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
孫叔敖 崔敬嗣 裴 度 劉 軻 劉弘敬
蕭 仿 孫 泰 李 質 範明府 程彥賓
孫叔敖
楚孫叔敖為兒,出遊還,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曰:“見兩頭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敖聞見兩頭蛇者死,恐後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矣!聞有陰德,天報之福。”出《賈子》。
崔敬嗣
唐崔敬嗣為房州刺史,中宗安置在房州,官吏多無禮。敬嗣獨申禮敬,供給豐贍,中宗常德之。及登位,有益州長史崔敬嗣。既同名姓,每進擬官,皆御筆超拜之者數四,後引與語,知誤。訪敬嗣已卒,遣安石授其子注官。後官至顯達,其孫即光遠也。出《譚賓錄》。
孫叔敖
楚國的孫叔敖還是小孩時,出門遊玩回到家,憂愁鬱悶不吃飯。母親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哭著說:“我看見了一條兩頭蛇,恐怕要死了。”母親說:“現在蛇在哪兒?”孫叔敖說:“我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都要死,害怕以後別人也看見它,就殺死埋掉了。”母親說:“不要憂愁了!我聽說積有陰德的人,上天會用福報報答他的。”出自《賈子》。
崔敬嗣
唐朝崔敬嗣任房州刺史,當時中宗被貶謫到房州,官吏中很多人都對他沒有禮數。唯獨敬嗣表現得非常禮敬,並供給豐富的供養,中宗很感激他。等到中宗登上皇位,有個益州長史也叫崔敬嗣。同姓而又同名,每次要提升官員,御筆都要跳過那些多次參拜的官員而批註崔敬嗣,後來引見談話,才知道錯了。等再尋訪敬嗣時,他已經死了,派安石給敬嗣的兒子選授官職。後來做了高官,他的兒子就是崔光遠。出自《譚賓錄》。
裴 度
唐中書令晉國公裴度,質狀眇小,相不入貴,屢屈名場,頗亦自惑。會有相工在洛中,大為搢紳所神。公特造之,問命,相工曰:“郎君形神,稍異於人,不入相。若不至貴,即當餓死。今則殊未見貴處,可別日垂訪,為君細看。”公然之。他日出遊香山寺,徘徊於廊廡間,忽見一素衣婦人,致緹褶於僧伽欄楯之上,祈祝良久,瞻拜而去。少頃,度方見緹褶在舊處,知其遺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婦人再至,日暮竟不至,度挈歸逆旅。詰旦,復攜往,寺門始闢,睹昨日婦人,疾趨而至,憮聲惋嘆,若有非橫。度從而問之,婦人曰:“阿父無罪被系,昨貴人假得玉帶二犀帶一,直千餘緡,以賂津要,不幸失去於此。今老父不測之禍,無所逃矣。”度憮然,復細詰其物色,因而授之。婦人拜泣,請留其一,度笑而遣之。尋詣昔相者,相者審度,聲色頓異,驚歎曰:“此必有陰德及物,前途萬里,非某所知也。”度因以前事告之。度果位極人臣。出《摭言》。
劉 軻
唐侍御劉軻者,韶右人也。幼之羅浮九疑,讀黃老書,欲學輕舉之道。又於曹溪探釋氏關戒,遂被僧服,故釋名海納。北之筠川方山等寺,又居廬嶽東林寺,習《南山鈔》
裴 度
唐朝中書令晉國公裴度,長得又瘦又小,無富貴之相,早年科舉屢次受挫,他自己也很疑惑。正好有個相面的術士在洛中,很被士大夫官員們所推崇。裴度特意拜訪了他,問起祿命,相士說:“郎君你的相貌神采和一般人稍有不同,不入相書。如果不做達官貴人,就會餓死。現在還看不出來貴處,可再過些天來訪,我給你仔細看看。”裴度答應了。有一天他出去遊覽香山寺,徘徊在廊廡之間,忽然看見一個穿素色衣服的婦女,把一件丹黃色貼身單衣放在寺廟的欄杆上,祈禱祝願很長時間,瞻仰拜謝之後走了。過了一會兒,裴度才看見那件單衣仍在原處,知道是那個婦女遺忘了,又考慮追上送給她已經來不及,於是就收起來,等待那婦女返回來再還給她。