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
榼頭師 唐 紹 李 生 盧叔倫女 崔無隱
榼頭師
樑有榼頭師者,極精進,梁武帝甚敬信之。後敕使喚榼頭師,帝方與人棋,欲殺一段,應聲曰:“殺卻。”使遽出而斬之。帝棋罷,曰:“喚師。”使諮曰:“曏者陛下令人殺卻,臣已殺訖。”帝嘆曰:“師臨死之時,有何所言?”使曰:“師雲:‘貧道無罪,前劫為沙彌時,以鍬剗地,誤斷一曲蟮。帝時為蟮,今此報也。’”帝流淚悔恨,亦無及焉。出《朝野僉載》。
唐 紹
唐紹幼而通悟,知生前事,歷歷備記,而未嘗言於人,雖妻子亦不知之也。後為給事中,同裡對門,有一郎中李邈者,紹休沐日,多召邈與之言笑,情好甚篤。或時為具饌,中堂偶食,中郎亦不知其所謂。其妻詰紹曰:“君有盛名,官至清近,宜慎所交。李邈非類,君亟與之狎,竊為君
榼頭師
樑朝時有個榼頭師,唸經極其精心勤奮,梁武帝非常敬佩信任他。後來就下詔派使臣叫榼頭師進見,當時武帝正和別人下棋,想要殺死對方一段棋,就信口說道:“殺卻。”使臣馬上就出去把榼頭師殺了。武帝下完棋就說:“叫榼頭師進來。”使臣回答說:“剛才陛下下令把他殺了,我已經把他殺死了。”武帝嘆息地說:“榼頭師臨死的時候,有沒有說什麼?”使臣說:“他說:‘貧道沒有罪,還是沙彌的時候,用鐵鍬鏟地,不小心斷送了一條蚯蚓的小命。武帝當是那個蚯蚓,現在就得到了這樣的報應啊。’”武帝聽後流淚悔恨,但是也已經來不及了。出自《朝野僉載》。
唐 紹
唐紹小時候就通達聰慧,知道前生的事情,而且記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卻不曾對人說過,即使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沒有知道的。後來做了給事中,同鄉對門,有一個郎中叫李邈,唐紹休閒的時候,經常召喚李邈一起談論說笑,兩個人的感情很好。有時還會備好飯食,兩人一起在中堂吃,李邈也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唐紹的妻子責備他說:“你的名聲很大,居官清貴,應當謹慎的交往。況且李邈非我族類,卻經常和他親近,我認為你這樣做
不取。”紹默然,久之曰:“非子所知,吾與李邈情好逾厚。”
唐開元初,驪山講武,紹時攝禮部尚書,玄宗援桴擊鼓,時未三合,兵部尚書郭元振遽令詔奏畢。神武赫怒,拽元振坐於纛下。張說跪奏於馬前,稱元振於社稷有保獲大功,合赦殊死。遂釋,尤恨而斬紹。先是一日,紹謂妻子曰:“吾善李邈,須死而言,今時至矣。”遂為略言之:“吾自幼即具前生事,明日講武,吾其不免。吾前世為某氏女,即笄,適灞陵王氏子為妻,姑待吾甚嚴。吾年十七,冬至先一日,姑令吾躬具主饌。比畢,吾 怠亦甚,姑又令吾縫羅裙,遲明,服以待客。吾臨燈運針,慮功之不就,夜分不息。忽一犬衝扉入房,觸燈,燈僵,油僕裙上,吾且懼且恨,因叱犬,犬走突扉,而扉反闔。犬周章卻伏床下,吾復照燭,將理裙汙,而狼籍殆遍。吾懼姑深責,且恨犬之觸燈,遂舉床,以剪刀刺犬。偶中其頸,而剪一股亦折,吾復以一股重刺之,俄而犬斃。詰朝持裙白姑,姑方責罵,而吾夫適自外至。詢其故,遂於床下引斃犬,陳於姑前,由是少解。吾年十九而卒,遂生於此身。往者斃犬,乃今之李邈也。吾明日之死,蓋緣報也,行戮者必是李邈乎?報應蓋理之常,爾無駭焉。”
