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九 神仙九
李少君 孔元方 王 烈 焦 先 孫 登
呂文敬 沈 建
李少君
李少君者,齊人也。漢武帝招募方士。少君於安期先生得神丹爐火之方,家貧,不能辦藥,謂弟子曰:“老將至矣,而財不足,雖躬耕力作,不足以致辦。今天子好道,欲往見之,求為合藥,可得恣意。”乃以方上帝,雲:“丹砂可成黃金,金成服之昇仙。臣常遊海上,見安期先生,食棗大如瓜。”天子甚尊敬之,賜遺無數。少君嘗與武安侯飲食,座中有一老人,年九十餘,少君問其名,乃言曾與老人祖父遊夜,見小兒從其祖父,吾故識之。時一座盡驚。又少君見武帝有故銅器,因識之曰:“齊桓公常陳此器於寢座。”帝按言觀其刻字,果齊之故器也,因知少君是數百歲人矣。視之如五十許人,面色肌膚,甚有光澤,口齒如童子。
李少君
李少君是齊地人。漢武帝因喜好道術招募天下懂道術的方士。李少君在安期先生那裡得到了煉丹的祕方,但由於家裡窮,買不起煉丹用的材料,就對弟子們說:“我就要老了,但財產不夠,就是再賣力氣地種田,也湊不夠買藥煉丹的錢。聽說當今天子愛好道術,我想去朝見他,請求為皇帝煉製丹藥,這樣就能實現心願了。”於是李少君把安期先生的煉丹祕方獻給漢武帝說:“丹砂可以煉出金丹,吃了金丹就能成仙。我曾經在海上漫遊,遇見了仙人安期先生,吃過一種像瓜一樣大的棗子。”漢武帝對李少君非常尊重,賞給他無數財物。李少君曾經和武安侯一起宴飲,在座的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李少君問那位老人的姓名,然後說,我曾經和他的祖父一起夜裡遊玩宴飲過,看見過一個小孩跟他祖父在一起,所以我才認識他。當時在座的人聽了李少君這番話都感到很驚奇。有一次,李少君看見漢武帝有一件舊銅器,就對武帝說:“春秋時齊桓公曾把它擺在自己的床頭。”漢武帝聽李少君這麼一說,就細看銅器上刻的字,果然是春秋時齊國的舊銅器,從而知道李少君已活了幾百歲了。但李少君看上去只有五十來歲,臉色紅潤皮膚很有光澤,牙齒像少年人那樣整齊。
王公貴人,聞其能令人不死,莫不仰慕,所遺金錢山積。少君乃密作神丹,丹成,謂帝曰:“陛下不能絕驕奢,遣聲色,殺伐不止,喜怒不勝,萬里有不歸之魂,市曹有流血之刑,神丹大道,未可得成。”乃以少藥方與帝,少君便稱疾。是夜,帝夢與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龍持節雲中來,言太乙請少君。帝遂覺,即使人問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朕昨夢少君舍朕去。”少君乃病困,帝往視之,並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帝曰:“少君不死,故化去耳。”及斂,忽失屍所在,中表衣悉不解,如蟬蛻也。帝猶增嘆,恨求少君不勤也。
初,少君與朝議郎董仲躬相親愛。仲躬宿有疾,體枯氣少。少君乃與其成藥二劑,並其方,用戊巳之草、后土脂、黃精根、獸沉肪、先莠之根、百卉花釀,亥月上旬,合煎銅器中,使童子沐浴潔淨,調其湯火,使合成雞子,三枚為程。服盡一劑,身體便輕;服三劑,齒落更生;五劑,年壽長而不復傾。仲躬為人剛直,博學五經,然不達道術,笑世人服藥學道,頻上書諫武帝,以為人生則命,衰老有常,非道術所能延。意雖見其有異,將為天性,非術所致,得藥竟不服,又不問其方。少君去後數月,仲躬病甚。常聞武帝說前夢,恨惜少君,仲躬憶少君所留藥。試服之,未半,乃身體輕壯,其病頓愈;服盡,氣力如年少時,乃信有長生不死
