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三百六十四 妖怪六
江淮士人 李 鵠 僧智圓 南孝廉 謝 翱
僧法長 河北村正 僧弘濟 金友章 於 凝
江淮士人
江淮有士人莊居,其子年二十餘,嘗病厭。其父一日飲茗,甌中忽靤起如漚,高出甌外,瑩淨若琉璃。有人長一寸,立於漚上,高出甌中。細視之,衣服狀貌,乃其子也。食頃爆破,一無所見,茶碗如舊,但有微璺耳。數日,其子遂著神,譯神言,斷人休咎不差。出《酉陽雜俎》。
李 鵠
前秀才李鵠,覲於潁川,夜至一驛。才臥,見物如豬者,突上廳階。鵠驚走,透後門,投驛廄,潛身草積中,屏息伺之。怪亦隨至,聲繞草積數匝,瞪目視鵠所潛處,忽變為巨星,騰起,數道燭天。鵠左右取炬,索鵠於草積中,鵠已卒矣。半日方蘇,因說所見。未旬,無疾而卒。出《酉陽雜俎》。
江淮士人
江淮地區有個讀書人住在村莊裡,他的兒子二十多歲,曾經長年生病。有一天,做父親的喝茶,茶碗裡忽然鼓起一個水泡,高出茶碗之外,晶瑩明淨像琉璃。有一個一寸高的小人站在水泡上,高出茶碗來。細看那個人,衣服模樣,竟是他的兒子。一頓飯的工夫,水泡爆破,什麼都看不到了,茶碗和原來一樣,只有輕微的裂紋。幾天之後,他的兒子就有神靈附著在身上,能翻譯神的語言,判斷人的禍福絲毫不差。出自《酉陽雜俎》。
李 鵠
有個還未授官的進士叫李鵠,回潁川探望父母,夜間走到一家驛站。他剛躺下,看見一個豬一樣的東西,衝上廳堂的臺階。李鵠嚇得跑開,通過後門,來到驛站的馬棚,藏在草堆裡,屏住呼吸窺伺著。那怪物也隨著來到,聲音繞著草堆轉了幾圈,瞪著眼睛看李鵠藏身的地方,忽然變成一顆巨星,騰空而起,幾道亮光照徹天空。李鵠手下的人取來火把,在草堆裡找到了李鵠,李鵠已經昏死過去。半天才醒過來,於是他就述說他見到了什麼。未到十天,李鵠無病而死。出自《酉陽雜俎》。
僧智圓
鄭餘慶在梁州,有龍興寺僧智圓,善總持敕勒之術,制邪理病,多著效。日有數十人候門,智圓老,稍倦。鄭頗敬之,因求住城東隙地,起草屋而居,有沙彌行者各一人。數年,暇日,智圓向陽科腳甲,有布衣婦人,甚端麗,至階作禮,泣曰:“妾不幸,夫亡子幼,老母危病。知師神咒助力,乞加救護。”智圓曰:“貧道本厭城隍喧湫,兼煩於招謝。弟子母病,可就此為加持也。”婦人復再三泣請,且言母病亟,不可舉扶。智圓亦哀而許之。乃言從此向北二十餘里,至一村,村側近有魯家莊,但訪韋十娘所居也。智圓詰朝如言行二十餘里,歷訪不得,乃還。明日,婦人復至。僧責曰:“貧道昨日遠赴約,何差繆如此?”婦人言:“只去師所止處二三里耳。師慈悲,必為再往。”僧怒曰:“老僧衰暮,今誓不出。”婦人乃大聲言:“慈悲何在耶?今事須去。”因上階牽僧臂。僧驚迫,亦疑其非人,恍惚以小刀刺之。婦人遂倒,乃沙彌誤中刀,流血死矣。僧遽與行者瘞於飯甕下。
