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

唐若山  司命君  玄真子  劉白雲

唐若山

唐若山,魯郡人也。唐先天中,歷官尚書郎,連典劇郡。開元中,出為潤州,頗有惠政,遠近稱之。若山嘗好長生之道。弟若水,為衡嶽道士,得胎元穀神之要。嘗徵入內殿,尋懇求歸山。詔許之。若山素好方術,所至之處,必會爐鼎之客,雖術用無取者,皆禮而接之。家財迨盡,俸祿所入,未嘗有餘。金石所費,不知紀極。晚歲尤篤志焉。潤之府庫官錢,亦以市藥。賓佐骨肉,每加切諫,若山俱不聽納。

一日,有老叟,形容羸瘠,狀貌枯槁,詣款謁。自言有長生之道,見者皆笑其衰邁。若山見之,盡禮加敬,留止月餘。所論皆非丹石之要。若山博採方訣,歌誦圖記,無不研究。問叟所長,皆蔑如也。復好肥鮮美酒,珍饌品膳。雖瘦削老叟,而所食敵三四人。若山敬奉承事,曾無倦色。

唐若山

唐若山是魯郡人。唐朝先天年間,他做過尚書郎,連續掌管過大郡。開元年間,他出任潤州刺史,頗有仁政,遠近都稱頌他。唐若山喜歡長生不老之術。他的弟弟唐若水是衡山的道士,掌握了道家胎元、穀神等修煉要旨。他曾經應召進入皇宮,不久又懇求退隱山林。皇帝下詔允許他回去。唐若山平常喜歡道教的方術,他走到哪裡,一定要會見一下那裡的煉丹人士,即使是道術上沒有可取之處的,他也全都以禮相待。他的家財幾乎用盡,他的俸祿收入,也不曾有過剩餘。煉丹的費用,不計其數。到了晚年,他對長生之道更加篤信。潤州府庫裡的公款,他也用來買藥煉丹。賓客僚屬和骨肉親人,常常懇切地勸他不要這樣,他全都不聽。

一天,有個形體瘦弱、面容憔悴的老頭前來拜見。他自稱有長生不老之術,見到的人都笑這老頭衰朽老邁。唐若山見了他卻非常尊敬,留他住了一個多月。老頭談論的全都不是煉丹的要旨。唐若山廣泛蒐集丹方,用歌訣和繪圖的形式記錄下來,無不用心研究。他問老頭擅長什麼,老頭所說的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又喜歡魚肉美酒,美味飯食。雖然是個枯瘦的老頭,吃起飯來卻能趕上三四個人。唐若山恭敬地侍奉他,毫無厭倦之色。

一夕,從容謂若山曰:“君家百口,所給常若不足。貴為方伯,力尚多闕,一旦居閒,何以為贍?況帑藏錢帛,頗有侵用。誠為君憂之。”若山驚曰:“某理此且久,將有交代,亦常為憂,而計無所出。若緣此受譴,固所甘心,但慮一家有凍餒之苦耳。”叟曰:“無多慮也。”促命酒,連舉數杯。若山飲酒素少,是日亦挹三四爵,殊不覺醉,心甚異之。是夜月甚明朗,徐步庭下。良久謂若山曰:“可命一僕,運鐺釜鐵器輩數事於藥室間,使僕布席壘爐。”曰:“鼎鐺之屬為二聚,熾炭加之,烘然如窯,不可向視。”叟於腰間解小瓠,出二丹丸,各投其一,闔扉而出。謂若山曰:“子有道骨,法當度世,加以篤尚正直,性無忿恚,仙家尤重此行。吾太上真人也,遊觀人間,以度有心之士。憫子勤志,故來相度耳。吾所化黃白之物,一以留遺子孫,旁濟貧乏;一以支納帑藏,無貽後憂。便可命棹遊江,為去世之計。翌日相待於中流也。”言訖,失其所在。若山凌晨開閱,所化之物,爛然照屋。復扃閉之,即與賓客三五人,整棹浮江,將遊金山寺。既及中流,江霧晦冥,咫尺不辨。若山獨見老叟,棹漁舟,直抵舫側,揖若山入漁舟中,超然而去。久之,風波稍定,昏霧開霽。已失若山矣。