王公貴族們聽說李少君能使人長生不死,都對他萬分敬仰,給他送的金錢堆積如山。李少君就悄悄用錢買藥煉丹,丹煉成後,對武帝說:“陛下如果不能除掉驕奢淫逸的惡習,遣散身邊歌姬舞女、絕色美人,仍然到處征戰討伐,喜怒無常,使荒野常有冤魂流落,讓街市裡常見流血重刑,那就絕不能煉成仙丹修成大道。”李少君把自己不會衰老的祕方給了漢武帝,然後就假稱自己生了病告辭。這天夜裡,漢武帝夢見和李少君一起登嵩高山,半路上有個神仙騎著龍拿著旌節從雲中降下來,說太乙真人請李少君去。漢武帝驚醒了,立刻派人打聽李少君的情況,並且告訴親近的大臣說:“我昨夜夢見李少君離我而去了!”李少君於是便病重,武帝前往探視,並派人去接受記錄李少君的祕方,還沒說完就死了。武帝說:“李少君不會死,他是登了仙界了!”李少君剛要入殮時,屍體忽然不見了,衣服連釦子都沒解開,就像蟬蛻殼一樣。漢武帝更加感嘆,遺憾自己沒有向李少君殷勤地求教道術。
當初,李少君和朝議郎董仲躬交往親密。董仲躬一向有病,身體消瘦氣血不足。李少君就給了他兩副藥和藥方,讓他用戊巳年間生長的草、當地出產的油脂、野生薑的根、野獸的脂膏、秋天先枯死的根、春天百花的膏汁,在十二月上旬把上述藥料合放在銅器中熬,讓一個童子沐浴得十分潔淨,讓他看好火候,把熬好的膏再製成雞蛋大的藥丸,三丸一個療程。吃完一副藥,身子就會非常輕快;吃完三副,舊牙就會脫掉生出新牙;吃完五副後,就可以長壽不老了。董仲躬為人剛強正直,精通五經,但不瞭解道術,還經常嘲笑服丹藥學道術的人,多次上書勸阻漢武帝,認為人壽天定,衰老是正常的,不是學道術就能長生不老的。董仲躬雖然看到李少君有些特異之處,但認為那是天賦異稟,並非修煉方術的結果,拿了藥也不服用,也不向李少君請教藥方。李少君走後幾個月,董仲躬就病重了。他曾聽漢武帝說夢見李少君成仙而去非常遺憾後悔,就想起了李少君給他的藥。試著服用那藥,吃了不到一半,就覺得身輕體壯,病立刻好了;吃完之後,就覺得像年輕時那樣精力充沛,這時才相信真的有長生不死
之道。解官,行求道士,問其方,竟不能悉曉。仲躬唯得發不白,形容盛甚,年八十餘乃死。囑其子道生曰:“我少得少君方藥,初不信,事後得力,無能解之,懷恨於黃泉矣。汝可行求人間方術之事,解其方意,長服此藥,必度世也。”
時有文成將軍,亦得少君術。事武帝,帝后遣使誅之,文成謂使者曰:“為吾謝帝,不能忍少日而敗大事乎?帝好自愛,後三十年,求我於成山,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還,具言之。帝令發其棺視之,無所見,唯有竹筒一枚。帝疑其弟子竊其屍而藏之,乃收捕,檢問其跡,帝乃大悔誅文成。後復徵諸方士,更於甘泉祀太乙,又別設一座祀文成,帝親執禮焉。原缺出處,查出《神仙傳》。
孔元方
孔元方,許昌人也。常服松脂、茯苓、鬆實等藥,老而益少,容如四十許人。郄元節、左元放,皆為親友,俱棄五經當世之人事,專修道術。元方仁慈,惡衣蔬食,飲酒不過一升,年有七十餘歲。道家或請元方會同飲酒,次至元方,元方作一令,以杖拄地,乃手把杖倒豎,頭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杯倒飲,人莫能為也。元方有妻子,不畜餘財,頗種五穀。時失火,諸人並來救之,出屋下衣糧床幾,元方都不救,唯箕踞籬下視火。其妻促使元方助收物,元方笑曰:
的道術。於是董仲躬就辭去了官職,前去向道士們求教,詢問仙方,但得不到正確圓滿的回答。後來他只能做到頭髮不白,樣貌看起來很年輕力壯,活到八十多歲才去世。死前叮囑他的兒子董道生說:“我曾得到李少君的仙藥,起初不相信,後來服藥見效,卻不能瞭解藥方及煉製方法,只有懷恨於九泉之下了。你要尋找人間懂得道術的人,瞭解丹方,常服丹藥,就能離世成仙了。”