及翌日講武,坐誤就戮,果李邈執刀。初一刀不殊而刀折,易刀再舉,乃絕焉。死生之報,固猶影響,至於刀折
不可取。”唐紹不說什麼,過了很長時間才說:“你有所不知,我和李邈的感情超過了一般的深度。”
唐朝開元初年,玄宗驪山舉行閱兵,唐紹當時為禮部尚書,玄宗拿起鼓槌擊鼓,當時還不到三個回合,兵部尚書郭元振驟然下令詔奏已完畢。神武大怒,拉郭元振到大旗下面問斬。張說跪在馬前上奏,說元振對國家有保護的大功,應當免除他斬首的死刑。於是就把元振給放了,玄宗氣憤未消就把唐紹斬了。這事的前一天,唐紹對妻子說:“我善待李邈的原因,必須臨死時才能說,現在時候到了。”於是就給妻子大略地說:“我從小就知道前生的事,明天講習武事,我將不能免除一死。我前世是某一家的女子,成年後嫁給了灞陵一個王姓家族的兒子為妻,婆婆對我非常的嚴厲。我十七歲那年,冬至的前一天,婆婆叫我親手準備飯食。準備好後,我苦悶疲倦得很,婆婆又叫我縫製羅裙,等到天亮,穿它來招待客人。我在燈光下縫製,擔心不能完成,半夜了也沒休息。忽然有一條狗衝開門進入了房間,碰倒了燈,燈滅,油潑到裙子上面,我又害怕又氣憤,因此就呵斥狗,那狗想從門口逃走,可是門卻反關著。狗驚恐惶懼趴在床下面,我又點上蠟燭,處理子裙子上的汙垢,而裙子上幾乎全是油汙。我害怕婆婆嚴厲地責備,又憎恨那狗碰倒了燈,於是就抬床,用剪刀刺狗。偶然刺中了狗的脖子,而剪刀的一股也斷了,我又用另一股狠狠地刺狗,不一會兒狗就死了。早晨我拿著裙子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婆婆,婆婆正要責罵我,這時我的丈夫正好從外面回來了。打聽了原因後,就從床底下把刺死的狗拖了出來,放在婆婆面前,因此婆婆才稍微地寬解。我十九歲那年就死了,死後就轉生到現在這個身體上。過去殺死的狗,就是現在的李邈。我明天就要死了,這大概是因緣報應,殺我的人一定該是李邈吧?報應是正常的道理,你不要害怕。”
等到第二天閱兵,唐紹因犯了錯被殺頭,果然是李邈執刀。第一刀時身首尚未分離就折掉了,於是換了一把刀再殺,這才砍斷了頭。死生的報應,經常傳聞不實,空泛無據,至於刀被折斷,
殺亦不異,諒明神不欺矣。《唐書》說明皇尋悔恨殺紹,以李邈行戮太疾,終身不更錄用。出《異雜篇》。
李 生
唐貞元中,有李生者,家河朔間。少有膂力,恃氣好俠,不拘細行,常與輕薄少年遊。年二十餘,方折節讀書,為歌詩,人頗稱之。累為河朔官,後至深州錄事參軍。生美風儀,善談笑,曲曉吏事,廉謹明幹。至於擊鞠飲酒,皆號為能,雅為太守所知。
時王武俊帥成德軍,恃功負眾,不顧法度,支郡守畏之側目。嘗遣其子士真巡屬郡,到深州,太守大具牛酒,所居備聲樂,宴士真。太守畏武俊,而奉士真之禮甚謹,又慮有以酒忤士真者,以故僚吏賓客,一不敢召。士真大喜,以為他郡莫能及。飲酒至夜,士真乃曰:“幸使君見待之厚,欲盡歡於今夕,豈無嘉賓?願得召之。”太守曰:“偏郡無名人,懼副大使士真時為武俊節副大使。 之威,不敢以他客奉宴席。唯錄事參軍李某,足以侍談笑。”士真曰:“但命之。”
