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
永那跋摩 法 度 通 公 阿專師 阿禿師
稠禪師 釋知苑 法 喜 法 琳 徐敬業
駱賓王
永那跋摩
永那跋摩者,西域僧也。宋元嘉中,東遊渡江,居於金陵祇園寺。宋文帝常謂之曰:“弟子恆願持齋,不殺生命,以身徇物,不獲其志。法師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對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凡庶,所修亦有殊矣。若凡庶者,身賤名微,德不及遠,其教不出於門庭,其言不行於僕妾。若不苦身刻己,行善持誡,將何以用其心哉?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清則不夭其命,役簡則無勞其力。然後辨鐘律,正時令。鐘律辨則風雨調,號令時則寒暑節。如此則持齋亦已大矣,不殺亦已眾矣。安在乎缺一時之膳,全一禽之命,然後乃為弘濟也。”
永那跋摩
永那跋摩,是個西域的僧人。宋文帝元嘉年間,東遊渡過長江,住在金陵祇園寺中。宋文帝曾經對他說:“弟子常想持戒,不殺生命,以身殉物,然而一直不能實現這願望。法師您不遠萬里,前來我國遊化,將怎樣教導我呢?”永那跋摩答道:“道貴在心地虔誠,不在具體做什麼事情;法在於自己領會,不在別人如何勸導。況且帝王與平民百姓,修行的方式與要求也不一樣。凡屬平民百姓,由於身份卑賤名聲微小,德不能達於遠方,教化只限於門庭之內,他們的言論又不被僕婢與妻妾採納。如果他們不嚴格要求自己,行善事而守戒規,信奉佛教的心願還怎麼實現呢?帝王則以四海為家,以萬民為子,每說一句有利於眾生的話,天下百姓都感到高興,每頒佈一項有益於社會的政令,就會得到眾人與神靈的擁護。刑罰清明瞭就能使百姓不會無辜喪生,徭役減輕了就能使百姓不會勞累無度。這樣之後再分辨鐘律,端正時令。鐘律分清了就能風調雨順,號令適時就能寒暑有節。如能做到這樣,就是最大的遵守戒律了,不被殺害的生命也已經相當多了。哪裡還在乎少吃一兩頓齋飯,能否保全一隻禽鳥的生命呢?這才是普濟眾生之舉呀!”
文帝撫幾嗟嘆,稱善者良久,乃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為虛說,滯近教者拘戀章句。如法師者,真所謂開悟明達,可以言天人之際矣。”出《劇談錄》。
法 度
釋法度,黃龍人也。南齊初,遊於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瑯琊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住者輒死。後為寺,猶多恐懼。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歲餘,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投刺於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閒雅,羽衛亦眾。致敬畢,乃言:“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餘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幹。前後棲託,或非真實。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並願受五戒,永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庭,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旦,一人送錢一萬,並香燭等,疏雲:“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矣,今後祠祭者勿得殺戮。”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出《歙州圖經》。
文帝撫案讚歎,稱善不已,就說:“俗人迷惑於佛教的深遠道理,僧人們則滯礙於眼前的說教;迷惑於深遠道理的人稱佛教是虛妄之說,滯礙於眼前說教的人則拘泥於佛經的個別章句。像法師您這樣的見解,真稱得上是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可以與您談論天人之際的事情了。”出自《劇談錄》。
