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
龐 嚴 張正矩 劉遵古 舒元輿 李德裕
李 言 王 沐 舒元謙 杜悰外生 石 雄
賈 島 崔 潔
龐 嚴
唐京兆尹龐嚴為衢州刺史,到郡數月,忽夢二僧入寢門。嚴不信釋氏,夢中呵之。僧曰:“使君莫怒,餘有先知,故來相告耳。”嚴喜聞之,乃問曰:“餘為相乎?”曰:“無。”“有節制乎?”曰:“無。”“然則當為何官?”曰:“類廉察而無兵權,有土地而不出畿內。過此已往,非吾所知也。”曰:“然壽幾何?”曰:“惜哉!所乏者壽。向使有壽,則何求不可。”曰:“何日當去此?”曰:“來年五月二十二日。”及明年春有除替,先以狀請於廉使,願得使下相待。時廉使元稹素與嚴善,必就謂得請,行有日矣。其月晦日,因宴。元公復書雲:“請俟交割。”嚴發書曰:“吾固知未可以去。”具言其夢於座中。竟以五月二十二日發。其後為京兆尹而卒。出《前定錄》。
龐 嚴
唐朝京兆尹龐嚴是衢州刺史,到任幾個月後,有一天,他忽然夢見兩個和尚走進寢室的門。龐嚴不信佛教,在夢裡呵斥和尚。和尚說:“使君你不要發怒,我有先知先覺的本領,所以前來指點你的前程。”龐嚴聽了高興,問:“我能當宰相嗎?”和尚回答說:“不能。”龐嚴問:“我能當節度使嗎?”和尚回答說:“不能。”龐嚴問:“那麼我能當什麼官呢?”和尚說:“類似於觀察使但沒有兵權,有土地但不出京城之內。從這往後,我就不知道了。”龐嚴又問:“我的壽命是多少呢?”和尚說:“可惜!你缺乏的就是壽命。假使有壽命,那你求什麼就沒有不可以的了。”龐嚴又問:“什麼時候能離開這裡?”和尚回答說:“明年五月二十二日。”等到明年春天官員調動的時候,龐嚴先給廉使寫了申請,希望能在廉使下做事。當時的廉使元稹一向與龐嚴的關係很好,就答應了龐嚴的請求,這件事也就指日可待了。這個月的最後一天,龐嚴高興地擺了酒宴,元稹來信說:“你要等著辦交接。”龐嚴寫信說:“我已經知道現在不可以去了。”並在宴席上說了他所做的夢。果然他在五月二十二日才被調任新職,後來在任京兆尹的期間死去。出自《前定錄》。
張正矩
祕書監劉禹錫,其子鹹允,久在舉場無成。禹錫憤惋宦途,又愛鹹允甚切,比歸闕,以情訴於朝賢。太和四年,故吏部崔群與禹錫深於素分。見禹錫蹭蹬如此,尤欲推輓鹹允。其秋,群門生張正謩充京兆府試官,群特為禹錫召正謩,面以鹹允託之,覬首選焉。及榜出,鹹允名甚居下。群怒之,戒門人曰:“張正謩來,更不要通。”
正謩兄正矩,前河中參軍,應書判拔萃。其時群總科目人,考官糊名考訖,群讀正矩判,心竊推許。又謂是故工部尚書正甫之弟,斷意便與奏。及敕下,正矩與科目人謝主司。獨正矩啟敘,前致詞曰:“某殺身無地以報相公深恩。一門之內,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骨臠肉,無以上答。”方泣下,語未終,群忽悟是正謩之兄弟,勃然曰:“公是張正謩之兄,爾賢弟大無良,把群販名,豈有如此事?與賊何異?公之登科命也,非某本意,更謝何為!”出《續命定錄》。
劉遵古
故刑部尚書沛國劉遵古,大和四年,節度東蜀軍。先是蜀人有富蓄群書。劉既至,嘗假其數百篇,然未盡詳閱。明年夏,涪江大泛,突入壁壘,潰裡中廬舍。歷數日,水勢始平,而劉之圖書器玩,盡為暴水濡汙。劉始命列於庭以曝之。後數日,劉於群書中,得《周易正義》一軸,筆勢奇妙,
張正矩