太陽已經落山了還不見來,裴度就帶著包袱回到旅館。第二天早晨,又帶著那件衣服去了。寺門剛開,看到昨天那個婦女急急忙忙跑來,茫然失措,又惋惜長嘆的樣子,好像有什麼意外的災禍。裴度就跟上去問她出了什麼事,那婦女說:“我的父親沒有罪而被拘押起來,昨天有個貴人給我兩條玉帶、一條犀帶,價值一千多串錢,打算用它來賄賂主管的人,不幸在這裡丟失了。如今父親將有不測之禍,無法逃脫了。”裴度很愛憐她,又仔細地追問那東西的顏色,都說對了,然後就還給她。那婦女哭著拜謝,請裴度留下一條,裴度笑著打發了她。不久後他又到之前的術士那裡,術士仔細審看之後,聲音和臉色都變了,驚歎地說:“這種相一定是有陰德到了你的身上,前途不可限量,不是我所能預測的。”裴度就把前幾天的事告訴了他。裴度後來果然做了高官。出自《摭言》。
劉 軻
唐朝的侍御劉軻,是韶右人。幼年時代遊歷羅浮山和九疑山,讀黃老的書,想學習神仙飛昇之道。又在曹溪慧能大師處探究佛家的奧妙,於是又穿了僧衣,所以給他起了個法號叫海納。往北去過筠川方山等寺,又定居在廬山東林寺,學習《南山鈔》
及《百法論》,鹹得宗旨焉。獨處一室,數夢一人衣短褐曰:“我書生也,頃因遊學,逝於此室,以主寺僧不聞郡邑,乃瘞於牖下,而屍骸侷促,死者從真,何以安也?君能遷葬,必有酬謝。”乃訪於緇屬,果然。劉解所著之衣,覆其骸骼,具棺改窆於虎溪之上。是夜夢書生來謝,將三雞子,勸軻立食之,軻嚼一而吞其二焉。後乃精於儒學,而善屬文章,因策名第,歷任史館。欲書夢中之事,不可自為傳記,吏部侍郎韓愈素知焉,曰:“待余余暇,當為一文贊焉。”愈左遷,其文不就也。出《云溪友議》。
劉弘敬
唐彭城劉弘敬,字元溥。世居淮淝間,資財數百萬,常修德不耀,人莫知之。家雖富,利人之財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報。長慶初,有善相人,於壽春道逢元溥曰:“噫,君子且止,吾有告也。”元溥乃延入館而訊焉,曰:“君財甚豐矣。然更二三年,大期將至,如何?”元溥涕泗曰:“夫壽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相人曰:“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君雖不壽,而德且厚,至於度量尤寬,且告後事。但二三年之期,勤修令德,冀或延之。夫一德可以消百災,猶享爵祿,而況於壽乎,勉而圖之,吾三載當復此來。”言訖而去。元溥流涕送之,乃為身後之計。
有女將適,抵維揚,求女奴資行,用錢八十萬,得四人焉。內一人方蘭蓀者,有殊色,而風骨姿態,殊不類賤流。
以及《百法論》,把宗旨全都得到了。他獨處一室,多次夢到一人身穿短褐,說:“我是個書生,以前因為遊學,死在這間屋子裡,因為主寺僧人不知道我家在哪裡,就埋在窗下了,然而屍骸處侷促,死去模樣以真屍為準,怎麼能安息呢?您如果能給我遷葬,我一定會有酬謝。”於是劉軻就訪問僧人們,果然有這麼回事。劉軻脫下自己穿的衣服,覆蓋在那書生的骸骨上,又備了棺材改葬在虎溪山上。當天夜裡夢到書生前來致謝,拿了三個雞蛋,勸劉軻立刻吃下去,劉軻細嚼一個吞下兩個。後來精於儒學,又很會寫文章,因為應舉考試而中第,歷任史館。他要把夢中的事寫出來,又不好自己為自己寫傳,吏部侍郎韓愈本來知道這些事,說:“等我有空閒時間,當寫一篇文章稱讚他。”韓愈後來被貶職,這篇文章也沒寫成。出自《云溪友議》。
劉弘敬