沙彌本村人,家去蘭若十餘里。其日,家人悉在田,有人皁衣褐襆,乞漿于田中,且說其事。沙彌父母,舉家號哭,詣僧。僧猶紿焉。其父及鍬索而獲,即訴於官。鄭公大駭,俾求盜吏細按,意其必冤也。僧具陳狀,復白:“貧道宿債,有死而已。”按者亦以死論。僧求假七日命,持念,
僧智圓
鄭餘慶在梁州的時候,龍興寺裡有一個叫智圓的和尚,擅長總持敕勒的法術,驅邪治病,多有顯著效果。每天都有幾十人等候在他的門口,智圓老了,漸漸地倦怠了。鄭餘慶很敬重他,就請他到城東的空地去住,蓋起一所草房子,還有小和尚和行者各一人。幾年之後,一個閒暇之日,智圓晒著太陽剪腳趾甲,有一個穿布衣的婦人,容貌端莊秀麗,來到階下行禮,哭著說:“我很不幸,丈夫死了,兒子還小,老母親病得很重。知道大師您的神咒很靈驗,懇求您救護。”智圓說:“貧僧一向厭惡城裡的喧鬧,又厭煩應酬交際。你的母親病了,可到這兒來,我對她加以護持。”婦人又再三哭請,說母親病情危急,不能攙扶前來。智圓也很可憐她,就答應了。婦人就說,從此向北二十多裡,到一個村子,村附近有個魯家莊,只要打聽韋十娘住的地方就行了。智圓一大早就照婦人說的那樣走了二十多裡,到處打聽也沒找到,就返回來了。第二天,婦人又來了。智圓責備她說:“貧僧昨天遠道去赴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錯?”婦人說:“我住的地方只離大師去的地方二三裡了。大師慈悲,一定要再走一趟。”智圓生氣地說:“貧僧年老力衰,如今堅決不出去了。”婦人就大聲說:“你的慈悲在哪裡呢?今天你非去不可。”於是走上臺階去拽智圓的胳膊。老和尚驚慌窘迫,又懷疑她不是人,恍惚間用小刀刺了她。婦人於是便倒下了,仔細一看竟是小和尚誤中了一刀,流血死了。智圓急忙和行者把小和尚埋到了盛飯的瓦器底下。
小和尚是本村人,家離寺院有十幾里路。那一天,小和尚的家人都在田間勞作,有一個穿黑衣、戴粗布頭巾的人到田間來討水喝,就說了那件事。小和尚的父母和全家都放聲痛哭,來見老和尚。老和尚還欺騙他們。小和尚的父親用鐵鍬找到了小和尚的屍體,於是告到了官府。鄭餘慶非常吃驚,派捉拿盜賊的官吏細察此案,認為他一定是冤枉的。老和尚詳細地陳述了事情的經過,又說:“這是貧僧欠的一筆老賬,只得一死了。”查案的人也說他該死。和尚請求七天後再處死他,用這七天持戒唸咒,
為將來資糧。餘慶哀而許之。僧沐浴設壇,急印契縛㩧,考其魅。凡三夕,婦人見於壇上,言:“我類不少,所求食處,輒為師破除。沙彌且在,能為誓不持念,必相還也。”智圓懇為設誓,婦人喜曰:“沙彌在城南某村古丘中。”僧言於官吏,如其言尋之,沙彌果在,神已痴矣。發沙彌棺中,乃一苕帚也。僧自是絕其術。出《酉陽雜俎》。
南孝廉
唐南孝廉,失其名,莫知何許人。能作鱠,縠薄縷細,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因會客炫伎,先起架以陳之。忽暴風雨,震一聲,鱠悉化為胡蝶飛去。南驚懼,遂折刀,誓不復作。出《酉陽雜俎》。
謝 翱
