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全12冊
卷第八 神仙八
劉 安 陰長生 張道陵
劉 安
漢淮南王劉安者,漢高帝之孫也。其父厲王長,得罪徙蜀,道死。文帝哀之,而裂其地,盡以封長子,故安得封淮南王。時諸王子貴侈,莫不以聲色遊獵犬馬為事,唯安獨折節下士,篤好儒學,兼占候方術,養士數千人,皆天下俊士。作內書二十二篇,又中篇八章,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章,論變化之道,凡十萬言。武帝以安辯博有才,屬為諸父,甚重尊之。特詔及報書,常使司馬相如等共定草。乃遣使,召安入朝。嘗詔使為《離騷經》,旦受詔,食時便成,奏之。安每宴見,談說得失,乃獻諸賦頌,晨入夜出。乃天下道書及方術之士,不遠千里,卑辭重幣請致之。
劉 安
漢代的淮南王劉安是漢高帝的孫子。他的父親厲王劉長,因為犯了罪,被流放到蜀中,死在半路。漢文帝可憐劉長,就重新分割劉長的封地,全部封給了劉長的兒子們,所以劉安才被封為淮南王。當時諸侯王的王子們都嬌貴奢侈,沒有不沉迷於遊玩狩獵和美酒女色之中的,只有劉安屈己待人,禮賢下士,喜愛研究儒家學說,還精通算卦和修道的方術,招納了幾千名有才學的門客,都是天下的俊才名士。劉安寫了內書二十二篇,又有中篇八章,論述神仙修行和用黃金白銀煉丹之事,合稱為《鴻寶》。另有《萬畢》三章,論述陰陽變化的學說,一共有十萬字。漢武帝見劉安博學多才,能言善辯,並且輩份是他的叔父,對他十分敬重。漢武帝給劉安下詔或寫批覆的文稿,都讓司馬相如等共同酌斟定稿。於是特地派遣使者,召劉安來京朝見。有一次武帝讓劉安寫一篇解釋屈原《離騷》的文章,劉安早上接到皇命,到吃早飯時就寫成了,奏報給皇帝。皇帝常常在宴席上召見劉安,一起議論朝政的得失,劉安於是獻上新作的賦、頌等文章,常常早上進宮,直到夜晚才出宮。劉安一直在蒐集天下論述道學的書,收納懂得修道的方士,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要派人帶著重金、說著謙卑的話去把人請來。
於是乃有八公詣門,皆鬚眉皓白。門吏先密以白王,王使閽人自以意難問之曰:“我王上欲求延年長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精義入妙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虎橫行之壯士。今先生年已耆矣,似無駐衰之術,又無賁、育之氣,豈能究於《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乎?三者既乏,餘不敢通。”八公笑曰:“我聞王尊禮賢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之善,莫不畢至。古人貴九九之好,養鳴吠之技,誠欲市馬骨以致騏驥,師郭生以招群英。吾年雖鄙陋,不合所求,故遠致其身,且欲一見王,雖使無益,亦豈有損,何以年老而逆見嫌耶?王必若見年少則謂之有道,皓首則謂之庸叟,恐非發石採玉、探淵索珠之謂也。薄吾老,今則少矣。”言未竟,八公皆變為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絲,色如桃花。門吏大驚,走以白王。
王聞之,足不履,跣而迎登思仙之臺。張錦帳象床,燒百和之香,進金玉之幾,執弟子之禮,北面叩首而言曰:“安以凡才,少好道德,羈 事務,沉淪流俗,不能遣累,負笈山林。
於是就有八位老人一起來見劉安,他們一個個都鬚眉雪白。門官先偷偷報告了劉安,劉安讓門官故意用自己的意思刁難那八位老人說:“我們淮南王求的上等賢人要懂得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道術,中等賢人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精通儒家學術的大學問家,下等賢人是要十分英武、力能扛鼎、打虎擒豹的勇士。我看八位老先生年紀這樣大,好像沒有長生不老之術,也沒有勇士孟賁、夏育那麼大的力氣,難道還會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古代經典有什麼深刻的研究,窮盡道理,究極性命之學嗎?