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百五 樂三
羯鼓
玄 宗 宋 璟 李龜年 曹王皋 李 琬
杜鴻漸
銅鼓
張直方 鄭 續
琵琶
羅黑黑 裴洛兒 楊 妃 段 師 漢中王瑀
韋應物 宋 沇 皇甫直 王 沂 關別駕
王氏女
五絃
趙 闢
箜篌
徐月華
羯鼓
羯鼓出外夷樂。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龜茲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次在都曇鼓、答臘鼓之下,都曇鼓,狀腰鼓而小。答臘者,即揩鼓也。 雞婁鼓之上。 如漆桶,山桑木為之。 下以牙床承之,擊用兩杖。其聲焦殺鳴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戟杖連碎之。又宜
羯鼓
羯鼓,是一種從外域傳到中原的樂器。因為是戎羯之鼓,因此叫羯鼓。羯鼓聲調的高位是太簇一均。古代的龜茲、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少數民族都使用它。羯鼓的地位在都曇鼓、答臘鼓之下,都曇鼓形狀像腰鼓而小。答臘即揩鼓。 在雞婁鼓之上。羯鼓的鼓框如漆桶,用山桑木製成。 下面用象牙鑲飾的床架承放,用雙槌敲擊。羯鼓發出的聲音急促、威烈、轟鳴,尤其適宜演奏快節奏的樂曲,兩根鼓杖就像用兵器攻擊敵人一樣。羯鼓也宜於在
高樓玩景,明月清風,凌空透遠,極異眾樂。杖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須至幹緊,絕溼氣而復柔膩。幹取發越響,膩取戰嫋健舉。卷用剛鐵,鐵當精煉,卷當至勻。若不剛,即應絛高下, 捩不停。不勻,即鼓面緩急,若琴徽之㪇病矣。出《羯鼓錄》。
玄 宗
唐玄宗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管絃,必造其妙。若製作調曲,隨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指。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尤愛羯鼓,常雲:“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宿雨始晴,景色明麗,小殿內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可不與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上自制也。 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指而笑謂嬪嬙內官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皆呼萬歲。又制《秋風高》,每至秋空迥澈,纖翳不起,即奏之。必遠風徐來,庭葉徐下,其妙絕入神如此。出《羯鼓錄》。
玄宗嘗伺察諸王,寧王夏中揮汗鞔鼓,所讀書乃龜茲樂譜也。上知之,喜曰:“天子兄弟,當極此樂。”出《酉陽雜俎》。
月明風清時,在高樓觀賞時演奏,聲音凌空遠揚,與其他樂聲大不相同。羯鼓的槌杖一般是用黃檀、狗骨、花椒等木做成的。但製作之前,須將這些木料乾透了,將溼氣全部去除而讓它變得柔韌而膩滑。只有乾透了,敲出的鼓聲才最響亮。只有滑膩,擊在鼓面上才能收到像戰馬舉蹄叩擊一樣的效果。卷鬚用剛鐵。鐵經過精煉,卷應當卷勻。不剛,則圍卷的絛邊上下不齊,鬆緊不一。不勻,則鼓面上的鼓皮有緊有鬆吃力不勻,就像琴徽沒裝好發出痺音一樣。出自《羯鼓錄》。
玄 宗