陳郡謝翱者,嘗舉進士,好為七字詩。其先寓居長安升道里,所居庭中,多牡丹。一日晚霽,出其居,南行百步,眺終南峰。佇立久之,見一騎自西馳來,繡繢彷彿,近乃雙鬟,高髻靚妝,色甚姝麗。至翱所,因駐謂翱:“郎非見待耶?”翱曰:“步此,徒望山耳。”雙鬟笑,降拜曰:“願郎歸所居。”翱不測即回。望其居,見青衣三四人,偕立其門外,翱益駭異。入門,青衣俱前拜。既入,見堂中設茵毯,張帷帟,錦繡輝映,異香遍室。翱愕然且懼,不敢問。一人前曰:“郎何懼,固不為損耳。”
為來生積累一些功德。鄭餘慶可憐他,就答應了。老和尚沐浴淨身,設下齋壇,急忙印契施法,捆綁木人當鬼魅,嚴加拷問。到第三晚,那婦人出現在壇上,說:“我的同類有不少,求食的地方,動不動就被大師破除了。小和尚還在,如果你能發誓不念咒了,我一定把他還給你。”智圓懇切地發誓,婦人高興地說:“小和尚在城南某村的古墓裡。”智圓對官吏講了,官吏照他講的去找,小和尚果然在那兒,但已神志不清。打開小和尚的棺材,裡邊裝的是一把笤帚。智圓從此不再使用他的法術了。出自《酉陽雜俎》。
南孝廉
唐朝有位姓南的孝廉,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氏。他善於切魚片,切得像縐紗一樣薄,絲絲縷縷,輕得可以吹起來。他用刀的聲音響亮輕捷,好像合乎節奏。於是他就會集賓客,炫耀他的技藝,先搭起架子把魚擺上。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聲雷震,魚全都變成蝴蝶飛走了。南孝廉又驚又怕,於是折斷了刀,發誓不再切魚片。出自《酉陽雜俎》。
謝 翱
陳郡的謝翱,曾經去考進士,喜歡作七言詩。他以前寄居在長安城升道里,住的院子裡,有許多牡丹花。一天晚上雨後天晴,他從家裡出來,向南走出百步遠,眺望終南山。佇立了很久,他望見一人騎馬從西奔來,那人彷彿用錦繡繪製的一樣,近看才發現是個婢女,高高的髮髻,漂亮的妝容,姿色非常美麗。她來到謝翱跟前,停下來對他說:“郎君不是在等人吧?”謝翱說:“我走到這兒,只是望望山罷了。”那婢女就笑,下馬行禮說:“請郎君回家吧。”謝翱不明白什麼意思就回來了。遠望自己的住處,看見三四個婢女站在門外,謝翱更加詫異。進了門,幾位婢女一齊上前來拜。進了屋,見堂中鋪著地毯,掛著幔帳,錦繡交相輝映,異香滿室。謝翱又驚又怕,不敢多問。一人上前說:“郎君怕什麼,保證不會害您。”
頃之,有金車至門。見一美人,年十六七,風貌閒麗,代所未識。降車入門,與翱相見,坐於西軒,謂翱曰:“聞此地有名花,故來與君一醉耳。”翱懼稍解。美人即命設饌同食,其器用物,莫不珍豐。出玉杯,命酒遞酌。翱因問曰:“女郎何為者?得不為他怪乎?”美人笑不答。固請之,乃曰:“君但知非人則已,安用問耶?”夜闌,謂翱曰:“某家甚遠,今將歸,不可久留此矣。聞君善為七言詩,願有所贈。”翱悵然,因命筆賦詩曰:“陽臺後會杳無期,碧樹煙深玉漏遲。半夜香風滿庭月,花前竟發楚王時。”美人覽之,泣下數行曰:“某亦嘗學為詩,欲答來贈,幸不見誚。”翱喜而請。美人求絳箋,翱視笥中,唯碧箋一幅,因與之。美人題曰:“相思無路莫相思,風裡花開只片時。惆悵金閨卻歸處,曉鶯啼斷綠楊枝。”其筆札甚工,翱嗟賞良久。美人遂顧左右,撤帳帟,命燭登車。翱送至門,揮淚而別。未數十步,車與人馬,俱亡見矣。翱異其事,因貯美人詩笥中。