郡中几案間,得若山訣別之書,指揮家事。又得遺表,因

一天晚上,老頭從容地對唐若山說:“你家有一百來口人,資財的供應好像常常不足。你貴為一方的長官,財力尚且差這麼多,一旦罷官閒居,用什麼來贍養家庭呢?何況府庫裡的銀兩錢帛,你也侵用了許多。我實在是為你擔憂。”唐若山吃驚地說:“我治理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很快就要被別人接替職務,我也常常為此發愁,但也想不出來好辦法。如果因此受到懲罰,本來也是心甘情願的,只是擔心一家人要有挨餓受凍之苦了。”老頭說:“你不必過於擔心。”老頭催他快擺上酒來,連飲了幾杯。唐若山平時喝酒一向很少,這一天也幹了三四杯,竟不覺得有醉意,心裡很是驚奇。這天夜裡月光很明亮,兩個人漫步在院子裡。許久,老頭對唐若山說:“可派一個僕人,把鍋等鐵器運到藥室裡去,派僕人在藥室佈置坐席,砌起爐灶。”老頭又說:“鐵鍋之類分為兩處,鍋底下放上燃燒的火炭,把鐵鍋烘烤得就像磚窯一樣,不可朝著它看。”這時老頭從腰間解下一個小葫蘆,從葫蘆裡取出兩丸丹藥,往兩口鐵鍋裡各扔了一丸,便關門出來。老頭對唐若山說:“你有道骨,理應度你超脫人世,加上你誠實正直,生性不愛發怒,仙家特別看重這樣的品行。我是太上真人,到人間來遊歷觀覽,以便超度那些有心之人。我同情你志趣勤勉,所以就來超度你。我所點化的黃金白銀,一部分用來留給你的子孫,也可以救濟別的窮人;一部分用來支付你侵用的府庫裡的銀兩,不要留下後患。這樣你就可以駕船遊江,作為使自己擺脫世俗的計策了。明天我在江心等著你。”說完,老頭就不見了。凌晨,唐若山打開藥室一看,昨天所點化的東西,光燦燦地把屋子照得通亮。他又關上門,就和三五位賓客一起駕著船漂游在江面上,要到金山寺去遊覽。到了江心之後,江上大霧瀰漫,咫尺之間也看不清東西。只有唐若山看到了那個老頭,老頭駕著一條漁船,徑直來到唐若山的船旁,請唐若山到漁船上,超然而去。過了很久,風波稍微平靜下來,大霧散去,人們才發現唐若山不見了。

在郡中的几案之間,人們找到了唐若山訣別的書信,那上面寫的全都是如何處理家事。又找到了一份遺表,人們於是

以奏聞。其大旨:“以世祿暫榮,浮生難保,惟登真脫屣,可以後天為期。昔範丞相泛舟五湖,是知其主不堪同樂也;張留侯去師四皓,是畏其主不可久存也。二子之去,與臣不同。臣運屬休明,累叨榮爵,早悟升沉之理,深知止足之規,棲心玄關,偶得丹訣。黃金可作,信淮王之昔言;白日可延,察真經之妙用。既得之矣,餘復何求?是用揮手紅塵,騰神碧海,扶桑在望,蓬島非遙。遐瞻帝閽,不勝犬馬戀主之至。”唐玄宗省表異之,遽命優恤其家。促召唐若水,與內臣齎詔,於江表海濱尋訪,杳無音塵矣。

其後二十年,有若山舊吏自浙西奉使淮南,於魚市中見若山鬻魚於肆,混同常人。睨其吏而延之入陋巷中,縈迴數百步,乃及華第。止吏與食,哀其久貧,命市鐵二十梃。明日復與相遇,已化金矣,盡以遺之。吏姓劉,今劉子孫世居金陵,亦有修道者。

又相國李紳,字公垂,常習業於華山,山齋糧盡,徒步出谷,求糧於遠方。迨暮方還,忽暴雨至,避於巨巖之下,雨之所沾若浼焉。既及巖下,見一道士,艤舟於石上,一村童擁楫而立。與之揖,道士笑曰:“公垂在此耶!”言語若深交,而素未相識。因問紳曰:“頗知唐若山乎?”對曰:“常覽國史,見若山得道之事,每景仰焉。”道士曰:

把遺表上奏給皇上。奏章的大意是:“因為世間的榮華富貴是轉瞬即逝的,人生是難以長久的,只有脫離世俗,成為神仙,才可與天地同期。以前丞相范蠡駕船遊於五湖之間,是知道他的主子不能和他同樂;留侯張良師從商山四皓而隱去,是怕不能和他的主子長久共存下去。這二人的離去,和我是不一樣的。我適逢清明盛世,連連受到皇上恩賜的爵位,早就悟出了進退的道理,深深懂得知止知足的規矩,我潛心於道門,偶然得到了煉丹的祕訣。我相信淮南王以前說過的話,黃金是可以做出來的;察看真經的妙用,壽命可以延長。我已經明白了這些道理,其餘的還追求什麼呢?因此我揮手告別塵世,在碧海里神遊,可望見扶桑,離蓬萊仙島也不遠了。我遙望皇上的宮門,心中不禁產生犬馬留戀主人的感情。”唐玄宗看了他的遺表後感到奇怪,急忙下令豐厚地撫卹唐若山的家屬。催人把唐若水找來,讓唐若水和內臣們一起,拿著皇帝的詔令,在江邊海濱到處尋訪唐若山,但是杳無音信。

此後二十年,有個唐若山的舊部下從浙西出使到淮南去,在魚市上見到唐若山正在魚肆裡賣魚,和常人一樣。唐若山看見了他的屬下,把屬下請到一條簡陋的巷子中,曲曲折折走了幾百步,來到一所漂亮的府第。他讓屬下在此休息,並給屬下飯吃,他可憐屬下長期受窮,讓屬下買了二十根鐵棒。第二天,屬下又遇到他,鐵已經全都變成金子了,他把這些金子全贈給屬下。這個屬下姓劉,現在他的子孫世代居住在金陵,也有修道的。

另外,相國李紳,字公垂,曾經在華山研習學業,山中居室的糧食吃光了,他就徒步走出山谷,到遠處尋找糧食。天將黑的時候才回來,忽然下起了暴雨,他就在一塊巨石下避雨,雨所沾溼的地方水流如注。到了巖下之後,他見到一位道士,那道士把船停靠在石頭上,一位村童拿著槳立在船頭。李紳向道士一拜,道士笑道:“公垂在這裡嗎?”話說得像老朋友似的,但是他們從來不相識。於是道士問李紳:“你知道唐若山嗎?”李紳回答說:“我曾經在史書裡看過他得道成仙的事蹟,常常景仰他。”道士說:

“餘即若山也。將遊蓬萊,偶值江霧,維舟於此。與公垂曩昔之分,得暫相遇,詎忘之耶?”乃攜紳登舟。江霧已霽,山峰如晝,月光皎然。其舟凌空泛泛而行,俄頃已達蓬島。金樓玉堂,森列天表。神仙數人,皆舊友也。將留連之。中有一人曰:“公垂方欲佐國理務,數畢乃還耳。”紳亦務經濟之志,未欲棲止。眾仙覆命若山送歸華山。後果入相,連秉旌鉞。去世之後,亦將復登仙品矣。出《仙傳拾遺》。

司命君

司命君者,常生於民間。幼小之時,與唐元瓌同學。元瓌雲:君家世奉道,晨夕香燭,持《高上消災經》《老君枕中經》,累有祥異,奇香瑞雲,生於庭宇。母因夢天人滿空,皆長丈餘,麾旆旌蓋,蔭其居宅。有黃光照其身,若金色,因孕之而生。生即張目開口,若笑之容。幼而穎悟,誦習詩書,元瓌所不及。十五六歲,忽不知所之,蓋遊天下尋師訪道矣。不知師何人,得神仙之訣。寶應二年,元瓌為御史,充河南道採訪使,至鄭州郊外,忽與君相見。君衣服藍縷,容貌憔悴。元瓌深憫之,與語敘舊,問其所學。曰:“相別之後,但修真而已。”邀元瓌過其家,留騎從於旅次相候。君與元瓌同往,引入市側,門巷低小,從者一兩人。才入,外門便閉,從者不得入。第二門稍寬廣。又入一門,屋宇甚大。揖元瓌於門下,先入為席,良久出迎。元瓌見