唐玄宗精通樂律,是上天賦予他的才能。不論是管樂,還是絃樂,他都造詣很精,深得其中的奧妙。如果要寫支曲子,信手拈來,立等可取。不立什麼章法,卻長短正合適;隨手彈撥,都符合節拍。至於清濁音的變化,樂律的呼應,主、副旋律分明而又互相制約,就是古時候的夔、曠也超不過他。唐玄宗尤其喜愛羯鼓,他曾說:“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他樂器不可與之相比。”有一年二月初,某天早晨,唐玄宗梳洗完畢,下了一宿的雨剛剛放晴,宮苑中景色明麗,小殿的內亭,柳枝返青剛吐嫩芽,杏花含苞欲將開放。玄宗觸景生情,讚賞地說:“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怎麼可以不欣賞呢?”跟隨在唐玄宗左右的太監、宮娥,聽了後互相觀望,正要去備酒,只有高力士讓人去為皇帝取來羯鼓。玄宗臨軒敲擊一曲,名為《春光好》,是玄宗自創曲目。 神情自得。再看看柳芽與杏蕾,都被玄宗剛才擊出的鼓聲震開了。玄宗指著震開的柳芽、杏花,對宮娥、太監們說:“就憑這件事情,不稱呼我為天人行嗎?”眾人皆呼萬歲。唐玄宗又譜作《秋風高》鼓曲。每到清秋,天高地遠,纖雲皆無,即奏這支曲子。這時,就有風徐徐從遠處吹來,庭院中的樹葉紛紛飄落。他的演奏,就是如此絕妙入神。
唐玄宗曾派人觀察諸王。寧王在夏天還揮汗制鼓,所讀的書是龜茲樂譜。玄宗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說:“天子的兄弟,正應當盡情享受這種樂趣。”出自《酉陽雜俎》。
又
汝陽王璡,寧王長子也,姿容妍美,秀出藩邸。玄宗特鍾愛焉,自傳授之。又以其聰悟敏慧,妙達其旨,每隨遊幸,頃刻不捨。璡嘗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於帽上。其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本色所謂定頭項,難在不搖動也。 上大喜笑,賜金器。因誇曰:“花奴璡小名。 姿質明瑩,肌發光細,非人間人,必神仙謫墜也。”寧王謙謝,隨而短斥之。上笑曰:“大哥不必過慮,阿瞞自是相師。夫帝王之相,且須英特越逸之氣,不然,有深沉包育之度。花奴但秀邁人,悉無此狀,固無猜也。而又舉止閒雅,當更得公卿間令譽耳。”寧王又謝之。而曰:“若於此,臣乃輸之。”上曰:“若此一條,阿瞞亦輸大哥矣。”寧王又謙謝。上笑曰:“阿瞞贏處多,太哥亦不用撝揖。”眾皆歡賀。玄宗性俊邁,酷不好琴,曾聽彈正弄,未及畢,叱琴者曰:“待詔出去。”謂內官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
又
黃幡綽亦知音,上曾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之。綽既至,及殿側,聞上理鼓,固止謁者,不令報。俄頃,上又問侍官:“奴來未?”綽又止之。曲罷,復改曲,才三數十聲,綽即走入。上問何處來,曰:“有親故遠適,
又
汝陽王李璡,是寧王李獻的長子,相貌妍美,在諸位王室子弟中格外出眾。唐玄宗特別鍾愛他,親自教授他打擊羯鼓。這位王子以其聰敏的悟性,很快就領悟並掌握了這種技藝,因此常常伴隨玄宗遊玩賞景,玄宗連一刻也捨不得讓他離開。李璡有一次頭戴用碾磨發光的絹做的帽子擊鼓,玄宗皇帝親自採一朵紅色槿花戴在他帽上。砑絹帽與槿花都很滑,不好戴,好久才戴上。李璡於是演奏《舞山香》一曲,而帽上的槿花沒掉下來。本業叫定頭項,難在不晃動。 玄宗大喜,賞賜李璡金器,並誇讚道:“花奴李璡的小名。 姿質明瑩,肌膚頭髮細膩光潔,非人世間人,一定是上天貶下來的神仙吧。”寧王謙謝,隨後申斥李璡的缺點。玄宗笑著說:“大哥不必過慮,阿瞞我就是相師。帝王之相,應當有英俊特異、超逸不群的氣質,要不然,也須具備深沉包育的度量。花奴雖然秀俊過人,卻全沒有這些表象,因此,我對他沒有什麼猜忌啊!何況,花奴又舉止閒雅,理應在公卿之間得到更多的讚譽呀!”寧王再次行禮道謝,說:“果然像皇上說的那樣,我認輸了。”玄宗說:“就此一條,阿瞞我也輸給大哥啦。”寧王又行禮道謝。玄宗笑著說:“阿瞞我贏的多啦!大哥不用總這樣作揖了。”陪同玩賞的人都高興地祝賀。玄宗性情豪邁俊逸,但是他一點兒也不喜歡琴。一次聽到有人在宮內彈琴,未等彈完,玄宗即走過去大聲呵斥操琴的人,說:“待詔出去。”並對太監說:“快去叫花奴帶著羯鼓來,為朕解解穢氣。”
又
