在城外設宴。當時天已大旱了很久,塵埃很多。高瑀看自己馬的馬尾馬鬃及左右幾名士卒,居然一塵不染。監軍使發覺了,便問高瑀道:“為什麼唯獨尚書不染灰塵呢?難道是遇上世外異人得到無價之寶了?”高瑀不敢隱瞞,如實說給監軍。監軍執意要拜見處士,高瑀只好陪他一塊去。見到皇甫玄真,監軍開玩笑道:“難道皇甫先生只知道有尚書嗎?還有什麼寶貝,希望能看一看。”皇甫玄真詳細述說了救甲知的意圖,並且說神藥出自海東,現在還剩一根針,力量不如避塵巾,只能讓一人之身不染灰塵。監軍拜謝說:“能得到這根針也就足夠了。”皇甫玄真就從巾上抽下針來遞給監軍。針的顏色像是金的。監軍把針紮在頭巾上試驗。他騎馬奔馳在塵埃中,但是他身上與馬鬃馬尾都沒有一點塵土。第二天早晨,高瑀與監軍帶著禮物去見皇甫先生,要向他請教道術的要領,皇甫先生卻於一夜之間不知去向了。出自《酉陽雜俎》。

浮光裘有目無文

重明枕

有海外國貢重明枕。長一尺二寸,高六寸,潔白類於水精。中有樓臺之形,四面有十道士,持香執簡,循環無已,謂之行道真人。其鏤木丹青,真人之首簪帔,無不悉具。仍通瑩焉。出《廣德神異錄》。

三寶村

扶風縣之西南,有三寶村。故老相傳雲,建村之時,有胡僧謂村人曰:“此地有寶氣,而今人莫得之,其啟發將自有時耳。”村人曰:“是何寶也?”曰:“此交趾之寶,數有三焉。”故因以三寶名其村,蓋識其事。開成元年春,村中民夜夢一丈夫者,黑簪幘,被廣袂之衣,腰佩長劍,儀狀峻古。謂民曰:“吾嘗仕東漢。當光武時,與飛將馬公,同徵交趾,嘗得南人之寶。其後馬公遭謗,以為多掠南貨,盡載以歸。光武怒,將命索其家。吾懼且及禍,故埋於此地。”言未訖而寤。民即以所夢具告於鄰伍中。是歲仲夏夕,雲月陰晦,有牧豎望見西京原下,炯然有光,若曳練焉,久而不滅。牧豎驚告其父,即馳往視之。其光愈甚,至明夕亦然。於是里人數輩,夜尋其光,俯而觀之。其光在土而出,若焰薪火。里人乃相與植准以表之。其明日,攜鍤具,窮表之下,深約丈餘,得一金龜。長二寸許,制度奇妙,代所未識。又得寶劍一,長二尺有四寸。又得古鏡一,徑一尺餘,皆塵跡

浮光裘有目無文

重明枕

海外某一個國家進貢來一個重明枕,長一尺二寸,高六寸,就像水精那樣潔白。枕中間雕刻了樓臺的形象,四面雕刻了十個道士,捧著香和書簡,循環不止。這叫“行道真人”。那雕刻和繪畫,連道士頭上的玉簪和霞帔,都一一具備,仍是通體晶瑩。出自《廣德神異錄》。

三寶村

扶風縣的西南,有個村子叫三寶村。據老年人傳說,建村的時候,有一個胡人和尚對村民說:“這地方有寶氣。但是現在的人得不到它,它的出現將有一定的時機。”村人問道:“是什麼寶?”胡僧說:“是交趾的寶物,數量是三件。”因此這裡就以“三寶”作為村名了。開成元年的春天,村中有人夜裡做夢,夢見一個成年男子,頭戴黑色頭巾,身披大袖子衣裳,腰間佩一把寶劍,儀表很是古峻。他對村民說:“我曾經在東漢的時候做過官。光武皇帝時,和飛將軍馬公一起征討交趾,曾得到南方人的寶物。後來馬公遭到誹謗,認為他掠奪了許多南方的財物,全運回家中。光武皇帝大怒,要派人抄他的家。我怕禍及自己,就把自己得到的寶物埋在這裡。”他話還沒說完村民就醒了。這人就把夢見的情形和鄰居們講了。這年五月的一個晚上,烏雲遮月,天色晦暗,一個牧童望見西京原下發出光芒,像當空一條白練垂掛在那裡,久久不滅。牧童吃驚地告訴他的父親,父子倆就跑去看。那光更亮了,第二天晚上也這樣。於是村裡幾個人湊到一起,趁夜去尋找那光。低頭一看,那光是從地裡發出的,像柴火的火焰。人們便一起在這裡豎了一個記號。到了天明,大家帶著鍬鎬而來,從立有記號的地方往下挖。挖了一丈多深,挖出來三件寶貝:一是一隻金龜,長二寸左右,做法奇妙,從未見過;二是一把寶劍,長二尺四寸;三是一面古鏡,直徑一尺多。三樣東西都塵跡

蒙然。里人得之,遂持以詣縣,時縣令沛國劉隨得之。發硎其劍,澹然若水波之色,雖利如切玉,無以加焉。其長二尺四寸者,蓋古以八寸為尺,乃古三尺。其鏡皆文跡繁會,有異獸環繞鏡鼻,而年代綿邈,形理無缺。乃命磨瑩,其清若上水之潔,真天下之奇寶也。縣令劉君曰:“此為古之珍玩,宜歸王府。可與天球和璧,焜燿於上庠。”遂緘膠其事,聞岐陽帥,願表獻天子。時陳君亦節度岐隴,得而愛之,因有其寶。由是人無知者。出《宣室志》。