明年春,下第東歸,至新豐,夕舍逆旅。因步月長望,感前事,又為詩曰:“一紙華箋麗碧雲,餘香猶在墨猶新。空添滿目淒涼事,不見三山縹緲人。斜月照衣今夜夢,落花啼雨去年春。紅閨更有堪愁處,窗上蟲絲鏡上塵。”既而朗吟之。忽聞數百步外,有車音西來甚急。俄見金閨從數騎,視其從者,乃前時雙鬟也。驚問之,雙鬟遽前告,即駐車,使謂翱曰:“通衢中恨不得一見。”翱請其舍逆旅,固不可。又問所適,答曰:“將之弘農。”翱因曰:“某今亦歸洛陽,
過了一會兒,有一輛金色的車子來到門前。只見一位美人,十六七歲,風度文雅,容貌秀麗,世所罕見。美人下車走進來,與謝翱相見,坐到西窗下,對謝翱說:“聽說這地方有名花,所以來和您飲酒賞花。”謝翱的恐懼這才稍有緩解。美人就命人擺下酒菜與謝翱一同享用,所用的器皿沒有不珍貴的,所吃的食物沒有不豐盛的。美人拿出一隻玉杯,命人斟上酒與謝翱傳遞著飲酒。謝翱便問道:“姑娘是幹什麼的?不會是別的仙怪吧?”美人笑而不答。謝翱堅持請她回答,美人才說:“你只要知道我不是人就行了,何必要問呢?”夜深了,美人對謝翱說:“我家很遠,現在就要回去,不能久留在這兒。聽說您善作七言詩,很想得到您的饋贈。”謝翱很失意的樣子,就命人拿筆,賦詩道:“陽臺後會杳無期,碧樹煙深玉漏遲。半夜香風滿庭月,花前竟發楚王時。”美人讀了之後,潸然淚下,說:“我也曾學過作詩,想要作詩答您所贈,請不要見笑。”謝翱很高興,請她作詩。美人想要深紅色的紙箋,謝翱看那書箱裡,只有一幅碧綠色的,就給了她。美人題詩道:“相思無路莫相思,風裡花開只片時。惆悵金閨卻歸處,曉鶯啼斷綠楊枝。”她的文筆甚精,謝翱歎賞了好久。美人於是看了看左右,撤去帳幔,命人帶上燈燭上車。謝翱送到門口,揮淚而別。沒走上十步,車和人馬全不見了。謝翱感到這事很奇怪,就把美人的詩藏在書箱裡。
第二年春天,他落榜東歸,走到新豐,晚上住在客店裡。他在月下散步遠望,有感於以前的事,又作詩道:“一紙華箋麗碧雲,餘香猶在墨猶新。空添滿目淒涼事,不見三山縹緲人。斜月照衣今夜夢,落花啼雨去年春。紅閨更有堪愁處,窗上蟲絲鏡上塵。”然後就朗誦這首詩。忽然聽到幾百步外,有車馬的聲音從西來得很急。不一會兒,見一位高貴女子,幾個騎馬的隨從跟著,看那隨從,原來是以前的那個婢女。他吃驚地去問,婢女急忙到車前相告,於是停了車,車中人讓人對謝翱說:“大道上只恨不能相見。”謝翱請她到客店住下,她堅決不肯。又問她要到哪兒去,她說:“要到弘農去。”謝翱就說:“我現在也要回洛陽,