祕書監劉禹錫的兒子劉鹹允,長期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考中。劉禹錫悵恨做官的道路,然而他又太疼愛兒子,等到歸朝的時候,就將自己心情講給大臣們聽。唐文宗太和四年,原吏部侍郎崔群與劉禹錫向來交情很深。他見劉禹錫困頓挫折如此,非常想推薦幫助劉鹹允。這年秋天,崔群的學生張正謩擔任京兆府考官,崔群為了劉禹錫的事特意召見了張正謩,當面將劉鹹允的功名託付給他,希望能將劉鹹允選拔上。等到公佈考試錄取的名單及名次時,劉鹹允的名次排得很靠後面。崔群大怒,告誡把門的人說:“張正謩來了,不要給他通報。”
張正謩的哥哥張正矩以前是河中參軍,應書判拔萃的考試。當時崔群是這一科目考試的主持人,考官將考卷糊名封好,交給主考官,崔群在批閱張正矩的試卷時,心裡暗自讚許,又以為張正矩是原兵部尚書張正甫的弟弟,所以便決心選拔上報。等到正式批准的公文傳下來以後,張正矩和考官前來拜謝主考官崔群。唯獨張正矩首先開口,上前致辭說:“我真是無法報答您的大恩。我們一家兄弟兩個人,都得到您推薦選拔。粉身碎骨切成碎肉,也無法報答。”他正痛哭流涕,話還沒有說完,崔群忽然想到張正矩乃是張正謩的哥哥,勃然變色說:“你是張正謩的哥哥吧,你的弟弟沒有良心,把持考試,販賣功名,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呢?和賊有什麼兩樣?你考中成名是你的命決定的,這並不是我的本意,為什麼謝我!”出自《續命定錄》。
劉遵古
原刑部尚書沛國劉遵古在唐文宗太和四年,管理東蜀軍隊。先前有個蜀人收藏了很多圖書。劉遵古到這裡後,曾借過幾百本,但未能詳細閱讀。第二年夏天,涪江發大水,江水突然漫過堤岸,沖毀了裡中房屋。過了幾日,水勢平緩,而劉遵古的圖書和器玩全都讓洪水浸溼和弄髒。劉遵古命人將圖書擺在院子裡曝晒。幾天後,劉遵古在圖書裡發現一本《周易正義》,筆勢奇妙,
字體稍古,蓋非近代之書也。其卷末有題雲:“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著此正義。從茲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當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晒曝。衡陽道士李德初。”
劉閱其題,嘆且久,窮其所自,乃蜀人所蓄之書也。於是召賓掾以視之,所謂“易號十二三,歲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蓋“大和”字也。自上元歷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曆至大和,凡更號十有三矣,與其記果相契。然不知李德初何人耳,抑非假其名以示於後乎!出《宣室志》。
舒元輿
李太尉在中書,舒元輿自侍御史辭歸東都遷奉。太尉言:“近有僧自東來,雲有一地,葬之必至極位。何妨取此。”元輿辭以家貧,不辦別覓,遂歸啟護。他日,僧又經過,復謂太尉曰:“前時地,已有人用之矣。”詢之,乃元輿也。元輿自刑部侍郎平章事。出《感定錄》。
李德裕
李德裕自潤州,年五十四除揚州,五十八再入相,皆及吉甫之年。縉紳榮之。出《感定錄》。
德裕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時,嘗聞一僧,善知人禍福,因召之。僧曰:“公災未已,當南行萬里。”德裕甚不樂。明日,復召之。僧且曰:“慮言之未審,請結壇三日。”又曰:“公南行之期定矣。”德裕曰:“師言以何為驗?”僧即指
