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六十 嗤鄙三
公羊傳 李文禮 殷 安 姓房人 元宗逵
獨孤守忠 王 熊 麴崇裕 樑士會 張懷慶
康 徵 君 李 佐 元 載 常 袞
崔 阡 黎 幹 崔叔清 常 願 劉士榮
袁德師 蔣 乂 崔 損
公羊傳
有甲欲謁見邑宰,問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語曰:“好《公羊傳》。”後入見,令問:“君讀何書?”答曰:“唯業《公羊傳》。”試問:“誰殺陳他者?”甲良久對曰:“平生實不殺陳他。”令察謬誤,因復戲之曰:“君不殺陳他,請是誰殺?”於是太怖,徒跣走出,人問其故,乃大語曰:“見明府,便以死事見訪,後直不敢復來,遇赦當出耳。”出《笑林》。
李文禮
唐李文禮,頓丘人也,好學有文華,累遷至揚州司馬,而質性遲緩,不甚精審。時在揚州,有吏自京還,得長史家書,雲姊亡,請擇日發之。文禮忽聞姊亡,乃大號慟。吏
公羊傳
有一個人想要去拜訪縣令,問身邊的人道:“縣官有什麼喜好?”有人答道:“喜歡《公羊傳》這部書。”後來去拜見時,縣令問:“你讀過什麼書?”他答道:“唯獨研讀過《公羊傳》。”縣令又問:“請問是誰殺的陳他?”那個人良久才答道:“我平生實在未曾殺死陳他。”縣令覺察到他的錯誤,索性再戲弄他道:“你沒殺陳他,請問是誰殺的?”於是那人十分恐懼,光著腳丫子便走了出來,有人問他原因,他大聲說道:“一見縣令,便拿殺人的事來追問我,以後可不敢再來了,遇到赦免當然就趕緊出來了。”出自《笑林》。
李文禮
唐朝人李文禮,是頓丘人,好學而有文采,官至揚州司馬,但此人性情遲鈍,對什麼事都不太精細審慎。在揚州時,有一個小吏從京城回來,給長史捎來一封家信,說姐姐亡故,讓他選個日子啟程回去。文禮一聽說姐姐亡故,便號啕慟哭起來。那小吏
伺其便,復白曰:“是長史姊。”文禮久而徐問曰:“是長史姊耶?”吏曰:“是。”文禮曰:“我無姊,向亦怪矣。”出《御史臺記》。
殷 安
唐逸士殷安,冀州信都人。謂薛黃門曰:“自古聖賢,數不過五人。伏羲八卦,窮天地之旨。一也。”乃屈一指。“神農植百穀,濟萬人之命。二也。”乃屈二指。“周公制禮作樂,百代常行。三也。”乃屈三指。“孔子前知無窮,卻知無極,拔乎其萃,出乎其類。四也。”乃屈四指。“自此之後,無屈得指者。”良久乃曰:“並我五也。”遂屈五指。而疏籍卿相,男徵諫曰:“卿相尊重,大人稍敬之。”安曰:“汝亦堪為宰相。”徵曰:“小子何敢。”安曰:“汝肥頭大面,不識今古,噇徒江切。 食無意智,不作宰相而何?”其輕物也皆此類。
姓房人
唐有姓房人,好矜門地,但有姓房為官,必認雲親屬。知識疾其如此,乃謂之曰:“豐邑公相,豐邑坊在上都,是凶肆,出方相也。 是君何親?”曰:“是某乙再從伯父。”人大笑曰:“君既是方相侄兒,只堪嚇鬼。”出《啟顏錄》。
元宗逵
唐元宗逵為果州司馬,有婢死,處分直典雲:“逵家老婢死,驅使來久,為覓一棺木殯之。逵初到家貧,不能買得新者,
等他安靜下來,才又告訴他說:“是長史的姐姐。”文禮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問道:“是長史的姐姐?”那小吏說:“是”。文禮道:“我沒有姐姐,先前就感到奇怪了。”出自《御史臺記》。
殷 安
