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
史世光 董 吉 宋吏國 張 元 釋智興
董 雄 孟知儉 崔善衝 唐 晏 張御史
李 昕 牛 騰 李元平 長沙人 乾符僧
史世光
晉史世光,襄陽人。咸和八年,死於武昌,七日,沙門支法山轉小品,疲而微臥,聞靈座上如有人聲。史家有婢字張信,見世光在靈座,著衣具如平日,語信雲:“我本應墮獄中,支和尚為我轉經,曇護、曇堅迎我上第七梵天快樂處矣。”護、堅並是山之沙彌已亡者也。後支法山復往,為轉大品,又來在座。世光生時,以二幡供養,時在寺中,乃呼:“張信持幡送我。”信曰:“諾。”便絕死。
將信持幡,俱西北飛上一青山,如琉璃色。到山頂,望見天門,世光乃自持幡,遣信令還。與一青香,如巴豆,曰:“以上支和尚。”信未還,便遙見世光直入天門。信複道而還,倏忽乃活,亦不復見手中香也,幡亦在故寺中。世光與信去時,其家有六歲兒見之,指語祖母曰:“阿爺飛上天,婆為見否?”世光後復與天人十餘,俱還其家,徘徊而去。每來必見簪帢,去必露髻,信問之,答曰:“天上有冠,不著此
史世光
晉朝的史世光是襄陽人。咸和八年,在武昌死去,七天後,沙門支法山轉誦《小品般若經》,疲勞而剛躺下,就聽見靈座上像有人聲。史家的婢女張信,看見世光在靈座上,穿的衣服都和平時一樣,對張信說:“我本應當下地獄,支和尚為我轉讀佛經,曇護、曇堅接我到第七梵天快樂處了。”護、堅都是山上的已故僧人。後來支法山又去,為世光詠誦《大品般若經》,世光又來到靈座上。世光生前,供奉兩掛佛幡,當時在寺中,就呼喚:“張信拿幡送我。”張信說:“是。”說完就死了。
張信拿著幡,向西北飛上一座青山,像琉璃色。到了山頂,看見天門,世光便自己拿著幡,讓張信回去。給她一青香,狀如巴豆,說:“把它給支和尚。”張信還沒回去,就遠遠看見世光直入天門。張信由原道返回,一會兒就復活了,也看不見手中的香,幡還在原來的寺中。世光與張信走時,他家有個六歲的兒童看見了,指著對祖母說:“阿爺走時飛上天去了,婆婆看見了嗎?”世光又和天上的十幾個人,一齊回到他家,徘徊而去。每次來一定插簪戴帽,去時必露出髮髻。張信問他,答道:“天上有帽子,不戴這
也。”後乃著天冠與群天人鼓琴行歌,徑上母堂。信問:“何用屢來?”曰:“我來,欲使汝輩知罪福也,亦兼娛樂阿母。”琴音清妙,不類凡聲,家人悉聞之,然其聲如隔壁障,不得親察也,唯信聞之獨分明焉。
有頃去,信自送,見世光入一黑門,尋即出來,謂信曰:“舅在此日見搒撻,楚痛難勝,省視還也。舅坐犯殺罪,故受此報。可告舅母,會僧轉經,當稍免脫。”舅即輕車將軍。出《冥祥記》。
董 吉
董吉,於潛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進,恆齋戒誦《首楞嚴經》。村中有病,輒請吉誦經,所救多愈。同縣何晃亦奉法,卒得山毒之病困。晃兄惶遽,馳往請吉。董何二舍,相去六七十里,復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時,水尚未至。吉與期設中食後,比往而山水暴漲不復可涉。吉不能泅,遲迴嘆息良久。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測然發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計軀命,冀如來大士,當照乃誠。”便脫衣,以囊經戴置頭上,徑入水中,量其深淺,乃應至吉頸,及渡,才至膝耳。
既得上岸,失囊經,甚悲恨。尋至晃家,三禮懺悔,流涕自責。俯仰之間,便見經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溼氣,開囊視經,尚燥如故。於是村人一時奉法。吉家西北,有山高險,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經戒之力,欲降伏之。于山際四五畝地,手伐林木,構造小屋,安設高座,轉《首楞嚴經》百餘日,寂然無妖,民害稍止。
