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
竹永通 宜城民 韋慶植 趙 太 李 信
謝 氏 王 珍 王會師 解奉先 童安玗
劉自然 李明府 劉鑰匙 上 公 施 汴
公乘通 僧審言
竹永通
隋幷州盂縣竹永通,曾貸寺家粟六十石,年久不還。索之,雲:“還訖。”遂於佛堂誓言云:“若實未還,當與寺家作牛。”此人死後,寺家生一黃犢,足有白文,後漸分明,乃是竹永通字。鄉人漸知,觀者日數千。此家已知,遂用粟百石,於寺贖牛,別立一屋,事之如生。仍為造像寫經,月餘遂死。出《異錄》。
宜城民
隋大業八年,宜州城東南里民姓皇甫,其家兄弟四人,大兄小弟,並皆勤事生業。其第二弟名遷,交遊惡友,不事
竹永通
隋朝時幷州盂縣有個叫竹永通的人,曾經向寺院裡借了六十石糧食,許多年不還。寺院向他討糧,他卻說:“已經還了。”於是就在佛堂前發誓說:“我如果當真沒有償還,那麼,我來生當給寺院做牛。”這個人死了以後,寺院裡的一頭母牛生下了一頭黃色的小牛犢,這頭小牛犢的腳上有白色的花文,後來漸漸看清楚了,原來卻是“竹永通”三個字。這件事漸漸地被鄉里的人知道了,每天都有好幾千人來看這頭小牛犢。竹永通家裡的人也知道了這件事,就用一百石糧食把這頭牛犢買了回來,另外蓋了一間房子,就像竹永通活著一樣,精心地餵養這頭牛犢。又造佛像,寫經文,給竹永通祈禱免罪,結果一個多月後,這頭牛犢就死了。出自《異錄》。
宜城民
隋朝大業八年,宜州城東南皇甫家,有弟兄四個,兄長小弟都勤勞持家。只有名叫遷的老二,結交了一幫狐朋狗友,不從事
生活。母嘗取錢,欲令市買,且置床上。母向舍後,遷從外來,入堂不見人,便偷錢去。母還,覓錢不得,遂勘合家良賤,並雲不知。母怒,悉加鞭捶,大小皆怨。至後年遷亡,其家豬生一㹠子,八月社至,賣與遠村社家。遂託夢於婦曰:“我是汝夫,為盜取婆錢,枉及閤家,浪受楚拷。今我作豬來償債,將賣與社家,縛我欲殺。汝是我婦,何忍不語男女贖我!”婦初夢,忽寤,仍未信之。復眠,其夢如初,因起報姑。姑曰:“吾夢亦如之。”遲明,令兄齎錢詣社官,收贖之,後二年方死。長安弘法寺靜琳師,是遷之鄰里,親見其豬,嘗話其事焉。出《法苑珠林》。
韋慶植
唐貞觀中,魏王府長史韋慶植有女先亡,韋夫婦痛惜之。後二年,慶植將聚親賓客,備食,家人買得羊。未殺,夜,慶植妻夢見亡女,著青練裙白衫,頭髮上有一雙玉釵,是平生所服者,來見母,涕泣言:“昔常用物,不語父母,坐此業報,今受羊身,來償父母命。明旦當見殺,青羊白頭者是,特願慈恩,垂乞性命。”母驚寤,旦而自往觀,果有青羊,
生產經營活動。有一次,他的母親拿出錢來,想叫人去集市上買些東西,先將錢放在了床上。母親這時去了後院,遷從外面回來,進屋後看見沒有人在屋,就把錢偷走了。母親回來後,找不到錢,就把全家人都召集起來查問,大家都說不知道。母親非常生氣,就把大家狠狠地鞭打了一頓,全家大小都怨氣沖天。到了後年遷死了,他們家養的一頭母豬產下了一頭豬崽,八月的社日到了,家人就將這頭豬崽賣給了遠村的一個社官。就在這天晚上,遷給他的妻子託夢說:“我是你的丈夫,因為偷了母親的錢,使全家人都跟著受了冤枉,捱了鞭打。現在我託生為豬來償還這筆債,可是你們卻把我賣到了社官家裡,明日社日,他會把我捆綁起來,殺了我用來祭祀。你是我的妻子,怎麼忍心不告訴家裡人把我贖回來!”他的妻子起初做這個夢,忽然被嚇醒了,但依然不信。又睡著了,接著又做了相同的夢,因此就起來告訴了婆婆。婆婆說:“我也做了相同的夢。”天還沒亮,婆婆就叫遷的哥哥拿著錢到社官家裡,把賣出去的豬又買了回來,事情發生後兩年那頭豬才死。長安弘法寺靜琳師父,是皇甫遷的鄰居,親眼看過那頭豬,曾經說起這件事。出自《法苑珠林》。