於是召李生入,趨拜。士真目之,色甚怒,既而命坐。貌益恭,士真愈不悅,瞪顧攘腕,無向時之歡矣。太守懼,莫知所謂,顧視生,靦然而汗,不能持杯,一坐皆愕。有頃,士真叱左右,縛李某繫獄。左右即牽李袂疾去,械獄中,已而
殺法也一樣的事,料想神明不會欺騙。《唐書》上說,明皇不久就悔恨殺了唐紹,怨李邈行刑太快,終身不再錄用他。出自《異雜篇》。
李 生
唐朝貞元年間,有個叫李生的人,家住在河朔一帶。李生從小體力驚人,依仗著自己有氣力喜歡俠義,不拘謹細小的行為,常與輕佻浮薄的少年一起遊玩。二十多歲才改變了平日的行為開始讀書,他所寫的詩歌,人們都很稱讚。連續做河朔地區的官員,後遷為深州錄事參軍。李生長得風度翩翩,善於談論,懂得一些吏事,為人廉潔謹慎精明能幹。至於擊球喝酒方面,也很有才能,高雅不俗為太守所知。
當時王武俊統領成德軍,憑藉著功勞凌壓眾人,不顧忌法令制度,支郡守都害怕而不敢正眼看他。武俊曾經派他的兒子士真去屬部巡視,士真到了深州,太守準備了豐盛的酒食,而且還在他住的地方安排了樂舞,大擺宴席招待士真。因為太守害怕武俊,所以侍奉士真的禮節也就非常謹慎,太守又擔心喝酒時有觸犯士真的人,所以官吏和賓客一個都沒敢招來。士真非常高興,認為別的郡不能與此相比。酒喝到了晚上,士真就說:“非常榮幸能得到使君的優厚待遇,今天想要盡情歡樂,怎能沒有嘉賓?希望能把他們召喚來。”太守說:“偏僻的小郡沒有名人,又害怕副大使當時士真為武俊的節度副大使。 您的威風,所以不敢讓其他的賓客奉陪出席酒宴。只有一個錄事參軍李某,可以讓他陪伴侍奉您,與您一起談論說笑。”士真說:“吩咐他來。”
於是太守召喚李生進來,李生上前叩拜。士真看見他,非常的憤怒,隨後命李生坐下。這時李生的態度更加恭敬了,可是士真卻越來越不高興,他不住地瞪著李生看,捋起袖子,伸出手腕,不像之前那樣愉悅了。太守很害怕,不知道原因,看看李生,一臉愧色,滿頭大汗,連酒杯都不能端了,滿座的人都十分驚慌害怕。過了一會兒,士真呵斥身邊的人,把李生捆綁起來投入牢獄。身邊的人立刻拉著李生的袖子快速離開,押到牢獄裡,不一會兒
士真歡飲如初。迨曉宴罷,太守且驚且懼,乃潛使於獄中訊李生曰:“君貌甚恭,且未嘗言,固非忤於王君,君寧自知耶?”李生悲泣久之,乃曰:“常聞釋氏有現世之報,吾知之矣。某少貧,無以自資,由是好與俠士遊,往往掠奪里人財帛。常馳馬腰弓,往還大行道,日百餘里。一日遇一年少,鞭駿騾,負二巨囊,吾利其資,顧左右皆巖崖萬仞,而日漸曛黑,遂力排之,墮於崖下。即疾驅其騾逆旅氏,解其囊,得繒綺百餘段。自此家稍贍,因折弓矢,閉門讀書,遂仕而至此,及今凡二十七矣。昨夕君侯命與王公之宴,既入而視王公之貌,乃吾曩時所殺少年也。一拜之後,中心慚惕,自知死不朝夕,今則延頸待刃,又何言哉!為我謝君侯,幸知我深,敢以身後為託。”
有頃,士真醉悟,急召左右,往李某取其首,左右即於獄中斬其首以進,士真熟視而笑。既而又與太守大飲於郡齋,酒醉,太守因歡,乃起曰:“某不才,幸得守一郡。而副大使下察弊政,寬不加罪,為恩厚矣。昨日副大使命某召他客,屬郡僻小無客,不足奉歡宴者。竊以李某善飲酒,故請召之,而李某愚戇,不習禮法,大忤於明公,實某之罪也。今明公既已誅之,宜矣。竊有所末曉,敢以上問李某之罪為何,願得明數之,且用誡於將來也。”士真笑曰:“李生亦無罪,