個。”然後就戴著天冠和一群天人彈琴作歌,徑直進入他母親住的屋子。張信問他:“為什麼多次回來?”世光說:“我來,是想讓你們知道罪福,也使我母親快樂。”琴音清妙,不像凡間的聲音,家人都能聽到,然而那個琴聲像隔著壁障,不能親眼看到,只有張信聽得十分清晰。
過了一會兒離去了,張信自己送他,看見世光進入一個黑門,不一會兒就出來了,對張信說:“舅舅在這裡每天被拷打,痛苦難忍,我才省視回來。舅舅犯的是殺人的罪,所以受到這種報應。可以告訴舅母,請和尚為他誦經,能稍加免脫。”史世光的舅舅就是輕車將軍。出自《冥祥記》。
董 吉
董吉是於潛人,三代信奉佛法,到了董吉則更加精心勤奮,一直齋戒誦讀《首楞嚴經》。村中有人生病,總是請董吉誦經,所救的人大多能痊癒。同縣的何晃也信奉佛法,因染上山毒,病得很重。何晃的哥哥惶恐,急忙去請董吉。董、何兩家相距六七十里,又隔著大河。五月中下大雨,晃兄剛渡河時,大水還沒有到。董吉答應他吃了午飯後再走,等到去時,山水暴漲無法過去。董吉不會游泳,遲疑嘆息了好久。董吉守信正直,一定要按時到達,於是發慈悲之心,發誓說:“我救人很急迫,不考慮我的生命了,希望如來大士普照我的誠心。”於是脫掉衣服,用口袋裝著經書頂在頭上,徑直入水中。估摸水的深淺,本來應當到董吉的脖子,等到渡水,才到膝蓋罷了。
已經上了岸,丟了經書,他非常悲恨。不一會兒到了何晃家,施禮三次懺悔,流淚而自責。俯仰之間,就看見經袋在高座上。董吉悲喜交加取來看,溼漉漉的像有溼氣,打開口袋看經書,還是乾燥如故。於是村中人一時都信奉佛法。董吉家西北,有座高險的山,山中多有妖魅,侵害居民。董吉用經戒的力量,想要降服它們。在山邊的四五畝地上,親手砍伐林木,建造小屋,安設高座,誦唸《首楞嚴經》一百多天,寂靜而無妖,百姓的禍害沒了。
後有數人至,與吉言語良久。吉思惟非於潛人,窮山幽絕,何因而來,疑是鬼神,乃謂之曰:“諸君得無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聞君德行清肅,故來相觀,並請一事,想必見聽。吾世有此山,遊居所託,君既來止,慮相犯冒,恆懷不安。今欲更作界分,當殺樹為斷。”吉曰:“僕貪此寂靜,讀誦經典,不相干犯,方喜為此,願見祐助。”鬼答曰:“亦復憑君,不侵克也。”言畢而去。經宿,所芟地四際之外,樹皆枯死,如焚焉。出《冥祥記》。
宋吏國
宋有一國,與羅剎相近。羅剎數入境,食人無度。王與羅剎約言:“自今已後,國中人家,各專一日,當分送往,勿復枉殺。”有奉佛家,惟有一子,始年十歲,次當充行。舍別之際,父母哀號,便至心念佛。以佛威神力故,大鬼不得近。明日,見子尚在,歡喜同歸。於茲遂絕,國人賴焉。出《幽明錄》。
張 元
後周張元字孝始,河北萬城人也。年十六,其祖喪明三載,元懼憂泣,晝夜經行,以祈福祐。復讀《藥師經》雲“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燃七層燈,七晝夜轉讀《藥師經》。每日行道祝曰:“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並施法界,乞祖目見明,元求代暗。”如此辛勤,至七日。其夜,夢有一翁,以金篦療其祖目,謂元曰:“勿憂悲也,三日後,祖目必瘥。”元於夢中喜踴,驚覺,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瘥。出《法苑珠林》。
