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
田膨郎 宣慈寺門子 李龜壽 潘將軍 賈人妻
荊十三娘 許 寂 丁秀才
田膨郎
唐文宗皇帝嘗寶白玉枕,德宗朝于闐國所貢,追琢奇巧,蓋希代之寶。置寢殿帳中,一旦忽失所在。然禁衛清密,非恩渥嬪御莫有至者,珍玩羅列,他無所失。上驚駭移時,下詔於都城索賊。密謂樞近及左右廣中尉曰:“此非外寇所入,盜當在禁掖。苟求之不獲,且虞他變。一枕誠不足惜,卿等衛我皇宮,必使罪人斯得。不然,天子環衛,自茲無用矣。”內宮惶慄謝罪,請以浹旬求捕。大懸金帛購之,略無尋究之跡。聖旨嚴切,收系者漸多,坊曲閭里,靡不搜捕。
有龍武二蕃將王敬弘嘗蓄小僕,年甫十八九,神彩俊利,使之,無往不屆。敬弘曾與流輩於威遠軍會宴,有侍兒善鼓胡琴。四座酒酣,因請度曲。辭以樂器非妙,須常御者彈之。鐘漏已傳,取之不及,因起解帶。小僕曰:“若要琵
田膨郎
唐文宗皇帝非常喜歡的白玉枕,是德宗朝時于闐國進貢的,精雕細刻,非常奇巧,是稀世之寶。放置在文宗皇帝寢室的帳中,一天忽然不見了。宮廷中禁衛嚴密,不是皇帝親信的人是到不了這裡的。殿中陳列的珍寶很多,其他的都沒有丟失。皇帝驚慌害怕了很久,下令在都城中抓賊。他祕密對身邊近臣和禁衛說:“這不是外人進來乾的,盜賊就在宮禁之中。若是抓不到,恐怕會有其他變故。一個白玉枕倒無所謂,你們是保衛皇宮的人,必須抓住這個盜賊。不然的話,你們這些保衛天子的人,從此就沒用了。”內宮這些人非常惶恐,趕緊謝罪,請求在十幾天內捕到盜賊。用金銀綢緞來懸賞,但是一點線索也沒有。聖旨非常嚴厲,抓了很多嫌疑犯,大街小巷都搜遍了。
龍武二蕃將王敬弘,家裡曾蓄養了一個小僕人,剛十八九歲,神采英俊爽利,主人讓他辦事沒有辦不成的時候。曾經有一次,王敬弘和他的同僚們在威遠軍中會宴,有一侍者善彈胡琴,四座酒興正濃時,請他彈奏一曲,以助酒興。侍者推辭說樂器不太好,若是有他常使用的那件就好了。這時,已夜半更深,去取樂器已來不及,因而就不準備彈奏了。敬弘家小僕說:“若用琵
琶,頃刻可至。”敬弘曰:“禁鼓才動,軍門已 ,尋常汝起不見,何見之謬也?”既而就飲數巡,小僕以繡囊將琵琶而至,座客歡笑。南軍去左廣,往復三十餘里,入夜且無行伍,既而倏忽往來,敬弘驚異如失。時又搜捕嚴急,意以盜竊疑之。
宴罷及明,遽歸其第,引而問之曰:“使汝累年,不知 捷如此。我聞世有俠士,汝莫是否?”小僕謝曰:“非有此事,但能行耳。”因言父母皆在蜀川,頃年偶至京國,今欲卻歸鄉里,有一事欲報恩。偷枕者早知姓名,三數日當令伏罪。敬弘曰:“如此事,即非等閒,遂令全活者不少。未知賊在何許,可報司存掩獲否?”小僕曰:“偷枕者田膨郎也。市廛軍伍,行止不恆,勇力過人,且善超越。苟非便折其足,雖千兵萬騎,亦將奔走。自茲再宿,候之於望仙門,伺便擒之必矣。將軍隨某觀之,此事仍須祕密。”
