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四十八 詼諧四
侯 白 盧嘉言 陸 操 薛道衡 劉 焯
山東人 吃 人 趙小兒 長孫無忌 任 瓌
李 李 榮
侯 白
隋侯白,州舉秀才,至京。機辯捷,時莫之比。嘗與僕射越國公楊素並馬言話。路傍有槐樹,憔悴死。素乃曰:“侯秀才理道過人,能令此樹活否?”曰:“能。”素雲:“何計得活?”曰:“取槐樹子於樹枝上懸著,即當自活。”素雲:“因何得活?”答曰:“可不聞《論語》雲:‘子在,回何敢死。’”素大笑。
開皇中,有人姓出,名六斤,欲參素。齎名紙至省門,遇白,請為題其姓。乃書曰:“六斤半。”名既入,素召其人問曰:“卿姓六斤半?”答曰:“是出六斤。”曰:“何為六斤半?”曰:“向請侯秀才題之,當是錯矣。”即召白至。謂曰:“卿何為錯題人姓名?”對雲:“不錯。”素曰:“若不錯,何因
侯 白
隋代的侯白,在州試時考中了秀才,來到京城長安。侯白機敏善辯,當時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一次,侯白跟僕射越國公楊素並排騎馬邊走邊聊天。路邊有一株槐樹,已經枯死了。楊素問侯白:“侯秀才理論過人,能讓這株槐樹活過來嗎?”侯白回答說:“能啊!”楊素說:“有什麼辦法能讓它活過來?”侯白說:“拿來槐樹子懸掛在這株樹的枝上,立即自己就活了。”楊素問:“憑什麼它能自己活了呢?”侯白說:“你沒有聽到《論語》上說:‘子在,回何敢死?’”楊素聽了大笑起來。
隋文帝開皇年間,有一個人姓出,名字叫六斤,想要參見楊素。這個人帶著空白的名片來到省衙門口,遇見了侯白,請侯白在空白的名片上給他寫上名字。於是侯白在名片上寫上:“六斤半。”名片送進去後,楊素召見這個人,問:“你叫六斤半嗎?”這個人回答說:“我叫出六斤。”楊素問:“為什麼名片上寫著六斤半?”這個人回答說:“剛才我請侯秀才題寫的,可能是他寫錯了吧。”楊素立即將侯白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麼錯寫了這個人的姓名啊?”侯白回答說:“沒有寫錯。”楊素說:“如果沒有寫錯,為什麼
姓出名六斤,請卿題之,乃言六斤半?”對曰:“向在省門,會卒無處見稱。既聞道是出六斤,斟酌只應是六斤半。”素大笑之。
素關中人,白山東人。素嘗卒難之,欲其無對。而關中下俚人言音,謂水為霸。山東亦言擎將去為搩音其朝反。 刀去。素嘗戲白曰:“山東固多仁義,借一而得兩。”曰:“若為得兩。”答曰:“有人從其借弓者。乃曰:‘搩刀去。’豈非借一而得兩?”白應聲曰:“關中人亦甚聰明,問一知二。”素曰:“何以得知。”白曰:“有人問:‘比來多雨,渭水漲否?’答曰:‘霸長。’豈非問一知二?”素於是伏其辯捷。
白在散官,隸屬楊素。愛其能劇談,每上番日,即令談戲弄。或從旦至晚,始得歸。才出省門,即逢素子玄感。乃雲:“侯秀才,可以玄感說一個好話。”白被留連,不獲已。乃雲:“有一大蟲,欲向野中覓肉,見一刺蝟仰臥,謂是肉臠。欲銜之,忽被蝟卷著鼻,驚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睏乏,不覺昏睡。刺蝟乃放鼻而去。大蟲忽起歡喜,走至橡樹下,低頭見橡斗,乃側身語云:‘旦來遭見賢尊,願郎君且避道。’”素與白劇談,因曰:“今有一深坑,可有數百尺。公入其中,若為得出。”白曰:“入中不須餘物,唯用一針即出。”素曰:“用針何為?”答曰:“針頭中令水飽坑,拍浮而出。”素曰:“頭中何處有爾許水?”白曰:“若無爾許水,何因
