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七 書二

王羲之  王獻之  王 脩  荀 輿  謝 安

王 廙  戴安道  康 昕  韋 昶  蕭思話

王僧虔  王 融  蕭子云  蕭 特  僧智永

僧智果

王羲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祕?”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祕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大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文》,更祝板,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文人。”自言真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出羊欣《筆陣圖》。

王羲之

晉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曠的兒子。王羲之七歲時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他在父親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談論書法的《筆說》,悄悄取出來讀。父親問:“你為什麼偷看我的祕籍?”羲之笑而不答。母親說:“你看的是用筆法。”父親見他年歲還小,怕他不能保密,對他說:“待你長大成人,我教你書法。”羲之下拜請求:“現在就讓孩兒用吧。等到成人再用它,那不是耽誤了孩兒幼年才華的發展了嗎?”父親大喜,於是將祕籍交給羲之使用。不到一個月的工夫,王羲之的書法就大有長進。衛夫人見到這種情形,對太常王策說:“羲之這孩子一定是正在讀用筆訣。近些日子,我看他的書法,很有些老成之智。”衛夫人激動得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蓋過我的名聲啊!”晉帝時,更換《祭北郊文》的祝板,工匠們剝削,筆鋒入木三分。王羲之三十三歲書寫《蘭亭序》,三十七歲書寫《黃庭經》。寫完後,空中有說話聲:“卿的書法都感動了我,何況世人呢?我是天台文人。”王羲之的楷書自稱勝過鍾繇。他的書法多數都不是一種字體。出自羊欣《筆陣圖》。

逸少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逸少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郗氏甚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並工草。出《書斷》。

羲之書以章草答庾亮。示翼,翼見,乃嘆伏。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八紙,過江顛沛,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旦見一老姥,把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比欲貨耶,一枚幾錢?”答雲:“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扇五字。姥大悵惋雲:“老婦舉家朝餐,俱仰於此,云何書壞?”王答曰:“無所損,但道是王右軍書字,請一百。”既入市,人競市之。後數日,復以數扇來詣,請更書,王笑而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書表與穆帝,專精任意。帝乃令索紙色類,長短闊狹,與王表相似。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乃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後更相看,乃嘆曰:“小人亂真乃爾。”

羲之性好鵝,山陰曇 村有一道士養好者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

王羲之擅長草書、隸書、八分、飛白、章草、行書,對各種書體很精通,自成一家之法。王羲之的書法千變萬化,是上天賦予他的這種功力與才能。王羲之的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妻子郗氏也寫一手好字。他有七個兒子,王獻之最出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均工草書。出自《書斷》。

王羲之用章草寫了一封書信回覆庾亮。庾亮拿給庾翼看,庾翼對王羲之的書法佩服不已,於是給王羲之寫信說:“我昔日收藏張芝的章草八幅,過江顛沛,不慎丟失。常常慨嘆妙跡永遠也見不到了,忽然見到你的答家兄庾亮書,燦若神明,頓時彷彿我旅途中遺失的章草真跡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

王羲之辭去會稽內使的職務,到蕺山下居住。一天早晨,王羲之看見一位老太太拿著十多把六角竹扇去集市上賣。王羲之跟老太太閒聊,說:“這些扇子是要賣嗎?一把多少錢?”老太太說:“約二十文錢一把。”王羲之拿出筆來為扇子題字,每把扇子上題寫了五個字。老太太惋惜地說:“我們全家的早飯還靠賣這幾把扇子買米下鍋呢,你怎麼給我寫壞了?”王羲之說:“不妨事的。你就說是王右軍題的字,賣一百文一把。”一到市上,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搶著買。數日後,這個老太太又拿著幾把扇子請王羲之題字,王羲之笑笑,沒有再題。

又有人說,王羲之曾有一次親自書寫一表獻給晉穆帝,書體隨興所至,而又非常精美。晉穆帝看到這份表後,命人找到同樣顏色式樣的紙,長短寬窄跟王羲之的書表一樣,讓張翼效仿王羲之的書體再寫一份表,一毫不差,然後題寫答語還給王羲之。王羲之剛看到時沒發現什麼,後來仔細看才發覺,感嘆地說:“小人仿效我的書法,簡直到了亂真的地步了。”