法 度
佛教僧侶法度,黃龍人。南齊初年,雲遊於金陵。有位叫僧紹的齊郡高士,隱居於瑯琊的攝山,敬慕法度清明真純,以師友相待。他死的時候,將自己居住的攝山上的宅院,施捨出來作棲霞寺。在這之前,有個道士想把寺院的地方作為道觀,結果是誰住在這裡誰就死。後來這個地方建成佛寺,仍有許多令人恐懼的現象發生。自從法度住在這裡之後,各種妖魔現象都平息了。過了一年多,忽然聽到人馬鼓角之聲,接著見一人跑過來投名片謁見法度,自稱:“靳尚。”法度叫他靠近些。靳尚形貌閒雅,儀衛隨從也很多。他向法度致敬完畢,便說道:“我們佔有此山,七百多年了。神道有法規,他物不能侵犯。此前在此棲住的僧道,有的並非真心修道。所以死的病的相繼出現,這也是他們命中註定的。法師您道德高尚,謹以此山奉送給您,並且我本人願意接受佛教五戒,與佛教永結未來之緣。”法度說:“人與神仙所信奉的道理不一樣,不能容忍互相屈從,況且施主您以血肉食品當作祭禮,這是佛門五戒之中最為禁忌的。”靳尚說:“如能皈依門下,我首先去掉殺生。”於是告辭而去。第二天,有個人送來一萬錢,還有香燭之類,上面註明:“弟子靳尚奉供。”到了這個月十五日那天,法度為他舉辦法會,靳尚來到後,與眾僧一起禮拜行道,受完戒就走了。後來攝山廟裡的廟祝夢見山神告訴他說:“我已經在法度法師門下受戒了,今後祭祀時不要殺生了。”從此,廟中的祭品只有菜蔬飯食而已。出自《歙州圖經》。
通 公
樑末有通公道人者,不知其姓氏。居處無常,所語狂譎,然必有應驗。飲酒食肉,遊行民間。侯景甚信之。揚州未陷之日,多拾無數死魚頭,積於西明門外,又拔青草荊棘栽市裡。及侯景渡江,先屠東門,一城盡斃。置其首於西明門外,為京觀焉。市井破落,所在荒蕪。通公言說得失,於景不便。景惡之,又憚非常人,不敢加害。私遣小將於子悅將武士四人往候之。景謂子悅雲:“若知殺,則勿害;不知則密捉之。”子悅立四人於門外,獨入見。通脫衣燎火,逆謂子悅曰:“汝來殺我,我是何人?汝敢輒殺!”子悅作禮拜雲:“不敢。”於是馳往報景。景禮拜謝之,卒不敢害。景後因宴召僧通,僧通取肉捏鹽,以進於景,問曰:“好否?”景曰:“大咸。”僧通曰:“不鹹則爛。”及景死數日,眾以鹽五石置腹中,送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屠膾羹,食之皆盡。後竟不知所去。出《廣古今五行記》。
阿專師
侯景為定州刺史之日,有僧不知氏族,名阿專師。多在州市,聞人有會社齋供嫁娶喪葬之席,或少年放鷹走狗追隨宴集之處,未嘗不在其間。鬥爭喧囂,亦曲助朋黨。如此多年。
後正月十五日夜,觸他長幼坐席,惡口聚罵。主人慾打死之,市道之徒救解將去。其家兄弟明旦捕覓,正見阿專師騎一破牆上坐,嘻笑謂之曰:“汝等此間何厭賤我?
通 公
樑末有個通公和尚,不知他姓什麼。沒有固定的居所,說話癲狂怪誕,然而一定能應驗。他飲酒吃肉,整天在民間遊蕩。侯景非常信服他。揚州未被侯景攻陷時,他就拾了無數死魚頭,堆放在西明門外,還拔了許多青草與荊棘栽在市區內。等侯景渡過長江後,首先屠殺了東門,後來全城都被殺光了。並把砍下的頭顱堆置在西明門外,當作炫耀武功的京觀。城內破落,一片荒蕪。通公訴說這件事的得失,對侯景不利。侯景憎恨他,又忌憚他不是平常人,不敢加害於他,於是暗中派了小將於子悅帶領四名武士去監視他。侯景對於子悅說:“他若知道是去殺他,就不要殺害他;如果不知道,就偷偷捉住他。”於子悅讓四名武士守候在門外,自己單獨進去見通公。通公脫下衣服正在烤火,衝著於子悅說:“你是來殺我的,我是何許人?你竟敢殺我!”於子悅施禮拜道:“不敢。”於是跑回去報告了侯景。侯景只好向他賠禮道歉,直到最後也沒敢害他。侯景後來在宴會上召見通公和尚,通公夾起一塊肉捏上一把鹽,送給侯景,問道:“好不好吃?”侯景說:“太鹹了!”通公則說:“不鹹就會腐爛。”等到侯景死後幾天,眾人將五石鹽放在他的肚子裡,把屍體送到建康街上。百姓爭著割肉片作湯吃,把他的屍體全吃光了。後來通公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阿專師
侯景任定州刺史的時候,有個僧人不知姓什麼,名叫阿專師。經常在定州街市中,聽到人家有什麼會社、齋供、婚喪、嫁娶之類的宴席,或者有少年放鷹走狗在外野宴,沒有他不在場的。爭鬥喧囂,他也總是幫助同夥推波助瀾。就這樣過了許多年。
後來有一年正月十五日夜晚,因長幼座次冒犯了他,他立即破口聚罵。主人想打死他,那幫市井無賴之徒把他救走了。這家兄弟第二天仍不罷休,到處找他,見阿專師騎在一堵破牆上坐著,嬉皮笑臉地對他們說:“你們這夥兒人為什麼這麼討厭輕視我?