黃幡綽也通曉音律。一次,玄宗讓人召黃幡綽,他沒有按時到。玄宗大怒,不斷地派人去各處尋找,讓將他抓回來。黃幡綽回來後,來到殿側,聽到玄宗正在擊鼓。他制止傳報的人不讓報告皇帝。過了一會兒,玄宗又問侍從:“綽奴才回來沒有?”黃幡綽又不讓報。玄宗製作完這支鼓曲,又進行了改動,才敲了三數十聲,黃幡綽才走入殿內報到。玄宗皇帝問他從何處回來,他回答說:“有個親友出遠門,
送至城外。”上頷之。鼓畢,上謂曰:“賴稍遲,我向來怒意,至必禍焉。適方思之,長入供奉五十餘日,暫一日出外,不可不許他東西過往。”綽拜謝畢,內官有相偶語笑者,上詰之,具言綽尋至,聽鼓而候其時入。上問綽,綽語上方怒,其解怒之際,皆無少差誤。上奇之,復厲聲謂之曰:“我心脾骨下事,安有侍官奴聽小鼓能料之耶?今且謂我如何?”綽遂走下階,面北鞠躬,大聲曰:“奉敕監金雞。”上大笑而止。並出《羯鼓錄》。
宋 璟
宋開府璟雖耿介不群,亦深好聲樂,尤善羯鼓。始承恩顧,與玄宗論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甕。捻小碧上,掌下須有朋去聲。 肯聲,據此乃是漢震第一鼓也。且 用石末、花甕,固是腰鼓。掌不朋去聲。 肯聲,是以手指,非羯鼓明矣。”第二鼓者,左以杖,右以手指。 璟又謂上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按此即羯鼓之能事。山峰取不動,雨點取其急。”玄宗與璟兼善兩鼓也,而羯鼓偏好,以其比漢震稍雅細焉。開府之家悉傳之。東都留守鄭叔明祖母,即開府之女。今尊賢裡鄭氏第有小樓,即宋夫人習鼓之所也。出《羯鼓錄》。
我送到了城外。”玄宗皇帝頷首不語。擊完一首曲子,玄宗說:“幸虧你回來晚了些,我剛才很生氣,你來了一定會受到處罰。我剛剛想,你這次供奉的時間較長,已經有五十多天了吧。只有一天到宮外去,不應該不讓他東走走,西看看啊。”黃幡綽拜謝完,隨侍的太監中有人相對偷偷說笑。玄宗皇帝責問,太監如實地將黃幡綽已經回來好一會兒了,直至聽了一會兒皇上擊鼓才進來的事情說了。玄宗問黃幡綽,黃幡綽回答說玄宗正發怒,等怒氣消掉的時候,鼓聲就沒什麼差錯了。玄宗皇帝感到非常奇怪,又厲聲問道:“我心裡的想法,你一個侍奉我的奴才怎能從我擊鼓的聲音中聽出來呢?你現在再說說我在想什麼呢?”黃幡綽走下臺階,面向北鞠躬,大聲說道:“奉皇上命令,豎起金雞,頒佈赦免令。”玄宗皇帝大笑作罷。並出自《羯鼓錄》。
宋 璟
開府宋璟,性情雖然耿介不群,也深愛聲樂,尤其擅長敲擊羯鼓。宋璟剛承玄宗皇帝的恩顧,跟玄宗談論有關鼓的事情時說道:“不是青州石末,就是魯山花甕。捻小碧上,手掌下鬚髮出朋去聲。 肯聲,這才是漢震第一鼓。而且鼓框用石末、花甕,本來就是腰鼓。手掌下發不出朋去聲。 肯聲,而是用手指去敲,就不是羯鼓。”第二鼓者,左邊用杖敲,右邊以手指叩。 宋璟又對玄宗皇帝說:“頭像青山峰,手如白雨點。能做到這兩點就是擊奏羯鼓的能手。頭如青山峰,是說擊鼓人頭不動。手如白雨點,是說擊鼓人擊得急促如下雨。”唐玄宗和宋璟都善於擊奏這兩種鼓,而尤其偏愛羯鼓,認為羯鼓比漢震鼓較為雅細秀氣。宋璟家世代相傳都愛擊鼓。東都留守鄭叔明的祖母,就是宋璟家的女兒。現今,洛陽尊賢裡鄭家宅第裡還有一座小樓,就是鄭叔明這位祖母當年練習擊鼓的地方。出自《羯鼓錄》。
李龜年
李龜年善羯鼓,玄宗問:“卿打多少杖?”對曰:“臣打五十杖訖。”上曰:“汝殊未,我打卻三豎櫃也。”後數年,又聞打一豎櫃,因錫一拂枚羯鼓卷。出《傳載》。
曹王皋
嗣曹王皋有巧思,精於器用。為荊州節度使,有羈旅士人懷二卷,欲求通謁。先啟於賓府,觀者訝之曰:“豈足尚耶。”士曰:“但啟之,尚書當解矣。”及見,皋捧而嘆曰:“不意今日獲逢至寶。”指其剛勻之狀,賓坐唯唯,或腹非之。皋曰:“諸公未必信。”命取食柈,自選其極平者。遂重二卷於柈心,以油注卷滿,而油不浸漏,相蓋契際也。皋曰:“此必開元、天寶中供御卷,不然無以至此。”問其所自,客曰:“先人在黔,得於高力士家。”眾方深伏。原缺出處,據本書卷二百三十一作出《羯鼓錄》。
李 琬
廣德中,蜀客前雙流縣丞李琬者亦能之。調集至長安,居務本里,嘗夜聞羯鼓,曲頗工妙。於月下步尋,至一小宅,門戶極卑隘。叩門請謁,謂鼓工曰:“君所擊者,豈非耶婆色雞乎?一本作耶婆娑雞。 雖至精能,而無尾何也?”工大異之曰:“君固知音者,此事無有知。某太常工人也,祖
李龜年