王羲之非常喜歡鵝。山陰曇 村有一位道士飼養了十多隻好鵝。有一天清晨,王羲之乘著小船專程去觀看這群鵝。看了後非常高興,於是跟這位道士商量要買下這群鵝,道士不肯

與。百方譬說,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書老子《道》《德》各兩章,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大以為樂。

又嘗詣一門生家,設佳饌供給,意甚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榧幾,至滑淨,王便書之,草、正相半。門生送王歸郡,比還家,其父已刮削都盡,兒還去看,驚懊累日。出《圖書會粹》。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嘗遊山陰。與太原孫統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石、高平郗曇重熙、太原王蘊叔仁、釋支遁道林,並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祓禊之禮。揮毫制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別體,就中“之”字最多。出《法書要錄》。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尤善草、隸。幼學於父,習於張芝。爾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和天矩。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元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靈雲臺之事。子敬知

賣給他。王羲之百般解釋說明他是如何如何喜愛這群鵝,道士還是不賣。這位道士說自己非常喜歡道家,早就想抄寫一部河上公注的《老子》,抄寫經卷的白色細絹都早已置辦好了,但是沒有人能書寫。你若能親自為貧道書寫老子的《道》《德》各兩章,這群鵝我全都送給你。王羲之在道士那裡停留了半天,為他寫好。他用籠子裝著這群白鵝回到家來,感到莫大的快樂。

有一次,王羲之到他的一個學生家去。學生用美味佳餚宴請他,很讓他感動,便想為這位學生書寫幾個字來表示酬謝。他看見地上放著一張新做的榧木小几,表面刨得光滑鋥亮。於是,他便在這張小几上題寫了幾個字,草書、正楷各一半。學生送他回到郡裡,待到返回自己家中時,他父親已經將老師的題字都刨去了,這位學生看到後,懊惱了好幾天。出自《圖書會粹》。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去遊賞山陰。同去的有太原孫統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石、高平郗曇重熙,太原王蘊叔仁、釋支遁道林,和王羲之的兒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一人。這次出遊的目的是舉行祓禊的儀式,去掉不祥與疾患。王羲之揮毫寫序,乘興而書。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筆鋒遒勁健美而又清俊媚逸,堪稱絕代無雙的佳作。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中有重複出現的,都一字一體。其中“之”字重現的次數最多。出自《法書要錄》。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尤其擅長書寫草書、隸書。幼年跟隨父親王羲之學習,後來專門練習張芝。再後來改變先人的章法,另創新法,以心為師,暗合自然的法則。初時,謝安聘請王獻之任長史。太元年間,宮中新建一座太極殿。謝安想讓王獻之給太極殿題寫匾額,作為流傳萬代的墨寶,而不好直接開口。於是跟王獻之講前朝的韋誕為魏明帝題寫凌雲臺匾額一事暗示他。王獻之明

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有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

子敬年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潛掣其筆,不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寡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能。出《書斷》。

羲之為會稽,子敬齣戲。見北館新白土壁,白淨可愛。子敬令取掃帚,沾泥汁中,以書壁。為方丈一字,晻曖斐亹,極有勢好。日日觀者成市。羲之後見,嘆其美,問誰所作,答曰:“七郎。”羲之於是作書與所親雲:“子敬飛白大有,直是圖於此壁。”子敬好書,觸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紙裓,著往詣子敬。便取裓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標略周,自嘆此來之合。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如是掣裓而走。左右果逐及於門外,鬥爭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而已。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欣時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往縣。入欣齋,著新白絹裙晝眠。子敬乃書其裙幅及帶,欣覺歡樂,遂寶之,後

白了他的意思,鄭重嚴肅地說:“韋仲將是魏國的大臣,難道會有此事?假如真有這樣的事,可知魏國的國壽不長。”謝安於是沒有勉強他。

王獻之五六歲時學習書法,父親悄悄從他身後拔他的筆,拔不下來,讚歎地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大名的。”於是,親手書寫《樂毅論》給王獻之,讓他效仿臨摹。王獻之很快就臨摹得達到以假亂真的極致。王獻之寫小楷,可以說是達到窮微入聖的境地。字的結構嚴緊慎密,一點也不比他父親王羲之差。至於大楷則特別僵直而少變化,不可跟他父親同日而語。唯有行書、草書,逸氣超過王羲之。其他各種書體,多數都遜於他的父親王羲之。總而言之,父子有別。王獻之隸書、行書、草書、章草、飛白五種書體,都能入神,八分入能。出自《書斷》。