“我就是唐若山。我要去遊蓬萊,恰巧遇上江霧,把船停在這裡。我和你以前有過一段緣分,得以暫時相遇,難道你忘了嗎?”於是拉著李紳上船。這時候江霧已散去,山峰像白天一樣,月光皎潔明亮。那船在半空中浮游行駛,不一會兒已經來到蓬萊島。金碧輝煌的樓堂殿閣,林立在天上。有幾位神仙,都是老朋友。他們想留住李紳。其中有一個神仙說:“李公垂正要輔佐國家參理政事,命中註定要做完這些事才能回來。”李紳也確實有以經國濟民為務的大志,不想留在這裡。眾神仙又讓唐若山把李紳送回華山。後來李紳果然做了宰相,連續多年執掌軍政大權。去世之後,他也將登上仙品。出自《仙傳拾遺》。

司命君

司命君曾經生活在民間。他幼年的時候,與唐元瓌是同學。唐元瓌說:司命君家世代信奉道教,早晚都要點香和蠟燭,持念《高上消災經》和《老君枕中經》,經常有祥瑞的異象出現,異香祥雲出現在庭院殿宇之間。他的母親做夢夢見滿天空都是一丈多高的仙人,旌旗傘蓋遮蔽了他們家的宅院。有一道黃色的光照在她身上,像金子的顏色,於是她懷了孕生下司命君。司命君生下來就睜著眼、張著口,像要笑的樣子。他自幼聰穎,誦讀詩書,元瓌比不上他。他十五六歲的時候,忽然不知到哪兒去了,大概是周遊天下尋師問道去了。不知道他的老師是誰,但他得到了成仙得道的祕訣。寶應二年,元瓌為御史,充任河南道採訪使,來到鄭州的郊外,忽然與司命君相遇。司命君衣服很破爛,臉色很憔悴。元瓌很可憐他,和他說話敘舊,問他學的是什麼。他說:“相別之後,我只是修道而已。”他請元瓌到他家裡去,把騎馬的隨從留在客棧裡等候。司命君陪元瓌一起前往,他把元瓌領到街市的一側,來到一戶低矮的門前,隨從只有一兩個人。二人剛走進門,外邊的門便關上了,隨從不能進入。第二道門略加寬廣。又進了一門,有一所很大的屋子。司令君在門外向元瓌行禮,自己先進去擺放坐席,老半天才出來迎接元瓌。元瓌發現

其容狀偉爍,可年二十許,雲冠霞衣,左右玉童侍女三五十輩,皆非世所有。元瓌莫之測。相引升堂,所設饌食珍美,器皿瑰異,雖王者宴賜,亦所不及。徹饌命酒。君與妻同坐,乃曰:“不可令侍御獨坐。”即召一人,坐於元瓌之側。元瓌視之,乃其妻也。奏樂酣飲,既醉各散,終不及相問言情。遲明告別,君贈元瓌金尺玉鞭。出門行數裡,因使人訪其處,無復蹤跡矣。及還京,問其妻:“曾有異事乎?”具言:“某日昏然思睡,有黑衣人來,稱司命君召,某便隨去。既至司命宮中,見與君同飲。”所見歷然皆同,不謬。

後十年,元瓌奉使江嶺,又於江西泊舟,見君在岸上。邀入一草堂,又到仙境。留連飲饌,但音樂侍衛,稍多於前,皆非舊人矣。及散,贈元瓌一飲器,如玉非玉,不言其名。自此敘別,不復再見。亦不知司命所主何事,所修何道,品位仙秩,定何高卑,復何姓字耳。一日,有胡商詣東都所居,謂元瓌曰:“宅中有奇寶之氣,願得一見。”元瓌以家物示之,皆非也。乃出司命所贈飲器與商。起敬而後跪接之,捧而頓首曰:“此天帝流華寶爵耳!致於日中,則白氣連天;承以玉盤,則紅光照室。”即與元瓌就日試之,白氣如雲,鬱勃徑上,與天相接。日夜更試之,此不謬也。“此寶太上西北庫中鎮中華二十四寶也,頃年已旋降。今此第二十二寶,亦不久留於人間,即當飛去。得此寶者,受福七世,

