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九十一 神一
龍門山 太公望 四海神 延 娟 齊桓公
晉文公 鄭繆公 晉平公 齊景公 妒女廟
伍子胥 屈 原 李 冰 土羊神 梅 姑
秦始皇 觀亭江神 宛 若 竹 王 劉 向
何比干
龍門山
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至一空巖,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又有青色犬,行吠於前。禹計行十餘里,迷於晝夜,既覺漸明,見向來豕犬,變為人形,皆著玄衣。又見一神人面蛇身,禹因與之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列於金板之上。又有八神,侍於此圖之側。禹問曰:“華胥生聖子,是汝耶?”答曰:“華胥是九江神女,以生餘也。”乃探玉簡以授禹。簡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度量天地。禹即執持此簡,以平定水土。授簡披圖,蛇身之神,則羲皇之身也。出《拾遺錄》。
龍門山
大禹開鑿龍關之山,此山也叫龍門。來到一個巖洞,有數十里深,幽暗莫測,難以行進。大禹舉著火把向前走。忽然,有一隻像豬的野獸,銜著夜明珠,那珠光像蠟燭一樣亮。又來了一隻青色的狗,叫著跑在他的前面。大禹估計走了十多裡,已經分不清白天還是夜裡,漸漸覺得眼前明亮了,只見剛才的豬狀獸和青色的狗都變成了人的模樣,全穿著黑色的衣服。這時,又來了一個神仙,長著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大禹便跟他攀談。那神仙拿出八卦圖給大禹看,然後放在一塊金板上面。又來了八方之神,侍立在八封圖的兩側。大禹問道:“聽說華胥氏生了個賢德的兒子,是你嗎?”那神仙回答說:“華胥氏是九江神女,是她生下了我。”於是他掏出一把玉簡送給大禹。那玉簡一尺二寸長,正符合每天十二時辰之數,那神仙讓大禹用它來度量天地。大禹就帶著這玉簡,來治理山河水土。送給大禹玉簡併讓他看八卦圖的這位蛇身神仙,就是伏羲氏。出自《拾遺錄》。
太公望
文王以太公望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婦人言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去者,皆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出《博物志》。
四海神
武王伐紂,都洛邑。明年陰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五丈夫乘馬車,從兩騎,止王門外。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曰:“大夫在內,方對天子。未有出時,且進熱粥,以知寒。”粥皆畢,師尚父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風伯、雨師耳。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風伯、雨師,請使謁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於殿上,謁者於殿下門內,引祝融進。五神皆驚,相視而嘆。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陰乃遠來,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謹來授命。”顧敕風伯、雨師,各使奉其職也。出《太公金匱》。
延 娟