韋慶植
唐朝貞觀年間,魏王府長史韋慶植有個女兒死了,韋慶植夫婦二人非常悲痛惋惜。兩年後,韋慶植要把親朋好友請到家裡做客,準備飯菜時,手下的人買了些羊。羊還沒殺,夜裡,韋慶植的妻子夢見了死去的女兒,她穿著青色的絹裙和潔白的上衣,頭髮上戴著一雙玉釵,均是她平生用的東西,見到母親,她哭泣著說:“女兒活著的時候,使用家裡的東西,沒有跟父母說就偷著拿走了,所以遭了這樣的報應,現在我變成了羊,來償還父母的債。明天天亮我就要被殺掉了,那隻青色身子白頭的羊就是我,今天特來向母親請求,希望母親能慈悲、開恩,可憐女兒,救我一命。”母親吃驚地醒來,天亮就親自去看那隻羊,果然有一頭青羊,
項膊皆白,頭側有兩條白,相當如玉釵形。母對之悲泣,止家人勿殺,待慶植至,放送之。俄而植至催食,廚人白言:“夫人不許殺青羊。”植怒,即令殺之。宰夫懸羊欲殺,賓客數人已至,乃見懸一女子,容貌端正,訴客曰:“是韋長史女,乞救命。”客等驚愕,止宰夫。宰夫懼植怒,但見羊鳴,遂殺之。既而客坐不食,植怪問之,客具以言。慶植悲痛發病,遂不起。京下士人多知此事。出《法苑珠林》。
趙 太
唐長安市裡風俗,每歲至元日已後,遞飲食相邀,號為傳坐。東市筆生趙太,次當設之。有客先到,向後,見其碓上有童女,年十三四,著青衫白帽,以急索繫頸,屬於碓柱,泣淚謂客曰:“我主人女也,往年未死時,盜父母錢,欲買脂粉,未及而死。其錢今在舍廚內西北角壁中,然我未用,既以盜之,坐此得罪,今當償父母命。”言畢,化為青羊白頭。客驚告主人,主人問其形貌,乃是小女,死已二年矣。於廚壁取得錢,似久安處。於是送羊僧寺,合門不復食肉。出《法苑珠林》。
脖子往上以及上肢近肩之處全是白色的毛,頭的兩邊還有兩條白道,和玉釵的形狀相類似。母親對著那隻羊悲痛地哭了,並阻止家人,命令他們不要殺那隻羊,等著韋慶植回來說明情由,好把這隻羊放了。不一會兒,慶植就來了,催著廚師趕快準備好飯菜,廚師告訴他說:“夫人不允許殺那隻青羊。”慶植大怒,就命令屠夫趕緊把羊殺了。屠夫就把羊吊了起來準備宰殺,這時有幾位賓客已經到了,他們看見吊著的是一個女子,這女子長得很端正,向客人訴說:“我是韋長史的女兒,乞求你們救我一命。”客人們都十分驚訝,制止屠夫。可是屠夫害怕慶植髮怒,而且屠夫只聽見羊的叫聲,並沒有聽見羊說什麼話,於是就把羊殺死了。過了一會兒,飯菜都擺在了桌上,可是賓客們坐在那裡誰都不吃,慶植非常奇怪,賓客們就把剛才的事全都說了。慶植聽後悲痛欲絕,就得了重病,一病就病死了。京城裡的士大夫不少人都知道這件事。出自《法苑珠林》。
趙 太