這個人姓出名六斤,請你題寫,就寫成了六斤半?”侯白回答說:“剛才在省衙門口,跟這個人倉促相遇,沒有地方找秤去。既然聽他說是六斤出頭,我自己琢磨大概是六斤半。”楊素大笑。
楊素是關中人,侯白是山東人。楊素經常突然發難,想讓侯白無言以對。關中的普通百姓把水說成“霸”的音,山東人說“擎將去”為“搩刀去”。楊素曾經戲謔侯白說:“山東還是多仁義之士,借一個而得到兩個。”侯白問:“怎麼就得到兩個呢?”楊素說:“有人向他借一張弓,他說:‘搩刀去。’難道不是借一張弓外搭上一把刀嗎?”侯白聽了後立即說:“你們關中人也很聰明啊,問一個問題卻知道兩個。”楊素問:“怎麼可以證明呢?”侯白說:“有人問,近來下雨很多,渭河裡的水漲沒漲啊?被問的人回答說:‘霸長。’難道這不是問一知二嗎?”於是,楊素很是佩服侯白的隨機應辯。
侯白擔任的是沒有實職的散官,隸屬於楊素。楊素很喜愛他的健談,每次輪到他值日,都讓侯白來一塊兒戲謔聊天。有時候從早上一直聊到晚上下班,侯白才能回家。一次,侯白剛走出省衙門口,就遇見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楊玄感說:“侯秀才,可以為我講個有趣的故事嗎?”侯白被楊玄感纏住,不得已,就說道:“有一隻老虎,想到山中尋找肉吃,看見一隻刺蝟仰身躺在那兒,以為是一塊肉。正想伸嘴去叼,忽然被刺蝟捲住了鼻子,驚慌地逃去,也顧不得停下休息。一直跑到山裡,又困又乏,不知不覺中就睡過去了。刺蝟這才放開老虎的鼻子離去。老虎睡醒後,忽然發現鼻子上的刺蝟沒有了,非常高興,它走到一株橡樹下面,低頭看見橡慄。於是轉過身說:‘白天遇見了你的父親,希望你暫且讓讓道。’”楊素跟侯白在一塊閒聊,楊素講:“現在有一個深坑,約有幾百尺,你進到這深坑下面,能出來嗎?”侯白說:“我到這個深坑裡後,不需要別的東西,只要有一根針就能出來。”楊素問:“你要用針幹什麼?”侯白說:“用針刺出水,讓水將坑灌滿,我自然就從水中浮上來了。”楊素問:“你頭裡哪來的這麼多水呀?”侯白說:“如果頭裡沒有那麼多的水,怎麼能
肯入爾許深坑?”素又謂白曰:“僕為君作一謎,君射之,不得遲,便須罰酒。”素曰:“頭長一分,眉長一寸,未到日中,已打兩頓。”白應聲曰:“此是道人。”素曰:“君須作謎,亦不得遲。”白即雲:“頭長一分,眉長一寸,未到日中,已打兩頓。”素曰:“君因何學吾作道人謎?”白曰:“此是阿歷。”素大笑。
白仕唐,嘗與人各為謎。白雲:“必須是實物,不得虛作解釋,浪惑眾人。若解訖,無有此物,即須受罰。”白即雲:“背共屋許大,肚共碗許大,口共盞許大。”眾人射不得,皆雲:“天下何處有物,共盞許大口,而背共屋許大者,定無此物,必須共賭。”白與眾賭訖,解雲:“此是胡燕窠。”眾皆大笑。又逢眾宴,眾皆笑白後至。俱令作謎,必不得幽隱難識,及詭譎希奇,亦不假合而成,人所不見者。白即應聲雲:“有物大如狗,面貌極似牛。此是何物?”或雲是獐,或雲是鹿,皆雲不是。即令白解,雲:“此是犢子。”白又與素路中遇胡,負青草而行。素曰:“長安路上,乃見青草湖。”須臾,又有兩醉胡。衣孝重服,騎馬而走。俄而一胡落馬,白曰:“真所謂孝乎,惟孝有之矣。”