是時涉旬無雨,向曉埃塵頗甚,車馬騰踐,跬步間人不相睹。膨郎與少年數輩,連臂將入軍門,小僕執毬杖擊之,欻然已折左足。仰而窺曰:“我偷枕來,不怕他人,唯懼於爾。既此相值,豈復多言。”於是舁至左右軍,一款而伏。上喜於得賊,又知獲在禁旅,引膨郎臨軒詰問,具陳常在營內往來。上曰:“此乃任俠之流,非常之竊盜。”內外囚繫數百人,於是悉令原之。小僕初得膨郎,已告敬弘歸蜀。尋之不可,但賞敬弘而已。出《劇談錄》。
宣慈寺門子
宣慈寺門子不記姓氏,酌其人,義俠徒也。唐乾符二
琶,一會兒就能取來。”敬弘說:“禁鼓已經敲過,軍門已經關閉,我平常也沒見過你有這個本事,你淨瞎說。”於是,大家又開始飲酒,數巡之後,小僕用繡囊包著琵琶回來了,大家都很高興。從南軍到左廣,往返三十多裡,夜間又沒有同行者,就這麼快去而復還,王敬弘頗感驚異。這時,搜捕盜賊的行動越來越嚴,王敬弘疑心小僕是盜賊。
宴會之後已經天亮,王敬弘匆匆回家,把小僕叫來問他:“你在我這裡好幾年了,我還不知道你這麼矯健。我聽聞世上有俠士,或許你就是?”小僕回答說:“沒有這回事,我只是善行。”他又說父母都在蜀川,近幾年偶然來到京城,現在很想回家鄉,有一件事,想用來報恩。他早就知道偷枕者的姓名,三天內會叫他伏法認罪。敬弘說:“這件事,即使不是小事,能救下來免其死罪的也不少。不知賊在哪裡,現在可報官祕密逮捕他吧?”小僕說:“偷枕的是田膨郎。他有時在市民百姓中,有時混跡軍隊,行蹤不定,勇力過人,尤其善於騰高飛越。若不打斷他的腿,就是千軍萬馬,他也能跑掉。從今天開始連續兩夜,在望仙門等著,看準機會就可以抓住他。將軍隨我去看看,這事仍須保密。”
這時,十多天沒下雨,天快亮時塵土飛揚,人走車行,幾步內看不見人影。田膨郎與幾個青年人,膀挨膀地剛要進入軍門,小僕用打球的球杖猛然擊打他,把他的左腿打斷了。膨郎仰臉看著他說:“我偷了玉枕,不怕別人,就怕你。既然相遇了,那還多說啥。”於是把他抬到左右軍,馬上就招供認罪了。皇帝很高興,又知道盜賊是在禁旅中抓獲的,便把膨郎叫到廳內追問他,他說他常在軍營中來往。皇帝說:“這是俠客之流的人物,不是一般的盜賊。”因此案被捕的宮廷內外數百人,都放回了家。抓到了田膨郎後,小僕便向王敬弘告辭回蜀。皇帝要獎賞小僕,找不到他,只獎賞了王敬弘。出自《劇談錄》。
宣慈寺門子
宣慈寺門子,不知姓名,考量其人,是個俠義之士。唐乾符二
年,韋昭範登宏詞科,昭範乃度支使楊嚴懿親。及宴席,帟幕器皿之類,假於計司,嚴復遣以使庫供借。其年三月,宴於曲江亭子。供帳之盛,罕有倫擬。時進士同日有宴,都人觀者甚眾。飲興方酣,俄睹一少年跨驢而至,驕悖之狀,傍若無人。於是俯逼筵席,張目引頸及肩,復以巨棰棖築佐酒。謔浪之詞,所不能聽。諸子駭愕之際,忽有於眾中批其頰者,隨手而墮。於是連加毆擊,又奪所執棰,棰之百餘。眾皆致怒,瓦礫亂下,殆將斃矣。當此之際,紫雲樓門軋然而開,有紫衣從人數輩馳告曰:“莫打。”傳呼之聲相續。又一中貴驅殿甚盛,馳馬來救。復操棰迎擊,中者無不面僕於地,敕使亦為所棰。既而奔馬而反,左右從而俱入門,門亦隨閉而已。坐內甚忻愧,然不測其來,又慮事連宮禁,禍不旋踵,乃以緡錢束素,召行毆者訊之曰:“爾何人?與諸郎君阿誰有素?而能相為如此。”對曰:“某是宣慈寺門子,亦與諸郎君無素,第不平其下人無禮耳。”眾皆嘉嘆,悉以錢帛遺之。復相謂曰:“此人必須亡去,不然,當為擒矣。”後旬朔,坐中賓客多有假途宣慈寺門者,門子皆能識之,靡不加敬。竟不聞有追問之者。出《摭言》。