王羲之在會稽任內使時,王獻之外出遊玩。他看到北館新用白土刷的牆壁,白淨可愛。於是讓人拿來掃帚,蘸著泥汁,在白牆壁上書寫。字有方丈大,文采煥然,很有氣勢,天天有人來觀賞,如同鬧市。王羲之看到後,讚賞寫得漂亮,問是誰的手筆,人們說:“是七郎。”王羲之於是給親朋寫信說:“子敬的飛白大有長進,這牆壁上的字是他寫的。”王獻之喜好書法,下筆出神入化。有一個好事的少年,故意用精白紙做成僧衣,帶著它去拜訪王獻之。於是,王獻之便在紙僧衣上書寫,草書、正楷等各種書體都有。待到兩袖與袖口都寫滿了時,自嘆此來之合。這個少年覺得王獻之身邊的僕人要搶走這件僧衣,拎起來就走。王獻之的僕人果然追趕到門外。兩方爭搶中,紙僧衣被撕裂,這個惹事少年只搶到一隻衣袖。王獻之任吳興太守時,羊欣的父親羊不疑官任烏程縣令。羊欣這年才十五六歲,書法已寫得不錯了。王獻之聽說後,專程到烏程縣去看他。進門後,看到羊欣大白天穿一條新做的白絹裙在床上睡覺。王獻之於是在這男孩的白絹裙上和衣帶上書寫。羊欣醒來發覺後非常高興,視如珍寶,後來

以上朝廷。出《圖書會粹》。

獻之嘗與簡文帝書十許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聊存之。”此書為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選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嘗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沒於江。出《法書要錄》。

王 脩

王脩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譽,年十六著《賢令論》。劉真長見之,嗟嘆不已。善隸、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王僧虔雲:“敬仁書殆窮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歲。始王導愛好鍾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藏尚書《宣示》。過江後,以賜逸少。逸少與敬仁。敬仁卒,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隸、行入妙。殷仲堪書,亦敬仁之亞也。出《書斷》。

荀 輿

荀輿能書,嘗寫《狸骨方》。右軍臨之,至今謂之《狸骨帖》。出《尚書故實》。

把它進獻給朝廷。出自《圖書會粹》。

王獻之曾給簡文帝書寫了十多張紙的書法,在末尾落款處題寫上:“下官這些作品很不錯,願您保存。”這些書法作品被桓玄視為寶貝。桓玄鍾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的書法作品,達到愛不釋手的地步。他編選的二王的絹和紙書作品,都是挑選正楷、行書中的上乘之作,各成一冊。他經常將它們放在身邊,不時拿出把玩欣賞。就在他南逃的途中,雖然行狀狼狽,還是將這些書法作品帶在身邊。直到最後失敗,他和它們一塊兒沉沒在江裡。出自《法書要錄》。

王 脩

王脩字敬仁,是王仲祖的兒子,官至著作郎。王脩少年時就有美善的聲譽,十六歲就寫出了《賢令論》。劉真長看到《賢令論》後,讚賞嗟嘆不止。王脩擅長書寫隸書、行書,曾經向王羲之求要書法墨跡,王書寫了一紙《東方朔畫贊》給他。王僧虔說:“敬仁的書法已經將王羲之的精妙之處都學到手了,王獻之每當看到王脩的書法時,都覺得咄咄逼人。”晉穆帝昇平元年,王脩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早先時候,王導愛好鍾氏的書法,雖在喪亂流離中,猶在衣帶中藏著鍾氏的《宣示帖》。來到江南後,王導將它送給了王羲之。後來王羲之又將它送給了王脩。王脩死後,他母親因是兒子生前非常喜愛的,於是將它放進王脩的棺中陪葬。王脩的隸書、行書入妙。殷仲堪的書法只比王脩差些。出自《書斷》。