願偕東,可乎?”曰:“吾行甚迫,不可。”即褰車簾謂翱曰:“感君意勤厚,故一面耳。”言竟,嗚咽不自勝。翱亦為之悲泣,因誦以所制之詩。美人曰:“不意君之不忘如是也,幸何厚焉!”又曰:“願更酬此一篇。”翱即以紙筆與之。俄頃而成曰:“惆悵佳期一夢中,五陵春色盡成空。欲知離別偏堪恨,只為音塵兩不通。愁態上眉凝淺綠,淚痕侵臉落輕紅。雙輪暫與王孫駐,明日西馳又向東。”翱謝之,良久別去。才百餘步,又無所見。翱雖知為怪,眷然不能忘。及至陝西,遂下道至弘農,留數日,冀一再遇,竟絕影響。乃還洛陽,出二詩,話於友人。不數月,以怨結遂卒。出《宣室志》。
僧法長
河南龍門寺僧法長者,鄭州原武人。寶曆中,嘗自龍門歸原武。家有田數頃,稔而未刈。一夕,因乘馬行田間,馬忽屹不前,雖鞭抶,輒不動,唯瞪目東望,若有所見。時月明,隨其望數百步外,有一物,如古木色,兀然而來。長懼,即回馬走道左數十步,伺之。其物來漸近,乃白氣,高六七尺,腥穢甚,愈於鮑肆。有聲綿綿,如呻吟,西望而去。長策馬隨其後,常遠數十步。行一里餘,至里民王氏家,遂突入焉。長駐馬伺之。頃之,忽聞其家呼曰:“車宇下牛將死,可偕來視之!”又頃,聞呼:“後舍驢蹶仆地,不可救!”又頃,聞驚哭。有出者,長佯過訊之,曰:“主人有子十餘歲,忽卒。”語未竟,又聞哭音,或驚叫,聯聯不已。夜分後,聲漸少,
願意和你一起往東走,可以嗎?”美人說:“我走得很急,不可以。”就挑起車簾對他說:“感謝您對我的深情厚意,所以見上一面。”說完,她放聲悲泣,不能自禁。謝翱也為此悲傷哭泣,於是就唸了她作的詩。美人說:“沒想到您這樣忘不了我,我是多麼榮幸啊!”又說:“我想再酬答一首。”謝翱就把紙筆給她。不一會兒詩就寫成了,詩道:“惆悵佳期一夢中,五陵春色盡成空。欲知離別偏堪恨,只為音塵兩不通。愁態上眉凝淺綠,淚痕侵臉落輕紅。雙輪暫與王孫駐,明日西馳又向東。”謝翱向她致謝,很久才別去。才走了百餘步,又不見了。謝翱雖然知道她是仙怪,卻眷戀地忘不了。等到了陝西,就改道去了弘農,逗留了幾天,希望再見到那美人,卻始終毫無消息。於是他回到洛陽,拿出那兩首詩,說給友人。不幾個月,就因悲怨鬱結死去了。出自《宣室志》。
僧法長
河南龍門寺的僧人法長,是鄭州原武人。寶曆年間,他從龍門回到原武老家。家裡有幾頃地的莊稼,成熟了還沒有收割。一天晚上,他騎著馬走到田間,馬忽然停止不前,即使用鞭子抽打它,它也一動不動,只是瞪著眼睛向東望,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當時月光很亮,法長隨著它向幾百步之外望去,只見有一個東西,顏色像古樹,突然走來。法長害怕,就回馬跑到道旁十幾步遠的地方,等候在那裡。那東西漸漸向近處來,原來是一團白氣,六七尺高,又腥又臭,比賣鮑魚的鋪子氣味還難聞。那東西發出連續不斷的聲音,好像是在呻吟,向著西邊走去。法長策馬跟在它後面,總保持幾十步的距離。走了一里多,來到鄉民王家門前,那東西就衝了進去。法長停下馬守在外邊。等了一會兒,忽然聽到這家人喊:“車棚裡的牛要死了,大家快來看啊!”又過了一會兒,聽有人喊:“後屋的驢倒在地上,不能救了!”又過了一會兒,聽到有人驚哭。有人走出來,法長裝作路過這裡一打聽,那人說:“我家主人有個十多歲的兒子,忽然死了。”話還沒說完,又聽到了哭聲,還有人驚叫,連連不斷。夜半以後,聲音漸少,
