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
成真人 柏葉仙人 齊 映 王四郎 韋 丹
馮大亮
成真人
成真人者,不知其名,亦不知所自。唐開元末,有中使自嶺外回,謁金天廟,奠祝既畢,戲問巫曰:“大王在否?”對曰:“不在。”中使訝其所答,乃詰之曰:“大王何往而云不在?”巫曰:“關外三十里迎成真人耳。”中使遽令人於關候之。有一道士,弊衣負布囊,自關外來。問之姓成,延於傳舍,問以所習,皆不對。以驛騎載之到京,館於私第,密以其事奏焉。玄宗大異之,召入內殿,館於蓬萊院,詔問道術及所修之事,皆拱默不能對,沉真樸略而已。半歲餘,懇求歸山。既無所訪問,亦聽其所適。自內殿挈布囊徐行而去,見者鹹笑焉。所司掃灑其居,改張幃幕,見壁上題曰:“蜀路南行,燕師北至。本擬白日昇天,且看黑龍飲渭。”
成真人
有一位成真人,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叫什麼,也不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唐朝開元末年,有一位宮中使者從嶺南迴來,到金天廟拜謁,所有祭祀禱告都完畢之後,他和巫師開玩笑說:“大王在不在?”巫師說:“不在。”使者對他的回答感到奇怪,就問他說:“大王到哪兒去了,你就說不在?”巫師說:“到關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成真人了。”使者立刻派人到關前等候。有一個道士,穿著破舊的衣服,揹著一個布口袋,從關外走來。一問道人姓成,就把他接進驛館,問他修習的是什麼道術,他全都不回答。使者讓他騎著驛站的馬來到京城,住進自己的宅第裡,並祕密地把道士的事奏明瞭皇帝。唐玄宗非常驚奇,把道士召入宮內,讓他住進蓬萊院,問他有什麼道術以及修習方面的事,他全都只拱手沉默不作回答,他這是隱蔽真相,質樸不張揚罷了。半年多之後,他請求歸隱山林。既然不能從他那裡問出什麼,皇上也就任他到願意去的地方。他從內殿帶著布口袋慢慢地離去,見到的人全都笑他。負責灑掃的人收拾他住過的屋子,更換帷帳的時候,見牆壁上題寫道:“沿著蜀路往南走,燕地的軍隊從北面來。本打算白天就成仙飛去,暫且留下來看看黑龍喝渭水。”
其字刮洗愈明。以事上聞,上默然良久,頗亦追思之。其後祿山起燕,聖駕幸蜀,皆如其讖。出《仙傳拾遺》。
柏葉仙人
柏葉仙人田鸞,家居長安。世有冠冕,至鸞家富。而兄弟五六人,皆年未至三十而夭。鸞年二十五,母憂甚,鸞亦自懼。常聞道者有長生術,遂入華山,求問真侶,心願懇至。至山下數十里,見黃冠自山而出,鸞遂禮謁,祈問隱訣。黃冠舉頭指柏樹示之曰:“此即長生藥也,何必深遠?但問志何如爾。”鸞遂披尋仙方。雲:“側柏服之久而不已,可以長生。”乃取柏葉曝幹,為末服之,稍節葷味,心志專一,服可至六七十日,未有他益,但覺時時煩熱,而服終不輟。至二年餘,病熱,頭目如裂,舉身生瘡。其母泣曰:“本為延年,今返為藥所殺。”而鸞意終不捨,尚服之。至七八年,熱疾益甚,其身如火,人不可近。皆聞柏葉氣,諸瘡潰爛,黃水遍身如膠。母亦意其死。忽自雲:“體今小可,須一沐浴。”遂命置一斛溫水於室,數人舁臥斛中。自病來十餘日不寢,忽若思寢,乃令左右掩戶勿驚,遂於斛中寢。三日方悟,呼人起之,身上諸瘡,皆已掃去,光彩明白,眉須紺綠,頓覺耳目鮮明。自雲:“初寢,夢黃冠數人,持旌節導引,謁上清,遍禮古來列仙,皆相謂曰:‘柏葉仙人來此。’