唐代有個逸士叫殷安,冀州信都人。他對薛黃門說:“自古以來,稱得上聖賢的超不過五個人。伏羲始創八卦,窮盡了天地的旨意。這是一。”屈下一指。“神農始種百穀,救濟了萬人性命。這是二。”屈下第二個手指。“周公制訂了禮樂,世代相傳。這是三。”屈下第三個手指。“孔子知識淵博,無窮無盡,出類拔萃。這是四。”屈下第四個手指。“從這以後,沒有人能夠得上屈手指的。”過了一會兒才說:“加上我是五個。”於是屈下了第五個手指。殷安疏遠、輕視高官卿相,男徵勸諫道:“卿相是值得尊重的人,大人也該稍尊敬他們。”殷安道“你也可以做宰相。”男徵道:“我哪裡敢當。”殷安道:“看你肥頭大臉,不懂今古,只知道狂吃狂喝,並且沒有才智,不做宰相做什麼?”那些輕世傲物的人都是這一類的人。
姓房人
唐朝時,有個姓房的人很喜歡炫耀自己的門第,只要有姓房的當官,他必定說其人是自己的親屬。有熟悉他的人很看不起他這一點,就對他說:“豐邑坊的方相豐邑坊在上都,是凶肆,出方相。 是你的什麼親戚?”那姓房的人說:“是我的再從伯父。”問話的人大笑道:“你既然是方相的侄兒,只能去做嚇唬鬼的事情了。”出自《啟顏錄》。
元宗逵
唐朝時,元宗逵任果州司馬,他家的奴婢死了,安排直典道:“我家的老傭人去世了,在我家聽使喚多年了,我應該為其找一口棺材埋葬了。可是我剛剛來到這裡,家中貧困,不能買新的,
但得一經用者,充事即得。亦不須道逵買,雲君家自有須。”直典出門說之,一州以為口實。出《大唐新語》。
獨孤守忠
唐杭州參軍獨孤守忠領租船赴都,夜半,急追集船人,更無他語,乃曰:“逆風必不得張帆。”眾大哂焉。出《朝野僉載》。
王 熊
唐王熊為澤州都督。府法曹斷略糧賊,惟各決杖一百,通判,熊曰:“總略幾人?”法曹曰:“略七人。”熊曰:“略七人合決七百。”法曹曲斷,府司科罪。時人哂之。前尹正義為都督,公平,後熊來替。百姓歌曰:“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鐵。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常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出《朝野僉載》。
麴崇裕
唐冀州參軍麴崇裕《送司功入京》詩曰:“崇裕有幸會,得遇明流行。司士向京去,曠野哭聲哀。”司功曰:“大才士,先生其誰?”曰:“吳兒博士,教此聲韻。”司功曰:“師明弟子哲。”出《朝野僉載》。
樑士會
唐滑州靈昌尉樑士會,官科烏翎,里正不送,舉牒判曰:“官喚烏翎,何物里正,不送烏翎。”佐使曰:“公大好判,
只要個已經用過的,能將就辦了事就行。也不要說是我買,就說是你家自己需用。”直典出門後就把此事說出去了,成為一州人的話柄。出自《大唐新語》。
獨孤守忠
唐朝時,杭州參軍獨孤守忠領押送租的船隊去京城,到了半夜,把掌船人緊急集合起來,別的話沒說,只說道:“逆風一定不能張帆。”眾人大笑。出自《朝野僉載》。
王 熊
唐朝時,王熊曾任澤州都督。都督府的法曹審判搶掠糧食的盜賊,每個人各判杖撻一百,向他通告判罪情況,他問道:“總共有幾人?”法曹回答:“七人。”他說:“行搶的七人合起來應挨杖七百。”法曹只好依照他的不正確的說法改判,府司便依此給他們七人量刑。當時人們都嗤笑這件事。以前尹正義曾任澤州都督,他是很公平的,後來王熊被派來接替了他。百姓們編出歌謠道:“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鐵。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常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出自《朝野僉載》。