上面說的三種才能你們都不具備,我可不敢向淮南王通報你們求見的事。”八位老人笑著說:“我們聽說淮南王特別尊重賢德的人,像周公一樣,為了接待客人,吃飯時三次吐出食物,洗浴時三次擰乾了頭髮,毫不倦怠,所以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都來投奔淮南王。古代的王侯像齊桓公善待會背九九乘法口訣的人,孟嘗君奉養會學雞鳴狗叫的人,這都是想通過重金買馬骨的方式來買到真正的千里馬,想像燕昭王那樣通過禮遇郭隗來招攬天下英傑。我們雖然年紀很大,不合乎淮南王的要求,但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投奔他,希望見一見淮南王,即使對他沒有什麼好處,難道還會對他有什麼不利?為什麼因為我們老就覺得我們討嫌呢?如果大王認為年輕人才有學問懂得道術,白髮老者都是平庸無能的糟老頭子,那可缺乏開掘頑石尋找美玉、潛入深潭尋找明珠的決心和誠意了。不是嫌我們老嗎?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些吧。”話音沒落,八個老人都變成了童子,年紀只有十四五歲,扎著牛角髮髻,頭髮漆黑,面容像桃花般紅潤。門官大吃一驚,趕快跑進去向劉安報告。
劉安聽說後,連鞋都沒穿,光著腳就出來迎接,把那八個人接到思仙台上。掛起了錦繡帳幕,擺好了象牙床座,燒上百和香,進獻可以倚靠的金玉小桌,像弟子拜師那樣面朝北向八人磕頭說:“我劉安是個才具平庸的人,但從小就愛好修身養性的事,然而由於日常的繁瑣事務纏住身子,一直在俗世中沉淪,始終沒能擺脫這些累贅,背上書箱到山林中去向得道的仙師們求教。
然夙夜飢渴,思願神明,沐浴滓濁,精誠淺薄,懷情不暢,邈若雲漢。不期厚幸,道君降屈,是安祿命當蒙拔擢,喜懼屏營,不知所措。唯願道君哀而教之,則螟蛉假翼於鴻鵠,可沖天矣。”八童子乃復為老人,告王曰:“餘雖復淺識,備為先學。聞王好士,故來相從,未審王意有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暝;一人能乘雲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刅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萬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雲駕龍,浮於太清之上。在王所欲。”
安乃日夕朝拜,供進酒脯,各試其向所言,千變萬化,種種異術,無有不效。遂授《玉丹經》三十六卷,藥成,未及服。而太子遷好劍,自以人莫及也。於時郎中雷被,召與之戲,而被誤中遷,遷大怒,被怖,恐為遷所殺,乃求擊匈奴以贖罪,安聞不聽。被大懼,乃上書於天子云:“漢法,諸侯
然而我日夜思念神靈的真心如飢似渴,希望有朝一日能洗掉身上的汙濁,也許我修煉的誠心不夠厚重,我的心願一直難以實現,神靈像雲漢一樣離我非常遙遠。萬萬沒想到今天我能得到這樣大的幸運,道君屈尊降臨我的寒舍,這是我劉安命中該得到神靈的提點,使我又喜又驚,惶恐不已,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願各位道君可憐我這個凡俗的人,把修煉的要點傳授給我,使我這個像螟蛉一樣的小蟲能夠借大雁的翅膀高飛入雲。”八個童子於是又變成老人,對劉安說:“我們的道術也很淺薄,但畢竟比你先學了道。聽說你喜歡結交有識之士,所以特地來跟隨你,不知您究竟有什麼願望和要求?我們八個人中,第一個能呼風喚雨噴雲吐霧,在地上劃一下就產生江河,把土聚起來就可堆成高山;第二個人能讓高山崩塌,把深泉填成平地,馴服虎豹,召喚蛟龍,驅使鬼神為自己效力;第三個人能分身變化相貌,坐立之間時隱時現,使千軍萬馬立刻隱去不見,把白天變成黑夜;第四個人能騰雲駕霧,飛越江河湖海,隨意遨遊在天地任何地方,呼吸之間便能到千里之外;第五個能入火不怕燒,入水不被弄溼,刀箭無法傷害,冬天不怕凍,夏天日晒不出汗;第六個能千變萬化,隨心所欲,能立刻變出禽獸草木等萬事萬物,能讓山搬家,讓河不流,讓宮殿隨意挪動;第七個能把泥土熬成金子,把鉛水凝鍊成銀子,用水把雲母、硝石等八種石料煉成仙丹,能讓飛起的水花變成珍珠,能騎著龍駕著雲在天上浮游。看您想學什麼。”