李龜壽
唐晉公白敏中,宣宗朝再入相。不協比於權道,唯以公諒宰大政。四方有所請,礙於德行者,必固爭不允,由是徵鎮忌焉。而志尚典籍,雖門施行馬,庭列鳧鍾,而尋繹未嘗
年,韋昭範考上了宏詞科,他是度支使楊嚴的至親。韋昭範準備設宴慶賀,宴會需要的帳篷、器具都是從計司借來的,楊嚴又讓使庫借給。這年三月,在曲江亭子設宴。規模之大,無與倫比。那天,還有新科進士也設宴,京城裡來觀看的人很多。酒興正濃時,看見一個少年騎著驢來了,那驕橫之態,旁若無人。他俯身逼近宴席,伸頭瞪眼,又用長馬鞭振築佐酒。放蕩的言詞,不堪入耳。大家正在感到驚愕的時候,忽然,座中有一人站起來,打那少年一記耳光,那少年隨之墮地。於是又接二連三地毆打他,又奪下他的馬鞭,打了一百多鞭子。大家也很氣憤,用石頭瓦塊打那少年,眼看要打死了。正在這時,紫雲樓的樓門突然開了,有好幾個穿紫衣的從人騎馬奔來,喊道:“不要打。”喊聲連續不斷。又有一個顯貴的宦官帶著一大隊護從騎馬來救。那人又拿起馬鞭來迎擊,那些被打的人,都趴在地上,敕使也被打了。敕使打馬往回返,左右隨從也和他一起跑回了紫雲樓,緊閉了樓門。在座的人是又喜又愧,可是不知道他的來頭,又擔心事連宮禁,招來災禍,於是大家湊了些錢物,叫來那個打少年的人問:“你是什麼人?是和在座的哪一位平時有交情,才能這麼幹?”那人說:“我是宣慈寺門子,和在座的諸位沒有關係,只是看那人太無禮了,打抱不平。”大家很讚賞他的行為,把錢物送給了他。大家互相議論:“這人必須逃走,不然的話,就要被逮捕。”過了十幾天後,曾赴宴的賓客有好幾個從宣慈寺門前經過,看見了那門子,門子也都認識他們,對誰都很恭敬,也沒聽說有人追問那件事。出自《摭言》。
李龜壽
唐時,晉國公白敏中,到宣宗朝時再次當上了宰相。他恥於和那些弄權者為伍,唯以公正誠信去處理政事。下面有些官員有所請託,只要是違反德行的,他是絕不答應的,因此,遭到了地方上一些文武官員的忌恨。他非常喜歡讀書,雖然門庭中車馬往來,絡繹不絕,公事纏身,但他尋求學問、攻讀典籍孜孜不
倦。於永寧裡第別構書齋,每退朝,獨處其中,欣如也。居一日,將入齋,唯所愛卑腳犬花鵲從。既啟扉,而花鵲連吠,銜公衣卻行,叱去復至。既入閣,花鵲仰視,吠轉急。公亦疑之,乃於匣中拔千金劍,按於膝上,向空祝曰:“若有異類陰物,可出相見。吾乃丈夫,豈懾於鼠輩而相逼耶?”言訖,欻有一物自樑間墜地,乃人也。朱鬕,衣短後衣,色貌黝瘦。頓首再拜,唯曰死罪。公止之,且詢其來及姓名。對曰:“李龜壽,盧龍塞人也。或有厚賂龜壽,令不利於公。龜壽感公之德,復為花鵲所驚,形不能匿。公若舍龜壽罪,願以餘生事公。”公謂曰:“待汝以不死。”遂命元從都押衙傅存初錄之。明日詰旦,有婦人至門,服裝單急,曳履而抱持襁嬰,請於閽曰:“幸為我呼李龜壽。”龜壽出,乃妻也。且曰:“訝君稍遲,昨夜半自薊來相尋。”及公薨,龜壽盡室亡去。出《三水小牘》。