字體稍有古意,絕不是近代的書。書的末尾有題記,內容是:“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為閱讀《周易》,撰寫此《正義》。從此更改名號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時,當有洪水淹溺,因而此書得以舒展曝晒。衡陽道士李德初。”
劉遵古看完題字,感嘆了很久,清點以後,知道這本書還是蜀人所收藏的。於是召集手下官員,共同來研究所謂的“更改名號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時”。大家認為“一人八千口”是“大(太)和”兩個字。自上元開始,經過寶應、廣德、永泰、大曆、建中、興元、貞元、永貞、元和、長慶、寶曆到大(太)和,總共更改年號十三個,與題記所說的果然相符合。然而不知道李德初是什麼人,也許是起的假名來啟示後人吧!出自《宣室志》。
舒元輿
李太尉主持中書省,侍御史舒元輿辭掉御史的職務返回東都遷墳。李太尉說:“近來有個和尚從東方來,說有塊地,用做墳地必然能做到最高的官職。你不妨就用了。”舒元輿推辭說家貧,不想另外尋找新的墳地,於是回家辦理遷墳的事去了。有一天,和尚又經過這裡,對李太尉說:“上一次我說過的墳地,已經有人用了。”李太尉詢問,知道原來是舒元輿用了。後來舒元輿果然當上了刑部侍郎平章事。出自《感定錄》。
李德裕
李德裕五十四歲時從潤州調到揚州,五十八歲又當了宰相,都趕上了他父親李吉甫的地位。真是做官的人少有的榮耀。出自《感定錄》。
李德裕任太子少傅,分管東都時,曾經聽說一個和尚能預測人的禍福,便將和尚請來。和尚說:“你的災禍未除,當往南走很遠。”李德裕很不高興。第二天又將和尚請來。和尚又說:“我擔心說得不清楚,請結壇三天。”又說:“你南行的日期已定。”李德裕說:“怎能驗證師傅所說的話是準確的呢?”和尚就指著
其地,“此下有石函。”即命發之,果得焉,然啟無所睹。德裕重之,且問:“南行還乎?”曰:“公食羊萬口,有五百未滿,必當還矣。”德裕嘆曰:“師實至人。我於元和中,為北都從事,嘗夢行至晉山,盡目皆羊,有牧者數十。謂我曰:‘此侍御食羊也。’嘗志此夢,不洩於人,今知冥數,固不誣矣!”
後旬餘,靈武帥送米暨饋羊五百。大驚,召僧告其事,且欲還之。僧曰:“羊至此,是已為相國有矣,還之無益。南行其不返乎?”俄相次貶降,至崖州掾,竟終於貶所,時年六十三。出《補錄記傳》。
李 言
有進士李嶽(嶽),連舉不第。夜夢人謂曰:“頭上有山,何以得上第?”及覺,不可名“獄”,遂更名“言”。果中第。出《感定錄》。
王 沐
王沐者,涯之再從弟也。家於江南,老且窮。以涯執相權,遂跨蹇驢而至京師,索米僦舍。住三十日,始得一見涯於門屏,所望不過一簿一尉耳。而涯見沐潦倒,無雁序情。大和九年秋,沐方說涯之嬖奴,以導所欲。涯始一召,擬許以微官處焉。自是旦夕造涯之門,以俟其命。及涯就誅,仇士良收捕家人,時沐方在涯私第,謂其王氏之黨,遂不免於腰領。出《杜陽雜編》。
腳下的土地說:“這塊地底下有塊石碑。”李德裕命人挖掘,果然找到一塊石碑,但是打開看上面看不到什麼。李德裕相信了和尚,又問:“我去南方還能回來嗎?”和尚回答:“你應該吃一萬隻羊,現在還差五百隻沒吃完,所以一定能夠回來。”李德裕感嘆道:“大師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間,在北方任職,曾經做夢走到晉山,滿眼看到的都是羊,有幾十個牧羊人。他們對我說:‘這是給侍御吃的羊。’我一直記著這個夢,沒有告訴過別人,今天才知道命運這句話本不是瞎說呀!”