劉安就日夜朝拜八位老人,用酒肉款待他們,並逐一試驗他們之前所說的本領,結果他們各自施展神異的法術,千變萬化,沒有一個不靈驗的。後來八位老人傳授給劉安《玉丹經》三十六卷,劉安按著經書上說的方法把仙丹煉成了,但沒有來得及服用。那時淮南王劉安的太子劉遷愛好舞劍,自認為劍法無人能及。有一次,他讓當時任郎中的雷被和他一起舞劍,雷被一時失手,誤傷了劉遷,劉遷翻臉大怒,雷被也很恐懼,怕劉遷殺他,就要求帶兵討伐匈奴來贖罪,劉安聽說後不同意。雷被十分害怕,就上書給皇帝說:“按照漢朝的法律規定,如果諸侯中有人
壅閼不與擊匈奴,其罪入死,安合當誅。”武帝素重王,不咎,但削安二縣耳。安怒被,被恐死。與伍被素為交親,伍被曾以奸私得罪於安,安怒之未發,二人恐為安所誅,乃共誣告,稱安謀反。天子使宗正持節治之,八公謂安曰:“可以去矣,此乃是天之發遣王。王若無此事,日復一日,未能去世也。”八公使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昇天。八公與安所踏山上石,皆陷成跡,至今人馬跡猶存。八公告安曰:“夫有藉之人,被人誣告者,其誣人當即死滅,伍被等今當復誅矣。”於是宗正以失安所在,推問,雲王仙去矣。天子悵然,乃諷使廷尉張湯,奏伍被,云為畫計,乃誅二被九族,一如八公之言也。漢史祕之,不言安得神仙之道,恐後世人主,當廢萬機,而競求於安道,乃言安得罪後自殺,非得仙也。按左吳記雲,安臨去,欲誅二被,八公諫曰:“不可,仙去不欲害行蟲,況於人乎?”安乃止。又問八公曰:“可得將素所交親俱至彼,便遣還否?”公曰:“何不得爾,但不得過五人。”安即以左吳、王眷、傅生等五人,至玄洲,便遣還。吳記具說雲,安未得上天,遇諸仙伯,安少習尊貴,稀為卑下之禮,坐起不恭,語聲高亮,或誤稱“寡人”。於是仙伯主者奏安雲:“不敬,應斥遣去。”八公為之謝過,
壓制部下,不允許部下去討伐匈奴的,該判死罪,劉安應該處死。”漢武帝向來器重劉安,沒追究這事,只是把劉安的封地削去了兩個縣。劉安更加惱怒雷被,雷被也總怕劉安殺他。雷被和伍被一向就是好朋友,伍被曾經因為通姦的事得罪了劉安,劉安忍著沒有發作,雷被和伍被怕被劉安殺掉,就一起向武帝誣告,說劉安要造反。武帝就派了管皇室宗族事務的宗正官帶著天子符節去查辦,這時八公就對劉安說:“你可以離開塵世了,這是上天讓你脫離世俗的機會。你如果沒有這件被誣告謀反的事,一天天混下去,是很難脫離凡俗的。”八公讓劉安登上高山向神靈祭告,並把金子埋在地裡,然後劉安就白日昇天成仙了。八公和劉安登山時踩過的石頭上都留下了很深的腳印,到現在人馬的足跡還留在山上。八公對劉安說:“凡是有仙籍的人被人誣告,那誣告者也會被處死,所以伍被、雷被現在也該被處死了。”宗正官來查劉安被告謀反的案子,發現劉安不見了,一打聽,大家說劉安成仙了。武帝聽說後心裡很不好受,就授意朝中管刑獄的廷尉張湯,讓他以策劃陰謀的罪名參奏伍被,於是就殺了伍被和雷被,並滅了他們家九族,與八公的預言完全一致。漢朝的史書中對於劉安成仙得道的事故意隱瞞沒有記載,怕以後當皇帝的都不理朝政,競相去學習劉安以便成仙,只記載說劉安因為被誣告謀反而自殺,而不是成了仙。按照左吳的記載,說劉安成仙要離去時,打算殺掉雷被、伍被,八公勸告說:“不能這樣做,成仙的人連一隻小蟲都不害,何況是人呢?”劉安就沒殺雷被與伍被。劉安又問八公:“能不能把我的親朋好友都帶到仙界去一趟再讓他們回來呢?”八公說:“有什麼不可以呢,但不能超過五個人。”於是劉安就帶著左吳、王眷、傅生等五個人去了仙界的玄洲,到達以後又打發他們回來了。後來左吳的文章中記述說,劉安還沒到仙境時就遇見了幾位仙伯,但由於劉安從小就養尊處優,很少對人卑躬屈膝地行禮,行為舉止不夠恭敬,說話聲音很大,有時不注意還自稱“寡人”。結果仙伯中的主事者就參奏說:“劉安對仙官大不敬,應該把他趕回人間。”多虧了八公為劉安解釋開脫,
乃見赦,謫守都廁三年。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
武帝聞左吳等隨王仙去更還,乃詔之,親問其由,吳具以對。帝大懊恨,乃嘆曰:“使朕得為淮南王者,視天下如脫屣耳。”遂便招募賢士,亦冀遇八公,不能得,而為公孫卿、欒大等所欺。意猶不已,庶獲其真者,以安仙去分明,方知天下實有神仙也。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雲中也。出《神仙傳》。