白初未知名,在本邑。令宰初至,白即謁。謂知識曰:“白能令明府作狗吠。”曰:“何有明府得遣作狗吠?誠如言,我輩輸一會飲食。若妄,君當輸。”於是入謁,知識俱門外伺之。令曰:“君何須,得重來相見。”白曰:“公初至,民
敢入那麼深的坑呢?”楊素對侯白說:“我給你出個謎語,你猜猜,不得拖延時間,否則就罰酒。”接著,楊素說:“頭髮長一分,眉毛長一寸,沒等到中午,已經打了兩頓。”侯白隨聲說:“這是道人。”楊素說:“你也要出個謎語,也不能拖延時間。”侯白當即說道:“頭髮長一分,眉毛長一寸,沒等到中午,已經打了兩頓。”楊素問:“你為什麼學我出的道人謎語?”侯白說:“我說的是阿歷。”楊素大笑。
侯白後來在唐朝擔任官職,他曾經和別人各出一個謎語。侯白說:“所出的謎語必須是實物,不能隨便亂解釋,迷惑大家。如果說出謎底,沒有這種東西,就要受到處罰。”接著他說道:“背跟屋那麼大,肚子跟碗那麼大,口跟杯子那麼大。”大家猜不出來,都說:“普天下什麼地方有這種東西?跟杯子那麼大的嘴,背跟屋那麼大,一定是沒有這種東西的,必須一起打個賭。”侯白跟同僚們打好賭後,解開謎底,說:“這是胡燕窩。”大夥聽了都大笑起來。一次,大家在一塊兒聚餐,人們都起鬨說侯白來晚了,就讓他出個謎語。所出的謎語,不許是深奧難懂,以及稀奇怪誕的,也不許隨便湊合一個,誰也沒見過的。侯白立即出一個:“有一種東西像狗那麼大,長相極像牛。請問這是什麼東西?”有的人猜是獐子,有人猜是鹿,侯白都說不是,人們馬上讓侯白說出謎底來。侯白說:“是牛犢子。”侯白還曾跟楊素一塊兒在路上遇到一個胡人,揹著一捆青草走路。楊素說:“在長安的道上,還能見到青草湖。”過了一會兒,又走過來兩個喝醉酒的胡人,身上穿著孝服,騎著馬。不一會兒,其中的一個胡人從馬上跌落在地。侯白看見後說:“這是真孝啊!只有孝才能這樣啊!”
當初侯白還沒有出名,在家鄉。新上任一位知縣,侯白當即前去拜見。拜見前,侯白對一位熟人說:“我能讓縣太爺學狗叫。”這位熟人說:“你怎麼能讓知縣學狗叫呢?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我們請你吃一頓。如果不像你說的那樣,你應當請我們喝一頓。”於是,侯白進入縣衙裡參見知縣,那些熟人都在門外窺伺。知縣問:“你何必又來拜見本知縣呢?”侯白說:“您剛到我縣,鄉
間有不便事,望諮公。公未到前,甚多賊盜。請命各家養狗,令吠驚,自然賊盜止息。”令曰:“若然,我家亦須養能吠之狗,若為可得?”白曰:“家中新有一群犬,其吠聲與餘狗不同。”曰:“其聲如何?”答曰:“其吠聲怮怮者。”令曰:“君全不識好狗吠聲。好狗吠聲,當作號號。怮怮聲者,全不是能吠之狗。”伺者聞之,莫不掩口而笑。白知得勝,乃雲:“若覓如此能吠者,當出訪之。”遂辭而出。出《啟顏錄》。
盧嘉言
隋盧嘉言就寺禮拜,因入僧房。一僧善於論議,嘉言即與談話。因相戲弄,此僧理屈。同坐二僧,即助此僧酬對。往復數回,三僧並屈。嘉言乃笑謂曰:“三個阿師,並不解樗蒱。”僧未喻,嘉言即報言:“可不聞樗蒱人云,‘三個禿,不敵一個盧’。”觀者大笑,僧無以應。出《啟顏錄》。
陸 操
隋七兵尚書河間陸操無姿貌,有辯。嘗新婚,太子少保趙郡李□謂之曰:“屢逢射雉,幾度啟顏。”操曰:“息媯二子,不言不笑。”出《譚藪》。