李龜年善擊羯鼓。一次玄宗皇帝問他:“卿用了多少鼓杖了?”回答說:“臣至今已用了五十支鼓杖。”玄宗說:“你這還不算特別用功,我已用了三立櫃啦!”數年後,玄宗皇帝聽說李龜年也用掉了一立櫃鼓杖,因此賜給他一拂枚羯鼓卷。出自《大唐傳載》。
曹王皋
曹王李皋有巧思,精通各種器用。李皋任荊州節度使時,有一位暫居這裡的士人,帶著兩張鼓卷求見。這位士人將兩張卷先打開給李皋的幕賓們看,看的人驚訝地說:“這種平常的卷,還用給節度使看啊!”這位士人說:“但請通報,節度使一定會欣賞的。”待到見面後,李皋捧視很久,讚歎地說:“沒想到今天能獲逢最珍貴的寶物!”接著,指出這兩張卷製作得鋼硬均勻,在座的賓客點頭稱是,也有人心裡不以為然。李皋說:“諸位不一定相信。”他命人取來食盤,食盤取來後,親自挑選出特別平整的,將兩張卷重疊置放在食盤上,讓人將食油到入卷中,直到注滿為止,油一點兒也沒有滲漏出來,是以證明卷與食盤相合得一點兒縫隙沒有。李皋說:“這一定是開元、天寶年間,向朝廷供奉的御卷,不然不會這麼好。”李皋問獻卷的這位士人是從哪裡得到的,他說:“我的先人在黔地,從高力士家得到的。”眾位賓客幕僚這才深深折服。原缺出處,據本書卷二百三十一作出自《羯鼓錄》。
李 琬
唐代宗廣德年間,蜀人、前雙流縣丞李琬也能擊奏羯鼓。朝廷將他上調到京都長安,住在務本里。一天夜裡,李琬聽到了羯鼓聲,曲調非常工穩絕妙。於是踏月循聲尋去,走到一處小院,門戶極朽舊狹隘。李琬叩門求見,對擊鼓的人說:“您擊的曲子不是耶婆色雞嗎?一本作耶婆娑雞。 雖然擊奏得極準確,怎麼沒結尾呢?”擊鼓的人大為吃驚,說:“您一定也是個懂得音律的人,這事沒人知道。我本是太常府裡的一個工匠,擊鼓這門技藝是祖
父傳此藝,尤能此曲。近者張儒入長安,其家流散,父沒河西,此曲遂絕。今但按舊譜數本尋之,竟無結尾之聲,因夜夜求之也。”琬曰:“曲下意盡乎?”工曰:“盡。”琬曰:“意盡即曲盡,又何索焉?”工曰:“奈聲不盡何?”琬曰:“可言矣,夫曲有如此者,須以他曲解之,方可盡其聲也。夫耶婆娑雞當用屈柘急遍解。”工如所教,果相諧協,聲意皆盡。如柘枝用渾解,甘州用急瞭解之類也。 工泣而謝之。即言於寺卿,奏為主簿。後累官至太常少卿宗正卿。出《羯鼓錄》。
杜鴻漸
代宗朝,宰相杜鴻漸亦能羯鼓。永泰中為三州副元帥、西川節度使。至成都,李琬有削杖者在蜀,一杖獻鴻漸。鴻得之,示於眾曰:“此尤物也,當衣衾中收貯積時矣。”匠曰:“某於脊溝中養者十年。”及出蜀至利州西界,望嘉驛路入漢川矣。自西南來,始會嘉陵江,頗有山水景緻。其夜月色又佳,乃與從事楊炎、杜悰輩登驛樓望江月。行酒宴語曰:“今日出艱危猜迫,外即不辱命於朝廷,內即免中禍於微質。即保此安步,又瞰此殊境,安得不自賀乎?”遂命家僮取鼓與板笛,以所得杖奏數曲。四山猿鳥,皆驚飛噭走。從事悉異之曰:“昔夔之搏拊,百獸舞庭,此豈遠耶?”鴻漸曰:“若某於此,稍曾致力,猶未臻妙,尚能及是。
父傳給我的,我尤其擅長擊剛才這首曲子。近來,因為張儒來到長安,我們全家流散,父親失落在河西,這首曲子就失傳了。現在我按照幾本舊曲譜來找尋這首鼓曲,竟然沒有結尾之聲,因此才夜夜擊鼓尋索。”李琬問:“曲之意完結了嗎?”擊鼓人說:“意已盡。”李琬說:“意已盡也就是曲子終了,你又何必再找?”擊鼓人說:“怎奈鼓聲未盡啊!”李琬說:“這可以說說,鼓曲中有這樣的,須用其他曲子解,方能使鼓聲結束。耶婆娑雞這首鼓曲,當用屈柘急遍解。”擊鼓人照李琬教的再擊奏一次,果然相諧,聲盡意也盡。如柘枝用渾解,甘州用急瞭解之類。 擊鼓人感激得流著眼淚向李琬致謝。隨後報告給太常寺卿。太常寺卿薦舉李琬任主簿。後來,李琬官至太常少卿宗正卿。出自《羯鼓錄》。
杜鴻漸
唐代宗朝,宰相杜鴻漸也能擊奏羯鼓。永泰年間,杜鴻漸擔任三州副元帥、西川節度使。到成都,李琬家中有削鼓杖的工匠還在蜀中老家,送給杜鴻漸一根鼓杖。杜鴻漸得到後,拿出來給眾位幕僚賓客觀賞,說:“這是很難得的寶物啊,它一定在衣被裡存放很多年了。”工匠說:“我把它放在脊溝中養了十年了。”等到杜鴻漸離開蜀地,到了利州西邊邊界,從嘉驛大道進入漢川。長江自西南來,在這裡流入嘉陵江中,頗有山川景緻。是夜,月色皎潔,杜鴻漸與從事楊炎、杜悰等人登上驛樓欣賞江月。他們邊飲酒邊說:“現在,我們從艱難危險疑忌迫害裡走出來了。對外來說,我們沒有辜負朝廷的使命;對內來說,免除了個人的禍患。既保住了我們的平安,今晚又能觀賞到這麼好的美景,我們怎麼能不自我慶賀一下呢?”於是,命令家僮取來羯鼓與板笛,杜鴻漸親自用李琬家人送給他的鼓杖演奏了幾支鼓曲。四外山中的猿猱、鳥雀聽到鼓聲後,鳴叫著飛散奔跑。諸從事都大為吃驚,說:“古時候的夔演奏音樂時,群獸在院中起舞,今天演奏音樂,它們為什麼要逃開?”杜鴻漸說:“我對演奏羯鼓,曾經稍微下過功夫,擊奏出的鼓聲還未達到完美的程度,就有這樣的效果。