唐朝彭城人劉弘敬,字元溥。世代居住在淮河、淝水之間,家有財產數百萬,常積德而不炫耀,人們都不知道他。他家雖然很富,但不等別人愁怨就用錢財幫助他們,施給別人恩惠並不希望有所報答。長慶初年,有個善於相面的人,在壽春路上碰到元溥說:“噫!先生先停一下,我有話告訴你。”元溥就請他進入一館舍中問他有什麼話,那相面人說:“您財產很豐厚啊!然而二三年以後,你的壽數就要沒了,怎麼辦?”元溥大哭說:“夭折短命是天意,先生能幫我什麼忙?”相面人說:“相貌好,不如品德高,德高不如度量大。你雖然壽命不長,但德行很高厚,至於度量就更寬大了,我暫且告訴你後事。在二三年之間,多積您的功德,或許有希望延長壽命。一德可以消百災,還可以享受爵祿,何況壽命呢,希望你努力修善,我三年以後還會再來。”說完就走了。元溥流著眼淚送別了他,於是開始準備身後之計。
劉元溥有一個女兒將要出嫁,抵達維揚後,要找幾個女奴作陪嫁,花了八十萬錢,買到四個女子。其中有一個人叫方蘭蓀,美麗非凡,而且那風骨姿態,完全不像貧賤家庭出身的人。
元溥詰其情,久而乃對曰:“賤妾死罪,無復敢言。主君既深訝之,何敢潛隱?某代為名家,家本河洛,先父以卑官淮西,不幸遭吳寇跋扈,因緣姓與國同,疑為近屬,身委鋒刃,家仍沒官,以此湮沉,無處告訴。其諸骨肉,寇平之後,悉被官軍收勍為俘,不可復知矣。賤妾一身再易其主,今及此焉。”元溥太息久之,乃言曰:“夫履雖新不加於首,冠雖舊不踐於地。雖家族喪亡,且衣冠之女,而又抱冤如此,三尺童子,猶能發憤,況丈夫耶!今我若不振雪爾冤,是為神明之誅焉。”因問其親戚,知其外氏劉也。遂焚其券,收為甥,以家財五十萬,先其女而嫁之。
長慶二年,春三月辛卯,蘭蓀既歸,元溥夢見一人,被青衣秉簡,望塵而拜,迫之潸然曰:“餘則蘭蓀之父也。感君之恩,何以報之?某聞陰德所以動天地也,今君壽限將盡,餘當為君請於上帝,故奉告。”言訖乃去。後三日,元溥復夢蘭蓀之父立於庭,紫衣象簡,侍衛甚嚴,前謝元溥曰:“餘不佞,幸得請君於帝,帝許我延君壽二十五載,而富及三代,子孫無復後禍。其所殘害吾家者,悉獲案理之。存者禍身,沒者子孫受釁。帝又憫餘之冤,署以重職,獲主山川於淮海之間。”因嗚咽再拜而去。詰旦,元溥依依,未所甚信。
後三年,果相者復至,迎而賀元溥曰:“君壽延矣!且君自眉至發而視之。”元溥側冠露額,曰:“噫,有陰德上動於天者。自今後二十五載,慶及三代。”元溥始以蘭蓀之父
元溥就追問她的情況,很久之後才回答說:“賤妾有死罪,不敢說。主人家既然深感驚訝,我怎麼還敢隱瞞呢?我家世代為名家,家鄉本在河洛,先父在淮西做小官,不幸遭受吳寇專橫暴戾,因我們的姓與皇上的姓相同,懷疑是近親戚屬,身死賊寇刀下,家產也被沒收,因此埋沒,無處告狀申訴。其他的親屬也在賊寇被平亂之後強收為俘,再也沒有音訊了。我幾次更換主人,現在到了這個地方。”元溥聽完嘆息很久,才說:“鞋雖然是新的但不能放在頭上,帽子即使是舊的也不能踩在腳下。你雖然家族喪亡,但你是名家的後代,又有這樣的冤恨,三尺的兒童還知道發憤,況且丈夫呢!今天我如果不能救你並且昭雪你的冤恨,就是神明也會殺我呀!”又問她親戚的情況,知道她的外祖父姓劉。馬上就把賣身契燒了,並收她為外甥女,用五十萬家財,在他自己的女兒以前讓她出嫁了。
長慶二年春天三月辛卯,蘭蓀已經出嫁,元溥夢見一人,披著青衣,手裡拿著象簡,跪在地上參拜,急促而流著眼淚說:“我就是蘭蓀的父親。感謝您的恩德,怎麼才能報答呢?我曾聽說陰德是能夠感動天地的,現在您的壽限將要結束,我會到上帝那裡為你請求,所以來奉告。”說完走了。過了三天,元溥又夢到蘭蓀的父親站在庭堂前,穿著紫衣,拿著象簡,又有很多侍衛跟著他,上前感謝元溥說:“我沒有什麼才智,有幸能夠在上帝那裡為你請求,上帝准許我延長你二十五年的壽命,而富達三代,子孫再也沒有後禍。那些殘害我們家的賊寇,全都抓獲歸案審理。現在活著的要有災禍到身,已經死的要讓子孫受連累。上帝又憐憫我的冤仇,批准我擔任重要職務,將掌管淮海之間的山川。”然後就嗚咽著一再拜謝離開了。第二天,元溥還很留戀,從來沒有這麼深信過。
三年後,以前那個相面人果然來了,迎上來就祝賀元溥說:“您的壽命延長了!再讓我看看眼眉到頭髮之間。”元溥就把帽子向後斜露出額頭。相面人一看,說:“噫!你有陰德感動了上天。從今以後二十五年,富貴達到三代。”元溥才把蘭蓀的父親