陰長生
陰長生者,新野人也,漢皇后之親屬。少生富貴之門,而不好榮貴,唯專務道術。聞馬鳴生得度世之道,乃尋求之,遂得相見,便執奴僕之役,親運履之勞。鳴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別與之高談,論當世之事,治農田之業,如此十餘年,長生不懈。同時共事鳴生者十二人,皆悉歸去,唯長生執禮彌肅。鳴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西面,乃以《太清神丹經》授之,鳴生別去。長生乃歸,合之丹成,服半劑,不盡,即昇天。乃大作黃金十數萬斤,以布惠天下貧乏,不問識與不識者。周行天下,與妻子相隨,一門皆壽而不老。在民間三百餘年,後於平都山東,白日昇天而去。著書九篇,雲:
才免了劉安大不敬的罪,但仍罰他看管天都城中的廁所三年。三年期滿後,只允許劉安當一個散仙,不得在仙界擔任官職,只是能夠長生不死而已。
後來漢武帝聽說左吳等五人隨劉安去了仙界後又回來了,就召見左吳等人,親自詢問他們詳細情況,左吳把詳情說了。武帝非常懊喪悔恨,嘆息說:“我要是像淮南王那樣,放棄天下對我來說也不過像脫鞋一樣。”從此漢武帝就招賢納士,希望也能招來八公那樣的仙人,但始終沒有仙人光臨,反而被公孫卿、欒大等人欺騙。然而武帝仍不甘心,還是希望能找到真仙人,因為劉安成仙之事如此明確,讓他知道天下真有神仙。當時人傳說劉安和八公升天時,剩下的仙藥器皿放在院裡,雞狗吃後也都升了天,所以天上也有雞鳴狗叫的聲音。出自《神仙傳》。
陰長生
陰長生是新野人,他是漢朝皇后的親屬。他雖然從小生在富貴人家,卻不貪戀榮華富貴,專門喜好研究道家的方術。他聽說馬鳴生掌握了成仙的道術,就去找他,相見之後,就給馬鳴生當僕人,親自給他幹脫鞋掃地的工作。然而馬鳴生並不傳授他成仙的道術,只是一天到晚和他高談闊論,談論當世的俗事,經營種田的事業,就這樣過了十多年,陰長生也沒有懈怠之意。和陰長生一塊來向馬鳴生學道的十二個人,全部回去了,只有陰長生對馬鳴生執弟子之禮更加恭敬。馬鳴生告訴陰長生說:“你才是真正能夠得道的人啊!”於是就帶著他進了青城山,把黃土熬成黃金給他看,馬鳴生站在神壇上,面朝西,把一部《太清神丹經》傳授給陰長生,然後就告別走了。陰長生回來後,照經卷上的辦法煉成了仙丹,只吃了半劑,還沒吃完,就可以昇天了。後來陰長生又用泥土煉出了十幾萬斤黃金,用這些金子救濟天下窮苦的人,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人都給。後來陰長生又帶著妻子周遊天下,他一家老小都長壽不老。陰長生在世間住了三百來年,最後在平都山的東面白日昇天而去。陰長生著書九篇,其中說:
“上古仙者多矣,不可盡論,但漢興以來,得仙者四十五人,連餘為六矣。二十人尸解,餘並白日昇天。”抱朴子曰:“洪聞諺書有之曰:‘子不夜行,則安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間不有學道得仙者?陰君已服神藥,未盡昇天,然方以類聚,同聲相應,便自與仙人相集。尋索聞見,故知此近世諸仙人數耳。而俗民謂為不然,以己所不聞,則謂無有,不亦悲哉。夫草澤間士,以隱逸得志,以經籍自娛,不耀文采,不揚聲名,不修求進,不營聞達,人猶不能識之,況仙人亦何急急令聞達朝闕之徒知其所云為哉。”
陰君自敘雲:“漢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受仙君神丹要訣:‘道成去世,付之名山。如有得者,列為真人。行乎去來,何為俗聞?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氣導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乎仙。子欲聞道,此是要言。積學所致,無為合神。上士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為不然。能知神丹,久視長安。’”
於是陰君裂黃素,寫丹經一通,封一文石之函,置嵩高山。一通黃櫨之簡,漆書之,封以青玉之函,置太華山。一通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封以白銀之函,置蜀綏山。一封縑書,合為十篇,付弟子,使世世當有所傳付。又著詩三篇,