況至聖御天,賢臣考樂,飛走之類,何有不感。”因言此有別墅近花巖閣,每遇風景清明,即時或登閣奏此。初見群羊牧於川下,忽數頭躑躅不已,某不謂之以鼓然也。及止鼓亦止,復鼓之亦復然,遂以疾徐高下而節之,無不應之而變。旋有二犬,自其家走而吠之。及群羊側,遂漸止聲仰首,若有所聽。少選,又復宛頸搖尾,亦從而變態。是知率舞固無難矣。近士林中無習之者,唯僕射韓皋善,亦不甚露。為鄂州節度使時,聞於黃鶴樓一兩習而已。出《羯鼓錄》。
銅鼓
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鼓面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勻,厚二分以來。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玉螺皆螺之白者,非琢玉所為也。 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
張直方
鹹通末,幽州張直方貶龔州刺史。到任後,修葺州城,因掘土,得一銅鼓。滿任,載以歸京。到襄漢,以為無用之物,遂舍延壽慶院,用大木魚懸於齋室。今見存焉。並出
何況帝王統治天下,忠賢之臣就像鳥獸聽音樂一樣,音樂不好,就會逃避而去。”杜鴻漸又說這個地方有座別墅,靠近花巖閣,每當風景清明的時候,他就登閣擊奏羯鼓。起初看到山坡下面散放著一群羊,忽然有幾頭羊來回不停地走動,他還沒有想到這是羯鼓聲使它們這樣的。他停止不擊鼓的時候羊也不再徘徊了,待他再擊鼓,羊又跟著走動,於是他忽疾忽緩、忽高忽低,變化節奏地敲擊羯鼓,羊都跟著他的鼓聲節奏的變化而改變動作。不一會兒,有兩隻狗從它的家門走出來吼叫了幾聲。等走到羊群旁邊,漸漸不吼叫了,仰起脖頸似乎在聽鼓聲。又過了一會兒,這兩隻狗開始轉動脖頸,搖擺尾巴,隨著鼓聲變換動作。因此知道演奏羯鼓讓動物舞蹈並不是難事。近些年來,文士中沒有學習擊奏羯鼓的了,唯有僕射韓皋擊得一手好羯鼓,但也不常顯露。只是在他任鄂州節度使時,聽說在黃鶴樓上擊奏過一二次而已。出自《羯鼓錄》。
銅鼓
少數民族的樂器中,有銅鼓。銅鼓的形狀很像腰鼓,一頭有面,鼓面圓約二尺。鼓面與鼓身相連,全是用銅鑄成。銅鼓身上都飾著花紋,有花、草、蟲、魚等各種動植物的形狀。銅鼓通體上下薄厚均勻,約二分厚。可見它鑄造得非常精妙奇巧。銅鼓敲擊發出的聲音異常響亮,就像鼉鳴。唐德宗貞元年間,驃國向朝廷進獻樂器,其中有玉螺銅鼓一隻。玉螺就是白螺,並非琢玉製成。 由此可以知道,南方少數民族的頭領家中,都有這種銅鼓。
張直方
唐懿宗鹹通末年,幽州人張直方被降職改任龔州刺史。張直方上任後,修整州城,掘土時,挖出一面銅鼓。任滿後,張直方帶著銅鼓回京城。途經襄漢時,張直方認為銅鼓是無用之物,於是舍給延壽慶寺院,和尚用大木魚懸掛在齋室中,現在還在。並出
《嶺表錄異》 。
鄭 續
僖宗朝,鄭續鎮番禺日,有林藹者為高州太守。有牧兒因放牛,聞田中有蛤鳴,蛤即是蝦蟆。 牧童遂捕之。蛤跳入一穴,掘之深大,即蠻酋冢也。蛤乃無蹤,穴中得一銅鼓。其色翠綠,土蝕數處損缺。其上隱起,多鑄蛙黽之狀。疑其鳴蛤,即鼓精也。遂狀其緣由,納於廣帥,懸於武庫,今尚存焉。出《嶺表錄異》。
琵琶
羅黑黑
太宗時,西國進一胡,善彈琵琶,作一曲,琵琶弦撥倍粗。上每不欲番人勝中國,乃置酒高會,使羅黑黑隔帷聽之,一遍而得。謂胡人曰:“此曲吾宮人能之。”取大琵琶,遂於帷下,令黑黑彈之,不遺一字。胡人謂是宮女也,驚歎辭去。西國聞之,降者數十國。出《朝野僉載》。
裴洛兒
貞觀中,彈琵琶裴洛兒始廢撥用手,今俗所謂 琵琶是也。出《國史異纂》。
自《嶺表錄異》。
鄭 續