為告,相者曰:“昔韓子陰存趙氏,太史公以韓氏十世而位至王侯者,有陰德故也。況蘭蓀之家無後矣,蘭蓀之身賤隸矣,如是而能不顧多財之與殊色,而恤其孤,豈不謂陰德之厚哉!”出《陰德傳》。
蕭 仿
唐丞相蘭陵公蕭仿,清譽儉德,時所推伏。嘗統戎於番禺,有酌泉投香之譽,以是夷估輻湊,至於長安寶貨藥肆,咸豐衍於南方之物。由此人情歸美。僖宗誕聖於壬午,龍飛於癸巳,皇算十有二載矣。思命耆德,佐佑大化,乃自奉常卿起為上相,時年八十有三。居臺席數載,汲引才俊,導暢皇慈,儉德既彰,澆風少革。及薨於位,上甚追悼,而廢常朝者三日,冊贈之禮,有加等焉。議者曰:高位重祿,苟有其分,陰靈必助其壽考。不然,安有過懸車之歲,而命相之主始生也?太公晚年七十而遇文王,今逾釣渭之年一紀。則知榮辱之分,豈偶然哉!出《唐闕史》。
孫 泰
唐孫泰,山陽人,少師皇甫穎,守操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女也。先是姨老以二女為託曰:“其長者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其人有廢疾,非泰何適?”眾皆伏泰之義。嘗於都市,遇鐵燈臺市之,而命磨洗,即銀也,泰亟往還之。中和中,將家於義興,置
說的話告訴他,相面的說:“過去韓子積陰德保護了趙氏,太史公認為韓氏十代都能官位達到王侯,是有陰德的緣故。況且蘭蓀的家裡已沒有後代,蘭蓀身為卑賤的奴隸,像這樣你都能不顧花費很多錢財,也不貪她的美麗姿色,反而能撫卹她這個孤兒,難道這不是很厚的陰德嗎!”出自《陰德傳》。
蕭 仿
唐朝的丞相、蘭陵公蕭仿,有清世廉潔的美譽,被當時的人所推服。曾經統帥軍隊駐守於番禺,又有百事主動助人的美名,因為這樣,外地的商人全都聚集而來,以至於長安店肆中的外國貨品和藥材,比南方的物品還要豐盛。可見人情嚮往善美。唐僖宗在壬午年出生,於癸巳年即位,年齡十二歲。提倡廣施德政教化,於蕭仿從常卿起升為上相,當時已經八十三歲了。蕭仿做丞相數年,招賢納士,提拔賢明的人才,使皇帝的恩慈能夠暢通無阻,節儉的品德得到發揚,輕薄的民風也有改革。等到他死在位上,皇上特別追悼,停止上朝三天,冊封贈送的財物和禮節都有加等。有人議論說:高位厚祿,都有一定的名分,陰靈一定會助他長壽。不然的話,怎麼能有已過七十,而任他當宰相的君主才剛剛出生呢?姜太公晚年七十多歲才遇到周文王,現在他的年紀超太公垂釣渭水時十二歲才遇明主,這就可以知道榮辱的本分,絕不是偶然的!出自《唐闕史》。
孫 泰
唐朝孫泰是山陽人,年少師從皇甫穎,操守很有古代賢人之風。孫泰的妻子就是他姨母的女兒。從前他姨母臨死時把兩個女兒託付給他說:“大女兒壞了一隻眼睛,你可以娶她妹妹。”等姨母去世,孫泰就娶了姐姐。有人問他,他說:“她是個殘疾人,除了我嫁給誰呢?”大家都很佩服孫泰的仁義。有一次到城裡的集市,碰上有個賣鐵燈臺的,他就買了,回來讓僕人擦洗,發現是銀的,孫泰急忙送還。中和年間,打算把家搬到義興,買了
一別墅,用緡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遊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倚舟墅前,復以餘資授之,俾其人他徙。於時睹一老嫗,長慟數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嘗迨事舅姑於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固不可駐此也,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子展,進士及第,入樑為省郎。出《摭言》。
李 質