“古代的神仙非常多,不能詳細介紹,但從漢代以來,成仙的只有四十五人,加上我是四十六名。其中二十人是把肉身留在人間靈魂升了天,其餘的都是大白天連魂魄帶肉體一塊昇天成仙。”抱朴子葛洪說:“我聽說諺語中有這樣的說法,‘如果人們夜晚不走路,怎麼會知道路上有走夜路的人呢?’不成仙,又怎麼能知道天下山林中不會有修道成仙的人呢?現在陰先生服了仙丹,雖未曾昇天,但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自然而然地要和仙人相聚。根據日常與仙人相處的見聞,自然就知道近代成仙者的人數了。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們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沒見過神仙就認為世上沒有神仙,這不也很可悲嗎?有些民間的高潔之士,以隱居為志趣,通過研究經書典籍來愉悅自己,從不誇耀自己的學問,也從不追求名利,不求入仕為官飛黃騰達,人們尚且都不知道他們,更何況那些成仙得道的人,又何必讓世上那些汲汲於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呢。”
陰長生自己也說:“漢延光元年,新野山北子接受了仙君傳授的煉仙丹的祕訣:‘得道脫離俗世之際,把這要訣留在名山。如果有誰能夠得到,就將名列真人之中。成仙之人來去自由,怎麼可能為世俗之人所知。不死的要訣,在於服用神丹。練習呼吸吐納的氣功,俯仰屈伸以鍛鍊身體,服用草藥,也可以延年益壽,但絕不能脫離塵世,成為神仙。你如果想要修道,這是最根本的一條。要長期地學習道術,清淨無為合乎大道。真心修道的人,自然刻苦勤奮。那些愚昧的人則大聲嘲笑,以為不是這樣。只要能得到仙丹靈藥,就可以長生安康。’”
於是陰長生就撕了一塊黃綢子,在綢子上寫了一部丹經,將其裝進一個有花紋的玉石匣子裡,放在嵩高山上。又在一塊黃櫨木板上用漆寫了一部丹經,裝在青玉做的匣子裡,放在太華山上。又在一塊金板上刻了一部丹經,裝進白銀做的匣子裡,放在蜀中綏山上。還有寫在絲絹上的一段經文,合起來一共十篇,交給了弟子,讓他們世世代代傳下去。陰長生還寫了三首詩,
以示將來。其一曰:“惟餘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漢世,紫艾重紆。餘獨好道,而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蒼霄,乘龍駕浮。青雲承翼,與我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逍遙太極,何慮何憂。傲戲仙都,顧愍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幾,泥土為儔。奔馳索死,不肯暫休。”其二章曰:“餘之聖師,體道之真。升降變化,喬、鬆為鄰。唯餘同學,十有二人。寒苦求道,歷二十年。中多怠墮,志行不堅。痛乎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歸賢。身沒幽壤,何時可還?嗟爾將來,勤加精研。勿為流俗,富貴所牽。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壽同三光,何但億千。”其三章曰:“惟餘束髮,少好道德。棄家隨師,東西南北。委放五濁,避世自匿。三十餘年,名山之側。寒不遑衣,飢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奉事聖師,承歡悅色。面垢足胝,乃見褒飾。遂受要訣,恩深不測。妻子延年,鹹享無極。黃白已成,貨財千億。使役鬼神,玉女侍側。今得度世,神丹之力。”陰君處民間百七十年,色如女子,白日昇天而去。出《神仙傳》。
張道陵
張道陵者,沛國人也,本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藥皆糜費錢帛,陵家素貧,欲治生,營田牧畜,非己所長,乃不就。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鵠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