唐僖宗朝時,鄭續鎮守番禺期間,有一個叫林藹的人任高州太守。當地有一個牧童在放牛時,聽到田地中有蛤在鳴叫,蛤即是蝦蟆。 牧童於是去捕捉它。蛤跳入一個洞穴,牧童掘洞,洞又深又大,原來是一個少數民族頭領的墳墓。蛤已經逃得無影無蹤,卻在墓穴中找到一面銅鼓。這鼓顏色翠綠,有幾處讓土腐蝕得有些缺損。銅鼓上面有凸起的各種紋飾,多數都是蛙的形狀。人們懷疑牧童見到的那個鳴叫的蛤,就是鼓精。於是,將這面銅鼓交給鄭續,並講述了得鼓的經過。鄭續將這面銅鼓懸掛在武器庫內,到今天還存在。出自《嶺表錄異》。
琵琶
羅黑黑
唐太宗時,西域國進獻給朝廷一個胡人,彈奏一手好琵琶,作一首曲子,用琵琶彈起來聲音格外粗獷。太宗皇帝常常都不願意胡人勝過國人,於是設宴擺酒,暗中將羅黑黑藏在隔帷後面,讓她偷聽這個胡人彈奏琵琶,聽了一遍就學會了。唐太宗對胡人說:“這支曲子,我宮中也有人能彈奏。”於是取過來大琵琶,讓羅黑黑在帷幕前彈奏,不漏一個音符。胡人以為她只是宮女而已,驚歎著告辭了。西域國聽到這個事情後,有幾十個國家歸順了。出自《朝野僉載》。
裴洛兒
唐太宗貞觀年間,彈琵琶的能手裴洛兒第一個停止使用彈撥而是用手指來彈奏琵琶,就是現在人們說的 琵琶。出自《國史異纂》。
楊 妃
開元中,有中官白秀貞自蜀使回,得琵琶以獻。其槽邏皆桫檀為之,溫潤如玉,光耀可鑑。有金縷紅文,影成雙鳳。楊妃每抱是琵琶,奏於梨園。音韻悽清,飄如雲外。而諸王貴主,自虢國以下,競為貴妃琵琶弟子。每受曲畢,皆廣有進獻。出《譚賓錄》。
段 師
古琵琶弦用鵾雞筋。開元中,段師能彈琵琶,用皮弦。賀懷智破撥彈之,不能成聲。出《酉陽雜俎》。
漢中王瑀
漢中王瑀見康崑崙彈琵琶,雲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弦大弦也。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出《傳載》。
韋應物
韋應物為蘇州刺史,有屬官,因建中之亂,得國工康崑崙琴瑟琵琶。至是送官,表進入內。出《國史補》。
宋 沇
宋開府孫沇有音律之學。貞元中,進樂書二卷,德宗覽而嘉焉。又知是璟之孫,遂召賜對坐,與論音樂,喜。數日,又召至宣徽,張樂使觀焉。曰:“有舛誤乖濫,悉可言
楊 妃
唐玄宗開元年間,宦官白秀貞出使蜀地歸來,得到一把琵琶進獻給楊妃。這把琵琶的槽邏是桫檀木做的,像美玉一樣溫潤晶瑩,光潔得可以當鏡子照。上面有金縷紅紋,呈雙鳳圖案。楊妃經常懷抱著這把琵琶在梨園彈奏。聲音清麗悽婉,就像從雲外飄來的似的。諸位王公公主,自虢國夫人以下,爭著做楊妃的弟子,跟她學習琵琶。楊妃每教授一支曲子,都能收到很多進獻的禮品。出自《譚賓錄》。
段 師
古時候,用鵾雞筋做琵琶弦。唐玄宗開元年間,段師能彈奏琵琶,改用皮弦。賀懷智用破撥的方法彈奏,不能奏成樂曲。出自《酉陽雜俎》。
漢中王瑀
漢中王李瑀,觀看康崑崙彈奏琵琶,說琵音多,琶音少,也不能彈五十四弦的大弦。自下而上彈撥叫琵,自上而下彈撥叫琶。出自《大唐傳載》。
韋應物
韋應物在蘇州任刺史時,有一位下屬,在建中之亂中得到國手康崑崙的琴、瑟、琵琶。後來送交官府,韋應物向朝廷上表,送入皇宮大內。出自《國史補》。
宋 沇
開府宋璟的孫子宋沇對音律學很有造詣。唐德宗貞元年間,宋沇進獻樂書二卷,唐德宗讀後很是讚賞。又得知宋沇即是宋璟的孫子,於是詔宋沇進宮坐在對面,跟他談論音律,談得非常高興。過了幾天,德宗皇帝又召宋沇到宣徽院,讓樂工們奏樂給他聽。德宗說:“有錯誤不符合音律的地方,你儘可以說
之。”沇曰:“容臣與樂官商榷講論,具狀條奏。”上使宣徽使、教坊與樂官參議。數日然後奏進,樂工多言沇不解聲律,不審節拍,兼又瞶疾,不可議樂。上頗異之,又宣召見。對曰:“臣年老多疾,耳實失聰。若迨於音律,不至無業。”上又使作樂,曲罷,問其得失,承稟舒遲,眾工多笑之。沇顧笑,忿怒作色,奏曰:“曲雖妙,其間有不可者。”上驚問之,即指一琵琶雲:“此人大逆戕忍,不日間即抵法,不宜在至尊前。”又指一笙雲:“此人神魂已遊墟墓,不可更令供奉。”上大駭焉,令主者潛伺察之。既而琵琶者為同儕告訐,稱其六七年前,其父自縊,不得端由。即今按鞠,遂伏罪。笙者乃憂恐不食,旬日而卒。上轉加欽重,面賜章服,累召對。每令察樂,樂工悉惴恐脅息,不敢正視。沇懼罹禍,辭病而退。出《羯鼓錄》。