麴崇裕
唐朝時,冀州參軍麴崇裕寫了一首《送司功入京》詩,他寫道:“崇裕有幸會,得遇明流行。司士向京去,曠野哭聲哀。”司功問道:“大才子,教你寫詩的先生是誰?”麴崇裕說:“一位吳地的少年博士,教我這聲韻。”司功道:“真是老師高明,學生就明智啊。”出自《朝野僉載》。
樑士會
唐朝時,滑州靈昌縣尉樑士會,有一次官府徵收烏翎,里正沒有及時送來,他就拿起公文,在上批覆道:“官府要烏翎,里正什麼東西,敢不送烏翎。”佐使道:“您的判書批語寫得太好了,
烏翎太多。”會索筆曰:“官喚烏翎,何物里正,不送雁翅。”有識之士,聞而笑之。出《朝野僉載》。
張懷慶
唐李義府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時人謂之語曰:“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出《大唐新語》。
康
唐玄宗既用牛仙客為相,頗憂時議不葉,因訪於高力士:“用仙客相,外議以為如何?”力士曰:“仙客出於胥吏,非宰相器。”上大怒曰:“即當用康 。”蓋上一時恚怒之詞,舉其極不可者。或有竊報
,以為上之於君,恩渥頗深,行當為相矣。
聞之,以為信然。翌日,盛服趨朝,既就列,延頸北望,冀有成命。觀之者無不掩口。然時論亦以長者目焉。
為將作大匠,多巧思,尤能知地。嘗謂人曰:“我居是宅中,不為宰相耶?”聞之者益為嗤笑。今新昌裡西北牛相第,即
宅也。出《明皇雜錄》。
徵 君
唐肅宗之代,急於賢良,下詔搜山林草澤,有懷才抱德及匡時霸國者,皆可爵而任之。有徵君自靈武,衣草衣,躡芒屩,詣於國門。肅宗聞之喜曰:“果有賢士應募矣。”遂召對,
就是烏翎太多。”樑士會又提筆寫道:“官府要烏翎,里正什麼東西,敢不送雁翅。”有識之士聽到後都嗤笑他。出自《朝野僉載》。
張懷慶
唐朝時,李義府曾寫過一首詩道:“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洛川歸。”棗強縣尉張懷慶好偷名家的文章,他也寫詩道:“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當人們評價他說:“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出自《大唐新語》。
康
唐玄宗啟用牛仙客做宰相,很擔心時論不贊成,因而詢問高力士道:“任命仙客為宰相,你以為外面的議論會如何?”高力士道:“仙客出身胥吏,不是宰相的材料。”玄宗大怒:“那就該用康 。”大概是玄宗一時憤怒說的話,舉了一個最不可用的人。可是被人聽到並偷偷告訴了康
,他還以為玄宗對康
恩澤很深,真的要舉康為宰相了。康
聽說後,也信以為真。第二天便盛裝去上朝,站在班列裡,他一直伸著脖子向北張望,希望皇帝有旨意下達。見到的人無不掩口譏笑。然而當時的輿論也都是以長者來看待他。康
任將作大匠,有許多奇巧的心思,尤其擅長利用地形。他曾對人講:“我居住在一片宅第的中央,還能不當宰相?”聽到的人越發譏笑他。現在新昌裡西北牛宰相的府第,就是康