留給未來的人看。第一首說:“惟餘之先,佐命唐虞。爰逮漢世,紫艾重紆。餘獨好道,而為匹夫。高尚素志,不仕王侯。貪生得生,亦又何求。超跡蒼霄,乘龍駕浮。青雲承翼,與我為仇。入火不灼,蹈波不濡。逍遙太極,何慮何憂。傲戲仙都,顧愍群愚。年命之逝,如彼川流。奄忽未幾,泥土為儔。奔馳索死,不肯暫休。”第二首詩說:“餘之聖師,體道之真。升降變化,喬、鬆為鄰。唯餘同學,十有二人。寒苦求道,歷二十年。中多怠墮,志行不堅。痛乎諸子,命也自天。天不妄授,道必歸賢。身沒幽壤,何時可還?嗟爾將來,勤加精研。勿為流俗,富貴所牽。神道一成,升彼九天。壽同三光,何但億千。”第三首詩說:“惟餘束髮,少好道德。棄家隨師,東西南北。委放五濁,避世自匿。三十餘年,名山之側。寒不遑衣,飢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奉事聖師,承歡悅色。面垢足胝,乃見褒飾。遂受要訣,恩深不測。妻子延年,鹹享無極。黃白已成,貨財千億。使役鬼神,玉女侍側。今得度世,神丹之力。”陰長生在人間活了一百七十歲,容貌就像個年輕的女子,後來在大白天成仙飛昇進了仙界。出自《神仙傳》。
張道陵
張道陵是沛國人,原本是太學中的書生,精通五經。後來他感嘆地說:“這些學問對延年益壽沒有一點用處啊!”於是就開始學習研究長生之道,得到了黃帝的九鼎煉丹祕方,就想照著祕方試驗煉丹。但煉丹的藥石非常費錢,張道陵家一向很窮,想要致富,但種田放牧又不是他的長項,於是未能煉成丹藥。他聽說蜀人民性淳樸,容易接受教化,而且那裡名山很多,就帶著弟子去了蜀中,住在鵠鳴山,寫了二十四篇論述道術的文章,於是開始苦苦思索修煉心志。有一天,忽然有許多神仙從天而降,只見成千上萬的車馬,車身是金制的,車蓋上裝飾著羽毛,駕車的都是龍虎,數都數不過來。神仙中有的自稱是柱下史,有的自稱是東海小童。於是將新出正一明威之道傳授給張道陵,
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官長。並立條制,使諸弟子隨事輪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領人修復道路,不修復者,皆使疾病。縣有應治橋道,於是百姓斬草除溷,無所不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將為此文從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乃立條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已來所犯之罪,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念,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從此之後,所違犯者,皆改為善矣。
陵乃多得財物,以市其藥,合丹。丹成,服半劑,不願即昇天也,乃能分形作數十人。其所居門前水池,陵常乘舟戲其中,而諸道士賓客,往來盈庭巷。座上常有一陵,與賓客對談,共食飲,而真陵故在池中也。其治病事,皆採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較,轉其首尾,而大途猶同歸也。行氣服食,故用仙法,亦無以易。故陵語諸人曰:“爾輩多俗態未除,不能棄世,正可得吾行氣導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數百歲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唯付王長。而後合有一人從東方來,當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其說長短形狀。至時果有趙昇者,從東方來。生平未相見,