後來有幾個人到來,和董吉攀談很久。董吉心想並不是於潛人,山窮而幽絕,是從哪裡來的呢,疑心他們是鬼神,就對他們說:“你們莫非是這山裡的鬼嗎?”答道:“是的。聽說您的德行清正嚴明,所以前來相見,並有一事相求,想必能聽從。我們世代住在這山裡,行止起居都依靠這座山,你來這裡後,我們怕相互冒犯,總是懷著不安的心理。現在想要重新劃個界限,以砍樹為標記。”董吉說:“我喜歡此處寂靜,誦讀經典,本無意干擾,正高興這樣做,願你等庇祐幫助。”鬼答道:“聽憑你的安排,我們再不侵擾了。”說完就離開了。過了一宿,所開闢的地四周之外,樹木都枯死,像焚燒過一樣。出自《冥祥記》。
宋吏國
南朝宋時有一國,和羅剎鄰近。羅剎多次入境,吃人無數。國王與羅剎相約說:“從今以後,國中的人家,每天有一家按時給你送人,不要再來枉殺。”有一個奉佛的人家,只有一個兒子,才十歲,按次序應該送去。離別之時,父母哀哭,便誠心念佛。由於佛神力的緣故,大鬼不敢靠近。第二天,看見兒子還在,便高興地和他一起回家。從此鬼吃人一事便滅絕,國人大獲裨益。出自《幽明錄》。
張 元
後周張元字孝始,是河北萬城人。十六歲時,他的祖父已經失明三年,張元憂愁哭泣,晝夜唸經,來祈祐降福。又讀《藥師經》中說“失明者能復明”的經句,就請七個和尚,點燃七層燈,七天七夜誦讀《藥師經》。每天行道後祝願說:“我為孫不孝,使祖父失明,現在用燈光,一齊獻給法界,乞求讓祖父復明,我願代替祖父失明。”這樣辛勤,到了第七天。那天夜裡,夢見一個老翁,用金篦治療祖父的眼睛,並對張元說:“不要悲傷,三天後,你祖父的眼睛一定能痊癒。”張元在夢中高興得跳了起來,驚醒後,就都告訴了家人。三天後,祖父的眼睛果然好了。出自《法苑珠林》。
釋智興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智興,洛州人也。勵行堅明,依首律師,誦經持律,不輟昏曉。至大業五年仲冬,次當維那鳴鐘。同寺僧名三果者,有兄從煬帝南幸江都,中路身亡。初無凶告,通夢於妻曰:“吾行達彭城,不幸病死。生無善行,今墮地獄,備經五苦。賴今月初十日,禪定寺僧智興鳴鐘發響,聲振地獄,同受苦者,一時脫解。今生樂處,思報其恩,汝可具絹十匹奉之,並陳意殷勤。”及寤說之,人無信者。尋復夢如初,後十餘日,凶問與夢符同。乃以絹奉興,合寺大德至,鹹問興曰:“何緣鳴鐘,乃感斯應?”興曰:“餘無他術,見佛法藏傳雲:‘罽膩吒王受苦,由鳴鐘得停。’及《增一阿含經》‘鳴鐘作福’,敬遵此事,勵力行之。嚴冬登樓,風切皮肉,露手鳴椎,掌中破裂,不以為苦。鳴鐘之始,先發善願:諸賢聖同入道場,同受法食。願諸惡趣,聞此鐘聲,俱時離苦,速得解脫。如斯願行,察志常奉修。故致茲通感焉。”出《異苑》。
董 雄
唐董雄,河南人。貞觀中,為大理丞。幼奉佛法,蔬食多年。因非累與同列李敬玄、王忻俱維縶。雄專念《普門品》,日三十遍, 忽夜解落,雄驚告忻、玄。忻視其
,堅全在地,而鉤連不開,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御史張守一宿直,命吏燭之而甚怪,重
封記而去。雄但誦經不輟,至五更,又解落有聲,雄復告忻、玄等。至明,守一視之,封題如故,而
自相離。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
釋智興
唐朝京城大莊嚴寺的釋智興,是洛州人。堅定不移,砥礪德行,尊崇師傅引導,誦經持律,早晚不停。到大業五年的仲冬,輪到智興敲鐘。同寺有一個叫三果的和尚,他有個哥哥跟隨煬帝南下江都,中途死亡。當初沒有人報信,託夢給他的妻子說:“我走到彭城,不幸病死。在世沒做善事,已落入地獄,備受五苦。幸好這月的初十,禪定寺的和尚智興敲鐘發響,聲振地獄,同時受苦的人,一起解脫了。今託生於樂地,我想要報答他的恩德,你可準備十匹絹送給他,並向他表示致謝之意。”他的妻子醒來說這件事,沒有人相信。不久又做了這樣的夢,後來十幾天,凶信傳來,和夢相同。於是就把絹送給了智興,整個寺裡的高僧都來問智興說:“什麼原因敲鐘能有這樣的感應?”智興說:“我沒有什麼本領,見佛法藏傳中說:‘罽膩吒王受苦,從鳴鐘得到停止。’《增一阿含經》中也說‘鳴鐘可以造福’,我敬遵這些事,努力實行它。嚴冬登上鐘樓,寒風浸入皮肉,露出手來拿椎,掌中破裂,不認為是苦。每次敲鐘之初,先發下善願:禱求各位賢聖一齊入道場,一同受用法食,願所有惡道,聽到這個鐘聲,都能脫離痛苦,很快得到解脫。這樣許願奉行,當加意奉修佛法。所以才能得到這樣的感應啊。”出自《異苑》。