周昭王二十年,東甌貢女,一曰延娟,二曰延娛。俱辯麗詞巧,能歌笑,步塵無跡,日中無影。及王遊江漢,與二女俱溺。故江漢之間,至今思之,乃立祠於江上。後十年,人每見二女擁王泛舟,戲於水際。至暮春上巳之日,禊集祠間。
太公望
周文王任命姜太公為灌壇令,一年來,連把樹枝吹得發聲的風都沒有。一日,文王夢見一個女人容貌豔麗,在路中央哭。問其緣故,那女人說:“我是東海泰山神女,嫁給西海神為妻。我想回東海去,灌壇令擋了我的道。考慮到太公有德,我不敢挾暴風驟雨而過。”文王從夢中醒來。第二天,他召見姜太公,這之後三日三夜,果然有狂風暴雨從這裡經過,都是從西邊來的。於是,文王就拜姜太公為大司馬。出自《博物志》。
四海神
周武王伐紂,建都於洛邑。第二年氣候陰冷,一連下了十幾天雪,雪積一丈多深。甲子日清晨,五個人乘著馬車,後面還跟著兩個騎馬的,停在武王門口。姜太公讓人拿一盆稀粥出來,說:“大夫正在屋裡答天子的話。還不知什麼時候出來,請先喝點熱粥,以避寒冷。”等他們喝完粥,姜太公說:“現在可以會見客人了。那五車兩騎,是四海之神和河伯、風伯、雨師。南海之神叫祝融,東海之神叫勾芒,北海之神叫顓頊,西海之神叫蓐收。河伯、風伯、雨師,請讓傳喚的人直呼其名,予以召見。”武王坐在大殿上,傳喚的人在殿下門內,把祝融領了進去。諸神大驚,相視而嘆息。祝融等都向武王下拜。武王說:“天氣陰冷,你們卻遠道而來,有何見教?”諸神都說:“上天要伐殷立周,我們是來領受命令的。”武王於是命令風伯和雨師,讓他們各守其職。出自《太公金匱》。
延 娟
周昭王二十年,東甌獻來兩位女子,一個叫延娟,一個叫延娛。她們都能言善辯,能歌善舞,走路不留腳印,在太陽下也沒有影子。後來周昭王南遊江漢,不幸與兩位女子一起落水而死。因此江漢一帶,至今人們還懷念她們,並在江邊修建了祠堂。十年之後,人們常常看見這兩位女子陪伴著昭王泛舟江上,嬉戲於水邊。到了晚春上巳節這天,人們都聚集到祠堂前祭祀。
或以時鮮甘果,採蘭杜包裹之,以沉於水中;或結五色彩以包之,或以金鐵系其上,乃蛟龍不侵。故祠所號招祇之祠。出《拾遺錄》。
齊桓公
齊桓公遊於澤,管仲御。公見怪焉。管仲曰:“澤有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朱冠。見人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霸乎!”公曰:“此寡人之所見也。”出《莊子》。
又
桓公北征孤竹,來至卑耳之溪十里,見人長尺,而人形悉具。右袪衣,走馬前。以問管仲,管仲曰:“臣聞登山之神有餘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之神見,走前導也。袪衣,前有水也。右祛,示從右涉也。”至如言。出《管仲子》。
晉文公
晉文公出,有大蛇如拱,當道。文公乃修德,使吏守蛇。守蛇吏夢天使殺蛇,謂曰:“蛇何故當聖君道?”覺而視之,蛇則臭矣。出《博物志》。
鄭繆公
鄭繆公晝日處廟,有神人面鳥身,素服,面狀方正,繆公大懼。神曰:“無懼,帝厚汝明德,使錫汝壽十年,
有的拿來當季的新鮮水果,採來蘭草與杜若將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線捆紮,還有的把金屬系在上面,這樣蛟龍就不會吃了。因此,這個祠堂被稱為招祇之祠。出自《拾遺錄》。
齊桓公
齊桓公到草澤間遊玩,管仲為他駕車。齊桓公看見一個怪物。管仲說:“這草澤中有條大蛇,有車輪子那麼粗,有車轅那麼長,穿著紫衣服戴著紅帽子。見了人,它就把頭昂起來直立著,誰如果看見它,差不多就可以成為霸主了!”齊桓公道:“你說的這條蛇就是寡人見到的怪物。”出自《莊子》。
又
齊桓公向北征討孤竹,來到離卑耳溪十里處,看見一個人只有一尺高,而人體各部器官俱全。他右身袒露,走在齊桓公的馬前。齊桓公問管仲,管仲說:“我聽說登山之神有個叫餘兒的,只有一尺高,而人的器官齊全。當霸王之君將興時,登山之神就會出現,走在前面作為嚮導。他赤裸著身子,說明前面有水。他右側赤裸,這是暗示我們應從右面渡過河去。”到了卑耳溪,果然都像管仲說的那樣。出自《管仲子》。