潘將軍
京國豪士潘將軍住光德坊,忘其名,眾為潘鶻硉也。 本家襄漢間。常乘舟射利,因泊江壖。有僧乞食,留止累日,盡心檀施。僧歸去,謂潘曰:“觀爾形質器度,與眾賈不同。至於妻孥,皆享厚福。”因以玉念珠一串留贈之:“寶之,不但通財,他後亦有官祿。”既而遷貿數年,遂鏹均陶鄭。其後職居左廣,列第於京師。常寶念珠,貯之以繡囊玉合,置道場內,每月朔則出而拜之。一旦開合啟囊,已亡珠矣。然而緘封若舊,他物亦無所失。於是奪魄喪精,以為其家
倦。他在永寧裡住宅旁建了一個書齋,每當退朝後,他就一個人獨坐書齋,心情是非常愉悅的。一天,他正要進書齋,他平時非常喜愛的名叫花鵲的短腿狗跟著他。剛開門,花鵲就叫起來了,口銜著晉公的衣服後退。喝退後,又回來了。進了書齋,花鵲抬頭看,叫聲更急。晉公也覺得怪異,便從匣中抽出千金劍,放在膝上,向空中說:“如果有異類陰物,可以出來見我。我是一個正人君子,我不怕那些鼠輩之流來威脅我。”說完,很快有一個東西從樑上落下來,是個人。這人繫著紅頭巾,穿短後衣,又黑又瘦。他一再向晉公叩拜,還說自己犯了死罪。晉公制止了他,問他來幹什麼,叫什麼名字。那人說:“我叫李龜壽,盧龍塞人。別人給我很多錢,讓我來殺您。我感到您品德高尚,又被花鵲驚動,無法藏身。您要是能原諒我的罪過,我願服侍您一輩子。”晉公說:“我不治你死罪。”隨後又命令元從都押衙傅存初留用了他。第二天早晨,有一婦人來到門前,穿得很單薄,拖著鞋抱著個小嬰兒,對看門人說:“請為我找李龜壽。”李龜壽出來一看,原來是他的妻子。妻子說:“你沒有按時回去,我很害怕,昨天半夜從薊縣來找你。”到晉公死後,李龜壽全家也走了。出自《三水小牘》。
潘將軍
京城裡有位毫放之士潘將軍,家住光德坊,忘了他的名字,眾人叫他潘鶻硉。 老家在襄漢之間。他曾乘船做生意,將船停靠在江岸。有一個僧人乞齋,留住了數日,他很盡心盡意地招待僧人。僧人要走時對潘將軍說:“我看你的氣質器度,和一般商人不一樣。至於你的妻子和兒女,也都享有厚福。”僧人贈送給他一串玉念珠,對他說:“你要好好珍藏,不但能使你發財,以後還能有官運。”以後他又經商了幾年,財產都比得上陶朱公和鄭弦了。後來潘將軍職居左廣,家住在京城。他非常珍視念珠,把它裝在繡囊玉盒中,放到寺廟中的道場內,每月初一拿出來拜一次。一天,打開盒子和繡囊一看,玉念珠消失了。然而外面的封條完好如初,其他東西都沒損失。潘將軍於是喪魂失魄,認為這是他家
將破之兆。有主藏者,常識京兆府停解所由王超,年且八十,因密話其事。超曰:“異哉,此非攘竊之盜也。某試為尋之,未知果得否。”
超他日曾過勝業坊北街。時春雨初霽,有三鬟女子,可年十七八。衣裝 縷,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踘,接而送之,直高數丈,於是觀者漸眾。超獨異焉。而止於勝業坊北門短曲,有母同居,蓋以紉針為業。超時因以他事熟之,遂為舅甥。居室甚貧,與母同臥土榻,煙爨不動者,往往經於累日。或設殽羞,時有水陸珍異。吳中初進洞庭橘,恩賜宰臣外,京輦未有此物。密以一枚贈超雲:“有人於內中將出。”而稟性剛決,超意甚疑之。如此往來週歲矣。