司命君的容貌變得光彩煥發,有二十來歲的樣子,戴雲冠,披霞衣,他身邊的玉童侍女有三五十名,都不是人世間所能有的。元瓌不知這是怎麼回事。司命君把元瓌領到正堂,擺設上來的山珍海味和瑰麗奇異的器皿,即使是帝王家的宴席也比不上。撤掉飯食讓人擺上美酒。司命君與自己的妻子坐在一起,他說:“不能讓御史獨自坐著。”就叫來一個人坐在元瓌的身邊。元瓌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於是奏樂暢飲,大醉之後各自散去,到底沒來得及述說舊情。天將亮的時候告別,司命君送給元瓌一把金尺和一根玉鞭。出門走了幾裡,元瓌就讓人打聽剛才的那個地方,那地方已經沒有蹤跡了。等到回到京城,他問妻子:“曾經有過異常的事嗎?”妻子說:“有一天我昏沉沉地想睡覺,來了一個穿黑衣服的人,說司命君讓我去,我就跟著他去了。到了司命君宮中之後,看見他和你一塊兒喝酒。”她所見到的和元瓌見到的一樣,毫無差謬。

十年之後,元瓌奉命出使江嶺,又在江西停船,看到司命君在岸上。司命君請他來到一所草堂,又來到了仙境。司命君留他吃飯,只是樂伎和侍衛略多於前一次,全都不是前一次的那些人。散了席,司命君贈給元瓌一件飲器,質地像玉卻不是玉,他也不說這東西叫什麼。從此分別,再沒相見。也不知他主管的是什麼事,修的是什麼道,也不知他在仙界的品級高低,更不知他姓什麼叫什麼。有一天,一位胡商到東都元瓌的住所裡來,說:“你府中有奇寶的氣象,希望能讓我見識見識。”元瓌把家裡的東西拿出來給胡商看,全都不是。於是他把司命君贈他的飲器拿出來給胡商看。胡商肅然起敬,跪下之後把飲器接過去,捧著飲器叩頭說:“這是天帝的流華寶爵啊!放到日光下,就有白氣連天;放到玉盤裡,就能紅光照室。”胡商就和元瓌對著日光試驗,白氣像雲那樣蒸蒸而上,與天相連。日夜交替著試驗,說明這不是假的。胡商說:“這件寶物是太上西北庫中鎮中華二十四寶之一,近年來已降回到人間。現在這第二十二寶,也不會在人間久留的,很快就該飛回去了。得到這個寶貝的人,七代受到福佑,

敬之哉!”元瓌以玉盤承之,夜視紅光滿室。出《仙傳拾遺》。

玄真子

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會稽山陰人也。博學能文,擢進士第。善書,飲酒三鬥不醉。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遊覽。魯國公顏真卿與之友善。真卿為湖州刺史,與門客會飲,乃唱和為《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曰:“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遞相誇賞。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寫景夾詞,須臾五本。花木禽魚,山水景像,奇絕蹤跡,今古無倫。而真卿與諸客傳玩,歎服不已。其後真卿東遊平望驛,志和酒酣,為水戲,鋪席於水上獨坐,飲酌笑詠。其席來去遲速,如刺舟聲。復有云鶴隨覆其上。真卿親賓參佐觀者,莫不驚異。尋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今猶有寶傳其畫在人間。出《續仙傳》。

劉白雲

劉白雲者,揚州江都人也。家富好義,有財帛,多以濟人,亦不知有陰功修行之事。忽在江都,遇一道士,自稱為樂子長,家寓海陵。曰:“子有仙籙天骨,而流浪塵土中,何也?”因出袖中兩卷書與之。白雲捧書,開視篇目,方欲致謝,子長嘆曰:“子先得變化,而後受道。此前定也。”