唐鹹通中,吉州牙將李質,得疾將死。忽夢入冥,見主吏曰:“嚐出七人性命,合延十四年。”吏執簿書,以取上命。久之,出謂質曰:“事畢矣。”遂命使者領送還家。至一高山,推落乃寤。質潛志其事,自是疾漸平愈。後果十四年而終。出《報應錄》。
範明府
唐範明府者,忘其名,頗曉術數。選授江南一縣宰,自課其命雲:“來年秋,祿壽俱盡。”將出京,又訪於日者,日者曰:“子來年七月數盡,胡為遠官哉?”範曰:“某固知之,一女未嫁,利薄俸以資遣耳。”及之任,買得一婢子,因詰其姓氏,婢子曰:“姓張,父嘗為某堰官,兵寇之亂,略賣至此。”範驚起,問其父名,乃曩昔之交契也。謂其妻曰:“某女不憂不嫁,悉以女妝奩,擇邑客謹善者配之。”秩滿歸京,日者
一所別墅,用了二百千緡錢,先付了一半的錢。孫泰到吳興郡遊覽,約定回來時再搬進去。兩個月後,孫泰回來把船靠在別墅前,又把另一半錢也付給了賣房子的人,讓他們搬到別處去。這時他看見一個老年婦人痛哭,孫泰又驚訝又害怕,叫她過來細問原因,老婦人說:“我在這裡為侍奉公婆,但是子孫不爭氣,把房子賣給別人了,所以才這樣悲傷。”孫泰悵然失意了好久,然後欺哄她說:“我剛接到京城來的信,已經安排到別的地方當官,所以不能住在這地方了,這所房子還是讓你兒子掌管吧。”說完,解開船纜就走了,再也沒有回來。孫泰的兒子孫展,進士及第,入樑時官任省郎。出自《摭言》。
李 質
唐朝鹹通年間,吉州的牙將李質得了病快要死了,忽然做夢去了冥府,見那主管官吏說:“你曾經救過七人性命,應延壽十四年。”小吏拿文書去請命。過了很久,出來對李質說:“事情辦完了。”就命使者送李質回家。走到一座高山上,使者把他推下山去,他就嚇醒了。李質暗暗牢記這件事,從這以後病漸漸痊癒。後來果然又活了十四年才死。出自《報應錄》。
範明府
唐朝範明府有個人,忘了他的名字,很懂算卦。被選授為江南某縣縣令,自己算了一卦說:“來年秋天,官祿和壽命就都到了盡頭。”準備出京城,又去拜訪了占卜的人,占卜的人說:“你來年七月壽數已盡,怎麼還去遠地做官呢?”他說:“我已知道,但有一個女兒還沒有出嫁,我想賺點錢給她出嫁罷了。”然後就上任去了,到任後買了一個婢女,問她的姓氏,婢女說:“姓張,我父親曾做堰官,因為兵寇作亂,被賣到這個地方。”範明府驚訝地站起來,又問她父親的名字,原來是過去的老朋友。就對他的妻子說:“我的女兒不愁嫁,先把這個婢女的嫁妝拿出來,在城裡找一個謹慎善良的人給她婚配。”任職期滿回到京城,那個占卜的人
大駭曰:“子前何相紿之甚!算子祿壽俱盡,今乃無恙,非甲子差繆,即當有陰德為報耳!”範曰:“俱無之。”日者詰問不已,範以嫁女僕事告之。日者曰:“此即是矣。子之福壽,未可量也。”後歷官數任而終。出《報應錄》。
程彥賓
偽蜀羅城使程彥賓,臨淄人也。攻取遂寧,躬率百夫,直冒矢石,城破,獲處女三人。蔚有姿容,彥賓以別室處之。浹旬間,父母持金請贖,公還金歸女,告以全人,父母泣而謝曰:“願公早建旄節。”彥賓笑而答曰:“吾所願壽終時無病耳。”後年逾耳順,果無疾而終。出《儆戒錄》。
嚇了一跳說:“你以前怎麼騙我騙得那麼厲害,算你的官祿和壽命全都將完盡,現在一點兒事也沒有,如果不是天干地支有了錯誤,那一定是有陰德報應。”範說:“都沒有。”占卜的人追問不停,範明府才把嫁女僕的事告訴他。占卜的人說:“這就對了,你的福壽不可限量了。”後來他又做了幾任官才去世。出自《報應錄》。
程彥賓
前蜀羅城使程彥賓是臨淄人。攻佔遂寧時,他親自率領一百多個士兵,冒著滾木流箭把城攻破了,俘獲了三名處女。她們姿容都很美麗,彥賓把她們安排在一間屋裡住。十天之內,她們的父母帶著錢請求贖回他們的女兒,彥賓沒有接受金錢而歸還了他們的女兒,並告訴他們這三個人都還是完人。父母們哭著拜謝說:“但願你早日建功高升。”彥賓笑著回答說:“我的願望只是死的時候沒有什麼病罷了。”後來年紀過了六十,果然無病而終。出自《儆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