我舍汝去。”捕者奮杖欲擲,前人復遮約。阿專師復雲:“定厭賤我,我去。”以杖擊牆,口唱叱叱。所騎之牆一堵,忽然升上,可數十仞。舉手謝鄉里曰:“好住。”百姓見者,無不禮拜悔咎。須臾,映雲而滅。可經一年,聞在長安,還如舊態。於後不知所終。出《廣古今五行記》。
阿禿師
北齊初,幷州阿禿師者,亦不知鄉土姓名所出。爾朱未滅之前,已在晉陽,遊諸郡邑,不居寺舍,出入民間,語譎必有徵驗。每行市裡,人眾圍繞之,因大呼,以手指胸曰:“憐你百姓無所知,不識幷州阿禿師。”人遂以此名焉。齊神武遷鄴之後,以晉陽兵馬之地,王業所基,常鎮守幷州,時來鄴下,所有軍國大事,未出帷幄者,禿師先於人眾間洩露。末年,執置城內,遣人防守,不聽輒出,若其越逸,罪及門司。當日幷州時三門,各有一禿師盪出,遍執不能禁。未幾,有人從北州來雲:“禿師四月八日於雁門郡市捨命郭下,大家以香花送之,埋於城外。”幷州人怪笑此語,謂之曰:“禿師四月八日從汾橋過,東出,一腳有鞋,一腳徒跣,但不知入何巷坊。人皆見之,何雲雁門死也?”此人復往北州,報語鄉邑。眾共開冢看之,唯有一隻鞋耳。後還遊幷州,齊神武以制約不從,浪語不出,慮動民庶,遂以妖惑戮之。沙門無發,以繩鉤首。
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抓他的人舉起木棍就要打他,之前救他的人又上去阻擋拉勸。阿專師又說:“既然真的這麼厭煩輕視我,我走就是了。”他用木棍敲著破牆,口中嘖嘖有聲,像在念誦什麼。只見他騎的那堵牆忽然往上升了起來,升到幾十仞高。阿專師舉起手來向鄉親致謝道:“各位保重!”看見這事的百姓,無不向他禮拜謝罪。轉瞬之間,他就消失在雲彩間,不見蹤影了。大約一年之後,聽說阿專師在長安,還和原來一個樣子。再往後就不知其結局如何了。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阿禿師
北齊初年,幷州有個阿禿師,也不知道他籍貫何地姓甚名誰。爾朱氏未滅之前,他就已經在晉陽了,遊歷各郡縣,不在寺廟裡居住,總出入民間,說話怪誕但總能應驗。每當他在街上走的時候,總有許多人圍著他看熱鬧,他就大聲呼叫,用手指著胸脯說道:“憐你百姓無所知,不識幷州阿禿師。”人們便因此叫他“阿禿師”。北齊神武皇帝遷都鄴城之後,因為晉陽是屯集兵馬的軍事重地,又是開創基業的地方,所以他常在幷州鎮守,有時來到鄴都主持朝政,所有的軍國大事,沒等運籌決策者公佈,禿師就先在民間傳揚起來。在最後一年,禿師被拘進城內,派人管起來,不允許他任意出去,如果讓他逃出去了,要向看守城門的人問罪。當時幷州有三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一個阿禿師闖出去,到處捉拿,也限制不住他。不久,有人從北州來說:“禿師四月八日在雁門郡的郭下去世了,大家用香花給他送殯,埋葬在城外。”幷州人聽了這話都感到可笑,便對這個人說:“禿師四月八日從汾水橋上走過,往東去了,一隻腳穿著鞋,一隻腳光著,只是不知他進了哪個坊巷。很多人都看見了,怎麼說他在雁門死了呢?”此人又前往北州,把這些話告訴了鄉親們。大家一起去挖開墳墓查看,只有一隻鞋而已。後來,禿師又回到幷州遊逛,北齊神武皇帝因為制約不住他,流言不斷出現,擔心民情浮動,就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殺害他。和尚沒有頭髮,斬首時便用繩索套住腦袋。
伏法之日,舉州民眾詣寺觀之。禿師含笑,更無言語。刑後六七日,有人從河西部落來雲:“道逢禿師,形狀如故,但揹負一繩,籠禿師頭,與語不應,急走西去。”出《廣古今五行記》。