那些字越刮洗越清晰。把這事奏明皇上,皇上沉默了好久,仍十分追念他。後來安祿山從燕地起兵,皇帝去了蜀地,全都與道士的預言相符合。出自《仙傳拾遺》。
柏葉仙人
柏葉仙人田鸞,家住長安。他家世代做官,到田鸞時,家中很富。田鸞有兄弟五六個,全都不到三十歲就死了。田鸞二十五歲的時候,母親非常憂愁,他自己也很害怕。他曾經聽說修道的人有長生不老的道術,就進了華山,打聽尋找仙人道士,心願十分誠懇。走到山下幾十裡的地方,遇見一位道士從山裡來,於是田鸞就上前拜見,向道士打聽長生的祕訣。道士抬頭指著柏樹對他說:“這就是長生不老藥,何必到更深更遠的地方去?只問你自己意志如何罷了。”田鸞就從書籍中查閱仙藥的配方。書上說:“側柏的樹葉長期不間斷地服用,就能長生。”於是把柏葉晒乾,加工成粉末服用,逐漸控制吃魚肉,心志專一,田鸞服用了約有六七十天,沒有別的效果,只覺得時時煩躁發熱,但他依然堅持服用不間斷。到兩年多後,他開始發燒,頭和眼睛疼痛欲裂,全身生瘡。他母親哭泣著說:“本來是為了延壽,現在反倒被藥害死了。”但是田鸞始終不放棄,還是照吃不誤。到了七八年,發燒的病更厲害了,身上就像著火一般,別人不能接近他。誰都能聞到他身上的一股柏葉氣味,身上的瘡全都潰爛,黃水流遍全身,像膠一樣。母親也認為他要死了。忽然有一天他自己說:“身體今天稍好了一些,要洗個澡。”於是讓人在屋裡放了一大盆溫水,幾個人把他抬到大盆裡。從有病以來,他十幾天沒有睡覺,現在他忽然想睡,於是就讓左右的人把門掩上,不要弄出聲響驚擾他,他就泡在盆裡睡著了。三天之後他才睡醒,喊人把他扶起來,他身上的那些瘡,全都一掃而光,精神煥發,皮膚白淨,眉毛鬍鬚也變得深青透紅,還突然覺得耳聰目明。他說:“我剛睡著的時候,夢見幾個道士拿著旌旗符節帶著我去上清仙界拜謁,一一拜見自古以來的列位神仙,他們都互相說:‘柏葉仙人到這兒來了。’
遂授以仙術,勒其名於玉牌金字,藏於上清。謂曰:‘且止於人世修行,後有位次,當相召也。’復引而歸。”鸞自此絕谷,並不思飲食,隱於嵩陽。至貞元中,已年百二十三歲矣,常有少容。忽告門人,無疾而終,顏色不改,蓋尸解也。臨終異香滿室,空中聞音樂聲,乃造青都,赴仙約耳。出《原化記》。
齊 映
齊相公映,應進士舉,至省訪消息。歇禮部南院,遇雨未食,傍徨不知所之,徐步牆下。有一老人,白衣策杖,二小奴從。揖齊公曰:“日已高,公應未餐,某居處不遠,能暫往否?”映愧謝,相隨至門外。老人曰:“某先去,留一奴引郎君。”躍上白驢如飛。齊公乃行至西市北,入一靜坊新宅,門曲嚴潔。良久,老人復出。侍婢十餘,皆有所執。至中堂坐,華潔侈盛。良久,因鋪設於樓,酒饌豐異。逡巡,人報有送錢百千者。老人曰:“此是酒肆所入,某以一丸藥作一甕酒。”及晚請去。老人曰:“郎君有奇表,要作宰相耶?白日上升耶?”齊公思之良久,雲:“宰相。”老人笑曰:“明年必及第,此官一定。”贈帛數十匹,雲:“慎不得言於人。有暇即一來。”齊公拜謝。自後數往,皆有恤賚。至春果及第。同年見其車服修整,乘醉詰之,不覺盡言。偕二十餘人,期約俱詣就謁。老人聞之甚悔。至則以廢疾託謝不見,