在唐朝長安有一種風俗,每年正月初一以後,親朋們都要輪流請客,人們把這種習俗叫作傳坐。東市有個以書寫為業的人叫趙太,這次輪到他設宴請客了。有的客人先到了,向後看,看到石臼上有一個小女孩,年紀有十三四歲,穿著青色的上衣,戴著白色的帽子,用一條繩子緊緊地勒著脖子,綁在石臼的架柱子上,哭泣著對來客說:“我是這家主人的女兒,過去沒死的時候,偷了父母的錢,想要買脂粉,還沒來得及買就死了。那錢現在還在我家廚房裡西北角的牆壁中,雖然我沒有花,可是我已經是把錢偷了出來,做了這種事,就有罪,現在就應當償還父母的這筆債。”說完,就變成了一隻白頭的青羊。客人很驚訝,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主人,主人問清楚了那女童的模樣,發現正是自己的女兒,她已經死了兩年了。主人又在廚房的牆壁中找到了錢,像是放在那裡很長時間了。於是主人就把羊送到了寺院裡,全家人從此也不再吃肉了。出自《法苑珠林》。
李 信
唐居士李信者,幷州文水縣之太平里人也,身為隆政府衛士。至顯慶年冬,隨例往朔州赴審,乘赤草馬一匹,並將草駒。是時歲晚凝陰,風雪嚴厚,行十數裡,馬遂不進。信以程期逼促,撾之數十下,馬遂作人語,語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平避汝父,將石餘米與女,故獲此報,此駒即是汝妹也。以力償債向了,汝復何苦敦逼如是!”信聞之,驚愕流涕,不能自勝。乃拜謝之,躬弛鞍轡,謂曰:“若是信母,當自行歸家。”馬遂前行,信負鞍轡,隨之至家。信兄弟等見之,悲哀相對,別為廠櫪養飼,有同事母,屈僧營齋,合門莫不精進。鄉閭道俗,鹹嘆異之。時工部侍郎孫無隱、岐州司法張金庭為丁艱在家,聞而奇之,故就信家顧訪,見馬猶在,問其由委,並如所傳。出《冥報拾遺》。
謝 氏
唐雍州萬年縣閻村,即灞渭之間也,有婦女謝,適周縣元氏,有女適回龍村人來阿照。謝氏永徽末亡,龍朔元年八月,託夢於來氏女曰:“我生時酤酒,小作升,乃取價太多,量酒復少,今坐此罪,子北山下人家為牛。近被賣與法界寺夏侯師,今將我向城南耕稻田,非常辛苦。”及寤,其女涕泣為阿照言之。至二年正月,有法界寺尼至阿照村,女乃問尼,尼報雲:“有夏侯師是實。”女即就寺訪之,雲:“近
李 信
唐朝有個居士叫李信,他是幷州文水縣太平裡的人,在隆政府擔任衛士。到了顯慶年的冬天,按舊例去朔州赴審,他騎了一匹紅色的馬,還帶著它的小馬駒。這時正是年末,陰雲蔽日,風大雪厚,天寒地凍,走了十多里路,馬就不能走了。李信因為時間緊迫,就連打了這匹馬幾十下,馬就像人似的說起話來,馬告訴李信說:“我是你的母親,因生前揹著你父親,把一石多米給了女兒,所以得到了這樣的報應,這個小馬駒就是你的妹妹。我們憑著力氣來償還過去的債,你又何苦這樣逼迫我們!”李信聽了這些話,驚訝地流下了眼淚,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下拜謝罪,並放鬆了鞍轡,對馬說:“如果是我的母親,就應當自己回家。”馬於是就向前走,李信揹著鞍轡,跟著馬到了家裡。李信的兄弟們看見了馬,都悲痛哀傷地互相看著,並另外蓋了一個寬敞的馬棚把馬飼養起來,就像侍奉母親一樣對待這匹馬,他們又請來和尚燒香唸佛,大搞齋戒,全家沒有一個不精誠向佛的。鄉里的僧徒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都非常感嘆。這時工部侍郎孫無隱和岐州司法張金庭都因為父母亡故在家裡服喪,聽說了這事都感到奇怪,所以就去李信家看望訪問,看見那馬還在,並問李信事情的經過,就像人們傳說的一樣。出自《冥報拾遺》。
謝 氏