稠禪師
北齊稠禪師,鄴人也。初落髮為沙彌,時輩甚眾。每休暇,常角力騰趠為戲,而禪師以劣弱見凌。紿侮毆擊者相繼,禪師羞之,乃入殿中閉戶,抱金剛足而誓曰:“我以羸弱,為等類輕負,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聞,當祐我。我捧汝足七日,不與我力,必死於此,無還志。”約既畢,因至心祈之。初一兩夕恆爾,念益固。至六日將曙,金剛形見,手執大缽,滿中盛筋。謂稠曰:“小子欲力乎?”曰:“欲。”“念至乎?”曰:“至。”“能食筋乎?”曰:“不能。”神曰:“何故?”稠曰:“出家人斷肉故耳。”神因操缽舉匕,以筋視之,禪師未敢食。乃怖以金剛杵,稠懼,遂食。斯須入口,神曰:“汝已多力,然善持教,勉旃。”神去且曉,乃還所居。諸同列問曰:“豎子頃何至?”稠不答。須臾,於堂中會食,食畢,諸同列又戲毆。禪師曰:“吾有力,恐不堪於汝。”同列試引其臂,筋骨強勁,殆非人也。方驚疑,禪師曰:“吾為汝試。”因入殿中,橫蹋壁行,自西至東,凡數百步。又躍首至於樑數四,乃引重千鈞。其拳捷驍武,動駭物聽。先輕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視。
問斬那天,全州民眾都到寺廟觀看。只見阿禿師面帶笑容,一句話也不說。刑後六七天,有人從河西部落來說:“在道上遇見了禿師,還是原來那個樣子,只是後背上拖著一條繩索,套著禿師的光頭,與他說話也不應答,急忙往西走去。”出自《廣古今五行記》。
稠禪師
北齊年間有個稠禪師,是鄴城人。當初落髮為沙彌時,同輩的和尚非常多。每到閒暇時間,常在一起摔跤跳躍比賽玩,而禪師因為身弱無力常被欺侮。欺騙、侮辱與毆打他的人相繼來襲,禪師惱羞至極,便躲進殿堂關起門來,抱著金剛塑像的腳發誓道:“我因瘦弱,被同伴輕視欺負,受辱太過,不如死了的好。你以強壯有力聞名,應當保護我。我要連續七天捧著你的腳,如不給我力氣,一定死在這裡,決不反悔!”立誓完畢,便以至誠之心向金剛祈禱。頭兩天與平常一樣毫無效應,但他的信念更加堅定。到第六天黎明前夕,金剛現形,手裡端著大缽子,滿滿盛著肉筋,對稠禪師說:“小夥子想有力氣嗎?”答:“想!”“心誠嗎?”答:“誠!”“能吃肉筋嗎?”答:“不能。”金剛神說:“為什麼?”禪師說:“因為出家人杜絕吃肉。”金剛神便一手端缽一手舉著匕首,拿著肉筋讓禪師看,禪師仍然沒敢吃。金剛神又舉起金剛杵威嚇他,稠禪師害怕,就吃了。一會兒就都吃完了,金剛神便說:“你已經很有力氣了,但要好好信奉佛法,你要善自為之。”金剛神離開時天也亮了,禪師便回到自己的住處。同伴們詢問他道:“你小子這些天到哪裡去了?”稠禪師沒有回答。不一會兒,他們都去飯堂一起吃飯,吃完飯,同伴們又戲謔毆打他。禪師說:“我有力氣了,恐怕不能再忍受你們。”同伴試著拉他的胳臂,發現他的筋骨強勁有力,根本不像人的胳膊。同伴們正自驚疑,禪師說:“我給你們試試看。”便來到大殿裡面,只見他橫踩在牆壁行走,自西往東,走幾百步遠。他又連續幾次跳到房樑那麼高,能提千鈞重的東西。他的拳腳迅疾敏捷,雄武有力,令人見了心驚膽戰。先前輕視欺侮他的人,都俯伏流汗,不敢抬眼看他。
禪師後證果,居於林慮山。入山數千裡,構精廬殿堂,窮極土木。諸僧從其禪者,常數千人。齊文宣帝怒其聚眾,因領驍勇數萬騎,躬自往討,將加白刃焉。禪師是日,領僧徒谷口迎候。文宣問曰:“師何遽此來?”稠曰:“陛下將殺貧道,恐山中血汙伽藍,故至谷口受戮。”文宣大驚,降駕禮謁,請許其悔過。禪師亦無言。文宣命設饌,施畢請曰:“聞師金剛處祈得力,今欲見師效少力,可乎?”稠曰:“昔力者,人力耳。今為陛下見神力,欲見之乎?”文宣曰:“請與同行寓目。”先是禪師造寺,諸方施木數千根,臥在谷口。禪師咒之,諸木起空中,自相搏擊,聲若雷霆,鬥觸摧拆,繽紛如雨。文宣大懼,從官散走。文宣叩頭請止之,因敕禪師度人造寺,無得禁止。