薛道衡
隋前內史侍郎薛道衡以醴和麥粥食之,謂盧思道曰:
裡有不適宜的事情,特意來與您商議。知縣大人沒有來上任前,縣裡盜賊特別多。希望知縣大人讓各家各戶都養狗,賊一來狗就叫。這樣,盜賊就會自己停止偷盜的。”知縣說:“果然如此,我家也必須養一條能叫的狗。怎麼才能挑選到這樣的狗呢?”侯白回答說:“我家裡剛剛生下來一群小狗,他們的叫聲跟別的狗不一樣。”知縣問:“它們是怎樣叫的?”侯白回答說:“它們的叫聲都是‘怮怮’的呀。”知縣說:“你呀完全不會識別好狗的叫聲,好狗的叫聲應當是‘號號’,‘怮怮’聲的,都不是善於叫的狗。”那些窺伺的熟人們聽到這裡,沒有人不捂著嘴笑。侯白知道自己贏了,於是說:“知縣大人如果要尋找這樣能叫的狗,我去給您尋找。”於是就告辭出來了。出自《啟顏錄》。
盧嘉言
隋朝盧嘉言去寺廟禮拜敬佛,藉著這個機會來到僧房。有位僧人喜歡高談闊論,盧嘉言就跟他神侃,相互戲謔,這位僧人理屈詞盡了。在座的另外兩位僧人立即幫助這位僧人應對。你來我往,又經過幾番論戰,三位僧人都敗下陣來。盧嘉言於是笑著對他們說:“三位大師,你們並不懂得樗蒱博戲吧。”三位僧人不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盧嘉言立即告訴他們:“你們聽說過沒有?玩樗蒱博戲的人說,‘三個禿,抵不上一個盧彩’。”圍觀的人們都大笑起來,僧人們無言以對。出自《啟顏錄》。
陸 操
隋朝七兵尚書河間人陸操長相醜陋,但是有辯才。一次新婚時,太子少保趙郡李□戲謔地問陸操:“屢次在新娘面前顯露才華,博得新娘子幾次笑臉啊?”陸操回答說:“息夫人的兩個兒子,始終不說不笑。”出自《譚藪》。
薛道衡
隋朝的前內史侍郎薛道衡用醴和在麥粥裡吃,對盧思道說: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思道答曰:“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出《譚藪》。
劉 焯
隋河間郡劉焯之、從侄炫並有儒學,俱犯法被禁。縣吏不知其大儒也,鹹與之枷著。焯曰:“終日枷中坐,而不見家。”炫曰:“亦終日負枷坐,而不見婦。”出《啟顏錄》。
山東人
山東人娶蒲州女,多患癭。其妻母項癭甚大。成婚數月,婦家疑婿不慧,婦翁置酒,盛會親戚,欲以試之。問曰:“某郎在山東讀書,應識道理,鴻鶴能鳴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松柏冬青何意?”曰:“天使其然。”又曰:“道邊樹有骨 何意?”曰:“天使其然。”婦翁曰:“某郎全不識道理,何因浪住山東。”因以戲之曰:“鴻鶴能鳴者頸項長,松柏冬青者心中強,道邊樹有骨
者,車撥傷。豈是天使其然?”婿曰:“請以所聞見奉酬,不知許否?”曰:“可言之。”婿曰:“蝦蟆能鳴,豈是頸項長?竹亦冬青,豈是心中強?夫人項下癭如許大,豈是車撥傷?”婦翁羞愧,無以對之。出《啟顏錄》。
“在眾多的道德規範、行為法則中,還是‘和’最寶貴啊!先王留下來的好傳統,還是甜酒加麥粥最好吃啊!”盧思道回答說:“單知道‘和為貴’而和,不用規範、法則去約束,也是不可行的。”出自《譚藪》。
劉 焯