於是就教給我仙術,把我的名字在玉牌上刻成金字,收藏在上清仙界。他們對我說:‘你暫且在人世間修行,以後有了位置就叫你來。’就又領我回來。”田鸞從此不再吃糧食,並不覺得飢渴,隱居在嵩陽。到貞元年間,他已經一百二十三歲了,還總是很年輕的樣子。忽然有一天他在告訴弟子之後,沒病就死了,面色沒變,大概是尸解仙去了。他臨終時異香滿室,空中有音樂的聲音,這是他造訪青都,赴神仙的約會去了。出自《原化記》。
齊 映
宰相齊映考進士時,曾到尚書省打聽消息。他在禮部南院休息,遇上雨不能出去吃飯,心裡猶豫,不知到什麼地方去,就慢慢走在牆下。有一位老人,穿白色衣服,拄著柺杖,兩個小僕人跟在他身後。老人向齊映行禮說:“日頭已經升高,你大概還沒吃飯,我家離此不遠,能到我家去嗎?”齊映道謝,跟著老人來到門外。老人說:“我先回去,留一個僕人領著你。”說完,老人騎上一頭白驢,飛一樣馳去。齊映就走到西市北側,來到一所位於清淨街區的新宅子,門庭曲折,整齊乾淨。很久,老人才出來。有十幾位婢女跟隨,婢女們手中都拿著東西。來到中堂落座,見中堂裡的擺設華麗潔淨,奢侈豐盛。過了一會兒,就在樓上擺設宴席,美酒佳餚豐盛珍異。正在這時,有人報告說有一個人送來一百千錢。老人說:“這是酒肆送來的,我用一丸藥給他們做了一罈酒。”到了晚上,齊映請求回去。老人說:“你有奇特的儀表,你是要做宰相呢?還是做神仙呢?”齊映想了很久,說:“我想做宰相。”老人笑著說:“明年你一定能考中,這個宰相你做定了。”老人贈給他幾十匹帛,對他說:“千萬不要對別人講這事。有空閒就再來一坐。”齊映拜謝老人。後來他又來過幾次,每次都有饋贈。等到第二年春天,他果然考中了。與他同年考中的舉子們見他車馬衣服都很講究,趁他喝醉了問他,他不知不覺全講了出來。他和二十多人,約好一起到老人那裡去拜謁。老人聽說了非常後悔。齊映領人來到,老人則以身體殘疾為託辭不見他們,
各奉一縑,獨召公入,責之曰:“爾何乃輕洩也?比者昇仙之事亦得,今不果矣。”公哀謝負罪,出門去。旬日復來,宅已貨訖,不知所詣。出《逸史》。
王四郎
洛陽尉王琚,有孽侄小名四郎。孩提之歲,其母他適,因隨去。自後或十年五年至琚家,而王氏不復錄矣。唐元和中,琚因常調,自鄭入京。道出東都,方過天津橋,四郎忽於馬前跪拜,布衣草履,形貌山野。琚不識。因自言其名。琚哀愍久之。乃曰:“叔今赴選,費用固多,少物奉獻,以助其費。”即於懷中出金,可五兩許,色如雞冠。因曰:“此不可與常者等價也。到京,但於金市訪張蓬子付之,當得二百千。”琚異之,即謂曰:“爾頃在何處?今復何適?”對曰:“向居王屋山下洞,今將往峨嵋山。知叔到此,故候拜覲。”琚又曰:“爾今停泊在何處?”對曰:“中橋逆旅席氏之家。”時方小雨,會琚不齎雨衣,遽去曰:“吾即至爾居。”四郎又拜曰:“行李有期,恐不獲祗候。”琚徑歸,易服而往,則已行矣。因詢之席氏,乃曰:“妻妾四五人,皆有殊色;至於衣服鞍馬,華侈非常。其王處士肩輿先行,雲往劍南。”琚私奇之,然未信也。及至上都,時物翔貴,財用頗乏,因謂家奴吉兒曰:“爾將四郎所留者一訪之。”果有張蓬子。