後於幷州營幢子,未成遘病,臨終嘆曰:“夫生死者,人之大分,如來尚所未免。但功德未成,以此為恨耳。死後願為大力長者,繼成此功。”言終而化。至後三十年,隋帝過幷州,見此寺,心中渙然記憶,有似舊修行處,頂禮恭敬,無所不為。處分幷州,大興營葺,其寺遂成。時人謂帝為大力長者雲。出《紀聞》及《朝野僉載》。
釋知苑
唐幽州沙門知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室一切經藏,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西山鑿巖為石室,即摩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摩寫,藏諸室內。每一
禪師後來修得證果,住在林慮山。他在入山幾千裡處,建造精舍殿堂,窮盡大量土石木材。跟他修習禪理的僧徒,多達幾千人。北齊文宣帝惱怒他聚集僧眾,便統領幾萬精銳人馬,御駕親征,想要殺掉他。這一天,禪師帶領僧徒來到山口迎候,文宣帝問他:“法師為何突然來到這裡?”禪師說:“陛下要殺貧道,我擔心在山裡流血會玷汙僧院,所以來到山口聽憑殺戮。”文宣帝大驚,下車施禮拜見,請求允許自己悔過。禪師也不說話。文宣帝命人安排飯菜,吃過飯後,向禪師請求道:“聽說法師從金剛神那裡祈求得到了大力氣,今天想見識一下法師稍稍施展法力,可以嗎?”禪師說:“往昔有的力氣,只是人力而已。今天要為陛下顯顯神力,您樂意看嗎?”文宣帝道:“願意與同行的部下一飽眼福。”先前禪師建造佛寺,各處施捨了幾千根木材,正堆放在山口。如今禪師口誦咒語,便見所有的木材騰空而起,互相撞擊,聲音宛如雷霆轟鳴,摧拆衝撞,木屑像雨點一樣紛紛降落。文宣帝大為驚惶,隨從的官員四散奔逃。文宣帝叩頭請求停止,於是敕令禪師度人建造寺院,不許任何人阻止。
後來禪師在幷州建造石刻的經幢,沒等竣工就病倒了,臨終前嘆道:“生死本屬命中有定,如來佛尚且不免一死。只是建造寺廟的功德尚未完成,以此為憾而已。死後願成為大力長者,繼續完成此項功業。”說完就圓寂了。過了三十年,隋文帝路過幷州,見到這座寺廟,心中恍惚回憶起了什麼,好像這是他過去修行的地方,於是頂禮膜拜,無所不至。他立即傳旨幷州府衙,令其全力營造修繕,這座寺廟於是建成。當時人們稱隋文帝就是大力長者。出自《紀聞》及《朝野僉載》。
釋知苑
唐代幽州有個僧人叫知苑,精練又有學識。隋煬帝大業年間,他就發願修造石屋收藏所有的佛經,防備佛法滅絕。接著便在幽州西山上開鑿巖壁為石室,鑿成之後就磨平四壁用以刻寫經文。又取方石,另外刻寫經文,存放在石室中。每當一間
室滿,即以石塞門,鎔鐵固之。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后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瑀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成功。苑常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欲與巖前造木佛堂並食堂。寐而念木瓦難辦,恐繁經費,未能起作。忽一夜暴雷震電,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大木松柏數千萬,為水所漂,積於道次。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於是遠近歎服。苑乃使匠擇取其木,餘皆分與邑里。邑里喜悅而助造堂宇,頃之畢成,如其志焉。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繼其功焉。出《冥報錄》。