唐朝雍州萬年縣閻村,在灞水和渭水之間,村裡有個婦女姓謝,嫁到了周縣姓元的人家,她的女兒嫁給了回龍村的來阿照。謝氏在永徽末年死了,龍朔元年的八月,她託夢對女兒來氏說:“我活著的時候賣酒,將量酒器做小,收人家的錢太多,給的酒太少,現在我因此判了罪,在北山下的一人家裡託生為牛。最近又被賣給了法界寺夏侯師,他把我帶到城南耕種稻田,非常辛苦。”醒後,謝氏的女兒就哭泣著對丈夫阿照說了這件事。第二年正月,法界寺的尼姑來到阿照的村子,女兒問尼姑,尼姑說:“法界寺確實有個夏侯師。”女兒就去寺裡探訪,夏侯師說:“最近
於北山下買得一牛,見在城南耕地。”其女涕泣求請,寺尼乃遣人送其女就之。此牛平常唯一人禁制,若遇餘人,必陸梁牴觸。見其女至,乃舐其遍體,又流淚焉。女即是就夏侯師贖之,乃隨其女去。今現在阿照家養飼,女常為阿孃承奉不闕。京師王侯妃媵,多令召視,競施財物。出《冥報記》。
王 珍
唐定州安嘉縣人王珍,能金銀作。曾與寺家造功德,得絹五百匹,同作人私費十匹,王珍不知。此人死。后王家有禮事,買羊未殺間,其羊頻跪無數,珍已怪之。夜繫於柱,珍將寢,有人扣房門甚急,看之無所見。珍復臥,又聞之,起看還無所見。怪之,遂開門臥,未睡,見一人云:“昔日與公同作功德,偷十匹絹私用,公竟不知,今已作羊,公將殺之,叩頭乞命。”再三懇苦,言訖,出房門,即變作羊。王珍妹於別所,見此人叩頭,一如珍所見,遂放羊作長生,珍及妹家即斷食肉。珍以咸亨五年,入海運,船上無菜,人皆食肉,珍不食,唯餐空飯而已。出《廣古今五行記》。
王會師
唐京都西市北店,有王會師者,母亡,服制已畢,其家乃產一青黃牝狗。會師妻為其盜食,乃以杖擊之數下,
在北山下一戶人家那裡買到了一頭牛,現在正在城南耕地。”謝氏的女兒哭著請求要去看看,寺中的尼姑就派人把她送到了城南的地裡。這頭牛平常只有一個人能馴服它,如果遇見別的人,一定反抗衝撞亂蹦亂跳。但是看見女兒來了,就用舌頭遍舐她的全身,並且還流下了眼淚。謝氏的女兒向夏侯師買回了那頭牛,牛就跟著女兒回去了。現在牛在阿照的家裡飼養著,謝氏的女兒侍奉這個變成了牛的母親也十分盡心,沒有差錯。京師裡的王侯嬪妃,達官貴人常常叫人將她召來看一看,競相施捨財物給予幫助。出自《冥報記》。
王 珍
唐朝定州安嘉縣有個叫王珍的人,他能做金銀活計。他曾經給寺院裡做事情,得到了五百匹的絹,和他一起做活的人私自用了十匹,王珍卻不知道。這個人死了。後來王珍家裡要辦事情,就買了一隻羊準備待客,還沒等殺,那羊見了王珍就連連下跪,王珍感到非常奇怪。晚上把它綁在柱子上,王珍正準備睡覺,就聽見有急促的叩門聲,開門卻又什麼也沒有。王珍又重新躺下,又聽到有叩門的聲音,起來一看,還是什麼也沒有看見。王珍感到很奇怪,就把門開著躺下了,還沒睡,就看見一人說:“過去我和你在寺院裡一起做活,偷了十匹絹自己用了,你卻不知道,現在我已經託生為一隻羊,你就要殺了我來款待客人,我向你磕頭請求饒命。”再三苦苦地懇求,說完就走出了房門,立刻變成了羊。王珍的妹妹住在別的屋子裡,也看見這個人磕頭懇求,就像王珍所看見的那樣,之後他們就把羊放了生,從此王珍和妹妹都不吃肉了。王珍在咸亨五年,入海運輸,船上沒有菜吃,人們都吃肉,王珍卻不吃,只吃白飯。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王會師
唐朝京都西市北店的王會師,母親死了,喪期已完,家裡出生一條青黃色小母狗。會師的妻子因小狗偷吃,杖打了它幾下,