超一旦攜酒食與之從容,徐謂曰:“舅有深誠,欲告外甥,未知何如?”因曰:“每感重恩,恨無所答。若力可施,必能赴蹈湯火。”超曰:“潘軍失卻玉念珠,不知知否?”微笑曰:“從何知之?”超揣其意不甚藏密,又曰:“外甥忽見尋覓,厚備繒彩酬贈。”女子曰:“勿言於人,某偶與朋儕為戲,終卻送還,因循未暇。舅來日詰旦於慈恩寺塔院相候,某知有人寄珠在此。”
超如期而往,頃刻至矣。時寺門始開,塔戶猶 。謂超曰:“少頃仰觀塔上,當有所見。”語訖而走,疾若飛鳥。忽於相輪上舉手示超,欻然攜念珠而下曰:“便可將還,勿以財帛為意。”超送詣潘,具述其旨。因以金玉繒帛,密
要破敗的先兆。有一個主管庫藏財物的人,認識在京兆府任職的王超,王超已年近八十,把潘將軍丟失念珠的事告訴了他。王超說:“奇怪呀,這可不是一般的盜賊。我試著找找看吧,不一定能有結果。”
王超有一天經過勝業坊北街。當時正是春雨剛過,看見一個扎著三個環形髮髻的女子,大約十七八歲。衣服很破爛,穿一雙木底鞋,站在路旁的槐樹下。這時,軍隊中一些年輕人正在玩球,姑娘接球后送還時,踢了幾丈高,於是觀眾越來越多。王超對姑娘的行為感到疑惑。姑娘住在勝業坊北門一個小衚衕中,和母親同住,以縫補為業。王超時不時地借其他事由和這母女接觸,慢慢就熟悉了,稱姑娘為外甥女。她們的居室很簡陋,睡的是土炕,經常幾天不動煙火。有時飯菜很豐盛,有山珍海味。洞庭橘是江蘇剛剛進貢之物,除皇帝用它來恩賜大臣宰相外,京城中是沒有的,姑娘卻拿一隻橘子送給王超,說:“這是別人從宮中拿出來的。”姑娘性格剛烈,王超更覺得疑惑。就這樣,彼此來往了一年多。
一天,王超拿來了酒、菜、飯,和她們母女一起吃喝,隨意地對姑娘說:“我心裡有件事,想告訴外甥女,不知行不行?”姑娘說:“我很感謝您的恩德,恨我無法報答。若能為您出力,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王超說:“潘將軍丟失了一串玉念珠,不知你知不知道?”姑娘微笑著說:“我怎麼會知道?”王超琢磨姑娘的意思,她不會太保密,又說:“外甥女若是能給找到,一定用厚禮酬謝你。”姑娘說:“別告訴別人,是我偶然和朋友們玩耍遊戲時做的,終歸要送還的,一直拖下來,沒有工夫送還。舅舅您明天早晨到慈恩寺塔院等我,我知道有人把珠子寄放在那裡。”
王超按時前往,一會兒就到了。當時寺門剛打開,塔院門還鎖著。姑娘對王超說:“一會兒您往塔上看,會有所見。”說完就跑了,快如飛鳥。她忽然在塔頂的相輪上向王超舉手示意,又忽然間拿著念珠下來了,說:“還給人家吧,別送我東西。”王超把玉念珠送給潘將軍,把經過告訴了他。他們把金玉綢緞,想祕密
為之贈。明日訪之,已空室矣。馮緘給事嘗聞京師多任俠之徒。及為尹,密詢左右,引超具述其語。將軍所說,與超符同。出《劇談錄》。
賈人妻