法 喜
隋煬帝時,南海郡送一僧,名法喜,帝令宮內安置。於時內造一堂新成,師忽升堂觀看,因驚走下階,回顧雲:“幾壓殺我。”其日中夜,天大雨,堂崩,壓殺數十人。其後又於宮內環走,索羊頭。帝聞而惡之,以為狂言,命 著一室。數日,三衛於市見師,還奏雲:“法喜在市內慢行。”敕責所司,檢驗所禁之處,門
如舊。守者亦云:“師在室內。”於是開戶入室,見袈裟覆一叢白骨,
在項骨之上。以狀奏聞。敕遣長史王恆驗之,皆然。帝由是始信非常人也,敕令勿驚動。
石室裝滿,就用石塊塞門,再熔化鐵水澆灌封閉起來。當時隋煬帝駕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是蕭皇后的弟弟,生性篤誠,信奉佛教。他把知苑鑿石室藏佛經的事稟報皇后,蕭後施捨了一千匹絲絹,蕭瑀也施捨絲絹五百匹。朝廷內外聽說之後,爭先恐後來施捨,所以成全了知苑的功德。知苑常常因為工匠這麼多,僧人與俗眾混雜在一起不方便,就想在山岩前建造供僧人住的木佛堂與供俗眾工匠用的食堂。晚上睡覺時想到所需大量木石難以辦到,恐怕要耗費太多的經費,所以不能動工。一天夜裡突然電閃雷鳴,第二天早上天晴之後,便見山下有成千上萬根粗大的松柏樹幹,被山洪漂盪下來,堆積在道路兩旁。僧人與俗眾都驚呆了,不知道是從哪裡漂來的,於是遠近各處的人們紛紛歎服。知苑便叫工匠挑出合用的木材,其餘的都分給附近的鄉親。鄉里人十分歡喜,便來協助建造佛殿廟宇,不久就全部建成了,終於實現了知苑的心願。知苑刻造的石頭經文已經裝滿了七間石室,他於貞觀十三年去世。弟子們繼續完成他的功業。出自《冥報錄》。
法 喜
隋煬帝時,南海郡守送來一名僧人,名字叫法喜,煬帝讓人把他安置在皇宮內。這時宮內剛剛建好一座殿堂,法喜忽然要升堂觀看,之後便驚慌地跑下臺階,回頭看著說:“差一點壓死我。”當天半夜,下起了大雨,殿堂崩塌了,壓死幾十個人。之後,他又在宮內四處走,跟人索求羊頭。隋煬帝聽說後非常厭惡他,以為他是在說瘋話,命人把他鎖在一間屋子裡。幾天之後,宮內三衛在街上見到了法喜,回來報告皇帝說:“法喜正在街市漫步。”皇帝責令主管人員檢查關他的那間房子,門鎖如故。看守人員也說:“法喜在屋裡。”於是開門進屋,只看見一件袈裟蓋著一堆骨頭,鎖頭還在頸骨上。把這些情況報告了皇帝。皇帝又派長史王恆前來查驗,檢查結果與報告的完全一樣。皇帝這才相信法喜並非尋常人,下令不要驚動他。
至日暮,師還室內,或語或笑。守門者奏聞,敕所司脫 ,放師出外,隨意所適。有時一日之中,凡數十處齋供,師皆赴會,在在見之,其間亦飲酒啖肉。俄而見身有疾,常臥床,去薦席,令人於床下鋪炭火,甚熱。數日而命終,火炙半身,皆焦爛,葬於香山寺。至大業四年,南海郡奏雲:“法喜見還在郡。”敕開棺視之,則無所有。出《拾遺記》。
法 琳