董 雄
唐朝的董雄,是河南人。貞觀年間,做大理丞。年幼奉佛法,吃素多年。因無罪受牽連,與同行的李敬玄、王忻一起被囚禁。董雄專心念《普門品》,每天三十遍,鎖忽然在夜裡解落,董雄驚告李敬玄、王忻。敬玄看他的鎖完整在地上,而鉤鏈卻不開,相距幾尺,於是就告訴守衛。御史張守一值夜班,命獄吏點蠟燭去看,甚感奇怪,又重新鎖上並封記好而走了。董雄只是誦經不停,到了五更天,又有枷鎖解落的聲音,董雄又告訴玄、忻等人。到了天亮,張守一一看,封記如原來一樣,而鎖卻自己脫離。敬玄一向不信佛法,他的妻子誦經時,常對她說:“為什麼
為胡神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大聖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 解落,視之如雄無異,不久俱免。出《法苑珠林》。
孟知儉
唐孟知儉,幷州人。少時病,忽亡,見衙府,如平生時,不知其死。逢故人為吏,謂曰:“因何得來?”具報之,乃知是冥途。吏為檢尋曰:“君平生無修福處,何以得還?”儉曰:“一生誦《多心經》及《高王經》,雖不記數,亦三四萬遍。”重檢獲之,遂還。吏問:“欲知官乎?”曰:“甚要。”遂以簿示之,雲:“孟知儉合運出身,為曹州參軍,轉鄧州司倉。”即掩卻不許看。遂至荒榛,入一黑坑,遂活。不知運是何事。尋有敕募運糧,因放選,授曹州參軍。乃悟曰:“此州吾不見,小書耳。”滿授鄧州司倉,去任又選,唱晉州判司,未過而卒。出《朝野僉載》。
崔善衝
崔善衝,先初任梓州桐山丞,嶲州刺史李知古奏充判官。諸蠻叛,殺知古,善衝等二十餘人奔走,擬投昆明,夜不知道,衝專念尊經。俄見炬火在前,眾便隨之,至曉火滅,乃達昆明。出《報應記》。
唐 晏
唐晏,梓州人,持經日七遍。唐開元初,避事晉州安嶽縣。與人有隙,讒於使君劉肱,肱令人捉晏。夜夢一胡僧雲:“急去。”驚起便走,至遂州方義縣。肱使奄至,奔走無
被胡神所迷惑而讀這樣的書呢?”等到看到董雄這件事,才深感不信神的錯誤,才知道佛是大聖人。當時王忻也誦讀八個菩薩的名字,念滿三萬遍,白天鎖便解脫,與董雄一樣,不久就都得到赦免了。出自《法苑珠林》。
孟知儉
唐朝孟知儉,是幷州人。年少有病時,忽然死去,看見衙府,和平時見到的一樣,不知已死。遇到一個老友在此做官,問他說:“為什麼來這裡?”官吏都告訴了他,才知道是陰間。官吏查檢說道:“你平生沒有修福的事,怎麼回去呢?”知儉說:“一生誦讀《多心經》及《高王經》,雖然記不住遍數,也有三四萬遍了。”又重新檢驗,果真如此,於是放他回去。官吏問他:“想知道官運嗎?”他說:“很想知道。”於是就拿出簿子給他看,說:“孟知儉合運出身,做曹州參軍,轉為鄧州司倉。”就合上不再讓他看。於是送他到荒野,掉進黑坑,孟知儉就活了,他不知道“運”是怎麼回事。不久有令召集運糧,因而選官,被授予曹州參軍。他才明白過來說:“當時這個州寫的是小字,沒看清。”又授給他鄧州司倉,他離任後又叫他做晉州判司,沒去就死了。出自《朝野僉載》。
崔善衝
崔善衝,起初任梓州桐山縣丞,嶲州刺史李知古上奏充請判官。諸蠻叛亂,殺了知古,善衝等二十多人逃走,商量投奔昆明,夜裡不知道路,善衝一心念經。忽然見前面有火光,大家便跟著火光走,到了早晨火光就滅了。於是到達了昆明。出自《報應記》。
唐 晏
唐晏是梓州人,堅持每天唸經七遍。唐朝開元初年,在晉州安嶽縣躲避禍事。和別人有仇隙,那人就向使君劉肱進讒言,劉肱便派人捉拿唐晏。唐晏夜裡夢見一個胡僧說:“快走!”於是驚起便逃,一直到了遂州方義縣。劉肱派的人突然趕到,晏走投無