隋朝河間人劉焯和他的堂侄子劉炫,都精通儒學,他們都觸犯了刑律被關押在牢獄中。縣吏不知道他們叔侄二人是大儒,給他們都戴上了刑枷。劉焯說:“整天在枷中坐著,然而卻看不到家。”劉炫說:“我也是整天負枷坐著,然而看不到婦啊。”出自《啟顏錄》。
山東人
有個山東人娶了一位蒲州姑娘,蒲州有很多人都患有大脖子病。這個女子的母親脖頸上的腫塊特別大。結婚幾個月後,女方家懷疑姑爺不聰明,於是岳父特意置辦了一桌酒席,將親友都請來,準備在酒桌上,藉機試探一下姑爺。開宴後,岳父問姑爺:“你在山東讀書,按說應有知識,懂得道理,你能說說鴻雁與仙鶴為什麼會鳴叫嗎?”姑爺回答說:“這是自然生成的。”又問:“松樹、柏樹為什麼冬天長青呢?”回答說:“這是自然生成的。”又問:“道邊的樹為什麼長著一個大包呢?”回答說:“這是自然生成的。”岳父說:“你一點也不懂得道理,為什麼白白住在山東讀書?”於是戲弄地說:“鴻雁、仙鶴能鳴叫是因為長著長長的脖子,松樹、柏樹冬天長青是因為心剛強,道邊的樹長著個大包是因為車碰傷後造成的。難道是自然生成的嗎?”姑爺聽岳父說完後,說:“請允許我用我所看見和聽到的來回答您,不知可不可以?”岳父說:“可以!”姑爺說:“蛤蟆能鳴叫,難道是因為它脖子長嗎?竹子冬天也青,難道是因為它心剛強嗎?岳母大人脖子下面長著那麼大個包,難道也是車碰傷造成的嗎?”岳父聽了羞愧滿面,無言以對。出自《啟顏錄》。
吃 人
隋朝有人敏慧,然而口吃。楊素每閒悶,即召與劇談。嘗歲暮無事對坐,因戲之雲:“有大坑深一丈,方圓亦一丈,遣公入其中,何法得出?”此人低頭良久,乃問雲:“有梯出否?”素雲:“只論無梯,若論有梯,何須更問。”其人又低頭良久,問曰:“白白白白日,夜夜夜夜地。”素雲:“何須雲白日夜地,若為得出?”乃雲:“若不是夜地,眼眼不瞎,為甚物入入裡許。”素大笑。又問雲:“忽命公作軍將。有小城,兵不過一千已下,糧食唯有數日。城外被數萬人圍,若遣公向城中,作何謀計?”低頭良久,問雲:“有有救救兵否?”素雲:“只緣無救,所以問公。”沉吟良久,舉頭向素雲:“審審如如公言,不免須敗。”素大笑。又問雲:“計公多能,無種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蛇咬足,若為醫治?”此人即應聲報雲:“取取五月五日南牆下雪雪塗塗,即即治。”素雲:“五月何處得有雪。”答雲:“若五月五日無雪,臘月何處有蛇咬?”素笑而遣之。出《啟顏錄》。
趙小兒
隋有三藏法師,父本商胡。法師生於中國,儀容面目,猶作胡人。行業極高,又有辯捷。嘗以四月八日設齋講說,時朝官及道俗觀者千餘人。大德名僧、官人辯捷者,前後十餘人論議。法師隨難即對,義理不窮。最後有小兒姓趙,
吃 人
隋朝有個人非常聰慧機敏,就是有口吃的毛病。楊素每到閒悶時,就將這個人叫來暢談。有一年歲末二人無事對坐,楊素就說:“有一個大坑一丈深,方圓也一丈闊,派你進到這個大坑裡面,你用什麼方法才能上來呢?”這個人低頭沉思了好久,才問楊素:“有梯子可以爬上來嗎?”楊素說:“只當是沒有梯子,如果說有梯子,還用再問你嗎?”這個人又低頭沉思了許久,問:“白白白白日,夜夜夜夜地?”楊素說:“你為什麼要問是白日還是夜裡呢?只問你怎麼能從坑中上來?”這個口吃人說:“如果不是黑夜,眼睛又不瞎,為了什麼東西入入坑裡?”楊素大笑。接著,楊素又問這個口吃人:“忽然任命你為將軍。