十多天以後,駐守靈武的主帥送來糧食和五百隻羊。李德裕非常吃驚,把和尚找來告訴他這件事,並且想把羊送回去。和尚說:“羊送到這兒,已是歸你所有了,送回去沒有什麼好處。你到南方可能再也回不來了吧?”不久,李德裕連著遭到貶謫,一直降到崖州掾,最後死在貶所,死的時候六十三歲。出自《補錄記傳》。
李 言
有個進士李嶽(嶽),當初連續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被錄取。夜裡夢見有個人對他說:“頭上有山,怎麼能夠考上呢?”醒了以後,覺得自己的名字不能改為李獄,於是改名叫李言。再參加科舉考試,果然被錄取了。出自《感定錄》。
王 沐
王沐是王涯的遠房堂弟。家住在江南,又老又窮。因為王涯執掌宰相的大權,便騎上瘸腳驢來到京城,租了一間小房每天要飯。一直住了三十天,才在大門口見了王涯一面,所要求的只是簿或尉一類的小官職罷了。但王涯見他貧困潦倒而沒有兄弟之情。唐文宗太和九年的秋天,王沐才說動王涯寵愛的僕人,替他說話。王涯這才召見他一次,答應給他找一個小官做。從這以後,王沐早晚兩次到王涯家門口等候消息。等到王涯獲罪被誅殺,仇士良前來收捕王涯家裡人,這時王沐恰巧在王涯的家裡,被說成是王涯的死黨,於是免不了也被殺了。出自《杜陽雜編》。
舒元謙
舒元謙,元輿之族。聰敏慧悟,富有春秋,元輿禮遇頗至。十年,元輿處之猶子,薦取明經第,官曆校書郎。及持相印,許為曹郎命之。
無何,忽以非過怒謙,至朔旦伏謁,頓不能見。由是日加譴責,為僮僕輕易。謙既不自安,遂置書於門下,辭往江表,而元輿亦不問。翌日,辦裝出長安,諮嗟蹇分,惆悵自失。即駐馬回望,涕泗漣如。及昭應,聞元輿之禍,方始釋然。是時於宰相宅收捕家口,不問親疏,並皆誅戮之。 當時論者,以王、舒禍福之異,定分焉。出《杜陽雜編》。
杜悰外生
杜悰與李德裕同在中書。他日,德裕謂悰曰:“公家有異人,何不遣一相訪?”悰曰:“無。”德裕曰:“試思之。”曰:“但有外生,自遠來求官爾。”德裕曰:“此是也。”及歸,遣謁德裕。德裕問之,對曰:“太尉位極人臣,何須問也。凡人細微尚有定分,況功勳爵祿乎?且明日午時,有白獸自南逾屋而來,有小童丱角衣紫,年七歲,執竹竿,長五尺九節,驅獸,獸復南往。小童非宅內人也,試伺之。”翌日及午,果有白貓,自南逾屋而來,有丱角小童衣紫,逐之,貓復南去。乃召問之,曰:“年七歲。”
舒元謙
舒元謙是舒元輿的同族。聰慧伶俐,正當盛年,舒元輿頗禮遇他。十年裡,舒元輿對待他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推薦他考取了明經,做官做到校書郎。等到舒元輿執掌相印,答應讓他當個曹郎。