狗遂作人語曰:“我是汝姑,新婦杖我大錯。我為嚴酷家人過甚,遂得此報。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會聞而涕泣,抱以歸家,而復還去,凡經四五。會師見其意正,乃於市北己店大牆後,作小舍安置,每日送食。市人及行客就觀者極眾,投餅與者,不可勝數。此犬恆不離此舍,過齋時即不食。經一二歲,莫知所之。出《法苑珠林》。
解奉先
洛陽畫工解奉先為嗣江王家畫像壁,未畢而逃。及見擒,乃妄雲:“功直已相當。”因於像前誓曰:“若負心者,願死為汝家牛。”歲餘,奉先卒,卒後,王家牸牛產一騂犢,有白毛於背,曰“解奉先”。觀者日夕如市焉。出《國史纂異》。
童安玗
唐大中末,信州貴溪縣乳口鎮有童安玗者,鄉里富人也。初甚貧窶,與同里人郭珙相善,珙嘗假借錢六七萬,即以經販,安玗後遂豐富。及珙徵所借錢,安玗拒諱之。珙焚香告天曰:“童安玗背惠忘義,借錢不還,儻神理難誣,願安玗死後作牛,以償某。”詞甚懇苦,安玗亦紿言曰:“某若實負郭珙錢,願死作一白牛,以償珙債。”未逾月,安玗死。
小狗於是開口說人話:“我是你的婆婆,你這新媳婦用木杖打我是大錯特錯。我因為嚴厲殘酷,虐待家人特別過火,才得到這樣的報應。現在既然被你所打,留在你家我很羞愧。”說完就走了。會師聽說了這件事後,痛哭流涕,他把小狗抱回了家,可是小狗又走了,就這樣反反覆覆共有四五次。會師看那狗一定要離開這裡,就在市北自己開的店鋪的大牆後面,造了個小屋,把小狗安放到了那裡,每天都給小狗送飯吃。市裡的人以及路過的人,去觀看的特別多,給狗扔餅吃的人數也數不盡。這條狗卻總也不離開這個小屋,每當齋戒之日,它就不吃東西。就這樣經過了一二年的時間,後來沒有人知道這條狗去哪裡了。出自《法苑珠林》。
解奉先
洛陽有個畫工叫解奉先,他給嗣江王家畫壁像,沒有畫完就逃走了。等被抓住了,他卻胡亂說:“作工的工時和你給的工錢正合適。”於是就在像前發誓說:“我如果違背良心,死後願做你家的牛。”一年多時間,奉先就死了,他死後,王家的母牛就產下了一頭紅色的小牛,小牛背上還長有白毛,白毛是“解奉先”的字形。觀看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出自《國史纂異》。
童安玗
唐宣宗大中末年,信州貴溪縣的乳口鎮有一個叫童安玗的人,是鄉里的有錢人。童安玗起初很貧困,因為和同鄉人郭珙要好,郭珙曾經借給他六七萬錢,他就用這些錢作為初始資金來經營販賣,之後就漸漸富裕起來。可是等到郭珙向他討要所借的那筆錢的時候,安玗不承認,拒絕給郭珙錢。郭珙氣憤地燒香對天禱告說:“童安玗忘恩負義,借錢不還,倘若上天有靈,希望在安玗死後把他變成牛,來償還我的債。”言詞特別虔誠懇切,安玗也用欺詐的言辭說:“我如果真的如郭珙所言欠他的錢,願死後變成一頭白牛來償還郭珙的債。”沒過一個月,安玗就死了。
死後半年,珙家牸牛,生一白牯犢,左肋有黑毛,作字曰“童安玗”,歷歷然。遠邇聞之,觀者雲集。珙遣人告報安玗妻,玗妻子並親屬等往視之,大以為恥,厚納金帛,請收贖之。郭珙憤其欺負,終不允許,以牛母並犢,別欄喂飼。安玗家率童僕,持白梃劫取。珙多置人守禦,竟不能獲。出《報應錄》。
劉自然