有一座小城,城裡有兵不過一千以內,糧草只夠吃用幾天,城外卻有幾萬敵軍圍困。假如派你進入這座小城裡,你有什麼辦法嗎?”這個口吃的人沉思許久,問楊素:“有有救救兵嗎?”楊素說:“只因為沒有救兵,所以才問你。”他沉吟良久,抬頭對楊素說:“細細想想如如你說的那那樣樣,免不了失敗。”楊素又大笑。楊素又問這個口吃人:“你的本事很大,沒有你解決不了的事情。今天你家有一個人被蛇咬了腳,你怎麼給他治療?”這個口吃人應聲說道:“取取五月五日南牆下雪雪塗塗,即即治好了。”楊素問:“五月上哪裡尋找雪?”這個人回答說:“如果五月五日沒地方找雪,那麼臘月寒冬哪裡有蛇咬人呢!”楊素笑著把他打發走了。出自《啟顏錄》。
趙小兒
隋朝有個三藏法師,他的父親原本是西域的商人。這位法師雖然生長在中國,但相貌還是像胡人。他德行功業特別高,還具有敏捷的思維,能言善辯。一次,他曾在四月八日這天設置齋會,講說佛法。那天,朝中的文武官員以及僧俗,前來的有一千多人。在這位僧人講法時,大德高僧及朝中的官員,前後有十多人跟他爭論,都是能言善辯的人。儘管提出的問題很難,但三藏法師都能立即回答,闡述義理滔滔不絕。最後有個小孩姓趙,
年十三,即出於眾中。法師辯捷既已過人,又復向來皆是高明舊德,忽見此兒欲來論議,眾鹹怪笑。小兒精神自若,即就座。大聲語此僧:“昔野狐和尚自有經文,未審狐作阿闍黎,出何典語?”僧語云:“此郎子聲高而身小,何不以聲而補身?”兒即應聲報雲:“法師以弟子聲高而身小,何不以聲而補身。法師眼深而鼻長,何不截鼻而補眼?”眾皆驚異,起立大笑。是時暑月,法師左手把如意,右手搖扇。眾笑聲未定,法師又思量答語,以所搖扇,掩面低頭。兒又大聲語云:“團圓形如滿月,不藏顧兔,翻掩雄狐。”眾大笑。法師即去扇,以如意指麾,別送問,並語未得盡,忽如意頭落。兒即起謂法師曰:“如意既折,義鋒亦摧。”即於座前,長揖而去。此僧既怒且慚,更無以應,無不驚歎稱笑。出《啟顏錄》。
長孫無忌
唐太宗宴近臣,戲以嘲謔。趙公長孫無忌,嘲歐陽詢曰:“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詢應曰:“縮頭連背煖, 當畏肚寒。只因心混混,所以面團團。”帝斂容曰:“歐陽詢,汝豈不畏皇后聞?”趙公,皇后之兄也。出《國朝雜記》。
年僅十三歲,從人群裡站起來跟三藏僧人問答。三藏法師敏捷的辯才既然已經超過剛才那些參與議論的人,況且這些人都是修養極高、德高望重的人,忽然間冒出個小孩要跟他辯談,在場的眾人都驚訝好笑。然而這位趙小孩神情很是鎮靜,一點也不怯場。坐下後,便大聲問這位高僧:“從前野狐和尚自己有經文,不知道狐狸作《阿闍黎》出自什麼經典?”僧人說:“這個小孩聲音高而身子矮小,怎麼不用聲高來補身短呢?”小孩馬上應聲說:“你這位和尚認為我聲高身子矮小,為什麼不用聲音來補身矮。那麼,法師你眼窩深而鼻子長,為什麼不將鼻子截下一段補在眼窩上呢?”在場的人們聽後都異常震驚,站起身來大笑。當時正值伏天盛暑,三藏法師左手揮著一隻如意,右手搖著一柄團扇。大家的笑聲沒有平息,三藏法師邊思考如何回答趙小孩剛才的戲謔,邊搖著扇子,掩面低頭地站在那兒。趙小孩又大聲說道:“團扇的形狀宛如一輪滿月,沒有藏著左右顧盼的玉兔,卻遮掩著一隻公狸。”眾人大笑。三藏法師聽了後,忙收起團扇,左手舉起如意指向別處,跟別人搭話。還沒等他們把話說完,不料他手中如意的頭卻掉下來了。趙小孩隨即站起身對胡僧說:“你手中的如意已經斷了,你的義鋒也挫敗了。”說著,走到法師座位前面,長長作了一個揖轉身離去。這位三藏法師既惱怒又羞愧,但沒有什麼話可以應對。在場的人無不為之驚歎稱讚,同時又覺得好笑。出自《啟顏錄》。