路,遂一心念經。捕者交橫,並無見者,由是獲免。出《報應記》。
張御史
張某,唐天寶中為御史判官,奉使淮南推覆。將渡淮,有黃衫人自後奔走來渡,謂有急事,特駐舟。洎至,乃雲:“附載渡淮耳。”御船者欲毆擊之,兼責讓:“何以欲濟而輒停留判官!”某雲:“無擊。”反責所由雲:“載一百姓渡淮,亦何苦也?”親以餘食哺之,其人甚愧恧。
既濟,與某分路。須臾,至前驛,已在門所。某意是囑請,心甚嫌之,謂曰:“吾適渡汝,何為復至?可即遽去。”雲:“己實非人,欲與判官議事,非左右所聞。”因屏左右雲:“奉命取君,合淮中溺死,適承一饌,固不忘。已蒙厚恩,只可一日停留耳!”某求還至舍,有所遺囑。鬼雲:“一日之外,不敢違也。我雖為使,然在地下,職類人間裡尹坊胥爾。”某欲前請救,鬼雲:“人鬼異路,無宜相逼,恐不免耳。”某遙拜,鬼雲:“能一日之內,轉千卷《續命經》,當得延壽。”言訖出去,至門又回,謂雲:“識《續命經》否?”某初未了知。鬼雲:“即人間《金剛經》也。”某雲:“今日已晚,何由轉得千卷經?”鬼雲:“但是人轉則可。”某乃大呼傳舍中及他百姓等數十人同轉。至明日晚,終千遍訖。鬼又至雲:“判官已免,會須暫謁地府。”眾人皆見黃衫吏與某相隨出門。既見王,具言千遍《續命經》足,得延壽命。取檢雲:“與所誦實同。”因合掌雲:“若爾,尤當更得十載壽。”便放重生。
路,只是一心念經。追捕的人來來往往,竟然都沒有發現他,因此才獲免。出自《報應記》。
張御史
張某,唐朝天寶年間做御史判官,奉使命去淮南審理案件。正要渡淮河,有一個穿黃衫的人從後面趕來渡淮,說是有急事,張御史便停住渡船。等到了船上,卻說:“只不過是想搭這船渡淮河罷了。”駕船的人想要打他,並且責怪他:“為什麼你想渡河而耽擱了判官的時間。”張某說:“不要打他!”反而責怪船伕說:“帶一個百姓過河,有什麼麻煩呢?”並親自給他送飯吃,那個人深感慚愧。
已經過了淮河,和那人分路而行。不一會兒,到了前面的驛站,他已在門前了。張某認為是他又有請求,心裡很討厭他,對他說:“我剛才把你渡過河,為什麼又回來了?趕快離開吧。”他回答說:“我其實不是人,想和判官商議一件事,不讓左右的人聽到。”於是張某屏退左右的人,那人說:“我奉命來捉你,要在淮河中淹死你,承蒙你給我飯吃,本不應忘。已蒙受了你的厚恩,只可寬限你多活一天罷了。”張某請求回到住處,準備遺囑。鬼說:“一天之外,我不敢違命。我雖然是使者,然而在地下的職務就像人間的裡尹坊胥罷了。”張某想上前求救,鬼說:“人鬼不同路,不應相逼,恐怕不能免了。”張某遠遠拜謝,鬼說:“你能在一天之內,詠誦一千卷《續命經》,就能延壽。”說完便出去。到了門口又回來。對他說:“知道《續命經》嗎?”張某剛開始不知道,鬼說:“就是人間的《金剛經》。”張某說:“今天已晚,怎麼能誦得千卷經?”鬼說:“凡是人誦讀就可以。”張某於是呼喊舍中及其他百姓等數十人一同誦經。到第二天晚上,終於完成了一千遍。鬼又到了並說:“判官已免你一死,但還須和我暫且到地府走一趟。”大家都看見黃衫吏和張某相隨出門。等拜見了閻王,就把誦一千遍《續命經》的事告訴了閻王,理應延長壽命。左右取簿檢驗說:“他說的屬實。”於是閻王合掌說:“像你這樣,更應當延壽十年。”就放他生還。
至門前,所追吏雲:“坐追判官遲迴,今已遇捶。”乃袒示之,願乞少錢。某雲:“我貧士,且在逆旅,多恐不辦。”鬼雲:“唯二百千。”某雲:“若是紙錢,當奉五百貫。”鬼雲:“感君厚意,但我德素薄,何由受汝許錢,二百千正可。”某雲:“今我亦鬼耳,夜還逆旅,未易辦得。”鬼雲:“判官但心念,令妻子還我,自當得之。”某遂心念甚至。鬼雲:“已領訖。”須臾復至,雲:“夫人慾與,阿奶不肯。”又令某心念阿奶,須臾曰:“得矣。”某因冥然如落深坑,因此遂活。