士真又像當初那樣高興地喝酒了。等到天亮酒宴結束,太守又驚訝又害怕,就偷偷派人到獄中訊問李生說:“你的態度非常恭敬,並且不曾說什麼,一定不是觸犯了王君,你自己知道怎麼得罪他了嗎?”李生悲痛哭泣了很久才說:“常聽釋家說有現世之報,我今天知道了。我小時很貧窮,沒有用來生活的資財,因此喜歡結交俠士,掠奪同鄉人的財物。還常常騎著馬帶著弓奔馳,來回在大路上奔走,每天要走一百多裡。一天遇見了一個年輕人,趕著一匹好騾子,騾背上馱著兩個大口袋,我想奪取他的財物,看看左右都是萬丈山崖,而且這時天色也漸漸黑了下來,於是我就用盡全力把他推到了山崖的下邊。我把他的騾子快速趕到了一家旅館裡,打開口袋,得到了一百多段美麗漂亮的絲織品。從此家裡就漸漸地富裕了,我因此就把弓箭折斷,關起門來讀書,最後就做了官,到了現在這樣,這事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七年了。昨天晚上君侯叫我陪王公飲宴,進去以後看到王公的相貌,就是我從前殺死的那個年輕人。叩拜以後,我心裡羞愧惶恐,自知死亡就在朝夕之間,現在我就伸著脖子等待斬首,又有什麼好說的呢!替我感謝君侯,很幸運能得到君侯的知遇之恩,我敢把以後的事委託給他了。”
過了一些時候,士真酒醒了,急忙召喚身邊的人,把李生的頭取來,身邊的人就到牢獄裡斬下李生的頭,把頭獻上,士真仔細地看著李真的頭開心地笑了。接著士真又在太守起居處飲酒,酒醉,太守看他很高興,就站起來說:“我沒有什麼才能,幸運地做了一郡的太守。而副大使到下邊審察政事,又寬大我們而不給以懲罰,對我們恩情深厚。昨天副大使命我召喚其他的賓客,而我們屬於偏僻的小郡,沒有什麼賓客,這些人都不足以侍奉您盡情歡宴。我以為李生喜歡喝酒,所以就叫人把他召喚來了,可是李生這個人愚笨剛愎,不懂得禮節規矩,冒犯了您,這實在是我的罪過啊。現在您已經命人把他殺了,這是應該的。可是我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想問一問李生犯的是什麼罪,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教,好在將來作為警誡。”士真笑著說:“李生也沒有罪,
但吾一見之,遂忿然激吾心,已有戮之之意。今既殺之,吾亦不知其所以然也。君無復言。”及宴罷,太守密訊其年,則二十有七矣,蓋李生殺少年之歲,而士真生於王氏也。太守嘆異久之,因以家財厚葬李生。出《宣室志》。
盧叔倫女
長安城南,曾有僧至日中求食,偶見一女子採桑樹上,問曰:“此側近何處有信心,可乞飯者?”女子曰:“去此三四里,有王家,見設齋次,見和尚來必喜,可速去也。”僧隨所指往,果有一群僧,方就坐,甚慰。延入,齋訖,主姥異其及時至也。問之,僧具以實告,主人夫妻皆驚曰:“且與某同往,訪此女子。”遂俱去,尚在桑樹上,乃村人盧叔倫女也。見翁姥,遂趨下,棄葉籠奔走歸家,二人隨後逐之。到所居,父母亦先識之。女子入室,以床扃戶,牢不可啟。其母驚問之,曰:“某今日家內設齋,有僧雲小娘子遣來,某作此功德,不曾語人,怪小娘子知,故來視看,更非何事。”其母推戶遣出,女堅不肯出。又隨而罵之,女曰:“某不欲見此老兵老嫗,亦豈有罪過?”母曰:“鄰里翁婆省汝,因何故不出?”二人益怪異,祈請之。女忽大呼曰:“某年月日,販胡羊父子三人今何在?”二人遂趨出,不敢回顧。及去,母問之,答曰:“某前生曾販羊,從夏州來,至此翁莊宿,父子