長孫無忌
唐太宗設宴招待跟他關係親近密切的朝臣們,大家互相戲謔調笑。趙公長孫無忌嘲謔歐陽詢說:“舉起胳膊是個‘山’字,埋下肩就看不到頭了,哪家的麒麟閣上,畫著這樣一隻獼猴?”歐陽詢聽後應聲說:“縮著腦袋使脊背溫暖,帶著肚兜是怕肚子受寒。只因為你心中渾渾噩噩,所以你臉上才表現出憂苦不安。”唐太宗聽了後,嚴肅地說:“歐陽詢,你就不怕皇后知道嗎?”趙公,是長孫皇后的哥哥。出自《國朝雜記》。
任 瓌
唐管國公任瓌酷怕妻。太宗以功賜二侍子,瓌拜謝,不敢以歸。太宗召其妻,賜酒,謂之曰:“婦人妒忌,合當七出。若能改行無妒,則無飲此酒。不爾,可飲之。”曰:“妾不能改妒,請飲酒。”遂飲之。比醉歸,與其家死訣。其實非鴆也,既不死。他日,杜正倫譏弄瓌。瓌曰:“婦當怕者三,初娶之時,端居若菩薩,豈有人不怕菩薩耶?既長生男女,如養兒大蟲,豈有人不怕大蟲耶?年老面皺,如鳩盤荼鬼,豈有人不怕鬼耶?以此怕婦,亦何怪焉?”聞者歡喜。出《御史臺記》。
李 
曹左司郎中封道弘,身形長大,而臠甚闊。道弘將入閣奏事,英公李 在後,謂道弘曰:“封道弘,你臀斟酌坐得即休,何須爾許大。”出《啟顏錄》。
李 榮
唐有僧法軌,形容短小。於寺開講,李榮往共論議。往復數番。僧有舊作詩《詠榮》,於高座上誦之雲:“姓李應須李,言榮又不榮。”此僧未及得道下句,李榮應聲接曰:“身長三尺半,頭毛猶未生。”四座歡喜,伏其辯捷。出《啟顏錄》。
任 瓌
唐朝的管國公任瓌特別懼怕老婆。唐太宗曾因他有功,賞賜給他兩名侍妾,任瓌跪拜辭謝,不敢將她們帶回家中。唐太宗召見任瓌的妻子,賞賜給她御酒,對她說:“作為一個女人,性情妒忌,是在被休回家中的七條緣由之中的。如果你能改正,今後不再妒忌,就可以不飲這杯酒。不然,就將它喝下去。”任瓌的妻子說:“我不能改正妒忌,情願飲下這杯御酒。”於是,任瓌妻子端起酒杯一飲而盡。醉著回到家中,跟家裡人痛哭流涕地告別。其實,任瓌妻子喝的不是毒酒,並沒有死。有一天,杜正倫用這件事來譏笑嘲弄任瓌。任瓌說:“這婦人我有三處怕她,剛結婚時,端坐在洞房中像尊菩薩,難道有人不怕菩薩嗎?時間長了,生了子女,又像護犢的老虎,難道有人不怕老虎嗎?待到年老時,滿臉皺紋,就像佛經上說的吸人精氣的冬瓜鬼,難道有人不怕鬼嗎?因為這些懼怕老婆,又有什麼奇怪的呢?”聽的人都笑了。出自《御史臺記》。
李 
唐朝左司郎中封道弘身材高大,臀部肥胖。封道弘要去內閣談公事,英公李 走後面,對道弘說:“封道弘,你的屁股估量著長到能坐下休息就行了,何必這麼肥大啊!”出自《啟顏錄》。
李 榮
唐朝有僧法軌,身形矮小。他在寺內講授佛經,李榮前去與他辯論,二人辯論了幾個回合。僧法軌曾寫過一首《詠榮》詩,在高座之上朗誦道:“姓李應須李,言榮又不榮。”還沒等法軌誦出下兩句,李榮在下面應聲接道:“身長三尺半,頭毛猶未生。”在座的人都笑起來,佩服李榮的敏捷與機辯。出自《啟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