荀 輿

荀輿擅長書法,曾寫過《狸骨方》。王羲之臨摹過,今人稱它為《狸骨帖》。出自《尚書故實》。

謝 安

謝安字安石,學正於右軍。右軍雲:“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為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衛洗馬,風流名士,海內所瞻。王僧虔雲:“謝安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隸、行、草併入妙。兄尚字仁祖、萬石,《法書要錄》萬石作弟萬,字安石。 並工書。出《書斷》。

王 廙

晉平南將軍後侍中王廙,右軍之叔父,工隸、飛白,祖述張、衛法。復索靖書七月二十六日一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乃四疊綴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疊跡猶在。出《圖史異纂》。

戴安道 康昕

晉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雞子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自書刻之。文既奇麗,書亦絕妙。又有康昕,亦善草、隸。王子敬嘗題方山亭壁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為謝居士題畫像,以示子敬,嗟嘆以為奇絕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臨沂令。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書斷》。

韋 昶

晉韋昶字文休,仲將兄康字元將,涼州刺史之玄孫。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狀貌極古。亦猶人則抱素,木則封冰,奇而且勁。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及

謝 安

謝安字安石,拜王羲之為師學楷書。王羲之說:“你是懂書法之人,當然知道懂書法是件很難的事情。”謝安尤其擅長書寫行書,為人也像衛洗馬,是位風流名士,世人矚目。王僧虔說:“謝安的書法能進入能書品錄啊。”謝安隸、行、草書都入妙。他哥哥謝尚,字仁祖、萬石,《法書要錄萬石作弟萬,字安石。 也擅長書法。出自《書斷》。

王 廙

晉平南將軍後侍中王廙,是王羲之的叔父,工隸書、飛白,繼承張芝、衛夫人的書法。得到索靖七月二十六日書一紙,常常當作寶貝賞玩。遭逢永嘉之亂時,王廙將這紙真跡折成四疊縫在衣內渡江。今人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到這張索靖真跡時,疊跡猶在。出自《圖史異纂》。

戴安道 康昕

晉朝人戴安道隱居鄉里,不出去做官。戴安道少年時,曾用蛋液浸泡白瓦屑做鄭玄碑,自書自刻。碑文文采奇麗,字寫得也很絕妙。還有個人叫康昕,也擅長草書、隸書。王獻之曾為方山亭壁題寫幾行字,康昕偷偷將它們改寫過,王獻之後來又經過這裡時,一點也沒有看出來。康昕又給謝居士的畫像題字,拿給王獻之看。王獻之認為他的書法奇絕而讚歎不已。康昕字君明,是外國人,官任臨沂令。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自《書斷》。

韋 昶

晉朝人韋昶字文休,是韋誕的哥哥涼州刺史韋康字元將的玄孫。官至潁川太守散騎常侍。韋昶擅長書寫上古文字、大篆及草書,字形極古拙。就像人保持淳樸的本質,又像木頭封在冰中,筆鋒奇異遒勁。晉朝太元年間,孝武帝改建宮室及宗廟諸門,想讓王獻之用隸書、草書題寫匾額,王獻之推辭不題。後來

使劉瓌以八分書之,後又以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名,以為云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未知是書也。”又妙作筆,王子敬得其筆,嘆為絕世。義熙末卒,年七十餘。文休古文、大篆、草書併入妙。出《書斷》。

蕭思話

宋蕭思話,蘭陵人。父源,冠軍琅琊太守。思話官至徵西將軍左僕射。工書,學於羊欣,得具體法。雖無奇峰壁立之秀,連岡盡望,勢不斷絕,亦可謂有功矣。王僧虔雲:“蕭全法羊,風流媚好,殆欲不減,筆力恨弱。”袁昂雲:“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之妙也。”出《書斷》。

王僧虔

琅琊王僧虔博通經史,兼善草、隸。太祖謂虔曰:“我書何如卿?”曰:“臣正書第一,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正書第三。臣無第二,陛下無第一。”上大笑曰:“卿善為詞也。然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虔歷左僕射尚書令,諡簡穆公。

僧虔長子慈,年七歲,外祖江夏王劉義恭,迎之入中齋,施實寶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素琴一張、《孝子圖》而已。年十歲,共時輩蔡約入寺禮佛。正見沙門等讖悔,約戲之曰:“眾僧今日何乾乾?”慈應聲答曰:“卿如此不知禮,何以興蔡氏之宗。”約,興宗之子也。謝超宗見慈學書,