當時還有個文成將軍,也得到了李少君傳授的方術。文成將軍事奉漢武帝,後來武帝派使者去殺他,文成將軍對使者說:“請替我向皇上謝罪,他為什麼不能忍耐幾天而敗壞大事呢?請皇上自己保重,三十年後到成山去找我,那時再一起合作,不要互相怨恨了。”使者殺了文成將軍以後,回來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文成將軍的話。武帝聽後命人打開文成將軍的棺材,發現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竹筒。武帝懷疑是文成將軍的弟子偷走他的屍體藏起來了,就收捕他的弟子,拷問文成將軍的行跡,結果十分後悔殺了文成將軍。後來武帝又徵召方士,又在甘泉祀奉太乙真人,又另外設了一個神位祀奉文成將軍,由武帝都是親自祭祀行禮。原缺出處,經查出自《神仙傳》。
孔元方
孔元方是許昌人。他經常服用松脂、茯苓、鬆籽等藥,越老卻越顯得年輕,容貌像四十多歲的人。郄元節、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們都放棄了五經學問及當世的人事,專門修煉道術。孔元方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從不超過一升,當時有七十多歲。有一次,幾位道士請孔元方一起喝酒,輪到元方乾杯時,元方行了個酒令:一隻手抓著柺杖,頭朝下腳朝上倒立著,用另一隻手拿著酒杯倒著喝酒,結果別人都不能像他這樣喝酒。孔元方有妻有子,但從不積存多餘的錢財,只是很下力氣地種田。有一次,孔元方家裡失火了,人們都來幫忙救火,從屋裡往外搶救衣物糧食傢俱,但孔元方卻不往外搶救東西,反而撒開腿坐在籬笆前看火。他的妻子催他趕快搶救財物,孔元方笑道:
“何用惜此。”又鑿水邊岸,作一窟室,方廣丈餘,元方入其中斷谷,或一月兩月,乃復還,家人亦不得往來。窟前有一柏樹,生道後棘草間,委曲隱蔽。弟子有急,欲詣元方窟室者,皆莫能知。後東方有一少年,姓馮名遇,好道,伺候元方,便尋窟室得見。曰:“人皆來,不能見我,汝得見,似可教也。”乃以素書二卷授之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傳一人。世無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若四十年無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頓接二人。可授不授為‘閉天道’;不可授而授為‘洩天道’,皆殃及子孫。我已得所傳,吾其去矣。”乃委妻子入西嶽。後五十餘年,暫還鄉里,時人尚有識之者。出《神仙傳》。
王 烈
王烈者,字長休,邯鄲人也。常服黃精及鉛,年三百三十八歲,猶有少容。登山歷險,行步如飛。少時本太學書生,學無不覽,常以人談論五經百家之言,無不該博。中散大夫譙國嵇叔夜,甚敬愛之,數數就學,共入山遊戲採藥。後烈獨之太行山中,忽聞山東崩圮,殷殷如雷聲。烈不知何等,往視之,乃見山破石裂數百丈,兩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經闊尺許,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
“這些有什麼可惜的!”孔元方又在河邊岸上鑿了一個一丈見方的洞窟,然後鑽進洞窟裡,不吃不喝,有時一兩個月才出來,家裡的人他也不讓到洞窟裡來。洞窟前有一棵柏樹,長在大道後面的荊棘草叢裡,遮擋著那個洞窟。有時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那個洞窟,都沒有人知道在哪裡。後來從東方來了一個少年,名叫馮遇,愛好道術,想跟隨孔元方學道,一來就找到了孔元方的那個洞窟。孔元方說:“別人來都找不到我,你卻一來就找到了我,看來你是值得我傳授道術的人。”孔元方就把兩卷寫在白布上的經文給了馮遇,並對他說:“這上面寫的是修道的要點,四十年才可以傳授一個人。如果世人沒有合適的人選,那也不能因為年限到了胡亂傳授。如果四十年到了還找不到值得傳授的人,等到了八十年有兩個人可傳授,就可以傳給兩個人。遇到了可傳道的人而不傳,就犯了‘閉天道’的罪;遇到不該傳道的人卻傳了,就犯了‘洩天道’的罪,這兩種罪都會連累子孫。現在我已把道術的精要傳給了你,我就可以離去了。”於是他就扔下妻子兒女進了西嶽華山。五十多年後,孔元方回過一次故鄉,當時的人還有認識他的。出自《神仙傳》。