的舊宅。出自《明皇雜錄》。
徵 君
唐肅宗時期,急需賢良人才,於是下詔搜尋隱身於山林草澤的賢人,凡是有才華、德行,以及可以挽救危難時局而使國家稱霸於世的人,都可以授予爵位並任命官職。有一個徵君,他身穿草衣,腳蹬草鞋,從靈武來到了京都長安。肅宗聽到此事後非常高興地說:“果然有賢士響應招募啊。”於是召見他來回答問題,
訪時事得失,卒無一辭。但再三瞻望聖顏而奏曰:“微臣有所見,陛下知之乎?”對曰:“不知。”奏曰:“臣見陛下聖顏,瘦於在靈武時。”帝曰:“宵旰所勞,以至於是。”侍臣有匿笑不禁者。及退,更無他言。帝知其妄人也,恐閉將來賢路, 俛除授一邑宰。洎將寒食,京兆司逐縣索杏仁,以備貢奉。聞之,大為不可,獨力抗之,遂詣闕請對。京兆司亦懼此徵君必有異見,將奈之何。及召對,奏曰:“陛下要寒節杏仁,今臣敲將來,烏復進渾杏仁。”上咍而遣之,竟不置其罪。出《玉堂閒話》。
李 佐
唐李佐,山東名族。少時因安史之亂,失其父。後佐進士擢第,有令名,官為京兆少尹。陰求其父。有識者告後,往迎之於鬻凶器家,歸而奉養。如是累月。一旦,父召佐謂曰:“汝孝行絕世,然吾三十年在此黨中,昨從汝來,未與流輩謝絕。汝可具大豬五頭,白醪數斛,蒜虀數甕,薄餅十拌,開設中堂,吾與群黨一酬申款,則無恨矣。”佐恭承其教,數日乃具。父散召兩市善薤歌者百人至,初即列坐堂中,久乃雜謳,及暮皆醉。眾扶佐父登榻,而薤歌一聲,凡百齊和。俄然相扶父出,不知所在。行路觀者億萬。明日,佐棄家人入山,數日而卒。出《獨異志》。
肅宗詢問他時事得失,直到最後也未回答一句話。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觀望肅宗的臉並奏道:“微臣有個發現,陛下知道嗎?”肅宗道:“不知道。”徵君接著道:“臣看出陛下的臉比在靈武時消瘦多了。”肅宗道:“宵衣旰食,以至於此。”左右侍臣有忍俊不禁的。直到他從朝堂中退出來,再沒說別的話。皇帝知道這是個無知妄為的人,可是怕封閉以後賢良應召之路,只好勉強授予他縣令之職。將要到寒食節的時候,京兆司到各縣去搜集杏仁,以向皇帝貢奉。徵君聽說此事,說大為不可,極力抗拒,於是又到朝堂請求與皇上對話。京兆司也怕此人有不同的見解,拿他沒辦法。到了召他去答對時,他奏道:“陛下要寒食節用的杏仁,今天臣已敲開取出,不用再進貢那些囫圇杏仁了。”皇上只咳嗽一聲便把他送走,終究沒有將其治罪。出自《玉堂閒話》。
李 佐
唐朝人李佐,是山東的豪門勢族。少年時因安史之亂,他的父親與家人失散。李佐後來考中了進士,有美名,官授京兆少尹。他私下尋找父親。有知道的人告訴他後,便到一家賣棺材和陪葬物的鋪子裡去把父親接回來奉養。這樣過幾個月。有一天,父親把他叫過來對他說:“你的孝順,這世上沒有人可比,但是我三十年一直在那夥人中間,前些日子我跟你回來,也沒有與那些人道謝告別一下。你可以準備肥豬五頭,白酒數斛,蒜苗韭菜等數甕,薄餅十盤,把宴席設在庭院,我好酬謝眾人,並一訴衷腸,這樣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李佐恭敬地接受了父親的指教,數日後一切準備就緒。他的父親召集市場中善唱輓歌的上百人來家,一開始還只是安坐在庭院中,過了些時候便雜亂地唱起來,到了晚上大家全醉了。眾人扶李佐父親上床,他唱了一聲輓歌,所有人便一起合唱起來。接著人們又扶著他父親走出庭院,不知去向。一路上有億萬人觀看。第二天,李佐丟下家人進入大山裡,數日後死去了。出自《獨異志》。