可過了不久,舒元輿忽然沒有什麼緣由地惱怒起舒元謙來。甚至大年初一的早上拜見長輩的時候,也決然拒絕不見他。從此舒元輿日加責備他,以至於僕人都敢輕視他。舒元謙心中自不安寧,便寫了一封信放在大門下面,告辭前往江表,而舒元輿也不過問。第二天,舒元謙收拾好行裝騎馬出了長安城,感嘆命運不佳,惱恨傷感好像丟失了什麼。他勒住馬回頭看,眼淚鼻涕流了滿臉。等到了昭應縣聽說舒元輿遭到災禍,心情才平定下來。此時在宰相宅裡收捕家人,不管遠近親疏,都一併殺戮了。 當時人們議論,都說王沐和舒元謙的禍福不同,是兩個人的命所決定的。出自《杜陽雜編》。
杜悰外生
杜悰和李德裕都在中書省任職。一天,李德裕對杜悰說:“你們家有個不尋常的人,為什麼不請來讓我見見?”杜悰說:“沒有。”李德裕說:“你再好好想想。”杜悰說:“只有外甥,從遠處來謀求官職。”李德裕說:“就是他了。”等到回家,杜悰叫外甥去拜見李德裕。李德裕向他詢問自己的前程,杜悰的外甥說:“您當了太尉,位居很高的官位了,還須問什麼了。凡是人很細小的事情都是有定分的,何況功勳爵祿這樣的大事呢?明天午時有隻白獸從南面爬越房屋過來,有個七歲的小孩,頭髮束成兩角,穿著紫色衣服,手拿一根竹竿,長五尺,一共有九節,驅趕白獸,白獸又回到南面去了。小孩不是你們家裡的人,您等著看我說的對不對?”第二天到中午,果然有一隻白貓從南面爬越房屋過來,有個穿著紫衣,將頭髮束成兩角的小孩,追趕白貓,白貓又跑向南面去了。李德裕將小孩叫過來詢問年齡,小孩說:“今年七歲。”
數其所執竹,長五尺而九節。童乃宅外元從之子也。略無毫髮差謬。事無大小,皆前定矣。出《聞奇錄》。
石 雄
石雄初與康詵同為徐州帥王智興首校。王公忌二人驍勇,奏守本官,雄則許州司馬也,尋授石州刺史。有李弘約者,以石使君許下之日,曾負弘約資貨。累自窘索,後詣石州,求其本物。既入石州境,弘約遲疑,恐石怒。遇裡有神祠,祈享皆謂其靈。弘約乃虔啟於神。神祝父子俱稱神下,索紙筆,命弘約書之。又不識文字,求得村童。口占之曰:“石使君此去,當有重臣抽擢,而立武功。合為河陽鳳翔節度,復有一官失望。所以此事須祕密,不得異耳聞之。”弘約以巫祝之言,先白石君。石君相見甚悅。
尋以潞州劉從諫背叛,朝廷議欲討伐。李德裕為宰相,而亟用雄。雄奮武力,奪得天井關。後共劉振又破黑山諸蕃部落,走南單于,迎公主歸國。皆雄之效也。然是鷹犬之功,非良宰不能驅馳者。及李公以太子少保分洛,石僕射詣中書論官曰:“雄立天井關及黑山之功,以兩地之勞,更希一鎮養老。”相府曰:“僕射潞州之功,國家已酬河陽節度使,西塞之績,又拜鳳翔。在兩鎮之重,豈不為酬賞也?”