晉文公
晉文公出巡時,有一條大蛇像拱形隆起,擋住他的路。於是文公回去修道積德,命一個小吏守護這條蛇。守護蛇的小吏睡著了,夢見天使來殺這條蛇,並說道:“這條蛇為何要擋聖君的路?”小吏醒來後再一看,那條蛇已經臭了。出自《博物志》。
鄭繆公
鄭繆公一天白天在廟裡,看見有個神仙長著人的面孔,鳥的身子,穿著白衣服,臉型方正,繆公十分害怕。那神人說:“你不要害怕,天帝對你的聖明賢德十分厚愛,派我再賜你十年陽壽,
使若國昌。”公問神名,曰:“予為勾芒也。”出《墨子》。
晉平公
晉平公至澮上,見人乘白驂八駟以來。有狸身而狐尾,去其車而隨公之車。公問師曠,師曠曰:“狸身而狐尾,其名曰首陽之神。飲酒於霍太山而歸,其逢君於澮乎,君其有喜焉!”出《古文瑣語》。
齊景公
齊景公伐宋,過泰山,夢見二人怒。公恐,謂泰山之神。晏子以宋祖湯與伊尹,為言其狀,湯皙容,多髭鬚,伊尹黑而短,即所夢也。景公進軍不聽。軍鼓毀,公恐,乃散軍不伐宋。出《物異志》。
妒女廟
幷州石艾、壽陽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廟。泉瀵水深沉,潔澈千丈。祭者投錢及羊骨,皎然皆見。俗傳妒女者,介子推妹。與兄競,去泉百里,寒食不許斷火,至今猶然。女錦衣紅鮮,裝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經過者,必雷風電雹以震之。出《朝野僉載》。
為的是使你的國家昌盛起來。”繆公問他叫什麼名字,回答說:“我就是勾芒。”出自《墨子》。
晉平公
晉平公來到澮水邊,看見有人乘坐八匹白馬拉的車而來。有一個長著狐尾狸身的怪物從那輛車上跳下來,緊緊跟在晉平公車子的後面。平公問師曠,師曠說:“狸身狐尾,它的名字叫首陽之神。它去霍山飲酒回來,恰與您在澮水邊相遇,看來大王要有喜事了!”出自《古文瑣語》。
齊景公
齊景公討伐宋國時,路過泰山,夢見兩個人大發雷霆。齊景公十分恐懼,以為他們是泰山之神。晏子認為這是宋國的始祖商湯和殷商國政伊尹,他對景公描述這兩個人的模樣,商湯臉色白皙,多鬍鬚,伊尹是個黑黑的矮個子,這就是景公夢見的人。然而,齊景公卻沒有在意,繼續向宋國挺進。結果,軍鼓被毀壞,齊景公嚇壞了,於是把士兵遣散了,不再討伐宋國。出自《物異志》。
妒女廟
幷州石艾、壽陽二縣的交界處,有一個妒女泉,泉邊有座神廟。這泉水是從地下很深的地方噴出來的,而且十分清澈,一瀉千丈。來此祭拜的人投進去不少錢和羊骨頭,明亮清晰,都能看得見。民間傳說的妒女,就是介子推的妹妹。她與哥哥鬥氣,在離該泉方圓百里內,寒食節也不許斷煙火,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妒女身穿錦緞紅衣,盛裝豔麗。等到有人採山丹、百合等野花從這裡經過時,必然遭到風雨雷電及冰雹的襲擊。出自《朝野僉載》。
伍子胥
伍子胥累諫吳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以 魚皮裹吾屍,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餘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因立廟以祠焉。廬州城內淝河岸上亦有子胥廟。每朝暮潮時,淝河之水亦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二尺,廣十餘丈,食頃乃定。俗雲:與錢塘江水相應焉。原缺出處。黃本作出《錢唐志》。
屈 原
屈原以五月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汨羅水之遺風。出《續齊諧記》。
李 冰