迨明而絕。長駭異,即具告其鄰,偕來王氏居偵之。其中悄然無聞,因開戶,而其家十餘人皆死,雞犬無存焉。出《宣室志》。
河北村正
處士鄭賓於言:嘗客河北,有村正妻新死,未斂。日暮,其兒女忽覺有樂聲漸進,至庭宇,屍已動矣。及入房,如在樑棟間,屍遂起舞。樂聲復出,屍倒。旋出門,隨樂聲而去。其家驚懼,時月黑,亦不敢尋逐。一更,村正方歸,知之,乃折一桑枝如臂,被酒大罵尋之。入墓林,約五六裡,復覺樂聲在一柏林上。及近樹,樹下有火熒熒然,屍方舞矣。村正舉杖擊之,屍倒,樂聲亦止,遂負而還。出《酉陽雜俎》。
僧弘濟
醫僧行儒說:福州有僧弘濟,齋戒精苦。嘗於沙岸得一顱骨,遂貯衣籃中。歸寺數日,忽眠中有物齧其耳,以手撥之落,聲如數升物,疑其顱骨所為也。及明,果墜在床下。遂破為六片,零置瓦溝中。夜半,有火如雞卵,次第入瓦下燭之。弘濟責曰:“爾不能求生人天,憑朽骨何也?”於是怪絕。出《酉陽雜俎》。
金友章
金友章者,河內人,隱於蒲州中條山,凡五載。山有
等到天亮就徹底沒聲了。法長又驚又怕,就都告訴了鄰居,大家一塊兒到王家來看。院中悄然無聲,破門而入,見這家十多口人都死了,連雞犬也沒有活著的。出自《宣室志》。
河北村正
處士鄭賓於說:他曾經客遊河北,有一個村長剛死了妻子,還沒有入殮。傍晚時分,兒女們忽然聽見有音樂聲越來越近,來到庭院時,那屍體就動彈了。等到音樂聲進了屋,好像縈繞在房樑之間,屍體便起來跳舞。音樂聲又出去,屍體就倒下了。不一會兒屍體出了門,隨著音樂聲而去。這一家人又驚又怕,當時天黑,也不敢出去尋找。一更時分,村長剛回來,知道了此事,就折了胳膊粗的一根桑樹枝,喝得大醉,大罵著到處尋找。他走進墓地,大約走了五六裡,又覺得音樂聲在一棵柏樹上。等走到樹前,見樹下有閃爍的火光,屍體正在那兒跳舞。村長掄棒就打,屍體倒下去,音樂聲也停止了,於是他就揹著屍體回來了。出自《酉陽雜俎》。
僧弘濟
行醫和尚行儒說:福州有一個叫弘濟的和尚,持齋守戒,修行刻苦。他曾經在沙灘上拾到一個顱骨,就把它放在了衣籃中。回到寺裡幾天後,忽然在睡覺的時候有東西咬他的耳朵,他用手把那東西打落,聲音像幾升東西落地那樣重,他懷疑是那顱骨幹的。等到了天亮一看,那顱骨果然掉在床下。於是他把顱骨打碎成六片,散放在屋瓦間的洩水溝中。夜半時分,有雞蛋大的火球,依次進入瓦下照著屋裡。弘濟責怪道:“你不能求得託生人道或天道,憑著幾塊爛骨頭也想作怪?”於是這怪物就消失了。出自《酉陽雜俎》。
金友章
金友章是河內人,隱居在蒲州中條山,有五年了。山中有