只是我一看見他,就氣憤的心裡激怒,已經產生了要殺他的想法。現在雖然把他殺了,我也不知道原因。你不要再說了。”飲宴結束後,太守祕密地詢問了士真的年齡,是二十七歲,大概是李生殺死的那年輕人的年數,最終士真在王氏家裡出生。太守驚歎詫異了很久,用自己的錢將李生厚葬了。出自《宣室志》。
盧叔倫女
長安城的南面,曾有個和尚一到中午就出來乞飯,偶然看見了一個女子正在樹上摘桑葉,和尚上前問道:“這附近哪裡有虔誠信仰的人家可以去乞飯?”女子回答說:“離這三四里,有戶姓王的人家,他們家正辦齋宴,看見有和尚來一定很高興,你可以趕快過去。”和尚按照女子所指的方向去了,果然有一群和尚正入座就齋,非常高興。和尚被請進去,吃完了齋飯,夫妻二人對和尚能及時趕到這裡感到很奇怪。問和尚,和尚把實情全都告訴了他們,夫妻二人都很吃驚,說道:“你和我們一同前往,去找這個女子。”於是他們就一同去了,而那女子還在桑樹上面,原來是同村人盧叔倫的女兒。女子看見了那老夫婦,就從樹上下來,扔下了裝桑葉的籠子跑回家了,老夫婦跟在後面追趕她。到了那女子所住的地方,她的父母與這對老夫婦先前就認識。女子進到了屋裡,用凳子把門頂上,牢固的不可打開。女子的母親驚訝地問二人,他們說:“我們今天家裡設置齋宴,有個和尚說小娘子打發他來,我們做這種功德的事,沒有對人說過,奇怪小娘子知道此事,所以特意來看看,再沒有什麼事。”女子的母親推門叫女兒出來,女兒堅決不肯出來。母親又隨聲罵她,女子說:“我不想看見這老頭老太太,難道也有罪過?”母親說:“鄰居家的翁婆來看你,為什麼不出來?”那夫妻二人更加奇怪詫異了,請求她出來。女子忽然大聲地呼喊說:“某年某月某日,販賣胡羊的父子三人現在在什麼地方?”夫妻二人聽了女子的話趕緊走了,連頭也不敢回。等人離開以後,那女子的母親問她,女子回答說:“我前生是個賣羊的,從夏州來,到這個老頭的莊上住宿,父子
三人併為其害,劫其資貨。某前生乃與之作兒,聰黠勝人,渠甚愛念。十五患病,二十方卒,前後用醫藥,已過所劫數倍。渠又為某每歲亡日作齋,夫妻涕泣,計其淚過三兩石矣。偶因僧問乞飯處,某遂指遵之耳,亦是償債了矣。”翁姥從此更不復作齋也。出《逸史》。
崔無隱
唐元和中,博陵崔無隱言其親友曰:城南杜某者,嘗於汴州招提院,與主客僧坐語。忽有一客僧,當面鼻額間,有故刀瘢,橫斷其面。乃訊其來由,僧良久 慘而言曰:某家於樑,父母兄嫂存焉,兄每以賈販江湖之貨為業。初一年,自江南而返大梁,獲利可倍。二年往而不返,三年,乃有同行者雲兄溺於風波矣。父母嫂俱服未闋,忽有自漢南賈者至於樑,乃訪召某父姓名者。某於相國精舍,應曰唯。賈客曰:“吾得汝兄信。”某乃忻駭未言,且邀至所居,告父母,而言曰:“師之兄以江西貿折,遂浪跡於漢南,裨將憐之,白於元戎。今於漢南,雖緡鏹且盡,而衣衾似給。以卑貧所繫,是未獲省拜,故憑某以達信耳。”父母嫂悲忻泣不勝。翌日,父母遣師之漢南,以省兄。