李冰為蜀郡守,有蛟歲暴,漂墊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為牛形,江神龍躍,冰不勝。及出,選卒之勇者數百,持強弓大箭,約曰:“吾前者為牛,今江神必亦為牛矣。我以
伍子胥
伍子胥屢次規勸吳王,結果吳王賜給他屬鏤劍,讓他自殺而死。臨終之前,伍子胥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死之後,把我的腦袋懸掛在南門上,我要親眼看見越兵的到來。另外,用 魚皮裹住我的屍身,投進江中,我要早晚乘潮而來,親眼看見吳國的滅亡。”從此自海門山往這裡,潮水洶湧異常,高數百尺,一直越過錢塘江入海口的漁場,才漸漸變小。那潮水每天早晚兩次,其聲音如同人在怒吼,雷鳴電閃般地湧過去,足有一百多裡。當時,有人看見伍子胥乘著白車白馬站在潮頭,所以為他修了一座廟來祭祀他。廬州城的淝河岸邊也有一座子胥廟。每天早晚漲潮時,淝河的水也憤怒地鼓漲起來,一直湧到廟前。那浪頭一二尺高,十餘丈寬,一頓飯的工夫才能夠平定下來。老百姓們說:這是與錢塘潮相呼應。原缺出處。黃刻本作出自《錢唐志 》。
屈 原
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紛紛哀悼他。到了這天,人們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來祭奠他。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人叫區曲,白天忽然看見一個讀書人,自稱三閭大夫,對區曲說:“得知你正要來此祭奠,很好。只是這些年大家送來的東西,常被蛟龍偷吃。今天你如果有什麼要送的話,可以裹上楝樹葉,再用綵線纏上,這兩樣東西是蛟龍害怕的。”區曲照他說的去做了。今天,百姓們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時,還要包上楝樹葉、纏上五彩線,這都是汨羅江遺留下來的風俗。出自《續齊諧記》。
李 冰
李冰在蜀郡做郡守的時候,有一條蛟龍年年興風作浪,使得遍地洪水成災。李冰於是下水去殺那蛟龍,他自己化作牛的模樣,那江神上下躍動,李冰難以取勝。回到岸上之後,他挑了好幾百名勇敢的士兵,拿著強弓大箭,事先和他們約定說:“我剛才變成了一頭牛,現在那江神必定也會變成一頭牛。我把
太白練自束以辨,汝當殺其無記者。”遂呼吼而入。須臾雷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鬥於上。公練甚長白,武士乃齊射其神,遂斃。從此蜀人不復為水所病。至今大浪衝濤,欲及公之祠,皆 而去。故春冬設有鬥牛之戲,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適。有石牛,在廟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驚潰。冰神為龍,復與龍鬥於灌口,猶以白練為志,水遂漂下。左綿梓潼,皆浮川溢峽,傷數十郡,唯西蜀無害。出《成都記》。
土羊神
隴州汧源縣,有土羊神廟。昔秦始皇開御道,見二白羊鬥,遣使逐之,至此化為土堆。使者驚而回。秦始皇乃幸其所,見二人拜於路隅。始皇問之,答曰:“臣非人,乃土羊之神也。以君至此,故來相謁。”言訖而滅。始皇遂令立廟,至今祭享不絕。出《隴州圖經》。
梅 姑
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夫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波漂流,至今廟處。巫人常會殯斂,不須墳葬,即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望之日,時見水霧中,曖然有著履形。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輒有迷徑溺沒之患。巫雲:“姑既傷死,所以惡見殘殺。”出《法苑珠林》。