唐武德中,終南山宣律師修持戒律,感天人韋將軍等十二人自天而降,旁加衛護。內有南天王子張璵,常侍於律師。時法琳道人飲酒食肉,不擇交遊,至有妻子。律師在城內,法琳過之,律師不禮焉。天王子謂律師曰:“自以為何如人?”律師曰:“吾頗聖也。”王子曰:“師未聖,四果人耳,法琳道人即是聖人。”律師曰:“彼破戒如此,安得為聖?”王子曰:“彼菩薩地位,非師所知。然彼更來,師其善待之。”律師乃改觀。後法琳醉,猝造律師,直坐其床,吐於床下,臭穢雖甚,律師不敢嫌之。因以手攫造功德錢,納之袖中徑去,便將沽酒市肉。錢盡復取,律師見即與之。後唐高祖納道士言,將滅佛法。法琳與諸道士競論,道士慚服。又犯高祖龍顏,固爭佛法。佛法得全,琳之力也。佛經護法菩薩,其琳之謂乎?出《感通記》。
到了傍晚,法喜回到鎖他的那間屋子裡,又說又笑的。守門人把這事奏報了皇帝,皇帝命令主管人員去掉了鎖頭,把法喜放出來,讓他隨意到自己要去的地方。有時候一天之內,有幾十處齋會,法喜都去赴會,處處能見到他,在那裡也喝酒吃肉。不久,他身患疾病,經常躺在床上,去掉鋪在床上的草蓆,讓人在床下鋪燒炭火,燒得很熱。過了幾天他就死了,炭火烘烤的那半邊身子,都焦爛了,被安葬在香山寺。到了大業四年,南海郡守奏稟隋煬帝道:“法喜現已回到南海郡。”皇帝命人開棺檢查,發現棺內空無所有。出自《拾遺記》。
法 琳
唐高祖武德年間,終南山宣律師修習佛法嚴守戒律,感動了天人韋將軍等十二人自天而降,守護在他的身旁。其中有南天王子張璵,經常侍立在律師身邊。當時法琳和尚既喝酒又吃肉,隨意和人交往,甚至有老婆孩子。律師住在城裡,法琳去看望他,律師並不以禮相待。南天王子對律師說:“你自認為是怎樣的人?”律師說:“我是聖人。”王子說:“師父還未成聖,只是遵奉佛教四諦達到‘四果’境界的人而已,法琳道人才稱得上是聖人。”律師說:“他這樣破壞戒律,怎麼能稱得上聖人?”王子說:“他的菩薩地位,不是師父所能知道的。等他再來的時候,師父一定要善待他。”律師於是改變了對法琳的看法。後來法琳喝醉了酒,突然造訪律師,徑直坐到律師的床上,嘔吐在床下,氣味非常難聞,但律師也不敢嫌惡他。他又伸手抓了一把施主捐贈的功德錢,放到袖子裡徑直離開了,出門就用這些錢買酒買肉。花完了再來拿,律師見了就給他。後來,唐高祖採納一個道士的進言,要滅絕佛法。法琳與各位道士辯論,道士終於服輸。法琳又冒犯唐高祖的龍顏,為維護佛法據理力爭。佛法得以保全,都是法琳的功勞。佛經上說的護法菩薩,指的不就是法琳這樣的人嗎?出自《感通記》。
徐敬業
唐則天朝,徐敬業揚州作亂,則天討之,軍敗而遁。敬業竟養一人,貌類於己,而寵遇之。及敬業敗,擒得所養者,斬其元以為敬業。而敬業實隱大孤山,與同伴數十人結廬,不通人事。乃削髮為僧,其侶亦多削髮。天寶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餘,與弟子至南嶽衡山寺訪諸僧而居之。月餘,忽集諸僧徒,懺悔殺人罪咎,僧徒異之,老僧曰:“汝頗聞有徐敬業乎?則吾身也。吾兵敗,入於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將終,故來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證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出《紀聞》。
駱賓王
唐考功員外郎宋之問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且為詩曰:“鷲嶺鬱岧嶢,龍宮 寂寥。”第一聯搜奇覃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命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遇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之問詰之,答曰:“當徐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