王 烈
王烈,字長休,邯鄲人。他經常服用野生薑和鉛,活到三百三十八歲時,面貌還很年輕。他攀登險峻的山峰時,健步如飛。王烈青年時曾是太學中的書生,涉獵廣博,常和人們議論五經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學多才。時任中散大夫的譙國人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請教,並和他一起進山遊玩採藥。後來王烈獨自進了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聽見山的東部發生了山崩,隆隆的轟鳴聲好像打雷。王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趕去看,只見大山崩塌了幾百丈,兩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個洞,直徑一尺左右,洞裡不斷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王烈試著把那泥團成了圓球,不一會兒圓球就成了石頭,好像把熱蠟團成球那樣,隨手就變得堅硬凝固了。那泥丸散發出一股粳米飯般的香氣,嚼著也
然。烈合數丸如桃大,用攜少許歸,乃與叔夜曰:“吾得異物。”叔夜甚喜,取而視之,已成青石,擊之 如銅聲。叔夜即與烈往視之,斷山以復如故。烈入河東抱犢山中,見一石室,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書兩卷。烈取讀,莫識其文字,不敢取去,卻著架上。暗書得數十字形體,以示康,康盡識其字。烈喜,乃與康共往讀之。至其道徑,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語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又按《神仙經》雲,神山五百年輒開,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壽與天相畢。烈前得者必是也。
河東聞喜人多累世奉事烈者。晉永寧年中,出洛下,遊諸處,與人共戲鬥射。烈挽二石弓,射百步,十發矢,九破的。一年復去,又張子道者,年九十餘,拜烈,烈平坐受之。座人怪之,子道曰:“我年八九歲時見,顏色與今無異,吾今老矣,烈猶有少容。”後莫知所之。出《神仙傳》。
焦 先
焦先者,字孝然,河東人也,年一百七十歲。常食白石,以分與人,熟煮如芋食之。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頭一家起,周而復始。負薪以置人門外,人見之,鋪席與坐,為設食,先便坐,亦不與人語。負薪來,如不見人,便私置於門間,便去,連年如此。及魏受禪,居河之湄,結草為庵,