贈給他們每人一匹絹,只把齊映叫了進來,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輕易地把事情洩露出去?最近昇天做神仙的事本來是可以實現的,可現在不行了。”齊映哀痛地向老人謝罪,出門而去。十天後他又來,然而老人已把房屋賣給了別人,不知去到哪裡了。出自《逸史》。
王四郎
洛陽縣尉王琚,有個妾生的侄子,小名叫四郎。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母親改嫁他人,他就隨母親一塊兒去了。從此以後,王四郎或者十年或者五年到王琚家來一趟,王氏家族就不再把他看作本家成員。唐朝元和年間,王琚按例選調官職,從鄭州來到京城。從東都走出來,剛過了天津橋,王四郎忽然在馬前跪拜,穿著布衣草鞋,一副山野人的樣子。王琚不認識他。於是他自己說出了自己的名字。王琚哀嘆憐憫了半天。王四郎便說:“叔叔現在去聽候選官,所需費用很多,今獻上少許財物,做你的花費。”於是他從懷裡取出一塊金子,大約有五兩,顏色像雞冠。他對王琚說:“這塊金子不能和常見的金子一樣價錢。到了京城,只要在金市上找到張蓬子交給他,就能獲得二百千錢。”王琚感到驚異,就對他說:“你最近住在哪裡?現在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王四郎回答說:“以前住在王屋山下的一個洞中,現在要到峨嵋山去。知道叔叔到這裡來,所以等在這裡拜見。”王琚又說:“你現在在什麼地方住宿?”王四郎說:“在中橋的席氏客棧裡。”當時正下著小雨,趕上王琚沒帶雨衣,馬上就要離去,說道:“我這就到你住的地方去。”王四郎又拜謝說:“我的行程是有期限的,恐怕不能恭候您。”王琚徑直回去,換了衣服就來到席氏客棧,而王四郎已經走了。於是王琚就問席氏,席氏說:“王處士妻妾四五個,都有美色;至於衣服車馬,更是非常奢華。王處士坐著轎子先走了,說是到劍南去。”王琚心裡奇怪,並沒有相信他的話。等到了京城,當時物價飛漲,費用很缺乏,於是對家僕吉兒說:“你把四郎留的那塊金子拿去打聽打聽。”一打聽,果然有個張蓬子。
乃出金示之,蓬子驚喜,捧而叩顙曰:“何從得此?所要幾緡?”吉兒即曰:“二百千耳。”蓬子遂置酒食,宴吉兒,即依請而付。又曰:“若更有,可以再來。”吉兒以錢歸。琚大異之,明日自詣蓬子。蓬子曰:“此王四郎所貨化金也。西域商胡,專此伺買,且無定價,但四郎本約多少耳,逾則不必受也。”琚遂更不取焉。自後留心訪問,冀一會遇。終不復見之。出《集異記》。
韋 丹
韋丹大夫及第後,歷任西臺御史。每常好道,未曾有遇。京國有道者,與丹交遊歲久,忽一日謂丹曰:“子好道心堅,大抵骨格不成。某不能盡知其事,可自往徐州問黑老耳。”丹乃求假出,往徐州。經數日,問之,皆雲無黑老。召一衙吏問之曰:“此州城有黑老,家在何處?”其吏曰:“此城郭內並無。去此五里瓜園中,有一人姓陳,黑瘦貧寒,為人傭作,賃半間茅屋而住。此州人見其黑瘦,眾皆呼為黑老。”韋公曰:“可為某邀取來。”吏人至瓜園中喚之,黑老終不肯來,乃驅迫之至驛。韋公已具公服,在門首祗候。韋公一見,便再拜。黑老曰:“某傭作求食,不知有何罪,今被捉來,願得生回。”又復怖畏驚恐,欲走出門,為吏人等遮攔不放。自辰及酉,韋公禮貌益恭,黑老驚惶轉甚。略請上廳,終不能得。至二更來,方上階,不肯正坐。韋公再拜諮請,叩問不已。至三更,黑老忽然倒臥於床上,鼻息如雷。韋公兢兢床前而立,久因困極,不覺兼公服亦倒臥在床前地上睡。至五更,黑老起來,以手撫韋公背雲:“汝起,汝起。