數了數小孩手裡拿的竹竿,正是五尺長的竹竿上一共有九節。小孩是宅子外面元從的兒子。杜悰的外甥所說的絲毫不差。真是事情無論大小,都是事先確定好了的。出自《聞奇錄》。
石 雄
石雄當初和康詵都是徐州大帥王智興手下的重要將領。王智興忌妒他們二人的驍勇,奏請康詵守本官,石雄則任許州司馬,不久又授予石州刺史。有個叫李弘約的,在石雄任職許州期間,曾欠了他一些財貨。他多次索要,後來前往石州,要向石雄要回自己的東西。進入石州地界後,李弘約有些遲疑,害怕石雄發怒。正好遇見一座神廟,人們都說祈禱許願靈驗。李弘約便虔誠地進廟去祈求神靈保佑。神祝父子,都自稱是神下界來了,拿來紙和筆,讓李弘約記錄下來。李弘約不認識文字,便求助於村子裡的小孩代替他寫。神靈說:“石使君這一去,一定會有大官推薦提拔,建立戰功。所以能當上河陽和鳳翔節度使,但他的更高願望得不到滿足。這件事必須保密,不能讓別人聽見。”李弘約將所記錄的巫祝的話先告訴了石雄。石雄看了很高興。
不久因為潞州的劉從諫背叛謀反,朝廷商議要進行討伐。這時李德裕為宰相,極力推薦任用石雄帶兵出征。石雄奮勇拼殺,奪下了天井關。後來又和劉振共同攻破平定了黑山諸蕃部落,並且趕跑了南單于,迎接公主回國。這些都是石雄的功勞。然而這一切武將的功勞,如果不是賢相會用人,就不能驅馳他。等到李德裕以太子少保的身份管轄洛陽的時候,已經是僕射的石雄向中書省遞交了一份公文為自己爭官說:“我石雄立下了攻破天井關和平定黑山各蕃落的大功,憑藉這兩地的功勞,更希望能得到一鎮養老。”丞相李德裕回覆他說:“僕射攻破天井關、收復潞州的功勞,國家已經酬謝你,讓你當了河陽節度使;打敗各個蕃部,平定西部邊塞的功勞,又任命你為鳳翔節度使。這鎮守兩個地區的重要職務,難道不是對你的酬謝和獎賞嗎?”
石乃復為左右統軍,不愜其望。悉如巫者之言。德裕謫潮州,有客復陳石雄神祇之驗,明其盛衰有數,稍抑其一鬱矣。出《云溪友議》。
又
會昌四年,劉稹敗。當從諫時,有一人稱:“石雄七千人至。”從諫戮之。至是石雄果七千人入潞州。出《感定錄》。
賈 島
賈島字浪仙,元和中,元、白尚輕淺,島獨變格入僻,以矯豔。雖行坐寢食,吟詠不輟。嘗跨驢張蓋,橫截天街。時秋風正厲,黃葉可掃,島忽吟曰:“落葉滿長安。”求聯句不可得,因搪突大京兆劉棲楚,被系一夕而釋之。
又嘗遇武宗皇帝於定水精舍,島尤肆侮慢,上訝之。他日有中旨,令與一官謫去,特授長江縣尉,稍遷普州司倉而終。出《摭言》。
崔 潔
太府卿崔公名潔在長安,與進士陳彤同往街西尋親故。陳君有他見知,崔公不信。將出,陳君曰:“當與足下於裴令公亭飧鱠。”崔公不信之,笑不應。過天門街,偶逢賣魚甚鮮。崔公都忘陳君之言,曰:“此去亦是閒人事,何如吃鱠。”遂令從者取錢買魚,得十斤。曰:“何處去得?”左右曰:“裴令公亭子甚近。”乃先遣人計會,及升亭下馬,方悟陳君之說,
於是石雄仍為兩個地區軍隊的統帥,沒有滿足他更高的願望。這些都和巫祝當初說的一樣。後來李德裕貶官到潮州,有人對他講了石雄應驗神靈的事,李德裕明白一個人的興盛和衰敗都是命中註定的,便稍稍減輕了自己抑鬱的心情。出自《云溪友議》。
又
唐武宗會昌四年,劉稹叛亂失敗。他叔叔劉從諫還活著時,有一個人說:“石雄帶領七千人殺過來了。”劉從諫將這個人殺了。以後石雄果然率領七千人殺進潞州。出自《感定錄》。
賈 島