有粳米飯的味道。王烈就團了幾個像桃子大小的泥丸,帶了少量回來,對嵇康說:“我得到了一件奇特的東西。”嵇康很高興,拿出來一看,泥丸已變成青石丸了,敲起來“ ”響,像銅器的聲音。嵇康就同王烈到山崩處去看,那崩塌的山卻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後來王烈又進了河東的抱犢山裡,看見一個石窟,裡面有個白石架子,架上有兩卷寫在白布上的經文。王烈拿來看,不認識上面的字,不敢把經卷拿走,又放回白石架上。但他照著經卷上的字記下來幾十個字,回來給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認識。王烈十分高興,就帶著嵇康一起到山中石窟去讀經。去的路都記得清清楚楚,但走到那裡,卻怎麼也找不到石窟了。王烈後來私下裡對弟子說:“這是因為嵇康不該得道的緣故。”按照《神仙經》裡的說法,神山五百年裂開一次,其中會流出來石髓,如果能服用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樣活得長久。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了。
河東聞喜的人,大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晉代永寧年間,王烈出現在洛陽城,遊歷各處,和人比賽射箭。王烈用的是需要二石力量才能拉開的弓,在百步的距離射靶,十箭九中。一年以後王烈離開,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者名叫張子道,恭敬地向他下拜,王烈坐著受禮,一動不動。同座的人很奇怪,張子道說:“我七八歲時見他,他就是現在這副容貌,現在我老了,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後來人們不知道王烈去了哪裡。出自《神仙傳》。
焦 先
焦先,字孝然,河東人,已經活了一百七十歲。經常服食白石,並把白石分給別人,像煮芋頭那樣煮熟了吃。焦先還天天進山砍柴,然後把柴分給別人,先從村頭第一家開始依次給,周而復始。焦先每次把柴禾背到人家的門外放下,主人看見後,就鋪設席子讓焦先坐,給他擺上飯食,焦先就坐下,也不和主人說話。如果把柴禾背來而主人不在,就私下把柴禾放到門外,轉身就走,多年如此。魏文帝接受禪位之後,焦先在河邊蓋了一間茅草屋,
獨止其中。不設床蓆,以草褥襯坐,其身垢汙,濁如泥潦。或數日一食,行不由徑,不與女人交遊。衣弊,則賣薪以買故衣著之,冬夏單衣。太守董經,因往視之,又不肯語,經益以為賢。彼遭野火燒其庵,人往視之,見先危坐庵下不動,火過庵燼,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壞,先庵倒。人往,不見所在,恐已凍死,乃共拆庵求之,見先熟臥於雪下,顏色赫然,氣息休休,如盛暑醉臥之狀。人知其異,多欲從學道,先曰:“我無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餘歲,後與人別去,不知所適。所請者竟不得一言也。出《神仙傳》。
孫 登
孫登者,不知何許人也。恆止山間,穴地而坐,彈琴讀《易》。冬夏單衣,天大寒,人視之,輒被髮自覆身,髮長丈餘。又雅容非常,歷世見之,顏色如故。市中乞得錢物,轉乞貧下,更無餘資,亦不見食。時楊駿為太傅,使傳迎之,問訊不答。駿遺以一布袍,亦受之。出門,就人借刀斷袍,上下異處,置於駿門下,又復斫碎之。時人謂為狂,後乃知駿當誅斬,故為其象也。駿錄之,不放去,登乃卒死。駿給棺,埋之於振橋。後數日,有人見登在董馬坡,因寄書與洛下故人。嵇叔夜有邁世之志,曾詣登,登不與語。叔夜乃