讓劉瓌用八分題寫。後來,又讓韋昶改書成大篆。有人問王羲之父子的書法名聲怎麼樣,韋昶回答說:“二王也就算是能書寫幾個字罷了,只是他們不會寫大篆。”韋昶還會製作一種絕妙好筆。王獻之得到他製作的筆後,驚歎地認為是絕世之作。韋昶死於晉安帝義熙末年,享年七十多歲。韋昶的古文、大篆、草書都入妙。出自《書斷》。

蕭思話

南北朝時宋人蕭思話,蘭陵人。他的父親蕭源,官至冠軍琅琊太守。蕭思話官至徵西將軍左僕射。他擅長書法,師法羊欣,習得羊欣書法的全部技能。蕭思話的書法,雖然沒有奇峰峭立之秀,然而卻猶如山岡連綿,筆勢不斷,也可以稱得上很見功力的。王僧虔說:“蕭思話的書法,完全效仿羊欣。風流媚逸一點也不比羊欣的遜色,只可惜筆力弱了些。”袁昂說:“羊欣的真書、孔琳之的草書、蕭思話的行書、范曄的篆書,都是一時之妙。”出自《書斷》。

王僧虔

琅琊王僧虔學識廣博,精通經史,同時擅長書寫草書、隸書。一次,太祖蕭道誠問王僧虔:“我的書法跟你比誰高誰低呀?”王僧虔回答說:“臣正書第一,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正書第三。臣無第二,陛下無第一。”太祖大笑,說:“你呀,太善於辭令啦!若天下有道,我也不用與你們一起進行變革了。”王僧虔官至左僕射尚書令,諡號為簡穆公。

王僧虔的長子王慈,七歲時,外祖父江夏王劉義恭將他帶到正廳,拿來各種寶物,讓他隨意取拿。王慈只拿起一張素琴,一幅《孝子圖》。王慈十歲時,和同輩蔡約到寺廟去拜佛。正趕上和尚們在佛前懺悔,蔡約開玩笑說:“眾位僧人今天怎麼都這麼嚴肅恭敬啊?”王慈應聲答道:“你這樣不懂禮儀,怎麼去振興你們蔡氏宗族?”蔡約是蔡興宗的兒子。謝超宗看到王慈學習書法,

謂之曰:“卿書何如虔公?”答雲:“慈書與大人,如雞之比鳳。”超宗,鳳之子。慈歷侍中,贈太常卿。約歷太子詹事。出《談藪》。

齊高帝嘗與王僧虔賭書畢,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人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出《南史》。

王 融

宋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仿效,家藏紙貴。而風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長皆作隸字,故貽後來所詰。湘東王遣沮陽令韋仲定為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善勳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為書焉,一以太為兩法,徑丈一字,方寸千言。出《法書要錄》。

蕭子云

樑蕭子云字景喬。武帝謂曰:“蔡邕飛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飛。飛白之間,在卿斟酌耳。”嘗大書蕭字,後人匣而寶之。傳至張氏賓護,東都舊第有蕭齋,前後序皆名公之詞也。出《尚書故實》。

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蕭字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建一小亭以玩,號曰“蕭齋”。出《國史補》。

問他:“你的書法與王僧虔公比較怎麼樣?”王慈回答說:“我的書法和家父比較,就像拿雞跟鳳凰比一樣啊!”謝超宗,是謝鳳的兒子。王慈一直升任到侍中,贈太常卿。蔡約升任到太子詹事。出自《談藪》。

齊高帝曾經跟王僧虔賭書法,寫完了,高帝問王僧虔:“誰的書法第一?”王僧虔回答說:“臣的書法在人臣中屬第一,陛下的書法在帝王中屬第一。”高帝笑著說:“你真可算得上善於自謀啊!”出自《南史》。

王 融

南朝宋末年,王融考證古今書法雜體,共有六十四體,編成書,孩童們都爭相效仿臨摹,一時間家藏紙貴。而風、魚、蟲、鳥,是七國時書。王融都寫作隸字,故此給後世留下疑問。湘東王派沮陽令韋仲將雜體定為九十一體,次功曹謝善勳又增九體,合成為百體。其中以八卦為書,一切以太為兩個極端,大字徑一寸,小字方寸小的地方可書千字。出自《法書要錄》。