張道陵學成之後,能給人治病,於是百姓們都來侍奉他,拜他為師,弟子達幾萬戶。於是設立了祭酒的官職,分別管理弟子們,像政府的長官一樣。他還建立制度,讓弟子們按照需要輪流交納米糧、絲織品、器具、紙筆、柴草等東西,帶人修整道路,不參加修路的懶惰弟子,張道陵就讓他們生病。縣裡本來就有很多橋樑道路需要修復,這時百姓們清除路上的野草,清挖堵塞的河道,什麼都做,都出自張道陵的授意。有些愚昧的人不知道這些事都是張道陵授意乾的,還以為是上天的旨意呢。張道陵還想喚起人們的廉恥心,以此來管理眾人,他不願意動用刑罰,就立了一種制度:凡是有疾病的人,都要把自己有生以來犯過的罪過親手寫在紙上,然後扔到水裡,向天神發誓,以後永不再犯,再犯就必死。於是百姓們心裡都想著,犯了罪的就會生病,生病時就要把自己的罪過都交代出來,一是為了使病能痊癒,二是由此產生羞愧心,不敢再犯,而且因為懼怕天地神靈而改過自新。從此以後,凡是犯過罪的,都改惡向善了。
張道陵因此得了很多財物,用來買煉丹用的材料,開始煉丹。丹煉成後,張道陵只服了半副,因為他不願意立即昇天,這時他已經可以用分身術把自己分成幾十個人了。張道陵所住的房子門前有個水池,他常乘船在水中游玩,而他的道友和賓客多得擠滿了庭院和街巷。他就分出一個自己坐在席上,和賓客們談話,一起吃飯喝酒,而他的真身還在池中船上游玩。張道陵治病,大多是採用黑白陰陽相生相剋的原理,根據具體病情對藥方進行調整,但大體還是和仙人傳授的藥方相一致。呼吸吐納,服食丹藥,本來用的就是仙法,也沒有什麼改變。他常對人們說:“你們大都不能摒除俗態,放棄世俗,所以更需要用我的煉氣、鍛鍊、男女房中之術,也許可以得到讓人活到幾百歲的草木藥方。”張道陵有一個最重要的祕方,只傳授給王長一個人。他還說應該有一個從東方來的人,這人也合該得到祕方。這個人必在正月初七的中午到達,張道陵事先就說了這人的面貌身材。到了那個時間,果然有個叫趙昇的人從東方來。生平從未見過張道陵,
其形貌一如陵所說。
陵乃七度試昇,皆過,乃受昇丹經。七試者:第一試,昇到門不為通,使人罵辱,四十餘日,露宿不去,乃納之。第二試,使昇於草中守黍驅獸,暮遣美女非常,託言遠行,過寄宿,與昇接床。明日又稱腳痛不去,遂留數日。亦復調戲,昇終不失正。第三試,昇行道,忽見遺金三十瓶,昇乃走過不取。第四,令昇入山採薪,三虎交前,咬昇衣服,唯不傷身。昇不恐,顏色不變,謂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為非,故不遠千里,來事神師,求長生之道,汝何以爾也?豈非山鬼使汝來試我乎?”須臾,虎乃起去。第五試,昇於市買十餘匹絹,付直訖,而絹主誣之,雲未得。昇乃脫己衣,買絹而償之,殊無吝色。第六試,昇守田穀,有一人往叩頭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塵垢,身體瘡膿,臭穢可憎。昇愴然,為之動容,解衣衣之,以私糧設食,又以私米遺之。第七試,陵將諸弟子,登雲臺絕巖之上,下有一桃樹,如人臂,傍生石壁,下臨不測之淵,桃大有實。陵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於時伏而窺之者三百餘人,股戰流汗,無敢久臨視之者,莫不卻退而還,謝不能得。昇一人乃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聖師在此,終不使吾死
然而他的形貌身材和張道陵事先說的完全一樣。
張道陵就考驗了趙昇七次,都通過後,才把丹經傳授給趙昇。七次考驗分別是:第一次考驗,趙昇來到張道陵的門口以後,門人不給通報,並辱罵趙昇,罵了四十多天,趙昇就在門外露宿了四十多天,沒有離開,張道陵才讓他進門。第二次考驗是讓趙昇在田裡看守莊稼驅趕野獸,到了晚上,張道陵派了個非常美麗的女子,假裝是走遠路的旅客,要求在趙昇這兒過夜,並和趙昇挨著床睡覺。第二天那美女又假裝腳痛賴著不走,趙昇只好留她住了幾天。那女子又挑逗勾引趙昇,但趙昇始終行為端正不受誘惑。第三次考驗,趙昇在路上走時,突然看見路上別人遺失的三十瓶金子,趙昇從旁邊走過,並不拿金子。第四次考驗,讓趙昇進山砍柴,三隻老虎一起來到趙昇面前,撕扯他的衣服,但不傷他的身體。趙昇並不害怕,臉不變色心不跳,還對老虎說:“我是個學道的人,從小就沒做過壞事,所以不遠千里來拜師學道,求長生不老之術,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呢?莫非是山神派你們來考驗我的嗎?”過了片刻,三隻老虎就離去了。第五次考驗,讓趙昇在街上買了十幾匹絹綢,付完錢以後,賣絹的老闆卻誣衊趙昇,說他沒有付錢。