一定要敬重它啊!”元瓌把它盛在玉盤裡,夜間一看,滿室都是紅光。出自《仙傳拾遺》。

玄真子

玄真子姓張,名志和,是會稽山陰人。他博學多才,寫一手好文章,進士及第。又善於書畫,喝三斗酒也不醉。他守本性養真氣,躺在雪地上不冷,跳到水裡去不沾溼。天下的山水,他全都遊覽過。魯國公顏真卿和他是好朋友。顏真卿在湖州任刺史時,和門客們一起喝酒,就一唱一和地作《漁父》詞,頭一首唱的就是張志和的詞,詞是:“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顏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一共和了二十五首,互相誇賞。張志和讓人拿來顏料,剪裁白絹,一邊畫景物一邊寫詞,不一會兒就畫出來五幅。花鳥魚蟲,山水景象,筆法奇絕,今古無比。顏真卿和客人們傳著他的畫玩賞,讚不絕口。後來顏真卿東遊平望驛,張志和喝酒喝到酣暢時,作水上游戲,把坐席鋪在水面上,獨自坐在上面飲酒吟唱。那坐席的來去快慢,就像划船的聲音。又有仙鶴跟隨在他的頭頂上。顏真卿與親戚、賓客、下屬這些在岸上觀看的人們,沒有不感到驚異的。不多時,張志和在水上揮手,向顏真卿表示謝意,然後便上升飛去。至今民間還留傳著他的畫,被視為珍寶。出自《續仙傳》。

劉白雲

劉白雲是揚州江都人。他家裡富足,又十分俠義,有了錢財,多用來救濟窮人,其實他並不知道有陰德修行的事。忽然有一天他在江都遇見一位道士,自稱樂子長,家住海陵。道士對他說:“你有仙風道骨,卻流落在塵世之中,為什麼呢?”於是從袖中取出兩卷書交給他。他捧著書,翻開看那篇目,剛要致謝,樂子長感嘆道:“你得先學變化,然後才能得道,這是前世定的。”

乃指摘次第教之。良久,失子長所在。依而行之,能役致風雨,變化萬物。乃於襄州隔江一小山上化兵士數千人,於其中結紫雲帳幄,天人侍衛,連月不散。節度使於 疑其妖幻,使兵馬使李西華引兵攻之。帳幄侍衛漸高,弓矢不能及。判官竇處約曰:“此幻術也,穢之即散。”乃取屍穢焚於其下,果然兵衛散去。白雲乘馬,與從者四十餘人走於漢水之上,蹙波起塵,如履平地,追之不得。謂追者曰:“我劉白雲也。”後於江西湖南,人多見之,彌更少年潔白。時湖南刺史王遜好道,白雲時來郡中。忽一日別去,謂遜曰:“將往洪州,即於鍾陵相見。”一揖而行。初不曉其旨。辰發靈川,午時已在湘潭。人多識者,驗其所行,頃刻七百里矣。旬日,王遜果除洪州。到任後,白雲亦來相訪。復於江都值樂真人。曰:“爾周遊人間,固有年矣。金液九丹之經,太上所敕,令授於爾,可選名嶽福地煉而服之,千日之外,可以登雲天矣。”乾符中,猶在長安市賣藥。人有識之者,但不可親炙,無由師匠耳。出《仙傳拾遺》。

於是樂子長就按照次序教他。過了好長時間,樂子長忽然不見了。他按照樂子長教的辦法去做,能呼風喚雨,變化萬物。於是他在襄州江對岸的一個小山上變化出幾千名兵士來,在那裡建了紫雲帳,由神仙侍衛,連月不散。節度使於 懷疑這是妖術,派兵馬使李西華領兵攻打。紫雲帳和侍衛漸漸升高,用弓箭都射不到。判官竇處約說:“這是幻術,用汙穢的東西可以把它驅散。”於是取來屍體等汙穢之物在那下邊焚燒,果然兵衛們散去了。劉白雲騎著馬,和四十多名隨從跑到漢水之上,踢波踏浪,捲起風塵,就像奔跑在平地上,追也追不上。他對追的人說:“我是劉白雲。”後來在江西、湖南,很多人見過他,見他更年輕白淨了。當時湖南刺史王遜喜歡道術,劉白雲時常到郡中來。忽然有一天他告別離去,對王遜說:“我要到洪州去,咱們將在鍾陵相見。”說完他作了一揖便走了。起初王遜不明白他的意思。他辰時從靈川出發,午時已到了湘潭。很多人認識他,查驗一下他走的路,頃刻之間就是七百里了。十天之後,王遜果然改任洪州刺史。到任後,劉白雲也來拜訪。劉白雲又在江都遇到樂真人。樂真人說:“你周遊人間,已經有年頭了。金液九丹的經書,是太上賜給的,讓我交給你,你可以選一個名山福地把丹煉出來吃下去,一千天之後便可以昇天做神仙了。”乾符年間,劉白雲還在長安市上賣藥。有人認識他,但不能親自接受他的教誨,沒有機會拜他為師。出自《仙傳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