唐餘干縣尉王立調選,傭居大寧裡。文書有誤,為主司駁放。資財蕩盡,僕馬喪失,窮悴頗甚,每丐食於佛祠。徒行晚歸,偶與美婦人同路,或前或後依隨。因誠意與言,氣甚相得。立因邀至其居,情款甚洽。翌日謂立曰:“公之生涯,何其困哉!妾居崇仁裡,資用稍備,儻能從居乎?”立既悅其人,又幸其給,即曰:“僕之厄塞,阽於溝瀆,如此勤勤,所不敢望焉。子又何以營生?”對曰:“妾素賈人之妻也。夫亡十年,旗亭之內,尚有舊業。朝肆暮家,日贏錢三百,則可支矣。公授官之期尚未,出遊之資且無,脫不見鄙,但同處以須冬集可矣。”立遂就焉。
閱其家,豐儉得所。至於扃 之具,悉以付立。每出,則必先營辦立之一日饌焉,及歸,則又攜米肉錢帛以付立,日未嘗闕。立憫其勤勞,因令傭買僕隸。婦託以他事拒之,立不之強也。週歲,產一子,唯日中再歸為乳耳。凡與立居二載,忽一日夜歸,意態遑遑,謂立曰:“妾有冤仇,痛纏肌骨,為日深矣。伺便復仇,今乃得志。便須離京,公其努力。此居處,五百緡自置,契書在屏風中。室內資儲,一以相奉。嬰兒不能將去,亦公之子也,公其念之。”言訖,收淚而別。
送給姑娘。第二天去姑娘家,已經是人去室空。給事馮緘曾聽說京城中多俠義之士。他升為府尹後,祕密地詢問身邊的人,把王超找來,讓他詳細地講述了這事的經過。潘將軍所說的和王超講的完全一樣。出自《劇談錄》。
賈人妻
唐時,餘干縣尉王立調選時,租房住在大寧裡。因為文書有錯誤,被主管部門解除官職。他錢財用光了,僕人和馬也都沒了,窮困潦倒,經常去佛祠討飯吃。有一天晚上他徒步回來,偶然和一個美婦人同路,或前或後互相依隨。王立很坦誠地和婦人搭話,兩人意氣相投。王立邀請婦人到他的住處,一夜之間,二人感情很融洽。第二天,婦人對王立說:“您的生活太困難了。我住在崇仁裡,生活還可以,您能不能上我那裡去住?”王立本來就很喜歡這個婦人,婦人又要在生活上幫助他,就說:“我現在正處在困難之中,幾乎要倒斃街頭,你這樣熱心幫助我,是我不敢想的。你現在以什麼職業維持生活?”婦人回答說:“我是一個商人的妻子。丈夫已經死了十年,街市上還有舊業,白天營業,晚上住宿,每天能收入三百文左右,足夠維持支出。您授官的日期還沒到,出去遊歷又沒有錢,您若不嫌棄我的話,就跟我同住等待冬天參加選官吧。”王立於是跟著婦人回了家。
看她的家庭,豐儉適當。婦人把家裡的鑰匙都交給了王立。每次出去先給王立準備好一天的飯食,回來時,總要帶回些米、肉、錢、帛之類的生活用品交給王立,天天如此。王立憐惜婦人太勞累了,叫她僱個奴僕。婦人總是託詞拒絕,王立也不強求。一年後,生了一個兒子,每天中午回來餵奶。就這樣,和王立同居了兩年。忽然一天夜間婦人回來後,顯得惶恐不安。她對王立說:“我有冤仇,刻骨銘心,為時已久。總想找機會報仇,今天總算如願了。我要離開京城,希望您好自為之。這房子,是我花五百緡自己買的,契書就在屏風裡。這室內的東西,也都送給您。孩子我不能帶去,他也是您的兒子,希望好好照顧他。”說完,擦乾眼淚就要走。