師行可七八日,入南陽界,日晚,過一大澤中,東西路絕,目無人煙,四面陰雲且合。漸暮,遇寥落三兩家,乃欲寄宿耳。其家曰:“師胡為至此?今為信宿前有殺人者,追逐未獲,索之甚急,宿固不可也,自此而南三五里,有一招提所,
三人一齊被他害死,掠走了財物。我前生又給他家做兒子,聰明狡黠超出一般的人,他們很疼愛我。我十五歲得了重病,二十歲就死了,他們為我前前後後請醫賣藥,已經超過了他們所搶劫的財物的好幾倍。他們又為我在每年死的這天作齋,夫妻二人痛哭流涕,計算他們的眼淚也能超過三兩石了。偶然間因為有和尚向我打聽乞飯的地方,我就告訴了他,他遵從過去,這也是償還欠債啊。”那對老夫婦從此就不再作齋了。出自《逸史》。
崔無隱
唐朝元和年間,博陵有個叫崔無隱的說他親友說過:城南有個姓杜的人,曾經在汴州招提院,和住持、遊方僧坐著談論。忽然發現一個遊方僧,鼻子與額頭間有一條舊刀傷,橫斷在他整張臉上。杜某就問傷痕是怎麼來的,遊方僧沉吟良久痛苦悽慘地說:我家住在大梁,有父母兄嫂,兄長以販賣四方各地的貨物為業。第一年,從江南返回大梁,獲得了幾倍的利益。第二年去了卻沒有回來,第三年有個和他一同去的人回來說兄長溺水而亡。父母和嫂嫂的服喪期還未滿,忽然有個從漢南做買賣的商人來到了樑,探訪打聽知道我父親姓名的人。我在相國學舍裡應聲回答。商客說:“我得到了你哥哥的消息。”我又欣喜又驚恐以致說不出話,就邀請他到住所,把這個消息告訴我的父母,他說:“您的哥哥因為在江西賠了錢,就去了漢南流浪,副將可憐他,對主帥說了這事。現在在漢南,雖然錢花完了,可是衣被還很充裕。因為衰微沒有錢,才沒有回來,所以讓我來傳達這個消息。”父母和嫂嫂悲喜交加流淚不止。第二天,父母就派我去漢南看望哥哥。
我走了有七八天,進入了南陽界,天色已晚,經過一個大湖沼,東西的路都斷了,也看不到人煙,四面陰雲聚攏。天漸漸黑了,只遇到稀稀落落的三兩戶人家,想要在那住上一宿。那人家說:“你為什麼到這裡?前兩夜有個殺人犯,至今未追獲,現在搜尋的很急迫,你不能住在這裡,從這往南三五里,有一招提院,
師可宿也。”某因言而往,陰風漸急,颯颯雨來。可四五里,轉入荒澤,莫知為計,信足而步。少頃,前有燭光,初將咫尺,而可十里方到。風雨轉甚,不及扣戶而入,造於堂隍,寂無生人,滿室死者。瞻視次,雷聲一發,師為一女人屍所逐,又出。奔走七八里,至人家,雨定,月微明,遂入其家。中門外有小廳,廳中有床榻。臥未定,忽有一夫,長七尺餘,提白刃,自門而入。師恐,立於壁角中。白刃夫坐榻良久,如有所候。俄而白刃夫出廳東,先是有糞積,可乘而覘宅中。俄又聞宅中有三四女人,於牆端切切而言。須臾,白刃夫攜一衣襆入廳,續有女人從之,乃計會逃逝者也。白刃夫遂雲:“此室莫有人否?”以刃繞壁畫之,師帖壁定立,刃畫其面過,而白刃夫不之覺,遂攜襆領奔者而往。師自料不可住,乃舍此又前走,可一二里,撲一古井中。古井中已有死人矣,其體暖,師之回遑可五更。主覺失女,尋趁至古井,以火照,乃屍與師存焉,執師以聞於縣。縣尹明辯,師以畫壁及牆上語者具獄,於宅中姨姑之類而獲盜者,師之得雪。南征垂至漢南界,路逢大檜樹,一老父坐其下,問其從來,師具告。父曰:“吾善易,試為子推之。”師呵蓍,父布卦噓唏而言曰:“子前生兩妻,汝俱辜焉,前為走屍逐汝者,長室也。為人殺於井中同處者,汝側室也。縣尹明