一條大白絹系在身上作為區別,你們去射殺那個無記號的。”於是李冰呼吼著進入水中。頃刻間風雷大作,天地一色。稍稍平靜下來後,只見兩頭牛正在水上拼鬥。李冰身上的絹帶又長又白,士兵們便一齊射向江神,當即斃命。從此,蜀地百姓再也沒有受過水患。直到現在發大洪水時,眼看就要衝到李冰祠堂了,卻又向遠處滾滾流去。因此春冬兩季舉行的鬥牛表演,未必不是起源於這件事。李冰祠南邊有好幾千戶人家,雖鄰近江邊,地勢低窪,但即使秋季江水泛漲,人們也都不搬遷。那裡有石牛,在李冰廟的院子裡。唐太和五年,洪水氾濫決堤。李冰的神靈化作一條龍,又同蛟龍在都江堰渠口處搏鬥起來,還是以白絹為標誌,江水於是急流而下。綿州、梓潼等地大水都溢滿了山川峽谷,幾十個郡都受了災,只有西蜀安然無恙。出自《成都記》。
土羊神
隴州汧源縣境內,有座土羊神廟。當年秦始皇開通御道,見兩隻白羊相鬥,派使者去驅趕,兩隻白羊跑到這裡時變成了土堆。使者大驚而回。秦始皇親自來到這個地方,見兩個人跪拜於路旁。秦始皇問有什麼事,回答說:“我們不是人,而是土羊之神。因為您來到此地,所以來拜見。”說完便沒了蹤影。秦始皇隨即下令修建了這座土羊神廟,至今祭祀不斷。出自《隴州圖經》。
梅 姑
秦朝時,丹陽縣的湖畔有座梅姑廟。這梅姑活著的時候有道術,能穿著鞋子在水面上行走。後來違反了道法,丈夫一氣之下把她殺了,並拋屍水中。梅姑的屍體便隨波漂流,一直漂到現在建廟之處。巫師們常在這裡為安葬死者作祈禱,還未埋葬,祠堂下面就常有方頭漆木棺材出現。每月十五以及最後一天,時常看見水霧之中,隱隱約約有人穿鞋的樣子。廟的四周禁止漁獵,違犯者則有迷路或淹死的危險。巫師們說:“梅姑是被殺死的,所以她不願再見到殘殺的情景。”出自《法苑珠林》。
秦始皇
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所出處。傳雲:時有神能驅石下海。陽城十一山,今盡起立,嶷嶷東傾,如相隨行狀。又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秦皇於海中作石橋,或雲:非人功所建,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感其惠,乃通敬於神,求與相見。神雲:“我形醜,約莫圖我形,當與帝會。”始皇乃從石橋入三十里,與神相見。帝左右有巧者,潛以腳畫。神怒曰:“帝負約,可速去!”始皇即轉馬。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出《三齊要略》。
觀亭江神
秦時,中宿縣十里外,有觀亭江神祠壇。經過有不恪者,必狂走入山,變為虎。中宿縣民至洛,及路見一行旅,寄其書曰:“吾家在亭廟前,石間懸藤即是也。但扣藤,自有應者。”乃歸如言,果有二人從水中出,取書而淪。尋還雲:“江伯欲見君。”此人不覺隨去。便睹屋宇精麗,飲食鮮香,言語接對,無異世間也。出《南越志》。
宛 若
漢武帝起柏梁臺以處神君。神君者,長陵女,嫁為人妻。生一男,數歲死。女悼痛之,歲中亦死。死而有靈,其姒
秦始皇
秦始皇造石橋,想要過海去,看一看太陽升起的地方。據傳說:當時有個神仙能把石頭趕下大海。陽城有十一座山,如今全都巍然挺立,且向東傾斜,彷彿相隨而行的樣子。又說:石山走得太慢,那神仙就用鞭子抽打,這些石山都流出血來,全變紅了,現在還是那個樣子。秦始皇在海里造的石橋,有人說:不是人工所能完成的,而是由海神立的橋墩。秦始皇感謝他的恩惠,便祈禱禮敬,請求與神相見。海神說:“我的樣子十分醜陋,咱們先約定好了,千萬別把我畫下來,這樣我才能與你相會。”秦始皇便從石橋上向海中走了三十里,與神相見。皇帝身邊有個能人,暗中用腳把海神的相貌畫了下來。海神大怒道:“皇帝負約了,趕緊回去吧!”秦始皇只好打轉馬頭。那馬前腿剛剛落地,後腿下面的石橋就崩塌了,僅僅使他登到岸上而已。出自《三齊要略》。