女子,日常挈瓶而汲溪水,容貌殊麗。友章於齋中遙見,心甚悅之。一日,女子復汲,友章躡屣企戶而調之曰:“誰家麗人,頻此汲耶?”女子笑曰:“澗下流泉,本無常主,須則取之,豈有定限?先不相知,一何造次!然兒止居近裡,少小孤遺。今且託身於姨舍,艱危受盡,無以自適。”友章曰:“娘子既未適人,友章方謀婚媾,既偶夙心,無宜遐棄。未委如何耳?”女曰:“君子既不以貌陋見鄙,妾焉敢拒違?然候夜而赴佳命。”言訖,女子汲水而去。是夕果至。友章迎之入室,夫婦之道,久而益敬。友章每夜讀書,常至宵分,妻常坐伴之,如此半年矣。
一夕,友章如常執卷,而妻不坐,但佇立侍坐。友章詰之,以他事告。友章乃令妻就寢,妻曰:“君今夜歸房,慎勿執燭,妾之幸矣。”既而友章秉燭就榻,即於被下,見其妻乃一枯骨耳。友章惋嘆良久,復以被覆之。須臾,乃複本形。因大悸怖,而謂友章曰:“妾非人也,乃山南枯骨之精,居此山北。有恆明王者,鬼之首也,常每月一朝。妾自事金郎,半年都不至彼。向為鬼使所錄,榜妾鐵杖百,妾受此楚毒,不勝其苦。向以化身未得,豈意金郎視之也!事以彰矣,君宜速出,更不留戀。蓋此山中,凡物總有精魅附之,恐損金郎。”言訖,涕泣嗚咽,因爾不見。友章亦悽恨而去。出《集異記》。
一位女子,常帶著罐子到溪邊打水,容貌非常美麗。金友章在屋裡遠遠望見那女子,心裡很喜歡她。一日,女子又到溪邊打水,金友章趿拉著鞋子站在門口調戲她說:“這是誰家的美人,總到這裡打水呀?”女子笑著說:“山澗下的流水,本來沒有主人,需要了就來取,哪裡有什麼一定之限?之前我們也不認識,你怎麼這樣放肆!然而我就住在這附近,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現在暫且住在姨母家裡,受盡了艱難,自己也沒有個歸宿。”金友章說:“娘子既然沒有嫁人,我正在謀求婚姻,內心又一直仰慕娘子,就請不要遠相拋棄。不知你意下如何呢?”女子說:“您既然不嫌我長得醜,我哪敢拒絕?但是要等到夜晚我才能來與您相會。”說完,女子打了水就離開了。這天晚上,她果然來了。金友章把她迎到屋裡,兩個人從此做了夫妻,時間越久越是互相尊敬。金友章每天晚上讀書,常讀到半夜,妻子總是坐著陪伴他,就這樣過了半年。
一天晚上,金友章照常捧卷閱讀,而妻子卻不坐下,只站在那裡侍候他。金友章問她怎麼了,她就用別的事來推脫。金友章就讓她去睡覺,妻子說:“你今晚回房的時候,千萬不要拿蠟燭,這就是我的萬幸啦。”後來金友章拿著蠟燭回屋上床,在被子之下,看見他的妻子竟然是一具枯骨。金友章惋惜嗟嘆了好長時間,又用被子蓋上了。不一會兒,她就恢復了本形。金友章特別害怕,她對金友章說:“我不是人,是山南的一個枯骨精,住在這山的北面。有個恆明王,是鬼的首領,平常每月要朝見他一次。我自從嫁給你,半年都沒到他那兒去了。剛才被小鬼捉去,打了我一百鐵棍,我受到這樣的毒打,痛苦無法忍受。剛才還沒有變形完,哪想到讓你看到了!事情已經暴露了,你應該馬上離去,不要再留戀。這山裡邊,所有東西都有妖精鬼魅附身,恐怕對你有害。”說完,她嗚咽哭泣,於是就不見了。金友章也含恨離開。出自《集異記》。