唐天祐中,秦州有劉自然者,主管義軍桉。因連帥李繼宗點鄉兵捍蜀,成紀縣百姓黃知感者,妻有美髮,自然欲之,謂知感曰:“能致妻發,即免是行。”知感之妻曰:“我以弱質託於君,發有再生,人死永訣矣。君若南征不返,我有美髮何為焉?”言訖,攬發剪之。知感深懷痛愍,既迫於差點,遂獻於劉。知感竟亦不免繇戍,尋歿於金沙之陣,黃妻晝夜禱天號訴。是歲,自然亦亡。後黃家牝驢,忽產一駒,左脅下有字,雲“劉自然”。邑人傳之,遂達於郡守。郡守召其妻子識認,劉自然長子曰:“某父平生好飲酒食肉,若能飲啖,即是某父也。”驢遂飲酒數升,啖肉數臠,食畢,奮迅長鳴,淚下數行。劉子請備百千贖之,黃妻不納,日加鞭捶,曰:“猶足以報吾夫也。”後經喪亂,不知所終,劉子竟慚憾而死。出《儆戒錄》。
他死後半年,郭珙家的母牛產下一頭白色的小公牛,小牛的左肋下長著黑色的毛,清楚地形成“童安玗”三字。遠近聽說後,都跑來觀看。郭珙派人告訴了安玗的妻子,他的家人及其他親戚都來看視,感到特別恥辱,願用高價買回這頭牛。郭珙記恨安玗對他的欺騙,沒有答應,還把母牛和小牛養在另一個牛欄裡。安玗家帶著僕人,拿著木棍來搶劫。郭珙安排了很多人看守抵禦,最終安玗家沒有得到這頭牛。出自《報應錄》。
劉自然
唐昭宗天佑年間,秦州有個叫劉自然的人,主管義軍案卷文書。連帥李繼宗要招集鄉兵保衛蜀地,成紀縣的老百姓,有個叫黃知感的,他的妻子長了一頭的秀髮,劉自然想要它,他對黃知感說:“如果你能把妻子的頭髮拿來,我就免除你的兵役。”知感將此事告訴了妻子,他的妻子說:“我把自己微弱的身體都託付給你了,頭髮剪去還可以長出來,人如果死了,就永遠不能再見了。你如果去南邊打仗不能回來,我的頭髮再秀美又有什麼用呢?”說完,就攬起頭髮用剪刀把頭髮剪了下來。知感心裡十分的痛悔和憂愁,又被徵兵所逼迫,就只好將頭髮獻給了劉自然。但是知感最終也沒有被免除徵召,不久就在金沙之戰中死去了,他的妻子晝夜對著上天禱告,號哭著向蒼天訴說此事。這一年,劉自然也死了。後來黃家的一頭母驢生下了一隻驢駒,左肋下寫著字,是“劉自然”。城裡的人們把這件事傳揚開去,於是被郡守知道了。郡守就把劉自然的妻子和孩子叫來辨認,劉自然的大兒子說:“我父親一生喜歡喝酒吃肉,如果它能夠飲酒吃肉,就是我的父親。”郡守讓人搬來了酒肉,結果那驢駒喝了好幾升酒,吃了好多塊肉,吃完,就興奮得鳴叫起來,然後又流下了幾行眼淚。劉自然的兒子準備了百千錢請求買回這頭小驢,但黃知感的妻子卻不接受這個請求,並且每天用鞭子抽打它,說:“這足可以給我丈夫報仇了。”後來經過喪亂,就不知道這頭驢的下落了,劉自然的兒子最終因慚愧遺憾而死。出自《儆戒錄》。
李明府
唐前火井縣令李明府,經過本縣,館於押司錄事私第。主人將設酒饌,欲刲一白羊,方有胎。其夜李明府夢一素衣婦人將二子拜明府乞命,詞甚哀切,李不測其由,雲:“某不曾殺人。”婦人哀祈不已。李睡覺,思惟無端倪,又寢,復夢前婦人乞命,稱“某命在須臾,忍不救也”。李竟不諭其意,但驚怛不已。再寢,又夢前婦人曰:“長官終不能相救,某已死訖,然亦償債了。某前身即押司錄事妻,有女僕方妊,身懷二子,時某嫉妒,因笞殺之,紿夫雲:‘女僕盜金釵並盒子,拷訊致斃。’今獲此報,然已還其冤債。其金釵並盒子,在堂西拱枓內。為某告於主人,請不食其肉,為作功德。”李驚起,召主人詰曰:“君刲一白羊耶?有雙羔否?”曰:“是。”具話夜來之夢,更嘆異。及尋拱枓內,果得二物。乃取羊埋之,為作功德追薦焉。出《報應錄》。
劉鑰匙