立不可留止,則視其所攜皮囊,乃人首耳。立甚驚愕。其人笑曰:“無多疑慮,事不相縈。”遂挈囊逾垣而去,身如飛鳥。立開門出送,則已不及矣。方徘徊於庭,遽聞卻至。立迎門接俟,則曰:“更乳嬰兒,以豁離恨。”就撫子。俄而復去,揮手而已。立回燈褰帳,小兒身首已離矣。立惶駭,達旦不寐。則以財帛買僕乘,遊抵近邑,以伺其事。久之,竟無所聞。其年立得官,即貨鬻所居歸任。爾後終莫知其音問也。出《集異記》。
荊十三娘
唐進士趙中行家於溫州,以豪俠為事。至蘇州,旅舍支山禪院。僧房有一女商荊十三娘,為亡夫設大祥齋。因慕趙,遂同載歸揚州。趙以氣義耗荊之財,殊不介意。其友人李正郎弟三十九有愛妓,妓之父母,奪與諸葛殷,李悵悵不已。時諸葛殷與呂用之幻惑太尉高駢,恣行威福。李懼禍,飲泣而已。偶話於荊娘,荊娘亦憤惋,謂李三十九郎曰:“此小事,我能為郎仇之。旦請過江,於潤州北固山六月六日正午時待我。”李亦依之。至期,荊氏以囊盛妓,兼致妓之父母首,歸於李。復與趙同入浙中,不知所止。出《北夢瑣言》。
許 寂
蜀許寂少年棲四明山,學《易》於晉徵君。一旦有夫婦偕詣山居,攜一壺酒。寂詰之,雲:“今日離剡縣。”寂曰:“道路甚遙,安得一日及此。”頗亦異之。然夫甚少,而婦容
王立留不住她,就看了她所帶的皮囊,竟裝著一個人頭。王立很驚愕。她笑著說:“不要太疑慮,這事與您沒關係。”立即拿著皮囊越牆而去,身如飛鳥。王立開門出去送,婦人已經走遠了。王立在庭院中徘徊,又聽到婦人回來了。王立到門口迎接,婦人說:“我要再喂孩子一次奶,以減輕離別之恨。”她進屋去撫慰孩子。不一會兒,又出來走了,只是揮了揮手。王立掌燈掀開帳子一看,帳中的小孩已經身首分離。王立很驚慌,一夜未睡。他變賣了財產,買了馬,僱了僕人,到附近縣內去住,等待這個事的結果。過了很長時間,也沒聽到什麼風聲。這年,王立又得了官,賣了住房去赴任。以後始終不知她的音信。出自《集異記》。
荊十三娘
唐朝進士趙中行,家住溫州,多行豪俠之事。他到蘇州,住在支山禪院。僧房內有一女商荊十三娘,為亡夫設大祥齋。她仰慕趙中行,便和他同船到了揚州。趙中行因義氣之事花費十三孃的資財,她毫不介意。趙中行的朋友李正郎的弟弟三十九郎有一個喜歡的妓女,其父母強逼她嫁給了諸葛殷,三十九郎悶悶不樂。當時,諸葛殷和呂用之互相勾結,迷惑太尉高駢,作威作福。三十九郎怕惹禍,忍氣吞聲。偶然間把這事對十三娘說了,十三娘很氣憤,對三十九郎說:“這是小事,我能為你報仇。明早你過江到潤州北固山,在六月六日正午時等我。”三十九郎照她說的做了。到了約定的時間,十三娘用皮口袋裝著那個妓女,還有妓女父母的頭,都送給了三十九郎。後來,她與趙中行又一同回到了浙中,不知住在什麼地方。出自《北夢瑣言》。
許 寂
蜀人許寂,少年時住在四明山中,向晉徵君學習《易經》。一天早晨,有一對夫婦結伴來到山裡居住,提著一壺酒。許寂詰問他們,他們說:“今天離開的剡縣。”許寂說:“路途這麼遙遠,怎麼能一天就到?”心裡覺得很奇怪。那丈夫很年輕,妻子的容貌
色過之,狀貌毅然而寡默。其夕,以壺觴命許同酌。此丈夫出一拍板,遍以銅釘釘之。乃抗聲高歌,悉是說劍之意,俄自臂間抽出兩物,展而喝之,即兩口劍。躍起,在寂頭上盤旋交擊,寂甚驚駭。尋而收匣之,飲畢就寢。迨曉,乃空榻也。至日中,復有一頭陀僧來尋此夫婦。寂具道之。僧曰:“我亦其人也,道士能學之乎?”時寂按道服也。 寂辭曰:“少尚玄學,不願為此。”其僧傲然而笑,乃取寂淨水拭腳,徘徊間不見。爾後再於華陰遇之,始知其俠也。