求假還家,具說其事,妻雲:“是夕夢君已死,求二百千紙錢,欲便市造。阿奶故云:‘夢中事何足信。’其夕,阿奶又夢。”因得十年後卒也。出《廣異記》。
李 昕
唐李昕者,善持《千手千眼咒》。有人患瘧鬼,昕乃咒之。其鬼見形謂人曰:“我本欲大困辱君,為懼李十四郎,不敢復往。”十四郎即昕也。昕家在東郡,客遊河南,其妹染疾死。數日蘇,說雲:“初被數人領入墳墓間,復有數十人,欲相凌辱。其中一人忽雲:‘此李十四郎妹也,汝輩欲何之?今李十四郎已還,不久至舍。彼善人也,如聞吾等取其妹,必以神咒相困辱,不如早送還之。’”乃相與送女至舍。女活後,昕亦到舍也。出《廣異記》。
到了門前,所追他的鬼吏說:“我因為追捕您耽誤了時間,現在已被捶打。”於是露出被打的地方給他看,希望向他要點錢。張某說:“我是貧窮的人,並且在旅途中,多了恐怕難以籌辦。”鬼說:“只要二百千。”某說:“若是紙錢,可以給五百千。”鬼說:“感謝你的厚意,只是我的功德一向很少,怎麼能接受你這麼多的錢呢?二百千正好。”張某說:“今天我也是鬼了,夜裡回旅館,不易辦到。”鬼說:“判官只要心裡想,讓妻子還給我,我自然會得到。”張某就非常誠心想讓妻子還鬼債。鬼說:“已領到了。”不一會兒又回來說:“夫人想給,老太太不肯。”又讓張某誠心讓老太太還債。不一會兒鬼又說:“我已得到了。”張某便昏昏然如落深坑一樣,因此得活。
他請假回家,把這些事都說了,他的妻子說:“那天晚上我夢見你已死,求二百千紙錢,想要造好送去,老太太說:‘夢中的事不足信!’這天晚上,她也做了這個夢。”張某又活了十年,之後才去世。出自《廣異記》。
李 昕
唐朝的李昕,善於持誦《千手千眼咒》。有人為瘧鬼所纏,李昕就為他念咒。那個鬼現形對那人說:“我本想困擾你,因為害怕李十四郎,不敢再去。”十四郎就是李昕。李昕家在東郡,客居於河南,他的妹妹染病而死。幾天後復甦,她說:“當初被幾個人領入墳墓之間,又有幾十個人,想要凌辱我。其中一個人忽然說:‘這是李十四郎的妹妹,你們打算怎麼處置她?現在李十四郎已經回來了,不久就要到家。那是個大善人,如果聽說我們搶了他的妹妹,一定用神咒來困擾我們,不如早點把她送回去。’”於是他們就把她送回了家。李昕妹妹復活了以後,李昕也到了家。出自《廣異記》。
牛 騰
唐牛騰字思遠,唐朝散大夫郟城令,棄官從好,精心釋教,從其志者終身。常慕陶潛“五柳先生”之號,故自稱“布衣公子”,即侍中中書令河東侯炎之甥也,侯姓裴氏,未弱冠,明經擢第,再選右衛騎曹參軍。公子沉靜寡言,少挺異操,河東侯器其賢,朝廷政事皆訪之。公子清儉自守,德業過人,故王勃等四人,皆出其門下。
年壯而河東侯遇害,公子謫為牂牁建安丞。將行,時中丞崔察用事,貶官皆辭之,素有嫌者,或留之,誅殛甚眾。時天后方任酷吏,而崔察先與河東侯不協,陷之。公子將見崔察,懼不知所為。忽衢中遇一人,形甚瑰偉,黃衣盛服,乃問公子:“欲過中丞,得無懼死乎?”公子驚曰:“然。”又曰:“公有犀角刀子乎?”曰:“有。”異人曰:“公有刀子甚善。授公以神咒,見中丞時,但俯伏掐訣,言帶犀角刀子,掐手訣,乃可以誦咒。其訣,左手中指第三節橫文,以大指爪掐之。 而密誦咒七遍,當有所見,可以無患矣。咒曰:吉中吉,迦戍律,提中有律,陁阿婆迦呵。”公子俯而誦之,既得,仰視異人亡矣,大異之。即見察,同過三十餘人,公子名當二十,前十九人,各呼名過,素有郤,察則留處絞斬者,且半焉。次至公子,如其言誦咒,察久不言。仰視之,見一神人,長丈餘,儀質非常,出自西階,直至察前,右拉其肩,左捩其首,面正當背。而諸人但見崔察低頭不言,手註定字而已。公子遂得脫,比至屏回顧,見神人釋察而亡矣。
公子至牂牁,素秉誠信,篤敬佛道,雖已婚宦,如戒僧焉。口不妄談,目不妄視,言無偽,行無頗,以是夷獠漸漬
牛 騰
唐朝牛騰字思遠,是唐朝的散大夫,為郟城縣令,棄官從善,精心供奉佛教,終身不改此志。常常羨慕陶潛“五柳先生”的稱號,所以自稱“布衣公子”,是侍中、中書令、河東侯炎的外甥,河東侯姓裴,未滿二十歲,考中明經科又被推選為右衛騎曹參軍。公子沉默寡言,年少操行超群,河東侯裴炎很器重他的賢能,朝中政事都找他商量。公子清廉自守,德才過人,著名詩人王勃等四人,都出自他的門下。