隴右水門村有店人曰劉鑰匙者,不記其名。以舉債為家,業累千金,能於規求,善聚難得之貨,取民間資財,如秉鑰匙,開人箱篋帑藏,盜其珠珍不異也,故有“鑰匙”之號。鄰家有殷富者,為鑰匙所餌,放債與之,積年不問。忽一日,執券而算之,即倍數極廣。既償之未畢,即以年系利,
李明府
唐朝前火井縣令李明府,經過本縣,住在押司錄事的私宅裡。主人準備拿酒食招待他,想要殺一頭白羊,這頭羊正懷著胎。那天晚上,李明府就夢見了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婦女帶著兩個小孩,跪拜在他的面前請求救命,說得非常悲哀懇切,李明府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說:“我不曾殺過人。”那個婦人仍然苦苦地哀求。李明府從夢中醒來,想了一想,沒有頭緒,就又睡著了,接著又夢見了那個婦人乞求救命,並說“我馬上就要死了,你怎麼忍心不救我”。李明府最終不明白她的意思,只是驚怕悲苦得不得了。接著就又睡著了,又夢見那個婦人說:“長官,你最終不能救我了,我已經死了,這樣也算我償還欠債了。我的前身是押司錄事的妻子,有個女僕人有了孕,是雙胎,當時我很嫉妒她,就用竹板子把她打死了,我欺騙丈夫說:‘女僕人偷了金釵和盒子,我拷打訊問她,將她打死了。’現在我得到了這樣的報應,也算還清了她的冤枉債。那金釵和盒子在堂西的拱枓裡。替我告訴主人,請求他不要吃我的肉,這也算是很大的功德。”李明府被嚇醒了,把主人叫來追問說:“你殺了一隻白羊嗎?它是不是懷了兩個羊羔?”主人說:“是。”李明府把晚上做的夢全都告訴了主人,大家都感嘆此事奇異。等到拱枓裡一找,果然在那裡找到了金釵和盒子。於是就把羊給埋掉了,並誦經為其超度。出自《報應錄》。
劉鑰匙
隴右水門村,有個開店的人叫劉鑰匙,不記得他的名字了。他以放高利貸為業,積累千金,很能鑽營,善於聚集難得的貨物,搜取民間的資財,就像拿著鑰匙打開人家的箱子和錢匣,盜取珠寶珍品一樣,所以就有了“鑰匙”的稱號。他的鄰居中有個很有錢的人,被劉鑰匙所迷惑,就借了他的錢,多少年來他也不提起這件事。忽然有一天,鑰匙拿著借債的憑據向此人討債,結果比原來借的錢數增加了好幾倍。一時還不完就以年計算利息,
略無期限,遂至資財物產,俱歸鑰匙,負債者怨之不已。後鑰匙死,彼家生一犢,有鑰匙姓名,在肷肋之間,如毫墨書出。乃為債家鞭棰使役,無完膚。鑰匙妻男廣,以重貨購贖之,置於堂室之內,事之如生。及斃,則棺斂葬之於野。蓋與劉自然之事彷彿矣,此則報應之道,其不誣矣。出《玉堂閒話》。
上 公
宜春郡東安仁鎮有齊覺寺,寺有一老僧,年九十餘,門人弟子有一二世者,彼俗皆只呼為“上公”,不記其法名也。其寺常住莊田,孳畜甚多。上公偶一夜,夢見一老姥,衣青布之衣,拜辭而去,雲:“只欠寺內錢八百。”上公覺而異之,遂自取筆書於寢壁,同住僧徒亦無有知之者。不三五日後,常住有老牸牛一頭,無故而死,主事僧於街市鬻之,只酬錢八百。如是數處,不移前價。主事僧具白上公雲:“常住牛死,欲貨之,屠都數輩,皆酬價八百。”上公嘆曰:“償債足矣。”遂令主事僧入寢所,讀壁上所題處,無不嗟嘆。出《玉堂閒話》。
施 汴
廬州營田吏施汴,嘗恃勢奪民田數十頃,其主退為其耕夫,不能自理。數年,汴卒。其田主家生一牛,腹下有白毛,方數寸,既長,稍斑駁,不逾年,成“施汴”字,點畫無缺。