蕭子云

南北朝時樑人蕭子云字景喬。梁武帝對他說:“蔡邕書法飛而不露白,王羲之白而不飛。你在二者之間。”蕭子云曾經寫過一個大蕭字,後人放在匣子裡珍藏起來,視為至室。傳到張賓護,在他東都舊宅裡設有蕭齋,前後牆壁上都有名家題詞。出自《尚書故實》。

梁武帝建造一寺,令蕭子云用飛白體寫了一個大蕭字,到現在這個蕭字還存在。李約傾盡其所有的家產,從江南將這個蕭字買回到東洛,建造一座小亭用來玩賞,這座小亭名叫“蕭齋”。出自《國史補》。

蕭 特

海鹽令蘭陵蕭特善草、隸,高祖賞之曰:“子敬之書,不如逸少;蕭特之跡,遂過其父。”出《談藪》。

僧智永

陳永欣寺僧智永,永師遠祖逸少。曆紀專精,攝齋升堂,員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書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書,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永草。”出《書斷》。

智永嘗於樓上學書,業成方下。出《國史纂異》。

樑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樑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錫甚厚。右軍孫智永禪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外,江南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千。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穿穴,乃用鐵葉裹之,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冢”,自制銘志。出《尚書故實》。

常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皆滿。出《法書要錄》。

蕭 特

海鹽令蘭陵人蕭特擅長書寫草書、隸書。高祖觀賞後說:“王獻之的書法不如王羲之,蕭特的墨跡可超過他的父親了。”出自《談藪》。

僧智永

南北朝時期陳朝永欣寺僧智永,書法學其遠祖王羲之。智永對歷代的書法都有精深的研究,恭恭敬敬地研習草書。僧智永的書法,章草、草書入妙,行書入能。他的哥哥智楷也擅長書法。丁覘也擅長隸書。當時人說:“丁真永草。”出自《書斷》。

僧智永曾經在一座樓上學習書法,學成後才下樓。出自《國史纂異》。

樑朝周興嗣編寫《千字文》,與王羲之的書法有關,人們都不知道。這件事情開始時起於梁武帝教諸位王子王孫書法,讓殷鐵石在王羲之的墨跡中,拓出一千個不重複的字,每字一張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見周興嗣說:“你很有才思,請為我將它們編成韻文。”周興嗣一個晚上就將這一千個字編好了。他殫精竭智,一夜的工夫鬢髮全都累白了。武帝重重地獎賞了他。王羲之的孫子智永禪師,親自臨摹了八百本,施捨給人們,江南各個寺院中各留一本。智永禪師住在吳興永欣寺內學習書法,積存了禿筆頭十甕,每甕都盛有好幾千支。來向他求字或是請他題寫匾額的人像集市裡的一樣多。他住的那間齋室,門檻都讓來人踩穿了,後來用鐵皮裹上,人稱鐵門限。後來,智永禪師將十甕筆埋葬了,起名為“退筆冢”,自制墓誌銘。出自《尚書故實》。

智永禪師曾在永欣寺閣樓上臨書,用廢的筆頭放在大竹簏內。這種竹簏每個可以盛一石多米,一共盛了滿滿五簏禿筆。出自《法書要錄》。

僧智果

隋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善之。工書銘石,其為瘦健,造次難類。嘗謂永師雲:“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於膚肉,山水不厭高深。而此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力而非武,虛張誇耀,無乃小人儒乎。智果隸、行、草入能。出《書斷》。

僧智果

隋朝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隋煬帝對智果僧很是友善。智果僧工書法,刻在石頭上的字字體瘦健,一般人很難學得。隋煬帝曾對智永禪師說:“和尚你學得的是王羲之書法的形態,智果深得王羲之書法的風骨。”筋骨隱藏在膚肉的裡面,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智果僧的書法缺少清幽之氣,傷於淺露。就像吳人作戰,輕易就進攻,輕易就退卻,全憑著一時的勇氣,而不講究戰法。這是虛張聲勢地自我誇耀,豈不是小聰明麼?智果僧的書法,隸書、行書、草書,都入能。出自《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