吉兒就拿出金子來給他看,張蓬子又驚又喜,捧著金子叩頭說:“從哪裡弄來的?想要多少錢?”吉兒就說:“要二百千。”張蓬子就置辦酒食,宴請吉兒,並立即如數付了錢。又說:“如果還有,可以再拿來。”吉兒把錢帶回來。王琚非常驚奇,第二天親自去見張蓬子。張蓬子說:“這是王四郎賣的變化出來的金子。西域的胡商,專門在這裡等著購買,而且沒有定價,只要王四郎原本約定多少就是多少,多給他就不一定接受了。”王琚於是再不要了。此後他留心訪問,希望再遇見王四郎。但是終究沒有再見到他。出自《集異記》。
韋 丹
韋丹大夫考中科舉後,做過西臺御史。他向來慕道,只是不曾遇到異人。京城裡有一位修道的,和韋丹相識已久,忽然有一天對韋丹說:“你喜歡道術的意志很堅定,大概是骨骼不行。我不能完全知道是怎麼回事,你可以自己到徐州去問問黑老。”韋丹就請假出京,來到徐州。經過幾天,問誰都說沒有黑老。他找來一位衙吏問道:“這州城裡有個叫黑老的人,他家住在哪?”那個衙吏說:“這個城中沒有。離此五里的瓜園,有一個人姓陳,又黑又瘦,很窮,給人做工,租了半間草房居住。州城的人見他又黑又瘦,都叫他黑老。”韋丹說:“你替我把他請來。”衙吏到瓜園叫黑老,黑老始終不肯來,衙吏就硬把他趕到驛站。韋丹已穿好官服,在門口恭候。韋丹一見到黑老,就連連下拜。黑老說:“我給人做工掙飯吃,不知有什麼罪,現在被捉來,希望能讓我活著回去。”黑老驚恐萬狀,想要跑出門去,被衙吏們攔住了。從辰時到酉時,韋丹更加恭敬,黑老卻更加驚懼。韋丹請黑老到大廳,黑老始終不去。到了二更左右,黑老才走上臺階,卻不肯坐在正座上。韋丹再三下拜,不停地請求叩問。到了三更,黑老忽然倒在床上,鼻息如雷地睡著了。韋丹小心謹慎地站在床前,時間長了因太睏乏,不知不覺也穿著官服倒在床前的地上睡著了。到了五更,黑老起來,用手撫摸著韋丹的後背說:“你起來,你起來。
汝似好道,吾亦愛之。大抵骨格不成就,且須向人間富貴。待合得時,吾當來迎汝;不然,恐汝失路耳。初秋日,可再來此,當為汝盡話。”言訖,倏已不見。韋公卻歸。至立秋前一日晚,至徐州,黑老已辰時死矣。韋公惆悵,埋之而去。自後寂絕,二十年不知信息。韋公官江西觀察使,到郡二年,忽一日,有一叟謂閽人曰:“爾報公,可道黑老來也。”公聞之,倒屣相迎。公明日無疾,忽然卒。皆言黑老迎韋公上仙矣。出《會昌解頤錄》。
馮大亮
馮大亮者,導江人也。家貧好道,亦無所修習。每道士方術之人過其門,必留連延接。唯一牛拽步磨以自給,一旦牛死,其妻對泣,嘆曰:“衣食所給,在此牛爾。牛既死矣,何以資口食乎?”慈母山道士,每過其家,即憩歇累日。是時道士復來,夫婦以此語之。道士曰:“皮角在乎?”曰:“在。”即取皮攣綴如牛形,斫木為腳,以繩系其口,驅之遂起,肥健如常。曰:“此牛不復飲食,但晝夜使之可也,慎勿解其口。爾以此牛拽磨,為倍於常。”道士亦不復來。數年盛暑,牛喘甚急。牧童憐之,因解其口,遽成皮骨而已。然其家已漸富,改置酒肆。常以奉道祈感遇仙人,仍力行救物,好賓客。有樵叟三五人,詣其家飲酒,常不言錢,禮而接之,雖數益敬。忽一人曰:“我輩八人,明日具來,共謀一醉,