趙昇就脫下自己的衣服賣掉,用錢買來了絹綢還給那老闆,一點也沒有生氣怨恨。第六次考驗是派趙昇去看守糧倉,有一個人去向趙昇磕頭討飯,那人破衣爛衫,面目骯髒,全身長滿了膿瘡,又腥又臭,令人討厭。趙昇看見後十分可憐他,臉色露出感動的神色,他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那人穿,用自己的糧食為那人做了飯,還把自己的糧食送了一些給那人。第七次考驗,張道陵帶著弟子們登上懸崖絕壁,下面有一棵桃樹,像人的胳膊那樣,長在石壁上,桃樹下面是萬丈深淵,桃樹上結著很大的桃子。張道陵對弟子們說:“誰能摘下那桃子,我就把修道的祕訣傳授給他。”這時有三百來個弟子都趴在崖邊看那桃樹,個個嚇得雙腿戰慄汗流浹背,沒有敢長時間看那桃樹的,最後都嚇得退了回去,謝罪說不敢去摘那桃子。只有趙昇一個人說:“有神靈保佑,有什麼危險呢?何況有仙師在這裡,他一定不會讓我摔死
於谷中耳。師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從上自擲,投樹上,足不蹉跌,取桃實滿懷。而石壁險峻,無所攀緣,不能得返。於是乃以桃一一擲上,正得二百二顆。陵得而分賜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昇。陵乃以手引昇,眾視之,見陵臂加長三二丈,引昇,昇忽然來還。乃以向所留桃與之。昇食桃畢,陵乃臨谷上,戲笑而言曰:“趙昇心自正,能投樹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試投下,當應得大桃也。”眾人皆諫,唯昇與王長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則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歎悲涕。唯昇、長二人,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自投於不測之崖,吾何以自安!”乃俱投身而下,正墮陵前。見陵坐局腳床斗帳中,見昇、長二人笑曰:“吾知汝來。”乃授二人道畢,三日乃還。歸治舊舍,諸弟子驚悲不息。後陵與昇、長三人,皆白日沖天而去。眾弟子仰視之,久而乃沒於雲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劑,雖未衝舉,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試,以度趙昇,乃知其志也。出《神仙傳》。
在山谷裡。既然是仙師讓摘這桃子,說明這桃子一定能夠摘到的。”說罷,趙昇縱身一跳,落在桃樹上,身子都沒有打晃,摘下一大抱桃子。然而石壁非常陡峭,無法攀登回到崖上去。於是趙昇就在下面把摘到的桃子一個一個地扔了上去,一共是二百零二個桃子。張道陵把桃子給弟子們每人分了一個,自己吃了一個,給趙昇留了一個等他上來。於是張道陵用手去牽趙昇,大家親眼看見張道陵的手臂突然加長了兩三丈,伸到桃樹上去拉趙昇,趙昇一下子就上來了。張道陵把剛才留的桃子給了趙昇。趙昇吃完以後,張道陵就站在懸崖邊上,笑著說:“趙昇因為心術端正,才能跳到桃樹上,連身子都不晃。現在我自己也想跳下去,一定能摘到最大的桃子。”弟子們都勸張道陵不要跳,只有王長和趙昇不說話。張道陵就往下一跳,卻沒有落在桃樹上,不知落到什麼地方去了。仰視四面都是看不見頂的高山峻嶺,山頂高入雲天,往下看是沒有底的深谷,連道路都沒有,弟子們這時都嚇得哭了起來。只有趙昇和王長冷靜了一會兒議論道:“老師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現在他跳進了萬丈深谷,我們這樣活著也於心不安啊!”說罷兩個人一齊跳下了懸崖,正好落在張道陵的面前。只見張道陵盤腿坐在一個很小的帳中床上,他見到趙昇和王長,就笑著說:“我知道你倆會來的。”接著就向他倆傳授了修道的祕訣,三天後才一同返回。回到家中時,弟子們都驚訝悲嘆不已。後來,張道陵和趙昇、王長三個人都是大白天成仙飛昇入雲。弟子們仰著頭看,過了很久,他們才消失在雲天之中。當初,張道陵進入蜀山之中,煉成了仙丹後,只吃了半副,雖然沒有昇天,但已成為地上的神仙。他不急著昇天,就是為了對趙昇作七次考驗以便超度他,考驗其修道的心志。出自《神仙傳》。