自己一個人住在裡面。屋子裡不放床,只鋪著草墊子,滿身都是泥汙,像在泥裡打了滾似的。有時他幾天才吃一頓飯,走路不走小路捷徑,也不和女人來往。衣服破了,就賣了柴買件舊衣服穿上,不論冬夏都是一身單衣。當時的太守董經聽說後就來拜訪焦先,焦先卻不肯跟他談話,董經更覺得焦先是大賢人。後來焦先的茅草屋被野火燒燬,人們跑去看,只見焦先端坐在火中,草屋燒成灰燼之後,焦先才慢慢站起來,連身上的衣服都沒燒著。後來焦先又蓋了一座茅草屋,忽然下了一場大雪,別人的房子都被大雪壓壞了,焦先的茅草房也倒了。人們去看,沒看見焦先,怕焦先已經凍死了,就一起扒開茅草房尋找,只見焦先躺在雪底下熟睡,面色紅潤,呼吸均勻,像在炎夏喝醉了熟睡一樣。人們才知道焦先不是凡人,很多人想和他學道。焦先說:“我不會什麼道術啊。”焦先一會兒老,一會兒又很年輕,這樣活了二百多歲,後來就離開大家走了,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那些向他請教道術的人,連一句話也沒從他那裡得到。出自《神仙傳》。
孫 登
孫登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常常住在山中,在地上挖個洞窟坐著,彈琴、讀《周易》。他冬夏都穿單衣,寒冬臘月,人們見他將頭髮披蓋在身上禦寒,頭髮有一丈多長。孫登的面容不同尋常,幾代人看見他,都是老樣子。他在街上乞討得到的財物,轉手就給了窮人,自己一點也不留,也不見他吃飯。當時當太傅的楊駿派使者乘車去迎接孫登,但問他什麼他都不回答。楊駿贈給孫登一件布袍子,孫登也接受了。但一出門就向人借了把刀,把袍子割成上下兩半,扔到楊駿的門前,又把袍子用刀剁碎。當時人們都說孫登是瘋子,後來才知道這是說楊駿將會因犯罪被斬首,所以孫登這樣做來預示。當時楊駿就把孫登抓了起來,不放他走,結果孫登突然就死了。楊駿給了一口棺木,把孫登埋在振橋。幾天後,人們卻在董馬坡看見了孫登,就捎信給洛陽的朋友。嵇康有修道的志向,曾向孫登請教,孫登不跟他說話。嵇康就
扣難之,而登彈琴自若。久之,叔夜退,登曰:“少年才優而識寡,劣於保身,其能免乎?”俄而叔夜竟陷大辟。叔夜善彈琴,於是登彈一弦之琴,以成音曲。叔夜乃嘆息絕思也。出《神仙傳》。
呂文敬
呂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將一奴一婢,於太行山中採藥。忽見三人在谷中,問恭曰:“子好長生乎,乃勤苦艱險如是耶?”恭曰:“實好長生,而不遇良方,故採服此藥,冀有微益耳。”一人曰:“我姓呂字文起。”次一人曰:“我姓孫字文陽。”次一人曰:“我姓王字文上。”三人皆太清太和府仙人也,時來採藥,當以成新學者。“公既與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當應常生也。若能隨我採藥,語公不死之方。”恭即拜曰:“有幸得遇仙人,但恐暗塞多罪,不足教授耳。若見採收,是更生之願也。”即隨仙人去二日,乃授恭祕方一首,因遣恭去曰:“可視鄉里。”恭即拜辭,三人語恭曰:“公來二日,人間已二百年矣。”恭歸家,但見空宅,子孫無復一人也。乃見鄉里數世後人趙輔者,問:“呂恭家人皆何所在?”輔曰:“君從何來,乃問此久遠人也。吾昔聞先人說雲,昔有呂恭者,持奴婢入太行山採藥,遂不復還,以為虎狼所食,已二百餘年矣。恭有數世子孫呂習者,居在城東十數裡,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恭承輔
提出一些問題故意詰難他,但孫登仍然神色自若地彈琴。過了很久,嵇康只好走了,孫登說:“嵇康這人年輕有才,但見識太少,不善於保護自身,能免於被害嗎?”過了不久,嵇康果然犯了罪被斬首。嵇康很善於彈琴,孫登卻能彈一根弦的琴,而且也能彈成完整的樂曲。嵇康對孫登的琴技感嘆佩服,覺得不可思議。出自《神仙傳》。
呂文敬