火 玉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三寶:曰“火玉”,曰“澄明酒”,及“風松石”。火玉色赤,長半寸,上尖下圓。光照數十步,積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內,冬則不復亦挾纊。宮人常用。澄明酒,亦異方所貢也。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風松石方一丈,瑩澈如玉。其中有樹,形若古鬆偃蓋,颯颯焉而涼飆生於其間。至盛夏,上令置於殿內,稍秋氣颼颼,即令徹去。出《宣室志》。

馬腦櫃

武宗好神仙術,遂起望仙台,以崇朝禮。更修隆真室,舂百寶屑以塗地。瑤楹金拱,銀檻玉砌,晶瑩炫耀,看之不足。內設玳瑁之帳,火齊之床。焚龍光之香,薦無憂之酒。此皆他國所獻也。帝每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以下,用探希夷之理。由是室內生靈芝二株,皆如紅玉。更遇渤海貢馬腦櫃,方三尺,深色如茜,所作工巧,無以為比。帝用

斑斑。村人們就帶著這些東西來到縣裡。當時的縣令沛國人劉隨收到了這些東西。他把劍放到磨石上一磨,那劍立刻就呈現出水波一樣的光色來,鋒利無比。劍長二尺四寸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古人是以八寸為一尺,二尺四寸就是古代的三尺。那鏡子花紋圖案繁多,有異獸的圖形環繞鏡鼻;雖然年代久遠卻紋理不缺,保存完好。把鏡子磨光之後,清如上游之水。真是天下奇寶。縣令劉隨說:“這些東西是古代珍玩,應該入王府;它們可以與天球合璧生輝,照耀在庠序間。”於是就寫文書上報岐陽帥,願把寶物獻給天子。當時陳君也在岐隴任節度使,他得見幾樣寶物之後特別喜歡,就據為己有。從此就無人知道了。出自《宣室志》。

火 玉

會昌元年,扶餘國貢入三樣寶物:一樣叫“火玉”,一樣叫“澄明酒”,還有一樣是“風松石”。火玉色紅,長半寸,上尖下圓。它發出的光能照出幾十步遠。把火玉積攢起來,可以燒開鍋;放到屋裡,冬天就不用往衣服裡絮棉花了。宮裡的人常用這種東西。澄明酒也是異國所獻,紫色,膏狀,喝了讓人感到骨頭都有香味了。風松石一丈見方,玉一樣晶瑩清澈。石上面有樹。石的形狀像一棵古鬆仰向天空,涼風颯颯地生於其間。到了盛夏,皇上讓人把它放到殿內;到了秋季,就讓人把它撤去。出自《宣室志》。

馬腦櫃

唐武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就建瞭望仙台,用以尊崇朝拜。還修了隆真室,舂百寶為屑用來塗地,用瑤石做柱子,用黃金做拱門,用白銀做門檻,用玉石砌牆。瑩光閃爍,百看不厭。屋裡裝有用玳瑁做的帳子,用火齊做的床。焚燒的是“龍光”香,飲用的是“無憂”酒。這些東西都是外國進貢來的。武宗常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以下眾道士來探討清淨無為的道理。從此室內長出兩棵靈芝來,全都像紅玉一般。還趕上渤海國貢進馬腦櫃。這櫃三尺見方,深絳紅色,做工之精巧無以倫比。皇上用

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紫瑰盆,量容半斛,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一寸,舉之則若鴻毛。帝嘉其光潔,遂處於仙室,以和藥餌。后王才人擲玉環,誤缺其半菽,上猶嘆惜久之。出《杜陽雜編》。

岑 氏

臨川人岑氏,嘗遊山。溪水中見二白石,大如蓮實,自相馳逐。捕而獲之,歸置巾箱中。其夕,夢二白衣美女,自言姊妹,來侍左右。既寤,蓋知二石之異也,恆結於衣帶中。後至豫章,有波斯胡人,邀而問之:“君有寶乎?”曰:“然。”即出二石示之。胡人求以三萬為市。岑雖寶之而無用,得錢喜,即以與之。以錢為生資,遂致殷贍,而恨不能問其石與其所用雲耳。出《稽神錄》。

這櫃裝神仙之書,放在帳側。紫瑰盆,容量可達半斛,內外通體晶瑩,純紫色,厚有一寸,舉起時輕如鴻毛。皇上喜愛它的光潔,就把它放在仙室,用它和藥吃。後來王才人投擲玉環,不小心將紫瑰盆碰掉了半個豆粒那麼大一塊兒,皇上還喟嘆惋惜了挺長時間。出自《杜陽雜編》。

岑 氏

臨川有個姓岑的人,有一次遊山時,他看見溪水中有兩塊大如蓮子的白色石頭在自相追逐奔跑。岑氏就把兩塊白石捉住,帶回家放在箱子裡。那天晚上,他夢見兩個穿白衣服的美女,自稱她們是姐妹,來侍立在他的左右。夢醒之後,他知道大概是這兩塊白石不尋常,就總藏在衣帶中。後來他到了豫章,有一個波斯胡人攔住他問:“你有寶貝帶在身上嗎?”他說:“是的。”說完他就把兩塊石頭掏出來給胡人看。胡人請求用三萬錢購買。岑氏雖然珍愛兩塊石頭,但是留著也沒用,他得到錢很高興,就把石頭給了胡人。他用這錢做資本,逐漸富裕了。但他一直為沒有問那石頭的名字和用處而遺憾。出自《稽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