皇甫直
蜀將皇甫直別音律。擊陶器,能知時月。好彈琵琶。元和中,嘗造一調,乘涼,臨水池彈之。本黃鐘而聲入蕤賓,因更弦,再三奏之,聲猶蕤賓也。直甚惑不悅,自意不祥。隔日又奏於池上,聲如故。試彈於他處,則黃鐘也。
出來。”宋沇說:“請允許臣與樂工們商討,寫成文字上奏。”德宗指派宣徽使、教坊樂工和樂官參加討論。幾天以後,一些參加討論的樂工進奏德宗,說宋沇並不懂得聲律,不通曉節拍,他還有眼疾。因此,不能用這樣的人評論音律。德宗皇帝感到詫異,又召見宋沇詢問。宋沇回答說:“臣我的確年老多病,耳朵也確實聾了。但是在音律方面,我還是可以做些事情的。”德宗皇帝又讓樂工們演奏,一曲終了,詢問得失,宋沇回答得吞吞吐吐,樂工中很多人譏笑他。宋沇看到樂工們譏笑他,立刻怒容滿面,上奏說:“演奏得雖然很精彩,但是演奏的樂工中間有不適合再在這兒幹下去的人。”德宗皇帝驚異地問他都有誰,宋沇即指著一個演奏琵琶的樂工說:“這個人大逆不道而且殘忍,不久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不適宜在皇上面前演奏。”又指著一個吹笙的人說:“這個人的靈魂已經出竅了,遊於墳墓中,不能侍奉在皇上身邊。”德宗皇帝聽了後大為震駭,命令主管人暗中察看這兩個人。過了沒多久,彈奏琵琶的那個樂工,同事告發說,六七年前,他父親無緣無故就上吊死了。他如今已被拘捕,並已認罪伏法。那個吹笙的樂工整天憂愁不吃飯,過了十多天果然死了。德宗皇帝更加敬重宋沇,當面賜予他禮服,並屢次召見他對談。每次讓宋沇審察演奏,樂工們都惴惴不安,斂聲屏氣,不敢正視宋沇。宋沇看到這種情形,怕招至禍患,於是以身體有病為由,引退了。出自《羯鼓錄》。
皇甫直
蜀將皇甫直善於識別音律。他敲擊陶器,便能判斷出這件陶器是哪年哪月燒製的。他尤其喜愛彈奏琵琶。唐憲宗元和年間,皇甫直譜寫了一支曲子,乘涼時,在水塘旁邊彈奏。本來曲子用的是黃鐘陽律,彈奏出來卻入到蕤賓陽律去了。他調絃,再三彈奏,發出的樂音還是蕤賓。皇甫直特別疑惑而不悅,心中認為這是不祥的徵兆。隔了一天,皇甫直又在池塘旁邊彈奏這支曲子,聲音跟前天一樣。他試著在別處彈奏,則是黃鐘陽律。
直因切調蕤賓,夜復鳴於池上,覺近岸波動,有物激水如魚跳。及下弦則沒矣。直遂集客車水竭池,窮泥索之。數日,泥下丈餘,得鐵一片,乃方響蕤賓鐵也。出《酉陽雜俎》。
王 沂
王沂者平生不解弦管。忽旦睡,至夜乃寤。索琵琶弦之,成數曲。一名《雀啅蛇》,一名《胡王調》,一名《胡瓜苑》。人不識聞,聽之者莫不流淚。其妹請學之,乃教數聲,須臾總忘,不復成曲。出《朝野僉載》。
關別駕
昭宗末,京都名娼妓兒,皆為強諸侯所有。供奉彈琵琶樂工,號關別駕。小紅者,小名也。梁太祖求之,既至,謂曰:“爾解彈《羊不採桑》乎?”關俯而奏之。及出,又為親近者,俾其彈而飲酒。由是失意,不久而殂。復有琵琶石潀者號石司馬,自言早為相國令狐綯見賞,俾與諸子渙、渢,連水邊作名。亂後入蜀,不隸樂籍,多遊諸大官家,皆以賓客待之。一日會軍校數員,飲酒作歡,石潀以胡琴擅場,在坐非知音者,喧譁語笑,殊不傾聽。潀乃撲檀槽而詬曰:“某曾為中朝宰相供奉,今日與健兒彈而不我聽,何其苦哉。”於時識者嘆訝之。出《北夢瑣言》。
皇甫直於是調成蕤賓,當天夜晚又在池塘邊彈奏,覺得靠近岸邊的水波在湧動,有個東西激撲著水波像魚在水中跳躍。等到停止演奏就沒有聲息了。於是,皇甫直召集莊客從池塘裡往外車水。將池塘的水車幹了又挖泥。折騰了好幾天,在塘泥下面深有一丈多的地方,挖到一片鐵。這片鐵,原來是方響的蕤賓鐵。出自《酉陽雜俎》。
王 沂
有個叫王沂的人,平生不懂音樂。忽然有一天他在白天睡覺,一直睡到夜裡才醒過來。他找來琵琶彈奏,製成好幾支曲子。一支曲子名叫《雀啅蛇》,一支曲子叫《胡王調》,一支曲子叫《胡瓜苑》。人們都沒有聽到過,但是聽了王沂彈奏後,都被感動得流淚。王沂的妹妹要跟他學習彈奏,他教彈了數聲,不一會兒就都忘了,再也彈不成曲子了。出自《朝野僉載》。
關別駕