壯年時,河東侯遇害,他也被貶為牂牁建安丞。將要去上任,當時中丞崔察當權,貶官都得向他告辭,一向有仇的,被留下,殺死的也很多。當時天后正信任酷吏,而崔察以前和河東侯不合,便陷害他。公子將要見崔察,又害怕而不知所措。忽然路上遇見一人,身形偉岸,穿著華麗的黃衣服,問公子:“想到中丞那去,難道不害怕死嗎?”公子驚訝地說:“害怕。”又問他:“你有犀角刀嗎?”公子答道:“有。”那個怪人說:“公子有刀子就很好。我授你神咒,見中丞時,只俯身掐手訣,說帶犀角刀子,掐手訣,就可以唸咒。訣是左手中指第三節橫文,用大拇指掐。 而祕密誦咒語七遍,應當有所見,就沒有什麼憂慮了。咒語是:吉中吉,迦戍律,提中有律,陁阿婆迦呵。”公子俯身而誦唸,已經學會了,抬頭看那怪人不見了,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就去見崔察,同去的三十多人,公子排在第二十名,前面十九個人名字都喊過了,平素有嫌隙的,崔察留下絞斬的,將近一半。輪到公子,公子就像怪人說的那樣誦咒語,崔察久不開口。抬頭看,見一神人,一丈多高,儀表氣質非凡,從西階中出來,一直來到崔察前,右手抓住他的肩,左手扭著他的頭,正對著他的後背。而許多人只看見崔察低頭不語,手停著不動罷了。公子於是得以解脫,等到了屏風後回頭,看見神人放下崔察不見了。
公子到了牂牁,一向堅守誠信,更加敬重佛道,雖然已婚為官,也像守戒規的僧人一樣。不隨意說話,不隨便看不該看的,說的話沒有虛假,行為也沒有不合適的,因此夷獠各族也漸漸受到
其化,遂大布釋教於牂牁中。常攝郡長吏,置道場數處。居三年而莊州獠反,轉入牂牁,郡人背殺長吏以應之,建安大豪起兵相應。乃劫公子坐於樹下,將加戮焉。忽有夷人,持刀斬守者頭,乃詈曰:“縣丞至惠,汝何忍害若人!”因置公子於籠中,令力者負而走,於是兼以孥免。事解後,郡以狀聞,詔書還公事,許其還歸。後宰數邑,皆計日受俸,其清無以加,亦天性也。後棄官,精內教,甚有感焉。出《紀聞》。
李元平
唐李元平,故睦州刺史伯誠之子。大曆五年,客於東陽寺中。讀書歲餘,薄暮,見一女子,紅裙繡襦,容色美麗,娥冶自若,領數青衣,來入僧院。元平悅之,而窺見青衣,問其所適及姓氏。青衣怒曰:“誰家兒郎,遽此相逼,俱為士類,不合形跡也。”元平拜求請見,不許。須臾,女自出院四顧,忽見元平,有如舊識。元平非意所望,延入,問其行李。女曰:“亦欲見君,以論宿昔之事,請君無疑嫌也。”既相悅。經七日,女曰:“我非人,頃者大人曾任江州刺史,君前身為門吏長直,君雖貧賤,而容色可悅。我是一小女子,獨處幽房,時不自思量,與君戲調,蓋因緣之故,有此私情。才過十旬,君隨物故。餘雖不哭,殆不勝情,便潛以硃筆塗君左股,將以為志。常持《千眼千手咒》,每焚香發願,各生富貴之家,相慕願為夫婦,請君驗之。”元平乃自視,實如其言。及曉將別,謂元平曰:“託生時至,不可久留,後身之父,見任刺史。我年十六,君即為縣令,此時正當與君為夫婦未間,倖存思戀,慎勿婚也。然天命已定,君雖別娶,故不可
他的教化,於是在牂牁中大興佛教。常常振攝郡中長吏,在多處設置道場。過了三年,莊州夷獠謀反,進入牂牁,郡中人暗殺長吏來響應,建安的豪族大戶也起兵呼應。於是抓了公子坐在樹下,要殺害他。忽然有夷人,拿著刀斬了看守的頭,罵道:“縣丞如此仁惠,你怎麼忍心殺這樣的人!”於是把公子放在籠子中,讓有力氣的人揹著走,並且赦免了他的妻子兒女。事情平息後,郡司把情況上報,詔書下達,允許他還歸。後來掌管數城,都是按日受祿,他的清廉沒有再能比過他的了,也是他的天性。之後棄官,精心向佛,也非常有感應。出自《紀聞》。
李元平