觀亭江神
秦朝時,在中宿縣十里外,有一座觀亭江神祠壇。凡是經過這裡而不恭謹的人,必定會發狂跑到山中,變成一隻老虎。中宿縣有個百姓到洛陽,在路上看見了一個出外旅行的人,託他捎一封書信,並說:“我家在觀亭江神祠前面,那亂石中間懸著枯藤的地方便是了。只要拽一拽藤子,就會有人迎出來。”那人返回時一切都照他說的去做,果然有兩個人從水中出來,接過書信後又沉入水底。不一會兒,他們又回來說:“江神想見一見你。”這個人不知不覺地就跟了進去。只見眼前的房屋精美華麗,酒菜鮮美可口,待人接物及言談舉止等,與人世間也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出自《南越志》。
宛 若
漢武帝修建柏梁臺,用來安置神君。神君本來是長陵的一個女子,後來嫁給人家做了妻子。她生了一個男孩兒,沒有幾歲就死了。她悲痛萬分,當年也死了。她死後顯靈,她的姐姐
宛若祠之,遂聞言:“宛若為主。”民人多往請福,說人家小事,頗有驗。平原君亦事之,其後子孫尊顯。以為神君力,益尊貴。武帝即位,太后迎於宮中祭之。聞其言,不見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乃營柏梁臺舍之。初霍去病微時,數自禱神。神君乃見其形,自修飾,欲與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責神君曰:“吾以神君清潔,故齋戒祈福。今欲為淫,此非神明也。”自絕不復往,神君亦慚。及去病疾篤,上令禱神君。神君曰:“霍將軍精氣少,命不長。吾嘗欲以太一精補之,可得延年。霍將軍不曉此意,乃見斷絕。今不可救也。”去病竟卒。衛太子未敗一年,神君乃去。東方朔娶宛若為小妻,生子三人。與朔俱死。出《漢武故事》。
竹 王
漢武帝時,有竹王興於豚水。有一女子浣於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去。聞有聲,持破之,得一男兒。及長,遂雄夷濮,氏竹為姓。所捐破竹,於野成林,王祠竹林是也。王嘗從人止大石上,命作羹。從者曰:“無水。”王以劍擊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後唐蒙開䍧牱,斬竹王首。夷獠鹹怨,以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為立祠。帝封三子為侯。及死,配父廟,今竹王三郎祠其神也。出《水經》。
宛若祭祀她,於是就聽見她說:“宛若當神主。”老百姓不斷前來祈禱求福,說些別人家裡的小事,還挺靈驗。平原君也來供奉,以後她的子孫果然得到高官顯位。他們認為這是神君在相助,對她更加尊崇。漢武帝即位時,太后把神君迎進宮中供奉起來。只能聽見她在說話,卻看不見神君本人。至此神君主動提出離宮,才營建柏梁臺供她居住。當初,霍去病還未發跡時,常常到這裡祈禱。有一次,神君現出原形,著意打扮了一番,想與霍去病發生關係。霍去病不肯,並斥責神君道:“我認為你是聖潔的,才齋戒並向你祈福。你今天卻想與我淫亂,這樣就不是真正的神明。”從此霍去病不再來,神君也感到十分慚愧。等到霍去病患了重病之後,皇帝讓人向神君祈禱。神君說:“霍將軍的精氣不足,命不長了。我曾經想用太一精給他補充一下,可以延長壽命的。然而,霍將軍不懂我的意思,而且再也沒有去過我那裡。現在他已經沒有救了。”霍去病最終死去了。衛太子還未敗亡的前一年,神君走了。東方朔納宛若為妾,生了三個孩子,後來宛若也和東方朔一同死去。出自《漢武故事》。
竹 王