唐昭宗李曄末年,京都長安的一些有名的娼妓、歌妓,都讓勢力強大的諸侯們霸佔去了。曾在內廷彈琵琶的一位樂工,外號關別駕。小名叫小紅。梁太祖召見關別駕,到了後問:“你能彈《羊不採桑》嗎?”關別駕低頭彈奏一曲。出來後,又被親近的人請去彈奏飲酒。關別駕從此心緒抑鬱,不久就死去了。還有一位叫石潀的彈琵琶能手,外號石司馬。他自己說早年曾被宰相令狐綯所賞識,他跟幾個兒子渙、渢等,都以水字邊取名。石潀在安史之安後來蜀中,沒有錄入樂籍,經常奔走在達官貴人家,都待他像賓客一樣。一天,有幾位軍校一塊兒飲酒作樂,石潀彈奏胡琴助興,滿座的軍校都不懂音律,喧譁笑鬧,沒有一個人在聽他彈奏。石潀拍著樂器大罵說:“我曾經為朝中宰相彈奏,今天給你們這些當兵的彈奏卻沒有人聽,多麼苦啊!”當時,認識石潀的人都驚訝嘆息。出自《北夢瑣言》。
王氏女
王蜀黔南節度使王保義,有女適荊南高從誨之子保節。未行前,暫寄羽服。性聰敏,善彈琵琶。因夢異人,頻授樂曲。所授之人,其形或道或俗,其衣或紫或黃。有一夕而傳數曲,有一聽而便記者。其聲清越,與常異,類於仙家《紫雲》之亞也。乃曰:“此曲譜請元昆制序,刊石於甲寅之方。”其兄即荊南推官王少監貞範也,為制序刊石。所傳曲,有《道調宮》《玉宸宮》《夷則宮》《神林宮》《蕤賓宮》《無射宮》《玄宗宮》《黃鐘宮》《散水宮》《仲呂宮》;商調,《獨指泛清商》《好仙商》《側商》《紅綃商》《鳳抹商》《玉仙商》;角調,《雙調角》《醉吟角》《大呂角》《南呂角》《中呂角》《高大殖角》《蕤賓角》;羽調,《鳳吟羽》《背風香》《背南羽》《背平羽》《應聖羽》《玉宮羽》《玉宸羽》《風香調》《大呂調》。其曲名一同人世,有《涼州》《伊州》《胡渭州》《甘州》《緣腰》《莫靼》《項盆樂》《安公子》《水牯子》《阿濫泛》之屬。凡二百以上曲。所異者,徵調中有《湘妃怨》《哭顏回》。當時胡琴不彈徵調也。王適高氏,數年而亡,得非謫墜之人乎。孫光憲子婦即王氏之侄也,記得一兩曲,嘗聞彈之,亦異事也。出《北夢瑣言》。
五絃
趙 闢
趙闢彈五絃,人或問其術,闢曰:“吾之於五絃也,始則神遇之,終則天隨之。方吾浩然,眼如耳,目如鼻,不知五絃為闢,闢之為五絃也。”出《國史補》。
王氏女
王蜀黔南節度使王保義,有個女兒嫁給荊南人高從誨的兒子高保節。未嫁前,暫且寄趣道教。她秉性聰慧,善彈琵琶。夢見有異人頻頻向她傳授樂曲。傳授她樂曲的人,從形貌上看,有的是道士,有的是俗人。他們穿的衣裳有的是紫色,有的是黃色。有時一個晚上傳授她好幾支樂曲,有的樂曲聽一遍就能記住。這些樂曲,都聲音清越,跟平常的樂曲不一樣,有點像仙家《紫雲》一類的樂曲。這些人對王氏女說:“這些曲譜請你長兄作序,刊刻在甲寅方向的石上。”王氏女的長兄就是荊南推官少監王貞範,他給這些樂曲作序刻石。傳授給王氏女的樂曲有《道調宮》《玉宸宮》《夷則宮》《神林宮》《蕤賓宮》《無射宮》《玄宗宮》《黃鐘宮》《散水宮》《仲呂宮》;商調有《獨指泛清商》《好仙商》《側商》《紅綃商》《鳳抹商》《玉仙商》;角調有《雙調角》《醉吟角》《大呂角》《南呂角》《中呂角》《高大殖角》《蕤賓角》;羽調有《鳳吟羽》《背風香》《背南羽》《背平羽》《應聖羽》《玉宮羽》《玉宸羽》《風香調》《大呂調》。曲名同人世間的曲名相同的有《涼州》《伊州》《胡渭州》《甘州》《緣腰》《莫靼》《項盆樂》《安公子》《水牯子》《阿濫泛》等。共二百餘支曲子。所不同的是,徵調中有《湘妃怨》《哭顏回》。當時胡琴不彈奏徵調。王氏女嫁到高家後,過了幾年就去世了。這位王氏女,大概是貶降到人間的仙人吧。孫光憲兒子的妻子,就是王氏女的侄女。她記得這些曲子中的一兩首,曾有人聽她彈奏過。這也是一件奇異的事情。出自《北夢瑣言》。
五絃
趙 闢
趙闢能彈奏五絃琴,有人問他彈奏方法,趙闢回答說:“我彈五絃琴,開始時是用心神彈,最後是自然地彈。當我進入浩然狀態時,眼如耳,目如鼻,不知道五絃琴就是我趙闢呢,還是我趙闢就是五絃琴。”出自《國史補》。
箜篌
徐月華
魏高陽王雍美人徐月華能彈臥箜篌,為《明妃出塞》之聲。有田僧超能吹笳,為《壯士歌》《項羽吟》。將軍崔延伯出師,每臨敵,令僧超為《壯士》聲,遂單馬入陣。出《酉陽雜俎》。
箜篌
徐月華
魏時,高陽王雍,有美人徐月華能彈臥箜篌,彈的曲子是《明妃出塞》。還有一個田僧超能吹鬍笳,他吹的曲子是《壯士歌》《項羽吟》。將軍崔延伯出師征戰,每與敵對陣時,都令田僧超吹奏《壯士歌》。在伴奏聲中,崔延伯單人匹馬躍入敵陣。出自《酉陽雜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