唐朝李元平,是先前睦州刺史李伯誠的兒子。大曆五年,客居於東陽寺中。讀書一年多,一天傍晚,看見一個女子,穿著紅裙繡短襖,容色美麗,妖豔自若,帶著幾個丫環,來到僧院。元平很高興,偷著去見一個丫環,問她的去處及姓名。丫環發怒說:“誰家男兒,到此相逼,都是讀書人,不合你的身份。”元平拜請求見,不答應。不一會兒,那女子自己從院中出來環視四周,忽然看見元平,就像舊相識一樣。元平也喜出望外,請她進來,問她從哪裡來。女子說:“我也想見你,來談談以前的事,請你不要懷疑。”於是都很高興。過了七天,女子說:“我不是凡人,以前的大人任江州刺史,你的前身是門吏長直,你雖貧賤,但容貌可親。我是一個小女子,獨自處在閨房,當時自己沒想到和你戲耍,大概是因緣份的緣故,有這種私情。才過百日,你就死了。我雖然不哭,幾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暗中用紅筆塗在你的左大腿上,把它當作記號。常常持誦《千眼千手咒》,每次焚香發誓願,各個都生在富貴之家,相愛願為夫婦,請你驗證。”元平於是自己一看,的確像她說的那樣。等到天亮將要分別時,對元平說:“託生的時候到了,我不可以久留,託身後的父親是現任刺史。我十六歲時,你是縣令,這時正是我和你結為夫婦的時間,希望你能想念著我,切記不要婚配。然而天命已定,你既然另娶,就不可
得。”悲泣而去,他年果為夫婦。出《異物志》。
長沙人
唐長沙人姓吳,徵蠻卒夫也,平生以捕獵漁釣為業。常得白龜,羹而食之。乃遍身患瘡,悉皆潰爛,痛苦號叫,斯須不可忍,眉鬢手足指皆墮落,未即死。遂乞於安南市中,有僧見而哀之,謂曰:“爾可迴心念《大悲真言》,吾當口授,若能精進,必獲善報。”卒依其言受之,一心念誦,後瘡痍漸復,手足指皆生,以至平愈。遂削髮為僧,號智益,於伏波將軍舊宅基建立精舍,住持泉州開元寺。通慧大德楚彤親識智益,常語之。出《報應錄》。
乾符僧
唐乾符中,有僧忘其名號,恆以課誦為事,未常暫廢。因下峽,泊舟白帝城。夜深群動息,持念之際,忽覺有腥穢之氣,見水面有一人,漸逼船來。僧問之,曰:“某非人也,姓許名道坤,唐初為夔牧,以貪殘暴虐,歿受業報,為灩預堆龍王三千年,於今二百四十年矣。適聞師持課,大有利益,故來遜謝耳。”僧問曰:“峽路險惡,多覆溺之患,盍敕諸龍而禁戢之,可乎?”曰:“此類實煩,皆業感所作,非常力而能制也。”僧甚異之,將復問,忽失所在。出《報應錄》。
得。”說完悲泣而去。幾年後他倆果真結為夫婦。出自《異物志》。
長沙人
唐朝長沙人姓吳,是徵蠻的兵卒,平生以打獵捕魚為業。曾捕得白龜,把它煮了吃了。於是全身得了瘡病,都已經潰爛,痛苦嚎叫,一會兒也不能忍耐,眉毛、頭髮、手指、腳趾全都脫落,但沒有立刻死去。於是就在安南集市中乞討,有一個和尚看見之後很同情他,對他說:“你可以回去念《大悲真言》,我當口頭教給你,如果能精心勤奮,一定能有善報。”他按僧人的話去學了,一心念誦,後來瘡病逐漸好了,手指、腳趾也長出來了,以至於痊癒。於是就削髮為僧,號智益,在伏波將軍的舊宅建精舍,在泉州開元寺當主持。通慧大德楚彤,與智益相識,常常聽他說起這段經歷。出自《報應錄》。
乾符僧
唐朝乾符年間,有個和尚忘記了他的名號,常以唸經為業,不曾間斷荒廢。因為下峽去,停船在白帝城。夜深了,大家都已入睡,他念經之時,忽然覺得有腥穢的氣味,看見水面上有一個人,漸漸朝船逼近。和尚問他,他說:“我不是人,姓許名道坤,唐初為夔州州牧,因為貪婪暴虐,死後受到報應,為灩澦堆的龍王三千年,如今已經二百四十年了。剛才聽到師傅唸經,對我大有益處,所以前來道謝罷了。”和尚問道:“峽路險惡,多有翻船淹死人的禍患,為什麼不下令諸龍而禁止它們,可以嗎?”回答說:“這類事的確麻煩,都是業孽所感召的結果,並不是一般的力量所能制服的。”和尚感到很奇怪,將要接著問,忽然就不見了。出自《報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