徐敬業
唐代武則天臨朝執政時,徐敬業在揚州作亂,武則天派兵討伐,徐敬業兵敗潛逃。敬業平日收養了一個人,相貌酷似自己,待他極好。等到敬業兵敗,官兵抓獲了這個人,把他當作敬業斬殺了腦袋。而敬業本人實際上已經隱藏到了大孤山。他與同伴數十人結廬住在山裡,與世隔絕。敬業削髮為僧,同伴也多數削髮出了家。天寶初年,有一老僧法號叫住括,年已九十多歲,與弟子到南嶽衡山寺廟訪問各位僧人並住在那裡。過了一個多月,他忽然召集各位僧徒,懺悔自己殺人的罪過,僧徒們非常驚異,這位老僧說:“你們都聽說過徐敬業嗎?我就是他!當年我兵敗之後,逃進大孤山,精勤修道。如今生命將終,所以來到貴寺,讓世人知道我已參證第四果(阿羅漢果)了。”於是他自己說出了死亡日期。果然到那天就死了,便安葬在衡山。出自《紀聞》。
駱賓王
唐代考功員外郎宋之問因事屢次被貶,後來釋免還朝,經過江南。遊覽靈隱寺,這天夜晚明月當空,他在長廊漫步吟詩,作道:“鷲嶺鬱岧嶢,龍宮 寂寥。”第一聯挖空心思,總感不如意。有個老僧點著長命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裡苦苦吟詩,到底為什麼?”宋之問答道:“弟子以作詩為業,正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你吟一下上聯。”宋之問就給他吟誦,老僧反覆吟唱了幾遍,便說:“為何不說‘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呢?”宋之問十分驚訝,驚歎其遒勁壯麗。他又接著把這首詩吟到終篇說:“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闢的地方。到天明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就見不到了。寺僧中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盤問他,他回答道:“當年徐敬業兵敗後,與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擔心漏掉大頭目,會獲無法預料的罪名,
時死者數萬人,因求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當時雖敗,且以興復唐朝為名,故人多獲脫之。”出《本事詩》。
當時死者數萬人,便從中尋求到兩個相似的,砍下他們的腦袋來裝在盒裡呈送朝廷。後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給朝廷。所以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駱賓王也落髮為僧,遍遊名山,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後就死了。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以興復唐朝為名,所以人們大多抓到也放了他們。”出自《本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