元載 常袞
唐代宗以庶務畢委宰相,而元載專政,益亂國典。非良金重寶,趑趄左道,不得出入於朝廷。及常袞為相,雖賄賂不行,而介僻自專,失於分別,故升陟多失。或同列進擬稍繁,別謂之沓伯。是時京師語曰:“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素公直,因眾中唱言:“朝廷上下相蒙,善惡同致。清曹峻府,為鼠輩養資考,豈裨皇化耶?”出《杜陽雜編》。
崔 阡
唐順宗在東宮,韋渠薦崔阡。拜諭德,為侍書。阡觸事面牆,對東宮曰:“臣山野鄙人,不識朝典,見陛下合稱臣否?”東宮曰:“卿是宮僚,自合知也。”出《嘉話錄》。
黎 幹
唐代宗朝,京兆尹黎幹以久旱,祈雨於朱雀門街。造土龍,悉召城中巫覡,舞於龍所。幹與巫覡更舞,觀者駭笑。彌月不雨,又請禱於文宣王廟。上聞之曰:“丘之禱久矣。”命毀土龍,罷祈雨,減膳節用,以聽天命。及是甘澤乃足。出《盧氏雜說》。
崔叔清
唐杜佑鎮淮南,進崔叔清詩百篇。德宗謂使者:“此惡詩,焉用進?”時人呼為“準敕惡詩”。出《國史補》。
元載 常袞
唐代宗把國家的各種政務完全委託給宰相去辦理,而宰相元載專權,使國家的典章制度越來越混亂。不送良金重寶,不是大力行賄或不搞邪門歪道的人,是不能出入於朝廷的。到常兗任宰相時,雖然他不受賄賂,但是他孤僻而獨斷專行,由於他不能分別好壞,所以在提拔選用人才上多有失誤。有的同僚找他商量事稍稍頻繁了些,就稱人家是冗沓的人。當時京城裡輿論說:“常無分別元好錢,賢者愚,愚者賢。”崔祐甫一向公道正直,他曾在眾人中大聲說道:“朝廷上下昏昧,善惡不分。本來是清廉嚴峻的官府,如今變成了鼠輩們養尊處優之地,這怎麼能有助於皇上的教化呢?”出自《杜陽雜編》。
崔 阡
唐順宗在東宮為太子時,韋渠向他推薦了崔阡。於是任命崔阡為諭德,後又為侍書。崔阡遇事面牆反省,對太子說:“臣是山野鄙人,不懂得朝廷的典章規矩,見到陛下時我是不是應當稱臣?”太子說:“你是東宮僚屬,自己應該知道。”出自《嘉話錄》。
黎 幹
唐代宗朝時,久旱無雨,京兆尹黎幹便在朱雀門街求雨。他建造了一條土龍,召集來城裡所有的巫師,舞於建土龍的地方。黎幹與巫師們輪番跳舞,圍觀的人又驚又笑。可是整整一個月也沒下雨,於是又祈禱於文宣王廟。代宗聽說後說道:“向孔子祈禱的時間夠長了。”於是下令毀掉土龍,停止求雨,節用膳食,聽從天命。這樣做了之後,反倒甘雨足降。出自《盧氏雜說》。
崔叔清
唐朝杜佑鎮守淮南時,向皇帝進獻了一百篇崔叔清寫的詩。德宗對使者說:“這種惡劣的詩,哪裡還用得著進獻?”當時的人都把崔叔清的詩稱為“準敕惡詩”。出自《國史補》。
常 願
唐劉禹錫雲:貞元中,武臣常願,好作本色語。曾謂餘曰:“昔在奉天,為行營都虞候。聖人門,都有幾個賢郎。”他悉如此。且曰:“奉天城鬥許大,更被朱泚吃兵馬楦,危如累雞子。今拋向南衙,被公措大偉。齕鄧。”鄧把將他官職去。至永貞初,禹錫為御史監察,見常願攝事在焉,因謂之曰:“更敢道紇鄧否?”曰:“死罪死罪。”出《嘉話錄》。
劉士榮
唐於 之鎮襄陽也,朝廷姑息,除其子方為太常丞。頔讓之,表曰:“劉元佐兒士榮以佐之功,先朝為太常丞。時臣與士榮同登朝列,見其凡劣,實鄙之。今臣功名不如元佐,男某凡劣,不若士榮,若授此爵,更為叨忝。”德宗令將其表宣示百寮。時士榮為南衙將軍,目睹其表。有渾