賈島,字浪仙,唐憲宗元和年間,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崇尚淺淡詩風,賈島則獨獨將詩的格調入冷僻,以矯正浮豔的詩風。不論是行走坐臥還是吃飯,他都吟詠不停。曾經有一次,他騎著驢、打著傘橫穿京城的街道。當時秋風勁吹,黃葉鋪地,賈島忽然吟出一句詩來:“落葉滿長安。”因為急切中想不出相對應的下一句來,於是衝撞了大京兆尹劉棲楚,被抓起來關了一宿才放出來。
還有一次,他在定水精舍碰到了武宗皇帝,賈島十分放縱輕慢,武宗皇帝非常驚訝。不久宮中下旨,令與他一官降職,特任他為長江縣尉,隨後改任普州司倉,死在任上。出自《摭言》。
崔 潔
太府卿崔潔在長安和進士陳彤一起去街西尋訪親友。陳彤有預知事物的本領,崔潔不相信。臨出發的時候,陳彤說:“我和您將在裴令公亭吃魚。”崔潔不信,笑著不說話。走到天門街的時候,偶然碰到一個賣魚的,所賣的魚非常新鮮。崔潔忘了陳彤說過的話,對陳彤說:“咱們去街西邊也是閒人閒事,不如吃魚吧。”於是就叫隨從拿錢買了十斤魚。然後說:“去什麼地方吃魚?”隨行的人說:“裴令公亭離這兒很近。”於是先派人去安排,等到了裴令公亭前下馬的時候,崔潔才想起陳彤所說過的話,
崔公大驚曰:“何處得人斫鱠?”陳君曰:“但假刀砧之類。當有第一部樂人來。”
俄頃,紫衣三四人,至亭子游看。一人見魚曰:“極是珍鮮!二君莫欲作鱠否?某善此藝,與郎君設手。”詰之,乃梨園第一部樂徒也。餘者悉去,此人遂解衣操刀,極能敏妙。鱠將辦,陳君曰:“此鱠與崔兄飧,紫衣不得鱠也。”既畢,忽有使人呼曰:“駕幸龍首池,喚第一部音聲。”切者攜衫帶,望門而走,亦不暇言別。崔公甚嘆異之。
兩人既飧,陳君又曰:“少頃,有東南三千里外九品官來此,得半碗清羹吃。”語未訖,延陵縣尉李耿至。將赴任,與崔公中外親舊,探知在裴令公亭子,故來告辭,方吃食羹次。崔公曰:“有鱠否?”左右報已盡,只有清羹少許。公大笑曰:“令取來,與少府啜。”乃吃清羹半碗而去。延陵尉乃九品官也。食物之微,冥路已定,況大者乎?出《逸史》。
大吃一驚說:“上哪兒去找人殺魚啊?”陳彤說:“只要借來菜刀和砧板就行。當有幾個歌舞藝人來。”
不一會兒,有三四個身穿紫色衣服的人來到裴令公亭遊覽。一個人看到魚說:“真是新鮮極了!您二位莫不是想做魚吃嗎?我精通這門技藝,替你們動手吧。”經過詢問,知道他們是梨園第一部樂器演奏人。其他的幾個人全部走了以後,這個人便脫了衣衫操起刀來,極其敏捷熟練。快要做好的時候,陳彤說:“這魚我和崔兄吃,這個紫衣人吃不著。”魚剛做好,忽然有個送信的人喊:“皇帝到龍首池了,要叫第一部演奏!”做魚的那個紫衣人拿起衣服,望門而跑,連告別也顧不上。崔潔深感驚異。
兩個人吃完魚,陳彤又說:“一會兒,有一個東南方向三千里地以外的九品官來這裡,能喝上半碗魚湯。”話還沒說完,延陵縣的縣尉李耿來了。他要去赴任,因為和崔潔是姑表親戚,打聽到崔潔在裴令公亭,特意趕來辭行,剛趕上他們喝魚湯。崔潔問:“還有魚肉嗎?”左右的人報告說已經吃完了,只剩下一點魚湯。崔潔哈哈大笑著說:“快拿來,給縣尉喝。”於是李耿喝了半碗魚湯走了。延陵縣尉只是個九品官。吃東西這點小事,都是命中註定的,更何況比他大的事呢!出自《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