杜光庭自京入蜀,宿於梓潼廳。有一僧繼至,縣宰周某與之有舊,乃雲:“今日自興元來。”杜異之。明發,僧遂前去。宰謂杜曰:“此僧乃鹿盧 ,亦俠之類也。”詩僧齊己於溈山松下,親遇一僧,於頭指甲下抽出兩口劍,跳躍凌空而去。出《北夢瑣言》。
丁秀才
朗州道士羅少微頃在茅山紫陽觀寄泊。有丁秀才者亦同寓於觀中,舉動風味,無異常人,然不汲汲於仕進。盤桓數年,觀主亦善遇之。冬之夜,霰雪方甚,二三道士圍爐,有肥羜美醞之羨。丁曰:“致之何難。”時以為戲。俄見開戶奮袂而去。至夜分,蒙雪而回,提一銀榼酒,熟羊一足,雲浙帥廚中物。由是驚訝歡笑,擲劍而舞,騰躍而去,莫知所往,唯銀榼存焉。觀主以狀聞於縣官。詩僧貫休《俠客詩》雲:“黃昏風雨黑如磐,別我不知何處去。”得非江淮間曾聆此事而構思也?出《北夢瑣言》。
超過丈夫,容貌形象都很剛毅,然而卻有些沉默寡言。這天晚上,他們拿酒和許寂同飲。丈夫拿出一副拍板,上面釘滿了銅釘。他高聲歌唱,歌詞之意都跟劍有關。一會兒又從臂間抽出兩件東西,展開並且吆喝,竟是兩口劍。他跳起來,在許寂頭上盤旋交擊,許寂很害怕。一會兒又把劍收回匣中,喝完酒就去睡覺了。天亮時,床上沒有人了。到中午,又有一個陀頭僧來尋找那對夫婦。許寂把具體經過告訴了他。僧人說:“我也是那樣的人,道士你不想學嗎?”許寂當時穿道服。 許寂推辭說:“我自小喜歡玄學,不願學這個。”那僧人很傲慢地笑了笑,又用許寂的淨水洗腳,徘徊間不見了。後來在華陰又遇到了他,才知道他是俠客。
杜光庭從京城到蜀地,住宿在梓潼廳。有一個僧人也隨後來了,縣宰周某和他有舊交。僧人說:“今天從興元來。”杜光庭感覺奇怪。第二天早晨,僧人走了。縣宰對杜光庭說:“這個僧人是鹿盧 ,也是俠客之類的人。”詩僧齊己在溈山松下,曾經遇到一個僧人,從大拇指甲下抽出兩口劍,跳躍著騰空而去。出自《北夢瑣言》。
丁秀才
朗州道士羅少微有一段時間寄居在茅山紫陽觀。有一個丁秀才也和他同住觀中。丁秀才的言談舉止,和平常人沒有兩樣,但他不醉心於科舉考試。他在這裡徘徊逗留了好幾年,觀主一直待他很好。冬天的夜晚,大雪正下個不停,有兩三個道士圍爐閒談,恨不得能有烤小羊吃有美酒喝。丁秀才說:“這有什麼難的。”大家認為他只是開玩笑而已。一會兒,就見他開門揮袖走了。到了半夜,他披了一身雪回來了,提一銀榼酒,拿了一隻熟羊腿,他說這是從浙江帥府廚房中拿來的。大家既驚訝又高興。丁秀才揮劍跳舞,騰躍而去,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唯有那隻銀榼還在。紫陽觀觀主把此事報告了縣官。詩僧貫休所作《俠客詩》中說:“黃昏風雨黑如磐,別我不知何處去。”大概就是在江淮一帶聽了這件事而構思的吧。出自《北夢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