者,錫之客也。時鎬宴客飲酒,更為令曰:“徵近日凡劣,不得即雨。”
曰:“劉士榮。”鎬曰:“於方。”鎬謂席人曰:“諸公並須精除。”出《嘉話錄》。
袁德師
唐竇群與袁德師同在浙西幕,竇群知尉。嘗嗔堂子曰:“須送伯禽。”問德師曰:“會否?”曰:“某乙亦不到如此,也還曾把書讀,何乃相輕。”詰之:“且伯禽何人?”德師曰:“只是古之堂子也。”滿座人哂。出《嘉話錄》。
常 願
唐朝時,劉禹錫說過這樣一件事:貞元年間,有個武將叫常願,特別喜歡說些本行的行話。他曾對我說:“以前在奉天時,我是行營都虞候。聖人門,都有幾個賢郎。”他的話大概都是這樣。還說:“奉天城像鬥那麼大,被朱泚的兵馬填得滿滿的,就像壘雞蛋。如今拋向南衙,反被士大夫輕視。真想咬上司鄧某一口。”鄧後來把他官職奪去。到永貞初年,禹錫為御史監察,見常願在那裡管事,對他說道:“還敢說咬鄧嗎?”回答說:“不敢說了,不敢說了,死罪死罪。”出自《嘉話錄》。
劉士榮
唐朝時,於 鎮守襄陽,朝廷對他很寬容優待,任命他的兒子於方為太常丞。於
推讓,上表道:“劉元佐的兒子劉士榮,因為他的父親功勳卓越,在先朝被授予太常丞一職。當時我與劉士榮曾一起在登朝的隊列,看見他十分平凡頑劣,著實令人鄙視。如今我的功績和名聲都不如劉元佐,兒子也很平庸低劣,還不如劉士榮,若接受了此官,更覺得是叨擾而深感愧疚。”德宗下令將他的表公示給百官看。當時劉士榮任南衙將軍,親眼看見過此表。有個叫渾
的人,是錫的客人,有一天鎬宴請客人,飲酒時出酒令道:“徵召近日平庸惡劣的人,不得立即下雨。”
猜道:“劉士榮。”鎬說:“於方。”鎬對在座的客人說道:“各位必須合力清除。”出自《嘉話錄》。
袁德師
唐朝時,竇群與袁德師一起在浙西幕府,竇群任尉職。有一次竇群責怪妓女說:“須送伯禽(伯禽為周公的兒子)!”然後又問袁德師道:“明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袁德師道:“我還不致如此,也還曾讀過書吧,為何要這樣輕視人。”竇群又追問:“那麼伯禽是什麼人呢?”袁德師道:“伯禽不過是古代的妓女。”在座的人沒有不譏笑他的。出自《嘉話錄》。
蔣 乂
唐蔣乂撰《宰臣錄》,每拜一相,旬月必獻傳卷,故為物議所嗤。出《國史補》。
崔 損
唐崔損,性極謹慎。每奏對,不敢有所發揚。兩省清要,皆歷踐之,在位無稱於人。身居宰相,母野殯,不言展墓,不議遷祔。姊為尼,沒於近寺,終喪不臨。士君子罪之,過為恭遜,不止於容身,而卒用此中上意。竊大位者八年,上知物議不葉,然憐而厚之。出《譚賓錄》。
蔣 乂
唐朝時,蔣乂撰寫《宰臣錄》,朝廷每拜一個宰相,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他必會獻上這位宰相的傳記,所以被眾人議論和嘲笑。出自《國史補》。
崔 損
唐代人崔損,性情極為謹慎。每次在朝堂奏答,不敢有一點兒發揮。中書省、門下省這兩處清貴顯要之地,他都登臨過,可是沒做過什麼值得人們稱道的事。身居宰相之位,母親死後葬於荒野,從不說到墓地去看,也不議論遷殯合葬的事。姐姐出家為尼,死於附近的寺院,一直到辦完喪事他也沒去看看。許多正人君子都怪罪他,認為他過分地謙恭,不止是為了安身,而是想以此來讓皇上中意。竊居高位八年,皇上知道輿論對他不滿,然而仍然憐愛而厚待他。出自《譚賓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