你可以去那裡住宿。”我根據他們所說的而前往,陰冷的風漸漸大起來,不一會兒就下起了雨。可能走了四五里地,轉到了一個荒涼的大澤裡,不知道怎麼辦好,隨意走了幾步。不一會兒,發現前面有燭光,看著很近,但是走了十里地才到達。這時風雨更大了,來不及敲門就進去了,房屋修建的富麗堂皇,但卻寂靜的沒有活著的人,滿屋都是死人。正挨個兒看,這時雷聲震響,忽被一個女屍追趕,就從那裡跑了出來。跑了七八里地,到了一戶人家,這時雨也停了,月亮也漸漸露了出來,便進到那戶人家去。這戶人家的中門外邊有個小廳,廳裡有張床。我還沒有完全躺下,忽見有一個男子,七尺多高,手裡提著一把刀,從門外進來。我非常害怕,就躲在牆角里。那個提著刀的男子在床上坐了很長時間,好像在等什麼人。不一會兒,那提刀的男兒走到了廳的東面,先前這裡有個糞堆,可以站在上面看到宅院裡。不一會兒又聽到宅裡有三四個女人,在牆的一端竊竊私語。過了一會兒,那個提刀的男人帶著一個衣服包進到了廳中,後面有女人跟從,估計是剛才逃跑的人。提刀的男子說:“這屋裡有人嗎?”就用刀繞著牆壁畫,我緊貼著牆壁站立,刀就從我的臉上畫過去,但那提刀的男子卻一點也沒有發覺,於是他就帶著包袱領著那逃跑的女子去了。我料想這裡不可以住,就捨棄了這裡,又繼續往前走,可能走了一二里地,掉進了一個古井裡。這古井裡已經有個死人了,那屍體還沒涼,我徘徊惶恐了一夜。主人發覺女兒失蹤,尋找到古井,用火去照,竟然發現屍體和我都在那裡,於是抓我到縣裡去告狀。縣官辨別是非,我就把畫壁以及在牆邊竊竊私語的那幾個女子的事都講了,在這女子的姨母之類的親戚處捕獲了盜賊,這才得以昭雪。我又往南出發,將到漢南邊界時,在路上遇一棵檜樹,一個老頭坐在那下面,問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全告訴了他。老頭說:“我喜歡周易,試著給你推上一卦。”我對著蓍草吹了口氣,老頭擺上了卦,嘆息了一聲說:“你前生有兩個妻子,你全都辜負了她們,之前追你的屍體,是你的大媳婦。被殺死在古井裡,和你在一起的,是你的側室。縣令明斷
汝之無辜,乃汝前生母也。我乃汝前生之父,漢南之兄已無也。”言畢,師淚下,收淚之次,失老父所在。及至漢南,尋訪其兄,杳無所見,其刀瘢乃白刃夫之所致也。
噫!乃宿冤之動作,徵應委曲如是,無隱雲。杜生自有傳,此略而記之。出《博異記》。
你是無辜的,他是你前生的母親。我是你前生的父親,你那漢南的哥哥已經沒有了。”老頭說完,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擦乾眼淚後,才發現老頭找不到了。等到了漢南,尋找探訪哥哥,也沒有找到,這臉上的刀疤,就是那提刀的男子劃的。
唉!這前世的冤仇,應驗如此曲折,這些都是崔無隱說的。杜生也有記載,這裡大略地記了一下。出自《博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