漢武帝時,有一位竹王興起於豚水。那年,有一個女子在豚水邊洗衣服,只見漂來三節大竹子,流到她的兩腳之間,推都推不走。只聽見竹子裡有響動,她便將其破開,裡邊是一個小男孩兒。他長大後,便稱雄於夷濮一帶,以竹作姓。原來那三節被丟棄的破竹子,如今已在荒野里長成一片竹林,竹王祠旁邊的那片竹林便是。竹王曾經帶著隨從來到一塊大石頭上,讓隨從做羹來吃。隨從說:“沒有水。”竹王用劍刺穿石頭,水便流了出來,就是今天的竹王水。後來唐蒙開拓䍧牱,砍下了竹王的頭。當地夷人都很怨恨,認為竹王並非人的血氣所生,請求為他修建祠廟。漢武帝封他的三個兒子為侯。兒子死後,與父親同廟而祭,如今竹王三郎祠裡供奉的就是他們的神靈。出自《水經》。
劉 向
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黑衣,植青藜之杖,扣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人乃吹杖端,赫然火出,因以照向,具說開闢以前。向因受《五行洪範》之文,辭說繁廣,向乃裂裳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向請問姓名,雲:“我太一之精,天帝聞金卯之子有博學者,下而教焉。”乃出懷中竹牒,有天文地圖之書,“餘略授子焉”。向子歆,從向授其術,向亦不悟此人也。出《王子年拾遺記》。
何比干
汝南何比干,通律法。元朔中,公孫弘闢為廷尉右平,獄無冤民,號曰何公。徵和初,去官在家。天大陰雨,晝寢,夢有客車騎。覺而一老嫗年八十餘,頭盡白,求寄避雨。雨方甚,而嫗衣履不濡。比干異之,延入座。須臾雨止,嫗辭去,出送至門。跪謂比干曰:“君先出自後稷,堯至晉有陰德,及公之身,當繼公一人。今天賜策,以廣公子孫。佩印綬者,當隨簡。”長九寸,凡百九十板。以授比干曰:“子孫佩印綬者,當隨此算。”嫗東行,忽不見。比干年五十八,有六男;後三歲,復生三男。徙平陵,八男去,一子留,常祭嫗如東行。及終,遺令東首。自比干已下,
劉 向
漢成帝末年,劉向在天祿閣校閱書籍,專心致志,用力極勤。一天夜裡有一個老人穿著一身黑衣服,拄著一根青藜杖,扣門而入。看見正坐在暗處讀書的劉向,老人吹了吹柺杖的頂端,冒出一道火光,舉著柺杖為他照亮,並向他詳細述說開天闢地之前的事。劉向因此學得《五行洪範》的內容,因文長辭繁,劉向就撕下衣裳、解開衣帶記錄他說的話。天亮之後,老人才走。劉向問他姓名,他回答說:“我是太一之精,天帝聽說劉氏之子中有個十分博學的,因此下來教他。”然後老人從懷中掏出竹簡,上有天文地圖之書,並說:“我大略地把這些內容傳授給你吧。”劉向之子劉歆,跟著劉向學習整理典籍的方法,可劉向卻沒有弄清楚這位老人是什麼人。出自《王子年拾遺記》。
何比干
汝南人何比干,精通律令法典。元朔年間,公孫弘徵召他為廷尉右平,監獄中沒有關押一個受冤的百姓,人們稱他為何公。徵和初年,他辭官回家。一天正下大雨,他白天睡著了,夢見有位客人乘馬車而來。醒來之後,來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婆,頭髮全白了,請求在此避雨。當時雨下得正急,而她的衣服和鞋子卻沒有溼。何比干十分驚異,請她進屋坐下。一會兒雨停了,老太婆告辭離去,他送到門口。老太婆跪到地上對他說:“你的祖先是后稷,從堯帝到晉國已積下了陰德,現在到了你這代,應當有一個繼承人。如今上天賜簡策給你,以增加你子孫中做官的人。將來他們當中佩帶官員印章的,應當和簡的數量一樣多。”那竹簡九寸長,一共一百九十塊。老太婆把它送給何比干,說:“你子孫中佩帶印章的,應當和這簡一樣多。”老太婆說完向東走,忽然就不見了。何比干這年五十八,有六個兒子;三年後,他又生了三個兒子。他們遷居平陵時,去了八個兒子,還有一個兒子留了下來,他常常在這裡向著東方祭奠那位老太婆。何比干臨終之前,留下遺囑,把他的頭朝東方安葬。自從何比干以後,
與張氏俱授靈瑞,累世為名族。三輔舊語曰:“何氏策,張氏鈞也。”出《三輔決錄》。
他的後代同張氏一族都受到靈瑞的庇護,世世代代為名門望族。三輔地區有句老話說:“何氏的竹簡,張氏的陶鈞(鈞轉陶以成器,比喻造就人才。)。”出自《三輔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