呂恭字文敬,青年時就喜好養生服藥。有一次他帶著一個僕人一個婢女,進太行山中採藥。忽然在山谷中遇到了三個人,他們問呂恭:“你是不是喜好長生之術啊,這樣不辭勞苦地爬山越嶺?”呂恭說:“我確實是喜好長生之術,但一直沒遇到好的藥方,只好採些草藥服用,希望多少有點益處。”三人中的一個說:“我姓呂字文起。”另一個說:“我姓孫字文陽。”第三個人說:“我姓王字文上。”三個人都是天界太和府裡的神仙,當時也來這裡採藥,正該成全那些新學道的人。呂文起對呂恭說:“你既然和我同姓,名字中也有一個字‘文’跟我相同,這說明你命中應該得到長生。你如果能跟著我採藥,我就告訴你長生不老藥的仙方。”呂恭立刻跪拜說:“今天我有幸遇見仙人,惟恐自己糊塗愚笨,不值得您傳授啊。如果仙人能收留點化,正是我再生的心願啊。”呂恭就跟著仙人採了兩天藥,仙人授給他一個仙藥祕方,讓他離去,說:“回老家去看看吧。”呂恭向三位仙人拜別,三位仙人說:“你跟我們採了兩天藥,世上已過了二百年了。”呂恭回到家鄉,見自己家中只剩下一座空房子,一個子孫後代都沒了。後來遇見同鄉幾世後的一個後代,名叫趙輔,就問:“呂恭家的後代都在哪裡?”趙輔說:“先生是從哪兒來的呢?竟向我問這麼久遠的事。我曾聽前輩說,當年有個呂恭帶著一僕一婢進太行山採藥,再也沒回來,可能是讓虎狼吃掉了,至今已二百多年。聽說呂恭有個幾世後的孫子叫呂習,住在城東十幾裡的地方,是位道士,老百姓都尊奉他。去打聽一下,很容易找到的。”呂恭按趙輔
言,到習家,扣門問訊。奴出,問公從何來,恭曰:“此是我家,我昔隨仙人去,至今二百餘年。”習聞之驚喜,跣出拜曰:“仙人來歸,悲喜不能自勝。”公因以神方授習而去。習已年八十,服之即還少壯,至二百歲,乃入山中,子孫世世不復老死。出《神仙傳》。
沈 建
沈建,丹陽人也,世為長吏。建獨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還年卻老之法。又能治病,病無輕重,治之即愈,奉事之者數百家。建嘗欲遠行,寄一婢三奴、驢一頭、羊十口,各與藥一丸,語主人曰:“但累屋,不煩飲食也。”便去。主人大怪之曰:“此客所寄十五口,不留寸資,當若之何?”建去後,主人飲奴婢,奴婢聞食氣,皆逆吐不用;以草飼驢羊,驢羊避去不食,或欲牴觸,主人大驚愕。百餘日,奴婢體貌光澤,勝食之時,驢羊皆肥如飼。建去三年乃還,各以藥一丸與奴婢驢羊,乃飲食如故。建遂斷谷不食,輕舉飛行,或去或還,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之也。出《神仙傳》。
的話找到呂習家,敲門打聽。僕人開門問他從哪來,呂恭說:“這是我家,我當年隨仙人採藥,至今已二百多年了。”呂習聽說後,又驚又喜,光著腳跑出來跪拜說:“仙祖今天回來,真讓我又悲又喜,難以剋制自己的情緒啊!”呂恭就把仙方傳授給呂習,然後就走了。呂習當時已八十歲,服藥後立刻變得年輕,活到二百歲時也進了山,他的子孫後代也不再老死。出自《神仙傳》。
沈 建
沈建是丹陽人,世代都做長吏。唯獨沈建喜好道術,不肯做官,學習修煉服藥的方術和返老還童的辦法。他還會醫術,病人不管病情輕重,經他一治就好,因而有好幾百家人侍奉他。有一次沈建要出遠門,就把一名男僕、三名婢女、一頭驢、十隻羊寄存在某人家裡,他給男女僕人和驢、羊各吃了一枚藥丸,然後對那家主人說:“只要佔用你的房子,不用給他們吃的。”說罷就走了。那家主人覺得非常奇怪,說:“在我家連人加牲口寄存了十五口,卻一個錢也不留,這要怎麼辦才好呢?”沈建走後,主人給僕人們吃飯,但他們一聞飯的氣味就嘔吐,根本不吃;拿草餵驢和羊,驢、羊都走開不吃,還對主人又頂又踢,讓主人覺得十分奇怪驚訝。雖然一百多天不吃飯,但僕人們面容紅潤氣色極好,比吃飯還要健康,驢和羊也是驃肥體壯,像精心餵養一般。沈建三年後回來,又給奴僕和驢、羊各吃下一枚藥丸,他們才又開始正常的飲食。但沈建卻從此不再飲食,飛昇成仙,他時來時去,這樣過了三百多年,才不見了蹤跡,不知去了何處。出自《神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