無限期地繼續盤剝,終於把所有的資財和物產都歸給了劉鑰匙,借債的人怨恨得不得了。後來劉鑰匙死了,借債那家養的母牛生下了一個牛犢,在膁骨和肋骨之間有劉鑰匙的姓名,就像用筆墨寫上的一樣。它被債家鞭打使役,都沒有完整的皮膚。鑰匙的妻子和兒子劉廣,重金把它買了回來,放在屋裡,像劉鑰匙活著那樣精心地餵養著。等到死了,就裝進棺材埋葬在荒野之中。這個故事和劉自然的故事差不多,這種因果報應的道理,絕不是瞎說。出自《玉堂閒話》。
上 公
宜春郡東安仁鎮有座齊覺寺,寺內有個老和尚已經九十多歲了,他的門人弟子有一兩代,因此不管是僧家還是俗家,都稱呼他是“上公”,不記得他的法名了。寺院在常住有莊田,繁殖了不少牲畜。上公有一天晚上夢見了一個老太婆,穿著青布的衣服,向他拜了一拜,就告辭而去了,臨走還說:“只欠寺院八百錢。”上公醒來,認為此事很奇怪,就拿起筆把這件事寫在臥室的牆壁上,和他住在一起的徒弟們,都不知道這件事。沒過三五天,常住莊田有一頭老母牛不知什麼原因死了,管事的和尚就到街上把它賣了,買主只給八百錢。去了好多地方,都給這個價錢。管事的和尚將此事回報給上公說:“常住的牛死了,想把它賣掉,幾位屠戶全都只給八百錢。”上公嘆息說:“償還了欠債就足夠了。”於是就叫管事的和尚進到他的臥室,讀了他在牆壁上所寫的字,沒有人不感嘆萬分。出自《玉堂閒話》。
施 汴
廬州營田吏施汴,橫行鄉里,曾經依仗勢力奪取老百姓的田地好幾十頃,田主生活沒有著落,只好給他當耕夫,無處為自己申訴。過了幾年施汴死了。那田主家裡的母牛生下的一頭小牛,肚子底下長著白毛,有幾寸見方,等長大以後就出現了雜色的毛,不到一年的時間,竟變成了“施汴”兩個字,一筆都不缺。
道士邵修默親見之。出《稽神錄》。
公乘通
渚宮有民公乘通者,平生隱匿,人或難知。死後,湖南民家生一黑驢駒,白毛作“荊南公乘通”字。其子孫聞之懷恥,竟不能尋贖,江陵人皆知之。出《北夢瑣言》。
僧審言
雲頂山慈雲寺,四方歸輳,供食者甚厚。寺主僧審言,性貪鄙,欺隱本寺施財,飲酒食肉,畜養妻子,無所不為。僧眾稍孤潔者,必遭凌辱。一旦疾篤,自言見空中繩懸一石臼,有鼠齧之,繩斷,正中其心,大叫氣絕。久而復甦,如此數十度,方卒。逾年,寺下村中牛生一犢,腹下分明有“審言”二字。出《儆戒錄》。
有個叫邵修默的道士親眼看見過。出自《稽神錄》。
公乘通
渚宮有個居民叫公乘通,一生隱藏奸邪,人們很難知道。他死了以後,湖南有一人家裡生了一頭黑色的驢駒,它身上長的白毛顯示為“荊南公乘通”幾個字。公乘通的子孫們聽說了這件事,感到非常的恥辱,可是最終沒能尋找到那頭驢駒把它買回來,江陵的人們都知道這件事。出自《北夢瑣言》。
僧審言
雲頂山有個慈雲寺,四面八方的人都到這裡進香,供奉寺院東西的人特別多。寺院裡的住持叫審言,他生性貪婪卑鄙,欺騙隱藏人們施捨給寺院的財物,每日喝酒吃肉,還娶老婆、生孩子,無所不為。和尚當中如果有稍稍孤傲和潔身自好的人,一定會遭到他的欺凌和侮辱。有一天的早晨,他突然得了重病,自己說看見空中有一條繩子,繩子上吊著一個石臼,有個老鼠咬那根繩子,繩子斷了,石臼落下正好打在他的心口上,他大叫了一聲就斷了氣。很長時間又甦醒過來,像這樣有幾十回,然後才死掉。過了一年,寺院下邊的村子裡有一頭牛,生了一個小牛犢,肚子下面清清楚楚的有“審言”兩個字。出自《儆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