於 凝
岐人於凝者,性嗜酒,常往來邠涇間。故人宰宜祿,因訪飲酒,涉旬乃返。既而宿醒未愈,令童僕先路,以備休憩。時孟夏,麥野韶潤,緩轡而行,遙見道左嘉木美蔭,因就焉。至則繫馬藉草,坐未定,忽見馬首南顧,鼻息恐駭,若有睹焉。凝則隨向觀之,百步外,有枯骨如雪,箕踞於荒冢之上,五體百骸,無有不具,眼鼻皆通明,背肋玲瓏,枝節可數。凝即跨馬稍前,枯骨乃開口吹噓,槁葉輕塵,紛然自出。上有烏鳶紛飛,嘲噪甚眾。凝良久稍逼,枯骨乃竦然挺立,骨節絕偉。凝心悸,馬亦驚走,遂馳赴旅舍。而先路童僕出迎,相顧駭曰:“郎君神思,一何慘悴!”凝即說之。適有涇倅十餘,各執長短兵援蕃,覘以東,皆曰:“豈有是哉?”洎逆旅少年輩,集聚極眾。凝即為之導前,仍與眾約曰:“儻或尚在,當共碎之。雖然,恐不得見矣。”俄至其處,而端坐如故。或則叫噪,曾不動搖;或則彎弓發矢,又無中者;或欲環之前進,則亦相顧莫能先焉。久之,枯骸欻然自起,徐徐南去。日勢已晚,眾各恐讋,稍稍遂散。凝亦鞭馬而回,遠望,尚見烏鵲翔集,逐去不散。自後凝屢經其地,及詢左近居人,乃無復見者。出《集異記》。
於 凝
岐州人於凝,生性嗜酒,常常往來於邠州、涇州之間。他有個老朋友叫宰宜祿,一次於凝去找他喝酒,過了十來天才回來。不久於凝飲酒隔夜未醒,就讓童僕先上路,以提前找好休息的地方。當時正是初夏,麥田清新溼潤,他騎馬徐徐而行,遠遠望見道旁有一處很美的樹蔭,就走了過去。到了那裡就拴上馬,坐在草地上,還沒坐穩,忽見馬向南看,鼻子裡喘著氣,顯得十分驚恐,好像看到了什麼東西。於凝就隨著它看的方向看去,見百步之外,有一具雪白的枯骨,張開兩腿坐在荒墳上,身體各部位的骨骼沒有不具備的,眼睛和鼻子都透明,脊背和肋條清晰可見,一枝一節都能數出來。於凝就跨上馬,慢慢走上前去,枯骨竟開口吹氣,枯葉和灰塵紛紛自己飄出來。上邊有烏鴉和老鷹紛紛飛來,十分吵鬧。於凝好久才漸漸走近,枯骨就直挺挺地站立起來,骨節非常粗大。於凝心中驚悸,馬也嚇跑了,於是跑到了客店。提前上路的童僕出來迎接,見了他害怕地說:“公子的神情怎麼這樣悽慘憔悴!”於凝就說了路上的事情。碰巧有十幾個涇州的兵卒,各自拿著長短兵器去換防,他們向東方偵察巡視,都說:“哪有這樣的事呢?”再加上客店裡的年輕人,這時已聚集了很多人。於凝就為他們在前邊引路,還和大夥兒約定說:“如果那東西還在,就一起上去打碎它。這樣雖好,只恐怕已經看不見了。”不多時來到那地方,那枯骨照舊端坐在那裡。有人大叫,它居然不動不搖;有人拉弓放箭,也沒有射中的;有人想要包圍它,卻互相看著沒人先往前走。過了好久,枯骨突然自己站起來,慢慢向南而去。天色已晚,眾人恐懼,慢慢就散了。於凝也打馬回來了,遠遠望去,還看見烏鴉鳥雀飛翔聚集,趕也趕不散。此後於凝多次經過這裡,又打聽左右的居民,竟沒有再見到的。出自《集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