你好像好道,我也喜歡。大概是骨骼不成全你,暫且要面對人間的富貴。等到應該得道的時候,我就來接你;不然,恐怕你會迷路。初秋時,可再到這兒來,那時我就全都告訴你。”說完,忽然不見了。韋丹就回去了。到了立秋前一天的晚上,他又來到徐州,黑老已經在辰時的時候死了。韋丹很惆悵,把他埋葬後便走了。從此以後兩相寂絕,二十年不知音信。韋丹任江西觀察使,到任二年,忽然有一天,有一個老頭對守門人說:“你去告訴韋公,就說黑老來了。”韋丹聽說後,慌慌忙忙地鞋都穿倒了就跑出來迎接。第二天,本來沒病的韋丹忽然死了。人們都說黑老接韋丹上天做神仙去了。出自《會昌解頤錄》。
馮大亮
馮大亮是導江人。他家裡貧窮,喜歡道術,但也沒有修習什麼。每當有道士或有方術的人從他家門前路過,他一定會挽留並接待人家。他家只有一頭牛用來拉磨賺錢維持生活,有一天牛死了,妻子對他哭泣,嘆道:“全家人的衣食供給,全靠這頭牛。牛已經死了,靠什麼吃飯呢?”慈母山有位道士,每次路過他家,都要在他家休息幾天。這個時候道士又來了,夫妻二人就把牛死了的事告訴了道士。道士說:“牛皮和牛角還在嗎?”回答說:“在。”道士就把牛皮聯結成牛的形狀,砍四根木頭做牛腿,用繩子繫住它的嘴,一驅趕它就活過來了,和往日一樣肥實健壯。道士說:“這頭牛不再吃喝,只管讓它白天黑夜地幹活就行了,但千萬不要解開它的口繩。你用這頭牛拉磨,它的力氣是一般牛的一倍。”道士就不再來了。幾年之後,在一個酷暑天裡,牛喘得很急。牧童可憐它,就解開了它的口繩,它立刻變成了一堆皮和骨頭。但是馮大亮家已經漸漸富起來,改為經營酒館。他常常通過尊奉道法祈求感遇仙人,還努力去做救人濟物的事,喜歡與賓客交遊。有三五個打柴的老頭,到他家裡來喝酒,他常常不談錢,以禮相待,雖然白喝了多次,他卻更加尊敬他們。忽然其中有人說:“我們八個人,明天全都來,一起喝個一醉方休,
無以人多為訝。”至時,樵叟八人偕至。客於袖中出楠木一枝,才五六寸,栽於庭中,便飲酒盡歡而去。曰:“勞置美酒,無以為報。此樹徑尺,則家財百萬。此時可貢助天子,垂名國史。十年後,會於岷嶺巨人宮,當授以飛仙之道。”言訖而去。旬日而樹已凌空,高十餘丈,大已徑尺。其家金玉自至,寶貨自積,殷富彌甚。雖王孫、糜竺之家,不能及也。五年,玄宗幸蜀,大亮貢錢三十萬貫,以資國用。出《仙傳拾遺》。
你不要因為人多感到驚訝。”到了第二天,八個砍柴的老頭一塊兒來了。有一人從袖子裡取出一棵小楠木,才五六寸高,栽在院子裡,然後就飲酒直到盡興才準備離去。那人說:“有勞你為我們置辦美酒,沒有什麼報答你的。這棵樹長到一尺粗的時候,你就家財萬貫了。那時候,你可以進獻財物以幫助天子,在國史上留名。十年後,咱們到岷嶺巨人宮相會,會教給你成仙的道術的。”說完他們就走了。十天之後,那棵小樹已經長入高天,十幾丈高,粗已夠一尺。他家裡有黃金美玉自己飛來,寶物也自己堆積,非常富有。即使是卓王孫、糜竺這樣的大富人家,也不如他家。五年後,唐玄宗到蜀地避難,馮大亮進獻了三十萬貫錢,用來資助國家。出自《仙傳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